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峡二期围堰风化砂推填过程的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包承纲[1](2022)在《有限元法介入工程的程度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文中提出三峡二期围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土建工程。其方案可靠性的论证与优化不是一般规范方法可以解决的。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预测其工作性状,验证方案的安全可靠性并优化方案,采用了当时刚引入我国不久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先后组织了全国15家单位,数十位有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持续时间长达十多年,成果十分丰富。其成果对二期围堰的设计和施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岩土数值分析技术的臻进和推广也大有助益,是数值分析技术在大型工程中成功应用的典型事例。
包承纲[2](2014)在《三峡二期围堰创新及其对我国高围堰建设的意义》文中指出三峡二期围堰是三峡土建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建筑物之一,它不仅对整个三峡工程十分重要,而且难度在国内外围堰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的。科技工作者围绕该建筑物的难题,跟踪工程的进展,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试验研究工作,采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围堰在4年的运行期状态良好,并且在拆除过程中又安排了专门的试验和资料收集工作,厘清了一些长期不清楚的疑虑,取得了一套系统的经验,并且取得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成果,对高围堰和土石坝的建设极具参考意义。这些成果正在大西南水电开发中发挥作用,并促进我国水利水电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程永辉,饶锡保,周小文,张君尉[3](2013)在《散粒料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水利大坝施工围堰建设中,常采用水下抛填。砂、砂砾石及石碴等散粒料常被用作抛填材料,其水下抛填密度是围堰设计中的关键指标。由于散粒料水下抛填后很难直接取样测定其密度,目前也没有成熟的理论计算方法,抛填后堰体密度的确定成为困扰围堰设计和施工的难题。在分析抛填堰体密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工程中应用的砂、砂砾石及石碴3种典型散粒料,设计进行了多组离心模型试验,测得了散粒料水下抛填密度,研究了颗粒形状、大小和级配等因素对水下抛填密度的影响。基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提出了散粒体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的估算公式,可供水下抛填围堰设计和施工参考。
饶锡保,胡胜刚,程永辉,朱国胜,丁红顺,左永振,周小文[4](2011)在《深厚覆盖层及围堰堰体材料工程特性试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深厚覆盖层与围堰水下抛填施工密度确定和粗粒料工程特性试验中的缩尺效应问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深厚覆盖层条件导截流及围堰安全控制技术"中的专题3以乌东德、白鹤滩和双江口等水电站围堰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测试、室内试验、物理模型、数值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了深厚覆盖层及堰体材料工程特性试验技术研究。概要地介绍了该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详细研究方法和具体成果将另文介绍。
张君尉[5](2011)在《水下堰体抛填密度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堰是大坝安全施工的屏障,围堰可能形成的密度对于围堰的设计乃至围堰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围堰是水下抛填形成的,其可能形成的密度是未知的,受到颗粒自重、颗粒粒径组成、水的阻力、颗粒几何特征、水下深度等因素的影响,水下抛填体的密度尚未有现成的计算方法。对于像水下围堰填筑这类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土工问题,离心试验可以通过离心加速度来补偿因模型缩尺引起的自重应力的损失,是研究堰体密度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围堰在水下抛填结束后,在后期自重作用下会有固结的过程。围堰密度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抛填料在1g重力下水中抛填形成初始密度,二是围堰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压密过程。本文针对这两个过程,分别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1)对于抛填料在1g重力下水中抛填形成的初始密度,本文利用圆柱筒抛填试验模拟抛填料在水下抛填过程,对在不同的抛填水深、不同的级配等影响下抛填体密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级配风化砂在水下抛填形成的抛填体呈现粗细颗粒分层现象,抛填水深越深颗粒分层现象越严重,抛填料颗粒的表面性质,比如颗粒表面是否光滑,颗粒形状是否浑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抛填体密度;得到抛填体密度随抛填水深逐渐减小并与抛填料级配相关的结论,在粗粒料含量P5=15%~52%条件下,干密度ρd=1.4331.590g/cm3。(2)堰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压缩对堰体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利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堰体的固结,针对级配风化砂在12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采用0.5m水深模拟60m水深原型情况,结果表明:级配风化砂堰体密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增大,干密度ρd=1.6031.785g/cm3,堰体密度与深度的关系呈幂函数形式,即ρ=ρ0hK。系数ρ0为1g重力下水下抛填初始密度;幂指数k反映堰体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变化率。试验结果还表明,堰体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变化受到抛填料、颗粒尺寸效应、颗粒表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3)风化砂堰体固结特性与风化砂变形特性密切相关。通过风化砂侧限固结试验对风化砂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化砂基本上为应变硬化型材料,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和弹塑性特征。
孙开畅,田斌,孙志禹[6](2011)在《高土石围堰堰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采样试验获取了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堰体结构材料2种主要成分的力学特性和基本性质,总结了其变形规律。根据试验成果和实测,提出了既可以描述材料的蠕变过程行为,又能描述材料应力松弛特性而且符合大多数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特性的三参量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基于Duncan E-μ模型,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根据围堰运行部分实测变形数据,计算了堰体及防渗墙的变形。通过计算可知,在汛期高水头作用下,堰体及防渗墙结构在一次荷载作用下的瞬时变形呈现以下的规律:堰体大部分单元的垂直位移均表现为沉降位移,只有少数单元在高水头作用下出现向上的位移;防渗墙结构变形与堰体结构变形基本协调一致。这说明围堰结构在高水头作用下能够安全运行。
孙开畅,田斌,蒋中明[7](2010)在《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堰体结构材料主要成分是风化砂和石碴料,通过采样和实验分别得到了这两种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基本性质,总结了其变形规律.在实验成果和实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围堰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提出了三参量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该模型既可以描述材料的蠕变过程行为,又能描述材料应力松弛特性,符合大多数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特性,能够很好的分析研究围堰堰体结构的应力应变.
