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学试剂库房管理要求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马洁琼[1](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思思[2](2020)在《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现况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当前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话题,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应对生物恐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保障和硬件基础,在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起步相对晚的前提下,亟需了解目前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及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掌握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及应用情况,提升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推进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发展及尽快实现自主保障奠定基础。目的了解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布概况,重点掌握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应用现状,包括品牌、类型、价格、使用满意度,及年检、维保、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技术与产品发展的瓶颈与短板,为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设备的国产化提供数据支撑,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力建设提供循证依据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制造行业及产品标准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方法通过收集、查找有关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设备的有关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制作调查问卷,采用网上填报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回收,电话复核填报信息,抽取部分被调查单位进行现场调研,选取所调查设备中使用的主流品牌的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访谈。课题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设备的应用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发展建议。结果与分析此次调查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结果以调查截止前的情况为准。调查共搜集到全国66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23种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多数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以进口为主;国内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数量有限、需求量小,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产品标准不完善,产品的基础材料和质量与进口产品有差距,用户对国产品牌信任度不够等是造成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建议本课题研究结果较为真实的反映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状况和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国产化概况,调查结果表明实现我国生物安全防护设备自主保障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的研发支持,对国产设备应用的政策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和工艺瓶颈,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和用户加强沟通,搭建沟通平台相互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完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产品标准,健全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产品体系;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人员的各项能力;加大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我国生物安全工作的国际影响力等。
孙璐[3](2020)在《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气体,被吸入人体后,其短寿命衰变产物氡子体会释放出高能的α粒子损伤呼吸道和肺组织,同时部分氡及子体会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氡及其子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归为I类致癌因素,成为吸烟之后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研究表明肺癌发病风险的增高与高氡暴露相关,肺癌的比值比(ORs)随着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课题组在对某矿井下空气中氡浓度监测时发现矿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较高。且历史上曾出现矿工肺癌高发,找到氡致辐射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索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方法1.在矿工经常活动的矿井下和地面办公室等工作场所距地面1.5米处布放氡探测器,采用化学蚀刻固体径迹法结合连续测量法检测一年四季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按照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137报告中推荐的剂量转换参数估算矿工在井下和地面工作可能因吸入氡累积的年暴露剂量;RAD7氡探测仪测量地面办公区及食堂自来水氡浓度,使用水氡释放导致内照射剂量来估算矿工因水氡所致的内照射年剂量。2.144名矿工的队列研究,72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72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矿工的一般情况、健康情况、从业情况、生活习惯等,结合对矿井下和地面上工作场所中一年四季空气中氡浓度的测量,使用ICRP 137号报告推荐的参数,计算出每位矿工因吸入氡及子体可能产生的累积暴露剂量。