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when引导的表语从句?(论文文献综述)
武玉环[1](2022)在《名词性从句考情回顾、考点归纳及复习建议——以2017—2021年全国卷和新高考Ⅰ卷语法填空题为例》文中指出名词性从句相当于名词词组。按其在句中的功能,名词性从句可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应用陈述语序,且有连接词引导。常见的连接词见表1。下面笔者将对2017—2021年全国卷和新高考Ⅰ卷语法填空题中出现的名词性从句的考点进行回顾、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复习该项语法有所启迪和帮助。
贺宗林[2](2021)在《从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Ⅲ卷观英语高考新动向——从so that引导表语从句说开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Ⅲ卷中出现so that引导表语从句,体现了口语和网络对高考英语的现实影响。在完形填空题、阅读理解中,大量出现口语用词,甚至有三处还直接作为了考点和正确答案的选项。在听力中,美式发音及语流音变随处可见。表明高考英语语言材料及听力语音在向网络化、美语化、口语化方向发展,该文建议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美式发音、美国口语和网络上的英文外媒文章。
陈雨晴[3](2020)在《能源经济学着作Energy Return on Investment(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文本选自能源经济学着作Energy Return on Investment(《能源投资回报》)中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翻译文本主要阐述能源在自然界和人类体系中的作用,并从能源使用的角度分析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该文本为信息型文本,应以传递信息为主,译者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词、句子及语篇层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总结。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探讨了词的翻译、句子的分译以及语篇翻译的逻辑性再现。希望该译文既能在能源经济学文本翻译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也能为研究能源与经济的专业人士提供借鉴与指导。
段淑芬[4](2020)在《《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六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快速增长,“丝路电商”已成为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新渠道。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传统产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行产业转型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与之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拟以图书《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和第9章作为翻译研究素材。《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借用商业实例——电商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分析成功实现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和预测,揭示电子商务分析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第9章聚焦于电子商务客户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数据开展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数据分析作为电子商务新营销模式的技术支撑之一,对电商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由翻译任务描述、源语文本探析、翻译过程阐释、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五个部分构成。首先,译者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与意义,其次,译者对翻译文本的文本来源、文本内容及文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论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推进过程。接着,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译者针对商务技术文本《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文本特征,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维度展开了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就词汇层面而言,译者通过查阅专业词典和平行文本准确地再现各类术语的释义,同时,译者采用文献法对节选文本中出现的情态动词进行语义层面的分类,在翻译时采取选择性省译的翻译策略;就句子层面而言,译者采用语态转换、“反说正译”和调整句法结构等翻译策略分别处理被动句、否定句及长难句的翻译;就语篇层面而言,译者从标点符号和指示代词两个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最后,译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性回顾,探讨和归纳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和存在的不足。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原文本是着名数据分析师在电商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着作,通过翻译节选文本,可以为从事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的中国企业与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第二,译者选取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作为本翻译报告的研究素材,有助于译者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多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三,译者选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可以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第四,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而言,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为中国电商企业的发展、国际经贸合作及跨文化交流提供多维借鉴。
刘一凡[5](2020)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多元文化格局及其发展日益凸显,文化意识越来越成为促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越来越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将文化意识纳入学科教学之中,依托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从2001年将文化意识纳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并将其单独作为一大教学目标,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作出明确概念界定、目标阐释,文化意识在理论上朝着成熟更进一步。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亦致力于落实文化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改变以往机械教学的弊端,将体验学习理论渗透其中,使之成为教学常态,关注师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性。