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耿文敬,曹森,樊琼,张鑫,齐俊,王晓飞,朱江,郭肖颖[1](2021)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砂姜黑土土壤健康状况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着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着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盘礼东,李瑞[2](2021)在《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土壤肥力高低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有机覆盖措施作为一种土壤环境的干扰方式,是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总结回顾有机覆盖物对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机覆盖的应用可以蓄积雨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覆盖于地表的有机物可起到夏季降温、冬季保温的效果,改善土壤热环境;有机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有机覆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化学指标(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及微量元素)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含量、土壤酶活性)。总体而言,有机覆盖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但有机覆盖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早期低温效应、易滋生病虫害、因过量而产生黄苗等弊端,需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突破、完善技术体系。
王英哲,国坤,孙云龙,容路生,姜大成[3](2021)在《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地区朝鲜淫羊藿土壤肥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准确评价东北地区朝鲜淫羊藿土壤肥力,本研究测定了20份朝鲜淫羊藿根际土壤样品的13项肥力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构建土壤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DS),通过因子载荷值、公因子方差值和Norm值求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通过各指标的权重与隶属度求得土壤肥力指数(SQI)。结果表明,有机质、有效锰、有效磷、有效铜和可溶性盐这5个指标构成的最小数据集(MDS),能够很好地替代全量数据集(TDS)表征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指数聚类分析将土壤样品划分为5组,并人为由高到低定义为5个等级,等级Ⅰ占5%,等级Ⅱ占20%,等级Ⅲ占20%,等级Ⅳ占35%,等级Ⅴ占20%。根据朝鲜淫羊藿土壤肥力特征,建议栽培过程中应合理补充铁、铜微量元素,合理控制土壤盐分含量。
朱蒙恩,沙利云,周明涛,尉军耀,胡旭东,杜颖[4](2021)在《西藏高寒地区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土壤的肥力变化》文中指出[目的]对西藏DG水电站6种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土壤的肥力变化进行对比研究,为西藏水电工程扰动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实地测量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的肥力变化特征及植被生长情况,并用相关性分析确定边坡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植被生长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边坡植被生长土壤的肥力主控因素。[结果]在6种边坡生态修复类型土壤中有机质和氮元素波动变化均较大,随季节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pH值、速效磷、速效钾变化相对较小。从不同边坡对比结果来看,边坡的土壤养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均为:弃土弃渣地>土质边坡>一般施工场地>土石混合边坡>岩质边坡>施工硬化地表,不同边坡的植被恢复生长状况方面,与土壤养分含量呈现相同的排序。各肥力指标中氨氮、硝氮、速效磷与植被生长情况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速效钾、有机质,而与pH值相关性最低,说明氨氮、硝氮、速效磷对边坡植被生长效果的影响较大。[结论]在不同边坡的土壤肥力状况中,弃土弃渣地表现最佳,而岩质边坡和施工硬化地表均表现较差,且土壤肥力中氨氮、硝氮、速效磷含量与植被生长情况紧密相关。
王素慧[5](2021)在《“植被与土壤”练习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俊杰,邹洪琴,许发辉,张水清,岳克,徐明岗,段英华[6](2021)在《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小麦各生育期氮素形态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对氮的吸收。明确各形态氮素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研究调控土壤氮素形态的因素,为培育氮素高效和作物高产的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基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施NPK化肥(NPK)和1.5倍NPK化肥并配施有机肥(1.5MNPK) 3个处理的土壤作为低肥力(F1)、中肥力(F2)和高肥力(F3)土壤进行小麦盆栽试验。3个肥力土壤处理施肥方法相同,盆钵埋于土壤内,盆钵顶部露出地面5 cm。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测定小麦产量、各生育期吸氮量,分析土壤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固持氮库(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各形态氮素与小麦吸氮量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肥力水平土壤矿质氮含量在小麦生长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在F1、F2、F3中分别比播种前显着下降了2.9、1.8和6.8 mg/kg。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在F1先增加后降低,在F3中持续增加,在F2中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拔节期前和孕穗期后均无显着变化,但从拔节期到孕穗期,3个肥力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均显着提高。而固持氮库在不同肥力土壤间差异明显,其从播种前到拔节期在F1中增加了10.6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降低了14.3和32.2 mg/kg;从拔节期到孕穗期都显着增加;从孕穗期到收获期在F1中降低了2.4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增加8.2和8.7 mg/kg。小麦的产量和吸氮量均在F3中最高,F1中最低;氮素表观平衡在F1中最高,F3中最低。SEM分析结果表明,固持氮库可直接正向调控小麦吸氮量,有机氮库通过固持氮库和矿质氮库之间的变化而间接调控小麦吸氮量。【结论】包含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固持氮库可直接正向调控小麦吸氮量,有机氮库通过影响固持氮库和矿质氮库间接调控小麦吸氮量。由于固定态铵在拔节前和孕穗期后含量较为稳定,在高肥力土壤上微生物量氮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显着增加,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减少肥料氮的残留量,较高的微生物量氮又可作为氮库来固存易损失的矿质氮和肥料氮。
