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岩芯熔化实验

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岩芯熔化实验

一、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全惠子[1](2020)在《传记文学文本中破折号的衔接与翻译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第五、六、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切尔诺贝利的午夜》(Midnight in Chernobyl)第五、六、十一章作为文本进行翻译分析。源语文本为传纪文学文本,内容详实严谨,逻辑清晰,语法复杂,惯用冗长句和复合句。此外,有一种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注意,那就是标点符号——破折号——的使用。破折号在这三个章节中使用十分频繁,使得作者在理解和翻译时必须认真对待。破折号,根据其定义,是书写或印刷中用来表示停顿或中断,或表示此处有字母或单词被省略,或分隔两个意义紧密相连的句子。如果不能对破折号正确理解或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破折号作为书面语中一种重要的标点符号,是传递原作者表达风格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梳理破折号在原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衔接理论为指导,基于韩礼德提出的小句间关系中逻辑语义关系分类的扩展关系理论,以及胡壮麟对于此理论的进一步解释,从“详述”、“延伸”和“增强”三个角度入手,探讨破折号的衔接作用,总结出两大破折号的翻译与转换策略:若保留破折号形式,要进一步分析是否需要调整句子语序;若改译为其他标点符号,要考虑是否需要添加关联词,或是将句子拆分等等。同时结合传记文本特点,考虑原作者表达风格,再具体分析句中破折号的翻译方法。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对于标点符号破折号的衔接功能与翻译转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可以为解决相关类型文本中英文破折号的翻译问题提供参考。

