年产900吨第三代固体燃料

年产900吨第三代固体燃料

一、年产900t第三代固体燃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海[1](2021)在《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1年9月,我国生产出第一块工业化的浮法玻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诞生,更标志着我国老一代玻璃人近十年的辛苦追求、勤奋努力取得了成功。我国浮法玻璃工业经历了50年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其主要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龙驭球,崔京浩,袁驷,陆新征[2](2018)在《力学筑梦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讨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学应起和所起的作用。全文共分9个部分:1)力学;2)科技;3)土木;4)水利;5)交通;6)能源;7)一带一路;8)兴军强军;9)结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力学有关的国民经济的重大发展。我们四人均先后任职《工程力学》主编,诚以此文献给2017年10月胜利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今年(2018年)又适逢钱学森先生1958年所做的"争取力学工作大跃进"报告第60个年头,这个报告促进并加强了力学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强大作用,愿以此文兼及纪念。

王国祥[3](2016)在《煤气化技术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文中认为从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三种有代表性的煤气化技术在国内合成氨生产中的技术应用情况的介绍,指出实现原料煤本地化才是合成氨煤气化今后发展的方向。

李永麒[4](2015)在《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砂矿是一种含钛磁铁矿,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沿海国家,它的储量丰富、铁含量比较稳定、并且开采成本较低,是一种潜在的铁矿石利用资源,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除了新西兰北海岸的砂矿利用煤基还原得到部分利用外,其它的均未得到大规模的使用。气基还原相对煤基来说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还原方法,它能够避免煤中灰分进入海绵铁中,另外也能避免由于碳的过还原产生氮/碳化钛,从而减轻后续熔分过程的压力。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不是很充分,因此,很有必要对气基还原海砂矿作详细地研究,以期为海砂矿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印尼海砂矿成球性能差的特点,本文采取用有机和无机粘结剂混合造球的方法,通过对粘结剂用量、造球水分、造球压力等影响球团性能因素的分析,得出造球工艺的最佳参数为:有机粘结剂用量为0.5%、膨润土用量为1%、造球水分为10%、矿粉粒度为100-150目、造球压力为10Mpa。有机粘结剂的加入放宽了对矿粉粒度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膨润土的用量。球团焙烧实验研究表明,在950℃温度下保持30min,球团能够得到了很好的氧化,球团在1220℃下焙烧20min,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性能指标。纯氢气(H2)和纯一氧化碳(CO)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实验表明,在800℃和850℃的还原温度下,还原产物的最终物相是FeTi03,不会出现钛氧化物;在900℃及以上温度还原时,物相中会出现钛氧化物。动力学研究表明,CO还原海砂球团矿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接着是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H2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反应限制性环节根据温度不同而有差异,800℃和850℃条件下是由两个阶段组成,反应前期是由化学反应控制,后期是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900~1000℃下,反应是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前期化学反应控制,中期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共同控制,后期由内扩散控制;研究表明,球团矿在一氧化碳还原时出现的膨胀现象主要是发生在Fe203向Fe304转变的过程。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气还原实验表明,还原气中H2比例由0增大至H2:CO=1:1时,反应速率快速增加;继续增大至纯H2时,反应速率增加缓慢。总体上还原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比例的H2和CO的混合气还原动力学限制性环节基本一致,即反应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然后向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过渡,最后由内扩散控制。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5](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梁利生[6](2012)在《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昂贵的大修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停产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延长高炉寿命已经成为广大高炉炼铁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高炉长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而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本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从设计制造、施工砌筑、操作管理到检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3号高炉自身特点的长寿综合技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1、2号高炉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世界长寿高炉经验的基础上,对宝钢3号高炉炉型设计、耐材配置、冷却设备选型、检测监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大胆采用了一些长寿新技术,为3号高炉炉况稳定和长寿奠定了基础。