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治仍需考虑血瘀

眩晕诊治仍需考虑血瘀

一、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论文文献综述)

秦竹梅[1](2021)在《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简单随机对照原则对自拟清眩汤(Qingxuan decoction,QD)联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FHC)和单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的改善进行客观评价比较,并观察给予患者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探寻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方案。方法通过筛选,纳入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72例全部病例分为QD+FHC组(自拟清眩汤+西比灵)和FHC组(西比灵),疗程4周,并于第8周末对病例进行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的资料并观察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客观、真实的记录、整理、分析临床数据,以此评价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防治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VM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等方面分布均衡,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后续比较。QD+FHC组和FHC组均对本次观察的各项指标有改善作用(P<0.05),QD+FHC组在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总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的改善方面效果优于FHC组(P<0.05),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总有效率高于FHC组(P<0.05)。结论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跟单用西比灵相比,在前庭性前头痛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在缩短发作时长、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方面优于单用西比灵,在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方面有继续进行下一步研究并广泛用于临床的价值。

萨静姝[2](2019)在《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法、方、药。系统探讨两个医学体系在治疗不孕症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处方用药规律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为提高泰国临床治疗不孕症疗效,促进中泰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方法:本课题分别使用上海中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泰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Thai JO数据库,以“不孕症”、“中医”、“中药”、“中医药”、“infertility”、“female infertilit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oman disease”、“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Thai herbal medicine”、“TTM”等为检索关键词组,检索和整理不孕症古代有关文献、和现代文献从2008年至2018年7月的中医、和从1782年的文献数据至2018年7月的泰医对女性不孕症诊治和方药研究的科学论着。本研究最终收录科学论着228篇,专着161本;收集现代泰医、泰西医临床报道等文献87篇,查阅了有关不孕症古籍、教科书等29本。采用Excel 2010进行检录数据库,IBM SPSS 2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IBM SPSS Modeler Subscription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和数据挖掘,分析郑文杰医师以中药治疗泰国不孕症者从2014年1月–2018年8月在泰国泰京天华慈善医院(中医部)门诊部的患者治疗用药、和泰医古今文献记载治疗不孕症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诊治理论的异同在妊娠的认识方面:中医学和泰医均强调女性血液充沛、经期正常、行经通常、男女适当和悦交媾是顺利妊娠基本条件。但是,中医更加强调肾精天癸充盛、阴阳平衡,泰医强调女性子宫结构和功能的健康。在病因病机方面:示两国传统医学,均认为先天和后天为重要致病因素。中医指“五不女”为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情况,泰医认为先天遗传因子引起闭经、月经量少等;后天因素方面,两者均提出作息失常、饮食不节、房事过劳、情志失调,久病体虚、高龄为导致不孕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中中医的风、寒、湿邪的外感致病,泰医的寒雨季节环境及和夫妇交合不当的条件均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病机方面:中医以两大观点为主,一“虚”,以肾虚、脾虚为主,二“瘀阻”引起气血两虚,冲任失调,胞宫、胞脉阻滞的主要机理;泰医以血液亏虚、月经失调,血瘀、血块和子宫的异常病变为主要机制,因而中医、泰医在病机上也有相似的观点,以“不足”、“失衡”、“瘀”为共同病机。对本病的治疗法则发现,中医、泰医根据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整体观”为主要治法:中医在“辨证论治”或“辨证与辩病相结合”,以温补肾阳、补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治则;泰医论调经,调补四塔,补益血液,行血祛瘀、排除血腐烂、排血毒为主。两种医学的治法都为“补其不足、调其不平、行其不通、排其瘀积”为相容观点。根据治疗法则上,中医、泰医均有内外治法,但对本病的复杂性都以药物内服为主要治疗方法。2.中、泰两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女性不孕症临床用药规律的异同中医处方:本研究共收集到223中医处方,共涉及药物162味,共计3182频次,从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太子参、杜仲、淫羊藿、黄芪、枸杞子、菟丝子、桑椹、仙茅、白术、甘草、柴胡、紫河车、熟地黄、垂盆草、白芍”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以“仙茅-淫羊藿”,和“柴胡-紫河车-菟丝子-桑椹-淫羊藿”为处方中的主要配伍,故中医治疗泰国不孕症以“补益气血,温补肾阳、调养冲任、疏肝解郁”为基本药法;泰医处方:收集到85泰医处方,共涉及药物299味,共计1341频次,发现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黑胡椒(Piper nigr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Piper sarmentos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白芷(Angelica dahurica)、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川芎(Ligusticum sinense)、当归(Angelica sinensis)、青蒿(Artemisia annua)、孜然芹(Cuminum cyminum)、黑种草(Nigella sativa)、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香附(Cyperus rotundus)、Dracaena loureiroi、诃子(Terminalia chebula)为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其中“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白芷Angelica dahurica”,“Piper sarmentosum-疏果胡椒(Piper interruptum)-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假荜拔(Piper retrofractum)-紫花丹(Plumbago indica)”为处方中的主配伍,故泰医以“调理体内风塔,调补四塔、血液,助火温寒,兼排血瘀解血毒”为主要药法。结论:1.中医和泰医在治疗女性不孕症具有共同的诊治理论,由于理论的渊源有异,故体系也有不同。2.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两种医学的处方立法基于整体观为确定诊断,以“寒型体质”、“人体虚弱”为泰国不孕症者的主要病机,所以“调理月经、补益血液、调治子宫”和“行通体内,排除瘀积”作为治疗泰国不孕症临床有效的处方用药配伍,但因两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认识亦有异,故其选用药物也有所不同。

