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崛起的世界水电旅游城──谈湖北宜昌城市形象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闯[1](2021)在《三亚河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
李体[2](2020)在《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党报和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城市形象建构方面具有其它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城市形象广告版面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运作模式,《人民日报》便成为城市管理者建构和呈现城市形象的权威平台。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为目标媒体,以其近十年的城市形象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梳理和内容分析。城市形象广告整体数据分析运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类目建构,主要从广告数量、广告客户、广告版面、广告内容四个层面和城市行政等级、广告图文比例以及广告视觉元素等9个类目进行全方位的细化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主要通过对广告文本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比重计算,归纳分析出城市形象广告在城市形象呈现中着重使用的符号元素,观察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呈现的变化特征及其形象呈现侧重点。通过对《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的整体数据和广告深层文本内容的综合分析,尝试深入剖析《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背后的传播逻辑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市形象广告主要受到党报自身功能角色定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导向和城市自身现实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在建构城市形象时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同质化,表现为广告主题分布不均衡,视觉元素应用雷同;传播形式模式化,表现为广告文本多宣传式话语体系,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形象建构功利化,表现为追求短期形象建构,对城市文化层面形象呈现存在缺失。针对《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控制因素,结合个案分析的方法,借鉴典型城市进行形象建构的先进经验,从而为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提供改善建议。以期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形象塑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城市各方面资源,推动有利于城市形象传播力形成、提升、发展的战略实施,从而实现城市形象传播源头的规范运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启发城市管理者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利用大众传媒建构城市形象的新思路。
周飞[3](2014)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历了大城市的发展浪潮后,小城市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力,中国小城市将在吸纳农村人口、完成中国社会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国小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能够更加准确地作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空间部署和发展规划。本文综合运用实证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实地考察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小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理论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发展现状的考察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武汉市一城独大,发展程度高的地级市与周边省份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还不明显,而到小城市一级就与周边省份有不小差距,湖北省的城市格局呈“倒金字塔”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湖北长江经济带如果要在整体实力上大幅度提升,必须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发展小城市及其所辐射的小城镇。本文的重点是四至七章,探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空间布局,小城市应从本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体系综合考量,使二者实现空间交汇,达到产城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城镇网络,各类产业协调发展。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宏观上的把握,才能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城镇连绵带。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布局,应采取分段开发的策略。经济带东段强调武汉市对整个经济带尤其是对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的带动作用,西段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力,中段则为解决湖北省“中部塌陷”而实施“壮腰工程”的具体途径。交通干线是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大动脉,一定要加大投入,建设水、空、公、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发生整体的互联互动。要在民生优先、安全为重、绿色优质三个原则指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内公共设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要做到融入大自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使群众生活舒适愉悦,乐在其中。关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的对策,农业方面主要是科技兴农,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品牌营销促进产业升级;工业方面主要是培育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延伸能力,打造名牌产品;服务业主要是全面满足社会需要,发展科技服务行业。带内小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改进措施是培育竞争优势,拓宽贸易方式,推进市场多元化。坚持深化以产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上以市场化手段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确立政企分开等原则,提高管理效益;对城区和农村土地制度,要分别以土地管理和产权为中心加以调整,农村土地的流转将给农民落户城镇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就业机会。关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城镇化”。