3.血常规检测指标包括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来评价血液参数。4.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井下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 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以及γH2AX蛋白的相对表达。5.microRNA芯片筛选氡暴露量不同的矿工各10名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Real-time PCR验证144名矿工其中四种miRNA的相对表达。6.选择5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5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按年龄排序分成5组后采用RNA-seq技术分析其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深度挖掘数据中miR-19a-3p、miR-30e-5p、miR-335-5p对应的靶基因在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7.使用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分析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8.数据以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井下与地面上工作场所空气中氡平均浓度分别为(7.5±3.1)kBq·m-3(n井下=39)和(0.28±0.14)kBq·m-3(n地面=15),据此估算得出空气中氡的年有效剂量贡献范围分别为(4.5~84.8)mSv和(1.3~12.9)mSv。2.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年龄、BMI、吸烟指数没有明显差异。井下组累积氡暴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氡有效照射剂量范围分别为(244~1845)mSv和(4~207)mSv。3.与对照组比较,井下组矿工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血红蛋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RBC低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PLT、WBC高于对照组(n井下=72,n对照=7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以及Cyclin E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γH2AX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croRNA芯片(n井下=10,n对照=10)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与对照组相比,高氡暴露组有15种microRNA表达下调,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hsa-miR-154-5p、hsa-miR-5100、hsa-miR-25-3p、hsa-miR-4701-3p、hsa-miR-338-5p、hsa-miR-505-3p、hsa-miR-4790-3p、hsa-miR-1290、hsa-miR-3976、hsa-miR-4762-5p、;11 种 microRNA 表达上调,分别是hsa-miR-488-5p、hsa-miR-1227-3p、hsa-miR-4770、hsa-miR-6724、hsa-miR-210-5p、hsa-miR-3605-3p、hsa-miR-1181、hsa-miR-6880-3p、hsa-miR-6796-3p、hsa-miR-3154、hsa-miR-1825。其中,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的miRNA有5种,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Real-time PCR验证了两组矿工外周血(n井下=72,n对照=72)血桨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井下组矿工四种mi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6.RNA-Seq技术分析结果显示,5组矿工共有的差异基因有CCL3L3、CCL3L1、105369230、CCL4L2、LAIR2、TMED7-TICAM2、LOC112268337、MC1R和S100B,其中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后涉及细胞进程、环境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以及免疫、内分泌和发育系统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Toll样受体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NF-kappa B信号通路等。对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测序结果进行深度挖掘,井下组miR-19a、miR-30e以及miR-335对应靶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TargetScan、miRBase 以及 miRanda 预测靶基因显示,CCNA2 和 CCND1(分别编码 CyclinA2 和 CyclinD1)是 miR-19a 的靶基因;CCNE(编码 CyclinE)是miR-30e的靶基因;CDK2(编码CDK2)是miR-335的靶基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clinA2、Cyclin D1与miR-19a呈负相关(P<0.05),Cyclin E1 与 miR-30e 呈负相关(P<0.05),CDK2 与 miR-335 呈负相关(P<0.05)。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Cyclin E1 的表达以及血浆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的相对表达均与氡累积暴露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RNA-seq测序技术筛选井下矿工血样,寻找新的氡致辐射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不同累积氡暴露矿工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讨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并得到以下结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可能成为评价氡致辐射损伤的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 γH2AX,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等蛋白以及血浆中miR-19a、miR-30e、miR-335以及miR-451a等有可能成为氡辐射损伤潜在生物标志物。