陈碧芳[3](2018)在《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合病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创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因其病情复杂,历代医家有许多见解,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搜集各家所说,对百合病病名、病因、病机、临证表现及特征、治疗等进行了讨论。在其病机关键在于阴虚内热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其病位不仅限于心肺,还涉及肝胆肾等多脏腑,可兼夹多种病理因素为患,从而拓展了对百合病证的认识。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就古今医家对百合病的讨论和研究文献作整理评述并例举临床报导及运用实践以佐证。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病证研究。首先明了百合病究竟是什么病极为重要。从中医辨病和病证结合研究角度,总结辨治百合病的要点,使临床辨识百合病有更明确的指征且予针对性的治疗。并对百合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与类似病证小柴胡汤证、脏躁证等进行比较鉴别。第二部分对《金匮要略》中百合病方的方药作用进行解析,主要讨论了百合地黄汤等方药的作用机制、主治病证及特点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应用概述。通过收集现代应用百合类方治疗的报导,分析总结古今医家临证化裁运用百合类方辨治疾病的经验,结合笔者运用的实践与体会,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病证提供依据及思路,为合理运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等提供参考。

肖威[4](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现代文献中治疗癫痫的方药使用规律,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选方用药的思路及依据。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来源,收集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运用SPSS 17.0软件、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处理数据信息,选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建立数据挖掘模型。结果所统计的文献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18篇,方剂总数为118个,共使用157种药物,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432次。其中,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不包含5次)的药物共57种,占总使用频数的86.17%。频次使用较多的前20种药物依次为:石菖蒲、全蝎、半夏、僵蚕、天麻、胆南星、茯苓、远志、蜈蚣、钩藤、郁金、白芍、丹参、天竺黄、甘草、地龙、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川芎。对所用中药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使用比例较高的前5类药物分别是息风止痉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及补气药。研究中所用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所用中药药味着重于苦、甘。文献研究中治疗癫痫所用中药的归经以肝、心、脾三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文献数据库中隐藏的药物配伍规律。结论通过对文献用药规律分析可知,癫痫治疗中应重视肝风、痰、瘀的因素。脏腑辨证时兼顾肝、心、脾三脏,平肝、安神、健脾护胃为本,随证而治。

张健[5](2017)在《天麻半夏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导师临床应用多年的经验方天麻半夏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用药组各36例。中药组采用天麻半夏汤治疗,西药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联合用药组同时采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积分、健康状况量表(SF-36)积分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第8周、12周进行随访,观察三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总疗效有效率为87.88%,优于中药组(73.53%)和西药组(51.43%)三组总疗效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均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12周进行随访,中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在复发率上低于西药组。结论:天麻半夏汤治疗风痰阻络证前庭性偏头痛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眩晕残障量表积分、提高健康状况量表积分及生活质量,且在控制复发率上效果明显。

吴迪[6](2017)在《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明清时期是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新安医家医着繁富,流派纷呈,融汇贯通,对医理医术往来创新与发挥。其中“富堨王氏内科”,即新安王氏内科医学流派,闻名遐迩,学术影响悠远,对中医临床各类病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本课题通过文献整理与病案资料探析,选取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病案,首次系统地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经验进行剖析,窥探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诊疗的学术渊源、辨治思路、特色治法与用药风格,从而彰显新安王氏内科卓越的医技医术,对继承和宏扬新安医学、丰富和充实中医理论及临床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2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痹证病因病名的源流与发展、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的发挥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临证思路的影响,重点整理新安王氏着作及辨治痹证的临床医案,提炼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运用,结合计算机技术展示新安王氏内科医家的用药特色和诊疗优势。3方法1.主要运用查阅专着法、文献检索法系统地收集整理与新安医家治疗痹证内容相关的文献,梳理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和治法的认识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的影响。2.对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的专着进行整理、筛选,结合中医辨证和临床病案进行归纳,总结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特色经验。3.运用统计分析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标准化地处理临床痹证病案的数据,客观直观地展现王氏内科辨治特色。4结果新安王氏四位医家在临证辨病思路与特色经验上同中有异又一脉相承,在辨治痹证方面,以各自不同而又融汇新知的风格共同铸就了新安王氏内科独特的诊疗优势,足飨后医之鉴。王仲奇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立症经典,谨察病机;认为经络有别,脏虚有源;脚气为痹,乃湿邪下注。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宣湿通隧,兼取阳明;强肾坚髓,养阴益精。王任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审症求因,分经论治;认为营卫不和,不仁不用;久痹痰瘀痹阻,气血交阻。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调和营卫,宣络蠲痹;益气活血,祛痰逐瘀;温肾通阳,治标求本。王乐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认为痹证因肝肾精亏,风湿入络;湿邪内郁,络气失和;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固肾柔肝,以通为补;疏风逐湿,和络止痹。王键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中西合参,分期分型论治;认为痹证可因毒邪内郁,挟痰挟瘀所致;在特色经验方面法综三家,善用经方,巧用虫类;治以健脾祛湿,化瘀解毒。5结论新安王氏内科世医相袭已有七代,一脉相承,博古通今,推陈出新,既通经典奥义,又独具一格,流派特色鲜明,在现代科研手段、先进实验技术的推动力下,“新安王氏医学”充分结合了传统中医传承模式与现代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体现了中医的薪火相传,不断拓广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为医学流派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做出了典型示范。本课题通过对新安王氏内科四位代表性医家临证专着与医案的推敲分析,总结其辨治痹证独特的诊疗思路、特色治验和常规用药,对临床诊病和中医科研有重要的参考与推动作用。