对人口集聚,小城市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使人口城镇化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要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就业率;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培植深厚的人力资源。对社会服务,要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人公平享受市民的合法权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带内小城市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对带内小城市的大量人文资源,也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维护和开发。从人文资源中提炼城市精神、开发旅游资源、激活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营造精神家园。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维护和开发,获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给老百姓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周怡[4](2012)在《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国内旅游业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旅游业兴起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它已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做好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无疑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垄断性旅游资源,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兴起,宜昌旅游业也迅猛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强的推进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业,宜昌旅游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如何更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宜昌地区的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地空间结构、产品开发现状、定位及发展趋势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宜昌旅游业的整体开发,对宜昌旅游发展的前景作出判断,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文章首先提出问题,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的现状、旅游整体开发的相关理论体系,探讨国内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对宜昌地区如何实施旅游的整体开发进行思考。第二分析问题,对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条件,包括旅游区位、资源、市场、交通以及开发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第三解决问题,通过国内外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的的分析,探索适合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模式,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的具体方案,提出了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的思路和原则、开发对策、实施建议和发展战略等。
梁慧[5](2010)在《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多年来因缺乏整合思路,很多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基于现有资源条件和开发现状,湖北宜昌应从旅游形象、管理体制、景点布局、线路交通和服务设施5个方面提炼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打造湖北鄂西旅游金字招牌,更好地带动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区域经济发展。
祁翠翠[6](2009)在《三峡旅游背景下晓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疆域辽阔,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别样的民族风情,又拥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珍贵的旅游品牌。它跨越重庆、湖北两省市,辐射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区,统一完整而不可分割,成为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跨省域旅游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长江三峡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带动西部旅游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距充分开发和利用三峡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远,各地仍在不断的致力于三峡旅游的发展。晓峰旅游片区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近邻三峡大坝,处于三峡旅游圈的核心地段,但是晓峰旅游业的开展却不尽人意,这并不是三峡旅游圈的个案,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时逢全球经济危机,旅游业受此影响在所难免,但如何利用三峡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来发展三峡旅游圈的旅游资源,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长期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本文从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借鉴三峡周边成功旅游区的开发模式,以宜昌夷陵区晓峰旅游片区为例,着重分析其在长江三峡旅游大背景下的现状、优劣势及发展潜力,针对性的给出三峡晓峰旅游片区市场拓展和营销推广策略,并为类似的旅游片区发展模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并给予实践性的指导。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阐述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明确行文框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三峡旅游背景下晓峰旅游市场的运营现状。同时从旅游地的空间关系、旅游市场和旅游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了解国外研究方向和思路、研究新成果或突破,分析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探索研究趋势。第二部分为三峡旅游背景分析。阐述了以长江三峡大坝为核心的三峡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的旅游政策趋势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并介绍了三峡人家风景区和车溪风景区两个以长江三峡为依托的成功景点案例,解析其开发成功的原因。第三部分晓峰客源市场现状分析。通过宜昌市和夷陵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的分析,引导晓峰旅游片区的市场开发。