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秦恺蔓[1](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探究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链式中介路径,通过实验分析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市某中学初一年级1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足球组(实验1组)、啦啦操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持续4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课,并连续干预12周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实验6周后和12周后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对3个组实施团体测量。研究结果:(1)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组别的主效应(P<0.05)以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2)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具显着性,优于足球组和对照组;(3)锻炼动机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58%;锻炼动机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4.09%。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0%;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39%。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55.87%;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107.74%。研究结论:(1)持续参加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提高初中生锻炼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持续12周的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够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干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啦啦操运动在提高锻炼动机、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优于足球运动。(3)参加足球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可以通过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锻炼动机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
杨雪[2](2021)在《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如今我国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明显运动兴趣不足,近些年民族传统体育虽已逐步融入中小学校园,大多具有地域局限性,不利于传承与发扬,且学校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仍较为贫乏。本研究以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简称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课间为载体,以彝族达体舞为手段,对彝族达体舞特色文化、特色动作、特色音乐等进行解析,将彝族达体舞结合中学生特点进行改编,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大课间实践,通过对受试学生、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效果,期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活动提供参考。通过周期为12周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验表明在大课间开展12周的彝族达体舞后,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和彝族达体舞音乐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分别为79.09%、62.36%,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动作难易程度简单和一般的学生为79.34%,教师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持满意的人数占66.67%,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音乐、动作以及开展效果好的教师分别为75%、41.67%、41.67%,表明彝族达体舞的音乐、动作以及改编动作难度安排较为合理,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2)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融入大课间应用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明显上升,实验前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和参与大课间时多数的心情是开心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的喜爱程度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认为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提升自身民族认同感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风格课间操的认知程度。(3)实验后学生对在校大课间开展彝族达体舞的运动前景以及开展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上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彝族达体舞以及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性。研究结论为:(1)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适合融入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开展与推广。(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改善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心情,同时对提升学生关于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方面的兴趣具有促进作用。(3)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彭雪梅[3](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崔艺展[4](2021)在《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锻炼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加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继续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在高中阶段应该设置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拓宽体育课程的领域,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文件的颁布,大力推进了学校体育舞蹈开展与普及工作。当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过多的课程学习挤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关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形的趋势。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锻炼,既能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还要能够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按照本研究和实验的需要,灵敏素质要求在应对不同变换的条件下,中学生可以利用身体进行协调和较快的速度,实现身体的运动方向,以及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能够应对突变的外在环境。考察中学生灵敏素质的条件需要进行身体的速度和准确的应答环境。运动生理学认为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对称性的平衡能力构成体育运动中的平衡概念,是利用身体在空间进行借助外力作用时候,能够轻松自如的调整身体动作在空间的位置能力。研究方法本文中采用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及实验法,实验对象为夏邑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女生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通过学习拉丁舞课程内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课程进行教学。选取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T形灵敏测试指标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来研究观察两组的灵敏素质,;选择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和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来研究观察两组的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在实验前后,利用SPSS26.0版本软件对获得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1)实验前,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灵敏素质、平衡能力的指标,均未发现显着性的差异(P>0.05)。(2)实验后,在实验组前后灵敏测试指标中,T型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1.11秒,该指标同实验前后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0.31秒,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1.46秒,两个指标相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在平衡测试指标中,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2.59秒和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实验组前后提高了3.37秒,两个指标相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研究结论(1)实验组实验后的一般反应时测试指标值、T形灵敏测试指标值和六边形跳测试指标值,较对照组的高一年级女学生的测试指标值变化明显。(2)实验组实验后的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值、平衡木鹤立测试指标值,较对照组的高一年级女学生的测试指标值变化明显。(3)十二周的教学实验后,拉丁舞对于高中女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高中女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
