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热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郝艳红[1](2020)在《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行为学、病理学、炎症相关因子及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评价高氏盆炎方三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并观察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一:抗炎实验将60只昆明小雌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空白组、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给药7天,二甲苯试剂0.05ml/只致炎,取双侧耳片,计耳廓肿胀度和抑制率。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和生殖功能实验将119只12周龄SD雌鼠随机分为两大组,药效学实验组(以下简称药效组)和生殖功能实验组(以下简称生殖组),除空白组,其余大鼠均以机械损伤联合化学烧伤的方法造模(10天),药效组每组10只,生殖组每组7只,分别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除人胎盘组织液组为肌注给药外,其余各组均为灌胃给药,日1次,给药20天。1)药效组: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子宫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MCSF、IL-4水平,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子宫组织中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2)生殖组:给药20天后,将生殖组大鼠按雌雄比7:2合笼,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变化;记录孕鼠的一般情况;计算各组妊娠率、产仔数、平均产仔数、存活率。结果1抗炎实验结果二甲苯小鼠致炎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着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5),减轻红肿等症状。2药效学实验和生殖功能实验结果1)药效组结果(1)大鼠行为学:空白组大鼠未见行为学异常,模型组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毛色萎黄无光,脱毛,食量少,阴道分泌物增多,后期部分大鼠出现排便不畅,腹部胀大。经给药治疗后大鼠行为学逐渐好转,其中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基本恢复正常。(2)组织形态学:(1)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充血肿胀,管腔狭窄、变形,宫腔弹性差,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或包裹较重,部分出现与肠管粘连,出现肠梗阻,双侧子宫较难分离;经给药治疗后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不同程度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子粘连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大鼠子宫肿胀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子宫肿胀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子宫肿胀度明显减轻(P<0.05)。(3)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可见炎细胞浸润,内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纤维增生。经给药治疗后,各给药组病理改变均有改善。(4)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评分均降低(P<0.05)。(3)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GM-CSF、IL-4水平:模型组大鼠大鼠血清GM-CSF水平升高,血清IL-4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G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P<0.05);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及人胎盘组织液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P<0.05)。(4)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大鼠子宫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子宫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剂量组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2)生殖组实验结果(1)动情周期变化:空白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直至受孕,其动情周期基本规律。造模后模型组和给药组部分大鼠出现动情周期紊乱。给药期间,模型组动情周期紊乱大鼠数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改善明显,紊乱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模型组大鼠均未受孕,给药组孕鼠精神状态较好,活动较灵活,毛色较光泽,饮水量增多,摄食量及体质量增长较快;(3)对生殖功能影响:模型组妊娠率明显下降,经高氏盆炎方三号方治疗后总妊娠率显着上升,且大鼠受孕率、产仔数、平均产仔数及子鼠存活率明显上升,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受孕率明显升高(P<0.05);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平均产仔数增多(P<0.05)。结论1高氏盆炎方三号方能够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度,具有显着抗炎作用。2高氏盆炎方三号方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其治疗疗效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疗效相当,低剂量组与中成药对照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疗效相当。其发挥抗炎抗粘连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干预有关,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抑制NF-κB激活,下调炎症因子GM-CSF水平,控制盆腔炎症,防止粘连发生。3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可改善大鼠的生殖功能,通过治疗盆腔炎症,抑制盆腔炎症进一步进展,修复因炎症造成的盆腔生殖功能的损伤,提高慢性盆腔炎大鼠受孕率及妊娠率,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各剂量组疗效优于中成药对照组蒲苓盆炎康颗粒,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疗效相当。图8幅;表17个;参105篇。
冯锡[2](2020)在《少腹逐瘀汤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急性盆腔炎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汤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急性盆腔炎患者8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每组40例,对照组急性盆腔炎患者接受康妇消炎栓治疗,直肠用药,每天1次,每次1粒,观察组急性盆腔炎患者则少腹逐瘀汤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少腹逐瘀汤治疗,患者口服用药,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用药,分析2组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其治疗前后CRP、IL-8、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急性盆腔炎患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后CRP、IL-8、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性盆腔炎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汤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