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ursing notes of rehabilit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论文文献综述)
申薇[1](2022)在《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各50例。常规组行日常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对干预前后两组PSQI指数、VAS评分、颈椎前屈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护理后,康复组的VAS评分、PSQI指数均低于常规组,颈椎前屈活动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康复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78.00%,康复组护理满意度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进行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张淑娥[2](2021)在《以八段锦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护理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八段锦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护理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型颈椎病康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八段锦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睡眠质量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 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八段锦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着缓和并降低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 有效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对患者获取优质预后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王亚洁[3](2021)在《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CSR保守治疗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联合颈椎五步操。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出院、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并在出院时进行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及临床疗效评定,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90例患者中,试验组手术脱落1例,失访2例;对照组手术脱落1例,失访3例,共完成8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理疗项目、职业、NDI评分、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N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NDI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前倾、后伸、左倾、右倾、左旋、右旋的活动范围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组间各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时,组间各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五步操能够缓解CSR患者颈痛和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同时有助于提高CSR患者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颈椎五步操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张爱玲,王琦箫,古丽巴哈尔·吾拉木[4](2020)在《专项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及吞咽困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专项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及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收治的拟择期行ACDF的96例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专项护理干预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记录2组椎前软组织肿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及上述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评价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5 d、7 d的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3 d、7 d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31.2%(15/48)和12.5%(6/48),对照组分别为52.1%(25/48)和35.4%(17/4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食欲、吞咽恐惧、食物选择、进食过程、困扰、心理健康、言语交流、社会功能、症状频率、睡眠、疲倦、总评分均明显增加(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专项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可显着缓解ACDF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和疼痛,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缩短肿胀和吞咽困难时间、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梁龙[5](2020)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罹病久者可甚至可发生肌肉萎缩。多个统计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已经处于危害人们健康的非致死性疾病的前列。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年化,该病在我国更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适宜性强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保守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功能锻炼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颈椎是由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动力系统主要指的是颈部肌肉,静力系统主要是颈椎骨。颈椎病的发病有着“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论述,颈椎部的“筋”异常导致“骨错位”的发生,最终“筋骨同病”,引发本病。目前研究也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有关。颈肌肌张力增高,即“筋急”的发生,“筋急”产生异常应力,对颈椎骨造成牵拉,导致“骨错缝”的发生,长期的骨不正会导致应力性骨赘、椎间盘退变,刺激到颈神经根就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总结成“筋骨同病,以筋为先”,再根据《灵枢·卫气失常》中论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对颈部“筋”进行干预,调节颈肌的状态,“经筋治骨”,最后达到“筋柔骨正”、“筋柔骨自安”的生理状态。颈椎康复操是由朱立国教授结合颈椎的解剖、生理状态和颈椎疾病发病特点创制的一套颈椎锻炼方法。本颈椎康复操已经收录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编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指南,并作为其中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颈椎康复操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也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颈椎康复操是对颈部“筋”进行直接的干预,符合以上“经筋治骨”的治疗原则。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颈椎康复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单一的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颈椎康复操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颈椎骨等应力,调节颈椎受力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1文献研究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1目的检索当前国内外关于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明确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1.2方法计算机检索了 Medline数据库(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关于功能锻炼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然后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使用漏斗图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如异质性较高,则使用敏感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使用亚组分析来明确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并使用GRADE分级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强度推荐。