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龙昌将增资扩股(论文文献综述)
董少明[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指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王应贵[2](2014)在《香港内幕交易审查、惩治与经典判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立法、执法和判例来探讨香港打击内幕交易的立法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香港相关法律条理缜密、操作性强;在执法方面,包括证监会在内的香港特区政府机构秉公执法,高效应对涉嫌内幕交易事件,并用多种手段惩罚涉案人员。案例分析也表明,尽管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香港打击内幕交易的决心和承诺坚定不移,对案件审理始终遵循公平、公开和透明原则。
武音茜[3](2008)在《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文中指出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转换处于加速成长或繁荣期,为铜消费的增长展现了光明前景。云南是我国主要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铜行业采取的宏观措施见效,云南铜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应抓住时机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铜产业。因此,深入研究云南铜资源经济与产业价值链结构,为进一步优化云南铜产业格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速云南铜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是在先后参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主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负责实施的“我国危机矿山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专题编号:200511044—2)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川—易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技术及示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B01B09)等多个项目基础上开展的。在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典型铜业大国(智利)与我国铜产业结构分析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典型铜矿山企业和铜矿业集团公司的实证研究,探索研究云南省铜资源经济学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是:(1)通过对产业组织学在我国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与内在经济规律,提出产业组织学新政策导向。矿产品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对矿产勘探和开发具有直接调节和导向作用,但市场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上世纪80年代矿产品市场价格过低和现今价位过高都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在市场失灵下,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对矿业企业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的协调过程,我国政府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对建立符合WTO规则的新矿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符合产业经济学规律,对全国矿业产业改革具有产业组织学示范价值。(2)从铜产业价值链角度,新构建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范式:铜产业价值链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贯穿整条产业价值链的资本市场运作,各节点的投融资活动亦能为该环节带来相应的价值增值。在铜产业价值链中,矿业权和铜精矿是产生最大交易成本(费用)的关键节点,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铜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过程。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铜业公司,其产业价值链结构完整,借力中铝延伸其产业价值链至海外市场,挤入国际竞争平台。(3)基于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对于铜资源经济范式理解为:铜资源经济(铜产业价值链的链式传递效应+倍增效益)=(铜矿地质勘查业+铜生产矿山+铜冶炼厂+铜深加工业)×资本市场中的高效金融工具×难以复制的专利技术×二元产业组织结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上已经进入矿业经济全球化平台,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资本传播与扩散模式为其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带来了“倍增效应”。(4)在铜产业价值链中设以铜金属储量为平衡单位,铜产业价值链的平衡关系式为: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矿山探矿新增铜地质储量:开采矿量:铜矿石选矿量:铜冶炼量:铜产品深加工量。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0.92:1:1.74:1.51:0.012,这种产业价值链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揭示了云南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即主要靠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获得,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云南省铜产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发展。(5)应用动态SCP和RSOMP等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总结了云南省铜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建立了云南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吴茂见[4](2007)在《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约19万字,共分为九个部分。本文将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法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选题时主要是基于当前理论界或者监管当局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关注不够,或者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上市公司,及股东多元化的其他公司上面,而对政府作为股东或政府作为主要股东的公司,即国有控股公司则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当然从政府的层面上看,政府的期间意志通过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转化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实际行动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问题在国外或国内都始终没有得到比较深入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文先从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和特征入手,考察国有控股公司在各国经济体制环境的背景中地位和作用。之所以先从概念的厘清和界定入手,是因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内涵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依然很模糊,几乎都是从实用的角度来发挥和使用,随意性比较大。经过比较分析,在界定控股公司概念的基础上,依照控股公司股东的性质分类法,本文认为,所谓国有控股公司,是控股公司的一种,是当代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国家监管和经营国有资产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国家出资并授权设立的国有企业,它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是指通过持有他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或股权)基础上从事产权运营和重大业务经营管理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公司,是国家以较少资本控制较多资本,并执行着管理众多国有企业的职能和实现政府的某一政策目标而组建的经济组织。