赵洁[5](2021)在《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方式的结合,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目前各大高校的部分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为突显,分别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且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形体舞蹈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选项课,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形体舞蹈课程的需求。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影响她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一直保持形体舞蹈的学习兴趣,变为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广大形体舞蹈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实验法,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混合教学模式(微课+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进行为期17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形体舞蹈公体选项课班级,从中随机选取两个班(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两个班(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其中实验一班35人、实验二班25人,对照一班43人、对照二班26人。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进行实验教学效果分析时,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具有意义;通过对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测技术成绩对比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有意义;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两个班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分别为+2.63和+0.57,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2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分析发现,教学实验后,学生在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测试中p值<0.001<0.05,验证两组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具有意义;教学实验后,学生在综合能力的测试中,选择“喜欢形体舞蹈,为了提高水平”占比为34.0%、选择“爵士舞”和“中国舞”以及“拉丁舞”的人数都较高,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3本教学实验的学生满意度分为学习兴趣、团结精神和自信心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时反馈,实验班学生在后测的满意度中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占比18.0%、“学习不同的舞种对自己舞蹈的肢体感觉有所帮助”占比10.3%,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创编,实验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实行组别讨论的方式洽使学生的交流更加融洽,对照组的学生认为有无小组学习无区别,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选取四位技术较差的同学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差值为+19.3和+15.8,对照组的学生差值为+10和+12,因此实验组的进步程度大于对照组,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构想成立且适用于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程的教学。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组的学生进步大于对照组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组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2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在自主性学习的推动下综合能力也有显着的提高。3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学生满意度的实时反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之前有所提高;自信心理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维,加强教师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意愿;(2)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态度,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促进学习兴趣;(3)需要完善学校的保障和激励政策,领导及相关教育部门给予大力支持;(4)需要加强平台的信息技术化设计,给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一定的便利。
黄海燕[6](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环环相扣、由易到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有意义的任务不断地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挖掘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从而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本实验研究以期为体育舞蹈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技能水平、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在桑巴舞五级组合的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淮北市飞鸟技术培训学校两个平行班的9到11岁的32名女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36学时的教学实验研究,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儿童桑巴舞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两个多月的桑巴舞技能教学实验后,学生的恰恰舞、伦巴舞基本步的技能水平均产生了正向影响。相比伦巴舞,对实验组、对照组的恰恰舞基本步影响更大;相比对照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组在恰恰基本步技能水平上提升较大。(2)在桑巴舞身体姿态的身体线条和身体形态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除头部姿态以外,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3)在桑巴舞音乐识别能力的音乐辨别和节奏的准确性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音乐辨别指标上不存差异;在节奏的准确性指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在桑巴舞技术能力的基本技术和身体核心技术指标中,经过教学实验后,除脚的运动轨迹以外,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5)在整个教学实验中仅从动作标准要求来看,对照组对于一些固定位置的动作及一些造型动作的学习跟实验组几乎没有差别,但实验组的视觉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时刻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否则他们自己的学习及练习效率较低。而实验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后,他们逐渐主动去学习、思考、探索动作的发力点以及动作跟身体、地板的内在联系。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少,整个课堂氛围十分融洽,教学效率及质量均明显提升了。通过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提出了四条建议:(1)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优化组合;(2)教师需提高警惕性,把控课堂自由度;(3)完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任务程度;(4)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王雅冬[7](2021)在《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新兴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应运而生并在教育行业开始被应用。