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戴文渊[1](2021)在《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流域水生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国家关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将流域水生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水文循环及生态功能出现了衰退现象,生态环境恶化,有向系统性水危机转变的风险。因此,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及水生态安全基本属性的分析运用不够,对水生态安全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忽视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优化等步骤。那么如何构建基于W-SENCE-PSR(以水为主线的复合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如何综合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并提出对应调控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生态位宽度、模糊系统分析确定的指标权重和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指标预测值,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2009-2018年间3大内陆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策略,筛选最主要影响因子,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数据支持。(1)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水生态安全的内涵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又涉及到对水生态安全状况所做出的实际反应,同时也体现了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的时间因素,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复合系统发生功能变化的过程。水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在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安全(PSR系统)及相对状态安全(SENCE系统)因素状况的发展,因系统相对状态及相互关系自身演变的存在,导致了安全状态或者不安全状态。水生态安全是影响维、领域维、时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其评价指标体系由基于W-SENCE-PSR框架的38指标构成。(2)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指标Z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Z19(汛期水质综合指数)、Z37(受灾面积)、Z36(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Z35(单位面积氨氮排放量)的指标权重相对最小且小于0.0167,指标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小且小于6.03,预测这5个指标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均大致呈中性。表明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小且适应性差,指标不会成为限制性因子,在指标体系优化中剔除,得到了由33指标构成的优化后评价指标体系。(3)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现状评价中,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年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5322、0.40545、0.303;预测评价中,年均模糊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24、0.517、0.342。表明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最好,但今后有恶化趋势;黑河居中,将有明显好转趋势;石羊河最差,将有小幅提升,但差距明显,列为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区。改进健康距离法得到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健康距离值分别为:0.468、0.595、0.697,表明疏勒河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河,石羊河最差,该结果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一致,从侧面说明了评价结果的正确性。(4)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方向。分别从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进行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现状评价中发现,各子系统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相对最好,W-SENCE各子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YW-SENCE<0.127,PSR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49<YPSR<0.228;黑河次之,0.08<YW-SENCE<0.115,0.116<YPSR<0.149,石羊河最差,YW-SENCE<0.08,YPSR<0.120;在预测评价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石羊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8个,负向影响指标10个,将基本维持现状;疏勒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4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恶化趋势;黑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12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好转趋势。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预测评价表明,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子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08、0.08、0.05,同时疏勒河流域的状态系统、黑河流域的响应系统、石羊河流域的压力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143、0.141、0.104。从系统的敏感性来看,疏勒河的敏感性相对最高,为10.3‰,其社会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8.4‰、14.1‰;黑河敏感性次之,为6.8‰,且其生态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5‰、12.0‰;石羊河敏感性最低,为3.2‰,其资源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2‰、12.7‰。(5)内陆河流域优先调控指标及对策。根据3大内陆河流域系统调控重点,结合指标权重和指标健康距离确定的YZ1(人均GDP)、YZ20(一产比重)、YZ13(蓄水占地表供水量比例)等前10个优先调控指标,提出了各流域具体调控对策。发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调控指标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石羊河流域调控指标分布分散但调控面较广。疏勒河流域要注意降水变化对其水生态安全的不良影响,关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加强对牲畜量的控制,谨防出现因过载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黑河流域蓄水能力建设对提高水的保障能力,提升水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避免工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视。
薛东香[2](2021)在《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文中提出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河川径流在时空特征上均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配置、管理与利用。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文过程变化机制,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61-2018年石羊河流域径流观测数据对上游、各支流及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流域未来水资源科学管理和综合治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上游出山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各支流中,流域最西部的西大河与东大河为显着增加趋势,最东部的古浪河与大靖河为显着减少趋势,其余河流变化趋势不显着。中下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季节尺度上,上游出山径流春夏季呈减少趋势,秋冬季为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加趋势显着。各支流,除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外,其余季节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中下游径流在春夏秋季均表现出整体减少,局部先减后增的趋势,冬季呈显着减少趋势。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上,上游大于中下游,上游呈不显着下降趋势,中下游呈显着上升趋势。(2)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特征:气候变化方面,石羊河上游、各子流域及中下游年降水量均为增加趋势。上游整体及中下游增加趋势不显着,各子流域中,除古浪河流域和大靖河流域外,其余增加趋势也不显着,增加速率呈现出西部五个子流域低于东部三个子流域。上游、各子流域及中下游气温和潜在蒸散发量均呈显着升高趋势。人类活动方面,上游和中下游人口在20世纪初期之前均呈快速增加趋势,此后趋于稳定;GDP在20世纪初期后呈爆发式增长;上游有效灌溉面积在1990s-2000s呈快速增加趋势,此后有所降低且趋于平稳;中下游有效灌溉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快速波动增加趋势。