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本文还对控股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分类研究,并对控股公司与企业集团、关联公司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本文认为国有控股公司具有股东方面的特殊性,还要受特别法约束和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中承担资产经营管理的中介等一般性国有企业所没有的特征。国有控股公司是政府在调控经济中的“有形之手”之一。国有控股公司除了具有一般性公司的品格外,还兼具政府的“色彩”。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国有产权具有外部性,兼顾社会整体利益,追求和满足社会目标,校正市场失灵的优势。从宏观上看,国有控股公司是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和政府有效干预经济的手段。国有控股公司在配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投资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一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和关键行业,支持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发展,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复苏等方面的作用,一直为组建国有控股公司的国家所津津乐道。另外,在我国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有进有退的格局下,国有控股公司大量存在的领域往往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这些领域事关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国有资本因投资大,回收期长,甚至无利可图而不愿进入,但经济社会发展却十分需要的行业。政府以国有控股公司为载体进行先期投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市场失灵”和承担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国有控股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设立国有控股公司的目标之一,扩大就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物价,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从微观上讲,政府出资组建国有控股公司肯定有其营利性的目标期待,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政府通过国有控股公司的运营对有效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有资金投入,基本上是以国有控股公司为载体进行的,由国有控股公司承担投资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经营。纵观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的国有控股公司经营制度环境,可以发现,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尽管各有不同,但有些相同之处,体现了一些国家在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主要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差别,但分工明确,事权划分合理。从政府层面上看,大体上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包括人事、财务、决策和投资等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控股机构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意大利是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二是以财政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三是以综合协调机构为中心的多部门管理模式。我国构造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经营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一种建立监管、营运和经营相对分离的体制架构,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国资监管体制类似。世界上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建立议会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行使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的任免权,对国有资产收益权和财产的分配权,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权和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权等所有者权利。第二层次是,组建国有控股公司,从事资本经营,国家选派监管代表进入持股公司的董事会,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专门的产权经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目标。第三层次是,一般性的基层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国有控股公司却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中都有的一个重要层次,在政府或议会与具体的国有企业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国有控股公司的存在并在各国经济实践中经检验和证实,是有效缓解政府过多干预具体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隔离带”和“缓冲器”。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是维系控股公司集团体系的主要纽带,是控股公司通过股权持有达到“管人、管事”的前提和基础。国有控股公司惯常使用控制其下属公司的手段有:独资、控股、参股等体现的股权控制,企业控制合同和托管、承包租赁等方面的契约控制。在控股公司的各种控制手段当中,控股是各国国有控股公司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国有控股公司资本漫延的地方,也就是其控制触角延伸到的地方。国有控股公司的控制手段不是其经济性目的的本身,而是以股东身份从股东财产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经济性权利,表现为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本文从控股、控股股东、公司控股权和控制、控制股东、公司控制权,两个方面层层递进,剖析控股权和控制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可以推导出,公司控股权是控制权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而西方一些国家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金股”制度,可以看作是控股权的一种特殊形态。控制权既然是一种经济性的权利,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应该是公司股东利益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平衡的结果。控股权市场,但更多的被称作控制权市场,也有称之为控股权或控制权竞争,不一而足。学者们基本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论证控制权或控股权市场,把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在控制权市场上,控股公司的动机主要是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控股公司取得目标公司控股权的主要方式有兼并和收购,经常又被简称并购。国有控股公司取得目标的控制权即成为控制股东。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同样适用于国有控股公司。不过在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权转让方面,当前应注意防止国有控股权的不当流失,又要注意兼顾其他股东的利益。公司治理不能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但在我国的一些着述里没有作区分或相等同的还相当普遍。公司治理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公司治理是指规范公司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体系,是规范股东、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的相互权利和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司的内部治理,是指公司内部的机构设置和权利的安排。二是金融市场对企业的外部治理,主要是债权人监督公司的相关法律机制。四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主要包括上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兼并收购等法律制度。五是经理人市场对公司的治理。完全的经理人市场将对公司的现任经营者造成强大的压力。六是激励机制对公司的治理,如股票期权制度等。公司治理的典型模式有英美治理模式、日德治理模式、家庭治理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模式从理论上分析应属于政府主导型控制模式,虽借鉴其他模式合理化成分,但其特殊性也相当明显。相对于其他公司治理而言,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具有治理客体宽泛,治理手段复杂多样,除了激励和监督之外,还有控制与协调的问题;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治理的代理链条长,激励方式也比其他公司丰富。