好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对其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李茂雅[3](2020)在《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选取临床上已取得明显疗效的妇炎舒胶囊,观察其对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Bcl相关的x蛋白基因(Bax)、B淋巴细胞瘤-xl(Bcl-x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等4个因子的含量及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的表达影响,探讨盆腔炎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妇炎舒胶囊治疗PI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应用妇炎舒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机制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选取42只8周龄SPF级雌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健康大鼠6只行假手术操作,剩余36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混合菌液注射+机械损伤法造模,造模后适应性喂养7天,将造模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妇炎舒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肟胶囊组、模型组),每组6只,连续治疗14天后,将大鼠的子宫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对其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评分,运用RT-PCR检测子宫组织PBEF m 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中Bax、Bcl-xl、Caspase-3、PBEF等4个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子宫炎症病理改变评分: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炎症病理评分显着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孢克肟胶囊组、康妇炎胶囊组和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炎舒胶囊中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组织中Bax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ax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ax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组织中Bcl-xl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组织中Caspase-3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5)子宫组织中PBEF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肟胶囊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极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头孢克肟胶囊组、康妇炎胶囊组、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子宫中PBEF m RNA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妇炎舒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子宫中PBEF m RNA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选择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Bax蛋白的表达与Bcl-x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0.38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PBEF的表达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0.364,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混合菌液注射+机械损伤法造模,模型组子宫炎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且子宫组织切片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提示本次造模成功;2.妇炎舒胶囊可降低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病理改变评分,减轻大鼠子宫炎症,说明妇炎舒胶囊对PID有治疗作用;3.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妇炎舒胶囊能减轻大鼠子宫炎性病理改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BEF表达,同时下调Bcl-x L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Caspase-3表达,从而调节炎性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治疗PID的作用机制。
王改平[4](2019)在《清热止痛胶囊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清热止痛胶囊主要由野菊花、延胡索、大黄、当归、川芎、小茴香、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大血藤等药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瘀结所致的带下病、腹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该方来源于山西某医院中医科多年临床经验处方,实验确立了清热止痛胶囊制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方法实验采用传统水煎煮提取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试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选清热止痛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确立成型工艺;通过性状观察和显微观察,研究清热止痛胶囊的性状及方中小茴香、川芎、当归三味药材的显微特征;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清热止痛胶囊中的野菊花、大黄、川芎、当归4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按《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胶囊剂项”下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主要药味野菊花中蒙花苷的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以甲醇-0.2%冰醋酸(52:48)为流动相;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34 nm。结果1.确立了清热止痛胶囊制剂的最佳提取工艺:野菊花、延胡索、大黄、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大血藤等药材加10倍量的水煎煮提取,煎煮2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成稠膏,65℃干燥,粉碎至细粉,备用。将当归、川芎、小茴香三味药材粉碎成细粉,将干膏粉与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胶囊。2.建立了清热止痛胶囊的质量标准:对制剂进行了性状观察,确定性状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深黄色的颗粒及粉末;气微香,味苦;制剂中当归、川芎、小茴香三味药材的显微特征明显,符合显微鉴别要求;野菊花、大黄、川芎、当归4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斑点分离清晰,阴性无干扰;样品均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符合崩解时限要求;水分均小于9.0%,符合胶囊剂要求;制剂平均装量0.32g,装量范围0.288-0.352g·粒-1,符合装量差异限度±10%的要求;重金属检查低于百万分之十,砷盐检查低于百万分之二,符合规定;含量测定样品中蒙花苷色谱峰分离度大于1.5,以蒙花苷色谱峰计算,理论塔板数不低于3000。蒙花苷在0.0920.736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100.30%,RSD=2.17%,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为1.056mg·g-1,RSD=1.91%,方法重复性良好,测定三批样品平均含量为1.352mg·g-1,确定清热止痛胶囊限度为每粒含野菊花以蒙花苷计,不得低于0.35 mg。结论实验所确定的清热止痛胶囊制备工艺及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质量标准简单、重复性好,对于清热止痛胶囊的医院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研究依据。
