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剂量芬太尼减弱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最佳插管时间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哲[1](2021)在《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全身麻醉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羟考酮是否可以安全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全身麻醉,相对于舒芬太尼,羟考酮是否具有减少麻醉相关副作用的优势。方法:选择2020年我院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的60例女性患者作为样本,年龄25-60岁,体重指数(BMI):20-30kg/m2,ASA分级Ⅰ或Ⅱ。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以0.24mg/kg羟考酮,0.05mg/kg顺式阿曲库铵,2mg/kg丙泊酚注射液诱导(O组),以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4ug/kg,0.05mg/kg顺式阿曲库铵,2mg/kg丙泊酚注射液(S组),记录入室基础值(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5)的HR和SBP,DBP,MAP,SpO2以及BIS值,记录插管时有无呛咳及其程度,并记录下开刀前抬头包头时患者有无咳嗽。记录术中追加舒芬太尼和羟考酮的次数以及血管活性药的次数。记录停药时(T0),拔管时(T1),拔管后1min(T2),拔管后3min(T3),拔管后5min(T5),HR和SBP,DBP,MAP,Sp O2以及BIS值,麻醉时间(麻醉诱导时间-停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诱导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停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有无呛咳及其程度。记录患者术后有无呼吸抑制,术后躁动评分(Ricker评分),术后2h,12h,24h的疼痛情况,VAS评分,术后O组和S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1.插管前T1时刻S组的HR,SBP明显低于O组,插管后T5时刻S组的HR,SBP,MAP,DBP明显低于O组,O组插管出现咳嗽的例数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次数,术中追加舒芬太尼的次数以及抬头包头时出现咳嗽的例数均多于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O组躁动评分以及恶心呕吐人数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安全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全身麻醉,并不影响患者的苏醒,相对于舒芬太尼具有插管时及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的优势,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肖琴[2](2021)在《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同剂量的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瑞马唑仑更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ASA分级I或II择期手术且需气管插管老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瑞马唑仑组(实验组):A、B、C组采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诱导,剂量分别是0.25 mg/kg、0.3 mg/kg、0.35 mg/kg;D组(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待BIS≤60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舒芬太尼0.4 ug/kg,肌松完善后完成插管并机械通气。记录从诱导到BIS≤60的时间(t)、插管时的BIS值以及诱导前3 min(T0)、诱导开始到BIS≤60(T1)、气管插管后4 min(T2)3个时间点患者的心率(HR)、有创动脉血压(SBP、D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抽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值;同时,记录注射疼痛、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瑞马唑仑组(A、B、C)与D组比较:从诱导到BIS≤60的时间,D组>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D组最慢,C组最快;瑞马唑仑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在T1时间点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射疼痛、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生率高于瑞马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瑞马唑仑组(A、B、C)组间比较:A组有3例镇静药物补救的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2例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瑞马唑仑组在T1、T2时间点的心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及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组T0、T2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 mg/kg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的全麻诱导,其诱导相对较快,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高,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
袁春梅[3](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我单位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DEX0.5ug/kg组(D1组)和DEX0.7ug/kg(D2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T0)--即基础値、麻醉诱导前(T1)、插入气管导管前(T2)、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3)、插入气管导管后1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气管插管后5min(T6)、气管插管后10min(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的变化,以及肌阵挛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在T3、T4时刻的SBP、DBP、MAP、HR明显高于其T0时刻(P<0.05),升幅大于D1组、D2组;T1-T7时刻,D2组患者的HR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T1、T4、T5、T6、T7时刻,D2组患者的SBP、DBP、MAP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C组发生6例轻度肌阵挛、7例中度肌阵挛,D1组发生1例轻度肌阵挛,D2组发生2例轻度肌阵挛。结论预先静脉泵入DEX有利于减轻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预注DEX可减少肌阵挛的发生,而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DEX0.5ug/kg组(D1组)优于DEX0.7ug/kg(D2组)。