曹胜魁[4](2020)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细粒棘球蚴)寄生于宿主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阻碍畜牧业发展。细粒棘球蚴可与人体共存40年甚至更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免疫逃避机制的建立,阻碍宿主的免疫应答。这是寄生虫与宿主长期共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而明确其逃避机制也成为预防和治疗囊型包虫病的关键。已有研究发现,精氨酸酶在某些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展现出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但在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将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中,分析精氨酸酶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代谢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构建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模型。感染270 d后,分别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腹腔灌洗液和肝脏组织,分离血清、腹腔细胞与肝白细胞。首先,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明确腹腔细胞和肝白细胞中的精氨酸酶 1(arginase 1,ARG-1)、精氨酸酶 2(arginase 2,ARG-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情况;采用酶活性检测法分析腹腔细胞和肝白细胞中精氨酸酶活性在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90d、180 d、270 d和360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腹腔髓系细胞中ARG-1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其次,应用RT-qPCR技术分析腹腔细胞中精氨酸代谢相关的酶分子表达情况;通过高通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中氨基酸和尿素含量的变化;应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总多胺检测试剂盒分析NO和多胺的含量,以了解精氨酸的整体代谢情况。同时,利用试剂盒分析肝组织的尿素和NO含量。另外,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90 d、180 d、270 d和360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了解其与ARG-1之间的相关性。对于肝CD4+和CD8+T细胞,在感染270 d时同样进行CD3ζ亚基分析。再者,通过磁珠分选获得脾脏T细胞,并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270 d)腹腔细胞和T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的表达情况,以阐释其与精氨酸酶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体内和体外分别验证精氨酸浓度对CD3ζ亚基表达的影响程度。最后,分别在有精氨酸和无精氨酸环境下培养T细胞,通过microRNA(miRNA)表达谱分析,筛选与精氨酸调控T细胞功能相关的miRNAs,并经RT-qPCR分别在体外和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验证。利用miRanda软件预测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并与KEGG和GO数据库比对获得功能注释。进一步,筛选和分析靶基因与氨基酸缺乏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miRNAs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调控T细胞CD3ζ亚基表达和T细胞功能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270 d后,宿主腹腔细胞和肝白细胞中ARG-1的蛋白质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而ARG-2和iNOS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精氨酸酶活性在感染组小鼠腹腔细胞和肝白细胞中也提高(P<0.05)。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SSChighCD1 lb+F4/80+、SSClowCD11b+F4/80+、CD11b+CD11c+、CD11b+Gr-1+、CD11b+Gr-1+Ly-6C+Ly-6G-、CD11b+Gr-1+Ly-6C-Ly-6G+和CD11b+Ly-6G+细胞中ARG-1的表达比例均呈现增长趋势(P<0.05)。相对于对照组,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ARG-1基因表达的mRNA水平显着提高(>60倍,P<0.001),ARG-2和AGAT的mRNA水平略见增多(P<0.01),而ADC无变化(P>0.05),iNOS、ODC、OTC和OAT均降低(P<0.01)。通过对血清中代谢物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对照组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中精氨酸被大量代谢(P<0.001)、尿素和鸟氨酸含量增高(P<0.01)、NO和瓜氨酸含量降低(P<0.05),表明精氨酸酶的代谢效率增高,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代谢效率有所降低。另外,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中尿素含量也增多(P<0.001)、NO含量下降(P<0.01)。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后180 d内,CD4+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相对于对照组的表达量,均无差异(P>0.05);但是在感染后270 d和360 d,感染组小鼠CD4+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这与ARG-1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相反,呈负相关(P<0.05)。另外,感染组小鼠肝CD4+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也下调(P<0.01)。通过腹腔细胞和T细胞的共培养,发现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来源的腹腔细胞培养孔中,CD4+和CD8+T细胞CD3ζ亚基的再表达均受到抑制(P<0.001),而添加精氨酸和精氨酸酶抑制剂BEC后,CD3ζ亚基再表达有所恢复(P<0.05),但添加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MMA和过氧化氢酶后无效果(P>0.05)。这表明,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细胞所表达的精氨酸酶抑制了 T细胞CD3ζ亚基的表达。