(3)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IDMC)定量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上游径流变化贡献率分别为181.45%和-81.45%,中下游分别为-28.45%和128.45%。各支流中,流域西部的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杂木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流域东部的金塔河、黄羊河、古浪河及大靖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对比改进前后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结果,发现金塔河流域改进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其余支流的值也有一定差异,这与未改进方法只考虑降水有关。相比之下,改进后的双累积曲线法综合考虑气候因子中降水与蒸发对径流的共同影响,更完善、更合理、更精确。通过对有效降水量、土地利用变化、人口、GDP、有效灌溉面积和库容系数等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游产流区径流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东西支流差异较大,中下游径流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4)石羊河上游产流区各支流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差异较大,在未来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支流具体情况,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中下游径流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保障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殷强[3](2021)在《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认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对干旱地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本文从评价方法出发,引入FAO推荐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对生态足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改进。首先基于2008年的Landsat5和2013年、2016年的Lnadsat8遥感数据对民勤绿洲进行土地分类,得出各分类植被的面积,根据气象数据算出民勤绿洲参考作物腾发量ET0,采用FAO推荐的公式对民勤绿洲的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据此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相关经验系数进行改进。最后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民勤绿洲2007-2018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民勤绿洲2007-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民勤绿洲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在天然植被生长期内(4-10月),ET0月间变化较大且具有一致性,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从2007-2018年民勤绿洲ET0呈现显着增长趋势,从2007年的最低值1614.24mm增长到2018年的最大值1732.3mm,增加了 118.06mm,增幅为7%。(2)计算了民勤绿洲林地、荒漠和草地三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生长期内的植被系数。草地植被系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范围最小,波动值为0.14,而林地植被系数变化范围最大,波动值达到0.47。在植被发育期和植被生长末期内,林地的变化速率均是最大的,达到每月的增长速率分别为0.235和0.23,草地和荒漠的变化速率接近且很小,达到每月的增长速率为0.02。(3)基于Landsat 5和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民勤绿洲进行土地分类,得出各分类植被的面积。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覆盖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荒漠>建筑用地>林地>水体,在天然植被中,草地分布范围最大,占已统计总面积的47%,荒漠次之,占统计面积的9.6%,林地的分布范围最小,占统计面积的4.6%。从2008年到2016年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覆盖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水体、荒漠、林地和草地四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但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4)采用FAO推荐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丰水年(2016年)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最大为1.63亿m3,枯水年(2013年)生态需水量次之,为1.40亿m3,而平水年(2008年)生态需水量最小,仅为1.28亿m3,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范围为1.28~1.63亿m3。(5)根据计算的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验证生态足迹模型中相关系数0.4对民勤绿洲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数适用于民勤绿洲,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对该系数进行改进,取该系数a为0.45。(6)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民勤绿洲2007-2018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进行评价。民勤绿洲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提升的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载力与降雨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61;第一产业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总量的比重最大,但其用水效率却是最低的,这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第一产业生态足迹与城市化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城市化率提升能明显降低第一产业生态足迹。
温丽乐[4](2021)在《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民勤绿洲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为研究区,分别就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和2006年“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的p H值、粒径、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活性碳机碳、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分析探讨了随着“关井压田”不同年份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碳库稳定性的影响。为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的肥力恢复、土壤碳库有效管理、土壤生产力提高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土壤粒径粗砂粒、细沙粒与粉粒含量均表现为压田>农田,黏粒含量变化表现为农田>压田;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长,压田农田土壤粗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均表现为不断增加,黏粒含量不断减小。土壤水溶性盐总量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加在压田与农田之间的差值逐渐降低,关井压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得到轻微缓解。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质随着压田年份的延长呈波动式降低、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趋势一致,且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长,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在2008年达到极大值后快速降低。土壤速效钾压田>农田,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各年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2)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年份同一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2008年>2010年>2009年>2007年>2006年,其中压田土壤各种酶在不同年份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农田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显着性较小;同年份不同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压田与农田土壤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越显着。(3)民勤绿洲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同年份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同一类型不同年份土壤表现为2008年>2010年>2009年>2007年>2006年,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壤类型间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年份关井压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趋势与有机碳一致,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均显着(P<0.05),不同年份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不同粒径组分活性有机碳均呈现为农田>压田,同年份粉黏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粗砂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次之。同年份间碳库活度和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农田>压田,不同年份间2008年农田压田土壤碳库活度和管理指数最高。