李家强[4](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高血压是全身麻醉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精神高度紧张、全麻诱导、插管刺激等应激是造成高血压患者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主要因素。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抗焦虑和镇痛作用。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性。DEX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辅助用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血压患者的全身麻醉中,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道还比较少。本项实验主要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等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昌乐县人民医院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80例(ASAⅡ~Ⅲ级),将患者分为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大组,每组各90例。其中,D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e组),高血压控制良好组(f组)和高血压控制不良组(g组)三个亚组,每个压组样本数为30例;C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h组),高血压控制良好组(i组)和高血压控制不良组(j组)三个亚组,每个亚组样本数为30例。D组患者全麻诱导前1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而C组患者泵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10min泵注结束后,立即行麻醉诱导并完成气管插管,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方案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泵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及插管后1min(T3)、3min(T4)和5min(T5)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计算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上述各时间点采血并测量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与T0时点相比,C组中j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T3、T4时点HR、MAP、RPP明显升高(F=6.77~11.32,P<0.05),至T5时点,以上指标恢复到T0时点水平(P>0.05)。D组中各亚组患者T3~T5时点HR、MAP、RPP均明显低于T0时点(F=7.44~10.02,P<0.05)。两组相比较,D组中各亚组患者T3~T5时点HR、MAP及RPP均明显低于C组中的j组(F=14.33~18.57,P<0.05)。与T0时点相比,C组中j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T3、T4时点血浆NE、E水平明显升高(F=8.32~12.03,P<0.05),h和i组无明显升高,但是在T5时点恢复至T0时点水平(P>0.05);D组所有患者,血浆NE水平在T3时点高于T0时点(F=6.77,P<0.05),T4时点恢复至T0时点水平(P>0.05),T5时点降至T0时点水平以下(F=9.05,P<0.05);而血浆E水平T3时点无明显上升(P>0.05),至T4、T5时点明显低于T0时点(F=8.98、12.14,P<0.05)。D组患者在T3~T5时点血浆中NE、E水平均明显低于j组(F=12.56~15.44,P<0.05)。实验结论:(1)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2)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对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产生更为强烈的应激反应;(3)高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产生的应激反应与血压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别;(4)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气管插管产生的应激反应;(5)相对于血压正常患者和高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抑制作用更强,此类患者受益最大。
彭佳丽[5](2020)在《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及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应用于大鼠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评价目的:探索氯胺酮(ketamine,KTM)复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及芬太尼(fentanyl,FEN)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6周龄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组)、氯胺酮组(KTM组,KTM 50 mg/kg)和复合给药组(即KFD组,KTM 25 mg/kg+FEN 0.005mg/kg+DEX 0.05 mg/kg),均为腹腔内注射方式给药。通过翻正反射、夹趾试验和脑电图评估各组镇静和镇痛效果,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循环和呼吸监测评估各组用药安全性。结果:与KTM组相比,KFD组的镇静起效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持续时间更长、镇痛效果更好(P<0.05)。与CON组和KTM组相比,KFD组脑电图的δ频段比例(62.95±1.8%)显着高于CON组(43.17±1.04%,P<0.001)和KTM组(50.71±0.78%,P<0.01)。KTM组各时间段心率高于CON组(P<0.01);与CON组和KTM组相比,KFD组的心率明显降低、呼吸频率增加(P<0.01)。KTM组肝小叶出现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而KFD组和CON组无明显的损伤。各组大鼠肾脏和脑组织无治疗相关形态改变。结论:与单独使用氯胺酮相比,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及芬太尼可产生更持久的镇静镇痛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在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应用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配比和给药方式评价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awake fiberoptic bronchoscope intubation,AFOBI)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全麻下进行头颈颌面部手术并预测有困难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7组(N=6),组1~3为静脉给药(组1:DEX 1μg/kg+FEN 1μg/kg;组2~3:DEX 1μg/kg+FEN 0.7μg/kg+KTM 0.1/0.2 mg/kg),组4~7为经鼻给药(组4:DEX 1.5μg/kg+FEN 1.4μg/kg;组5~7:DEX 1μg/kg+FEN 1μg/kg+KTM 0.2/0.4/0.6 mg/kg)。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改良的观察者觉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达到2分以上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降至80以下所需时间、自主活动评分(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MAAS)、患者满意率、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肝肾功能变化、血药浓度等。