谢显秋[7](2021)在《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不仅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在甘蔗生产中大量化肥的施用,严重制约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氮菌能有效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转化。大量研究证实,内生固氮菌能定殖于植株根系及体内,并分泌有机酸等物质来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研究内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和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对于改善蔗地土壤质量、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4株固氮菌DX120E(Klebsiella variicola)、CA1(Bacillus mycoides)、WZS021(Streptomyces chartreusi)以及CN11(Pseudomonas mosselii)进行单一及组合处理蔗地土壤,以固氮模式菌株PAL5为对照,分析各菌株处理对土壤三大主要营养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将筛选出的最优组合接种处理甘蔗进行桶栽试验,从对甘蔗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土壤营养和酶活及茎叶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探讨处理菌株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株或组合对土壤养分具有活化作用,菌株处理后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及有机酸含量均上升,无机磷含量降低,且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隶属函数法筛选得到三个较优处理,分别是DX120E、CN11+DX120E和CA1+DX120E+WZS021。2.将筛选的三个组合以及PAL5回接两个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桶栽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未接种菌株的甘蔗相比,处理后两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叶绿素含量、锤度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差异不同。两个甘蔗品种的生物量都以DX120E和PAL5处理的效果最好。PAL5处理对品种B8、ROC22的生物量提高效果最为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2.16倍、0.60倍,DX120E处理效果次之,分别提高了1.86倍、0.39倍。接菌处理提高了两个甘蔗品种叶片的氮、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B8甘蔗品种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最高的为PAL5处理,较空白对照CK显着提高40.82%;ROC22品种,DX120E处理的N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比对照提高1.12倍。两个甘蔗品种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合成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S,SPS)活性均在处理后60 d时最高。3.桶栽试验不同处理时期,土壤中的硝态氮、氨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无机磷含量降低,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甘蔗品种B8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不断提高,品种ROC22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两个品种土壤中的氨态氮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水解氮、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缓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菌株组合处理CA1+DX120E+WZS021对土壤氮磷钾的活化作用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处理。4.利用LC-MS技术对DX120E接菌处理后的甘蔗茎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DX120E接菌处理后甘蔗叶片的差异代谢物种类和含量要高于茎,代谢差异物主要为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接种DX120E后,甘蔗品种B8茎和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甘蔗品种ROC22茎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上调,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表明,甘蔗品种B8的茎内有62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15种;品种ROC22茎内有53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01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相关代谢通路,接菌后通过影响糖酵解和TCA循环促进了甘蔗的氮代谢和碳代谢。综上分析表明,接种菌株可以改善甘蔗根际土壤环境,促生菌DX120E能影响甘蔗氨基酸代谢通路,促进甘蔗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菌属内生固氮菌在甘蔗稳产增产、化肥减量增效栽培中的应用和揭示内生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机制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连燕,李学伟[8](2021)在《防止水土流失中植物应用生态环境分析》文中提出依照生态学和多学科基础理论,运用必要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推行经济而有效的水保方案,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保证。
连燕,李学伟[9](2021)在《防止水土流失中植物应用生态环境分析》文中提出依照生态学和多学科基础理论,运用必要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推行经济而有效的水保方案,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保证。
姚珂涵[10](2021)在《城市污泥添加对土壤养分动态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面临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和退化土壤急需修复的双重问题,将城市污泥作为肥料施用于退化土壤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西安市城市污水厂污泥和陕北王茂沟流域的黄绵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污泥(0%、2%、5%、10%、15%、30%)和氮肥、磷肥添加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元素和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随培养时间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污泥添加条件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的驱动机制,为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奠定了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从培养时间来看,各处理的TOC、总氮、总磷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氨氮、硝态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呈升高趋势;从不同处理角度来看,上述6个指标均随污泥添加比例的提升而显着增加,WN5处理后的各指标含量分别是氮肥处理的2.07、1.14、1.66、1.09、1.19、1.19 倍,是磷肥处理 2.07、1.73、1.24、1.32、1.46、1.46 倍。对于土壤 C/N、C/P 和 N/P而言,同一培养时间下均随污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均在污泥添加量为15%(WN4)时达到最大值。2.从培养时间来看,β-1,4-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均呈显着增加趋势;从不同处理角度看,上述4种酶的活性均随污泥添加比例的提升而显着升高,其中WN5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组的9.77、7.97、10.30和1.78倍;而氮肥和磷肥处理后的酶活性最高未超过对照组的1.1倍。土壤酶活性计量比ln BG/ln(NAG+LAP)、ln BG/ln AP、ln(NAG+LAP)/ln AP均随污泥添加比例的提升而显着增加,其中WN5处理对这3个比值的提升效果最佳;显着优于氮肥和磷肥处理。与污泥处理添加不同比例污泥处理后的累积酶活性C/N显着增加,C/P呈增加趋势,而N/P显着降低。3.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s)和McIntosh指数(U)和丰富度指数(E)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AWCD、U值、E值以及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均随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而显着增加,WN5处理后的AWCD、U值显着高于其他7个处理,最高达到对照组的8.51、2.49倍,氮肥处理的4.10、2.49倍,磷肥处理的4.78、2.28倍;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以糖类和氨基酸类为主,最高占比为69.77%。4.添加不同水平污泥后,土壤C/N和C/P的主控因素是氨氮,土壤N/P的主控因素为硝态氮;土壤酶活性计量比 ln BG/ln(NAG+LAP)、ln BG/ln AP 和 ln(NAG+LAP)/ln AP的主控因素均为硝态氮;AWCD的主控因素是有机碳,H和Ds的主控因素是硝态氮,U的主控因素是速效磷。