席海洋,陈克恭,鱼腾飞,程文举[5](2021)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文中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已初步确定先行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调水40亿m3至黄河上游的洮河,经洮河至刘家峡水库后入黄河干流。本研究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新增水资源量入手,结合新提出的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格局(即"弦弧"两支主要输水路线下),重点对新增水资源量的利用进行思考,并分析了新型水土格局下新增调水对黄河干流甘肃段、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宁蒙灌区等受水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水资源稀缺地区输调水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可为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李振亚[6](2020)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识别现状自然背景和人类干扰背景下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及潜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好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区域之一—石羊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其环境敏感性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构建研究区环境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时,参考了欧洲太空局(欧空局)评价标准和中国学者提出的环境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石羊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土壤环境、生物环境、气候环境和地质环境等视角选取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和人类干扰六个敏感性指标,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构建石羊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对石羊河流域1987、1995、2006和2018年的环境敏感性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圈层分析、格网编码分析、地带性差异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揭示了石羊河流域环境敏感程度和地域分布差异。最终研究结果表明:(1)从综合环境敏感性时间变化来看,1987-2018年间石羊河流域综合环境敏感性总体较高,其中度敏感、重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超过了50%,而重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重更是超过了40%。从其变化变化趋势来看,1987-2018年间石羊河流域综合环境敏感性总体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流域综合环境敏感性重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占流域面积的比重由1987年的40.1%上升到2006年的42.46%,之后又下降到2018年41.6%,而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占流域面积的比重由1987年的39.47%下降到2006年的39.46%,之后又增加到2018年的40.35%。这表明了石羊河流域近30年来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着效果,特别是2006年以后,环境治理效果尤为显着。(2)从综合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来看,1987-2018年间石羊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与空间积聚效应显着。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环境敏感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区。此外,流域绿洲的外围区域也有零星分布。而敏感性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中上游,主要包括流域上游的祁连山山区和中游的绿洲内部区。(3)从综合环境敏感性空间变化特征来看,1987-2018年间石羊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空间变化总体呈现出稳定的态势,部分区域出现波动变化趋势,其中波动降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的东部外围区域;而波动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的绿洲区以及绿洲外围地区。从面积占比来看,敏感性保持稳定的区域面积为30359.82km2,占流域面积的74.81%;波动上升区的面积为4949.26km2,占流域面积的12.20%,而波动下降区的面积为5269.76km2,占流域面积的12.99%,由此可见,石羊河流域环境敏感性有所下降,证明该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李梓嫣[7](2020)在《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分析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常年以来由于流域水资源缺乏,生态坏境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流域内经济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政府重视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通过10年多的恢复和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生态流量的分析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旨在唤起公众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意识,保护水源,使石羊河的生态水系达到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从水资源评价、生态流量分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这三方面展开,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实地调研和公式推算,运用潜水蒸发法、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定额法、三种常用水文学法和水力学法等计算出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人工生态需水量和河道生态流量。现对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水资源趋势分析发现,石羊河流域的径流量稳步增长,地下水资源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减少,跨流域补给水量稳定,水资源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石羊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14.3%;地表水资源增加5.4%,地下水资源增加38.2%,地下水人工开采量减少28.73%。(2)得出石羊河流域内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人工生态湖泊需水量和河道生态流量。其中流域内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为1.08×109~3.19×109m3,人工生态湖泊需水量为1.2223×108m3,河道生态流量多种方法对比优化选取10%天然径流量法的计算数值2.661×108m3。(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显着。流域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多雨,冬春少雨,丰水期枯水期交替变化;河道径流量呈现出“春汛、夏洪、秋平、冬枯”的季节性水文变化规律,空间上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4)以生态流量为基础,提出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提出要加大生态植被的保护力度,科学制定水库水量调度方案,推广节水农业,建立健全跨流域调水的制度体系。生态流量是一个地区或流域在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主要关注点,特别是在干早、半干旱地区,生态流量已成为影响水资源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流量分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是一项适时的、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吴生伟[8](2019)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陆河流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对于解决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的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本文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型,再采用SPSS和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与水资源的供给量和利用量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供给量主要受到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流域调水和蒸发量五个影响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利用量受到农业用水、城镇用水、生态用水和新增加工业用水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给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水资源利用上,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综合水资源能力空间布局呈现“南北较弱、中间较强”,城镇用水呈现“北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新增工业用水上呈现“西部较强、东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基于“多规合一”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规划研究,在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甘肃省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金昌节水农业和加强武威生态环境保护。