进一步,在体外和体内均证实了精氨酸增多对CD3ζ亚基表达的促进作用(P<0.05),而尿素不影响其表达量(P>0.05),提示精氨酸酶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精氨酸浓度而实现的。在T细胞中,通过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筛选出与精氨酸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分子46个,且经过RT-qPCR验证,芯片筛选所得的组间miRNAs差异性准确率达90%。同样,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中也发现部分与精氨酸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与体外验证的一致率达70%。差异表达的miRNAs共靶向2 907个目的基因而行使功能,主要涉及Signal transduction、Sensory system等44条信号通路,其中与mTOR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s分子有15个,对应40个靶基因;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相关的miRNAs分子有5个,对应6个靶基因。这提示miRNAs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缺乏影响T细胞CD3ζ亚基表达和T细胞功能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1.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细胞和肝白细胞均高表达ARG-1,而非ARG-2,且其活性提高;随着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时间的延长,腹腔多种髓系细胞的ARG-1表达量逐渐增高。2.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中ARG-1是代谢精氨酸的主要酶,导致体内精氨酸被大量代谢,拮抗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减少NO含量,利于细粒棘球蚴的生长发育。3.随着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时间延长,CD4+和CD8+T细胞中CD3ζ亚基的表达量逐渐降低,且ARG-1主要通过降低机体精氨酸浓度抑制T细胞CD3ζ亚基的表达。4.miRNAs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缺乏调控T细胞CD3ζ亚基的下调表达和T细胞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揭示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免疫抑制T细胞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分子基础。本研究结果将为细粒棘球蚴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新认识和科学依据,为药物靶点设计提供新策略。
李慧莹[5](2019)在《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引起全球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原,全年均可感染,主要感染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诺如病毒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又被称作食源性病毒(Foodborne Virus)和水源性病毒(Waterborne Virus)。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其传染性强和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在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诺如病毒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食品种和水源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污染的病毒含量低,病毒分布不均一,且含有各种抑制病毒检测的因子等因素,使得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检测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已建立了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具备了完整的引起腹泻病毒病相关病毒的检测技术体系。但我国建立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检测体系起步晚,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仅发布了食品(硬质表面食品、软质水果、生食蔬菜和贝类消化腺)中诺如病毒检测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2016),该标准是在欧盟的ISO/TS 15216-2的基础上建立,并没有进行检测方法优化。并且该国标也不包括脂肪、蛋白类即时食品中和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而在欧盟的ISO/TS 15216-2中也是仅有瓶装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缺少大量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但是目前大部分水源性病毒的暴发均与现场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有关,而为了能检测到现场水源中低浓度和分布不均的病毒粒子,需要建立适宜的方法来开展现场采样和提高病毒检测的灵敏度。本研究旨在对已有的临床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评价和应用;通过建立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与形成水和食品中病毒检测方法的操作规范,为我国水源性和食源性病毒病的检测、监测和应对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化实验室检测技术。一、临床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和应用实验室评价已发表的诺如病毒GI、GII基因型多重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2年-2017年1863份住院儿童急性胃肠炎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在1863份住院儿童粪便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率24.25%(12.78-32.92%),诺如病毒全年感染,冬季为感染高峰期。获得306条诺如病毒VP1区基因序列,包括6个基因型:GII.3(71.24%),GII.4(23.53%),GII.2,GII.5,GII.6,和GII.13。诺如病毒聚合酶区序列分析显示GII.P12/GII.3、GII.Pe/GII.4和GII.P4/GII.4是主要流行基因型。二、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以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1,MNV-1)作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膜吸附洗脱富集技术(viral adsoption-elution,VIRADEL)和 Realtime RT-PCR,按照采集水的体积及采样方式的不同建立和评估了两种不同的水源性诺如病毒富集方法。