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手册 (8) - 动力学和压缩机

完整手册 (8) - 动力学和压缩机

一、完全手册(八)——动态与压限器(论文文献综述)

冯曦[1](2019)在《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互电子音乐的作品创作和技术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已得到广泛发展,而与弦乐器相关的交互电子音乐属于交互式电子音乐中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背景具有双重性,不但涉及艺术创作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还涉及人机交互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交互电子音乐的视角对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的技术手段进行总结与梳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对建造整套基于传感器通信模块和交互电子音乐程序模块的增强型小提琴交互电子音乐演奏系统进行探索,并分析人性化演奏在交互电子音乐作品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其研究意义包括弦乐器交互电子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方式的理论导向意义和完整创建增强型弦乐器演奏系统构架的实践意义。从交互电子音乐的发展角度来看,弦乐器作为人性化表达力极强的乐器,其演奏的声音和技术动作自身就具备较多的可交互元素,当提取了这些元素的参数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交互电子音乐诸多模块进行驱动、触发和控制,成为传统声学乐器和交互电子音乐结合实验中的成功范例。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交互电子音乐起源的历史背景、弦乐器相关交互电子音乐创作观念的形成原因、弦乐器演奏中可交互要素的发掘与分析、完整的用于交互电子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增强型小提琴系统构建、适用于弦乐器的交互电子音乐模块创建、相关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分析等。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等。本研究主要价值和最终结果是完成三个板块(选取传感器模块,建立通信路由,设计交互电子音乐模块)的创建,形成完整可行的增强型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以满足作曲家和弦乐器演奏者在实验性交互电子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需求。该成果也可以进一步移植到音乐教育、舞台演出等方面进行拓展应用。

石璞赫[2](2019)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舞台剧《花木兰》配乐创作过程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如今的社会,艺术表演形式以及展现形式多种多样,表演与展现的场地也开始多样化,针对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顺应时代发展所产生习惯上的变化,艺术表演形式以及表演的地点也越来越丰富。在众多的有关音乐制作以及电子音乐相关的理论着作和研究中,关于频谱、缩混、制作、创作、回放等技术或艺术手段的研究可谓是数不胜数,自从动漫文化的兴起,很多的动漫方面的舞台剧的配乐让我对针对舞台剧以及舞台剧配乐的创作和回放声场的研究起了浓郁的兴趣。尤其是像舞台剧经常会在商场或会展大厅内进行表演,面对舞台剧的音频在这种环境下的制作方法以及回放的效果能参考的资料就非常少了。本论文主要是针对我在研究生期间对舞台剧《花木兰》创作以及后期演出过程中电子音乐技术应用所做出的研究和总结。

陈喆[3](2019)在《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兴音乐类型出现并得以发展。在电影音乐中,电子音乐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器乐和实体物理声音的垄断,并以一种全新的声音概念和效果逐渐被应用起来。本文以科幻电影中的电子音乐及相关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子音乐音频技术对声音处理方法的研究,获取能够制作出可以推动电影剧情发展而现实中没有的声音的技术。全文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一、阐述学界关于电子音乐的界定,以及电子音乐的特点,并探讨说明电子音乐技术与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作为本文的铺垫性论述;二、论述说明电子音乐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分别从电子音乐的常用技术、科幻电影中电子音乐技术声效技术、配乐手法方面逐层来研究科幻电影中电子音乐的具体技术手法,为本论文的重要论述篇章;三、分析经典科幻电影中电子音乐的相关应用。列举阐述了科幻电影《禁忌星球》《银翼杀手》《创战纪》中电子音乐的具体应用手段和效果。作为本论文的进一步分析研究篇章;四、进行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思考。从现今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实际出发,探讨总结了电子音乐的应用现状,并对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思考。是本文的升华之章。