宝钢3号高炉在炉型设计时,对设计炉型与操作炉型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投产后形成实际操作炉型的合理性,特别在高径比、死铁层深度、炉腹角及炉身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对炉身中下部厚壁与炉身上部薄壁的交界处进行了圆滑过渡的处理,有利于煤气流分布的控制。3号高炉炉体冷却系统采用全铸铁冷却壁形式和纯水密闭循环冷却,按照炉体不同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配置了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壁和耐火材料炉衬,尤其在炉缸H1-H4段采用了新式高冷却强度横型冷却壁,并配置美国UCAR高导热性小块炭砖,为3号高炉炉缸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宝钢3号高炉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碱金属和锌负荷入炉、优化炉料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结合高炉自身特点和难点,不断研究、优化上部装料制度和下部送风制度,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炉体热负荷,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从而确保3号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长寿业绩。针对3号高炉投产后冷却壁水管较早出现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冷却强度,改善了水质,有效缓解了冷却壁水管的破损。并通过实施安装微型冷却器、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S3、S4段冷却壁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显着改善了炉身的长寿状况,确保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仍然保持规整的操作炉型,为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在投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3号高炉的炉缸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没有像1、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那样一直受炉缸侧壁温度的困扰。然而随着炉役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炉役后期超过设计炉龄后仍然保持长时间的高冶炼强度,炉缸侧壁温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号高炉通过进一步提高炉缸冷却强度、加强出铁口状态维护、改善炉缸活跃性、强化炉缸状态监控、炉缸压浆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的研究和实施,保证了3号高炉在炉役后期继续保持强化冶炼的前提下,侧壁温度总体安全受控,从而有效延长了3号高炉的寿命。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截至2012年10月,宝钢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累计产铁量达到6541万吨,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5036t/m3,目前还在生产中,创造了国内长寿高炉的记录。

毛虎军[7](2011)在《钢铁企业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生产过程在不断消耗资源、能源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二次能源,其中副产煤气是钢铁企业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据统计,煤气消耗约占钢铁企业总能源消耗的40%,且随着节能工作的推进,煤气富余率一般在30%左右。因此煤气资源的“减量化”和富余煤气的“再资源化”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技术。长期以来,研究者着眼于各设备或各工序煤气消耗量的降低,较少关注煤气的富余量。本文以系统节能的思想为指导原则,追求产生煤气的“量”和“质”的最大回收、消耗煤气的“减量化”和“匹配使用”、富余煤气所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参照吨钢能耗的e-p分析法,本文提出了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为了弄清楚影响吨钢煤气富余量的影响因素,对q-g预测法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分解,即分别给出的吨钢煤气产率的q-p预测法和吨钢煤气燃耗的g-p预测法。可见,影响煤气系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有钢比系数、工序煤气产率、工序煤气燃耗三类。考虑到目前钢铁企业再对煤气利用评价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工序煤气燃耗和吨钢煤气放散量同时纳入煤气消耗量的吨钢煤气燃耗的评价指标。为了解决高炉煤气等低热值煤气大量放散的问题,多将其与焦炉煤气混合后使用。随着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高炉煤气已可单独应用于工艺加热。因此,混合煤气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值得探讨。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相关知识,推导出了煤气混合过程的(?)损失计算式,得出了煤气混合会降低煤气质量的结论。针对现场中存在的混合煤气广泛情况,研究了煤气加压混合方式对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加压后混合比先混合后加压约节能25%。综合考虑煤气匹配用能和各煤气用户对煤气热值的要求,给出了煤气种类选择的原则。本文基于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考虑到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预测并分析了南钢1000万吨发展规划时的煤气产生量、消耗量和富余量,并对燃煤气锅炉—汽轮机发电、焦炉煤气制氢—电力多联产、焦炉煤气制甲醇—电力多联产等富余煤气的再资源化利用方案进行了比较。