1.3结果经过严格筛选,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87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功能锻炼能显着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SMD=-0.89;95%CI:(-1.34,-0.44),P<0.0001]和 NDI 指数[MD=-3.60;95%CI:(-6.27,-0.94);Z=2.65,P=0.008<0.05],由于没有文献报告 SF-12、SF-36 这两个指标,所以无法进行分析。漏斗图显示VAS评分和NDI指数两者对称性稍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敏感性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指标稳健性尚可。亚组分析表明高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干预时间、发表语言、发表年份有关。GRADE分级结果是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是低等级。1.4结论单独进行功能锻炼干预或功能锻炼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部功能,但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2临床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2.1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证据,为颈椎康复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2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将所有纳入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健康指导,治疗组予以颈椎康复操+颈椎健康指导。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2月、3月患者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17.0、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的绘制。2.3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情况、干预前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M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NDI指数: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NDI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2)VA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干预后3月与干预后2月差异不明显(P>0.05),余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但疼痛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效果可延续到干预后2月。(3)SF-12 PC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SF-12P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增高显着(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椎康复操干预后3月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4)SF-12MCS评分:治疗组患者SF-12MCS评分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显着。(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锻炼后颈肩部酸胀不适的症状,嘱其热敷,减少锻炼次数,症状消失。还有1例患者做雏鸟起飞出现患侧手臂的酸麻感,嘱其减小手臂后伸角度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异常。2.4结论颈椎康复操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颈椎康复操的安全性也较好。虽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是配合颈椎康复操的仍保持一定优势。疼痛的改善的结果可能与疾病处于非急性期或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点等有关。3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3.1目的基于“筋束骨”理论,通过对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面域肌张力、颈椎活动度的作用的研究,明确颈椎康复操对颈部“筋”的作用,以及“筋”对“骨”的影响,从而探讨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3.2方法3.2.1肌张力测量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Mtone JZL-III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部肌张力面域测量,测出200g压力时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所对应的刻度位移记为该点的肌张力。分别记录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的多点肌张力数据,使用MATLAB R2015a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肌张力云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3.2.2颈椎活动度测量使用OptiTrack-V120:Duo&Trio仪器在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再使用Optitrack Motive软件和Visual3D V5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图形绘制。3.3结果3.3.1肌张力随着颈椎康复操锻炼的持续,自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肌张力有着逐渐下降趋势。3.3.1.1干预前从总体看,干预前患者的颈部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称性稍差,右侧整体肌张力较左侧高。肌张力低区域主要集中在C3-C6颈椎两侧的肌肉,自C6-T1区域的肌张力较颈项部要高。3.3.1.2干预后1周云图分布对称性较干预前好,肌张力增高区域有所缩小,尤其C6-7区域肌张力降低比较明显。3.3.1.3干预后2周颈项部以“团块区域”的肌张力分布逐渐扩散成跟解剖形态相近的“条带状”区域,云图两侧的对称性较之前更显着。3.3.1.4干预后3周颈部云图整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无论颈椎区域还是肩胛区域对称性均较好。颈项部及肩胛区的肌张力基本按照解剖形态分布。3.3.1.5干预后4周云图肌张力整体下降明显,颈项部肌张力仍有明显下降趋势,低肌张力区域逐渐增大明显,左右两侧肌张力云图对称性较好。3.3.2颈椎活动度3.3.2.1颈椎前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前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除了干预前和干预第一周颈椎活动度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2颈椎后伸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伸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干预前与干预后一周、干预后三周和干预后四周颈椎后伸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3颈椎左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侧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干预后第三周和干预后第二周相比,颈椎左侧屈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4颈椎右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侧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5颈椎左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6颈椎右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颈椎康复操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调节颈部受力平衡,由“筋急”向“筋柔”方向转变。通过颈椎活动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筋柔”后又干预“骨错缝”使其向“骨正”方向改善。说明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来改善骨的受力,调整了颈椎的应力平衡来实现的。4基础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4.1目的通过对将颈椎康复的动作进行量化后,加载到构建好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开发提供支撑。再通过筋骨关系来分析颈椎康复操干预后导致颈肌肌张力降低后对颈椎的影响,探讨其深层的治疗机制。4.2方法4.2.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将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进行可量化地拆分,选取20名志愿者完成颈椎康复操动作,使用Optitrack动捕系统和测力手套对每个动作进行轨迹捕捉和后期数据处理,得出每个动作的量化参数。4.2.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使用CT扫描一名正常人颈椎,通过多个软件进行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过程,构建出包含椎体(C0-T1)、椎间盘(C2-C7)、韧带、关节软骨、肌肉等结构完整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待验证其有效性后,再将量化好的颈椎康复操参数加载到该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对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应力及肌肉的应变情况。