在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时,通过建立协调规划体系,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在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对接,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在和区域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有效的涵养流域水资源。在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时,主要围绕水源地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满足金-武绿洲生态发展区用水需求,在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同时,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三区三带,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在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在明确城镇总体规划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城市(镇)和各乡镇用水需求,解决城市(镇)之间用水的矛盾冲突。
乔蕻强[9](2019)在《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祁连山在西北生态安全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利用景观生态学对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未来年份的发展方向,以及对生态安全调控缺乏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有借鉴意义的文献。因此,我们在分析景观格局动态的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P-S-R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等研究方法,厘清石羊河流域1988-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驱动因子,并对未来景观生态模拟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在景观格局的数量、结构和形态变化分析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现象明显,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不均,斑块几何形状复杂,空间异质化程度低。在景观速度变化、空间变化和结构变化研究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增加面积大、速度快,占用部分高生态价值景观用地,而且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重心朝南方向迁移,增加了对南部水源涵养区的影响,但是下游治沙防沙工程中林草地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景观组分驱动因素分析中,不同景观组分在1988-2004和2004-2016年受不同的影响因子驱动,但也存在驱动因素一致性,整体来说研究期内自然因素和人口状况是景观变化的普遍驱动因素。(2)在景观组分驱动下,石羊河流域2022年、2028年景观生态模拟中的耕地、林地、草地、水体、沙地面积较2016年逐年增加,而建设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则逐年减少,表明大多数高生态价值景观组分面积增加,部分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减少。而未来景观格局预测中,2022年、2028年比1988-2016年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空间分布由分散趋向于集中分布,空间分布紧密程度增强,景观组分分布向优势景观集聚。(3)在景观生态评价中,1988-2028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低,生态安全提升潜力大。其中1988-2016年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敏感—风险—敏感三个阶段,但大多数年份生态安全等级处于敏感阶段。经预测的2017-2028年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生态安全等级从2017年的敏感状态趋于2022、2028年的一般状态,较于1988-2016年的生态安全等级有一定的提升,生态有所好转,但是生态环境的严峻性没有根本改变。(4)在景观安全格局优化和构建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安全水平以中安全水平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60%,而低安全水平面积先增后减,占流域总面积的30%左右,表明优化后大部分用地分布科学合理,更有利于用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在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高安全水平用地继续扩大高生态价值景观建设,优化生态屏障建设和保护模式;中安全水平用地则进一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导土地利用向规模化发展,健全全流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低安全水平用地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对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制策略,以及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龚大鑫,柴进则[10](2019)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民勤县的调查》文中提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对农户的生计产生了影响,为了解民勤县农户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对农户的种植情况、生产成本及收益、农业补贴、以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后农户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前后民勤县农户种植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后,民勤县农户种植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农产品价格变动、水费的上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农户对现有耕地的经营意愿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影响较大。
二、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水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
1.2.2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水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生态安全研究概况 |
1.3.1.1 发文量时间分布 |
1.3.1.2 主要研究国家 |
1.3.1.3 主要发文期刊 |
1.3.1.4 高产作者 |
1.3.1.5 研究热点分布 |
1.3.2 水生态安全相关概念 |
1.3.2.1 水安全 |
1.3.2.2 生态安全 |
1.3.2.3 水生态安全 |
1.3.3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1.3.3.1 水生态安全评价概念及特点 |
1.3.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型 |
1.3.3.3 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1.3.3.4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及问题 |
第二章 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
2.1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
2.1.1 水生态系统 |
2.1.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
2.1.3 流域水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及调控机理 |
2.1.4 W-SENCE-PSR框架的特点 |
2.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 |
2.2.1 评价指标初选的基本原则 |
2.2.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2.2.3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2.2.3.1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思想 |
2.2.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
2.2.3.3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
2.2.3.4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
2.3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2.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 |