于站良[8](2010)在《超冶金级硅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目前太阳能电池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电池目前主要是采用电子级硅为原料生产,然而电子级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等问题,为了快速健康地发展太阳能电池产业,必须寻找一条不依赖现有电子级硅工艺的低成本新工艺。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根据冶金级硅中杂质的分布特点提出了采用真空冶金综合法——由冶金级硅经超冶金级硅直接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新工艺。此工艺不依赖于现有传统的Siemens方法,而且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环境成本等特点。在此新工艺中,湿法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一方面,它能够彻底去除冶金级硅中大部分的金属杂质,降低后续真空熔炼过程的难度;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杂质混匀的过程,此过程也有利于杂质在后续真空熔炼过程中有效的去除。本论文以云南省某工业硅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代表研究冶金级硅中杂质分布的特点,并提出了冶金级硅湿法预处理去除金属杂质的新工艺,并进行了较系统研究。(1)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分析了冶金级硅锭的不同位置的杂质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冶金级硅中的杂质在冷凝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析现象,它们主要以小颗粒状的杂质团随机分布在硅锭的边缘位置,而处在硅锭中间位置的杂质主要沉积在硅锭的晶界部位而形成一条条狭长的杂质带,或以大颗粒状的杂质团分布在硅锭中部。通过增加硅锭厚度,缩小铸锭面积,加快浇注速度等手段,可以使更多的杂质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中心位置形成大颗粒杂质团,以有利于杂质与酸溶液发生反应而被去除。(2)杂质Al在冶金级硅锭冷却时没有形成新相,而是以金属相沉积在冶金级硅的晶界部位或以杂质团随机分布于冶金级硅锭中。随着pH值的不断减小,即盐酸溶液浓度的不断增加,溶液中[Fe2+]的溶解度在不断增加,溶液中[Al3+]也不断增加。(3)研究了常压浸出过程浸出剂种类及其浓度、硅粉粒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比等多种因素对冶金级硅中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确定最佳的浸出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6 mol/L,硅粉粒度≤50μm,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天,液固比2:1。在此反应条件下浸出,杂质Fe的去除效率超过了70%,杂质Al的去除效率为60%左右,规模为5 kg的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4)研究了高压浸出过程盐酸浓度、硅粉粒度、反应温度、反应压强、液固比、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冶金级硅中杂质Fe、Al、Ca、Ti等元素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硅粉粒度≤50μm,反应温度150-160℃,反应压强1.5-1.6 MPa,盐酸浓度4 mol/L,液固比4:1,保温时间2小时。在此最佳反应条件下,杂质Fe的去除效率超过80%,杂质Al的去除效率达到75%,杂质Ca的去除效率达到90%。而高压浸出对冶金级硅中杂质Ti的去除效果不佳。多次重现性实验研究发现,高压浸出处理后的冶金级硅中杂质Fe、Al、Ca的残余量分别小于290 ppmw、295 ppmw、30 ppmw。超冶金级硅的纯度可达99.95%。(5)研究了冶金级硅高压浸出动力学,建立了硅粉粒度、反应压强、反应温度和盐酸浓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影响的动力学方程。计算了Fe、Al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a Fe=46.908 kJ/mol,Ea Al=34.067 kJ/mol,表明Fe、Al在高压浸出过程中均受混合控制。Fe、Al的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0.899、0.346。最终建立了冶金级硅粉在高压浸出时去除Fe、Al的动力学模型:以80个实验结果分别验证此动力学模型,吻合甚好。(6)超冶金级硅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成本估算结果表明超冶金级硅的生产成本低于1.73万元/吨,因此采用湿法冶金技术生产超冶金级硅能够获得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

闫灵均[9](2009)在《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及生态工业和农业园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难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资源的高效、经济、多尺度和循环利用成为解决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对于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比较分散,也不够深入和全面,主要是一些政策和理论的探讨。本文从食品加工和农业生产两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研究,分析典型有机废物成分特点,据其探讨有机废物资源化的方法路线,并进行较详细的效益分析,利用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实践研究的结论,进而探讨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的模式构建。结合浮渣的资源化方案,以及现行处理乳品废水的水解酸化-好氧工艺,提出了乳品废水处理全流程资源化的技术路线。整个工艺流程由废水资源化系统、浮渣资源化系统和污泥资源化系统3部分组成,从废水到系统产物—水解池浮渣、污泥都得到了资源化利用,主要产品为达标水、脂肪酸、絮凝剂和肥料。