包泽胜[4](2018)在《基于空时域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声反馈是现代室内扩声系统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当麦克风与扬声器处于同一声场时,会出现声学耦合,并随着系统扩声增益的提升而出现“啸叫”现象,导致扩声设备功率过载甚至烧坏。传统的声反馈抑制方法有相位调制法、压限法、陷波法等,这些方法对扩声系统增益的提升有限。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声反馈消除法虽然对系统的稳定增益提升更大,但扬声器信号与有效信号之间的较强相关性会导致自适应算法对声反馈路径产生有偏估计,使其在实际中的声反馈抑制能力变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麦克风模型的MPNLMS声反馈抑制算法,有效地降低了自适应滤波的有偏估计;在此基础上,结合空域滤波,提出一种空时域结合的声反馈抑制系统,以提高扩声系统对有效信号的采集能力,增强系统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声反馈模型、传统的声反馈抑制方法、及自适应滤波器进行声反馈抑制的原理,对LMS、NLMS、PNLMS、MPNLMS这几个自适应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MPNLMS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快、对系统增益提升最大。(2)针对自适应算法的偏心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麦克风模型的MPNLMS声反馈抑制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偏心估计”对自适应声反馈抑制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再受制于扬声器输出信号与有效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其收敛速度、误差与最大增益均优于单个麦克风声反馈抑制系统中的MPNLMS算法。(3)在时域改进算法的基础上加入空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了在教室场景下,利用麦克风阵列自适应波束形成来提高扩声系统所采集到的有效信号的信噪比,以降低啸叫发生的概率,提升声反馈抑制系统的性能。(4)结合空域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时域的改进声反馈抑制算法作为本文系统的软件框架,以TMS320C6748 DSP为核心搭建实验样机,并分别在实验室、教室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声反馈抑制系统能够带来8.2dB8.8dB的扩声增益提升。

刘飒[5](2017)在《论声乐作品在录制中的录音技术与缩混渲染技巧》文中认为在声乐作品中,有许多的演唱方式与风格,本文以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如何利用音频、缩混技术对不同唱法的人声渲染效果的增强以及二度创作。因此,利用录音与缩混技术增强声乐作品渲染效果是一项很有趣且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本文首先对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法进行分析,影响每种唱法的声音表现力的重要因素进行规划,如何运用录音和缩混技巧对三种唱法声音渲染效果的增强进行实践操作与探究。最后通过实录不同唱法的专辑与缩混,对录音与缩混技术对增强声乐作品渲染效果的作用进行总结。

马蔺,傅荣[6](2014)在《广播音频混音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纠正办法》文中提出本文对音频制作中出现的一些关于混音的问题做出了描述和解决办法。包括人声的压缩压限处理,混音时的声压级,以及音轨间的音量大小比例调节等。

陈章虹[7](2014)在《音频响度测试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摘要:目前,数字电视已经在我国普及的同时,随之带来了响度问题。响度是表达听音者对声音强度大小的主观感受。观众在面对数字电视时,对电视音频的响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让观众在感受电视视频的愉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频效果的舒适,所有音频数据在传送给观众之前就要做统一的响度调试。基于这样的要求,论文对音频响度测试与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论文从我国现实背景出发,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将响度测试和音频处理相结合的控制处理方案。论文分别对响度测试系统和响度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在DSP上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相比于其他的音频压限器利用压缩比控制电平继而控制响度的方式,论文首次采用了应用于广播系统的ITU-R BS.1770-2标准中的响度测试算法作为响度控制的前提条件。同时,论文在实现响度控制系统时对音频数据进行了分开操作,选择对有效音频数据进行响度控制,而对无响度值的数据不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对低分贝噪声的误操作导致音频音质的损伤。论文在研究响度测试算法时在matlab7.0上进行了仿真,并通过改变电平、时间、频率的方式来测试响度值的改变。根据响度测试仿真分析结果,论文设计了基于ITU-R BS.1770-2算法的响度控制方案。然后,论文设计了基于C语言的响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并在VC6.0的平台上调试和实现。最后系统选用了ADI公司的ADSP-21489作为硬件平台,实现了基于DSP的实时音频响度控制系统。在系统完成后利用系统测试的方式对系统的功能完善性、稳定性以及敏感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也符合预期目标。音频响度控制系统利用ITU-R BS.1770-2响度测试算法作为前提条件解决了响度不一致的问题,并利用DSP技术实现功能,具有处理速度快、便于移植升级等特点。随着多通道音频文件的音质要求越来越高和观众主观响度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响度更多自动化的控制也成为未来一个发展研究方向。全文图51幅,表5个,参考文献60篇。