结果显示(1)瓶装、桶装水采用阴或阳离子膜吸附法进行病毒初次浓缩,病毒滞留率分别可以达到99.92%和98.23%;无论是阴离子膜还是阳离子膜,1%Tralk洗液洗脱效果最佳;超滤法对洗脱液进行二次浓缩,最终将待检水样浓缩至200μL;该检测体系能在10个小时内较好地完成0.1mL-5L水中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的浓缩和检测,并且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的回收率分别为15.25%和6.76%。最后该方法通过了三家实验室的验证。(2)自主研发了一种适合野外现场采样的病毒采集系统(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在野外现场无外电源的条件下2个小时内完成1000L环境水的采集(水流速10L/min);仅需将过滤完水样的Nanoceram膜装置低温带回实验室,用Tralk洗液洗脱病毒,再通过PEG-6000沉淀和超滤二次浓缩最终获得了 1mL浓缩水样,并且Tralk洗液对Nanoceram膜的MNV-1洗脱率达到70.45%。(3)对北京市昌平区京密水渠饮用水进行了病毒富集,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了该饮用水的病毒谱,发现了 5个病毒科的哺乳动物病毒谱,其中一些与人类疾病相关,包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主要常见病毒如诺如病毒(NoV GII.17)、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 71)、甲肝病毒(HAV)和爱知病毒(Aichivirus,Aichi1)。本研究建立了适合实验室的瓶装、桶装水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和适合野外现场的大量水中诺如病毒的富集和检测方法,并应用自主研发的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对我国北京市昌平区京密水渠开展了饮用水中病毒的富集和检测。三、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优化与评估以MNV-1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优化和评估了软浆果、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及蛋白质、脂肪类即食食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1)考察Tralk洗液、TGBE洗液、TPB洗液和NaPP洗液对软浆果(草莓和葡萄)和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生菜和洋葱)中MNV-1的洗脱效果,比较洗脱液的二次浓缩方法PEG6000沉淀和超滤对MNV-1的浓缩效果。评估优化后方法对不同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软浆果草莓中TGBE洗液-PEG6000沉淀组合方法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3基因拷贝/10g;葡萄中TGBE洗液-超滤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4基因拷贝/10g;生菜中Tralk洗液-PEG沉淀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3基因拷贝/10g;洋葱中Tralk洗液-超滤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4基因拷贝/10g。(2)比较了洗脱-浓缩方法和直接RNA提取法回收蛋糕和午餐肉中MNV-1的回收效果,结果显示前者没有检测到蛋糕和午餐肉的MNV-1,后者成功回收到了 MNV-1,但是诺如病毒的检测限高于其他种类食品,分别为106基因拷贝/10g和104基因拷贝/10g。本研究建立了软浆果、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和脂肪蛋白类即食食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优化和完善了我国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体系。四、贝类中病毒的检测以MNV-1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了贝类中诺如病毒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1)比较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和蛋白酶K结合直接RNA提取两种贝类中诺如病毒检测效果。用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得到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蛋白酶K结合直接RNA提取方法获得的MNV-1回收效果。(2)收集我国北京市330份贝类样本,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处理贝类消化腺和肠道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获得贝类中的病毒谱。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后共获得了 4594270条被注释病毒的基因序列,其中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21%(965185/4594270)。而在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中,被注释到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1.26%(12205/965185),包括20个病毒科,其中就有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12个病毒属和杯状病毒(Caliciviridae)的诺如病毒属(Norovirus)和札如病毒属(Sapovirus),包括常见的人疾病暴发相关的EV、HAV 和 NoV,其中 NoV 的基因型包括 GII.1、GII.2、GII.13、GII.14 和GII.17。NoV GII.2基因序列与目前我国NoV主要流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而GII.17与流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总之,实验室评价了已发表诺如病毒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了 2012年-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岁以下住院儿童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特征。本研究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现场水样采集的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建立了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回收检测方法,形成了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操作规范,并结合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饮用水源和贝类中的病毒谱。