通过对谷氨酸发酵高浓度废液成分的分析结合对味精生产过程的解析,提出了利用谷氨酸发酵高浓度废液中丰富的氮源和生物活性物质与玉米秸秆水解混合生产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利用高硫酸根含量和当地盛产的风化煤、褐煤混合生产高效腐植酸微生物有机复合肥,同时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味精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方案。以青岛琅琊台集团公司在酿酒过程中以及衣康酸和葡萄糖酸钠生物发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粮食酒糟、瓜干酒糟、玉米淀粉蛋白渣、衣康酸母液、衣康酸菌丝体、葡萄糖酸钠菌丝体等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微生物技术生产高活性生物蛋白饲料、叶面肥、冲施肥等生物制品,并提出了一整套废弃物全流程资源化的技术路线。为更好的对秸秆类农业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秸秆进行了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秸秆稀碱预处理的效果好于稀酸预处理。稀碱预处理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80℃条件下,质量分数为1%的Na OH,反应时间90min。预处理后秸秆木质素含量降低了54.35%,纤维素含量提高了78.24%。提出了一种农业废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通过纤维素降解菌降解预处理后的秸秆得到糖化液,应用产絮菌进行发酵生产生物絮凝剂,糖化液的上清液,通过补料生产饲料,进行牲畜的养殖,牲畜产生的粪便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的底泥用于农田的施肥,实现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探讨了海林农场以沼气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物质在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民生活间的梯级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物质的投入、废物的产出、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沼气池内温度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北方寒冷地区,发展沼气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套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以循环经济为理念,通过在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沿江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结合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工程的建设,重点解决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径流、农村生活用水及水土流失四方面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通过使用一系列相关工程技术措施,逐步实现松花江水质生态的全面改善。通过对相关企业的实地考察,对企业产生有机废物的研究,提出以废弃物资源化为核心的工业生态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以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为技术,以具体的物质生态链和远程的信息生态链相结合,构建虚实结合的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工业生态群落,群落问通过产品和能量、水的级联使用与远程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些共同产品、水或能量关系,构成了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酿酒生态工业链、生态链生物发酵生态工业链、环保产业生态工业链等生态工业产业链条,最终各种工业生态构成以区域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园区总体生态工业网络。构建附属企业,充分利用园区核心企业产生的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生产,较好地体现出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念。提出以生物质能源化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生物质废弃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为结点,以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体,建立了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并对农业观光园区进行了初步规划设计。

徐振刚,俞珠峰,陈贵峰,任世华,吴立新,罗腾,房金刚,肖乃友[10](2009)在《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振兴我国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的意义(一)煤化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于国际背景,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化石能源剩余可采储量中,煤炭约占94%,油气约占6%。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同时,我国化学工业以煤化工起家,尽管20世纪60年代起石油化工快速发展,但煤化工仍在整个化学工业中占有

二、年产900t第三代固体燃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产900t第三代固体燃料(论文提纲范文)

(4)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直接还原炼铁法
        2.1.1 直接还原炼铁工艺发展的动因
        2.1.2 直接还原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2.2 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
        2.2.1 气基直接还原