张文华[2](2019)在《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自1945年8月20日国防委员会出台第9887сс/оп号密令《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立专门委员会,到1953年6月26日专门委员会被撤销,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八年左右的时间核保密城市在苏联核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及其贡献。正文共包括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论。在绪论中,对“核保密城市”这一名词的概念,以及本文研究的时段加以说明,分析了有关核保密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剖析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六章正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3、4章,主要梳理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划分了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所应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所进行的工程建设、实验研发和工业生产活动,归纳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历史性特征。并对苏联解体之后,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第1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建立的背景,早期核工程的选址和地理分布,以及核工程的建设情况。核保密城市的选址综合考虑地缘政治、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技术人才等种种因素散布在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中核科研机构一般都是在原有工厂或实验室基础上改建或扩建;除了813综合厂,其余的核裂变材料生产厂以及核武器批量生产厂几乎都是在原始森林中从零开始建设。早期核工程的建设动用了囚犯、工程兵、自由雇佣工人、特殊移民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劳动力资源。第2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尽快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苏联引入了竞争机制,“两种材料,多种方法”同步进行。核保密城市同时生产钚-239和铀-235两种类型的核裂变材料,其中生产钚-239有铀-石墨反应堆和铀-重水反应堆两套方案,生产铀-235有气体扩散法、电磁法和离心法三种方法。最终是817综合厂借助A铀-石墨反应堆为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钚弹РДС-1提供了钚装料,813综合厂和814厂合作为苏联的第二颗原子弹、第一颗铀弹РДС-2提供了铀装料。第3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第11设计院是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单位,它的部门结构包括理论研究室、科学研究部、科学设计部、试验厂,形成了一个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在原子弹的总设计师Ю.Б.哈里顿的领导下完成了РДС-1和РДС-2的结构设计任务以及试爆工作。其中,РДС-2是毫无争议的苏联国产化设计,而РДС-1的则被认为是美国小胖子原子弹的复制品。面对这种分歧,笔者分析了РДС-1在结构设计、使用的精密测量仪器设备方面的创新,指出苏联核计划在实施之初就越过了简单的复制和模仿阶段,直接进入了技术创新阶段。第4章主要介绍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情况。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苏联核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了研发新式核武器和热核武器,以及批量生产核武器。为此,在核裂变材料的生产方面,817综合厂和813综合厂扩建,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来的814厂改组为418厂,负责生产核聚变材料;西伯利亚地区新建816综合厂、815综合厂和电化综合厂,扩大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在核武器的研发方面,第11设计院规模不断扩大,并新建了第1011研究院;它们研制出了更新型、更先进的核武器,在19491953年间第11设计院设计出了核武器РДС-2、РДС-3、РДС-4、РДС-5,热核武器РДС-6、РДС-37,其中第1011研究院协助РДС-6的改良工作,即协助第11设计院进行РДС-37的结构设计。在核武器的批量生产方面,新建了551厂、933厂和1134厂。整体来看,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8月是起步阶段、1949年9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完善阶段、50年代下半叶至80年代末是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核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有:采取赶超型和动员型的经济发展方针、实验研发与工业生产同步进行、特殊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苏联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国外核技术情报相结合、高度保密等。完善和成熟阶段核工业发展的表现是:核武器的数量激增、核试验的次数增加、核工业发展投资持续增多。苏联解体之后,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国家保留了核保密城市,但国防军事订货却大幅度减少,核保密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核保密城市通过采取军转民、股份制改造、国家扶持和国际合作等措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重新焕发活力。第二部分是第5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成就斐然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即处于特殊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之下,享有很多特权和优惠政策,可以满足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本章梳理了苏联核保密城市特殊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其演变历程,归纳概括了其管理模式的整体特征,客观评价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核保密城市在19451953年间直接隶属于第一管理总局,1953年之后隶属于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19451953年核工业部门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20日第9887cc/оп号密令颁布至1949年8月29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是苏联政府全面领导核计划的阶段,专门委员会全权负责一切工作,第一管理总局直接领导所有的核企事业单位。第二阶段自1949年8月29日至1953年6月26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是曲折发展阶段,由于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专门委员会的权威空前提升;但这一阶段核工业生产不再具有实验性,无需拥有跨部门行政力和超强动员力的管理机构的领导,再加上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专门委员会历经垂死挣扎终被撤销,第一管理总局被并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核工业部门演变成普通的国家部委。在地方上,核保密城市不受直属地方政权的管辖,19451953年间其行政管理权掌握在核工厂和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手中,建筑单位政治处、核工厂或科研机构的政治处协助开展工作;1954年之后通过选举产生了核保密城市的权力机构市苏维埃,其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制度保障。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通过采取的特殊措施,以及享有的优惠政策,满足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对建筑工人、生产工人、服务人员和安全警卫人员等各种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土地、资金、仪器设备、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等各种类型物力资源的需求,针对核工厂、核产品和核科学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例和措施,对核工程建设和核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特殊管理机构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集体领导与个人独裁相结合、跨部门协作、党和政府双重领导、计划管理与人为操纵相结合等特点。这一特殊管理机构的优点是节省经费、节约时间、保护核物理领域的科学家免受迫害,同时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部门间利益冲突和权力过度集中等缺陷。但苏联核计划的成功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只是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利益,因此不可能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推广。第三部分是第6章,归纳概括了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并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得失进行客观评价。在苏联核计划实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核保密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利益团体,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在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表现出以生产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年轻化,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出身以工人、农民和公职人员为主,民族构成以斯拉夫族为主等特点;第二,在城市的功能方面,功能单一,从事单一类型的军事生产;第三,在城市管理方面,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人事任命、财政拨款、行政管理权和警察机关都独立于地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短短的几年间苏联建成了核武器综合体;第二,在较短的时间内聚合了一大批科技精英,汇聚了一批高度专业的生产人员;第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工厂和科研机构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这些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小村镇发展成为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福利待遇好、物质生活优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范城市;第四,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第五,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核工业部门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其他领域“争夺”了大批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很多资源也都被挪用在了核工业发展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核工业发展初期损害了数万人的身体健康;第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后果,严重破坏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见,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既有得也有失,那么如何客观评价其发展的得失,是得不偿失,还是失有所得呢?一方面,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苏联实现拥有核武器,打破美国核垄断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苏联以延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数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并不是以损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施核计划的唯一国家,与美国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军事和政治目标也高于道德和生态要求。