国有控股公司外部治理中政府的考核与评价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也很有特色。在控制机制方面,主要手段有股权控制、战略控制、人事和财务控制。而国有控股公司的控制和协调模式有资本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和混合控制型、平台控制型。另外,由于各国公司立法的不断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在其控股或控制的公司中居于强势地位,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和保护母公司中债权人利益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这也是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健康发展的一个保障。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的“影子”随处可见。当国有控股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时,不存在股东会这一权力机关,董事会的作用和职权明显大于非一人股东型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国有控股公司的股东即政府或政府的特设机构如我国的国资委,抑或议会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和监控,主要是指派董事,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则是必设机构。但从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控股公司实践来看,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当然受限于股东,但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权力具有有限性,董事会的决策权取决于股东或股东大会的意志。在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上,成员的人数一般较少。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方面都是任命制。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身份方面,几乎都有相当一部分董事是公务员。国有控股公司的监事会在职责的设定方面与当前国内的独立董事制度重叠。从发展趋势上看,极有可能独立董事制度会取代国有控股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国有控股公司的经理制度还非常脆弱。“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在国有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有很大的市场,做大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行政职务的升迁。在我国目前还没有CEO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国有控股公司董事长和总裁(总经理)的职责划分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国外的CEO制度是把董事长和总裁的职权撮合在一起形成的职位。但在我国的风险很大,尽管可以提高国有控股公司的执行力,可是个人的道德风险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又回到过去的工厂制时代。最好的办法是,让董事长的职位由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担任,专事决策和检查落实、督促经营层的活动是否偏离董事会决策的方向。改变法定代表人人数的唯一性,董事长、总裁和其他董事都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有控股公司。总裁的职位和人选、聘任的权力完全交给董事会,这样董事会控制经营层的权力不至于虚化。总裁的人选市场化,有利于形成一个忠实勤勉的职业经理层。
蔡志岳[5](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公开原则的核心体现,信息披露无疑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证券市场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手段。真实、全面、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中国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而且屡禁不止,严重地违反了诚信准则,甚至无视法纪。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本文以信息披露违规的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像,深入分析和检验它们违规的动因,统计违规事件公告后的股票市场反应,并尝试根据它们的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与公司治理特征,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一般预警模型,以便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决策依据。全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计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和预警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制度背景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规模特征、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以及治理特征。第五章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动因的三种假说,包括大股东掏空说、内幕交易说和盈余管理说。第六章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不同市场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七章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构建了预警模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判别和预测。第八章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防范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九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和预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的研究结论:第一,违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机械、设备、仪表制造行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行业等成熟性产业,且大都属于中小型公司;大多数违规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年龄不超过6年,违规公司的股票市场交易比较活跃,而股票风险较高;违规公司的盈利能力差,经营效率低下,债务负担重而偿债能力明显不足,成长能力差,经营性现金创造能力不足,每股净资产质量低下;违规公司的股东制衡力量相当薄弱,违规公司的内控机制相当缺乏,近半数的违规公司被外部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第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程度越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程度越高,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第三,投资者对公开处罚和公开谴责的处罚方式反应十分强烈,认为违规上市公司侵犯其合法权益。不管是上交所、深交所还是证监会的处罚公告,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对于采用延迟披露、虚增利润、违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以及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手段违规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持怀疑态度。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掏空行为、证券操纵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第四,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公告日的(-20,20)时间窗口内,全部违规公司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CAAR)达到-0.075,且在1%的置信区间内显着。第五,在违规行为被发现的前一个会计年度,违规公司在财务状况、市场交易状况和治理水平上,就与正常公司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盈利能力越强,公司就越不可能违规;财务杠杆越高,公司就越有可能违规;外部审计的监督质量越高,公司就越不可能违规。