张春红[6](2019)在《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研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继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和短串联重复序列之后,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以遗传标记密度高、稳定性高、分型检测易于实现自动化的特点成为第3代多态性标记,在遗传诊断,遗传风险评估、连锁不平衡图谱和遗传关联分析等人类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显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人体存在营养素需要量个体化遗传特征,通过研究导致功能和表型改变的编码区和调控区的个体化SNP信息,可以基于SNP分析对个体化营养素缺乏风险进行评估和干预,通过基于正常人群和缺乏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及人群SNP基因分型检测,可以建立人群SNP基因型频率分布特征,获得与营养素缺乏风险高度关联的SNP位点公共数据库,从而实现基于个体差异或人群差异特征的精准营养干预。为此,探索快速、准确、高通量的SNP基因分型技术以及基于SNP检测对人体营养缺乏风险进行评估的研究必要而迫切。目的:一、研究建立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通过文献荟萃分析筛选提取营养相关联的SNPs,优化血液和唾液样本DNA自动化提取程序,建立适宜的引物设计方法,采用微流体芯片技术,建立微流体芯片营养SNP的检验方法,实现对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二、微流体芯片方法的初步应用采用人群对微流体芯片方法进行测试,初步分析基因型数据的地域分布特征,并与生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研究营养SNPs的检验方法在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动化提取工作站建立血液和唾液样本的DNA提取流程,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PCR原理设计引物,纳入了 52个与维生素A,D,E,B6,B2,叶酸,钙,铁,锌和硒微量营养素缺乏易感性关联较大的SNP位点,SNP检索和纳入原则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从建库至2017年6月25日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主题词分别为“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r SNP”and“vitamin A,D,E,B6,B12,FA,Ca,Iron,Zn,Se”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维生素A,D,E,B6,B12,叶酸,钙,铁,锌和硒”。同时手工检索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踪法收集更多相关文献。建立创新性SNP微流体芯片检测方法,并对如下指标进行评估:(1)防交叉污染能力的测试:奇数反应孔中预点引物混合液,偶数反应孔中不点制无引物混合液。另外,采用凝胶电泳试验对芯片对应反应孔中的溶液进行检测。试验重复操作六次。(2)引物特异性分型能力和准确性评估:先将52个SNP位点对应的引物混合液分别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待引物混合液干燥后再将156个不同的DNA样本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室温静止30 min使得芯片干燥,DNA样本的浓度为10 ng/μl,随后将PCR预混液注入到进样通道中。所有的芯片分型检测结果均与对应的二代测序(NGS)分型结果进行比较。试验重复操作六次。(3)适宜DNA反应浓度检测:先将52个SNP位点对应的引物混合液分别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再将52个不同的DNA样本中每个样本都按照1 ng/pl,5ng/μl,10ng/μl和15ng/μl进行四个浓度梯度稀释。试验重复操作六次。(4)重现性检测:先将52个SNP位点对应的引物混合液分别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重现性试验采用一个DNA样本进行检测。试验重复操作六次。(5)临床血液样本多种营养素缺乏风险筛查评估应用:采用所建立的成熟的芯片分型检测方法,随机选取六个临床样本进行评估应用。先将52个SNP位点对应的引物混合液分别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随后按照芯片检测流程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6)血液中提取的DNA与唾液中提取的DNA在芯片上分型结果的比较:分别获得三个人的血液DNA样本,来自于同样的三个人的唾液DNA样本。先将52个SNP位点对应的引物混合液分别预点于不同的反应孔中,随后按照芯片检测流程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7)运用二代测序方法对芯片分型结果进行验证,设计二代测序所需引物序列,目的扩增片段长度约300~450 bp,包含该SNP位点。目的片段的扩增,序列测定工作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运用建立的高通量微流体芯片基因分型检测方法,对1130份血细胞样本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对每份样本检测与人体微量营养素维生素A,D,E,B6,B12,叶酸,钙,铁,锌和硒等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高度关联的143个SNP遗传标记物。该143个SNP位点的纳入原则同上所述。铁营养素相关生化指标与SNP位点易感性分析中,CRP>10 mg/l的人被排除在这项研究之外。体内铁储量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体内铁储量(Body iron,BI,mg/kg)=-[log(sTfR*1000/SF)-2.8229]/0.1207。由于数据缺失量小于5%,对连续变量中的缺失数据采用现有数据把原始数据中的缺失数值模拟出来。采用Q-Q图和Shapiro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扭曲线性混合模型(Warped linear mixed model,Warped-LMM)对生化指标数据进行变换。扭曲线性混合模型是在标准混合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允许在进行遗传分析的同时适应表型变换,应用在生化指标变量中,以改善其与正态分布的配合度,因为SF和sTfR浓度呈正偏态分布。采用R软件包进行PCA、Kinship和SNP位点之间连锁不平衡分析,分析候选SNP位点的特征。如有种群结构的存在,采用FaST-LMM模型(Factored spectrally transformed linear mixed models)进行关联分析,首先采用连续变量探索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联性,随后再采用分类变量对所有的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SF的分组标准:参照《WST 465-2015人群铁缺乏筛查办法》将铁缺乏的标准设定为SF<25 ng/ml,当CRP≤5 mg/1时,当SF<25 μg/1时判定为铁缺乏组,当SF≥25 μg/1时判定为正常人群;当CRP>5 mg/1时,当SF<32μg/1时判定为铁缺乏组;当SF≥25μg/1时判定为正常人群。