陈筱云[7](2012)在《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家礼老中医祖籍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师从朱良春先生,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临床40余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事业,成果颇丰。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学派,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俱进,为中医事业默默奋斗。40年如一日,勤读书,多临床。侍诊中,感受到陈老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和蔼可亲,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三年的侍诊和学习,不仅看到了陈老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一求,更是感受到陈老扎实的中医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渊源的概述。陈老不仅吸纳了《内经》中对脾胃有关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脏腑关系方面的学说,且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其他医家关于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归纳,并按照各医家的学说特点,指出要深刻理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饯行脾胃论思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第二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跟师学习三年,随诊和整理陈老病案,认为陈老学术思想:一是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二是审病问诊重脾胃。三是诊法合参重舌诊。四是治病崇脾治。五是善用调气,燮理中焦。临床上从问诊到治疗总不离脾胃。如“脾统四脏”,治病崇脾。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诊病辨证重脾胃。陈老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在脏腑辨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四诊合参重舌诊。陈老指出舌象是疾病的一种比较敏感体征,“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在用药上,陈老认为凡脾胃虚弱,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起居失宜,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则寒、热、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内蕴,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虚气滞、阴虚夹湿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临床善以对药处理;认为利用药引的功效,即可以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在制方用药上灵活加减升麻、柴胡、苍术、羌活、人参(或党参),升脾胃之阳,燮理中焦,扭转枢机。甚至在治疗中,陈老依据“脾统四脏”理论,从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到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纽,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认为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发生皆源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所以主张五脏从脾论治,在临床中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肺病从脾论治:陈老认为肺与脾胃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的代谢失常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源于肺主气,司呼吸,以及脾胃的运化受纳;当脾胃受损,“土不生金”,导致肺气不足,不能主气,司呼吸,则咳嗽气喘,治疗当用“培土生金”法。肝病从脾胃论治:陈老在治疗肝病时,必联系与脾胃。盖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与脾胃共同完成气机的升降出入;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木不疏土”,出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便溏,嗳气吞酸等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病理变化。正如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心病从脾胃论治:陈老指出心与脾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肾病从脾论治:陈老认为五脏在阴阳五行克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居于中土,连通上下,气血生化之源,升降之枢纽,灌溉四旁,协调五脏功能活动。脾升胃降,主导着肝的疏泄,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在具体临床过程中,总结了湿阻病、便秘、消渴病、哮病、鹅掌风以及妊娠恶阻等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应用举例。第三方面是临床研究。根据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运用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的患者60例,通过观察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各项指标,探讨健脾除湿通络法对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IR)及痰湿体质方面的影响。课题基于胰岛素抵抗(insulinesistance, IR)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病理基础,肥胖是2型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临床特征,二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引起B细胞凋亡,并贯穿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肥胖是糖尿病可控的危险因素,中医认为“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的生成主要责之于脾脏,脾虚则健运失司,机体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湿体质进行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与实验组的60例临床观察,两组在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控制血脂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 );治疗组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 P< 0. 01 ),说明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等方面可能与二甲双胍有相同的疗效,在症状改善方面,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 0. 01 ),治疗组健脾除湿通络法中药复方制剂能够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腹胀纳呆、口中粘腻、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头闷、心悸失眠以及舌象和脉象方面,说明健脾除湿通络法在改善症状方面有良好的优势,此外,还观察到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研究认为,脾虚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水精输化异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痰浊水湿是IR的内在环境,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IR,通过健脾摄精、除湿化浊、通络活血,可以增加胰岛细胞表面受体数,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调整痰湿体质。通过临床观察推断,健脾除湿通络法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前期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有效。