第六,以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为财务预警变量,以股票日均涨跌幅为市场预警变量,以代表董事会的独立性和高管激励的治理因子、代表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的治理因子、代表外部审计监督程度的治理因子和代表机构投资者监督程度的治理因子为治理预警变量,本文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和混合BP神经网络对公司违规发生概率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80%和83.33%,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1.67%和83.33%,均可以有效地提前甄别违规的上市公司。第七,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发生概率的预警,包含财务、市场和治理信息的模型Ⅲ的判别成功率最高,包含财务和市场信息的模型Ⅱ其次,只包含财务信息的模型Ⅰ最差。由此可见,对于投资者,公司的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和治理数据与财务数据一样具有信息价值。第八,本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和混合BP神经网络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严重程度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的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68.89%与71.39%,可以较有效地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严重程度进行预警。此外,本文尝试运用Fisher判别、多项Logistic回归和混合BP神经网络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类型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的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50.43%、58.12%与59.29%,虽不尽如人意,但这表明了本文所构建的预警模型在预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类型方面具有发展和应用潜力。同时,本文在比较中发现,混合BP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博弈分析告诉我们,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管机构的稽查质量,或者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规公司的违规成本,都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概率。同时,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可以鞭策监管机构,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区别于其它相关的研究,本文的改进和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对1994—2005年间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规模特征、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以及治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发现:违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成熟性产业,且大都属于中小型公司;大部分违规公司的上市交易年龄不超过6年,股票市场交易比较活跃而股票风险较高;违规公司的股东制衡力量相当薄弱,违规公司的内控机制相当缺乏,近半数的违规公司被外部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第二,本文首次从实证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进行动因分析与检验,并首次结合Llorente et al.(2002)的研究成果,利用股票市场均衡时股票收益率与换手率的动态关系系数C2来测度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作为内幕交易的代理变量。首次结合Kotharia et al.(2005)的研究成果,计算基于ROA配对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控制公司间因为业绩差异而产生的盈余管理计量偏误,并用来度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该方法比琼斯模型(Jones,1991)和修正模型(Dechow et al.,1995)更为合理。第三,本文根据违规手段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分为虚列资产、虚增利润、虚假陈述、操纵股价、违规委托理财、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重大遗漏、延迟披露及其它等十一类事件;根据违规性质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分为大股东掏空类、证券操纵类、财务舞弊类和其它类违规行为等四类事件;并分别对它们的不同市场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传统的预警模型大多以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研究局限于财务视野。本文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并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备选财务指标、市场指标以及治理指标进行提炼和筛选,提高了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第五,本文根据处罚机构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种状态,即不被处罚、被交易所处罚、被证监会处罚;根据违规性质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的类型划分为五种状态,即大股东掏空类违规、证券操纵类违规、财务舞弊类违规、其它类型违规、无违规行为。这种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细致划分,大大提高了预警模型的应用意义。最后,本文分别应用Fisher判别模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混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上市公司违规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违规类型进行判别和预测,并对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应用于信息披露违规预警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王永军[6](2007)在《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作为存续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部分,已经成为中油股份公司上市后一项新的管理业务。加强对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是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在妥善解决油田存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中,不仅要考虑如何进一步理顺“存续企业”和“上市公司”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关系,使存续企业的发展步伐与海外上市公司相适应,确保它的顺畅运转;而且还要充分考虑社会稳定因素,解决好存续企业中大量富余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国有存续企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成为一个存量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石油公司重组改制的起步较晚,他们将其优良资产分离出来成立股份公司“上市”,重组留下的“非上市”部分则是赢利能力较低的非核心资产。各石油管理局总收入的70%左右来源于股份公司的投资,而上市部分关联采购占主营成本比例更是在90%左右,所以,中国石油的关联交易占其整个市场交易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要研究中国石油市场交易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研究它的关联交易状况。国外的石油公司早以完成了油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分离,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建立了很好的合作依存关系。相比之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石油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管理的基本理论,着重对关联交易进行了研究,从关联交易的机理出发,结合国内外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例,深入探讨了关联交易在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战略联盟在关联交易中的重要应用。对于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论述了现行的管理体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市场管理及关联交易的成功经验,对现行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
廖新军[7](2006)在《“窃珠者”庄季希》文中研究表明他深藏幕后十年,从未成为第一大股东,却主宰着福建三农的沉浮;他连侍三主,神秘港商萧寒、金融大盗国洪起、飞天掌门邱忠保,却将三位大佬玩弄于股掌;他是“老板克星”,但紧随其后,他把自己玩进了监狱 飞天系数干将被刑拘 拔出萝卜带出泥。飞天系掌门?