        2.2.2 煤基直接还原
        2.2.3 熔融还原炼铁法
    2.3 含钛铁矿的利用及研究现状
        2.3.1 含钛铁矿富集方法
        2.3.2 钛富集与还原方面的研究进展
        2.3.3 氧化铁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
    2.4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2.4.1 课题背景和意义
        2.4.2 课题研究内容
3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海砂球团矿的热力学分析
    3.1 铁氧化物的还原
    3.2 CO和H_2之间的平衡
    3.3 含铁钛酸盐的还原
    3.4 小结
4 海砂矿氧化性球团制备工艺的研究
    4.1 球团制备工艺参数的研究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相关设备
        4.1.3 实验内容和方法
    4.2 氧化性球团制备工艺的研究
        4.2.1 球团焙烧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氢气还原海砂矿氧化性球团的研究
    5.1 实验设备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方法
        5.3.1 还原实验方法
        5.3.2 金属化率的测定方法
        5.3.3 球团孔隙率的测定方法
    5.4 不同温度下矿球还原物相分析
    5.5 氢气还原海砂矿氧化性球团动力学研究
        5.5.1 动力学方程式的推导
        5.5.2 氢气还原海砂球团矿等温还原实验
        5.5.3 氢气还原海砂矿限制环节的分析
        5.5.4 反应开始阶段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5.6 小结
6 CO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内容
    6.3 实验设备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球团物相变化
        6.4.2 CO还原海砂球团还原膨胀行为
    6.5 CO还原海砂球团动力学
        6.5.1 海砂球团的等温还原实验
        6.5.2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6.6 小结
7 H_2和CO混合气还原海砂球团矿实验研究
    7.1 实验方法
    7.2 实验内容
    7.3 实验设备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 不同比例混合气还原海砂球团矿反应限制环节的确定
        7.5.1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7.5.2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7.6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 1 聚乙烯
    2. 2 聚丙烯 ( PP)
    2. 3 聚氯乙烯 ( PVC)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 1 尼龙 ( PA)
    3. 2 聚碳酸酯 ( PC)
    3. 3 聚甲醛 ( POM)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3. 4. 3 其他
4 特种工程塑料
    4. 1 聚苯硫醚 ( PPS)
    4. 2 聚芳醚酮 ( PAEK)
    4. 3 聚芳砜 ( PASF)
    4. 4 含氟聚合物
5 热固性树脂
    5. 1 酚醛树脂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5. 2 聚氨酯 ( PU)
        5. 2. 1 原料
        5. 2. 2 泡沫塑料
        5. 2. 3 弹性体
        5. 2. 4 橡胶
        5. 2. 5 涂料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5. 2. 7 树脂及助剂
        5. 2. 8 设备
        5. 2. 9 其他
    5. 3 不饱和聚酯
        5. 3. 1 市场动态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1) 纳米复合材料
        ( 2) 生物复合材料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5. 4 环氧树脂

(6)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炉炼铁概述
        1.1.1 我国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1.1.2 世界大型高炉概况
        1.1.3 高炉炼铁原理及工艺概况
    1.2 高炉长寿概述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1.2.3 高炉炉缸烧穿事故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宝钢3号高炉长寿设计技术
    2.1 高炉炉型设计
        2.1.1 合适的高径比(Hu/D)及死铁层深度
        2.1.2 合理的炉腹角(A)及炉身角(B)
    2.2 高炉炉衬设计
        2.2.1 炉缸、炉底耐材设计
        2.2.2 风口及炉腹
        2.2.3 炉腰及炉身
    2.3 高炉冷却系统设计
        2.3.1 冷却设备形式
        2.3.2 冷却系统类型
    2.4 高炉检测系统设计
        2.4.1 冷却系统的检测
        2.4.2 炉体炉缸温度的检测
    2.5 宝钢3号高炉设计的改进方向
    2.6 小结
第3章 宝钢3号高炉制造及施工技术
    3.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制造技术
        3.1.1 原料化学成分控制
        3.1.2 球化剂的选择
        3.1.3 冷却水管材质及防渗碳处理
    3.2 宝钢3号高炉炉缸耐材施工技术
        3.2.1 炉缸炭砖砌筑标准
        3.2.2 宝钢3号高炉炉缸炭砖施工技术
        3.2.3 砌筑质量对炉缸长寿的影响
    3.3 制造及施工的改进方向
    3.4 小结
第4章 宝钢3号高炉稳定操作技术
    4.1 原燃料质量管理
        4.1.1 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
        4.1.2 严格控制入炉碱金属和锌负荷
    4.2 优化煤气流分布,确保炉况稳定