4.2.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来构建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特征的疾病模型,再用刚度参数来模拟颈肌肌张力,构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正常、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根据颈椎日常活动的动作,对三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四个工况的加载,从而分析颈椎康复操使得肌张力降低后的颈椎的筋骨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4.3结果4.3.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对颈椎康复操进行动作拆分和参数测量。前屈后伸动作拆分成颈椎前屈后伸两个动作,测量结果是前屈63.31°,后伸62.15°;旋颈望踵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前屈,测量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左侧前屈15.66°,右侧前屈19.06°;回头望月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后伸45°,测得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雏鸟起飞动作可以拆分成颈椎后伸,上肢后伸及上肢的下拉力三部分,结果测得颈椎后伸62.15°,上肢后伸与躯干的角度38.18°,上肢下拉力为77.36N。摇转双肩动作可以拆分为肩关节的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四个动作,测量位移参数结果是向上 83.82mm、向前 96.83mm、向下 48.03mm、向后 50.46mm。4.3.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构建了颈椎所有椎体和椎间盘、10个韧带结构、14组肌肉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结构表明该模型的仿真性较好。对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在模型上进行加载。4.3.2.1前屈后伸颈椎前屈时,颈椎整体的受力区是枕骨下及所有椎体、椎间盘区域,其中寰椎的前后弓受力最大。椎体中应力自C2至C4应力逐渐增加,又从C4至C7椎间减小。椎间盘的应力最大集中在C4-5椎间盘,最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是应变最大的两个肌肉。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应力都随着颈部前屈活动应力不断增加,且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为黄韧带。对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后伸动作加载,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寰椎应力最大区域在前后弓。椎体中所受应力是C2椎体。椎间盘较大应力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两侧,其中C3-4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胸锁乳突肌是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前纵韧带是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4.3.2.2旋颈望踵加载旋颈望踵动作后,C4和C5椎体所受应力最大,寰椎最大应力区域在前后弓,C2椎体至C6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椎体部分的较大应力区域自上而下,由椎体左侧转移到椎体右上部外侧,直到C7椎体最大应力区域转移至右侧椎体部分。所受应力最大椎间盘位于C3-4、C4-5节段。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是颈夹肌。旋转运动时各韧带应力均有所增加,最大应力位于黄韧带,在进行前屈运动时,前纵韧带应力逐渐下降,余韧带应力明显增加。4.3.2.3回头望月将回头望月在颈椎有限元上加载,承受最大应力的椎体是C3,C3到C6椎体的最大应力位置分布于钩椎关节部位、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区域,至C7椎体后应力明显区域转至钩椎关节部位。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C3-4节段。头最长肌为应变最大的肌肉。右旋动作时,各韧带的应力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黄韧带为受力最大的韧带,后伸运动后,除了前纵韧带应力增加明显外,余韧带应力都在下降。4.3.2.4雏鸟起飞将雏鸟起飞进行动作加载,颈椎受力明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和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部位。C2椎体承受着椎体中的最大应力。寰椎的最大应力仍位于前后弓部位,余各椎体应力明显区域出现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C3-4椎间盘所受应力最大。胸锁乳突肌是该运动形变最大的肌肉。而前纵韧带是应力最大的韧带。4.3.2.5摇转双肩对模型中肱骨头参考点进行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位移工况加载,颈椎的应力分布大致相同。寰椎前后弓有明显应力改变,余椎体应力改变不明显。椎间盘的应力改变也不明显。承受最大应力出现在C4椎体,椎体应力明显位置处于椎体与椎体连接的钩椎关节区域。椎间盘受力自上而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力明显区域也从椎间盘的两侧逐渐向后移至椎间盘的后外侧。在肌肉方面,向上、向前运动都是颈夹肌和颈最长肌形变最大,向下和向后运动是产生最大形变的是肩胛提肌。韧带受力方面,向上运动除了前纵韧带,其余韧带应力均逐渐增加,其中黄韧带最为明显;向前运动各个韧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向下运动时,前纵韧带反而应力不断增加,而其余三个韧带应力逐渐减小;向后运动时,原本上升的前纵韧带也是先小幅度上后下降,呈抛物线状。4.3.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4.3.3.1前屈工况在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前屈工况加载,发现椎体的应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椎板及棘突部位分散的应力较少。其中寰椎所受的应力最大,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三个模型寰椎的所受的最大应力分别是42.17Mpa、38.81Mpa、35.22Mpa。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主要是椎间盘前部及前外侧。肌张力增高模型中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增高,随着肌张力的降低,椎体应力有逐渐减小趋势。各个颈椎间盘的应力趋势基本与椎体情况相似,但是在C2-3和C5-6椎间盘,随着肌张力降低,应力有着轻微增大趋势。4.3.3.2后伸工况对三个疾病模型进行后伸工况加载,三个模型的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似,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钩椎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寰椎在前后弓部位。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2椎体。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由前外侧转向后外侧,其中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为C3-4椎间盘。4.3.3.3旋转工况在旋转工况的加载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肌张力正常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应力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寰椎应力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后弓部位,余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是在钩椎关节、右侧关节突部位。椎间盘的应力区域主要是在两侧。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5椎体,且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大小相差不大,承受应力较大的椎间盘C3-4节段。4.3.3.4侧屈工况侧屈工况加载后,椎体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左侧椎弓根部位及左侧椎体部位,寰椎最大应力仍然在前后弓,受力最大的椎体为C4椎体,自C4上下椎体应力逐渐减小。椎间盘最大应力部位在两侧,其中是以右侧为主,C3-4节段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三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4.4结论不同的颈椎康复操动作对颈椎有着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可以根据各自的作用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颈肌肌张力,进一步发挥降低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对于有应力集中部位,通过增加椎间盘的缓冲能力和分散应力来调节颈椎的应力平衡。
