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亚中小学资讯教育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吴彤[1](2020)在《变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新闻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以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为理论指导,以《世界语言战略资讯》编译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根据特定读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是由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创办的期刊,该期刊聚焦国际语言动态,传递语言动态、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方面的最新资讯。《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所编译的新闻属于信息类文本,其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翻译此类文本,译者应遵循目标语语言规范以及特定读者需求,传递最准确、精炼的信息。本报告介绍了具体的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与编辑、译后审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报告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压缩、增添以及改写等翻译方法进行新闻编译。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为MTI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其在翻译实践中能选择更加合适的翻译策略。
冯敏仪[2](2020)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或历史课程纲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本文拟以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台湾地区在1949年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和特点,探讨1949年以来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的因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台湾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修订背景、变化历程。本章节以1949年以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为阶段,厘清“两蒋”、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5个执政时期的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历程。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上述五个时期中,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变化和特点。两个章节均从课程目标、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分别探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价值导向及学科教育发展方面的变迁及特点。第四章根据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反思政治权力、史学发展、教育理念等因素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产生的影响。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及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启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作为指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文本,展现了不同时期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有关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经验。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佳[4](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王天骄[5](2019)在《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需求及标准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大中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扩张的城市规模,伴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区域停车需求在不断增加。在公共停车需求中,以城市大型公建的停车设施为主导,而随着城市用地的紧缺,择地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已经是城市发展趋势。首先,本文从分析城市停车现状入手,重点对长春市大型公建停车现状及问题进行挖掘整理,对已建设和规划的立体停车设施统计分析,对市民停车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采用问卷、访谈、调阅档案资料等形式),得出城市大型公建是急需配建立体停车设施的结论。其次,大型公建配建立体停车设施可缓解周边交通和停车压力,对城市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倡导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化发展,以及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持续发展与运营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的发展历程引介,结合国内外知名案例剖析,对比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的适宜性,合理预测长春市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量,得出长春市大型公建配建立体停车设施的标准的结论。最后,对国内外立体停车设施配建标准进行权衡比较、参考,依据我国停车配建标准,在长春市原有标准基础上,提出长春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的修正后的新标准。并依据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原则及规划布局措施,对长春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选址布局提行建议。形成对国内外先进立体停车设施管理运营进行包括,对长春市未来大型公建配建立体停车设施进行了展望。
鉴丽红[6](2019)在《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主要以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为研究对象,以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为语料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球华语大词典》和《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系统地整理出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区域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新加坡区域词主要有三种类型:同形异义词、异形同义词和新加坡特有词语。我们统计出中小学华文教材中有112个区域词,然后分析区域词的复现率,并依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出区域词产生的原因主要受马来语、方言、英语和旧词语的影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文化风俗,映射着文化和习惯,词汇标志着语言的发展状况。在对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计量分析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词、不同词类的区域词、不同年级的区域词和不同义类的区域词。我们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分析的数据结果,得出的规律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越密切的领域,出现的区域词越多,越贴近生活的区域词,其在教材中的复现率越高。语言根植于社会,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尤其是词汇方面。中小学华文教师和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华文教师对教材中的区域词持包容态度,会简单地讲解区域词。教师认为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查找区域词的相关资料,占用课堂的时间,担心给学生造成负担。对学生而言,学生的日常用语是以英语为主,华语水平都不太高,容易记住新加坡华语的意思。学生对学习区域词不感兴趣,也不会主动去学习了解区域词。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套和华文教材同步、图文并茂、中英双语的类似故事书或漫画书的区域词书籍,可以作为华文教师的参考资料,节省教师的时间。对学生而言,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可以作为课外读物,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区域词,自然而然地消除区域词带来的交际障碍和误解。