        4.2.1 宝钢3号高炉操作难点
        4.2.2 优化装料制度,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
        4.2.3 优化操业参数,控制炉体热负荷稳定合适
        4.2.4 优化送风制度,控制适宜的鼓风动能
        4.2.5 调整效果
    4.3 精心操作,趋势管理,确保炉温稳定充沛
        4.3.1 炉温管理标准及调节手段
        4.3.2 炉温趋势管理
    4.4 优化炉渣成分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休风率
    4.6 宝钢3号高炉操作实绩
    4.7 小结
第5章 宝钢3号高炉炉身维护技术
    5.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5.1.1 冷却壁破损状况
        5.1.2 冷却壁破损的原因分析
    5.2 宝钢3号高炉冷却系统优化
        5.2.1 提高水量水压,提高冷却强度
        5.2.2 增设脱气罐,提高脱气功能
        5.2.3 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
    5.3 炉身长寿维护技术
        5.3.1 安装微型冷却器
        5.3.2 硬质压入及人工造壁
        5.3.3 整体更换冷却壁
        5.3.4 破损冷却壁的及时发现和分离
    5.4 小结
第6章 宝钢3号高炉炉缸维护技术
    6.1 炉缸长寿维护操作
        6.1.1 合理炉缸冷却强度控制
        6.1.2 合理的出渣铁制度及铁口状态维护
        6.1.3 炉缸活跃性控制
    6.2 炉缸状态监控
        6.2.1 加装炉缸电偶
        6.2.2 水系统安装高精度电阻
        6.2.3 完善炉缸炉底侵蚀模型
        6.2.4 建立炉缸炉底残厚计算模型
    6.3 炉缸压浆
        6.3.1 大套下压浆
        6.3.2 铁口压浆
        6.3.3 炉缸压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作者简介

(7)钢铁企业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2 钢铁企业煤气回收利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
    2.1 吨钢能耗e-p法的回顾
    2.2 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
    2.3 影响煤气平衡的因素
        2.3.1 钢比系数
        2.3.2 工序煤气产率
        2.3.3 工序煤气燃耗
第3章 煤气混合过程对能耗的影响
    3.1 煤气混合过程评价指标
        3.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1.2 (?)分析的意义
    3.2 煤气混合过程的(?)损失
        3.2.1 (?)损失计算公式的推导
        3.2.2 南钢煤气混合过程分析
    3.3 煤气混合方式对能耗的影响
    3.4 煤气种类选择原则
第4章 q-g预测法在南钢煤气系统的应用
    4.1 南钢煤气系统现状
        4.1.1 南钢简介
        4.1.2 南钢煤气回收利用现状
    4.2 南钢煤气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节能对策
        4.2.1 煤气回收与净化环节
        4.2.2 煤气输配与使用环节
        4.2.3 节能措施
        4.2.4 节能措施实施后煤气产耗
    4.3 基于q-g预测法的富余煤气量计算
        4.3.1 煤气产生
        4.3.2 煤气使用
        4.3.3 煤气富余
    4.4 富余煤气优化利用方案比较
        4.4.1 燃煤气锅炉—蒸汽轮机发电
        4.4.2 焦炉煤气制氢—电力多联产
        4.4.3 焦炉煤气制甲醇—电力多联产
        4.4.4 富余煤气利用方案比较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8)超冶金级硅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硅的性质及用途
        1.1.1 硅的物理性质
        1.1.2 硅的化学性质
        1.1.3 硅材料的应用
    1.2 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发展现状
    1.3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方法
        1.3.1 改良西门子法
        1.3.2 硅烷热分解法
        1.3.3 流化床法
        1.3.4 区域熔炼提纯
        1.3.5 冶金级硅精炼工艺
        1.3.6 SiO_2碳热还原法
        1.3.7 电解法
        1.3.8 其他工艺及技术
        1.3.9 湿法提纯冶金级硅
        1.3.10 真空冶金法生产新工艺
    1.4 西门子法与冶金法的比较
    1.5 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
        1.5.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工艺流程的确定
        1.5.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冶金级硅杂质分布特性
    2.1 硅中杂质对太阳能器件性能的影响
    2.2 冶金级硅的杂质分布特性
        2.2.1 冶金级硅中的杂质来源和行为
        2.2.2 冶金级硅冷凝过程中杂质沉淀分布
        2.2.3 冶金级硅中杂质的微观分析
        2.2.4 冶金级硅中杂质的化学分析
    2.3 冶金级硅中主要杂质去除机理
        2.3.1 杂质元素的湿法冶金去除
        2.3.2 杂质元素的氧化精炼
        2.3.3 杂质元素的真空蒸发
        2.3.4 定向凝固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冶金级硅湿法提纯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1 盐酸溶液的蒸汽压
    3.2 冶金级硅中杂质Fe去除过程热力学分析
    3.3 杂质铝去除的热力学计算
        3.3.1 杂质铝在冶金级硅中的形态分析
        3.3.2 冶金级硅中杂质Al去除的热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方案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样品
    4.3 实验试剂、仪器和设备