结果:静脉组和滴鼻组的VAS评分随氯胺酮剂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组1~3:分别为5.65±2.11、1.89±2.16、1.15±0.98,P<0.05;组4~7:分别为7.20±2.70、5.51±2.31、3.93±2.73、0.86±1.27,P<0.05),患者的满意率增加(P<0.05)。组6和组7患者的呛咳发生率低于组4(16.67%,16.67%vs.100.00%,P=0.008),静脉给药无呛咳发生。各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如谷丙氨酸转氨酶、谷草氨酸转氨酶、尿酸等)在手术前后存在一定程度改变,其他次要结局指标如OAA/S达到2分以上和BIS降至80以下所需时间、MAAS评分等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合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可减少AFOBI时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剂量,提供更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并具有良好安全性。
杨雪[6](2020)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饱胃病人手术全麻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Rapid sequence induction and intubation,RSⅡ)可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不良反应。本试验拟采用心率、血压和经胸心脏超声等监测指标,评估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先静脉注射对RSⅡ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旨在为减轻RSⅡ心血管不良反应提供药物及剂量选择。方法: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NS组)、0.1ug/kg舒芬太尼组(S0.1组)、0.2ug/kg舒芬太尼组(S0.2组)和0.3ug/kg舒芬太尼组(S0.3组)。联合2.5mg/kg丙泊酚和0.9mg/kg罗库溴铵进行快速顺序诱导。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1min(T1)、插管后3min(T3)和插管后5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记录四组患者一般资料、OAA/S评分、SpO2变化、声门暴露分级、气管插管时间和插管条件。结果:最终纳入分析73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与T0时比较,T1时NS组、S0.1组和S0.2组MAP、EF和SV均升高(P<0.05),而T1时S0.3组MAP、EF和SV无明显变化(P>0.05),T1时四组HR和CO均增快(P<0.05),T3和T5时S0.3组MAP、EF和SV均降低(P<0.05)。与T1时比较,T3和T5时四组HR、MAP、EF、SV和CO均降低(P<0.05);与T3时比较,T5时四组HR、MAP、EF、SV和CO均降低(P<0.05)。T0时四组之间HR、MAP、EF、SV和CO比较无差异(P>0.05);T1和T3时S0.2组和S0.3组HR、MAP和CO明显低于NS组(P<0.05),T1和T3时S0.2组和S0.3组HR和MAP低于S0.1组(P<0.05)。T0、T1、T3、T5时四组之间EF和SV比较无差异(P>0.05)。NS组OAA/S评分高于S0.1组、S0.2组和S0.3组(P<0.05),S0.1组和S0.2组OAA/S评分高于S0.3组(P<0.05)。四组SpO2变化、声门暴露分级和插管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S0.3组插管条件明显优于NS组和S0.1组(P<0.05)。结论:联合2.5mg/kg丙泊酚和0.9mg/kg罗库溴铵行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时,预注舒芬太尼可减轻插管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中以0.3μg/kg舒芬太尼为最适剂量。
郭阿梅[7](2020)在《快诱导中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麻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快诱导中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行快诱导全身麻醉患者172例,根据麻醉诱导用药方法和使用插管器械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组(T组,n=43),右美托咪定(0.4ug/kg)组(D组,n=43),视频喉镜组(G组,n=43),空白对照组(C组,n=43),记录入室(T1)、诱导3min(T2)、环甲膜穿刺后即刻(T环)、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T4)、手术结束(T5)、拔管(T6)时的SBP、DBP、MAP、HR、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记录T1、T3、T环时的指尖血糖、血浆皮质醇,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40?60时所需丙泊酚血浆效应室浓度(plasma concentration,Cp),拔管时咳嗽反射强度分级、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术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咽喉痛评分、术后当晚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全麻体验的满意度。结果:以气管插管后即刻(T3)收缩压或心率升高超过基础值(T1)的15%作为心血管应激标准,T组发生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有6名患者(14.0%),D组有13名患者(30.2%),G组有16名患者(37.2%),C组有18名患者(41.9%)。与T组比较,G组和C组应激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T组与D组、G组与C组之间应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T1、T2、T4、T5、T6时刻各组的SBP、DBP、MAP、HR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后即刻(T3)T组SBP、DBP、MAP呈下降趋势而其余三组呈上升趋势,且T组在T3时刻H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插管后G组、C组的血糖和血浆皮质醇浓度较插管前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刻四组之间P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维持同等麻醉深度所需的丙泊酚Cp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VAS评分、气管套囊上残留血迹者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组咽喉痛程度减弱(P<0.05),且复苏期咳嗽反射T组较其余各组减弱,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中,与T1时刻比较,T环时刻的血压、心率、血糖及皮质醇均有轻微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围术期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全麻体验的满意度最高的是T组,其次是D组,最后是G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诱导中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反应而不增加病人气管黏膜的损伤和咽喉痛发生率,并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拔管期呛咳的发生率。