黄小敏[8](2012)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国家级名中医辨治规律初探》文中认为背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一大类疾病,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造成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以高代谢症侯群、神经性兴奋增高、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不同程度的突眼症为特征。甲亢的发病是复杂、多因素的,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且发病时的一系列症状给患者造成了甚大的痛苦。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关于甲亢的研究与日俱增,推动了中医药在治疗甲亢的理论和临床领域的发展,中医药在甲亢治疗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许多优秀的中医,特别是国家级名中医,其临床经验是古代医学理论基础的升华和发展,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通过对祖国医学及当今国家级名中医多年经验的不断挖掘与总结,探求甲亢的发病及防治规律,提高甲亢的整体防治水平。目的通过对当今治疗甲亢有确切疗效的国家级名中医的相关文献、着作的研究,从甲亢的病因、病机、辨治理法和方药方面探讨当今国家级名中医辨治甲亢的规律,为日后治疗甲亢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为今后甲亢辨治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方法对纳入研究范围的以当今国家级名中医治疗甲亢经验为主题的文献及着作等相关学术经验,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对甲亢的病因、病机、辨治理法和方药采用描述性分析,并将名中医治疗甲亢的方药记录汇总,录入数据库,建立数据库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所用方药进行分析归纳,以便进一步总结出甲亢用药规律。最后从病因、病机、辨治理法和方药方面,对国家级名中医治疗甲亢辨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共纳入21位国家级名中医,收集文献资料共45篇,从中总结归纳各位医家的学术经验,记录对甲亢的病因、病机、辨治理法的认识,搜集其治疗甲亢的处方用药,共收集方药85条,其中使用了药物179种,共计1039药次,平均每方用药数为12.22种。上述178种药物中使用频次超过或等于3次的药物共有75种。2.经统计分析总结出本研究中21位国家级名中医治甲亢时组方的最核心的用药:夏枯草、白芍、生地黄、麦冬、牡蛎、浙贝母、玄参、黄芪、甘草、柴胡、连翘、当归、五味子、山栀子、茯苓。结论1.病因:甲亢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内伤、素体禀赋不足、饮食偏嗜、劳倦过度、水土失宜、外感邪毒、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等因素有关,尤其情志内伤是最关键的诱发因素。2.病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气阴不足为病机之本,气、火、痰、瘀为病机之标。从病程发展而言,甲亢初期多实证、热证,渐而显露正虚的一面,久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3.辨治理法:探讨了甲亢的证候类型特点,总结出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脏腑火盛证、痰瘀互结证是较常见的证型,治疗上,疏肝理气、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清热泻火、活血消瘀、软坚散结为最常用的方法,辨证及治法上均体现了气阴不足,气、火、痰、瘀作祟的共同致病规律。4.用药特点:总结出本研究中21位国家级名中医治甲亢时组方的最核心的用药:夏枯草、白芍、生地黄、麦冬、牡蛎、浙贝母、玄参、黄芪、甘草、柴胡、连翘、当归、五味子、山栀子、茯苓。核心药物中颇有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散、四逆散、增液汤之义,主要体现了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的功效。本研究中21位医家治疗甲亢随症加减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山慈菇、黄连、党参、熟地、丹参、太子参、香附、陈皮、白术、半夏、山药、郁金、酸枣仁、牡丹皮。