曾凡曌[7](2018)在《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媒介形态和媒介生态的相应变化。一直与媒体复杂共生的企业,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开始摆脱第三方的专业媒体,创办自媒体矩阵,试图直接与受众建立联系,企业媒体化趋势明显。但在企业自媒体发展地如火如荼时,其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对此,本文选取非信息服务类企业创办的自媒体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现实出发,利用媒体发展、媒介生态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整体把握企业自媒体的传播概况,在此之上探讨其传播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负面影响,分析其传播问题形成的诸多因素,并对其传播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企业自媒体是拥有企业特性的全新传播主体,背后有企业品牌的加持,同时比专业媒体的商业化程度深,借助自建和第三方创建的传播平台,传递以自身为中心且逐渐多元的内容,以营销为最终目的扩张了多元的传播功能,形成以自身媒体矩阵为中心向周边信息节点扩散的传播模式。基于此传播概况,企业自媒体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泛滥、营销内容的伦理乱象丛生、自建平台隐私问题高发。由于自身的传播特性,企业自媒体拥有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传播问题则借势这种影响力,发挥对个人、企业以及整个企业自媒体行业的破坏作用。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环境,整体的把关弱化,同时企业自媒体的传播监管有限,为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滋生提供了空间;更重要的是,企业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且在商业逻辑下过度逐利,为博噱头的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问题便频频出现。因此,企业自媒体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在公共传播的方向下践行专业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此外,需要政府、行业协会、自媒体平台以及受众等外部力量共同发挥监督作用。
王南[8](2018)在《高鲁早期天文科普活动 ——以《观象丛报》为中心》文中指出高鲁(1875—1947)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开创者,除发起组织中国天文学会、创建中研院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外,其主持创办的《观象丛报》(1915—1921)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天文、气象及地磁学期刊。《观象丛报》为近代中国的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成为高鲁早期天文科普实践的缩影。论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高鲁及《观象丛报》,主要探究了高鲁本人的知识背景与教育经历,分析《观象丛报》的创办、发展及作者群;第三章主要分析《观象丛报》所刊文章的内容,将其分为论说、资讯及科学文艺三部分;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别是两个选自《观象丛报》上的个案研究。个案一为《观象丛报》所载高鲁系列天文科普文章“晓窗随笔”,该文从《观象丛报》创刊开始至1919年,共连载34期,总计134页。个案二为《观象丛报》所载对格里历推广的文章,此类文章共26题,其中包括多题历法科普的连载文章。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将高鲁在《观象丛报》上的天文科普活动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做了一次再考察。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第一个问题:分析高鲁在民国初年的社会环境与知识背景下,如何运用本土知识资源解说西方科学?此问题主要集中于第四章“个案研究:‘晓窗随笔’运用本土知识解说西方科学”。本文研究了“晓窗随笔”的主要内容,列表分析其中对本土知识资源的引用情况,选取引用数量最多的《日知录》及《日知录集释》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高鲁对本土知识资源的选择有两个选择标准,其一将本土知识资源与国际天文学时事相联系,其二对比考证详实的本土知识资源。最终得出结论:运用本土知识解说西方科学是不同于翻译、编译等科普的另一种科普模式。第二个问题: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颁行格里历,而旧历在民间仍得到广泛使用,从而形成历法上的“二元社会”(左玉河)。在此背景之下,高鲁及《观象丛报》如何普及格里历的相关知识,倡导与推动历法改革?此问题主要集中于第五章“个案研究:历法改革背景下格里历的推广策略”。本文研究了《观象丛报》推广格里历的26题文章,发现《观象丛报》一共运用了三种推广策略,通过文本分析,说明策略一是《观象丛报》结合时事普及格里历,策略二是《观象丛报》根据受众分层次普及格里历,策略三是《观象丛报》援引历法史文章说明旧历缺点。进而又研究了高鲁对格里历的普及工作,其一在编制历书的过程中,对历书进行了两项改革,其二分析了高鲁所写与改历相关的文章,从中可见高鲁的历法改革思想。从整体来看,本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1.对高鲁本人的知识背景与教育经历、《观象丛报》作者群的系统梳理以及两个个案研究,都是此前相关研究中所没有的,而这些对于研究高鲁及其《观象丛报》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该文在这方面有较大推进。2.将研究对象放在其所处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加以审视,在具体研究中注意与当时的科普氛围与总体情况加以参照和比较,这也使得围绕高鲁及其《观象丛报》展开的个案研究成为观照民国时期科学传播史的一种视角。3.除了充分掌握大量第一手文献,还曾赴高鲁故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高鲁的亲属进行访谈,从而为相关研究积累了资料。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高鲁在推动近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亦可为探究西方天文学及天文科普活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提供一种线索,也可以为讨论西方科学的传播与近代中国变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科学传播在今天越来越得到各方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时期的科学传播活动,无论是其成功还是失败之处,对于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王杰[9](2018)在《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在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不断地被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弱,从而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给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制约了人类各方面的发展。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民众丧生,数以百万计的人受伤,很多人流离失所,其中青少年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学校作为青少年儿童日常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其安全的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校的减灾工作关系到1亿9千多万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四川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区,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距今刚好10周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等各级组织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灾区人民重新回归到美丽的新家园。