常鑫[8](2005)在《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增长速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和企业价值也必将增加,但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过快增长与过慢增长一样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弊端,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财务资源,实现资金增长和销售增长的平衡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罗伯特·希金斯于1977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增长模型,在国外,可持续增长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惠普、IBM等大公司所应用;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将公司增长视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却忽视了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造成高估自身可持续增长能力,在高速增长时缺少内部资源的配套支持而陷入财务危机,戴上ST,PT桂冠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高速增长并不总是幸运。可持续增长在各种条件不变时总是存在增长极限。本文正是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部分,在对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介绍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以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为计算可持续增长率的依据,运用威尔科克森带符号等级检验方法从总体、行业、地域三个角度对样本上市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状况并不乐观,还需在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管理上多下功夫;第四部分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提出对策和建议的同时,以一上市公司为实例来分析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管理如何在企业中具体应用。
曹云生[9](2004)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组上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工程类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上市方案设计实施,由于其行业的特殊和局限性,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本文以海油工程公司企业战略模型设计与上市方案设计为目标和研究对象,通过针对海洋工程类企业特点的战略与融资管理研究,提出了适合该类企业战略设计的BRCM模型、战略分析模型与基于战略的融资模型,同时对企业激励策略和股份制改造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海洋工程公司面临的战略发展环境;基于国内外环境对海洋工程公司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明确的海洋工程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海洋工程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方案;最后完成股份制改造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和上市后公司产权激励制度建设探索;以此实现对整个海洋工程公司和国内企业产权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梁慎亮[10](2004)在《复星系与明天系:系族产生的条件、动因及途径》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复星系和明天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复星系以实业起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面临资金瓶颈,同时面临诸多投资机会,为了抓住一切可能的发展机会,复星系或通过买壳,或通过直接发行股票上市,不断搭建资本平台进行融资,然后凭借资金实力不断兼并和收购,发展多元化产业,最终成为多产业集团。而明天系则抓住了中国股市中的制度缺陷,设法参股或控股上市公司,精心设计出一系列企业组合,以打造其资金链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原始积累,继而在证券市场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转而构筑产业平台,成为多元化企业集团。复星系和明天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系族的缩影。虽然明天系和复星系在发展路径、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到目前为止,两者均发展为多元化企业集团,成为中国系族中的一员。本文通过对复星系和明天系短暂发展历程的回顾,对导致民营性质的“系族”在中国出现的条件、动机和途径进行了分析。首先,中国经济改革为民营企业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不断发展和存在各种制度缺陷的中国证券市场为民营企业的造系运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以国退民进为基本内容的国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系族的发展。其次,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为民营企业提供的巨大机遇和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和融资困境是系族产生的直接动因。最后,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资本市场,搭建资本平台,不断兼并和收购,系族由此产生。
二、石油龙昌将增资扩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龙昌将增资扩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香港内幕交易审查、惩治与经典判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内幕交易立法及执法演变 |
二、香港内幕交易典型案件分析 |
三、香港惩治内幕交易办法的启示 |
首先, 香港内幕交易立法内容详尽、操作性强 |
其次, 香港法律对内幕信息披露建立了“安全港湾”机制 |
再次, 香港证监会执法透明, 并及时公布内幕交易调查过程、结论理由及处罚细节 |
最后, 香港对内幕交易处罚原则分明, 其结果完全可以预期 |
(3)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 |
1.1.1.1 问题的提出 |
1.1.1.2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学派 |
1.2.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点与特色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 |
2.1 国际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
2.1.1 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云铜集团挤入国际行列 |
2.1.2 全球矿业产业集约度迅速提高 |
2.1.3 跨国矿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迅速形成,成为云铜集团同行竞争对手 |
2.1.4 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将矿山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
2.1.5 保护性的矿业税收政策 |
2.1.6 国外矿业投资政策 |
2.2 铜工业发展趋势 |
2.2.1 世界铜工业状况 |
2.2.2 铜工业产销状况 |
2.2.3 铜工业的发展趋势 |
2.3 智利铜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
2.3.1 概况 |
