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娟[1](2010)在《《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文中提出《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中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其权威性早已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从《现汉》第1版问世以来,研究者们便致力于《现汉》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然而,针对这三十年来的大规模的系统的研究尚未出现,还没有人对《现汉》这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概括。故以《〈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为选题,希望通过对前贤的研究成果尽量进行全面分析,让大家对《现汉》的研究有个直观的、综合的认识。本文以1978年至2009年,研究者们对《现汉》五个版本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大陆三十年来有关《现汉》的研究状况进行分类分析讨论。从宏观上来说,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是有关《现汉》的内部研究,基本上是体例方面的东西,涉及到“凡例”研究、“词(字)音词(字)形”研究、收词研究和注释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我们将《现汉》作为一个整体,将之与其它辞书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希望通过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理顺《现汉》研究发展的历程,发掘《现汉》研究的共性及个性。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现汉》的改版历程、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资料、可创新之处和难点进行了简单分析,摆明了本论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现汉》简介。通过对《现汉》性质、特点、出版以来各位学者对《现汉》的评价及《现汉》不断修订、其研究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对《现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知。第二章,《现汉》的体例研究。对《现汉》“凡例”的研究范围、修订,研究者们在研究《现汉》“凡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本章重点考察“凡例”的研究概况及其修订完善的过程。第三章,对有关《现汉》词(字)音、词(字)形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分类综述。其中注音研究包括注音规则、注音中的研究角度、注音拼写研究等。对于词(字)形研究,我们对《现汉》中异形词、异体字和其它字形进行了分析探讨。第四章,针对学术界内出现的有关《现汉》收词立目的文章和论着,对《现汉》三十年来的收词研究进行简单勾勒。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现汉》收词情形概述,关于《现汉》收词原则与收词范围的探讨,《现汉》收词及研究特点的补充和《现汉》收词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等。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论述了《现汉》注释的研究概况。注释被视为整部词典的灵魂和核心,本章包括释义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五版《现汉》释义优缺点大盘点,并对《现汉》释义进行了史性研究。接着,我们对《现汉》释义的辅助方式,包括用例、括注及其它标注进行了分类概括和分析。由于内容较为集中,篇幅过大,我们分为上下两章进行论述。第七章、第八章以《现汉》的外部研究为主。为了保持论文的系统性,我们将《现汉》内部各版本(包括单版、版版对比研究)、《现汉》和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放在一起。其中,《现汉》与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又包括了外语词典及国内其它语文词典等。通过内部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现汉》的与时俱进性;通过外部对比研究,我们亦可以看出《现汉》的特点及与其它辞书之间的联系。第七章,我们以苏新春(2007)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改进及对进一步完善的期盼——兼谈“现汉学”的建立》一文中所提到的“现汉学”为出发点,对基于《现汉》引发的关于“现汉学”的研究进行分类综述,包括基于《现汉》为资料的研究。在此我们分析了选择《现汉》为研究资料的原因、《现汉》在研究中的角色与定位、基于《现汉》为语料的研究方法、方向及特点。接着,我们对《现汉》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对《现汉》与文学、史地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了简单论述。在小结部分,我们对《现汉》这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赵红梅[2](2006)在《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的目的是在词汇语义学理论指导下,就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存在的种种语义现象尤其是差异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以使庞杂的方言词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义比较的体系,为方言词汇的语义现象和规律的描写提供一个理论的视角,同时对方言词汇间存在的语义差异给以概括的说明,并用有关理论分析差异的成因、性质,揭示其发展规律。 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我们对汉语方言的常用义位。如“甜”“淡”“走”“听”“闻”等在一些方言相应语义场内不同的场内价值作了考察和分析,发现这些义位表意义值的差异是因为各自方言语义场的构成及内部关系不同,表明义位的义值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语义场内义位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我们将方言同形义位指物义值的差异类型和表现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涉及到义位的结构和意义、义位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方言社团认知理解的差异。指物义值的差异说明语言符号和所指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在汉语方言之间,指物义值的差异显示出方言义位同出一源却又各自发展而形成的大同却微异的特点。除了词汇义之外,方言义位的不同还会在语法义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词类范畴义的差异源于有些方言保留了古义或是在古义的基础上衍生发展,不同方言间同形义位语法范畴义的区别可以体现语义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层次;还有些差异源于个别方言走上独特的演变道路,差异是独自发展的结果。最后,我们分析比较了基本义相同的多义义场并用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和拉科娃的非多义观做了解释。各方言多义义场的演变扩展不可预测但可以解释,即各方言义位演变扩展既有特殊性、偶然性又有规律性和必然性,于是形成方言同形义位同异并存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发现将不同的方言语义平铺到一起时,语义引申扩展链的内在连续性和逻辑性较为清晰显明,而这往往是单个方言的研究或仅有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研究所无法体现的。 第二章是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比较从义位含元量的大小、含元数量的多少、