绵阳市作为西部教育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其教育事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培育出许许多多的国家栋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受灾严重,其中所辖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安县(现已经更名为安州区)位列10个极重灾区之中,江油市、梓潼县、盐亭县、游仙区、涪城区位列41个重灾区之中,因此将绵阳市作为研究学校防灾减灾的样本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汶川地震灾区范围内的绵阳市,通过文献研究、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的途径,呈现了绵阳市的历史灾情数据、空间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中小学校相关数据、防灾减灾抗灾数据等初步整理分类的方法及相关处理,并借鉴国内外已建立的相关灾害数据库的设计,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小学校的自然灾害分类体系和表述了元数据标准建立的思路,经过对绵阳市自然灾害等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类,对汶川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结构、功能、数据类型、编码和存储方式、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与交互查询、属性数据的统计分析等进行全面设计,并借助于ArcGIS 10.2平台,按照相关规则进行整理、收录、储存,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基于所建立的汶川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可以进行绵阳市历史灾情相关数据的快速查询、历史灾情的可视化分析、对汶川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小学校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应用,并对未来在汶川地震灾区新建中小学校时提供选址参考以及建设方面的定性指导,可以为政府在进行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时提供参考。不仅在平时和灾时可以为学校进行相关的风险排查、应急疏散、灾后救援与评估等方面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指导与参考,而且可以为相关灾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系统的条件,充实国内自然灾害数据库,对减小中小学校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增加中小学校的抗灾韧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推动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开展,为祖国未来栋梁之才们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刘伟[10](2018)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且特别提出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的重要思想。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向新的战略高度。而2014年俄罗斯在经历了乌克兰危机、欧美经济制裁、国际油价下跌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迄今为止欧美经济制裁尚未取消。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推进的顺利与否关乎着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发展态势,俄罗斯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加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实施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2)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和趋势预判;(3)中国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共涵盖六章,各部分内容布局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分别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特色。第三章,概述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涵义拓展至“防御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进攻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抑或“他国经济安全对本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下文皆在此框架下逐一展开剖析。第四章,阐述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维度,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为后续分析及前景预判提供了指导思想。第五章,运用CRM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分别对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针对风险评估,首先确定了模型的选择依据;其次,分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选择优势;再次,分别从经济结构、货币、主权债务、银行、政治五大领域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实证剖析。趋势预测亦是从上述五大领域分别进行剖析。得出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值为第六章的Stata回归提供了解释变量。其结论为: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俄罗斯经济极易受到外部不安全因素(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其货币安全、主权债务安全、银行业安全除了自身系统的不健全外,均掣肘于经济结构单一所致的经济增长乏力。而畸形的经济结构为欧美经济制裁埋下了“定时炸弹”,欧美经济制裁更使俄罗斯的经济“每况愈下”,恶劣的经济基础和劳动力储备枯竭决定了未来5年内其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第六章,分别从中俄经贸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及中美亚太地区博弈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其中,前四节运用大量的数据及Stata回归模型进行剖析,最后一节采用有限多轮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了强国经济安全态势下一超双强数学博弈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即“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年科索沃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进行验证剖析。其结论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是确保欧亚空间的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危机对中俄、中国与中亚五国、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及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均有负影响,但俄罗斯经济安全形势的恶化使得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项目给予了妥协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合作,故当前是中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机遇期。但若俄罗斯国力一旦恢复元气,因担心中国对其传统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扩大,势必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的难度。故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必须拿捏有度,否则于我不利。最后,总结相关结论并提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二、欧亚中小学资讯教育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亚中小学资讯教育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变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新闻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1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4.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5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2.2 Researches on News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Progr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3.3 Proofreading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Definition and Trans-editing |