OMO模式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契机。本研究以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借助OMO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到高校体育舞蹈课堂当中,构建出体育舞蹈课程的混合教学新模式,即在保留传统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结合互联网学习的优势,以改善体育舞蹈课堂的教学效果,完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19级体育舞蹈表演系专业学生进行了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通过前期查阅相关文献,对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环境进行分析,设计出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活动方案,分别对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中面授教学和课后线上巩固三部分详细规划安排,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此模式对于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实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课程合理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意义。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将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效果较好,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将线下面授课堂教学与线上平台教学优势互补,对于因材施教有着更为显着的优势,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三,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将课程分为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中面授教学和课后线上巩固三个部分,不会将学习只局限于实体课堂上,用线上资源弥补了线下面授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率。第四,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加强舞伴之间的配合与沟通交流。第五,教师和学生均对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保持积极态度,对其教学效果持肯定意见,且该模式在其他运动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学习者应快速适应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抓住契机提升自我,不断改变自身劣势,转变学习理念和方式,培养目标导向型思维,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环境。第二,授课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混合式教学大环境,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升级,不仅熟练掌握各学科理论与技能,灵活运用该模式下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第三,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管理时,应重视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技术支持的教育策略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
毛堂铃[8](2021)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云南省首次将体育中考分数提至100分,体育教育改革一投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多方报道。此次改革不仅是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育的挑战,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次磨砺。对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主要走向中学教师岗位,所以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各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人才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师标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情况、人才需求与教育职业能力等进行契合分析。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融合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得出结论: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便于目标达成考核;没有对文件进行详细解读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中缺乏对“专业能力”维度中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内容的要求;文字性描述内容不够严谨。2、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游戏,水上或者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这几个方面。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解分析学生、教学策略选择、弹性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管理等教育职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高鑫[9](2021)在《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通过审美设计的理论概述及教学实验,针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的审美价值以及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实施审美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在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进行研究时,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了审美设计,并形成了一套高校体育舞蹈课堂审美设计方案,接着运用教学实验法验证体育舞蹈课堂审美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对教师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内容主要蕴含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因此进行审美设计时,加强了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设计,注重教学对学生社会实践、交流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上课与审美需求;对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审美设计;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谐的教氛围与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在审美设计时也应分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在审美教学设计的干预下,实验班女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更深,学习兴趣更高,练习时间也更长,学习兴趣的增强与练习时间的增加是造成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产生差距的原因。(2)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审美元素,将运动美、身体美、技术美、精神美融入到审美教学中,让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给予学生审美体验,长期处于美的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3)审美设计教学方案注重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营造舒适愉快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这是传统教学中较为忽视的一部分。(4)体育舞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实验班部分学生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较低,影响了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男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时的投入不够,也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夏敏[10](2021)在《功能性训练促进中学健美操动作质量的实验研究 ——以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在中学阶段这一关键培养期,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教学手段的科学跟进尤为重要,现如今健美操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内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但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欠缺以及健美操基础薄弱。短时间的单元教学采用传统的常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能使健美操技术增进突出,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动作质量完成分较低,动作质量呈现恰恰是提高健美操成套动作质量的重要方面。