sTfR的分组标准:sTfR<4.4 mg/1时为铁缺乏组,sTfR≥4.4mg/1时判定为正常人群。参照《WS/T600—2018人群叶酸缺乏筛查方法》将叶酸(FA)的缺乏标准设定为FA<4 ng/ml时为叶酸缺乏组,FA≥4 ng/ml时判定为正常人群。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维生素B12的缺乏标准参照检测试剂盒上提供的数据:HCY≥10μM时为病例组,HCY<10μM时判定为正常人群。B12的分组标准:B12<425 pg/ml时为B12缺乏组,B12>425 pg/ml时判定为正常人群。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在民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基因以及等位基因携带人群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根据P值0.05的阈值确定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建立了 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和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检测方法,包括3个主要流程:建立了自动化DNA提取流程,通过对带有凝胶的血细胞、EDTA抗凝全血、离心去血清后的血细胞、新鲜唾液、唾液保存液保存的唾液样本和口腔拭子采集的口腔黏膜细胞等各种样本的提取效果比较,结果显示96份新鲜唾液获取的DNA浓度为150.02±50.97 ng/μl,OD260/280为1.80±0.15,OD260/280为1.50±0.21。从新鲜唾液中获取DNA含量理想,DNA降解程度低,提取方法简单,应作为唾液标本采集的首选,是开展营养基因组学人群研究的有效方法。分析并应用了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扩增设计方法。建立了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微流体芯片检测标准化流程,对方法的评估结果显示应用物理性阻断技术实现了相邻反应孔间的零交叉污染。本研究将5 ng/μl和15 ng/μl分别作为血液和唾液来源的样本的适宜DNA反应浓度检测下限值。芯片平台上相同样本精密度为0.67%~26.06%,相同位点的重复结果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该研究在重现性方面显现出良好的实验结果,无论在芯片内还是在芯片间,重现性均良好。六个临床样本多种营养素缺乏风险筛查彩色图谱直观显示出多种营养素缺乏风险,以及单一营养素缺乏风险程度,同时也表明个体在营养素缺乏风险程度上各有其独特性。通过分析三个个体血液和唾液两种来源的DNA样本在微流体芯片上的52个SNP位点分型结果,并且与二代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个个体血液和唾液两种来源的DNA样本在芯片上的52个位点分型结果完全一致,与二代测序的结果也完全一致。二、对143个MDR-SNPs位点地域分布特征及关联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结果显示了存在群体遗传结构。对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与种群间关系的方差分析结果为P<1.36e-14,表明143个SNP位点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这与样本的最初个体信息吻合,也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中采用的基因分型技术的准确性良好。采用函数snpgdsPCACorr分析了主成分中前三个成分与SNP位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其他染色体上的多态性位点均呈现显着的差异,主成分分析PC1中显示位于RAB6B基因上的rs2280673解释效度在25%以下,位于TF基因上的rs1799852解释效度为25-500%,位于RBP2基因上的rs2118981位点和SRPRB基因上的rs1830084位点解释效度在50-75%之间,位于TF基因上的rs1358024,rs1525892,rs 1880669,rs381]647,rs3811658,rs6794945,rs7638018,rs8177248八个多态性位点的解释效度为75%以上。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在民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基因以及等位基因携带人群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获得了大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位点。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微流体芯片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构建了适合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唾液基因组自动化DNA提取方法,建立了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扩增引物设计方法,建立了一种高通量微流体芯片基因分型检测方法,并采用1130人的小样本对方法进行了初步测试应用。
董明辉[7](2019)在《M公司生物试剂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生物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随着生物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令这一行业成为信息经济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形态,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生物产业政策的发布和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推进,生物试剂采购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M公司如何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把握机会,维持市场地位,需要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本文对课题的背景做了简要概述,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市场营销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通过阐述相关市场营销理论,选定STP-4Ps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理论依据。利用IFE矩阵分析M公司的内部环境,运用PEST分析和EFE矩阵分析M的外部环境。运用市场理论营销中的STP理论细分M公司的市场,确定细分市场并明确M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运用SWOT矩阵,阐明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M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M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确定销售战略,结合STP-4Ps理论制定营销战略。最后,提出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