周继朴[9](2011)在《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为了全面总结老师王莒生教授的丰富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在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老师在临诊中的治病理念与诊治技巧,结合老师的讲解及自身的感悟,总结出老师的若干临床经验。目的:全面总结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以及在皮肤科、呼吸科、内科杂病等领域的学术经验,总结疑难症的治疗思路。重点研究五脏治咳法在慢性咳嗽病中的治疗经验。通过五脏治咳法与传统治咳法的比较,为慢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老师学术渊源,了解老师的学术继承及学术创新,总结平日跟师临床病例,聆听老师日常讲课,并结合自身体会,将老师的学术经验系统全面总结。在专病研究方面介绍五脏治咳的经验,并选取60例慢咳患者,分别采用五脏分治法与止嗽散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内容:详细总结了王莒生教授的学术渊源:继承关幼波气血辨证理论、痰瘀同治的学术经验;学习张志礼病证结合、外病内治的治疗皮肤病思想;发扬许公岩从脾胃治疗咳喘病经验。全面总结了王老师的学术思想:包括调内以治外的整体观;疏风宣肺的治疗观;咳喘病以疏风宣降为先,从五脏论治为要的原则;内科杂病要祛风、疑难杂症应调肝。具体体现了老师在皮肤病及呼吸病方面的治疗经验,重点强调了祛风宣降法应贯穿咳喘病治疗的始终,以及肺病重在从五脏论治的思想,总结内科杂病治疗理念,包括“诸病先解表”的学术思想,以及善于从肝论治杂病的经验。系统总结了老师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治疗哮喘、肺纤维化、慢阻肺、白癜风、干燥综合征、湿疹、失眠症等疾病的经验,反映了老师独特的临床思想与治疗方法。还总结了老师在方剂使用及药物应用方面的特色,重点介绍了能体现老师学术价值的代表方药,包括复法组方、大方、合方的学术价值;在药物使用方面介绍风药、对药、虫类药在各科疾病中的使用经验。在专病研究方面总结老师应用五脏治咳法论治慢性咳嗽的理论及实验研究,阐述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并全面系统阐述了老师“五脏咳”理论的内容、五脏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以及与现代病因学相结合的辨证分型新方法。并通过60例的临床对比研究,证实了五脏治咳法优于慢性咳嗽通治方“止嗽散”加减。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结论:1.王莒生老师系统全面继承了关幼波教授气血辨证理论,与八纲辨证相结合,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补充了传统辨证方法的不足。深受张志礼教授外病内治思想的影响,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习许公岩主任治疗呼吸病的学术思想,强调痰湿是咳喘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内因。由于深受多为中医名家的影响,王老师在皮肤病及呼吸病的治疗中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思想。2.王老师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提出了外病内治、全身调理的重要思想。强调入是一个整体,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联络皮肤,都与皮肤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皮肤病“形势虽出于外,而受病之源实在内也”。从整体出发,外病内治,全身调理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优势。在五脏之中,肝气不疏是导致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的重要原因。调肝法是最应受到重视的治疗方法,治病先调肝,肝气顺则经脉气血畅通,疾病能愈。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对肝郁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肺主皮毛”的理论,皮肤病应注意从肺论治,可分别应用宣肺、清肺、润肺、补肺等法。3.在呼吸病治疗中,咳喘病主要是由于肺失宣降所致,而肺失宣降的主要原因是风邪犯肺。故强调祛风宣降法应贯穿咳喘病治疗的始终。并自拟方祛风止咳汤、化痰定喘汤对咳喘病疗效显着。呼吸病一定要坚持从五脏论治,在祛风宣肺的同时,还要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尽量寻找其他脏器是否对肺脏产生影响,只有一并治之,才能恢复肺之宣降,咳喘自止,否则会犯见肺治肺的错误,使咳喘久久难愈。4.内科杂病的治疗注重风邪为患。百病皆由伤风起,且风邪所致疾病变化多端,不可胜数。大凡久治不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或交节发病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主张“诸症当先解表”,提倡“善治者治皮毛”。对于内科疑难杂症,常常用风药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也随之变化,当今时代,情志疾病占有很大比例,与内、外、妇、皮肤、肿瘤等病关系密切。故在临床中应当注重从肝论治,逐渐恢复肝主疏泄的功能,才能使疾病向愈。5.在专病治疗中,重点介绍了应用五脏治咳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研究。提出慢咳从五脏论治的方法,并对各型咳嗽有明确的证候诊断标准及方药治疗规范。对《内经·咳论》内容有较大的补充,将六腑咳的主要内容分别放在互为表里的五脏名下论述,使分类简单。其最为进步之关键是将辨证分型与现代病因学有机结合,即将临床经验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引进现代科技及西医研究成果,使其临床应用更据客观性而易于学习推广,发挥中医治咳的千年经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疾病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6.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注重以祛风为先、痰瘀共治及补肾纳气的综合疗法,体现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思想;肺纤维化是呼吸科疑难症,中药治疗有一定优势,王老师从虚、痰、瘀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疗法,仔细辨别虚实关系,用药注重虚实配比,兼以活血化痰,取得较好疗效;在白癜风的治疗中,提倡从肝、从肺论治,以祛风宣肺、疏肝平肝为治疗原则,重点在于恢复肺之宣肃、肝之疏泄功能;干燥综合征在治疗中要牢牢把握阴虚为本,燥毒瘀为标的总体原则,在滋阴扶正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润燥、活血、解毒的综合治疗;对于失眠症,因其病因复杂,涉及五脏,故提出五脏皆有不寐,治疗应从五脏论治的原则。7.在方剂的使用中,通过合方、复法组方、大方等制方理论,应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很多疾病常常错综复杂,非一种病证一个病机所能概括,常以复合模式存在。与之相应,方剂的选择也要随之变化。此时,方剂相合应用(合方)以照合病证病机势在必行。经方与时方相合,其功效不是简单地叠加,或有协同作用,或有扩大作用,或产生新的功效。如此应用,为经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复法组方也两种或以上治法的联合应用,是治疗证候兼夹、病机错杂等疾病的主要手段。复法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对主证的疗效,更进一步兼顾了次证,从而全面提高了疗效。故临床中实践中常常是将寒温并用、敛散同用、补泻兼施、升降结合、表里共治、润燥互用、动静结合等看似矛盾的治法于一方。8.在药物使用上,风药的应用广泛,这类药物多具辛散走窜、祛风解表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内外诸风、外感表证等,除此之外,风药还具有熄风、发汗与止汗、升阳、引药上行、引经、胜湿、润燥、散火、行散诸药、开窍、止血、疏肝等多种功效,并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广泛应用。疑难杂症可用对药,虽然药味简单,但疗效不逊于经典方剂。9.在五脏治咳法的临床研究中,选取门诊60例慢咳患者,随机分为五脏治咳组为,对照组应用咳嗽通治方“止嗽散”治疗,观察2周,比较两组在疗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得出五脏治咳法在慢咳的治疗中疗效优于传统方法治疗,为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近年来慢性咳嗽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呼吸科门诊最多见的疾病之一。本病是指病程超过8周以上,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症状,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者。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不仅涉及呼吸系统,还与五官科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相关,若要明确病因需行多种检查,但检测程序复杂而昂贵,常使患者难以接受,因此要明确病因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影响西医治疗本病的效果。中医对于咳嗽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诊断要点、证候学研究等方面缺乏规范及标准。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内伤咳嗽”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论述了因五脏六腑功能失常而致咳嗽的规律。所以临床上慢性咳嗽从五脏论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故研究五脏致咳的证候学特点及证候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了中医对咳嗽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及与现代病因学相结合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西医学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治疗、病因实验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研究以探讨慢性咳嗽从五脏论治的辨证治疗规律及治疗效果为目的。通过对60例慢性咳嗽患者分别应用五脏治咳法与传统的慢性咳嗽通治方药(止嗽散)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治咳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以五脏治咳法为治疗组在显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以“止嗽散”加减为主的对照组(P<0.05);以五脏治咳法为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咳嗽症状平均积分方面明显优于以“止嗽散”加减为主的对照组(P<0.05)。说明慢性咳嗽从五脏论治可以更好的改善咳嗽症状,治疗成功率优于单用“止嗽散”治疗。本研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以王莒生老师从五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为依托,分别对五脏咳的临床表现、症候特点、辨治规律、治法方药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并结合西医学的病因诊断,对五脏治咳法的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得出五脏治咳法治疗效果优于咳嗽通治方“止嗽散”的结论。可为今后制定中医治疗慢性咳嗽规范方案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