张慧俊[5](2019)在《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是以“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为原则,本研究通过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文献资料的循证评价分析,遴选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为指南初稿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以期指导临床合理、规范使用中医药治疗PID,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降低抗生素耐药的发生率,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临床问题的遴选、构建及结构化处理研究小组根据中医药治疗PID的临床疗效、存在问题等现状等进行问题收集,将收集到的临床问题整理、归纳后形成调查问卷,使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妇科专家进行调查,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最后形成关键临床问题清单,提交共识小组,经过讨论,最后形成PICO即P(patient or problem),I(intervention),C(comparision),O(outcom)形式的结构化问题。2.检索及筛选文献根据PICO形式的结构化问题制定文献检索策略,由2个研究小组(每组2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期间由第三名研究员负责核对和介入异议的商讨。3.文献风险偏倚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风险偏倚工具对相应研究类型的文献予以评估。系统评价/Meta分析采用AMSTAR量表,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观察性临床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OS量表,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4.文献证据的分析提取分析纳入研究的资料,干预措施和结果指标一致的RC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3对其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荟萃分析)。同时,对纳入研究≥9项的进行发表偏倚评估。5.证据质量的评级使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标准(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研究结局的证据体进行评级。结果1.临床问题的遴选、构建及结构化处理在全国范围的中西医妇科专家中,选择60名进行调查,发出问卷60份,回收60份,剔除重复提交2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整合后确定入选的有10个临床问题,经专家小组讨论生成PICO形式的结构化问题。2.纳入文献结果通过检索得到文献数量为7907篇,对其查重以后获得文献为7234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排除了6097篇,获取并阅读全文的文献1137篇,根据纳入和排出标准,最终纳入研究文献56篇。3.文献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最终纳入研究56篇,包括19种药物(10种中成药和9种中医方剂),根据文献的研究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文献评估工具,结果为:(1)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有2篇,AMSTAR量表评分均为9分;(2)纳入RCTs 43篇,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结果:高度偏倚风险(high risk of bias)4篇,低度偏倚风险(low risk of bias)0篇,偏倚风险不确定(unclear risk of bias)39篇;(3)纳入5篇非随机临床试验,MINORS条目评分均≥18分;(4)纳入6篇观察性研究,NOS量表均为5星以上的文献。4.综合分析证据对5种中成药(金刚藤制剂、妇炎康复胶囊、妇炎舒胶囊、花红制剂和康妇炎胶囊)的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纳入并分析了已发表的妇科千金片(胶囊)系统评价,结果提示:6种中成药联合抗生素治疗PID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抗生素,6种中成药的Meta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红花制剂、康妇炎胶囊和妇科千金片(胶囊)等3种药物的漏斗图分布轻微不对称,表示有轻度发表偏倚。5.GRADE评级结果采用GRADEpro软件对纳入的证据体进行质量评级,结果如下:(1)无高等质量证据;(2)中等质量证据有3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金刚藤制剂、妇科千金片(胶囊)和妇炎康复胶囊;(3)低等质量证据有8种中医药治疗方法:妇乐颗粒、花红制剂、康妇炎胶囊、妇炎舒胶囊、妇炎消胶囊、康妇消炎栓、红藤汤和五味消毒饮。(4)极低等质量证据有8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银甲汤、银翘红酱解毒汤、双柏散、四黄散、二妙散、仙方活命饮、柴枳败酱汤和妇康口服液。结论本研究通过将临床问题转化成研究问题以及文献的检索、筛选、偏倚风险评估、证据分析、GRADE证据评级等循证文献研究方法证实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PID的临床疗效较单用抗生素组的疗效好,且安全性高。本研究为制定指南初稿提供了循证医学研究依据。
杨成君[6](2019)在《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以便于探索经方在妇科炎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可行性,以拓展中医治疗手段,深度挖掘中医经典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采取半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病例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温阳化瘀中药;对照组30例,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杜断寄生失笑散(科室经验方);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腹痛消失时间,停药3月后腹痛复发情况。然后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疗效对比。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的天数比较P=0.006,P<0.01,具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腹痛消失天数小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腹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对下腹疼痛痊愈的53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患者经治疗停药3月后进行病情评估,其中治疗组复发2例,未复发26例,复发率为7.41%;对照组复发7例,未复发18例,复发率为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预防下腹痛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与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对比,说明经方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并且其在缓解腹痛症状方面疗效确切,停药3月后复发率低,且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临床使用安全、方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齐国伟,杨丽[7](2019)在《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12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外敷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白细胞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3.33%(χ2=5.926,P<0.05)。研究组白细胞恢复时间(7.3±1.4)d、腹痛消失时间(8.5±2.0)d与住院时间(12.0±2.5)d均低于对照组(9.2±1.5)d、(10.4±2.2)d、(15.3±2.6)d(t=4.568,4.652,5.885,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速度,安全性佳。