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先进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升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而且对于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及错误训练方法产生的运动损伤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本研究旨在将功能性训练引入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健美操教学中,针对健美操项目的需求,将功能性训练方法引入,从而制定一套使之匹配完善的训练方案,提升健美操动作质量的同时为中小学健美操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通过十五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对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社团学生训练,与传统常规健美操课堂训练做对比,以比较健美操动作质量上的提升变化,为中学健美操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索和整合;采用了实验法,将功能性训练与健美操项目所需素质进行结合,以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舞蹈社团初二的四十八名女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功能性训练对健美操的动作质量提升的影响。随机分组的二十四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功能性训练,随机分组的二十四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健美操课堂训练,为期十五周。采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及比较分析法,依据细化后中国健美操协会颁布的大众健美操比赛评分标准作为实验数据测试手段,由五名健美操专业老师根据评分细则每五周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健美操现场测试,学生在跳整套健美操的过程中重点对三步走接吸腿转体360度、弹踢腿接交换腿支撑、转体90度跳成分腿半蹲、左脚小跳右脚空中右转体270度和弹踢腿跳同时转540度这五个较难的动作组合进行评分,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测试、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探索健美操的动作质量提升情况。结果:在三步走接吸腿转体360度、弹踢腿接交换腿支撑、转体90度跳成分腿半蹲、左脚小跳右脚空中右转体270度和弹踢腿跳同时转540度中,实验组试验前后平均得分分别提升了31%、39%、36%、65%和54%,而对照组试验前后平均得分分别提升了8%、20%、17%、36%和28%。由此看出实验组的提高幅度较大,而对照组动作改善虽有提高,但是效果不明显。结论:本文采用的功能性训练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腿部力量的训练为辅,提高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使得各个关节之间能够较好的传递力量。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快速伸缩训练为主,核心稳定性训练为辅,提升速度与爆发力,第三个阶段主要进行动作技能训练为主,快速伸缩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为辅,发展身体平衡能力,提高有效控制身体重心的变化并快速正确地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采用这种功能性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使得健美操的转体动作得到较大的提升,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速度和爆发力,使得健美操的高低冲击步以及动作力度得到较大的提升。最终通过实验说明采用功能性训练较传统的训练对提高健美操动作质量具有显着的效果。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1.1 心理健康的涵义 |
2.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
2.1.4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2.1 动机的定义 |
2.2.2 锻炼动机的涵义 |
2.2.3 锻炼动机的测量 |
2.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3.1 焦虑的定义 |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涵义 |
2.3.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
2.3.4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1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 |
2.4.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5 小结 |
2.5 运动项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1 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2 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不同组别初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体育锻炼量的差异 |
4.2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3 实验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
4.4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影响 |
4.4.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的影响 |
4.5 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4.6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7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
4.7.1 足球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4.7.2 啦啦操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5章 讨论 |
5.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
5.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5.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5.4 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
1.1.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学校大课间创新发展的需要 |
1.1.4 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彝族达体舞 |
2.1.2 民族传统体育 |
2.1.3 大课间 |
2.1.4 改编 |
2.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中学大课间开展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中学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研究 |
2.2.3 关于中学大课间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
2.2.4 关于中学校园民族特色大课间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起源的研究 |
2.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特点和价值的研究 |
2.3.3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校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设计分析 |
4.1.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前期准备 |
4.1.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说明 |
4.1.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实践验证 |
4.1.4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基本动作内容 |
4.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结果与分析 |
4.2.1 有关彝族达体舞课间操的基本评价分析 |
4.2.2 彝族达体舞课间操与传统跑操的运动心率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喜好程度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的了解程度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认知对比分析 |
4.2.7 实验前后学生对未来在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愿对比分析 |
4.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反思 |
4.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改编的思考 |
4.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应用实践的思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
2.1.3 编写范式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范式理论概述 |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
4.5.1 科学共同体 |
4.5.2 理念 |
4.5.3 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5.2 建议 |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
5.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
致谢 |