2.3.2 矿业发展 |
2.3.3 智利铜产业发展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空间链和企业链分析 |
3.1.1 铜矿资源的空间分布概况 |
3.1.2 铜生产企业概况与铜业上市公司企业链 |
3.2 供需链分析 |
3.2.1 矿床类型及其对我国铜矿业开发的制约 |
3.2.2 铜矿资源质、量对产出的制约 |
3.2.3 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3.2.4 铜精矿供应紧张,铜精矿供应链与冶炼生产需求链间矛盾突出 |
3.2.5 下游主要消费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
3.2.6 我国自给铜矿供给情况分析 |
3.2.7 铜进出口贸易分析 |
3.2.7.1 铜资源进口依赖严重 |
3.2.7.2 铜的终端产品出口高增长 |
3.3 价值链分析 |
3.3.1 世界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但价值链效益差,环境代价高 |
3.3.2 铜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 |
3.3.3 高铜价正在悄然改变铜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
3.3.4 骨干铜冶炼企业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区域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链研究 |
4.1 云南省资本市场建设 |
4.2 云南省铜资源分布与铜产业集中度 |
4.3 云南省铜产业链 |
4.3.1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 |
4.3.2 云南省铜矿资源潜力 |
4.4 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
4.4.1 云南省具有地缘经济优势 |
4.4.2 铜矿山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 |
4.4.3 矿山接替资源能力开始增强 |
4.4.4 核心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开始对接 |
4.4.5 铜产业发展外部社会环境好 |
4.5 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位置实证研究 |
4.5.1 RSOMP分析方法 |
4.5.1.2 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
4.5.1.3 RSOMP分析方法的提出 |
4.5.2 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 |
4.5.2.1 云铜集团RSOMP分析 |
4.5.2.2 云锡集团RSOMP分析 |
4.6 云南省铜产业与相关产业集群 |
4.6.1 地质勘探 |
4.6.2 水/电/煤能源 |
4.6.3 科研和人才队伍 |
4.6.4 道路交通和物流运输 |
4.6.5 矿业旅游和旅游工艺品 |
4.6.5.1 矿业旅游 |
4.6.5.2 传统工艺铜制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 |
5.1 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 |
5.1.1 产业价值链概述 |
5.1.2 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
5.1.3 铜产业价值链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 |
5.1.4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 |
5.2 铜资源储量和铜矿业权可供性与交易潜力分析 |
5.2.1 云南省铜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
5.2.1.1 一些铜矿山面临铜资源开采枯竭问题 |
5.2.1.2 云南省危机铜矿山找矿实证 |
5.2.2 云南铜矿山资源潜力 |
5.3 云铜集团下属矿业公司内部产业结构 |
5.3.1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
5.3.2 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5.3.3 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公司 |
5.3.4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 |
5.3.5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5.4 云南铜矿山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SCP实证分析 |
5.4.1 SCP分析方法 |
5.4.2 动态SCP分析实例 |
5.4.2.1 金沙公司投资体制改革 |
5.4.2.2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SCP分析对比 |
5.4.2.3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矿山地质找矿成果 |
5.4.2.4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技术创新实例分析 |
5.4.2.5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动态SCP分析研究 |
5.4.2.6 金沙公司动态SCP分析的思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有关会议列表 |
(4)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国有控股公司研究述评和本文意旨 |
1.2.1 国外学者对国有控股公司研究的简单归纳 |
1.2.2 我国学者对国有控股公司研究简评 |
1.3 本文意旨 |
2 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2.1 控股公司概念 |
2.1.1 控股公司概念立法上的解释 |
2.1.2 控股公司概念学理上的解释 |
2.1.3 控股公司与企业集团、关联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
2.1.4 控股公司的分类 |
2.2 有控股公司的概念——依股权主体的性质或产权主体归属关系的控股公司的分类 |
2.2.1 国有控股公司可以依据其是否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分为纯粹型国有控股公司和混合国有控股公司 |
2.2.2 国有控股公司按照经济职能及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
2.3 国有控股公司法律特征 |
3 国有控股公司的功能 |
3.1 国有控股公司的法律功能 |
3.1.1 母子公司法人人格独立,能有效地分散和减少经营风险 |
3.1.2 明晰产权和区分法律责任 |
3.2 国有控股公司的经济功能 |
4 国有控股公司发展与监管经营模式考察 |
4.1 国有控股公司建立的途径 |
4.2 国外国有控股公司产生发展的缘由与特点 |
4.2.1 国外国有控股公司产生的缘由 |
4.2.2 国外国有控股公司的发展特点 |
4.3 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模式比较 |
4.3.1 美国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模式 |
4.3.2 法国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模式 |
4.3.3 奥地利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治理模式 |
4.3.4 意大利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模式 |
4.3.5 新加坡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模式 |
4.4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治理经验分析 |
4.4.1 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治理的基本特征 |
4.4.2 世界上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的比较 |
4.5 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体制 |
4.5.1 当前我国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体制原则 |
4.5.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