何美秀[8](2018)在《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体系,通过研究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该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以期探索把六经辨证运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辨证规律,拟为临床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探索出一种新的辨证治疗思路,以使传统中医经典发扬光大。面对复杂的盆腔炎性疾病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使临床医师迅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性与病位,准确把握病机,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400例,其中急性盆腔炎153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47例。记录其年龄、孕次、病程、宫腔操作史等信息,归纳其证型分布规律,所得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急性盆腔炎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53例,其中少阳证124例,占总病例的81.05%;太阳少阳合病证9例,占总病例的5.88%;太阴证8例,占总病例的5.23%;太阴厥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3.26%;少阴证3例,占总病例的1.96%;少阳阳明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太阴少阴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其中太阳证、阳明证以太阳少阳合病证、少阳阳明合病证的形式出现,故少阳证出现频率亦为88.24%;三阴证少见,其出现频率较低,仅为11.76%。(3)急性盆腔炎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5类时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诊断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247例,其中厥阴证99例,占总病例的40.08%,太阴证38例,占总病例的15.38%;太阴少阴合病证37例,占总病例的14.98%;少阴证35例,占总病例的14.17%;太阴厥阴合病证32例,占总病例的12.96%;三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2.02%;少阴厥阴合病证1例,占总病例的0.4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未见三阳证,仅见三阴证。三阴证中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7.00%,太阴厥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4.98%;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三阴合病证。(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3类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结论1.急性盆腔炎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153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太阳少阳合病证、太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少阴证、少阳阳明合病证、太阴少阴合病证。急性盆腔炎以少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2)急性盆腔炎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24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厥阴证、太阴证、太阴少阴合病证、少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三阴合病证、少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三阴合病证。(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
马堃,罗颂平,李敏,张会仙,许丽绵,赵瑞华,魏绍斌[9](2017)在《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优势与证据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盆腔炎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目前西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然而抗生素滥用形势严峻,随之带来的菌群失调、菌群耐药性、超级细菌产生以及不良反应增加等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因此亟待寻找能补充或替代抗生素治疗本病的方法手段。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有其独特优势。该文主要论述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药诊疗的优势与证据,旨在进一步证明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为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医学证据。
郝焕妮,蒋海玲,胡晓华[10](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甲硝唑、头孢西丁钠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敷消症散、灌肠解毒化症汤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66.7%,观察组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CD8+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发挥较好的抗炎、改善组织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二、中药热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热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品 |
1.1.3 药物制备 |
1.1.4 实验试剂 |
1.1.5 仪器设备 |
1.2 诊断标准 |
1.2.1 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
1.2.2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2.4 慢性盆腔炎大鼠成模标准 |
1.3 技术路线图 |
1.3.1 实验一:抗炎实验技术路线图 |
1.3.2 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及生殖功能实验技术路线图 |
1.4 实验一:抗炎实验 |
1.4.1 实验动物 |
1.4.2 药物与仪器 |
1.4.3 分组及给药 |
1.4.4 实验取材 |
1.4.5 观察指标 |
1.5 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及生殖功能实验 |
1.5.1 实验动物 |
1.5.2 模型制备 |
1.5.3 分组及给药 |
1.5.4 实验取材 |
1.5.5 药效组检测指标及方法 |
1.5.6 生殖组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结果 |
1.7.1 实验一:抗炎实验结果 |
1.7.2 实验二:药效组大鼠实验结果 |
1.7.2.1 大鼠行为学变化 |
1.7.2.2 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1.7.2.3 ELISA检测大鼠血清GM-CSF、IL-4 的水平 |
1.7.2.4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子宫组织NF-κB蛋白表达 |
1.7.2.5 RT-PCR检测大鼠子宫组织NF-κB基因表达 |
1.7.3 实验二:生殖组实验结果 |