戴金旺[3](2005)在《小议《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之瑕》文中研究表明
赵霞[4](2001)在《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文中研究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靠背"的解释是:"椅子上供人背部依靠的部分。"此条释义不够准确。"供人背部依靠的部分",此言不错,但问题出在前面的限制语"椅子"上。因为事实上并不是只有"椅子"上"供人背部依靠的部分"才算是靠背。我们知道,所谓坐具,就是"供人坐的用具"(见《现汉》"坐具"条),坐具主要有椅子、沙发、凳子、马扎等四大类。这里,椅子与沙发、凳子、马扎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椅子是一种具有供人背部依靠的部分即靠背的坐具,但椅子的这一特征在这四类坐具中并非独有,沙发同样具有这一特征。"沙发靠背"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是非常普遍的。
二、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材料、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现汉》简介 |
第一节 《现汉》的性质和特点 |
第二节 对《现汉》的评价 |
第三节 《现汉》及其研究不断发展的原因 |
第二章 《现汉》体例研究 |
第一节 《现汉》"凡例"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现汉》"凡例"的指瑕研究 |
第三节 《现汉》"附录"研究 |
第三章 《现汉》字词的音、形研究 |
第一节 《现汉》注音拼写研究 |
第二节 《现汉》中的词(字)形研究 |
第四章 《现汉》的收词、立目研究 |
第一节 《现汉》收词情形概述 |
第二节 关于收词原则与收词范围 |
第三节 《现汉》收词及研究特点补充 |
第四节 《现汉》收词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研究 |
第五章 《现汉》的注释研究(上) |
第一节 《现汉》的释义研究概况及释义原则 |
第二节 《现汉》释义的优缺点大盘点 |
第三节 《现汉》释义的史性研究及特点 |
第六章 《现汉》的注释研究(下) |
第一节 关于义项的研究 |
第二节 《现汉》用例研究 |
第三节 《现汉》中的括注研究 |
第四节 其它标注研究 |
第七章 《现汉》内部与外部对比研究 |
第一节 《现汉》单版、各版本对比研究 |
第二节 《现汉》与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 |
第八章 由《现汉》引发的关于"现汉学"的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现汉》为语料的研究 |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教学 |
第三节 《现汉》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 |
小结 |
主要参考与综述征引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方言比较是研究方言、认识方言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
二、方言词汇语义比较可以丰富完善词汇语义学的理论 |
三、方言词汇语义比较能为我们构建汉语词汇历史提供帮助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方言词的界定 |
二、关于方言词义的研究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可行性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词汇语义学理论 |
二、语义学理论 |
三、语言异质论 |
四、叠置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比较的方法 |
二、语义特征分析法 |
三、定性定量、演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
第一章 方言义位的义值比较 |
第一节 方言义位表意义值比较 |
一、表意义值 |
二、方言义位表意义值比较 |
第二节 方言义位指物义值比较 |
一、指物义值 |
二、指物义值差异的比较 |
三、对指物义值差异的解释 |
第三节 方言义位词类范畴义比较 |
一、名词兼有形容词义 |
二、名词兼有动词义 |
三、名词义和量词义的不同 |
四、动词兼有形容词义 |
第四节 多义义场义位的义值比较 |
一、多义义场义位数量比较 |
二、多义义场义值比较 |
三、多义义场义值比较的价值和发现 |
第五节 多义义场义位的关联分析 |
一、认知语义学的解释 |
二、补充解释——概念结构的非多义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方言义位的义域比较 |
第一节 含元量比较 |
一、含元量的大小 |
二、含元多少的区别 |
第二节 语用域比较 |
一、形容词义位的语用域比较 |
二、动词义位的语用域比较 |
三、名词义位的语用域比较 |
四、量词义位的语用域比较 |
五、程度副词义位的语用域比较 |
第三节 组合能力比较 |
一、动词义位的组合能力比较 |
二、形容词义位的组合能力比较 |
三、量词义位的组合能力比较 |
第四节 义域与编码度 |
一、关于编码度(codability) |
二、语义场编码度考察 |
三、编码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言义位的极化现象比较 |
第一节 关于极化现象的理论 |
一、极化理论简介 |
二、语义偏移 |
三、义位的极化 |
四、语义极化的机制 |
第二节 方言中的义位极化现象 |
一、中性义位的极化 |
二、正极义位派生出负极义 |
三、正负极义位的组合义等于正极义 |
四、正负极义位组合义的无倾向性 |
五、两极义位在程度表达式中的不同表现 |
第三节 极化义位的对立与中和 |
一、极化义位的平行对称性 |
二、极化义位的非对称性 |
三、极化义位“上”“下”语义中和现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语方言对立词义范畴比较 |
第一节 范畴理论简介 |
一、范畴和范畴化 |
二、语义范畴 |
三、词义范畴 |
第二节 方言显性词义范畴比较 |
第三节 方言隐性词义范畴比较 |
一、隐性词义范畴 |
二、方言义位隐性词义范畴比较 |
第四节 词义范畴的跨界使用比较 |
一、跨界词义范畴 |
二、跨范畴现象的理论阐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义比较视角下的方言词典编纂 |
第一节 方言词典的收词范围 |
第二节 方言词典的性质 |
第三节 方言词典释义研究 |
一、释义方法 |
二、释义内容 |
三、释义原则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D]. 刘艳娟. 山东大学, 2010(09)
- [2]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 赵红梅. 山东大学, 2006(12)
- [3]小议《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之瑕[J]. 戴金旺. 辞书研究, 2005(01)
- [4]小议《现汉》的两条释义[J]. 赵霞.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