4.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
4.2.1 Condensation |
4.2.2 Addition |
4.2.3 Adapt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2)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局限 |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历史课纲的变革概况 |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
一、1968 年前初、高中历史课标同步修订 |
二、1968 年后初、高中历史课标交错修订 |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
一、出现《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标准》 |
二、开放多元的三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颁布 |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修订一波三折 |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搁置2008 年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 |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颁布 |
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社会领域》施行 |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价值导向的变革分析 |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强调民族精神培养 |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民族精神 |
二、课程内容侧重“本国史” |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去中国化”倾向开始出现 |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本土意识” |
二、课程内容出现独立的“台湾史” |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去中国化”程度逐渐加深 |
一、课程目标延续“本土意识” |
二、课程内容“台湾史”均独立成册 |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去台独化”内容有所显现 |
一、课程目标基本延续以往 |
二、部分高中课程内容显现“去台独化” |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延续“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
一、课程目标提倡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
二、课程内容保持“去中国化”倾向 |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学科课程的发展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增加 |
一、“两蒋”统治时期:出现选修课程 |
二、李登辉执政时期:选修课程下移 |
三、蔡英文当局:实施弹性选修制度 |
第二节 学科素养要求不断深化 |
一、“两蒋”统治时期:注重培养时空观念及因果逻辑思维 |
二、陈、马执政时期:“知识本位”向“能力取向”发展 |
三、蔡英文当局:“能力取向”向“素养取向”发展 |
第三节 学科教育内容逐渐发展 |
一、教学方法要求因时而变 |
二、教学评价实施趋于多样 |
三、课程内容衔接有所改善 |
第四章 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权力主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导向 |
二、史学观念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选择 |
三、课程理念革新推动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发展 |
第二节 对台湾历史课纲变革的趋势分析与展望 |
一、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
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
三、加强沟通,友好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需求及标准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市停车现状问题 |
1.1.2 我国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问题解决的急迫性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基本概念 |
1.3.3 研究范围界定 |
1.3.4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发展及停车行为理论综述 |
2.1 城市立体停车发展历程 |
2.1.1 城市及停车设施的发展 |
2.1.2 城市立体停车设施发展 |
2.1.3 国内立体停车研究动态 |
2.1.4 国外立体停车研究动态 |
2.1.5 长春市交通概况及公建停车设施现状布局 |
2.1.5.1 长春市概况与城市的交通发展 |
2.1.5.2 长春市大型公建停车设施现状布局分析 |
2.2 城市停车行为分析 |
2.3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理论 |
2.3.1 交通调查理论 |
2.3.2 出行选择行为理论 |
2.3.3 数理统计理论 |
2.4 国内外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经典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预测与配建标准研究 |
3.1 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宏观影响因素 |
3.1.2 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微观影响因素 |
3.1.3 城市大型公建构建立体停车的必要性 |
3.2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
3.2.1 总量预测法 |
3.2.2 停车生成为核心的用地分析方法 |
3.2.3 车辆出行与停车关系为核心的出行吸引预测模型 |
3.2.4 相关分析预测模型 |
3.2.5 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总结 |
3.2.6 长春市大型公建停车需求预测 |
3.3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标准研究 |
3.3.1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我国大型公建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分析 |
3.3.3 国内外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分析 |
3.3.4 长春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标准确立探索 |
3.4 国内外停车设施配建政策及配建保障 |
3.4.1 国外与香港停车政策实施的借鉴 |
3.4.2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配建标准保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 |
4.1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原则与规划方略 |
4.1.1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原则 |
4.1.2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策略 |
4.1.3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技术路线 |
4.2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供应分布与布局 |
4.2.1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供应分布 |
4.2.2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布局 |
4.3 长春市大型公建停车分析与立体停车设施规划布局 |
4.3.1 长春市居民停车数据分析 |
4.3.2 长春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重新规划布局 |
4.4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管理运营及相关案例 |
4.4.1 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管理与运营 |
4.4.2 国内外城市停车管理模式与策略 |