李昌海[8](2014)在《总线式数字音频扩声终端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二者融合的产品将成为未来音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声频电子技术正逐步进入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但是不同领域的各个分支间的步伐并非一致,相比于录音系统而言,扩音系统的进程明显落后。如今音频扩声终端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数据量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电力电缆布线难度加大,并且由于传统设备使用模拟信号传输,线路衰减损耗严重,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在楼宇内进行远距离传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应用于室内楼宇、主题公园等场所,实现单总线传输信号、供电,集音频传输、处理、功率放大于一体,可远程控制的智能化音频扩声终端。经过原理分析和系统方案比较,最终选用以太网供电(POE)技术,来解决系统在安全电压范围内供电及电力电缆布线复杂的问题,使用单芯片D类功率放大器解决功耗高、效率低的问题;采用专业的数字音频处理及传输技术CobraNet及IIS专业音频总线协议,通过上位机软件对终端设备进行设置。在本课题的硬件部分中,对基于CobraNet技术的音频传输模块、AD/DA模块及其外围电路、POE电源供电及电压转换模块进行了设计,并根据系统功能要求设计了单芯片音频功率放大模块。软件部分则定制了 CobraNet固件程序并编写了上位机软件控制程序,达到上位机对硬件系统的远程控制的目的。该设计能够实现在安全电压范围内,高效率、总谐波失真低的5W的功率输出,并且实现对音频信号的增益、压限、PEQ参量均衡等功能的远程控制。

田雷雷[9](2014)在《基于CobraNet技术的网络音频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音频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音乐播放到会议扩音,从流媒体传输到移动通信,音频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今音频信号的品质越来越高,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从传输和处理上都有了新的要求标准,而音频的网络化传输以及数字化处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网络的远距离共享传输以及数字信号的强抗干扰能力较传统的音频技术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音频处理系统。针对目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应用需要,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大量文献查阅了解到目前市场音频网络传输多采用CobraNet技术,而音频信号的处理大多采用数字化。经过原理分析和系统的方案论证比较,最终采用Cirrus Logic公司的CS496122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实现网络打包,同时采用ST公司的Cortex-M3处理器通过HMI接口实现对音频信号处理参数的实时控制以及音频特定处理模式的控制,采用专用的24位音频AD/DA实现音频信号的数模转换。系统可以通过上位机实现音频信号的门限设置、增益调节、静音控制、高通截止频率设置、低通截止频率设置、PEQ参量设置、压限器阈值设置、自动混音、矩阵排列输出、音频处理模式调用等,用户可以通过上位机实时操作实现对音频信号的相应处理。经过系统的整体性能测试,系统符合设计目的与功能指标要求,可以实现实时的音频信号高低通滤波、PEQ参量均衡、压限、增益等的处理,并且测试频响曲线符合设计要求。

李凯[10](2012)在《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音乐制作的流程包括前期作曲、编曲、录音过程,也包括后期的混音、母带制作等过程。在音乐创作最初阶段要重视虚拟声场设计、音色的选择、以及编曲所选用的乐器与最终作品所需的虚拟声场是否吻合。在后面的录音、混音与母带制作过程,则需要注重虚拟声场的精细调整。专业音乐工作者与音乐爱好者在评价某部电子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提及作品的声场,并经常以作品声场是否宽广等作为作品好坏的评判依据。目前国内对音乐制作虚拟声场设计的学术研讨尚未形成规模,从音乐声学角度对虚拟声场的研究文献也比较稀少。为此,本文以虚拟声场的设计与调整为题,同时针对音乐制作的前期与后期,尤其是后期,从音乐声学的角度出发,对音乐制作中的声场进行阐述与探究,并从音响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与调整方法。本文将虚拟声场细分为层次感、频段听感、空间感与距离感,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些听感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即在音乐制作的前期与后期这一系列过呈中如何使用各种设备与软件对虚拟声场进行调整。本文着重介绍均衡、压缩、混响、延时、失真等效果器的调整方法,详细描述各参数调整与听觉心理之间的联系,并阐述如何使用这些效果器的参数进行虚拟声场的设计与调整,使之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