在了解晓峰片区旅游景区和景点客源状况的基础上,对该区域主要景点的游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围绕游客的构成、消费行为及倾向展开,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为晓峰旅游市场开发条件综合分析及市场发展潜力研究。在晓峰旅游片区的现状分析和客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晓峰旅游片区的开发条件进行SWOT分析,深刻剖析晓峰旅游开发的劣势和威胁,寻找晓峰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针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和潜在的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充分考虑利用长江三峡旅游市场客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结合武汉和宜昌两个潜在市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最大程度的挖掘晓峰旅游发展的潜力。第五部分为晓峰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在前面一系列的分析归纳基础上,对晓峰旅游市场进行了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定位。并根据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谋划出晓峰旅游片区市场扩展的策略,充分考虑并利用了晓峰旅游片区处于长江三峡旅游核心区域的地理优势,并借助长江三峡旅游客源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扩大晓峰旅游片区的市场份额。第六部分为晓峰旅游市场的营销分析。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市场需求理论、市场营销组合理论为基础,根据晓峰片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合理的选择旅游营销策略。依托旅游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从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区域合作的加强、多层次营销渠道的建设以及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晓峰旅游市场的营销推广研究,意在提高晓峰旅游片区的知名度,加大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合作,加大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旅游市场更好的发展。第七部分:结束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黄义根[7](2008)在《宜昌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是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型产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国际及国内各省市和区域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开发。中国加入WTO,使中国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之中,并且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旅游市场对发展旅游业,使之更成功地成为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之一,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旅游业现进入到营销主导的时代,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是对湖北省宜昌市旅游发展状况考察为例,对旅游市场结构与营销对策进行研究和讨论。本文首先简明介绍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基本原理,从宏观角度阐述宜昌的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特色资源、旅游营销现状和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作者尝试从消费者自身要素为基本出发点,从社会学角度对客源结构,目的结构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消费者相关的各要素对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行为、旅游偏好、旅游消费、旅游体验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出各要素对旅游营销的影响并对宜昌的旅游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宜昌市的旅游营销对策:在政府调控下建造整体旅游环境,加大经济投入;对旅游产品进行形象定位,塑造品牌;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促销,与媒体合作,开展多元化促销。
刘开美[8](2008)在《展示三峡文化 繁荣宜昌旅游——宜昌市“三峡文化与旅游”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报告试图从三峡文化研发与宜昌旅游发展的结合上,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宜昌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品位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报告从三峡文化与宜昌旅游的特质入手,阐述了三峡文化与宜昌旅游的依存关系,强调宜昌旅游依三峡文化研发而韵,托三峡文化研发而彩;三峡文化研发依宜昌旅游而兴,托宜昌旅游而盛。报告分析了三峡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现状,认为三峡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结合乏力、粗放、尚有死角的问题未能根本改变。报告通过分析现代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探讨了三峡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机制。强调三峡文化应宜昌旅游而研,为宜昌旅游而创;宜昌旅游展三峡文化而创,唯三峡文化而尊。提出要在市场运作的条件下,整合旅游市场调整、发展思路构建、三峡文化研发、旅游品牌打造、旅游推介营销诸环节,形成三峡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就深化三峡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宜昌旅游文化品位的问题,提出了大力提高三峡风光的文化底蕴、着力展示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涵、努力重塑宜昌古城的文化风采、全力打造宜昌旅游的文化品牌的建议。
王旭科[9](2008)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问题是近年来学者才给予关注的新话题,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研究内容零散而不系统、研究方法偏重于定性、研究结果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等不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主导因子、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系统功能、运行机制、因果关系模型和主要反馈回路等问题,力求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的操作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历程、特征与态势进行简要分析;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样本城市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城市旅游发展关键取决于三个主要动力——资源动力、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的重要结