2.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敏感性分析 |
2.3.3 基于健康距离的优先调控指标确定及评价结果验证 |
第三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
3.1 流域水生态安全概况 |
3.1.1 社会经济概况 |
3.1.2 水资源概况 |
3.1.3 蓄水动态分析 |
3.1.4 水资源开发利用 |
3.1.5 水质调查评价 |
3.1.6 主要水灾害情况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
3.3 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
3.3.2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
3.3.3 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4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
3.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 |
3.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
3.5 基于改进健康距离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验证 |
3.6 小结 |
第四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4.1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
4.1.1 W-SENCE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
4.1.2 PSR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
4.2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趋势分析 |
4.2.1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
4.2.2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2.1 W-SENCE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2.2 PSR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系统敏感性分析 |
4.2.3.1 W-SENCE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
4.2.3.2 PSR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河西内陆河水生态安全调控及对策建议 |
5.1 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指标确定 |
5.2 水生态安全系统调控策略 |
5.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对策建议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径流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径流变化归因研究进展 |
1.2.3 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研究进展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植被与土壤 |
2.2 数据来源 |
2.2.1 径流数据 |
2.2.2 气象数据 |
2.2.3 其他数据 |
2.3 研究方法 |
2.3.1 气象水文特征分析方法 |
2.3.2 归因识别 |
3 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
3.1 上游径流变化 |
3.1.1 年代际变化 |
3.1.2 季节变化 |
3.1.3 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变化 |
3.2 中下游径流变化 |
3.2.1 年代际变化 |
3.2.2 季节变化 |
3.2.3 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石羊河流域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
4.1 气候变化特征 |
4.1.1 上游气候变化特征 |
4.1.2 中下游气候变化特征 |
4.2 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
4.2.1 上游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
4.2.2 中下游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5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5.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区分 |
5.1.1 基准期确定 |
5.1.2 贡献率计算 |
5.2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5.2.1 上游出山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5.2.2 中下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
1.2.2 现存的问题 |
1.2.3 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状况 |
2.1.2 水资源现状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1.4 生态环境现状 |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
2.3.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2.3.3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
2.3.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三章 植被系数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确定 |
3.1 不同水文年型代表年的选取 |
3.2 民勤绿洲植被类型概况 |
3.3 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规律研究 |
3.3.1 民勤绿洲植被生长期ET_0及其变化规律 |
3.3.2 植被生长期内ET_0的年际变化规律 |
3.4 植被系数的计算 |
3.4.1 生长初期、中期和末期植被系数的计算 |
3.4.2 不同植被类型全生育期植被系数的计算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植被面积和土壤水分限制系数的确定 |
4.1 民勤绿洲植被面积的计算与分析 |
4.1.1 决策树分类法 |
4.1.2 土地分类相关分类指标阈值的确定 |
4.1.3 民勤绿洲植被分类 |
4.2 土壤水分限制系数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
5.1 天然植被蒸散量 |
5.1.1 不同植被类型各生长阶段蒸散量 |
5.1.2 天然植被蒸散量 |
5.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
5.3 生态足迹经验系数的改进 |
5.3.1 经验系数的改进 |
5.3.2 改进后系数的适应性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民勤绿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
6.1 水资源账户的划分 |
6.2 水资源生态足迹 |
6.3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
6.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6.4.1 水资源生态盈亏 |
6.4.2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
6.4.3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
6.4.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项目资助 |
(4)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关井压田研究进展 |
1.2.2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1.2.3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
1.2.4 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土壤样本的测定与分析 |
2.4 数据分析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 |
3.1.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 |
3.1.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电导率 |
3.1.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p H值变化特征 |
3.1.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 |
3.1.5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碱解氮变化特征 |
3.1.6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
3.1.7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速效磷变化特征 |
3.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酶活性特征 |
3.2.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3.2.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蔗糖酶活性特征 |
3.2.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
3.2.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脲酶活性特征 |
3.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 |
3.3.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特征 |
3.3.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
3.3.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粒径有机碳特征 |