二、刍议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砂姜黑土土壤健康状况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土壤线虫提取及鉴定 |
1.4 线虫生态学指数度量方法 |
1.5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1.6 小麦产量测定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肥力 |
2.1.1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养分 |
2.2.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肥力 |
2.2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线虫生态指标 |
2.2.1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线虫数量 |
2.2.2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线虫营养类群 |
2.2.3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
2.2.4 不同肥力水平的小麦产量及构成 |
2.3 土壤线虫生态指标与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及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1 有机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1.2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1.3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1.4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1.5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2 有机覆盖对主要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的影响 |
2.1 有机覆盖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2.2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2.3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2.4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2.5 有机覆盖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
3 有机覆盖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1 有机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2 有机覆盖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 有机覆盖措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探讨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应用前景 |
5 展望 |
(3)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地区朝鲜淫羊藿土壤肥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2 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 |
1.3 最小数据集(MDS)的建立 |
1.4 隶属度函数的选择及隶属度值的计算 |
1.5 土壤肥力指数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 土壤指标最小数据集的确定 |
2.3 土壤肥力指数的计算结果与最小数据集方法评价 |
2.4 土壤肥力指数等级划分 |
3 讨论 |
(4)西藏高寒地区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土壤的肥力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1.1 DG水电站工程区 |
1.2 边坡生态修复类型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监测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肥力变化特征 |
3.2 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植被恢复状况 |
3.3 各类型土壤肥力变化与植被生长的相关性 |
4 讨 论 |
5 结 论 |
(7)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前言 |
1.1 甘蔗生产中化肥的施用 |
1.2 植物内生固氮菌 |
1.3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
1.3.1 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
1.3.2 内生固氮菌促生作用及土壤活化作用 |
1.3.3 内生固氮菌回接甘蔗的研究 |
1.4 植物代谢组学发展和应用 |
1.5 微生物菌肥前景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土壤 |
2.1.3 种植材料 |
2.1.4 代谢组学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供试菌株组合 |
2.2.2 桶栽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3.1 供试菌株的活化与制备 |
2.3.2 菌株组合对土壤的处理 |
2.3.3 甘蔗种植及接菌处理 |
2.3.4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3.6 甘蔗农艺性状测定 |
2.3.7 甘蔗氮、糖代谢相关酶活测定 |
2.3.8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
2.3.9 代谢物样品提取方法 |
2.3.10 样品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
2.3.11 数据分析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较优促生菌株组合的筛选 |
3.1.1 不同接菌处理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3.1.2 不同处理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3.1.3 不同处理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
3.1.4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1.5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和有机酸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
3.2 菌株对甘蔗生长和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
3.2.1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茎径的影响 |
3.2.3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锤度的影响 |
3.2.6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7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2.8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9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3 桶栽试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的影响 |