郑瑛,陈先明[8](2009)在《三峡工程围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先后修建了一期土石围堰和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二期上下游土石围堰、三期上下游土石围堰、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共五道土石围堰和两道碾压混凝土围堰,总的规模和难度均在世界前列。围堰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土石围堰基础新淤沙处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振孔高喷、常规高喷、钻喷一体化和自凝灰浆综合防渗技术,以及碾压混凝土围堰快速施工和爆破拆除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围堰技术的发展。
汪明元,程展林,包承纲,李青云[9](2007)在《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工程性状反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深水与复杂环境中土石坝工程建设的典范,设计阶段曾进行过大量研究,运行阶段进行了全过程监测,拆除时进行了调查和试验分析,发现围堰的实际性状与原来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综合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的实际工程性状进行了反分析,对防渗墙与堰体的相互作用采用基于多点约束的接触迭代算法模拟,得到了围堰各填料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水下抛填料,应根据抛填的初始密度分层确定其变形参数;水下抛填砂砾石与风化砂对防渗墙的变形影响较大;上游侧堰体与防渗墙脱开的原因在于防渗墙上下游侧水位的升降;防渗墙侧的泥皮决定了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并可改善墙体的应力状态,应力变形分析应考虑泥皮的影响;基于多点约束的接触算法能准确模拟防渗墙与堰体的相互作用,接触摩擦服从库仑定律;防渗墙顶与墙顶处堰体间发生冲切时,实际情况介于变形体间的接触与完全的未接触两种状态之间。
陆培炎,杨光华,熊丽珍,曹洪,杜秀忠,张君禄,李川,杨文卫,廖珊珊,梁华,张挺[10](2006)在《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应力应变的有限元计算》文中研究说明一、概况三峡工程二期围堰高约90m,在河床较深的地段(长约150米)采用两道防渗墙,两侧河床较浅的部位采用一道防渗墙,防渗墙入强风化岩1米。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的关键工程之一,曾组织了全国多家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攻关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介绍我们采用有限元方法和不同本构模型对各种方案下堰体和防渗墙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的结果。
二、三峡二期围堰风化砂推填过程的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二期围堰风化砂推填过程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三峡二期围堰创新及其对我国高围堰建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围堰的创新意义 |
2 二期围堰的特点 |
3 二期围堰简介 |
4 二期围堰的技术难点 |
5 二期围堰建设中若干重要技术措施 |
5.1 采用“柔”的思想建造防渗墙 |
5.2 采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建设中的疑难问题 |
5.2.1 首创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确定深水抛填体的密度 |
5.2.2 上下游围堰断面的确定主要依靠了数值分析方法, 并采用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
5.2.3 防渗墙柔性墙体材料性能的研制 |
5.2.4 开创了复合土工膜在大型工程中应用先例 |
5.2.5 进行了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流及二维和三维非稳定渗流的计算 |
5.2.6 堰体风化砂和覆盖层新淤积沙的动力特性以及围堰地震作用的稳定性研究 |
5.2.7 堰体不密实的填料在施工爆破中的性状及其现场加密措施的研究 |
5.2.8 新的施工设备研制和引进、开发 |
5.3 加强现场观察和检测, 及时反馈, 更新信息 |
5.4 围堰拆除时的资料收集和补充研究的意义重大 |
6 三峡二期围堰建设中的技术创新 |
6.1 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离心模拟技术, 解决深水抛填材料的密度问题 |
6.2 增强了有限元法在土石坝设计中的作用 |
6.3 围堰断面形式的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
6.4 柔性材料的研制以及均匀设计材料试验设计法和神经网络ANN模型的应用研究 |
6.5 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以及非稳定渗流场分析 |
6.6 围堰堰基地层剖面的概率分析方法探索 |
6.7 复合土工膜的防渗性能和土工织物淤堵特性研究 |
6.8 土工膜的无损检测技术和土工织物应变量测设备的研制 |
6.9 风化砂、淤积沙的动力特性和围堰抗震稳定性的研究 |
6.1 0 爆破振动对围堰的影响和振冲压密的现场研究 |
6.1 1 粗粒料力学性质的研究 |
7 二期围堰经验对我国高围堰建设的意义 |
(3)散粒料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的影响因素 |
2.1 抛填料性质 |
2.2 抛填深度和水的性质 |
2.3 抛填的施工方式 |
2.4 水上填筑堰体自重荷载 |
2.5 其它影响因素 |
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3.1 离心模拟方法 |
3.2 模型设计 |
3.3 抛填料的模拟 |
3.3.1 关于颗粒缩尺的考虑 |
3.3.2 不同抛填料的模拟 |
3.4 试验组合条件 |
3.5 试验步骤 |
4 试验成果与分析 |
4.1 模型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初始混合密度 |
4.2 散粒料抛填堰体密度及变化规律 |
4.3 不同因素对密度的影响分析 |
5 散粒体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经验公式 |
5.1 经验公式 |
5.2 参数取值 |
5.2.1 初始抛填密度ρ0 |
5.2.2 压密系数k |
5.3 公式合理性检验 |
6 结论 |
(4)深厚覆盖层及围堰堰体材料工程特性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研究现状 |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4 重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 论 |