陈翠萍,蒋耀颖,温世锋[6](2020)在《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措施。分别在出院时、出院后1、3、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以及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脊髓功能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规范化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术后脊髓、颈椎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梁田子[7](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支撑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术后符合气虚血瘀证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中药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两组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支撑钛板内固定术。中药组术后2周加服补阳还五汤。两组均定期随访,评估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术后3个月计算治疗改善率,改善率≥75%为优,75%>改善率≥50%为良,50%>改善率≥25%为一般,改善率<25%为差。术后3个月根据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术前、术后3个月行颈椎侧位DR检查并记录颈椎曲度及SVA值,术后2周、术后3个月行颈椎CT检查并记录椎板开门角度,术后3个月时观察门轴侧骨性融合的状况,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根据术后3个月时治疗改善率进行评比:对照组优14例,良7例,一般9例,差2例,优良率为66%;中药组优22例,良11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3个月中药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中医疾病疗效进行评比: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69%;中药组痊愈17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0例,显效率8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3个月时中药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及颈椎SVA值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术式对颈椎生理曲度及矢状位平衡影响较小。6.相对于术后2周,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椎板开门角度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CT均显示门轴侧骨性融合。7.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合并脑脊液漏。共并发C5神经根麻痹3例,予脱水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现象。结论:1.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早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加服补阳还五汤可起到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显着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2.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支撑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脊髓功能,对矢状位平衡和颈椎生理曲度没有明显影响,椎板开门角度稳定。
张海燕[8](2014)在《综合护理对8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康复》文中研究说明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等引起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功能障碍[1]。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某些颈椎病疗效较好,但术中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2],因此需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目的。传统护理方案关注重点在于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及并发症处理上,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由于需要
傅勇[9](2013)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行围术期康复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经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后,8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或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围术期全面的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夏艳萍,郑红云,杨威,魏丽巍[10](2012)在《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康复护理》文中研究说明回顾3例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康复护理。
二、Nursing notes of rehabilit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ursing notes of rehabilit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治疗指标对比 |
2.2 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3)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非手术治疗研究现状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研究类型 |
2.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标准 |
3.样本量估算 |
4.研究对象分组 |
5.干预措施 |
6.疗效评定 |
7.统计方法 |
8.质量控制 |
9.研究伦理审批 |
10.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病例入选情况 |
2.基线资料情况 |
3.疗效评价 |
3.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的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
4.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
3.本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性 |
3.研究局限性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VOSviewer软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研究热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4)专项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及吞咽困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 |
1.3.2 疼痛情况 |
1.3.3 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1.3.4 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 |
1.3.5 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术后不同时间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比较 |
2.2 2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VAS评分比较 |
2.3 2组术后3 d、7 d吞咽困难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
2.4 2组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5 2组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 论 |
(5)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概况及其非手术治疗进展 |
1 病因病机 |
1.1 机械压迫 |
1.2 炎症浸润 |
2 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检查 |
3 非手术治疗 |
3.1 西药 |
3.2 牵引 |
3.3 颈托 |
3.4 锻炼 |
3.5 中药 |
3.6 针灸 |
3.7 推拿手法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
1 颈椎有限元建模的发展历史 |
2 颈椎各部位的建模 |
2.1 颈椎体 |
2.2 椎间盘 |
2.3 韧带 |
2.4 颈肌 |
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3.1 颈椎病发生机制探讨 |
3.2 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探讨 |
3.2.1 手法治疗 |
3.2.2 手术治疗 |
3.2.3 其他治疗措施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
2.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2.3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GRADE分级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筛选及纳入研究特征 |
3.2 纳入文献风险质量评估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VAS评分 |
3.3.2 NDI指数 |
3.3.3 SF-36或SF-12分数 |
3.3.4 发表偏倚 |
3.3.5 敏感性分析 |
3.3.6 亚组分析 |
3.3.7 GRADE分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2.8 干预措施 |
2.9 观察指标 |
2.9.1 VAS评分 |
2.9.2 NDI指数 |
2.9.3 SF-12评分 |
2.9.4 不良反应 |
2.10 观察时间点 |
2.11 统计学方法 |
2.12 样本量情况 |
3 结果 |
3.1 研究总体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 |
3.2.1 性别 |
3.2.2 年龄 |
3.2.3 病程 |
3.2.4 患肢情况 |