5 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权与控制权 |
5.1 股权基本理论概说 |
5.1.1 股权的定义 |
5.1.2 股权的本质特征 |
5.1.3 股权的权能(内容) |
5.2 控股权与控制权比较 |
5.2.1 股权结构 |
5.2.2 控股权和控制权的比较 |
6 国有控制权竞争 |
6.1 控制权市场概念的理论认识 |
6.2 控股公司获取控制权的方式 |
6.2.1 兼并 |
6.2.2 收购 |
6.3 国有控股公司并购的法律形式 |
6.3.1 横向并购 |
6.3.2 纵向并购 |
6.3.3 混合并购 |
6.4 控股公司并购的主要特点 |
6.4.1 强强合并,优势互补 |
6.4.2 跨国并购频繁 |
6.4.3 并购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
6.4.4 以同一领域的横向兼并为主 |
6.5 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竞争的主要特点 |
6.6 国有控制权转让的利益平衡——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 |
6.6.1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 |
6.6.2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内容 |
7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 |
7.1 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 |
7.1.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7.1.2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
7.1.3 公司治理的新变化 |
7.2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区别于单一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7.2.1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治理的特殊性 |
7.2.2 国有控股公司外部治理的特殊性 |
7.2.3 国有控股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归纳比较 |
7.3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 |
7.3.1 国有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机制 |
7.3.2 国有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协调模式 |
7.4 国有控股公司子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机制 |
7.4.1 子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机制 |
7.4.2 国有控股公司子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保护机制 |
8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 |
8.1 国有控股公司股东会 |
8.1.1 一人公司型国有控股公司股东会权利行使的主体 |
8.1.2 非一人公司型国有控股公司股东会 |
8.2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 |
8.2.1 董事会制度的一般理论 |
8.2.2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比较 |
8.3 控股公司监事会 |
8.3.1 监事会设置的国别差异及原因 |
8.3.2 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的运作机制 |
8.3.3 监事会的改革动向 |
8.4 国有控股公司经理 |
8.4.1 公司经理的概念与控股公司经理和CEO 制度 |
8.4.2 国有控股公司总经理的法律地位 |
8.4.3 国有控股公司总经理的职权 |
8.4.4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 |
8.4.5 有效遏止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 |
9 结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创新计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信息披露违规动因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信息披露违规市场反应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信息披露违规预警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制度背景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体系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内容与变化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状况分析 |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手段的案例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中国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违规类型分析 |
第二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 |
第三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规模特征 |
第四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 |
第五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市场交易特征 |
第六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 |
第七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分析和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市场反应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预警研究 |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防范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博弈分析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启示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启示与政策性建议 |
第三节 论文的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6)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3 创新点 |
2 市场管理理论研究 |
2.1 市场及市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市场的基本理论 |
2.1.2 市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 本章小结 |
3 关联交易的基本理论研究 |
3.1 关联交易概述 |
3.1.1 关联交易的基本概念 |
3.1.2 关联交易产生的历史背景 |
3.2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分析 |
3.2.1 关联交易的策略 |
3.2.2 关联交易的手法 |
3.2.3 关联交易的影响 |
3.2.4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机理分析 |
3.2.5 关联交易的利弊 |
3.3 本章小结 |
4 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现行体系研究 |
4.1 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的现行体系 |
4.1.1 中石油市场管理的组织体系 |
4.1.2 中石油市场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 |
4.1.3 中石油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程序 |