论;第三,基于三种主导动力,建立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典型动力模式——资源动力模式、市场动力模式、形象动力模式和社会动力模式,对动力模式的演化机理做了深入剖析,对每一种动力模式的启动条件、运行机制及作用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结论;第四,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结构框架、系统特征及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具体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该系统的因果反馈回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软件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以山东省泰安市为对象,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对城市旅游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对系统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泰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续嵩[10](2007)在《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象时代催生了形象导向的思维模式和消费方式。受其影响,中国旅游规划思想从单一的资源导向、二维的市场——资源导向,步入了三维的、以“形象——市场——资源”为核心的理念阶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形象策划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统计,CIS是其主导理论,此外还出现了TDIS模式和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两种方法,但相关实践甚少。CIS理论的内部性、主观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其在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中的局限性。可见,旅游形象策划理论与实践已经出现了较大脱节,提出一个新的旅游形象策划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法等方法,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CIS理论、TDIS模式和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3Ps方法,即以地方性(Place)研究——旅游形象定位(Positioning)——旅游形象传播(Promulgating)为主线的旅游形象策划方法,解决了旅游形象“为什么”、“是什么”和“如何传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贵州为例,对旅游形象策划的3Ps方法进行了检验;指出宜人的生态旅游气候、喀斯特景观及其基础上的夜郞文化遗踪是贵州旅游形象的三大要素,从而将贵州旅游形象定位为“喀斯特生态旅游之都”,确定了以“喀斯特·夜郞故地上的探索”为主题的旅游形象传播口号,并根据信息传播理论提出大众——分众——受众的旅游形象传播方案。大众传播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众传媒为渠道,通过提高大众传媒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扩大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增强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大众性;分众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聚焦贵州旅游形象三大要素,引导旅游者关注贵州特色旅游资源,促使“喀斯特生态旅游”细分市场的形成,从而增强形象传播的目的性;受众传播是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要求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以“形象——市场——资源”理念为指导,根据细分市场基本统计特征及其贵州旅游信息获取特征,进行贵州旅游形象传播,增强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3Ps方法不但可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还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的提出,对于完善旅游形象策划理论、指导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形成旅游目的地长效吸引力、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在贵州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中的应用,将增强贵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贵州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口号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二、崛起的世界水电旅游城──谈湖北宜昌城市形象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崛起的世界水电旅游城──谈湖北宜昌城市形象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城市形象研究综述 |
2.城市形象广告研究综述 |
3.《人民日报》广告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城市形象概念界定 |
2.城市形象广告概念界定 |
3.城市形象的建构主体 |
4.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一、《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内容分析法 |
3.文本分析法 |
4.个案分析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2.研究对象时间范围的确定 |
3.研究对象的类目建构 |
二、《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整体数据分析 |
(一)广告数量层面 |
1.广告数量波动上升,影响因素复杂 |
2.特殊月份广告剧增,政治导向明显 |
(二)广告客户层面 |
1.城市行政等级:广告客户以省级及省会城市为主 |
2.城市所属区域:广告客户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城市 |
(三)广告版面层面 |
1.广告版面大小:以整版广告为主,版面选择灵活 |
2.广告版面分布:集中出现在广告版,位置渐固定 |
3.广告图文比例:图片在广告版面中占据绝对优势 |
(四)广告内容层面 |
1.广告标题字数:广告标题字数渐长,信息量大 |
2.广告主题类型:主题相对集中,类型缺乏创新 |
3.广告视觉元素:以经贸及生态元素的应用为主 |
三、《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与城市形象呈现 |
(一)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及其变化特征 |
1.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关键词词频及比重分布状况 |
2.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呈现的变化特征 |
(二)《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呈现(2010-2013) |
1.物质层面形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 |
2.管理层面形象: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 |
3.文化层面形象:历史文化繁荣,文化旅游发展 |
(三)《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呈现(2014-2019) |
1.物质层面形象:产业集聚集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2.管理层面形象: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脱贫攻坚 |