3.2.5 干预前评价指标的情况 |
3.3 观察结果 |
3.3.1 NDI指数 |
3.3.2 VAS评分 |
3.3.3 SF-12 PCS评分 |
3.3.4 SF-12 MCS评分 |
3.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研究设计方面 |
4.1.1 研究类型 |
4.1.2 样本量 |
4.2 研究内容 |
4.2.1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神经根型颈椎病“筋”、“骨”关系辨析 |
4.2.2 功能锻炼对颈椎的作用及颈椎康复操的合理性 |
4.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2.4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一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影响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仪器与方法 |
2.1 测量仪器 |
2.2 测量部位 |
2.3 测量方法 |
3 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干预前颈椎肌张力云图 |
4.2 干预后1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
4.3 干预后2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
4.4 干预后3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
4.5 干预后4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
实验二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干预作用 |
1 资料来源 |
2 仪器与方法 |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
2.2 测量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颈椎前屈角度 |
4.2 颈椎后伸角度 |
4.3 颈椎左侧屈角度 |
4.4 颈椎右侧屈角度 |
4.5 颈椎左旋角度 |
4.6 颈椎右旋角度 |
5 讨论 |
5.1 目前肌张力测量的现状、局限性及使用肌张力云图的必要性 |
5.2 肌张力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
5.2.1 肌张力与颈椎功能的关系 |
5.2.2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
5.2.3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原因探讨 |
5.3 颈椎活动度指标的选择理由 |
5.4 选用动态捕捉技术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必要性 |
5.5 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
5.5.1 颈椎前屈角度 |
5.5.2 颈椎后伸角度 |
5.5.3 颈椎左侧屈角度 |
5.5.4 颈椎右侧屈角度 |
5.5.5 颈椎左旋角度 |
5.5.6 颈椎右旋角度 |
5.6 “筋柔”对“骨正”的潜在影响 |
5.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
5.7.1 肌张力实验部分 |
5.7.2 动态捕捉部分实验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基础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动态捕捉系统对颈椎康复操的量化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仪器与方法 |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
2.2 测量方法 |
2.2.1 动作拆分 |
2.2.2 测量方法 |
2.2.3 测量结果 |
实验二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颈椎康复操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硬件设备 |
1.2 软件设备 |
1.3 实验对象 |
2 图像采集 |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3.1 骨性结构的构建 |
3.2 颈椎间盘的构建 |
3.3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
3.4 韧带和肌肉的构建 |
3.5 网格划分 |
3.6 材料参数设置 |
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5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情况 |
6 结果 |
6.1 前屈后伸 |
6.1.1 前屈动作 |
6.1.2 后伸动作 |
6.2 旋颈望踵 |
6.3 回头望月 |
6.4 雏鸟起飞 |
6.5 摇转双肩 |
实验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治疗机制的探讨 |
1 实验材料 |
2 图像采集 |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4 加载条件和工况 |
5 结果 |
5.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
5.2 不同肌张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应力分析结果 |
5.2.1 前屈工况 |
5.2.2 后伸工况 |
5.2.3 旋转工况 |
5.2.4 侧屈工况 |
6 讨论 |
6.1 颈椎康复操量化研究 |
6.2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6.3 肌肉肌张力与材料参数刚度的关系 |
6.4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
6.5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分析 |
6.6 研究的局限性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6)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
1.2.2 规范化康复护理方案: |
1.2.2.1 手术前护理干预: |
1.2.2. 2 术后护理干预: |
1.2.2.3 出院后护理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3.1 神经功能情况: |
1.3.2 颈肩部疼痛: |
1.3.3 颈椎功能残障程度: |
1.3.4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
1.3.5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及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DI评分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4 |
3 讨论 |
3.1 规范化康复护理有助于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 |
3.2 规范化康复护理提高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3.3 规范化康复护理可降低颈椎前路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7)补阳还五汤联合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综合护理对8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常规护理方案 |
1.2.2 综合康复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
3 讨论 |
(9)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1.1 心理护理: |
1.2.1.2 术前训练: |
1.2.2 术后护理 |
1.2.2.1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
1.2.2.2 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变化: |
1.2.2.3 防止植骨块脱落: |
1.2.2.4 预防护理并发症: |
1.2.3 健康教育: |
1.2.4 出院指导: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Nursing notes of rehabilit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申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01)
- [2]以八段锦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护理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张淑娥.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3)
- [3]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D]. 王亚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专项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及吞咽困难的研究[J]. 张爱玲,王琦箫,古丽巴哈尔·吾拉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31)
- [5]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影响[J]. 陈翠萍,蒋耀颖,温世锋. 广州医药, 2020(01)
- [7]补阳还五汤联合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梁田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综合护理对8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康复[J]. 张海燕. 贵州医药, 2014(03)
- [9]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分析[J]. 傅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0)
- [10]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康复护理[A]. 夏艳萍,郑红云,杨威,魏丽巍. 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上册),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