    4.4 实验过程
        4.4.1 冶金级硅粉的制备
        4.4.2 常压湿法浸出
        4.4.3 高压湿法浸出
    4.5 实验分析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压浸出实验
    5.1 5g规模除铁实验
        5.1.1 浸出剂类型及浓度对杂质Fe去除效率的影响
        5.1.2 反应温度对杂质Fe的去除效率的影响
        5.1.3 反应时间对杂质Fe的去除效率的影响
    5.2 50g规模实验
        5.2.1 盐酸浓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5.2.2 粒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果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Fe、Al杂质去除效果的影响
        5.2.5 液固比对杂质Fe去除效率的影响
    5.3 200g规模实验
        5.3.1 盐酸浓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5.3.3 王水对杂质Fe、Al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5kg规模实验的重现性研究
    5.5 "三废"处理及环境保护
    5.6 冶金级硅常压浸出杂质去除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压浸出实验
    6.1 高压浸出去除杂质Fe、Al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6.1.1 盐酸浓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1.2 反应温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1.3 反应时间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1.4 反应压强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1.5 液固比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1.6 硅粉粒度对杂质Fe、Al去除效率的影响
    6.2 高压浸出去除杂质Ca、Ti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6.2.1 盐酸浓度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2.2 反应温度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2.3 反应时间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2.4 反应压强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2.5 反应液固比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2.6 粒度对杂质Ca、Ti去除效果的影响
    6.3 合理工艺条件实验
    6.4 冶金级硅高压浸出杂质去除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冶金级硅高压浸出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7.1 冶金级硅高压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7.2 动力学研究前提条件
    7.3 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7.3.1 冶金级硅粉中杂质Fe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7.3.2 冶金级硅中杂质Al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超冶金级硅生产成本分析
    8.1 生产费用构成分析
        8.1.1 原材料费
        8.1.2 水、动力、燃料费
        8.1.3 生产工人工资及附加费
        8.1.4 车间经费
        8.1.5 联产、副产品费(综合利用收益)
        8.1.6 企业管理费
        8.1.7 销售费用
    8.2 冶金级硅粉生产的经济性分析
    8.3 超冶金级硅生产过程的成本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9)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及生态工业和农业园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的开发与环境污染
        1.1.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
        1.1.3 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废物资源化基础理论
        1.2.2 有机废物资源化的基本模式与途径
        1.2.3 低碳经济
        1.2.4 生态工业园
    1.3 课题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目的及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乳品废水浮渣
        2.1.2 谷氨酸发酵废液
        2.1.3 固体有机废弃物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秸秆的预处理方法
        2.3.2 谷氨酸废液预处理
        2.3.3 粗脂肪酸的提取
        2.3.4 粗脂肪酸的甲酯化
        2.3.5 酸水解法提取混合脂肪酸的工艺路线
        2.3.6 酸值的测定
        2.3.7 酸水解条件的优化
        2.3.8 杯罐混凝实验
        2.3.9 絮凝效果的测定
        2.3.10 残糖的测定
        2.3.11 混合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水分的测定
        2.4.2 灰分的测定
        2.4.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4 脂肪含量的测定
        2.4.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2.4.6 谷氨酸废液水质指标及测定方法
        2.4.7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4.8 乳糖含量测定
        2.4.9 总糖含量测定