3.3.1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氮素的影响 |
3.3.2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磷素的影响 |
3.3.3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钾素的影响 |
3.3.4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土壤酶活的影响 |
3.4 DX120E处理甘蔗茎叶代谢组学分析 |
3.4.1 甘蔗茎的代谢组学分析 |
3.4.1.1 茎样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3.4.1.2 茎代谢物主成分分析 |
3.4.1.3 茎差异代谢物筛选 |
3.4.1.4 接菌处理后茎差异代谢物功能分类 |
3.4.1.5 茎差异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
3.4.1.6 茎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
3.4.2 甘蔗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
3.4.2.1 叶样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3.4.2.2 叶代谢物主成分分析 |
3.4.2.3 叶差异代谢物筛选 |
3.4.2.4 接菌处理后叶片差异代谢物功能分类 |
3.4.2.5 叶片差异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
3.4.2.6 叶片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
4.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的生长和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
4.1.2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
4.1.3 接种DX120E菌株对甘蔗茎叶代谢物的影响 |
4.1.4 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分析 |
4.2 结论 |
4.3 论文创新点 |
4.4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城市污泥添加对土壤养分动态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污泥添加对土壤物理特质的影响 |
1.2.2 污泥添加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1.2.3 污泥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2.4 污泥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1.2.5 污泥添加的环境风险 |
1.3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特征及应用 |
1.3.1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 |
1.3.2 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应用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案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1.1 样品采集 |
2.1.2 实验设计 |
2.2 实验指标测定 |
2.3 实验数据与处理 |
2.4 研究路线 |
2.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添加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1 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添加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
3.1.1 土壤有机碳(TOC) |
3.1.2 土壤全氮 |
3.1.3 土壤总磷 |
3.2 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添加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3.2.1 氨氮 |
3.2.2 硝态氮 |
3.2.3 速效磷 |
3.3 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
3.3.1 土壤碳氮比 |
3.3.2 土壤碳磷比 |
3.3.3 土壤氮磷比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不同污泥添加量及氮磷肥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4.1.1 β-1,4-葡萄糖甘酶(BG) |
4.1.2 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
4.1.3 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 |
4.1.4 碱性磷酸酶(AP) |
4.1.5 四种酶的累积酶活性变化 |
4.2 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
4.2.1 ln BG/ln(NAG+LAP) |
4.2.2 ln BG/ln AP |
4.2.3 ln (NAG+LAP)/ln AP |
4.2.4 累积酶活性的化学计量比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对添加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5.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 |
5.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5.3 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不同比例污泥和氮磷肥添加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机制 |
6.1 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机制 |
6.2 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机制 |
6.3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的影响机制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主要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学术成果 |
2.获奖情况 |
四、刍议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砂姜黑土土壤健康状况的探讨[J]. 耿文敬,曹森,樊琼,张鑫,齐俊,王晓飞,朱江,郭肖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12)
- [2]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J]. 盘礼东,李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3]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地区朝鲜淫羊藿土壤肥力评价[J]. 王英哲,国坤,孙云龙,容路生,姜大成. 特产研究, 2021(05)
- [4]西藏高寒地区不同边坡生态修复类型土壤的肥力变化[J]. 朱蒙恩,沙利云,周明涛,尉军耀,胡旭东,杜颖. 水土保持通报, 2021(04)
- [5]“植被与土壤”练习题[J]. 王素慧.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Z2)
- [6]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小麦各生育期氮素形态的调控[J]. 李俊杰,邹洪琴,许发辉,张水清,岳克,徐明岗,段英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8)
- [7]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D]. 谢显秋. 广西大学, 2021(12)
- [8]防止水土流失中植物应用生态环境分析[A]. 连燕,李学伟. 2021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1
- [9]防止水土流失中植物应用生态环境分析[A]. 连燕,李学伟. 2021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1
- [10]城市污泥添加对土壤养分动态的调控机制[D]. 姚珂涵.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