二、完全手册(八)——动态与压限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手册(八)——动态与压限器(论文提纲范文)

(1)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交互式电子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发展概况暨文献综述
        一、国内弦乐器相关交互电子音乐研究概况
        二、国外弦乐器相关交互电子音乐研究概况
        三、与弦乐器相关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创作概况
    第四节 课题意义
        一、适用于弦乐器的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发展的梳理与展望
        二、增强型弦乐器系统设计技术的深度探索
        三、与弦乐器相关的交互电子音乐模块设计和作品创作思维分析
        四、传统乐器与计算机交互作品的内在审美诉求
        五、弦乐器演奏与计算机交互技术的应用空间研探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一、弦乐器演奏与计算机交互机制的解析
        二、适用于弦乐器的交互电子音乐模块设计及其思维分析
        三、弦乐器表达方式在交互音乐作品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与实施
第一章 弦乐器相关交互电子音乐创作观念
    第一节 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发展的必然性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传统音乐形态的嬗变
        二、电子音乐交互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推动
        三、交互控制器和数字化交互平台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古典音乐观念的拓展
        一、对弦乐器音色特性和演奏法的拓展
        二、对传统古典音乐作曲观念的拓展
    第三节 对传统电子音乐模式的超越
        一、关于“传统电子音乐”的指代
        二、交互式电子音乐相对传统电子音乐的变革
    第四节 物联网和智能化观念的跨界渗透
        一、物联网观念对交互电子音乐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与交互电子音乐发展的展望
第二章 基于弦乐器演奏特征的可交互要素分析
    第一节 弦乐器音色变化形态
        一、常规音色形态分析
        二、弦乐器产生的噪音与乐音
        三、拨奏音色形态
    第二节 弦乐器音强与音高变化形态
        一、音强变量
        二、音高变量
    第三节 肢体运动形态
    第四节 运弓与琴体位置变化形态
        一、右手运弓位置变化形态
        二、琴体位置变化形态
    第五节 手指部位的控制变化
        一、左手指的压力和位移
        二、右手指运弓压力
第三章 增强型弦乐器交互电子音乐系统的硬件架构搭建
    第一节 系统的总体构造
        一、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二、功能模块设计的细化方案
    第二节 传感控制器的选择和使用策略
        一、传感器作为交互控制器的技术发展和使用原则
        二、本系统中主要传感器的使用策略
        三、本系统传感器装置的安装设计
        四、其它尚未成熟应用于增强型乐器系统的传感方式
    第三节 单片机平台通信路由的搭建
        一、交互开发平台单片机发展状况
        二、本系统Arduino平台的通信路由搭建
    第四节 增强型弦乐器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与采用琴体加装“传感器+单片机”模式系统之比较
        二、与采用增强型琴弓模式系统之比较
        三、演奏者体验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适用于弦乐器演奏的交互电子音乐模块设计
    第一节 侦测与触发模块设计
        一、交互数据的分类与准备
        二、音高侦测与触发
        三、音强侦测与触发
        四、音符时值侦测与触发
        五、实时节奏侦测与回放触发
        六、手势侦测与触发
    第二节 声音的实时录制、播放与合成
        一、声音录制与播放
        二、音频实时粒子化合成
        三、调制与合成模块的使用
    第三节 音频效果实时处理模块设计
        一、重叠与延时
        二、声像控制及其随机化处理
        三、滤波及其参数自动化
        四、音频变调与实时和声
        五、效果参数预设值与整体渐变
        六、使用第三方效果器插件
    第四节 用户界面设计
    第五节 模块组合使用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分析
    第一节 格里塞《序幕》中提琴与实时交互电子音乐版本分析
        一、声学共振版本概述
        二、中提琴与实时交互电子音乐版本解析
        三、分析小结
    第二节 玛丽木村增强型小提琴作品《Vitessimo》案例分析
        一、关于IRCAM增强型小提琴系统
        二、作品结构分析
        三、运弓动作的交互机制解析
        四、分析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舞台剧《花木兰》配乐创作过程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应用于舞台剧配乐中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电子音乐制作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舞台剧配乐制作的过程