魏巍[3](2018)在《核电厂严重事故关键仿真模型及耦合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严重事故的研究再次成为核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设计上有针对性的推动实施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另一方面在核电厂运行上推行“状态导向的事故规程”以及“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的开发和应用。在设计上的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其直接的工具是“严重事故分析软件”。在运行管理上,事故规程和管理导则的开发及验证不仅基于软件分析的结果,还要求经过专门的“严重事故模拟机”的验证,确保规程和导则的全面合理可行。“严重事故模拟机”的核心软件是“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因此严重事故软件工具的研究开发是核工业进行严重事故相关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严重事故软件主要依靠从欧美引进。在我国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征途上,特别是我国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后,包括严重事故软件在内的基础软件的自主化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软件自主化专项”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的。本论文研究的课题作为“核电软件自主化专项”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首先是解决严重事故模拟机的关键基础软件即“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其次是通过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研究,为后续“严重事故分析软件”奠定基础。“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和“严重事故分析软件”相比,均要求模型的真实可信,要求能够描述严重事故进程中的主要物理过程。不同之处在于,严重事故分析软件是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开发和改进的,而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开发方法主要偏重于理论研究,同时允许在不违背基本物理原理前提下,可以通过借鉴、简化“分析软件”模型的方法进行开发。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应用对象是严重事故模拟机,还必须解决严重事故软件与模拟机中原有堆芯物理物理软件、热工水力软件以及安全壳软件的实时耦合计算问题。本文研究开发的严重事故仿真软件SimSA就是通过关键理论模型的研究,并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严重事故分析软件的物理模型进行开发的,同时重点解决了严重事故仿真软件与其它软件的耦合问题。首先,对严重事故仿真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国际上两种常用方案的优劣,提出了基于实际使用效果及技术自主研发方面考虑,应该采用开发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方案。随后对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架构进行了设计,并确定了其开发范围。其次,参考国际上成熟的严重事故分析软件(MAAP及SCDAP)的理论模型,考虑模拟机实时计算的要求,重点对模型数值算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算法研究给出了各控制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开发了一套的描述轻水堆严重事故关键过程的仿真模型,包括堆内过程:1)锆-水反应模型;2)二氧化铀与锆的共晶作用模型;3)堆芯熔化损毁过程模型;4)熔融物再定位及支撑板失效过程模型;5)下封头熔池行为模型。堆外过程: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过程模型。并参考相关实验数据或其它公认的成熟模型对仿真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再次,对程序集成及耦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堆芯行为模型与主系统热工水力模型耦合计算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严重事故阶段热工水力过程计算与堆芯行为计算的耦合问题,完成了对堆内严重事故过程的完整模拟。再通过研究变步长多程序同步计算技术,提出了基于时域控制技术的同步计算解决方案,使得SimSA各程序模块在不牺牲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完成了多模块的同步协同计算。最终形成了能够模拟堆内、堆外完整严重事故过程的严重事故仿真计算程序SimSA。然后,在SimSA程序的整体验证环节,考虑SimSA并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其运行环境高度依赖与模拟机的集成,为了确保验证环境的一致性,对MAAP5与模拟机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MAAP5与模拟机集成的严重事故验证环境。该验证环境的开发得到了MAAP软件所有者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的技术支持,相关集成技术得到广泛验证,验证系统准确可靠。最后,以中核集团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CP1000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分别基于SimSA及MAAP5建立了CP1000核电机组的电厂模型,通过对比计算,验证SimSA的整体性能。验证结果表明SimSA能够模拟严重事故的主要过程,其模拟范围及计算性能可以满足严重事故仿真的要求。目前,SimSA程序已经应用到福清、方家山以及海南昌江等多台全范围模拟机严重事故仿真功能升级项目以及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华龙一号设计验证平台开发项目中,负责严重事故过程的实时模拟,协助进行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的培训、演练及验证工作。