陈馨馨[10](2011)在《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建立家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引入代谢组学,确定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相关联的有意义代谢产物,完善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机理的研究方法,探索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代谢物组变化研究的新模式。方法:将家兔适应性饲养7天无异常后,模型组家兔和仙味保金方组家兔予10%卵蛋白(OVA)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2ml/kg,对照组家兔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只家兔均注射一次。14天后,对模型组、仙味保金方组家兔用1%0VA生理盐水溶液雾化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雾化激发。连续雾化7日,每日一次,每次反复操作直至家兔出现腹肌抽搐、烦躁、唇鼻紫绀、二便失禁等表现。雾化激发结束后第四天进行灌胃治疗,考虑到中药复方药效缓和但药效持久的特点,共给药3天。根据人与动物体表面积换算公式计算得到每只家兔每日的灌胃量为:0.35g药粉。具体灌胃操作如下:第一步:先将0.35g药粉用温开水溶解定容至20ml药液,每只家兔20ml药液。第二步:将家兔固定于兔盒内,经灌胃管注入20ml药液。(对照组与模型组家兔则以同样方法注入等剂量生理盐水。)雾化激发结束后采取家兔耳缘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灌胃治疗结束后采取家兔耳缘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用于代谢组学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应用SASV8软件,经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代谢产物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1.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统计分析结果:在模型组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呈高表达(P<0.05)。2.家兔血清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异柠檬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果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葡萄糖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6-脱氧吡喃甘露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硬脂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半乳糖醛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无差别(P>0.05)。3.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甘氨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天冬氨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十四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半乳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4.家兔尿液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羟基苯乙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木糖醇: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3,5-二羟基苯甲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硬脂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结论:1.卵蛋白致敏新西兰家兔可成功建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十四酸、半乳糖含量在模型组升高,说明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理变化有关。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十四酸、半乳糖含量在仙味保金方组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说明仙味保金方具有修复代谢网络的作用。4.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异柠檬酸、半乳糖醛酸、果糖、6-脱氧吡喃甘露糖在模型组含量改变,说明这些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5.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异柠檬酸、果糖、葡萄糖酸、硬脂酸、6-脱氧吡喃甘露糖含量在仙味保金方组发生变化,说明这些产物与仙味保金方中药成分发挥作用有关。6.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硬脂酸在模型组含量改变,说明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7.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对羟基苯乙酸、木糖醇、3,5-二羟基苯甲酸和硬脂酸在仙味保金方组含量改变,说明这些产物与仙味保金方中药成分发挥作用有关。