    第二节 相关技术硬件产品对舞台剧配乐制作的应用
    第三节 数字类软件对舞台剧配乐制作的应用
第二章 舞台剧《花木兰》配乐创作过程对电子音乐技术的应用尝试
    第一节 制作舞台剧《花木兰》配乐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舞台剧配乐制作环境
    第三节 整理并选择拾取回放声场采样的素材
第三章 舞台剧《花木兰》配乐针对特殊环境进行的一些声学技术处理
    第一节 在特殊环境中对乐器与音效的空间定位
    第二节 通过录音棚的后期处理缩混技术与针对展演现场的影响
    第三节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使用上与传统舞台剧配乐的区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于电子音乐与科幻电影
    第一节 电子音乐的界定
    第二节 电子音乐特点概述
    第三节 电子音乐技术与科幻电影的关系
第二章 电子音乐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
    第一节 电子音乐的常用技术
        一、声音素材的录制
        二、缩混技术
        三、空间模拟效果技术
        四、音频信号处理技术
        五、混响器技术
    第二节 科幻电影中电子音乐声效技术的应用
        一、压缩器技术的应用
        二、自动化缩混技术的处理
        三、延时器在音频处理中的应用
        四、混音与视频的同步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科幻电影中电子音乐配乐手法的应用
        一、融入电子音乐技术的配乐手法
        二、融入电子音乐技术的配器技法
        三、电子音乐生成科幻配乐的途径
第三章 经典科幻电影中的电子音乐应用分析
    第一节 首部全电子乐器电影配乐-《禁忌星球》电子音乐应用分析
    第二节 科幻片代表作-《银翼杀手》电子音乐应用分析
    第三节 大型科幻电影-《创战纪》电子音乐应用分析
第四章 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思考
    第一节 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总结
    第二节 电子音乐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空时域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声反馈概述
    1.3 声反馈抑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声反馈抑制原理
    2.1 声反馈信号的产生原因及其特性
        2.1.1 扩声系统模型
        2.1.2 声反馈模型
    2.2 声反馈抑制技术方案
        2.2.1 相位调制法
        2.2.2 压限法
        2.2.3 均衡器
        2.2.4 陷波法
        2.2.5 自适应声反馈抑制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域自适应声反馈抑制算法的研究
    3.1 自适应算法
        3.1.1 自适应滤波的原理
        3.1.2 LMS算法
        3.1.3 NLMS算法
        3.1.4 PNLMS算法
        3.1.5 MPNLMS算法
    3.2 AFC的偏心估计
        3.2.1 AFC偏心估计的来源
        3.2.2 偏心估计的削弱方法
    3.3 一种基于双麦克风模型的MPNLMS声反馈抑制算法
        3.3.1 双麦克风声反馈抑制系统模型描述
        3.3.2 基于双麦克风模型的MPNLMS声反馈抑制系统
    3.4 对本文算法的仿真分析
        3.4.1 实验条件及评价指标
        3.4.2 对传统自适应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对TM-AFC-MPNLMS算法的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时域结合声反馈抑制算法的研究
    4.1 空时域结合的声反馈抑制系统模型
    4.2 麦克风阵列
        4.2.1 均匀线阵
        4.2.2 均匀圆阵
        4.2.3 平面五元十字阵
    4.3 声源定位
        4.3.1 基于到达时延的声源定位
        4.3.2 基于子空间的声源定位
        4.3.3 基于可控波束形成的声源定位
    4.4 波束形成
        4.4.1 基于MVDR准则的自适应波束形成
        4.4.2 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时域的声反馈抑制系统设计及实验
    5.1 DSP芯片选择及主要外围电路设计
        5.1.1 DSP芯片
        5.1.2 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A)
        5.1.3 Flash存储单元
        5.1.4 随机存储模块
        5.1.5 音频编解码模块
    5.2 麦克风阵列及主要外围电路设计
        5.2.1 麦克风阵列构型
        5.2.2 麦克风阵列主控芯片
        5.2.3 麦克风阵列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系统处理时序
        5.3.2 主程序流程
    5.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4.1 信号采集及分析方法
        5.4.2 数据分析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成果