出于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实态势的关心,基于对G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辅以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从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中发现经验与教训,探索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之可借鉴经验与优化策略,并对其进行整合,以期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文化自信时代的研究趋势、深入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向以及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交融的研究空间等方面确定研究选题的过程,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文化意识、英语文化意识、体验学习以及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的相关研究,阐释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内容等;第二部分首先分别对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进行解析,从概念、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等方面对两个核心概念进行具体分析,随后探讨文化意识培养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联,发现二者在目的、过程与特征等方面相契合,为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打下基础;第三部分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调查分析,深入剖析了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所得结论,以G中学的学生与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13节英语课的课堂观察、6位教师与11位学生的访谈调查、284份学生问卷调查中了解有关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的现状;第四部分从问题表征与原因分析方面着手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的现状进行整合,发现其中在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目标、内容、类型、过程、深度、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并基于此从整体上对其不足所反映的原因进行挖掘,主要体现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片面认知、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欠缺、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教师应然角色与学生储备能力的矛盾冲突、对文化教学资源的偏向分配以及对反思概括能力培养的忽视等,这为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进阶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五部分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优化方向,从教师角度提出教的行为指导,旨在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结合G中学有效措施的经验与有待提升的空间,将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的目标、内容、类型、过程、深度、评价等六个方面的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大教学方面进行整合,提出以“分解”与“综合”提升目标明确度、以“全面”与“衔接”增强内容适切度、以“感知”与“领悟”深化体验生命性以及以“活动”与“即时”助推评价实效性等优化方向,全面、整体把握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指导性建议。
邢润堂[6](2020)在《形合和意合视角下的名词性从句的翻译策略 ——以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所着的《可能的思维——看待人工智能的二十五种方式》(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一书中的第七章、第十二章和第二十五章。该书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险以及人工智能与未来文明等,作者布洛克曼在书中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想法,既具有启发性和娱乐性,又令人兴奋。笔者所选的翻译文本内容较难,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名词性从句。笔者在翻译这些名词性从句的时候,为了准确、有效地表达源语中的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名词性从句的翻译是笔者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这在翻译名词性从句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在形合和意合理论的基础之上,以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一书中的汉译为例,分析并探讨名词性从句的翻译策略。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一书和作者John Brockman,以及探讨名词性从句翻译的意义。第二部分概括了整个任务过程。第三部分对形合和意合理论、名词性从句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介绍。第四部分是本报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了英译汉中名词性从句中的关联词的处理方式和从句的翻译方法,如:重建句式、转换主语和转移重心。第五部分为实践总结,主要总结了笔者在翻译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名词性从句的过程中,用到的具体的翻译理论和采取的相应的翻译策略。
谭鲜鲜[7](2020)在《学术类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的教育类学术论文集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该论文集主要探讨了课堂教学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大规模教育评估的局限性以及需要作出的相关调整。笔者以该书第八章为翻译内容,并对文本中的名词化结构的翻译进行了探讨,以求对学术类文本的翻译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报告是对此次实践的介绍、分析和总结。在分析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法,根据名词化的定义和层次,结合兰盖克的名词化认知原则及王立非和刘英杰的整合分类,笔者将实践材料中的名词化结构分为名词化词汇、名词化短语、名词性从句三个类别。其中,名词化词汇主要表现为派生词名词化现象,“名词+名词”迭加结构,以及动词性名词、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名词化短语主要表现为“名词+介词+名词短语”结构。最后,笔者结合翻译实践的案例,在保证学术类文本科学严谨、简洁客观的基础上,遵循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原则,探讨了学术类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方法。经过分析发现学术类文本以传递信息参考为主要功能,隶属信息型文本,通常运用了大量名词化结构。对该类翻译材料中的名词化结构进行分层和分类处理可以帮助译者准确把握文本信息并理清逻辑关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提升译文品质。笔者认为处理名词化词汇时,可采用直译法、增词法和转性法;处理名词化短语时,可采用结构转换法和省译法;处理名词性从句时,可采用顺译法和拆译法。
王唤[8](2020)在《《人工智能的优势: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变革》(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此次翻译实践选取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变革》一书的第一章,内容涉及几类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大型企业当中的应用实例。对该文本的翻译旨在介绍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便为国内信息科技类企业的发展决策和技术选择提供借鉴。原文为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文本的语言功能为传递信息。笔者选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力图在不影响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在译例分析中,笔者首先从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翻译入手,介绍了词汇翻译中遇到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难题以及使用到的音译、意译、增译和词性转变等翻译方法;其次,笔者结合文本的句法特征,分别分析了被动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长难句的翻译方式和处理方案;最后,笔者从衔接和连贯这两个角度讨论了如何在语篇翻译中完善代词的处理方法和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不仅巩固了翻译理论知识,增强了翻译实践能力,而且对翻译活动本身以及译者应具备的综合素养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琇桦[9](2020)在《新外研版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对比分析 ——以必修一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发展。