4.2 建 议 |
(5)水下堰体抛填密度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下堰体抛填密度的研究现状 |
1.2.1 抛填密度离心模型试验 |
1.2.2 堰体密度现场试验与原位监测 |
1.2.3 堆积密度离散元数值模拟 |
1.2.4 有待研究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g重力下水下抛填密度模型试验 |
2.1 引言 |
2.2 圆柱筒抛填模型试验 |
2.2.1 试验内容 |
2.2.2 试验设备和材料参数 |
2.2.3 抛填操作过程 |
2.3 圆柱筒抛填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2.3.1 水的阻力的影响 |
2.3.2 抛填料粒径组成的影响 |
2.3.3 抛填冲撞压密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心模型试验 |
3.1 引言 |
3.2 土工离心模型技术 |
3.2.1 土工离心机装置 |
3.2.2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3.2.3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缩尺效应 |
3.3 离心模型试验 |
3.3.1 试验料的模拟 |
3.3.2 试验方案 |
3.3.3 干密度计算方法 |
3.3.4 试验成果整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堰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特性 |
4.2.1 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
4.2.2 固结时间 |
4.2.3 渗透固结 |
4.2.4 堰体在自重下的侧限固结原理 |
4.2.5 堰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特性 |
4.3 堰体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及经验公式 |
4.4 堰体密度沿深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4.4.1 颗粒缩尺效应的影响 |
4.4.2 颗粒表面特征的影响 |
4.4.3 上覆荷载的影响 |
4.5 三峡一期堰体的固结压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化砂抛填料固结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风化砂侧限固结试验 |
5.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5.2.2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土石围堰堰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堰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基本性质 |
2.1 风化砂的力学及变形特性 |
2.2 石碴料的力学及变形特性 |
2.3 围堰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2.4 实测围堰结构的应力应变关系 |
3 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
3.1 流变模型概述 |
3.2 三参量的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 |
4 堰体变形研究 |
4.1 计算模型 |
4.2 计算条件 |
4.2.1 有限元计算网格剖分 |
4.2.2 荷载条件 |
4.2.3 堰体材料计算参数 |
4.3 计算成果分析 |
4.4 计算结果与实测变形资料分析 |
5 结论 |
(8)三峡工程围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土石围堰若干关键技术 |
1.1 堰基新淤沙处理技术 |
1.2 围堰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
1.3 围堰综合防渗技术 |
2 混凝土围堰若干关键技术 |
2.1 碾压混凝土围堰快速施工技术 |
2.2 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技术 |
3 结束语 |
(9)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工程性状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实际性状 |
2 反分析的方案 |
3 反分析的结果 |
3.1 围堰填料的参数 |
3.2 防渗墙与堰体间泥皮的影响与参数 |
3.3 防渗墙与上游侧堰体脱开的原因 |
3.4 防渗墙顶与堰体接触的模拟方法 |
4 结论 |
四、三峡二期围堰风化砂推填过程的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限元法介入工程的程度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J]. 包承纲. 地基处理, 2022(01)
- [2]三峡二期围堰创新及其对我国高围堰建设的意义[J]. 包承纲.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9)
- [3]散粒料水下抛填堰体密度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程永辉,饶锡保,周小文,张君尉.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10)
- [4]深厚覆盖层及围堰堰体材料工程特性试验技术研究[J]. 饶锡保,胡胜刚,程永辉,朱国胜,丁红顺,左永振,周小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10)
- [5]水下堰体抛填密度模型试验研究[D]. 张君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高土石围堰堰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变形研究[J]. 孙开畅,田斌,孙志禹.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02)
- [7]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研究[J]. 孙开畅,田斌,蒋中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8]三峡工程围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J]. 郑瑛,陈先明. 水力发电学报, 2009(06)
- [9]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工程性状反分析研究[J]. 汪明元,程展林,包承纲,李青云. 土木工程学报, 2007(06)
- [10]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应力应变的有限元计算[A]. 陆培炎,杨光华,熊丽珍,曹洪,杜秀忠,张君禄,李川,杨文卫,廖珊珊,梁华,张挺. 陆培炎科技着作及论文选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