王海焕[8](2019)在《右美托咪定对冠脉搭桥患者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量效关系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剂量的影响,计算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量(ED50)、ED95及95%的可信区间,并评估诱导期对机体的应激反应。方法选择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865岁,BMI 18.623.5 kg/m2,ASA分级II级44例、III级36例,术前未使用α2受体激动剂。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40)和对照组(C组,n=40)。右美托咪定组全身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对照组全身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全身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依托咪酯0.2mg/kg,待BIS值<60时,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静注舒芬太尼5min后由同一位麻醉医生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记录入室(T1)、全身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即刻(T4)、气管插管后5min(T5)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分别在非输液侧采集入室(T1)、气管插管即刻(T4)、切皮加深麻醉前(T6)静脉血3mL,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皮质醇(cortisol,Cor)浓度。T3、T4、T5任意两时间点SBP、DBP或MAP变化幅度>20%或升高超过30mmHg或HR>90次/min为气管插管反应阳性;T3、T4、T5任意两时间点SBP、DBP、MAP变化幅度均<20%且HR<90次/min为气管插管阴性反应。采用改良序贯法,决定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剂量,首例患者舒芬太尼剂量为0.5?g/kg,气管插管反应阳性下一病例舒芬太尼采用高一级剂量即0.55?g/kg,气管插管反应阴性则下一病例采用低一级剂量即0.45?g/kg,直至出现气管插管反应阴阳交替8个转折点。采用Probit法计算两组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ED95及95%的可信区间;检测不同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评估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应激反应。结果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全麻诱导期T1-T5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无显着差异性(P(29)0.05),但右美托咪定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幅度都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为0.408μg/kg,95%的可信区间(0.341?0.467μg/kg);ED95为0.55μg/kg,95%的可信区间(0.482?1.036μg/kg)。对照组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为0.461μg/kg,95%的可信区间(0.342?0.579μg/kg);ED95为0.669μg/kg,95%的可信区间(0.563?2.336μg/kg)。T1两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无显着差异性(P(29)0.05);T4、T6右美托咪定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及变化幅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0.5?g/kg可降低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剂量,且减轻全麻诱导期的应激反应。
赵美美[9](2019)在《蒙古族、汉族颅面部气道评估指标的比较及对气管插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术前通过测量蒙古族和汉族的颅面部气道敏感性评估指标,比较这些评估指标是否存在民族差异,以及差异对蒙汉两民族困难气管插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蒙古族和汉族患者各100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蒙古族和汉族患者,术前测量其身高、体重、张口度、甲颏距离、下颌骨长度和颈围等气道敏感性评估指标并观察其Mallampati分级情况,并记录蒙古族和汉族全麻诱导时的面罩通气情况和气管插管情况。研究中将每项指标测量三次后求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且测量、观察以及气管插管均由同一人进行操作。结果:(1)性别差异:蒙古族中,男性与女性相比,张口度、甲颏距离、下颌骨长度和颈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男性均大于女性,而Mallampati分级男性和女性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汉族中,男性与女性相比,甲颏距离、下颌骨长度、颈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男性均大于女性;而张口度,Mallampati分级男性与女性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2)民族差异:蒙古族男性和汉族男性相比较,张口度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蒙古族男性大于汉族男性,而其他测量指标及Mallampati分级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蒙古族女性与汉族女性相比,下颌骨长度差异有显着性(P<0.05),汉族女性下颌骨长度大于蒙古族女性,其他测量指标及Mallampati分级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3)困难气道发生率的比较:所有的蒙古族和汉族患者在诱导时均未发生面罩通气困难。蒙古族中,全麻诱导后男女共95例未发生困难气管插管,有5例发生困难气管插管;而汉族中,男女共96例在全麻诱导后未发生困难气管插管,4例发生困难气管插管;蒙汉两民族间困难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古族与汉族颅面部气道评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未造成两民族困难气管插管发生率的不同。
王雯[10](2013)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是救治病人保证病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的常用方式。但气管导管毕竟是个异物,气管内插管也是一项有创的伤害性刺激,必定会引起全麻患者的一些不良反应,如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增强,以及躯体挣扎及局部的呛咳排斥反应等,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一定的副反应和负担。本试验旨在观察与对比,“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见图1和2)注射表面麻醉药,与不注药(同普通气管导管)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中,观察注药后(实验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手术中全麻用药量和手术结束病人清醒时的拔管反应,并与不注药(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临床上使用的优势。