而阅读材料是英语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中教师引导下的阅读技能训练是学生阅读技能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阅读成效与教材中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密切相关,因此对教材中阅读材料部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2019年9月全国投入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本论文选取新课标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版新教材,即新版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和新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本研究基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并结合程晓堂的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两版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1)内部评价分析参考Cunningsworth阅读分析框架,探讨两版教材在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篇幅和语言特征的异同;哪版教材中的阅读活动能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2)外部评价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两版新教材阅读材料的看法;(3)根据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结论,给予教师新教材阅读材料的使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从对教材阅读材料内部评价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主题语境方面,两版教材的主题语境方面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外研版教材在主题编排上很好地体现逐层递进;从语篇类型上看,两版教材的语篇类型都具有多样性;篇幅方面,外研版阅读材料的总阅读篇章多于人教版阅读材料,而人教版阅读材料篇幅跳跃性较大;语言特征的词法方面,两版教材的词汇均涉及课标词汇和非课标词汇,其中外研版教材阅读材料中非课标词汇占比较大;在句法方面,人教版阅读材料平均句式长度较长,以并列句和复杂句居多;在阅读活动方面,两版教材都涉及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阅读活动,相比较之下新版外研版所涉及阅读活动类型较多且全面,因此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2)从阅读材料外部评价分析来看,教师和学生较认同两版教材阅读材料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外研版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材料的篇幅量和词汇学生现有水平来说难度较大;此外,使用人教版教材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材料中句式较为复杂;使用两版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认为阅读活动难度较大,部分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通过两版教材阅读材料的对比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使用阅读材料的效率:(1)在主题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两版教材的主题和内容,选取相似话题中较好的阅读材料教学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2)在语篇类型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借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增进学生对语篇类型的趣味性。并且,针对特定能够语篇类型,教师在教授时可以讲解这类语篇类型的特点以及专有名词,在增加学生趣味性的同时,增加对文章的理解。(3)在篇幅长度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读前预习活动,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师可根据文本的长度及学生的水平,可以在保证阅读材料完整性的前提下,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或增加,使之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4)在词法和句法方面,对于词法,教师一方面可围绕主题呈现词汇,构建词汇网络;对于句法,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语境对句式的形式、意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应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5)在阅读活动方面,教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地梳理概括文章。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所教授学生的语言水平适当地降低阅读活动的难度。最后,笔者也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李明兰[10](2020)在《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名词性从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科技的普及和持续发展,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有不少的微课教学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应用到教学的效果更好。笔者联想到了本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呆板、单调,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语法板块知识储备较弱。鉴于可以借助微课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笔者考虑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可否用微课来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由此,笔者对两种微课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有教师指导”的微课语法教学与“无教师指导”的微课语法教学相比较,哪种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进而讨论在语法教学中微课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型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支撑下,笔者结合本校语法教学现状和微课的特点,以三大从句中的名词性从句为例,以重庆市酉阳二中高二年级成绩相当的(5)班和(6)班为研究对象(两个班均为笔者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研究,探究在教授高中英语语法名词性从句时,“有教师指导”和“无教师指导”的两种微课教学方式是否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两种微课教学方式相比较,哪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学生对这两种语法教学的态度如何?在本研究中教师指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导入行为、管理行为以及指导行为,其中导入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明确微课学习目标;管理行为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时间和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控,适时强调微课中的重难点以及对重难点启发性的提问;指导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注重激励和鼓励学生,以及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由此探讨在语法教学中微课是否可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为了确保实验班(6班)和对照班(5班)在本研究板块成绩相当,笔者在两个班做了前测。在确认两个班在名词性从句板块成绩相当后,笔者在实验班采用微课辅助语法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对照班采用微课自主学习方式,即利用微课自学,教师不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实验结束后,笔者又对两个班进行后测。通过对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微课教学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有教师指导”的微课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法成绩,在语法教学中微课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了学生对这两种微课语法教学方式的看法,进而了解这两种方式是否对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态度有影响。