(4)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文献资料法 |
2.1.2 专家访谈法 |
2.1.3 实验法 |
2.1.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实验前后两组一般反应时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
3.1.1 实验前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
3.1.2 实验前后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
3.1.3 实验后两组一般反应时成绩对比结果 |
3.2 实验前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
3.2.1 实验前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
3.2.2 实验前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
3.2.3 实验后两组T形灵敏测试成绩对比结果 |
3.3 实验前后两组六边形跳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
3.3.1 实验前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
3.3.2 实验前后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
3.3.3 实验后两组六边形跳成绩对比结果 |
3.4 实验前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
3.4.1 实验前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
3.4.2 实验前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
3.4.3 实验后两组闭眼原地踏步成绩对比结果 |
3.5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实验成绩对比结果 |
3.5.1 实验前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
3.5.2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
3.5.3 实验前后两组平衡木鹤立成绩对比结果 |
4 讨论 |
4.1 拉丁舞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
4.1.1 实验前后一般反应时数据变化分析 |
4.1.2 实验前后T形灵敏数据变化分析 |
4.1.3 实验前后六边形跳数据变化分析 |
4.2 拉丁舞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4.2.1 实验前后闭眼原地踏步数据变化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平衡木鹤立数据变化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
1.1.2 完善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
1.1.3 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读及界定 |
2.1.1 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
2.1.2 混合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
2.1.3 本研究关于混合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现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形体舞蹈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推理法 |
3.3 研究思路 |
4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4.1.1 教学设计 |
4.1.2 教学实验对象和地点、时间 |
4.1.3 实验教学工具 |
4.1.4 实验阶段步骤 |
4.1.5 教学内容的设计 |
4.1.6 实验控制 |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2.1 实验测试指标选定 |
4.2.2 实验前测 |
4.2.3 实验实施过程 |
4.2.4 实验后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分析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后测技术成绩对比 |
5.1.2 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的技术成绩对比 |
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技术考试成绩对比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
5.2.1 自学能力 |
5.2.2 模仿能力 |
5.2.3 综合能力 |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分析 |
5.3.1 学习兴趣 |
5.3.2 团结精神 |
5.3.3 自信心理 |
5.4 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1 教师层面 |
5.4.2 学生层面 |
5.4.3 学校层面 |
5.4.4 平台层面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2020年形体舞蹈公共选修课本科生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Ⅱ 课程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指标 |
附件Ⅲ 公共体育形体舞蹈在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评分细则 |
附件Ⅳ 教学实验部分图片 |
附件Ⅴ |
附件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2 传统体育舞蹈教学法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 |
1.3.1.2 在体育领域的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1.4.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1.4.2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1.4.3 任务设计的要求 |
1.4.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4.4.1 创新教育理论指导和教育学基础 |
1.4.4.2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学科基础 |
1.4.4.3 心理学基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4.1 专家问卷的编制 |
2.2.4.2 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 |
2.2.4.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的测量结果分析 |
3.1.1 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1.2 伦巴舞、恰恰舞前测数据分析 |
3.1.2.1 伦巴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分析 |
3.1.2.2 恰恰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分析 |
3.1.3 伦巴、恰恰基本步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1.3.1 伦巴、恰恰基本步的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 |
3.1.3.2 伦巴、恰恰基本步的对照组前、后测数据分析 |
3.1.3.3 伦巴、恰恰基本步实验组、对照组后测数据分析 |
3.2 桑巴舞技能动作表现的后测数据分析 |
3.2.1 身体姿态对比分析 |
3.2.1.1 身体线条的对比分析 |
3.2.1.2 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3.2.2 音乐识别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2.1 节奏辨别能力的对比分析 |
3.2.2.2 节奏的准确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3 技术能力对比分析 |
3.2.3.1 基本技术的对比分析 |
3.2.3.2 身体核心技术的对比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人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成果 |
附录2 儿童拉丁舞技能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附录3 淮北市飞鸟艺术培训学校体育舞蹈 2020 年夏季教学大纲 |
致谢 |
(7)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日益完善 |
1.1.2 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
1.1.3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OMO模式 |
2.1.2 混合式教学 |
2.1.3 体育舞蹈课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2.2.2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
2.2.3 国内关于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2.2.4 国外对混合式教学研究 |
2.3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3.3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验研究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4.1 前端分析 |
4.1.1 学习者分析 |
4.1.2 学习目标分析 |
4.1.3 学习内容分析 |
4.1.4 学习环境分析 |
4.2 线上线下教学目标设计 |
4.3 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设计 |
4.3.1 教学资源 |
4.3.2 内容选取 |
4.4 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
4.4.1 线上线下教学准备 |
4.4.2 线上平台活动 |
4.4.3 线下课堂教学——课中 |
4.5 线上教学评价设计 |
4.6 线下教学评价设计 |
4.6.1 过程性评价 |
4.6.2 终结性评价 |
5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
