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珊[1](2019)在《基于教材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写作知识的基础阶段,写作成绩在中考语文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长期以来,初中生存在选材陈旧单一、写作能力偏低等问题,同时也存在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课本资源开发意识欠缺、加工素材的能力不足等情况。这篇毕业论文将结合写作教学实际,立足于新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立足于阅读系统,从主题、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为系统挖掘与整理教材写作资源提供方向与途径,并针对如何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包括写作一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写作特殊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作文修改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策略。接着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明确了在写作教学及写作学习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论文附录部分提供了写作与阅读教学的两个案例。从积累到运用、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师的教到学生主动的学,这篇论文旨在解决初中学生写作素材缺乏、写作能力偏低的问题,给一线师生提供教与学的借鉴。
陈文蕾[2](2014)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是个绚丽灿烂的诗国,古诗词语言含蓄优美,讲究凝练节奏,充满画意,是中国文化之根,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古诗词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2011年1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编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小学语文教材,1-12册共编选了63篇古诗词,呈现形式多样,涉及名家名篇众多,不仅符合《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也具备鲜明的版本特色。笔者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目标和教学建议,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索阅读了大量关于古诗词教材研究及其教学的文献资料,访谈无锡和苏州地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从教材选编古诗词的篇目、内容、体例等多个角度,陈述和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的现状和特点。既肯定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周意静[3](2011)在《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分析及演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乐套曲《唐诗三首》是黎英海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独唱体裁的作品,分别由《春晓》(孟浩然)、《枫桥夜泊》(张继)、《登鹳雀楼》(王之涣)三首歌曲组成。黎英海先生通过音乐与古诗的结合,使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从音乐分析上来看,《唐诗三首》突破了以往对情感、调式、和声的种种束缚,不仅把握了传统民族风格,又为民族音乐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中的《枫桥夜泊》更是其声乐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首作品首次将吟诵性旋律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荣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深受众多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被各音乐院系列为教学曲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该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本文本着以作品的音乐分析为辅,演唱研究为主的原则,对作品进行挖掘和诠释,以丰富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从演唱研究来看,本文主要从语言的处理、声乐演唱技巧的把握以及结合古曲风格来演唱等方面展开。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总结出黎英海先生如何用现代的作曲技法来诠释我国古典诗词的一般特征.以及对在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探索,为今后的进一步的演唱和教学提供指导。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和作品乐谱分析法进行研究。
马金明[4](2003)在《也谈“处处闻啼鸟”的“处处”——兼与李子亭、张港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子亭、张港在《“处处闻啼鸟”的“处处”》一文中,(见《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5期)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处处”在古代诗词中的两种含义,即表示“方位”和“时间”。文章举例详实,分析精到,只是把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理解为表示时间的“时时”,我以为值得商榷。
周立雷[5](2002)在《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文中研究指明重新品悟,有理由对唐朝诗人孟浩然千古名诗《春晓》的传统理解提出质疑。它抒发的实际上是诗人亲历的一个春日不眠之夜的思春、惜春、恋春的感受。
二、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材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挖掘教材写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运用教材写作资源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 |
二、教育学理论 |
三、写作学理论 |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一、对阅读的要求 |
二、对写作的要求 |
第三节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特点 |
一、阅读系统 |
二、写作系统 |
第二章 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的类型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类型 |
一、写作主题类 |
二、文本语言类 |
三、写作结构类 |
四、写作技巧类 |
第二节 挖掘与整理教材写作资源的教学思路 |
一、精心选择 |
二、分类整理 |
三、展示分享 |
四、趣中导“练” |
第三章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第一节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一般能力 |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特殊能力 |
一、审题能力的培养 |
二、立意选材能力的培养 |
三、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 |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五、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 |
第三节 利用教材写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需注意的方面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结语 |
附录 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案例 |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案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古诗词的教学地位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依据 |
第一节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一、 心理学意义上的记忆力锻炼 |
二、 学习论意义上的理解力培养 |
三、 学科论意义上的语文素养提升 |
四、 文化学意义上的传统道德教化 |
第二节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选编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特点 |
第一节 古诗词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
一、 以完整课文正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 |
二、 “读读背背”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古诗词 |
三、 “文包诗”体裁结构中出现的古诗词 |
第二节 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篇目的选取特点和编排状况 |
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的选取特点 |
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编写方式的优化 |
一、 适当增加古诗词注解 |
二、 单元主题须明确集中 |
第二节 篇目内容的优化 |
一、 提升“文包诗”的课文质量 |
二、 选篇要注重典范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分析及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目次 |
1. 引言 |
2. 歌曲《春晓》 |
2.1 音乐分析 |
2.1.1 曲式结构 |
2.1.2 旋律特点 |
2.1.3 和声调式特点 |
2.2 诗词分析及在演唱中语言的把握 |
2.2.1 诗词分析 |
2.2.2 诗词语言在演唱中的把握 |
2.3 声乐技巧的把握 |
2.3.1 呼吸的把握 |
2.3.2 速度力度的把握 |
2.3.3 音色音量的把握 |
2.3.4 情感的把握 |
2.3.5 声乐与钢琴的配合 |
3. 歌曲《枫桥夜泊》 |
3.1 音乐分析 |
3.1.1 曲式结构 |
3.1.2 旋律特点 |
3.1.3 和声调式特点 |
3.2 诗词分析及在演唱中语言的把握 |
3.2.1 诗词分析 |
3.2.2 诗词语言在演唱中的把握 |
3.3 声乐技巧的把握 |
3.3.1 呼吸的把握 |
3.3.2 速度力度的把握 |
3.3.3 节奏和音准的把握 |
3.3.4 情感的把握 |
3.3.5 声乐与钢琴的配合 |
4. 歌曲《登鹳雀楼》 |
4.1 音乐分析 |
4.1.1 曲式结构 |
4.1.2 旋律特点 |
4.1.3 和声调式特点 |
4.2 诗词分析及在演唱中语言的把握 |
4.2.1 诗词分析 |
4.2.2 诗词语言在演唱中的把握 |
4.3 声乐技巧的把握 |
4.3.1 节奏节拍的把握 |
4.3.2 呼吸的把握 |
4.3.3 速度和力度的把握 |
4.3.4 情感的把握 |
4.3.5 声乐与钢琴的配合 |
5. 古代歌曲风格在演唱中的运用 |
5.1 歌曲《春晓》 |
5.2 歌曲《枫桥夜泊》 |
5.3 歌曲《登鹳雀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材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D]. 邓丽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D]. 陈文蕾. 苏州大学, 2014(10)
- [3]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分析及演唱研究[D]. 周意静. 杭州师范大学, 2011(10)
- [4]也谈“处处闻啼鸟”的“处处”——兼与李子亭、张港商榷[J]. 马金明. 阅读与写作, 2003(10)
- [5]春眠不觉晓?──千古名诗《春晓》传统理解质疑[J]. 周立雷.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