1.7.3.1 大鼠动情周期变化 |
1.7.3.2 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 |
1.7.3.3 对大鼠的生殖功能影响 |
1.8 讨论 |
1.8.1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8.2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8.3 高氏盆炎方三号方的组成及立法原则 |
1.8.4 阳性对照药的确定 |
1.8.5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
1.8.6 中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抗炎实验)影响 |
1.8.7 中药对药效学实验中慢性盆腔炎大鼠的影响 |
1.8.7.1 对大鼠大行为学的影响 |
1.8.7.2 对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影响 |
1.8.7.3 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细胞因子影响的讨论分析 |
1.8.8 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生殖功能的研究 |
1.8.8.1 动情周期变化 |
1.8.8.2 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 |
1.8.8.3 对大鼠生殖功能影响 |
1.9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1.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临床研究 |
2.1.1 中医临床研究 |
2.1.2 西医临床研究 |
2.2 实验研究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少腹逐瘀汤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观察组 |
1.6 观测指标 |
1.7 疗效标准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炎性因子水平分析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菌种 |
1.3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1.6 实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菌培养及菌液制备 |
2.2 造模方法 |
2.3 实验设计及分组 |
2.4 标本采集 |
2.5 实验结果观测 |
2.5.1 子宫组织病理改变 |
2.5.2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子宫炎症病理改变 |
3.2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Bax含量的变化 |
3.3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含量的变化 |
3.4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 含量的变化 |
3.5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含量的变化 |
3.6 PID大鼠子宫组织PBEF mRNA表达 |
3.7 Bax/Bcl-xl/Caspase-3/PBEF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对PID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1 PID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4.1.2 西医对PID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3 中医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概况 |
4.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4.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1 阳性对照中成药的选择 |
4.3.2 阳性对照西药的选择 |
4.4 妇炎舒胶囊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4.5 妇炎舒胶囊的研究进展 |
4.6 研究靶点的定位 |
4.6.1 Bax |
4.6.2 Bcl-xl |
4.6.3 Caspase-3 |
4.6.4 PBEF |
4.7 实验结果讨论 |
4.7.1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炎症病理改变的影响 |
4.7.2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Bax含量的影响 |
4.7.3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含量的影响 |
4.7.4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4.7.5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含量的影响 |
4.7.6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PBEF m RNA表达的影响 |
4.7.7 妇炎舒胶囊治疗PID的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主要工作与创新 |
5.2.1 主要研究工作 |
5.2.2 创新 |
5.3 问题与展望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西医临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PBEF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4)清热止痛胶囊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清热止痛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1.试药、试剂与仪器 |
1.1 药材 |
1.2 试剂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 |
2.2 粉碎 |
2.3 成型 |
3.讨论 |
第二部分 清热止痛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1.试药、试剂与仪器 |
1.1 试剂、试药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的测定 |
3.讨论 |
附 清热止痛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治疗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问题的遴选、构建及结构化处理 |
2.证据的收集与筛选 |
2.1 对已有系统评价及指南进行检索并评价相关性 |
2.2 根据PICO原则确定检索策略 |
2.3 导出文献 |
2.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5 筛选文献 |
2.6 制作文献筛选和纳入的流程图 |
3.纳入文献的偏倚评价 |
3.1 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3.2 偏倚风险评价条目 |
4.提取文献数据 |
5.提取数据的分析 |
5.1 随机对照文献类数据的分析 |
5.2 其他类型文献的数据分析 |
6.证据质量评价 |
6.1 GRADE证据评级标准 |
6.2 使用GRADE进行质量评级 |
第二部分 结果 |
1.临床问题调查结果 |
2.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风险偏倚的评估结果 |
3.1 系统评价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3.2 非随机临床试验类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3.3 观察性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3.4 随机对照试验类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4.Meta分析结果 |
4.1 金刚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2 妇炎康复胶囊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3 妇炎舒胶囊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4 花红制剂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5 康妇炎胶囊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6 妇科千金片(胶囊)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7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PID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4.8 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衣原体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5.证据评级结果 |