        2.4.10 氮、磷、钾、钙含量测定
        2.4.11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第3章 食品加工行业有机废水、废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3.1 引言
    3.2 乳品废水资源化利用实践
        3.2.1 乳品废水浮渣成分及利用价值研究
        3.2.2 乳品废水全流程资源化技术路线
        3.2.3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3.3 味精废水资源化利用实践
        3.3.1 味精废水资源化方案的提出
        3.3.2 谷氨酸发酵废液成分分析
        3.3.3 味精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方案
    3.4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3.4.1 固体有机废弃物统计
        3.4.2 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
        3.4.3 基于全流程资源化的生态工业链的构建
        3.4.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与分析
    4.1 引言
    4.2 秸秆类农业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制取生物絮凝剂
        4.2.1 秸秆类生物质废物的预处理
        4.2.2 预处理后秸秆纤维素的糖化
        4.2.3 秸秆类生物质废物资源化技术路线
        4.2.4 综合效益分析
    4.3 海林农场农村废物废水资源化利用
        4.3.1 农场总体产业结构
        4.3.2 畜牧业——农业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4.3.3 污水处理回用工程
        4.3.4 综合效益分析
    4.4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
        4.4.1 加强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设施建设
        4.4.2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
        4.4.3 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
        4.4.4 滨江带人工湿地复合生态治理工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资源化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实践
    5.1 引言
    5.2 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5.2.1 建设原则与发展目标
        5.2.2 功能分区与布局
        5.2.3 总体开发方案
    5.3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
        5.3.1 生态景观分类
        5.3.2 景观生态安全布局
        5.3.3 景观生态建设与保护
    5.4 园区生态工业网的构建
        5.4.1 总体生态工业网
        5.4.2 生态工业链
        5.4.3 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
        5.4.4 环境绩效评析
        5.4.5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能源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实践
    6.1 引言
    6.2 政安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6.2.1 发展农村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重要意义
        6.2.2 农村生态农业园区模式
        6.2.3 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效能分析
        6.2.4 工艺流程设计
        6.2.5 环境绩效分析
    6.3 铁岭农业观光园区建设规划
        6.3.1 观光旅游农业区总体建设路线
        6.3.2 项目规划
        6.3.3 投资估算与财务分析
        6.3.4 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年产900t第三代固体燃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J]. 刘志海. 玻璃, 2021(10)
  • [2]力学筑梦中国[J]. 龙驭球,崔京浩,袁驷,陆新征. 工程力学, 2018(01)
  • [3]煤气化技术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J]. 王国祥. 氮肥技术, 2016(02)
  • [4]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D]. 李永麒.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5]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6]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D]. 梁利生. 东北大学, 2012(07)
  • [7]钢铁企业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及其应用研究[D]. 毛虎军. 东北大学, 2011(03)
  • [8]超冶金级硅的制备研究[D]. 于站良.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9]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及生态工业和农业园区模式研究[D]. 闫灵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3)
  • [10]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A]. 徐振刚,俞珠峰,陈贵峰,任世华,吴立新,罗腾,房金刚,肖乃友.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标签:;  ;  ;  ;  ;  

年产900吨第三代固体燃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