(5)论声乐作品在录制中的录音技术与缩混渲染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影响民族、美声、通俗唱法音色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民族、美声、通俗唱法发声技巧与音色分析
        一、发声技巧
        二、音色分析
    第二节 男女生的音色、动态范围对声音表现力的影响
    第三节 声音的扩散、反射对人声音色的影响
第二章 声乐作品在录制中的录音技术
    第一节 歌曲内容分析对录音的影响
    第二节 如何运用录音技术增强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的表现力
        一、录音方式的选择
        二、录音话筒的选择
        三、录音环境的设计对民族、美声、通俗唱法表现力的作用
        四、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的拾音方法比较
    第三节 录音技术对不同人声特点的塑造
        一、《春姑娘》录音案例分析
        二、《廉石自述》录音案例分析
        三、《当你老了》录音案例分析
第三章 声乐作品的缩混渲染技巧
    第一节 混音技术的意义
        一、混音前的准备工作
        二、素材的整理
    第二节 混音工具的种类
    第三节 如何运用效果器增强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的渲染效果
        一、均衡器对人声不同唱法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二、压缩器对平衡电平的作用以及对声音渲染效果的塑造
        三、运用延时效果器对人声渲染效果进行塑造
        四、运用混响器对人声渲染效果进行塑造
        (一)混响器的特性
        (二)混响器的种类及对声音渲染效果的重要性
        (三)混响器对增强民族、美声、通俗唱法渲染效果的作用
    第四节 缩混技巧对增强民族、美声、通俗唱法渲染效果的作用
        一、人声音色与演唱技巧的调节
        二、混响器与延时器的结合使用
        三、人声与伴奏的融合度
    第五节 缩混案例分析
        一、《当你老了》缩混案例分析
        二、《春姑娘》缩混案例分析
        三、《廉石自述》缩混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播音频混音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纠正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于尖利, 容易令人疲惫的声音
二、听不清人声, 音乐也不够有活力
三、压缩量太多
四、声音的细节不够
五、声音的“力量感”不够
六、人声时而突出时而下潜
七、过“爆”的声音