3.3.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库活度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井压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4.1.2 关井压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3 关井压田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受水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1.1 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1.1.1 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流失区 |
1.1.2 黄河干流甘肃段扬黄提灌区 |
1.2 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1.3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1.4 宁蒙引黄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2 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关系格局的提出 |
3 新型水土格局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对受水区的影响 |
3.1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影响 |
3.1.1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流失区的影响 |
3.1.2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扬黄提灌区的影响 |
3.1.3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 |
3.2 对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的影响 |
3.3 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影响 |
3.4 对宁蒙引黄灌区的影响 |
4 结语 |
(6)干旱内陆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环境敏感性概念研究 |
1.2.2 环境敏感性评价对象研究 |
1.2.3 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系组成 |
2.1.5 社会经济条件 |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处理 |
第3章 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 |
3.1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 |
3.2 研究方法 |
3.2.1 指标标准化 |
3.2.2 熵权法 |
3.2.3 土地荒漠化敏感性 |
3.2.4 气候环境敏感性 |
3.2.5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 |
3.2.6 地质灾害敏感性 |
3.2.7 生物多样性敏感性 |
3.2.8 人类干扰敏感性 |
3.2.9 综合环境敏感性 |
3.2.10 格网编码分析 |
3.2.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2.12 圈层分析 |
3.2.13 地带性差异分析 |
第4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单指标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1 土地荒漠化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2 气候环境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4 地质灾害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5 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1.6 人类干扰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2 综合环境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 |
4.3 综合环境敏感性变化强度特征 |
4.4 综合环境敏感性变化模式分析 |
4.5 综合环境敏感性空间聚集分析 |
4.6 圈层分析 |
4.7 地带性差异分析 |
4.8 环境敏感性评价启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分析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生态流量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3 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特色 |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基本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特征 |
2.4 河流水系 |
2.5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 |
3.1 流域降水情况 |
3.2 冰川雪水资源 |
3.3 流域地表水资源概况 |
3.3.1 流域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 |
3.3.2 流域地表水资源 |
3.4 流域地下水资源概况 |
3.4.1 流域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
3.4.2 流域地下水资源量 |
3.4.3 流域地下水动态 |
3.5 跨流域调入水资源 |
3.6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 |
第四章 生态流量以及计算方法的对比优化 |
4.1 生态流量的产生 |
4.2 生态流量的概念 |
4.3 生态流量的计算方法 |
4.3.1 水文学法 |
4.3.2 水力学法 |
4.3.3 生境模拟法 |
4.3.4 整体分析法 |
4.4 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优选 |
4.5 生态流量的作用 |
4.5.1 保证河流的自净功能 |
4.5.2 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 |
4.5.3 保障大气水循环 |
4.6 保障生态流量的措施 |
4.6.1 科学确定生态流量 |
4.6.2 生态用水优化配置 |
4.6.3 加快推动河流生态修复 |
4.6.4 落实监察管控制度 |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现状及分析 |
5.1 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组成 |
5.1.1 流域内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
5.1.2 石羊河流域人工生态需水量 |
5.1.3 石羊河流域河道生态流量 |
5.2 石羊河流域河道特征 |
5.2.1 径流量呈季节性变化 |
5.2.2 水资源分布在支流 |
5.2.3 跨流域调水补充水量 |
5.3 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的问题与现状 |
5.4 石羊河流域治理现状 |
5.4.1 流域内生态环境初步恢复 |
5.4.2 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基于生态流量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
6.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6.1.1 流域水资源的供水量 |
6.1.2 流域水资源的用水量 |
6.1.3 流域水资源的耗水量 |
6.2 水资源问题背景与成因分析 |
6.4 以生态流量为基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
6.4.1 阻止土地沙漠化 |
6.4.2 促进地下水位恢复 |
6.4.3 保障绿洲永存 |
6.5 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的措施 |
6.5.1 加大天然植被的保护力度 |
6.5.2 科学制定水库水量调度方案 |
6.5.3 推广节水农业 |
6.5.4 建立健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制度体系 |
6.5.5 综合发展水资源,统一管理,分区实行 |
6.5.6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
结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5 相关概念及规划理论 |
1.5.1 相关概念 |
1.5.2 “多规合一”理论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
2.1 石羊河流域概况 |
2.1.1 区位分析 |
2.1.2 自然环境分析 |
2.1.3 生态环境分析 |
2.1.4 社会发展概况 |
2.1.5 经济条件分析 |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来源 |
2.2.1 降水 |
2.2.2 地表水 |
2.2.3 地下水 |
2.2.4 水利工程建设 |
2.2.5 跨流域调水 |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
2.4.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率高,雨水利用率低 |
2.4.3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脆弱 |
2.4.4 规划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流域水资源协调规划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
3.1 国家政策 |
3.2 社会因素 |
3.3 经济状况 |
3.4 气候条件 |
3.5 生态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选取原则 |
4.1.2 指标体系 |
4.2 模型构建 |
4.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计算结果 |
4.3.1 数据来源 |
4.3.2 计算结果 |
4.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1 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2 农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3 城镇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4 生态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5 新增工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6 综合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规合一”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协调规划 |
5.1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
5.1.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 |