第一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病人对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和SPO2,桡动脉穿刺置管(BD)后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后,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试验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连接麻醉机,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插管即刻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和插管后5min(T5)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分别于T0、T1、T3和T5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结果:插管期间,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SBP、DBP和MAP在T2、T3、T4和T5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HR分别在T2、T3和T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的E在T3(P<0.01)和T5(P<0.05)较对照组降低,NE在T3和T5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试验组的Cor在T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血糖在各时点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效地维护血流动力学稳。第二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和SPO2,桡动脉穿刺置管(BD)后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后,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试验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连接麻醉机,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6mg/kg·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和维库溴铵0.08mg/kg,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BIS值为40~45。术中失血量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0/0.5)补充,生理需要量和额外体液需要量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MAP和HR的变化幅度小于±30%基础值,尿量大于0.5ml/kg·min-1。试验组的患者每小时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此时试验组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常规拮抗(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氟马西尼1mg,iv)。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切皮前(T6)、手术后15min(T7)、手术后60min(T8)、手术后90min(T9)和手术结束时(T10)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和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值;分别于T0、T7、T8、T9和T10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手术结束时统计全麻用药量。结果:在术中,两组患者的SBP、DBP、MAP、HR、E、NE、Cor和血糖的变化实验组稍低,变化趋势两组大致相似,在各时点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BIS值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BIS值在T10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全麻用药量实验组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在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量方面无明显优势。第三部分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耐管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与对比通过“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专利号:ZL200820111377.4)注射表面麻醉药,与普通气管导管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中,病人对拔管的心血管反应及耐管效果。评价“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效益。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和矫形手术患者40例,ASA I或Ⅱ级,年龄20~60岁,22%≤BMI<30%,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分为“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组(试验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在3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ml/kg,并连续监测EGG、SPO2和BIS值,同时行桡动脉穿刺置管(BD),将压力换能器连接于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上,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和维库溴铵0.1mg/kg的给药顺序完成静脉快速诱导,手控呼吸,3min后喉镜明视下经口完成气管插管(均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术中进行机械通气,通过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1.5,氧气流量1.5L/min,气道峰压≤25cm/H2O,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Hg。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6mg/kg·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和维库溴铵0.08mg/kg,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BIS值为40~45。术中失血量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0/0.5)补充,生理需要量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MAP和HR的变化幅度小于±30%基础值,尿量大于0.5ml/kg·min-1。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此时试验组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1%丁卡因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对照组患者通过导管上的两个注药囊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5ml(声门上0.5ml,声门下1ml)。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常规拮抗(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氟马西尼1mg,iv)。术后待病人能够按照麻醉医生指令睁眼、抬头、举手和吞咽反射恢复后,且病人神志清醒,BIS值75~85,自主呼吸时潮气量>6ml/kg,呼吸频率>12次/分,不吸氧3min后SpO2>95%,病人血压、心率循环稳定达到拔管指证后,即可进行吸痰拔管操作。