微亮[4](2000)在《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传记文学文本中破折号的衔接与翻译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第五、六、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选取
        2.1.2 翻译理论与策略准备
        2.1.3 翻译工具准备
        2.1.4 术语表制定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问题综述与分析
    3.2 表语义详述、表语义延伸、表语义增强类破折号的翻译
        3.2.1 表语义详述的破折号翻译
        3.2.2 表语义延伸的破折号翻译
        3.2.3 表语义增强的破折号翻译
    3.3 破折号的衔接与转化策略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难点与翻译策略
    4.2 翻译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2)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时间界定
        1.概念界定
        2.时间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研究方法
        2.写作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核保密城市的建立
    1.1 核保密城市建立的必要性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核保密城市的选址及其地理分布
    1.3 早期核工程的建设
        1.3.1 钚工厂的建设
        1.3.2 铀工厂的建设
        1.3.3 核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1.4 早期核工程建设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1.4.1 囚犯
        1.4.2 工程兵
        1.4.3 特殊移民和自由雇佣工人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
    2.1 核原料铀的勘探和加工
        2.1.1 铀矿的勘探
        2.1.2 铀矿的加工
    2.2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实验研发
        2.2.1 钚-239 的实验研发
        2.2.2 铀-235 的实验研发
    2.3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
        2.3.1 钚-239工业生产的形成:石墨反应堆与重水反应堆的比较
        2.3.2 铀-235工业生产的形成:气体扩散法和电磁法的结合
    2.4 政府为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提供的保障工作
        2.4.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2.4.2 人才配套方面
        2.4.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
    3.1 第11设计院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
        3.1.1 第11 设计院早期承担的设计任务
        3.1.2 “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
        3.1.3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是美国原子弹的复制品
    3.2 第11设计院与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3.3 政府为第11设计院提供的保障工作
        3.3.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3.3.2 人才配套方面
        3.3.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
    4.1 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1 原有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2 新建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2 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
        4.2.1 第11设计院的壮大
        4.2.2 新建第1011研究院
    4.3 核武器批量生产厂
        4.3.1 第11设计院新建551厂
        4.3.2 新建933厂
        4.3.3 新建1134厂
    4.4 核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
        4.4.1 核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4.4.2 核工业发展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
    5.1 特殊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1.1 中央管理机构的确立
        5.1.2 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
        5.1.3 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2 特殊管理机构采取的管理举措
        5.2.1 特殊的人才措施
        5.2.2 特殊的物质保障措施
        5.2.3 特殊的安全和保密措施
        5.2.4 特殊的监督措施
    5.3 特殊管理机构的整体特征和优缺点
        5.3.1 核工业管理的整体特征
        5.3.2 核工业管理机构的优缺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评价
    6.1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
        6.1.1 城市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
        6.1.2 城市功能方面
        6.1.3 城市管理方面
    6.2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得
        6.2.1 形成了核武器综合体
        6.2.2 凝聚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6.2.3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6.2.4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6.2.5 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6.3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失
        6.3.1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3.2 损害了人体健康
        6.3.3 破坏了生态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目录(摘录)
    附录二 苏联核工业管理机构演变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核电厂严重事故关键仿真模型及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2.1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系统的功能及结构
        2.1.1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系统的功能
        2.1.2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系统的构成
    2.2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开发
        2.2.1 核电厂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功能要求
        2.2.2 核电厂典型严重事故进程
    2.3 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结构及组成
        2.3.1 严重事故仿真软件的开发范围
        2.3.2 严重事故关键仿真模型的范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堆内严重事故过程关键模型研究
    3.1 堆芯加热、熔化及损毁过程模型研究
        3.1.1 堆芯加热、熔化及损毁过程模型
        3.1.2 堆芯加热、熔化及损毁模型算法研究
        3.1.3 氧化关系式的验证
    3.2 熔融物再定位及下封头熔池模型研究
        3.2.1 熔融物再定位及下封头熔池模型
        3.2.2 下封头熔池模型数值算法研究
        3.2.3 熔融池换热关系式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外严重事故过程关键模型研究
    4.1 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过程模型
    4.2 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过程模型算法研究
        4.2.1 熔融物烧蚀包团的初始状态确定
        4.2.2 各层之间的质量能量传递过程计算
        4.2.3 熔融物与混凝土反应过程计算
        4.2.4 混凝土分解过程计算
    4.3 模型验证
        4.3.1 模型输入参数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程序集成及耦合方法研究
    5.1 SimSA主要模型介绍
        5.1.1 热工水力模型Therm
        5.1.2 堆芯行为模型Core
        5.1.3 安全壳行为模型Cont
    5.2 模型耦合技术研究
        5.2.1 Core与Therm计算进程的关系
        5.2.2 Therm与Core耦合结构
    5.3 程序集成方法
        5.3.1 基于时域控制技术的变步长多程序同步计算方法
        5.3.2 在SimSA程序集成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真模型验证技术研究
    6.1 总体结构
    6.2 CP1000机组的严重事故模型建立
        6.2.1 MAAP5简介
        6.2.2 建模范围
        6.2.3 节点划分
        6.2.4 模型验证
    6.3 MAAP5与模拟机集成技术
        6.3.1 MAAP5实时交互版本开发
        6.3.2 MAAP5与模拟机工艺系统接口开发
        6.3.3 MAAP5与模拟机模型切换功能开发
    6.4 实施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SimSA程序模型验证
    7.1 全厂断电(SBO)叠加失去辅助给水事故测试
        7.1.1 事故序列
        7.1.2 测试结果分析
    7.2 双端剪切大破口叠加高低压安注失效事故测试
        7.2.1 事故序列
        7.2.2 测试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索引

(4)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Rasplav项目的目标
第一阶段的主要结果
第二阶段的目标

四、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传记文学文本中破折号的衔接与翻译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第五、六、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全惠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D]. 张文华. 吉林大学, 2019(10)
  • [3]核电厂严重事故关键仿真模型及耦合技术研究[D]. 魏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4]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地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堆芯熔化实验[J]. 微亮. 国外核新闻, 2000(01)

标签:;  ;  ;  ;  ;  

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成功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岩芯熔化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