4.4.3 长春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管理运营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城市大型公建停车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2 抽样调查停车泊位部分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区域词对学生及新移民的交际影响 |
二、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区域词,消除交际障碍,避免误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范围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新加坡及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 |
二、中国相关研究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华语和华文 |
二、区域词的概念及界定 |
三、新加坡区域词的类型 |
第七节 新加坡的语言国情及华文教育现状 |
一、新加坡的社会与语言情况简介 |
二、新加坡的华语教育现状简介 |
三、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四、本文调查的华文教材 |
第二章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 |
第一节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统计 |
一、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中出现的区域词统计分析 |
二、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产生的原因 |
三、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中出现的区域词统计分析 |
四、中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计量分析 |
一、不同类型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二、不同词类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三、不同年级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四、不同义类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第三章 新加坡中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情况 |
第一节 中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 |
一、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六年级学生为对象) |
二、中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中四学生)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生学习区域词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调查及建议 |
第一节 中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态度与教学处理 |
一、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 |
二、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 |
三、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处理 |
四、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处理 |
第二节 中小学华文教师在区域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中小学华文教师在区域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小学生对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情况问卷结果 |
附录B 中学生对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情况问卷结果 |
附录C 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问卷结果 |
附录D 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问卷结果 |
附录E 3份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媒介与媒体 |
1.4.2 自媒体 |
1.4.3 企业自媒体 |
第2章 企业自媒体的传播现状 |
2.1 基于企业特性的全新传播主体 |
2.1.1 异于个人自媒体的品牌优势 |
2.1.2 高于传统专业媒体的商业性 |
2.2 自建和他建平台并进的传播载体 |
2.2.1 企业自媒体的自建平台 |
2.2.2 企业自媒体的他建平台 |
2.3 围绕企业而日益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
2.4 以营销为中心逐渐扩张的传播功能 |
2.5“核心-边缘扩散”的节点共享传播模式 |
第3章 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
3.1 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具体表现 |
3.1.1 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泛滥 |
3.1.2 营销内容的伦理乱象丛生 |
3.1.3 自建平台上隐私问题高发 |
3.2 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负面影响 |
3.2.1 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 |
3.2.2 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
3.2.3 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 |
第4章 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产生原因 |
4.1 新媒介生态下传播环境的把关弱化 |
4.2 企业自媒体的非专业和商业性 |
4.2.1 企业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 |
4.2.2 企业自媒体商业性下过度逐利 |
4.3 企业自媒体传播监管的有限性 |
4.3.1 企业自媒体平台管理机制的缺陷 |
4.3.2 企业自媒体外部监督机制的困境 |
第5章 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树立企业自媒体的自律规范意识 |
5.1.1 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
5.1.2 主动正确地承担社会责任 |
5.2 完善企业自媒体传播的外部监督机制 |
5.2.1 健全企业自媒体传播的政策法规 |
5.2.2 完善行业协会主导的自律体系 |
5.2.3 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 |
5.2.4 提高传播受众的监督反馈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鲁早期天文科普活动 ——以《观象丛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鲁与《观象丛报》的创办及发展 |
2.1 高鲁生平及教育经历 |
2.2 《观象丛报》的创办及发展 |
2.3 《观象丛报》的作者群 |
2.4 小结 |
第3章 《观象丛报》内容分析 |
3.1 论说:解说知识,阐释问题 |
3.1.1 短篇:单个问题的释析 |
3.1.2 连载:成体系知识的介绍 |
3.2 资讯:用于交换的观测资料 |
3.3 科学文艺:趣味多元,雅俗共赏 |
3.4 小结 |
第4章 个案研究:“晓窗随笔”运用本土知识解说西方科学 |
4.1 “晓窗随笔”主要内容 |
4.2 “晓窗随笔”中对本土知识资源的引用 |
4.3 对本土知识资源《日知录》及《日知录集释》的引用 |
4.3.1 《日知录》及《日知录集释》 |
4.3.2 对《日知录》及《日知录集释》的引用 |
4.4 高鲁对本土知识资源的选择 |
4.4.1 将本土知识资源与国际天文学时事相联系 |
4.4.2 对比考证详实的本土知识资源 |
4.5 小结:一种科普新模式 |
第5章 个案研究:历法改革背景下格里历的推广策略 |
5.1 历法改革的背景 |
5.2 《观象丛报》对格里历的普及 |
5.3 《观象丛报》几种传播策略分析 |
5.3.1 《观象丛报》结合社会热点普及格里历 |
5.3.2 《观象丛报》根据受众分层次普及格里历 |
5.3.3 《观象丛报》援引历法史文章说明旧历缺点 |
5.4 高鲁对格里历的普及工作 |
5.4.1 编制历书 |
5.4.2 高鲁着译与改历相关的文章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完成的项目列表 |
(9)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的基本理论与特征 |
2.1 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定义与特点 |
2.1.1 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定义 |
2.1.2 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特点 |
2.2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
2.3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定义 |
2.4 国内外自然灾害数据库概述 |
2.4.1 国内常见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