3.文化层面形象:发展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厚重 |
四、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思考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
(一)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看城市形象媒介建构的影响因素 |
1.媒介因素:党报自身功能角色定位 |
2.政治因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导向 |
3.现实因素:城市自身现实发展状况 |
(二)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看城市形象媒介建构存在的问题 |
1.传播内容同质化:主题分布不均衡,视觉元素应用雷同 |
2.传播形式模式化:宣传式话语体系,形式呆板缺乏创新 |
3.形象建构功利化:追求短期形象建构,文化形象呈现缺失 |
(三)城市形象媒介建构的改善与进路 |
1.方向:以城市定位为核心,挖掘特色资源 |
2.文本:内容生产个性化,符号选取多样化 |
3.策略:依托节庆展会活动,提高城市声量 |
4.视角:关注视角多元,凸显城市人本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1.3.1 本文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小城市的概念界定 |
1.5.1 小城市的划分标准 |
1.5.2 小城市的外延 |
2. 国内外小城市发展现状及其经验 |
2.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与经验 |
2.1.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 |
2.1.2 对国外小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 |
2.1.3 国外小城市发展经验 |
2.2 国内小城市发展现状与意义 |
2.2.1 国内小城市发展类型 |
2.2.2 国内小城市发展中的不足 |
2.2.3 大力发展小城市的重要意义 |
2.3 小结 |
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
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
3.1.1 空间分布 |
3.1.2 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
3.2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3.2.1 湖北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3.2.2 湖北长江经济带地级市与国内相关区域同级别城市经济的比较 |
3.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实力比较 |
3.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与中部六省小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
3.3.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发展潜力比较 |
3.3.3 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综合实力的基本认识 |
3.4 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的原因分析 |
3.5 小结 |
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 |
4.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 |
4.1.1 整体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 |
4.1.2 城镇体系格局的合理配置 |
4.2 湖北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的宏观调控 |
4.2.1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布局 |
4.2.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段的开放开发 |
4.2.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的开放开发 |
4.2.4 湖北长江经济带西段的开放开发 |
4.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现代物流通道建设 |
4.3.1 现代物流通道的规划与建设 |
4.3.2 现代物流通道建设的产业措施 |
4.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4.1 基本原则及其实施办法 |
4.4.2 城市建筑的布景规划 |
4.5 小结 |
5.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
5.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三大产业发展战略 |
5.1.1 产业结构分析 |
5.1.2 农业发展方针 |
5.1.3 工业发展方针 |
5.1.4 服务业发展方针 |
5.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5.2.1 外贸发展的水平估计 |
5.2.2 外贸发展滞后的原因 |
5.2.3 外贸发展对策 |
5.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
5.3.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
5.3.2 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
5.3.3 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
5.3.4 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
5.4 小结 |
6.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
6.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口集聚战略 |
6.1.1 改革户籍制度 |
6.1.2 拓展就业途径 |
6.1.3 培育人力资源 |
6.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服务战略 |
6.2.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6.2.2 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
6.3 小结 |
7.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7.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环境保护 |
7.1.1 环境保护的历程与现状 |
7.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措施 |
7.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文资源的维护与开发 |
7.2.1 文化遗产状况 |
7.2.2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
8.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关于选题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 |
2.1 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概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解析 |
2.2.1 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2.2 旅游开发 |
2.2.3 旅游规划 |
2.2.4 旅游整体开发 |
2.3 旅游整体开发相关理论 |
2.3.1 旅游系统理论 |
2.3.2 旅游区位理论和空间布局理论 |
2.3.3 “核心—边缘”理论 |
2.3.4 增长极理论 |
2.3.5 环城游憩带理论 |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旅游整体开发趋势及热点 |