二、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结果分析
    2 前庭性偏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3 从痰瘀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 自拟清眩汤治疗分析
    5 不足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文献研究
    1.资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理论文献研究(Documentary analysis)
        1.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1.2.1 资料来源
        1.2.2 统计方法
    2.泰国传统医学的一般情况介绍(Introduc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2.1 泰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History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2.1.1 素可泰王朝以前时期(公元1182~1186年)
        2.1.2 素可泰王朝时期(公元1220~1438年)
        2.1.3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公元1350~1767年)
        2.1.4 吞武里王朝(公元1768~1782年)
        2.1.5 拉达那哥欣王国时期(公元1782~至今)
        2.2 泰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The basic theory of TTM)
        2.2.1 四塔理论
        2.2.2 泰医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致病因素
        2.2.3 泰医学的治疗方法
    3.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CM and TTM)
        3.1 女性不孕症在中医、泰医古籍中病名的记载(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ancient TCM and TTM theories)
        3.2 中医、泰医理论中妇女妊娠中的认识(The mechanism of pregnancy in TCM and TTM theories)
        3.3 中医、泰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emale infertility in TCM and TTM theory)
        3.3.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病因的分析
        3.3.2 泰国传统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3.3.3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3.3.3.1 女性不孕证在中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3.3.3.2 女性不孕证在泰医理论中病机分析
        3.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TCM and TTM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3.4.1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4.1.1 中医的治疗原则
        3.4.1.2 中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3.4.2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原则
        3.4.3 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3.4.3.1 药物治疗
        3.4.3.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研究现状
        3.5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TCM and TT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male infertility)
        3.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总结(Summary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4.现代医学的对女性不孕症的认识(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medicine)
        4.1 女性不孕症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female infertility)
        4.2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病理因素(Factors effecting female infertility)
        4.2.1 生物学因素
        4.2.1.1 子宫病变因素
        4.2.1.2 输卵管病变因素
        4.2.1.3 卵巢病变因素
        4.2.1.4 机体免疫因素
        4.2.2 社会环境心理因素
        4.3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方式及目前研究进展(The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第二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分析
    1.数据挖掘方法(Data mining methods)
    2.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2.1 中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total herbal used)
        2.2 中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CM herbal types)
    3.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治方的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prescription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3.1 泰医总体用药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3.2 泰医总体药味类属及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herbal types)
        3.3 泰医调经处方中使用药味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menstrual cycle regulation prescriptions)
        3.4 泰医祛血瘀和子宫痈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treatment blood stasis and uterus disease prescriptions)
        3.5 泰医补益处方中的药味使用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of TTM nourishing prescriptions)
    4.关联规则(Association analysis)
        4.1 中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CM herbal used)
        4.2 泰医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TM herbal used)
第三部分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讨论与总结
    1.探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中医与泰医理论(Discussion in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CM and TTM in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infertility)
        1.1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历史上的论述
        1.2 中医、泰医对妊娠机理论述
        1.3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1.4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治则和治法
        1.5 中医、泰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探讨
        1.6 中医、泰医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的论述
    2.中医、泰医在泰国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论述(Discussion in the prescription rules and pattern of TCM and TTM for female infertility treatment)
        2.1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2.1.1 中医治疗泰国女性不孕症患者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2.1.2 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总体处方用药和配伍探讨
        2.2 中医、泰医治疗女性不孕症处方用药和配伍对比分析
    3.本课题的创新点(Knowledge contribution)
    4.结论(Conclusion)
        4.1 本课题的成果分析
        4.2 本课题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泰医治疗不孕症现状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病证研究
    1 百合病病名及因机证治探讨
        1.1 病名探究
        1.1.1 以药物命名
        1.1.2 以病机命名
        1.1.3 以百合形状比譬
        1.2 病因
        1.2.1 发于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之后
        1.2.2 情志因素
        1.2.3 其他因素
        1.3 病机
        1.3.1 病机关键在于阴虚内热
        1.3.2 与心肺关系最为密切,可影响多个脏腑
        1.3.3 可兼夹多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为患
        1.3.4 其他
        1.4 临证表现及特征
        1.5 治疗原则
        1.6 治疗方法
        1.7 预后
    2 百合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的相关性
        2.1 百合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2.2 百合病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2.3 百合病与更年期综合症
        2.4 百合病与肺部疾病
        2.5 百合病与散发性脑炎
        2.6 百合病与肿瘤病
        2.7 百合病与蜱传出血热
        2.8 百合病与立克次体病毒的疾病
    3 比较鉴别
        3.1 与小柴胡汤证
        3.2 与栀子豉汤证
        3.3 与藏躁证
第二部分 百合病方方药作用探析
    1 百合地黄汤
        1.1 百合
        1.2 地黄
        1.3 百合地黄汤功用
    2 百合知母汤
    3 滑石代赭汤
    4 百合鸡子汤
    5 百合洗方(内外兼治)
    6 栝萎牡蛎散
    7 百合滑石散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概述
    1 精神神志疾病
        1.1 抑郁症
        1.2 癔病
        1.3 神经衰弱
        1.4 失眠
    2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3 心理亚健康
    4 肺部疾病
    5 胃病
    6 其他
    7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药物频数统计
        3.2 药物归类统计
        3.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3.1 中药药性
        3.3.2 中药药味
        3.3.3 中药归经
        3.4 药物之间关联规则结果
        3.4.1 两味药物组合的规则
        3.4.2 三味药物组合的规则
        3.4.3 四味药物组合规则
        3.4.4 五味药物组合规则
        3.4.5 六味药物组合规则
        3.5 药物的关联网状结构图
讨论
    一、结果分析
        1.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2.药物归类统计分析
        3.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3.1 药物性味统计分析
        3.2 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4.药物关联规则统计分析
        5.药物的关联网状结构图分析
    二、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天麻半夏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中医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比较
        4.2 治疗前各疗效指标比较
        4.3 治疗后各疗效指标比较
        4.4 安全性检测
讨论
结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痹证概述及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1 痹证概述
        1.1 痹证病名的沿革
        1.2 痹证的内涵及外延
        1.3 痹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2 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2.1 孙一奎辨治痹证
        2.2 叶桂辨治痹证
        2.3 程国彭辨治痹证
        2.4 程文囿辨治痹证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思路与特色
    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1.1 立症经典,谨察病机
        1.2 经络有别,脏虚有源
        1.3 脚气为痹,湿邪下注
    2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2.1 宣湿通遂,兼取阳明
        2.2 强肾坚髓,养阴益精
        2.3 验案举例
    3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3.1 审症求因,分经论治
        3.2 营卫不和,不仁不用
        3.3 久痹痰瘀,气血交阻
    4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4.1 调和营卫,宣络蠲痹
        4.2 益气活血,祛痰逐瘀
        4.3 温肾通阳,治标求本
        4.4 验案举例
    5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5.1 肝肾精亏,风湿入络
        5.2 湿邪内郁,络气失和
    6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6.1 固肾柔肝,以通为补
        6.2 疏风逐湿,和络止痹
        6.3 验案举例
    7 王键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7.1 中西合参,分期分型
        7.2 毒邪内郁,挟痰挟瘀
    8 王键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8.1 法综三家,一脉相承
        8.2 善用经方,巧用虫类
        8.3 健脾祛湿,化瘀解毒
        8.4 验案举例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用药规律的数据分析
    1 处方资料与统计方法
        1.1 处方资料
        1.2 统计方法
    2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用药频次分析
    3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2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3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4 王键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4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1 王仲奇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2 王任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3 王乐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4 王键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渊源概述
        1.1 内伤杂病脾胃学术思想溯源
        1.2 脾统四脏理论溯源
        1.3 陈家礼老中医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2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2.1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2.2 脾统四脏临床应用
    3 陈家礼老中医诊疗经验总结
    4 陈家礼老中医用药经验总结
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1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史概况
        2 西医学对2 型糖尿病前期研究的进展
        3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前期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胰岛素抵抗(IR)机制
        2 健脾除湿通络法理论探讨
        3 研究基础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案
        2 统计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疗效判定
    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表1 )
        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表2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表3 )
        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表4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表5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较(表6 )
        7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表7 )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HBA1C、HOMA-IR的比较(表8 )
        9 安全性分析
    结论
    讨论
        1 脾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
        2 健脾除湿通络法在2 型糖尿病前期干预中的效果与作用机理
        3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参考文献
附:诊断标准
个人简历
致谢