4.2 中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内外石油勘探生产市场管理及关联交易的优缺点分析 |
5.1 国外油公司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的发展概述 |
5.1.1 国外油服市场的发展现状 |
5.1.2 国外油公司市场管理的内容和基本做法 |
5.1.3 国外油公司市场管理的优点及启示 |
5.1.4 国内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及关联交易优缺点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体系的完善 |
6.1 完善市场管理体系的方案 |
6.2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
2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与影响因素 |
2.1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 |
2.1.1 可持续增长率 |
2.1.2 可持续增长模型 |
2.2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
2.2.1 外部影响因素 |
2.2.2 内部影响因素 |
3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现状的分析 |
3.1 样本的选取 |
3.2 样本数据来源 |
3.3 行业分类的确定 |
3.4 研究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
3.4.1 模型的选择 |
3.4.2 变量的定义 |
3.5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3.5.1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状况的总体分析 |
3.5.2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状况的行业分析 |
3.5.3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状况的地域分析 |
3.6 小结 |
4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管理 |
4.1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总体建议 |
4.1.1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
4.1.2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内涵 |
4.1.3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对策建议 |
4.2 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案例分析 |
4.2.1 公司基本情况 |
4.2.2 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环境的分析 |
4.2.3 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组上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
第二章 公司的战略环境现状分析 |
2.1 海洋工程公司战略环境分析模型设计 |
2.2 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发展与改制背景 |
2.3 中海油的资源环境 |
2.4 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市场竞争形势和发展趋势 |
2.5 海洋石油工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产业趋势 |
第三章 海油工程公司的发展战略设计 |
3.1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
3.2 存在的有利条件和机会 |
3.3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
3.4 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
第四章 海油工程公司股权融资方案设计 |
4.1 方案设计模型 |
4.2 上市策略设计 |
4.3 上市流程设计 |
4.4 上市发行阶段设计 |
4.5 企业上市标杆比较与途径分析 |
4.6 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整体上市方案可行性分析 |
4.7 剥离上市方案设计 |
4.8 筹资预测 |
4.9 募集资金的使用 |
4.10 公司上市后前景及再次融资预测 |
4.11 关于引进境外投资者的问题 |
4.12 发起人设计 |
4.13 结论 |
第五章 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务 |
5.1 公司股东结构选择 |
5.2 重组基本原则 |
5.3 重组方案 |
5.4 所得税和注册地问题 |
5.5 公司发行和上市情况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 谢 |
(10)复星系与明天系:系族产生的条件、动因及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 言 |
第二章 复星系--以产业嫁接资本市场 |
2.1 早期复星系 |
2.2 搭建生物医药产业联合舰队 |
2.2.1 诊断试剂 |
2.2.2 生物制药 |
2.2.3 西药制造 |
2.2.4 中药制造 |
2.2.5 医疗器械 |
2.2.6 医药商业 |
2.3 复星系的产生 |
2.3.1 与友谊集团合作,控股友谊股份 |
2.3.2 控股豫园商城 |
2.3.3 成立德邦证券,进入证券业 |
2.4 复星系的发展 |
2.4.1 复地曲折上市 |
2.4.2 收购南钢股份,进军钢铁业 |
2.4.3 与国药集团合作,共组国药控股 |
2.4.4 与招金集团合作,进军黄金上游产业 |
2.5 控制现金流 |
2.6 小结 |
第三章 明天系--从金融资本到产业资本 |
3.1 早期的明天 |
3.2 股市枭雄 |
3.2.1 华资实业 |
3.2.2 明天科技(黄河化工) |
3.2.3 保商集团 |
3.2.4 进入冰熊股份 |
3.2.5 举牌爱使股份 |
3.3 明天系上层公司的整合 |
3.4 明天系的资金链条 |
3.5 中科事件的影响 |
3.6 投资金融产业,完善资金链条 |
3.6.1 上市公司参股各种金融机构 |
3.6.2 谋控齐鲁证券 |
3.6.3 收购北京证券 |
3.6.4 谋控温州商业银行 |
3.7 构筑产业平台 |
3.7.1 控股西水股份 |
3.7.2 有退有进--明天科技 |
3.7.3 主业转变--增持爱使股份 |
3.7.4 进入乳业--华资实业 |
3.7.5 退出冰熊股份 |
3.7.6 明天系的另类--宝商集团 |
3.7 小 结 |
第四章 分析与结论 |
4.1 复星系与明天系的不同点 |
4.2 复星系与明天系的相同点 |
4.3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及声明 |
附录1 复星集团组织结构图 |
附录2 复星系股权结构图 |
附录3 明天系股权结构图 |
个人简历 |
四、石油龙昌将增资扩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香港内幕交易审查、惩治与经典判例分析[J]. 王应贵. 亚太经济, 2014(06)
- [3]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D]. 武音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4]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 吴茂见. 重庆大学, 2007(05)
- [5]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D]. 蔡志岳. 厦门大学, 2007(08)
- [6]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永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7]“窃珠者”庄季希[N]. 廖新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
- [8]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研究[D]. 常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05(05)
- [9]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组上市研究[D]. 曹云生. 天津大学, 2004(01)
- [10]复星系与明天系:系族产生的条件、动因及途径[D]. 梁慎亮. 清华大学, 2004(03)
标签:产业价值链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