2.4.1 发展趋势 |
2.4.2 开发热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条件分析 |
3.1 宜昌地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历史文化 |
3.1.3 社会经济 |
3.2 宜昌旅游资源分析 |
3.2.1 自然类旅游资源 |
3.2.2 人文类旅游资源 |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
3.2.4 旅游资源的评价 |
3.3 宜昌旅游区位分析 |
3.3.1 交通区位分析 |
3.3.2 旅游区位分析 |
3.4 宜昌旅游战略市场分析 |
3.4.1 国外游客市场 |
3.4.2 国内游客市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现状分析 |
4.1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现状 |
4.1.1 旅游项目开发 |
4.1.2 旅游项目空间分布 |
4.1.3 相关旅游要素开发 |
4.2 与周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分析 |
4.2.1 与重庆比较 |
4.2.2 与武汉比较 |
4.2.3 与周边其他旅游城市的比较 |
4.3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1 旅游资源重复开发 |
4.3.2 交通体系不完善 |
4.3.3 文化特色不突出 |
4.3.4 整体发展不均衡 |
4.3.5 产品开发水平低 |
4.3.6 营销手段缺乏 |
4.4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4.1 机遇 |
4.4.2 挑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和规划 |
5.1 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倾力打造旅游精品——焦作云台山模式 |
5.1.2 打造城市品牌——大连模式 |
5.1.3 日韩旅游政策 |
5.1.4 坝区旅游 |
5.1.5 案例分析总结 |
5.2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规划设计 |
5.2.1 区域空间规划设计 |
5.2.2 市域空间规划设计 |
5.2.3 都市区空间规划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对策与实施建议 |
6.1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6.1.1 基本思路 |
6.1.2 开发设计的原则 |
6.2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对策 |
6.2.1 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力 |
6.2.2 加强形象设计,打造旅游品牌 |
6.2.3 加强宣传促销,提升知名度 |
6.2.4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多元化 |
6.2.5 加强行业监管,防止过度开发 |
6.3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实施建议 |
6.3.1 接待体系建设 |
6.3.2 交通设施建设 |
6.3.3 保障体系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宜昌市拟建A级景区旅游公路计划表 |
附录 2 宜昌市旅游节事项目 |
附录 3 宜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 17 项) |
附录 4 宜昌市主要旅游景区名录(截止 2012-02) |
附录 5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宜昌市旅游资源现状 |
1. 湖北宜昌生态旅游概况 |
2. 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3. 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
三、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
1. 形象整合 |
2. 体制整合 |
3. 景点整合 |
4. 线路交通整合 |
5. 旅游服务设施的整合 |
(6)三峡旅游背景下晓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 |
1.2.2 旅游市场研究 |
1.2.3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区域概况 |
1.4.1 地理位置及交通区位 |
1.4.2 自然概况 |
1.4.3 社会经济状况 |
1.4.4 开发建设现状 |
§1.5 数据来源 |
1.5.1 直接数据 |
1.5.2 间接数据 |
第二章 三峡旅游背景分析 |
§2.1 三峡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
2.1.1 三峡旅游景区开发价值高 |
2.1.2 三峡旅游资源丰富且有规模性 |
§2.2 三峡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三峡旅游资源分散,缺乏整合 |
2.2.2 三峡旅游市场混乱,企业缺乏竞争力 |
2.2.3 三峡跨区域、管理缺乏力度 |
§2.3 三峡旅游政策趋势 |
2.3.1 三峡和周边旅游资源进行合作 |
2.3.2 三峡市场整合力度加大 |
2.3.3 区域合作加强 |
§2.4 三峡旅游背景下成功案例解析 |
2.4.1 三峡人家风景区 |
2.4.2 车溪风景区 |
2.4.3 三峡旅游背景下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因解析 |
第三章 晓峰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3.1 宜昌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
§3.2 夷陵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
§3.3 晓峰片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
3.3.1 晓峰片区空间结构分析 |
3.3.2 晓峰景区 |
3.3.3 西塞国景区 |
3.3.4 百里荒景区 |
3.3.5 南津关大峡谷 |
§3.4 客源现状评析 |
3.4.1 晓峰旅游片区客源状况分析 |
3.4.2 旅游者消费行为及倾向性调查分析 |
3.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晓峰旅游市场开发条件综合分析及市场发展潜力研究 |
§4.1 晓峰旅游开发条件综合分析 |
4.1.1 SWOT分析原理 |
4.1.2 优势(Strengths)分析 |
4.1.3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1.4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1.5 威胁(Threats)分析 |
4.1.6 优势与劣势转化及机遇与威胁转化分析 |
§4.2 晓峰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
4.2.1 国际市场潜力分析 |
4.2.2 国内市场潜力分析 |
4.2.3 潜在市场调查分析 |
第五章 晓峰旅游目标市场定位 |
§5.1 客源市场细分 |
5.1.1 市场细分的理论依托 |
5.1.2 国内市场细分 |
5.1.3 海外市场细分 |
§5.2 目标市场定位 |
5.2.1 影响定位的因素 |
5.2.2 目标市场定位 |
§5.3 旅游目标市场拓展策略 |
5.3.1 国内重点区域市场拓展策略 |
5.3.2 国内重点细分市场拓展策略 |
5.3.3 海外目标市场拓展策略 |
第六章 晓峰旅游市场营销分析 |
§6.1 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依托 |
6.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6.1.2 旅游市场需求理论 |
6.1.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6.1.4 旅游营销模式的新动向 |
§6.2 晓峰片区旅游生命周期分析 |
6.2.1 晓峰片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 |
6.2.2 旅游营销策略选择 |
§6.3 晓峰旅游产品与价格策略分析 |
6.3.1 产品策略 |
6.3.2 价格策略 |
§6.4 晓峰旅游市场的营销推广研究 |
6.4.1 营销理念 |