二、如何理解when引导的表语从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理解when引导的表语从句?(论文提纲范文)
(1)名词性从句考情回顾、考点归纳及复习建议——以2017—2021年全国卷和新高考Ⅰ卷语法填空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情回顾 |
二、名词性从句考点归纳与分析 |
(一)考查连接词 |
(二)考查从句动词时态 |
三、复习建议 |
(一)抓住重点,解决疑点 |
(二)“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
(三)在语篇中理解和应用名词性从句 |
(2)从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Ⅲ卷观英语高考新动向——从so that引导表语从句说开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so that引导表语从句 |
二、阅读理解口语用词 |
三、七选五短文填空口语用词 |
四、完形填空口语用词 |
五、听力录音美式口语化 |
(3)能源经济学着作Energy Return on Investment(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题材分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词的翻译 |
一、术语的翻译 |
二、词义的确定 |
第二节 句子的分译 |
一、名词性从句分译 |
二、定语从句分译 |
三、状语从句分译 |
第三节 语篇翻译的逻辑性再现 |
一、句子间的逻辑性再现 |
二、段落间的逻辑性再现 |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 |
附录2 :平行文本 |
附录3 :术语表 |
致谢 |
(4)《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源语文本探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内容 |
2.3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阐释 |
3.1 译前准备阶段 |
3.1.1 原文本的细读 |
3.1.2 平行文本的梳理 |
3.1.3 术语表的建立 |
3.1.4 应急预案的制定 |
3.2 译中分析阶段 |
3.2.1 原文本的初步翻译 |
3.2.2 翻译理论的运用 |
3.2.3 部分难点的处理 |
3.2.4 译稿的修改 |
3.3 译后校对阶段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赖斯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词汇翻译策略 |
4.1.1 专业术语的准确性释义 |
4.1.2 情态助动词的选择性省译 |
4.2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句子翻译策略 |
4.2.1 被动句的语态转换与主语增补 |
4.2.2 否定句的“反说正译” |
4.2.3 长难句句法结构的调整 |
4.3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语篇翻译策略 |
4.3.1 标点符号的语义衔接 |
4.3.2 指示代词的指代还原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
5.1.1 译者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
5.1.2 翻译过程回顾的必要性 |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5.2.1 CBI视角下的知识积累不足 |
5.2.2 翻译成果质量评估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注释 |
附录3 术语表 |
附录4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词 |
(5)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 |
2.文化自信时代的研究趋势 |
3.深入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向 |
4.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交融的研究空间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 |
(一)文化意识 |
1.文化意识的概念 |
2.文化意识的内涵 |
3.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二)体验学习 |
1.体验学习的内涵 |
2.体验学习的特征 |
3.体验学习的必要性 |
(三)文化意识培养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联 |
1.文化意识的目的与体验学习的目的高度契合 |
2.文化意识的生成与体验学习的过程相辅相成 |
3.文化意识的文化性与体验学习的亲历性形成配合 |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的选定 |
2.调查方法的选择 |
(二)调查过程与结果 |
1.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察研究 |
2.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访谈研究 |
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问卷研究 |
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问题表征及原因分析 |
(一)问题表征 |
1.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目标认识不足 |
2.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内容有失全面 |
3.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类型失衡 |
4.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过程衔接性受限 |
5.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深度不够 |
6.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评价低效 |
(二)原因分析 |
1.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片面认知 |
2.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欠缺 |
3.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 |
4.教师应然角色与学生储备能力的矛盾冲突 |
5.对文化教学资源的偏向分配 |
6.对反思概括能力培养的忽视 |
五、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优化方向 |
(一)“分析”与“综合”,提升目标明确度 |
(二)“全面”与“衔接”,增强内容适切度 |
1.强化文化体验内容的全面性 |
2.强化文化体验内容的衔接性 |
(三)“感知”与“领悟”,深化体验生命性 |
1.感官刺激更多元 |
2.反思观察更直接 |
3.总结归纳更深刻 |
4.学以致用更实用 |
(四)“活动”与“即时”,助推评价实效性 |
1.以体验活动为评价方式 |
2.以即时评价促评价效果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中英语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四: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
致谢 |
(6)形合和意合视角下的名词性从句的翻译策略 ——以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介绍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校对 |
第三章 形合和意合理论与名词性从句 |
3.1 形合和意合理论 |
3.1.1 形合 |
3.1.2 意合 |