(8)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国家级名中医辨治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甲亢的中医病名
    二、甲亢的病因病机
    三、甲亢的中医药治疗
        (一) 辨证分型
        (二) 专法研究
        (三) 专方研究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 其它疗法
        (六) 含碘中药的应用
第二部分 甲亢的当今国家级名中医辨治规律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四、数据管理和分析
        五、研究流程图
        六、信息预处理
    第二节 当今国家级名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述
        一、林兰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二、程益春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三、方水林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四、魏子孝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五、许芝银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六、路志正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七、段富津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八、陈纪藩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九、章真如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王淑玲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一、冯建华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二、张曾譬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三、张琪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四、邓铁涛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五、南征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六、于志强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七、鲁贤昌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八、刘静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十九、彭延宽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二十、陆德铭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二十一、吕绍光治疗甲亢的经验概要
    第三节 统计分析结果
        一、病因
        二、病机
        三、症候类型
        四、治则治法
        五、药物及药效分类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辨晰甲亢的中医归属
    二、甲亢的病因
    三、甲亢的病机分析
    四、辨治理法
    五、用药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甲亢文献信息采集表一(经验总结)
    甲亢文献信息采集表二(病案)
致谢

(9)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王莒生教授学术渊源
    内科杂病效法关幼波
    皮肤病治疗遵从张志礼
    呼吸病治疗继承许公岩
    融会贯通其他医家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
    1“调内以治外”的整体观
    2.皮肤病中“疏肝宣肺”的治疗观
    3.以“祛风宣降”法贯穿咳喘病治疗的始终
    4.慢性咳喘应从五脏论治
    5.“善治者治皮毛”一内科杂病要注重风邪为患
    6.疑难症当以调肝为要
    7.结论
王莒生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1. 慢性咳嗽病诊疗经验总结
    2. 支气管哮喘诊疗经验总结
    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疗经验总结
    4. 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经验总结
    5. 白癜风诊疗经验总结
    6. 干燥综合征诊疗经验总结
    7. 湿疹治疗经验
    8. 失眠症诊疗经验总结
    9. 复发组方治疗疑难病诊疗经验总结
    10. 方剂使用经验诊疗经验总结
    11. 药味使用经验总结
王莒生教授"五脏治咳"法辨治慢性咳嗽病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一、中医学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 古今文献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参考文献
        1.2 近二十年现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1.2.1 检索策略
        1.2.2 文献纳入标准
        1.2.3 文献检索结果
        参考文献
        2 近二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哮病)的临床与模式生物研究现状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检索结果
        2.3.1 临床研究现状
        2.3.2 模式生物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二、中医药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一、概述
        二、文献综述方法
        1 检索策略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检索结果
        3.1 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
        3.2 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
        3.3 代谢组学的优点
        3.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5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仙味保金方治疗法则及方药研究
    一、肺脏的中医生理、病理特性
    二、肺脏用药性味特点
        1 药味宜辛、宜酸
        2 药性宜温润
    三、通过五行生克及与脏腑相配关系论治肺病
    四、通过脏腑表里关系论治肺病
    五、"温润辛金培本平喘"法则的确立
    六、仙味保金方药的处方资料
        1 方药组成
        2 剂量
        3 功能、主治病证
        4 方解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一、前期研究背景
        1 仙味保金方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小鼠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研究
        2 确定代谢物组类型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及制备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三、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分组
        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前期动物模型研究基础
        2.2 造模方法
        3 给药方法
        4 标本的采集
        4.1 家兔耳缘静脉血的制备
        4.2 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制备
        4.3 家兔尿液的制备
        5 代谢组学分析
        5.1 样品制备
        5.2 代谢产物的检测
        5.3 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
        1 家兔一般状态的变化
        2 病理变化
        2.1 静脉血
        2.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3 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3.1 血清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3.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3.3 尿液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五、讨论
        1 家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验证
        2 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方药的相关性分析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检索结果
        2.3.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2.3.2 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2.3.3 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秦竹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泰传统医学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比较研究[D]. 萨静姝.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百合病病证治方的理论探讨[D]. 陈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分析[D]. 肖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天麻半夏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D]. 吴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 陈筱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国家级名中医辨治规律初探[D]. 黄小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D]. 周继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10]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D]. 陈馨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眩晕诊治仍需考虑血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