6.4.2 晓峰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 |
6.4.3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
6.4.4 开展旅游网络营销 |
6.4.5 多层次的营销渠道建设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三峡晓峰片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
附表 宜昌市夷陵区2005年度旅游经营接待情况年统计表 |
附表2 宜昌市夷陵区2006年度旅游经营接待情况年统计表 |
附表3 宜昌市夷陵区2007年度旅游经营接待情况年统计表 |
附表4 晓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沿途景点游客) |
附表5 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宜昌市民) |
附表6 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武汉市民) |
(7)宜昌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游客市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游客市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2 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旅游市场营销的阶段及发展趋势 |
2.1.1 旅游市场营销的阶段分析 |
2.1.2 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
2.2 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
2.2.1 旅游者心理需求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 |
2.2.2 营销环境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 |
2.2.3 距离衰减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 |
2.2.4 营销组合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 |
2.3 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 |
2.3.1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 |
2.3.2 将旅游市场营销系统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的方法 |
2.3.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
3 宜昌市旅游概况 |
3.1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机遇 |
3.1.1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开发方兴未艾 |
3.1.2 发展机遇优势明显,城市地位逐步提升 |
3.2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
3.2.1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旅游规划日益完善 |
3.2.2 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
3.2.3 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市场促销逐渐加大 |
3.3 宜昌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旅游经济支柱化,但政策不配套 |
3.3.2 旅游产品多极化,但优势不突出 |
3.3.3 旅游产业系统化,但结构不合理 |
3.3.4 要素配套问题—要素配套不够完善,旅游产业链不够完整 |
3.3.5 旅游投资社会化,但收效不明显 |
3.3.6 市场营销问题—投入不足,创新不够 |
3.4 宜昌市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4.1 宜昌市各个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头脑份额 |
3.4.2 宜昌市景区景点的营销渠道——声音份额 |
3.4.3 宜昌市域景区景点与市外周边旅游资源的组合关联 |
4 宜昌市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
4.1 宜昌市客源结构分析 |
4.1.1 宜昌市客源地分析 |
4.1.2 客源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
4.2 宜昌市游客行为分析 |
4.2.1 出游动机 |
4.2.2 出游方式 |
4.2.3 交通方式 |
4.2.4 逗留时间 |
4.2.5 住宿方式 |
4.2.6 消费水平 |
4.3 宜昌市游客评价分析 |
4.3.1 总体评价分析(模糊分析法) |
4.3.2 分项评价 |
4.3.3 宜昌市各景区景点评价 |
4.4 宜昌市游客需求指向与市场前景 |
4.4.1 旅游资源类型的偏好和需求 |
4.4.2 宜昌市域景区景点的偏好 |
4.4.3 景区景点内参与活动类型的偏好 |
4.4.4 市场前景 |
5 宜昌市旅游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
5.1 宜昌市整体营销环境的构建 |
5.1.1 高端发力,加大投入 |
5.1.2 规划指导,创意营销 |
5.2 宜昌市旅游产品形象策略 |
5.2.1 塑造形象,打造口号 |
5.2.2 铸造品牌,突出精品 |
5.3 宜昌市旅游产品产品宣传策略 |
5.3.1 找准接口,整合媒体 |
5.3.2 策划活动,多元促销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起因、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起因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旅游界的研究 |
1.2.2 国内旅游界的研究 |
1.3 基本概念解析 |
1.3.1 城市旅游 |
1.3.2 动力 |
1.3.3 机制 |
1.3.4 动力机制 |
1.3.5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线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框架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科学理论 |
2.1.1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
2.1.2 系统科学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
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 |
2.2.2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征(Life Cycle of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 |
2.2.3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LCUTD)的启示 |
2.3 力学理论 |
2.3.1 力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
2.3.2 力学理论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中运用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 |
2.4.3 城市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其利益表达 |
2.5 体验经济理论 |
2.5.1 体验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 |
2.5.2 体验经济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
2.6 创新理论 |
2.6.1 创新理论的原理 |
2.6.2 创新理论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旅游发展的进程与特征分析 |
3.1 世界城市旅游发展的过程与特征 |
3.1.1 世界城市旅游发展的一般过程 |
3.1.2 世界城市旅游发展的特征 |
3.1.3 世界城市旅游发展趋势 |
3.2 国内城市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