3.2 名词性从句及与形合和意合的联系 |
3.2.1 名词性从句 |
3.2.2 形合和意合与名词性从句的联系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关联词的翻译 |
4.2 从句的翻译 |
4.2.1 重建句式 |
4.2.2 转换主语 |
4.2.3 转移重心 |
第五章 实践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学术类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实践材料分析 |
1.1 材料来源及简介 |
1.2 文本类型及语言特点 |
第二章 名词化结构的辨识 |
2.1 名词化的定义及成因 |
2.2 名词化结构的层次及分类 |
2.2.1 名词化词汇 |
2.2.2 名词化短语 |
2.2.3 名词性从句 |
2.3 名词化结构的影响 |
第三章 学术类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
3.1 名词化词汇的处理 |
3.1.1 直译法 |
3.1.2 增词法 |
3.1.3 转性法 |
3.2 名词化短语的处理 |
3.2.1 转换法 |
3.2.2 省译法 |
3.3 名词性从句的处理 |
3.3.1 顺译法 |
3.3.2 拆译法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人工智能的优势: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变革》(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材料来源 |
1.2 作者简介 |
1.3 作品简介 |
1.4 选题意义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实践规划 |
2.1.2 文本分析 |
2.1.3 翻译辅助工具 |
2.2 翻译难点 |
2.3 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 |
2.4 审校和优化 |
3 译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名词 |
3.1.2 动词 |
3.1.3 形容词 |
3.2 句子翻译 |
3.2.1 被动句 |
3.2.2 定语从句 |
3.2.3 名词性从句 |
3.2.4 长难句 |
3.3 语篇翻译 |
3.3.1 衔接 |
3.3.2 连贯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英语原文 |
附录 B 汉语译文 |
附录 C 术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外研版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对比分析 ——以必修一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术语界定 |
(一)教材 |
(二)阅读材料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教材评价分析研究现状 |
(二)教材中阅读材料评价分析研究现状 |
(三)人教版和外研版教材阅读材料对比分析述评 |
第二章 阅读材料分析标准 |
一 阅读材料的特征和选择原则 |
(一)阅读材料的特征 |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原则 |
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对阅读活动的要求 |
三 阅读材料对比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四 研究过程 |
(一)阅读材料内部评价 |
(二)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三)总结与建议 |
第四章 阅读材料内部评价分析 |
一 阅读文本内部评价分析 |
(一)阅读材料的主题语境 |
(二)阅读材料的语篇类型 |
(三)阅读材料的篇幅 |
(四)阅读材料的语言特征 |
二 阅读活动内部评价分析 |
第五章 阅读材料外部评价分析 |
一 教师对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二)基于访谈的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二 学生对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二)基于访谈的阅读材料外部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启示和建议 |
三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10)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名词性从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1.2 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微课的相关研究 |
2.1.1 微课的概念界定 |
2.1.2 微课的特点 |
2.1.3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
2.1.4 国内微课的相关研究 |
2.2 名词性从句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名词性从句的定义 |
2.2.2 常见的名词性从句教学方法 |
2.3 微课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回顾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学习动机理论 |
3.3 微型学习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4.1 测试题 |
4.4.2 访谈提纲 |
4.4.3 调查问卷 |
4.5 研究过程 |
4.5.1 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
4.5.2 实施阶段 |
4.5.3 实施后期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微课对名词性从句学习成绩的影响 |
5.1.1 主语从句成绩分析 |
5.1.2 宾语从句成绩分析 |
5.1.3 表语从句成绩分析 |
5.1.4 同位语从句成绩分析 |
5.2 学生对于微课教学的态度 |
5.2.1 学生对有教师指导的微课语法教学的态度 |
5.2.2 学生对无教师指导的微课语法教学的态度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发现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微课脚本 |
附录2 教学设计 |
附录3 主语从句前测(试题) |
附录4 主语从句后测(试题) |
附录5 宾语从句前测(试题) |
附录6 宾语从句后测(试题) |
附录7 表语从句前测(试题) |
附录8 表语从句后测(试题) |
附录9 同位语从句前测(试题) |
附录10 同位语从句后测(试题) |
附录11 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12 高中英语语法微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13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14 高中英语语法微课教学效果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四、如何理解when引导的表语从句?(论文参考文献)
- [1]名词性从句考情回顾、考点归纳及复习建议——以2017—2021年全国卷和新高考Ⅰ卷语法填空题为例[J]. 武玉环. 教学考试, 2022(03)
- [2]从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Ⅲ卷观英语高考新动向——从so that引导表语从句说开来[J]. 贺宗林. 高考, 2021(06)
- [3]能源经济学着作Energy Return on Investment(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雨晴.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段淑芬. 湘潭大学, 2020(02)
- [5]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D]. 刘一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形合和意合视角下的名词性从句的翻译策略 ——以Possible Minds-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汉译为例[D]. 邢润堂. 山西大学, 2020(01)
- [7]学术类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汉译实践报告[D]. 谭鲜鲜. 三峡大学, 2020(02)
- [8]《人工智能的优势: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变革》(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唤. 郑州大学, 2020(02)
- [9]新外研版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对比分析 ——以必修一教材为例[D]. 王琇桦.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名词性从句为例[D]. 李明兰.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