分别于入室安静后作为基础值(T0)、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和拔管后5min(T14)记录SBP、DBP、MAP、HR的数值;于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拔管后3min(T13)、拔管后5min(T14)、拔管后7min(T15)、拔管后10min(T16)和拔管后15min(T17)记录BIS值;于T11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值,随机每组10例;于拔管即刻前(T11)、拔管即刻后(T12)、拔管后3min(T13)、拔管后5min(T14)、拔管后7min(T15)、拔管后10min(T16)和拔管后15min(T17)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值;于围拔管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呛咳伴/不伴躁动情况、恶心呕吐情况、OAA/S意识状态进行评分;统计手术总时间(min)、呼吸恢复时间(停用丙泊酚~呼吸恢复,min)、睁眼时间(停用丙泊酚~睁眼,min)、拔管时间(停用丙泊酚~拔管,min)。结果:在围拔管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试验组的SBP、DBP和MAP在T11(P<0.05)和T12(P<0.01)均较对照组降低,HR在T11(P<0.01)和T12(P<0.05)也均较对照组降低;试验组的E、NE和Cor在T1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的BIS值在T11、T12、T13、T14、T15、T16和T17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的血糖在T11、T12、T13、T14、T15、T16和T17无差异(P>0.05);试验组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试验组中没有出现呛咳(1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发生呛咳或严重呛咳(2-4分)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呼吸出现时间、睁眼时间、出现声音嘶哑、咳嗽反射恢复情况、发生喉痉挛、气管支气管痉挛情况、OAA/S意识状态和恶心呕吐情况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患者耐受好,耐管时间明显延长,可有效的降低呛咳和/或躁动的发生率。结论1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优于普通气管导管。2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与普通气管导管比较稍能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量,但无统计学意义。3使用“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声门上下组织进行表面麻醉比普通气管导管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有效降低呛咳和/或躁动的发生率。患者耐受好,耐管时间明显延长,显着提高拔管后的安全性。
二、小剂量芬太尼减弱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最佳插管时间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芬太尼减弱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最佳插管时间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全身麻醉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围术期羟考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2.1 羟考酮用于超前镇痛 |
2.2 羟考酮用于预防全麻诱导时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诱发的咳嗽 |
2.3 羟考酮用于全麻诱导 |
2.4 羟考酮用于硬膜外镇痛 |
2.5 羟考酮用于术后镇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药物与器材 |
3.2.1 实验器材 |
3.2.2 主要药物 |
3.3 麻醉前准备 |
3.4 麻醉诱导 |
3.5 麻醉维持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者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4.3 两组患者插管时咳嗽的例数和程度的比较 |
4.4 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的比较 |
4.5 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和羟考酮追加次数及包头抬头时出现呛咳例数的比较 |
4.6 两组患者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4.7 两组患者拔管时出现咳嗽的例数和程度的比较 |
4.8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的比较 |
4.9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
4.10 两组患者术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的比较 |
4.11 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老年人全麻诱导期的风险评估 |
1.2 全身麻醉常用的静脉镇静药物 |
1.3 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
1.4 心血管反应的检验指标 |
1.5 瑞马唑仑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病例分组 |
2.2 实验设备与药品 |
2.3 实验方法 |
2.3.1 麻醉前准备 |
2.3.2 麻醉诱导 |
2.3.3 麻醉维持 |
2.3.4 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及补救措施 |
2.4 观察指标 |
2.4.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4.2 患者从诱导开始至BIS≤60 的时间及插管前的BIS值 |
2.4.3 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值 |
2.4.4 不良反应及补救治疗的记录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到BIS≤60 的时间及插管前的BIS值 |
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NE的比较 |
3.3.1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的比较 |
3.3.2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之间的比较 |
3.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去甲肾上腺素的比较 |
3.4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治疗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老年人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 |
4.2 老年人全麻诱导镇静药物的选择 |
4.2.1 丙泊酚的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
4.2.2 依托迷酯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
4.2.3 依托迷酯联合丙泊酚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
4.3 瑞马唑仑的药理特性 |
4.4 两种老年人全麻诱导方法的对比 |