2.4.2 国外常见的相关自然灾害数据库 |
2.5 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分类 |
2.5.1 按灾害的地理范围分类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
2.5.2 按自然灾害类型分类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
2.5.3 按研究机构分类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
2.5.4 按收录标准的不同分类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
2.6 国内外自然灾害数据建设等方面的比较 |
2.6.1 国内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特点 |
2.6.2 国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特点 |
2.7 中小学自然灾害分类体系 |
2.8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的主要相关技术 |
3 研究区域的概况与数据 |
3.1 历史沿革 |
3.2 地质构造 |
3.3 地形地貌 |
3.3.1 地貌特征 |
3.3.2 地貌类型 |
3.4 水文气候 |
3.5 行政区划和人口 |
3.6 社会经济状况 |
3.7 产业规划 |
3.8 教育现状 |
3.9 周边环境 |
3.9.1 地震的类型 |
3.9.2 四川龙门山断裂带 |
4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设计与建立 |
4.1 元数据 |
4.2 元数据标准 |
4.3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设计 |
4.3.1 设计目标 |
4.3.2 功能设计 |
4.4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
4.4.1 设计原则 |
4.4.2 技术流程 |
4.4.3 元数据元素结构 |
4.4.4 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应用 |
5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
5.1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总体构建思路 |
5.2 数据源 |
5.2.1 历史灾情相关数据 |
5.2.2 社会经济数据 |
5.2.3 空间数据 |
5.2.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
5.3 数据采集 |
5.4 数据的整理与存储 |
5.5 数据编码 |
5.6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与实体建立 |
6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相关应用及结论 |
6.1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学生和学校相关分析 |
6.2 近10年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的时空演变 |
6.3 近10年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的空间分析 |
6.4 绵阳市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
6.4.1 地震 |
6.4.2 洪涝灾害 |
6.4.3 干旱 |
6.4.4 大风冰雹 |
6.5 近10年绵阳市中小学校在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相关受损情况 |
6.6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安全性影响因素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探讨 |
6.7 基于数据库的西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应急疏散路线探讨 |
6.8 主要创新点 |
6.9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综述 |
一、国外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
二、国内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综述 |
一、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
二、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
一、理论创新 |
二、模型拓展 |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体系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
一、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
二、传统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
三、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的拓展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界定 |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验证 |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基本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维度 |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维度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 |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 |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措施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及趋势预测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 |
一、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依据 |
二、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优势 |
三、指标体系设计 |
四、评估分析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趋势预判 |
一、预测模型 |
二、预测结果 |
三、预判分析 |
第六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影响 |
一、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进程 |
二、上合组织框架下中俄印大国经贸地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影响 |
一、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程及目标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
一、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及对华政策演变 |
二、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阻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态势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
第七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中国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校期间获得奖项、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四、欧亚中小学资讯教育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新闻稿为例[D]. 吴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2]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D]. 冯敏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5]城市大型公建立体停车设施配建需求及标准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王天骄.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6]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D]. 鉴丽红. 华侨大学, 2019(01)
- [7]企业自媒体传播问题研究[D]. 曾凡曌. 湖南大学, 2018(06)
- [8]高鲁早期天文科普活动 ——以《观象丛报》为中心[D]. 王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3)
- [9]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王杰. 西南科技大学, 2018
- [10]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刘伟.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