(7)音频响度测试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和研究价值
    1.2 响度测试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3 响度控制解决方案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响度测试系统的研究与仿真
    2.1 对音频响度的研究
    2.2 对音频响度测试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2.3 matlab仿真工具
    2.4 响度测试系统的开发与仿真
        2.4.1 对响度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2.4.2 对响度测试系统的matlab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响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架构设计
    3.1 响度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
        3.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2 系统的设计分析
    3.2 对响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3.2.1 响度目标值的确定
        3.2.2 响度控制方式的研究
    3.3 响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3.3.1 响度控制系统的matlab软件设计
        3.3.2 响度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响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c语言的响度控制系统模块的软件设计
        4.1.1 基于c语言的响度测试模块的软件设计
        4.1.2 基于c语言的响度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4.2 基于DSP的响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4.2.1 硬件平台的概述
        4.2.2 ADSP-21489芯片
        4.2.3 AD1939芯片
        4.2.4 响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4.2.5 AD1939和ADSP-21489的接口设计
        4.2.6 内存分配
    4.3 基于DSP的嵌入式响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4.3.1 实时音频响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3.2 中断程序的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法分析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总线式数字音频扩声终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音频扩声终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任务及工作内容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确定
    2.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2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2.2.1 CobraNet技术及数据包分析
        2.2.2 IIS总线协议分析
        2.2.3 以太网供电POE技术
        2.2.4 Class D功率放大原理
    2.3 扩声终端的声学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3.2 DSP核心模块的设计
    3.3 音频信号缓冲电路的设计
        3.3.1 音频输入缓冲电路的设计
        3.3.2 音频输出缓冲电路的设计
    3.4 音频编解码模块设计
        3.4.1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4.2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4.3 辅助电路设计
    3.5 功放模块的设计及测试
    3.6 POE供电模块的设计
        3.6.1 PSE工作过程
        3.6.2 POE电源转换模块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2 系统固件的定制
    4.3 CobraNet核心板控制程序的设计
        4.3.1 音频矩阵路由的设计
        4.3.2 增益模块的设计
        4.3.3 压限器的设计
        4.3.4 PEQ参量均衡器的设计
    4.4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协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CobraNet技术的网络音频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音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任务及工作内容
第2章 网络音频处理原理分析及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功能概述
    2.2 CobraNet网络传输原理分析
    2.3 数字音频处理算法分析
    2.4 系统实现核心处理器选择
        2.4.1 音频传输与处理器件的选择
        2.4.2 系统控制器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路设计总体概述
    3.2 CobraNet音频核心处理电路设计
    3.3 音频采集电路设计
        3.3.1 模拟前端输入电路设计
        3.3.2 A/D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4 数字音频本地输出电路设计
        3.4.1 D/A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4.2 模拟后级输数缓冲电路设计
    3.5 系统MCU控制电路设计
    3.6 系统通信电路设计
    3.7 系统辅助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DSPConductor音频处理软件设计
    4.2 DSP音频处理程序设计
        4.2.1 门限处理程序设计
        4.2.2 增益处理程序设计
        4.2.3 高、低通滤波处理程序设计
        4.2.4 PEQ参量处理程序设计
        4.2.5 压限处理程序设计
    4.3 系统控制MCU程序设计
        4.3.1 控制与音频处理单元通信程序设计
        4.3.2 单片机UART通信程序
        4.3.3 单片机控制模式存取程序
    4.4 系统性能以及指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章 研究目的与范围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范围
    第二节 概念解析
    第三节 虚拟声场与真实声场的异同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音乐制作中的声场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国外相关文献介绍
第三章 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理论意义
    第二节 实践意义
第四章 虚拟声场感知参量
    第一节 层次感
    第二节 频段听感
    第三节 空间感
    第四节 距离感
第五章 常用声场调整工具与手段
    第一节 音量推子
    第二节 均衡器
    第三节 混响
    第四节 延时
    第五节 压缩器与限制器
    第六节 消嘶器
    第七节 扩展门与噪声门
    第八节 常用立体录音制式
第六章 虚拟声场设计与调整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 监听的校准
    第二节 声场调整前的编辑
    第三节 效果器模板的设计
    第四节 鼓的设计与调整
    第五节 贝司的设计与调整
    第六节 人声的设计与调整
    第七节 节奏部分、solo乐器的设计与调整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完全手册(八)——动态与压限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研究[D]. 冯曦.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2]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舞台剧《花木兰》配乐创作过程的实践与探索[D]. 石璞赫.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3]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D]. 陈喆.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4]基于空时域的声反馈抑制算法研究及实现[D]. 包泽胜.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5]论声乐作品在录制中的录音技术与缩混渲染技巧[D]. 刘飒. 吉林艺术学院, 2017(02)
  • [6]广播音频混音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纠正办法[J]. 马蔺,傅荣. 音乐大观, 2014(12)
  • [7]音频响度测试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章虹. 中南大学, 2014(02)
  • [8]总线式数字音频扩声终端的设计[D]. 李昌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6)
  • [9]基于CobraNet技术的网络音频处理系统的设计[D]. 田雷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6)
  • [10]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研究[D]. 李凯. 中央音乐学院, 2012(08)

标签:;  ;  ;  

完整手册 (8) - 动力学和压缩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