4.5 瑞马唑仑在老年人麻醉诱导中的最佳剂量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静脉镇静药物在全身麻醉诱导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背景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器材与药物(详见:表3-1、表3-2)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观察指标及流程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 三组患者SBP、DBP、MAP和 HR变化的比较 |
4.3 肌阵挛的发生情况 |
4.4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几种静脉麻醉药临床应用简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药品及实验器材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
2 应激激素水平变化 |
3 平均MAP的变化 |
4 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5)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及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应用于大鼠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器材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麻醉效果 |
2.2 生命体征变化 |
2.3 脑电图 |
2.4 组织病理学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在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药品 |
1.2.2 仪器 |
1.3 方法与流程 |
1.3.1 样本量确定 |
1.3.2 随机化与盲法 |
1.3.3 方法 |
1.4 数据及样本的采集与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特征 |
2.2 VAS评分 |
2.3 患者镇痛满意率 |
2.4 自主活动评分 |
2.5 改良的OAA/S评分达到2 分的时间 |
2.6 BIS下降至80 以下所需时间 |
2.7 生命体征变化 |
2.8 不良反应 |
2.9 肝肾功能变化 |
2.10 血药浓度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6)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片类药物在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快诱导中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麻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管插管反应的应激反应机制 |
1.1.1 神经内分泌机制 |
1.1.2 细胞体液机制 |
1.1.3 功能代谢机制 |
1.2 全身麻醉诱导分类 |
1.3 右美托咪定作用机制 |
1.4 视频喉镜作用机制 |
1.5 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作用机制 |
1.5.1 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操作规范 |
1.5.2 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局麻药的选择 |
1.5.3 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局麻药的分布原理 |
1.6 加速康复外科在麻醉中的发展与应用 |
1.6.1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
1.6.2 加速康复外科在我国发展现状 |
1.7 超声在麻醉中的应用 |
1.8 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
1.9 麻醉深度的监测 |
1.10 围术期液体的选择 |
1.1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围术期的应用 |
1.12 血流灌注指数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麻醉前准备 |
2.2.2 分组与麻醉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相关评价标准 |
2.2.4 气管插管心血管应激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
3.3 应激反应指标的比较 |
3.4 术后情况的比较 |
3.5 气管黏膜损伤情况的比较 |
3.6 环甲膜穿刺操作对机体循环和应激指标的影响 |
3.7 各组患者丙泊酚的血浆效应室浓度、苏醒时间及围术期满意度的比较 |
3.8 各时刻血流灌注指数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右美托咪定对冠脉搭桥患者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量效关系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选择与分组 |
2 实验仪器和主要试剂 |
3 技术路线 |
4 方法 |
4.1 入室后麻醉前准备及全身麻醉诱导过程 |
4.2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
4.3 样本采集、处理及保存 |
4.4 样本检测的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比较 |
4 两组患者不同剂量舒芬太尼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反应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蒙古族、汉族颅面部气道评估指标的比较及对气管插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耐管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喉镜暴露和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小剂量芬太尼减弱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最佳插管时间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全身麻醉的比较[D]. 杨哲. 吉林大学, 2021(01)
- [2]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肖琴. 南昌大学, 2021(01)
- [3]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D]. 袁春梅. 汕头大学, 2021(02)
- [4]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D]. 李家强. 青岛大学, 2020(01)
- [5]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及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D]. 彭佳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D]. 杨雪.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7]快诱导中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麻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D]. 郭阿梅.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右美托咪定对冠脉搭桥患者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量效关系影响[D]. 王海焕. 青岛大学, 2019(02)
- [9]蒙古族、汉族颅面部气道评估指标的比较及对气管插管的影响[D]. 赵美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声门上及声门下注药型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上的应用研究[D]. 王雯.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