5.1.2 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1.3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
5.1.4 结合金昌市十三五规划,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
5.1.5 结合武威市十三五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 |
5.2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
5.2.1 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
5.2.2 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 |
5.2.3 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用水 |
5.2.4 加强农业空间保护,发展节水农业 |
5.2.5 限制城镇空间增长,保证城镇安全用水 |
5.2.6 保护水域空间,有效涵养水资源 |
5.3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
5.3.1 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对接 |
5.3.2 在三大流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水资源 |
5.4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
5.4.1 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
5.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4.3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 |
5.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涵养水资源 |
5.5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
5.5.1 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
5.5.2 围绕水资源管理,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
5.5.3 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 |
5.5.4 结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 |
5.5.5 协调金、武城镇体系规划,解决水资源矛盾冲突 |
5.6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
5.6.1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
5.6.2 协调规划研究,平衡城市用水 |
5.6.3 明确用水需求,解决用水矛盾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景观格局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景观生态安全构建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试验设计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1.3 土地资源现状 |
2.1.4 生态环境问题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影像预处理 |
2.2.3 图像分类 |
2.2.4 景观组分面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3.1 研究方案 |
3.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3.2.1 数量变化 |
3.2.2 结构变化 |
3.2.3 形状变化 |
3.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
3.3.1 景观变化速度分析 |
3.3.2 景观变化空间分析 |
3.3.3 景观变化结构分析 |
3.4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力分析 |
3.4.1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3.4.2 景观组分变化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
3.4.3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因子回归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动态模拟与分析 |
4.1 研究方案 |
4.2 CA-MARKOV模型 |
4.2.1 CA模型简介 |
4.2.2 Markov模型简介 |
4.2.3 CA与 Markov模型结合的优势 |
4.2.4 CA-Markov结合模型在GIS平台下的集成和实现 |
4.2.5 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步骤 |
4.3 适宜性划定范围 |
4.4 CA-MARKOV模型的构建 |
4.4.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
4.4.2 CA-MARKOV模拟精度及检验 |
4.5 石羊河流域未来景观格局模拟与分析 |
4.5.1 模拟误差分析 |
4.5.2 未来景观结构模拟分析 |
4.5.3 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 |
4.5.4 景观生态表征指标 |
4.5.5 模拟年份景观格局分析 |
4.5.6 各景观组分格局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
5.1 研究方案 |
5.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5.2.3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
5.2.4 综合评价 |
5.2.5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划分 |
5.3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
5.3.1 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 |
5.3.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
5.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动态模拟评价 |
5.4.1 灰色预测模型 |
5.4.2 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
5.4.3 景观生态安全动态模拟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MCR模型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
6.1 研究方案 |
6.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P)理论 |
6.3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
6.4 “源”与石羊河流域景观要素阻力因子确定 |
6.4.1 石羊河流域“源”地 |
6.4.2 石羊河流域景观要素阻力面评价体系构建 |
6.4.3 石羊河流域单因子阻力表面构建 |
6.5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景观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6.5.1 石羊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
6.5.2 石羊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6.5.3 景观安全格局空间分布及分区调控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2.1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论 |
7.2.2 石羊河流域景观变化动态模拟与分析研究结论 |
7.2.3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结论 |
7.2.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构建与优化研究结论 |
7.3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民勤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概况 |
(二)社会经济状况 |
二、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来源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 |
(二)节水政策实施前后农户作物成本投入的变化情况 |
(三)农户对种植结构变化影响因素的认知 |
(四)农户对现有耕地的经营意愿 |
四、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 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
2.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集约化。 |
3.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产销链条。 |
4. 加大引进节水农业科技力度,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 |
四、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戴文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D]. 薛东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D]. 殷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D]. 温丽乐.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J]. 席海洋,陈克恭,鱼腾飞,程文举. 中国沙漠, 2021(04)
- [6]干旱内陆河流域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D]. 李振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石羊河流域生态流量分析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梓嫣. 长安大学, 2020(06)
- [8]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D]. 吴生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D]. 乔蕻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民勤县的调查[J]. 龚大鑫,柴进则. 生产力研究,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