5.1 使用GDT生成证据概要表和结果总结表 |
5.2 形成证据评级登记表 |
5.3 证据评级结果汇总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制定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PID临床指南的文献分析意义 |
1.1 抗生素治疗PID的优势与不足 |
1.2 中医药治疗PID的优势 |
1.3 中西医治疗PID临床指南的现状 |
2.文献研究对本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
2.1 临床问题的遴选、构建及结构化处理 |
2.2 文献质量的评价 |
2.3 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 |
2.4 GRADE证据质量评级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纳入原始研究的分析 |
3.2 药物的疗效评价 |
3.3 文献更新情况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结论 |
2.主要工作与创新 |
2.1 主要工作 |
2.2 创新 |
3.问题与展望 |
3.1 问题 |
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及抗菌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问题清单 |
附录三 中文、英文数据库检索路径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中医证候及盆腔体征评分标准 |
1.5 病情分度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随访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发病因素 |
1.2 临床治疗 |
2.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病机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方法 |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疗方案 |
3.3 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立法依据 |
4.对照组设立依据 |
5.本研究的方药分析 |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白细胞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
3 讨论 |
(8)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 |
1.3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时间与对象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急性盆腔炎研究结果 |
3.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盆腔炎的历史源流 |
2.胡希恕的六经观点 |
2.1 人体解除疾病的方向 |
2.2 疾病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 |
2.3 疾病的阴阳属性 |
2.4 病位与病性结合 |
2.5 六经与八纲辨证 |
3.导师的中医临床思想 |
3.1 六经辨证适用于盆腔炎性疾病 |
3.2 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
3.3 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辨证 |
3.4 人迎气口脉法辅助掌握六经辨证 |
3.5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 |
3.6 盆腔炎性疾病的特点及六经辨证分型规律 |
3.7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急性盆腔炎结果分析 |
1.1 急性盆腔炎证型结果分析 |
1.2 急性盆腔炎症状结果分析 |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果分析 |
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型结果分析 |
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1.急性盆腔炎六经辨证分型规律结论 |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六经辨证分型规律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1.问题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盆腔炎性疾病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 1: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 |
(9)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优势与证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资料 |
2 西医研究现状 |
2.1 西医诊断标准及发病机制研究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1 最低诊断标准 |
2.1.1. 2 附加标准 |
2.1.1. 3 特异标准 |
2.1.2 西医对于PID发病机制研究 |
2.2 医治疗方案 |
2.2.1 治疗方案 |
2.2.2 PID后遗症治疗方法 |
2.2.3 治疗PID临床用药存在的突出问题 |
2.2.3. 1 抗生素应用不当 |
2.2.3. 2 治疗疗程不够 |
2.2.3. 3 滥用抗生素 |
3 中医研究现状 |
3.1 病因病机研究 |
3.2 中医治疗方法 |
3.2.1 内治法 |
3.2.1. 1 分期论治 |
3.2.1. 2 辨证论治 |
3.2.1. 3 古方今用 |
3.2.1. 4 自拟方 |
3.2.1. 5 中成药 |
3.2.2 外治法 |
3.2.2. 1 中药保留灌肠 |
3.2.2. 2 中药外敷 |
3.2.2. 3 中药离子导入 |
3.2.2. 4 直肠纳药 |
3.2.3 针灸 |
3.2.4 其他 |
3.2.5 综合治疗 |
4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优势与证据的研究 |
4.1 单独应用中药治疗,疗效确切,症状明显改善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远期疗效显着 |
4.3 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
4.4 中医多种途径治疗优势明显 |
5 问题与展望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中医证候积分 |
1.6.2 炎性因子水平 |
1.6.3 血液流变学指标 |
1.6.4 T淋巴细胞亚群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药热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D]. 郝艳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少腹逐瘀汤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价[J]. 冯锡.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5)
- [3]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D]. 李茂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清热止痛胶囊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D]. 王改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的文献研究[D]. 张慧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杨成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研究[J]. 齐国伟,杨丽. 系统医学, 2019(02)
- [8]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D]. 何美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优势与证据研究进展[J]. 马堃,罗颂平,李敏,张会仙,许丽绵,赵瑞华,魏绍斌.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8)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研究[J]. 郝焕妮,蒋海玲,胡晓华. 中医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