3.2.1 国内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环境的变化 |
3.2.2 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的进程 |
3.2.3 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的量化分析 |
4.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的确立 |
4.1.1 城市区位 |
4.1.2 旅游资源 |
4.1.3 对外经济联系 |
4.1.4 城市发展水平 |
4.1.5 城市环境 |
4.1.6 基础设施 |
4.1.7 旅游设施 |
4.1.8 城市文明程度 |
4.1.9 城市时尚程度 |
4.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4.2.1 主成分回归分析理论概述 |
4.2.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主成分分析 |
4.2.3 样本城市主成分分析评价 |
4.2.4 样本城市的聚类分析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模式分析 |
5.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概念分析 |
5.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形成机理 |
5.2.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形成机理 |
5.2.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形成特征 |
5.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运行分析 |
5.3.1 体制动力模式 |
5.3.2 市场动力模式 |
5.3.3 形象动力模式 |
5.3.4 社会动力模式 |
5.4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内涵比较与演化规律 |
5.4.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内涵比较 |
5.4.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式的演进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构建及其运行研究 |
6.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 |
6.1.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界定 |
6.1.2 对已研究结构模型的分析 |
6.1.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构建的参考模型与关系 |
6.1.4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框架 |
6.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
6.2.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特性 |
6.2.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功能 |
6.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 |
6.3.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环境的分析 |
6.3.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 |
6.3.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 |
6.3.4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4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仿真模型 |
6.4.1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的机理 |
6.4.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涉及的变量 |
6.4.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图 |
6.4.4 仿真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泰安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7.1 泰安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 |
7.1.1 泰安市旅游发展概况 |
7.1.2 泰安市旅游发展优势条件 |
7.1.3 泰安市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
7.1.4 泰安市旅游发展主导动力与动力模式分析 |
7.2 泰安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仿真实证分析 |
7.2.1 泰安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参数值的选取 |
7.2.2 泰安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7.3 泰安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完善与优化对策 |
7.3.1 打造吸引物子系统 |
7.3.2 优化决策子系统 |
7.3.3 提升反应子系统 |
7.3.4 构建保障子系统 |
7.3.5 建设媒介子系统 |
7.3.6 增强需求子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难点与创新 |
第2章 旅游形象策划的 3PS 方法 |
2.1 旅游形象的概念 |
2.2 CIS 理论 |
2.3 TDIS 模式 |
2.4 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 |
2.5 旅游形象策划 3Ps 方法 |
第3章 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
3.1 贵州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
3.2 贵州旅游形象调查 |
3.3 贵州地方性研究 |
3.4 贵州旅游形象定位 |
3.5 贵州旅游形象传播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四、崛起的世界水电旅游城──谈湖北宜昌城市形象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亚河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李闯.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2]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D]. 李体. 河南大学, 2020(02)
- [3]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D]. 周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D]. 周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J]. 梁慧. 商场现代化, 2010(22)
- [6]三峡旅游背景下晓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祁翠翠. 中国地质大学, 2009(01)
- [7]宜昌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黄义根. 重庆大学, 2008(06)
- [8]展示三峡文化 繁荣宜昌旅游——宜昌市“三峡文化与旅游”研究报告[A]. 刘开美. 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 2008
- [9]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旭科. 天津大学, 2008(08)
- [10]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D]. 续嵩. 西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