5.1 教学准备阶段 |
5.1.1 《体育舞蹈》课程分析 |
5.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5.1.3 教学内容分析 |
5.1.4 教学环境分析 |
5.2 教学实施阶段 |
5.2.1 教学准备 |
5.2.2 教学过程 |
5.3 教学评价阶段 |
6 教学实施结果分析 |
6.1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教学特点分析 |
6.1.1 学生学习自主化 |
6.1.2 建立动态、即时、直观的学情分析 |
6.1.3 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高度联结 |
6.1.4 构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
6.2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结果分析 |
6.3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教学反馈 |
6.3.1 学生评价反馈 |
6.3.2 教师评价反馈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依据 |
1.2.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 |
1.2.2 以中学体育人才需要为标准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
2.1.2 契合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
2.2.2 国外中学体育发展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
2.3.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
2.3.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
2.3.4 关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研究 |
2.3.5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
4.1.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来源情况 |
4.1.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情况 |
4.1.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专项特长情况 |
4.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求研究 |
4.2.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需求 |
4.2.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类型需求 |
4.2.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职业能力需求 |
4.2.4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需求 |
4.2.5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未来2 年招聘计划 |
4.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
4.3.1 教学设计能力 |
4.3.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
4.3.3 教学表达与示范能力 |
4.3.4 教学交往能力 |
4.3.5 教学管理能力 |
4.3.6 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
4.3.7 教育职业能力总结 |
4.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 |
4.4.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目的性契合 |
4.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联系性契合 |
4.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约束性契合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用人单位问卷) |
附录 B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实习指导老师) |
附录 C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教育实习学生问卷) |
附录 D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理论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体育教学理论 |
1.3.2 教育心理学 |
1.3.3 舞蹈美学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 |
2.1.1 体育舞蹈概述 |
2.1.2 体育舞蹈审美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审美设计 |
2.2.1 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
2.2.2 审美设计的概念界定 |
2.2.3 国内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 |
2.2.4 国外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主要内容 |
4.1.1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目标 |
4.1.2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主体 |
4.1.3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内容 |
4.1.4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过程 |
4.1.5 审美设计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
4.2 实验前测各项结果 |
4.2.1 实验前测学生身体形态 |
4.2.2 实验前测学生审美能力 |
4.2.3 实验前测学生学习满意度 |
4.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学生审美能力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满意度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学生课程成绩的对比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5.2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
5.3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5.4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5.5 审美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总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功能性训练促进中学健美操动作质量的实验研究 ——以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健美操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
1.1.2 健美操训练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 |
1.1.3 功能性训练促进健美操动作的完成质量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 |
2.1.2 国内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 |
2.2 健美操相关研究 |
2.2.1 健美操发展概述 |
2.2.2 健美操动作质量的相关研究 |
2.2.3 健美操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功能性训练促进健美操水平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 |
4.1 实验后测五个动作提升结果 |
4.1.1 三步走接吸腿转体360 度 |
4.1.2 弹踢腿接交换腿支撑 |
4.1.3 转体90 度跳成分腿半蹲 |
4.1.4 左脚小跳右脚空中右转体270 度 |
4.1.5 弹踢腿跳同时转540 度 |
4.2 高、低冲击步以及转体动作质量提升结果 |
4.2.1 实验组对照组高、低冲击步动作提升结果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转体动作提升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后测五个动作分析与讨论 |
5.1.1 三步走接吸腿转体360 度 |
5.1.2 弹踢腿接交换腿支撑 |
5.1.3 转体90 度跳成分腿半蹲 |
5.1.4 左脚小跳右脚空中右转体270 度 |
5.1.5 弹踢腿跳同时转540 度 |
5.2 高、低冲击步以及转体动作质量提升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学生身体健康调查表 |
附件2 受试者同意书 |
附件3 测试评分细则表 |
附录4 实验组训练表安排 |
附录5 对照组训练计划(1-15 周) |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恺蔓. 扬州大学, 2021(09)
- [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拉丁舞训练对高一女生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D]. 崔艺展.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赵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童桑巴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黄海燕.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D]. 王雅冬.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D]. 毛堂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D]. 高鑫.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10]功能性训练促进中学健美操动作质量的实验研究 ——以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高刘分校为例[D]. 夏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