王玉,贺士军[8](2019)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文中指出通过文献复习,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护方法和应对措施。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危害因素不容忽视,应从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对实验室进行合理设计及布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实验人员工作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建立实验人员的健康监测档案,加强心理健康咨询,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等措施控制相应的危害因素,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姜周曙,许杭慧,樊冰,亓文涛,林海旦[9](2018)在《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服务》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试剂库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历来也是高校的安全重地,其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运营服务至关重要。以安全和高效为目标,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结合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仓储服务的实践,在建好标准化试剂库的基础上,破解现代化仓储背景下用好试剂库的难题。
陈钰[10](2018)在《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发展与应用现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国内外环境卫生领域标准物质发展概况,初步掌握我国环境卫生领域标准物质/样品的生产、使用及需求情况,以及相关研究中的难点和困难,分析标准物质/样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今后研制新品种的标准物质/样品提供思路。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国内外标准物质研制机构的网站,汇总、整理各国标准物质发展、研制、管理规范、应用等现况及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选取各省下属的3个城市,城市下属的3个区/县,并将江苏省和甘肃省作为2个重点省份,在所选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理化检验和质量控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双轨录入Epidata 3.1整理数据,使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地区、单位级别等因素对标准物质/样品的年均花费、购买因素等指标是否有相关性。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方法对受访者购买标准物质/样品时的考虑因素进行Friedman检验和Kendall检验分析。最后,对标准物质/样品研制者和使用者进行了面对面专家访谈,以验证文献调查与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文献调查结果显示,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REMCO)发布的9个ISO导则是各国规范化研制标准物质的基础。目前研制标准物质较发达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欧洲联合研究中心创建的欧盟标准物质组织(ERM)、日本、韩国等,各国均遵循了ISO导则文件规范化研制标准物质,且标准物质生产者均以国家层级的研究机构为主。由于研制历史较长,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因此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均具有较健全的环境标准物质体系。我国分为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两个体系,二者的管理、定义、分类均存在差异。国内的标准物质/样品生产等同/等效采用了ISO导则的规范,生产者由通过国家资质认可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组成。但由于我国标准物质/样品研制起步较晚,环境标准物质/样品中混合标准气体数量较少,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指标、化妆品检测所需标准物质/样品与相关卫生标准配套性较差。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受访者均对标准物质/样品有所了解,其中工龄在6~10年的受访者占29.9%(106/354)。受访者表示最常使用标准物质/样品绘制校准曲线等工作。59%受访者仅使用国产标准物质/样品,39.6%受访者国产和进口标准物质/样品均会使用,1.4%受访者仅使用进口标准物质/样品。受访者认为国产标准物质/样品便宜、购买便捷,但种类不全;而进口标准物质种类齐全、溯源性好、价格昂贵、购买繁琐。他们会首选国家级别的标准物质/样品生产者购买标准物质。而受访者在平时工作中获取遇到困难的标准物质/样品包括基体标准物质、多种混合标准物质等,与专家访谈结果一致。2011-2016年间,受访者购买标准物质/样品的年平均花费呈上升趋势,且年平均花费与所在地区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位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P<0.05)。受访者表示,在选购标准物质/样品时最先考虑标准物质/样品的具体成分,与专家访谈的结果一致。结论:由于我国标准物质/样品起步较晚,在环境领域的发展不如国外全面,且在管理体系与国外存在差异。标准物质/样品生产者生产技术低,研制成本高、研制周期长和进口标准物质的准入是影响我国标准物质/样品发展的原因。我国应加强标准物质/样品监管,控制标准物质/样品市场,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研制便携、稳定的低浓度环境标准物质/样品,为国家环境污染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与量值传递。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学试剂库房管理要求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学试剂库房管理要求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创新性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
(2)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现况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际概况 |
1.3.2 国内概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收集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内容 |
2.2 资料整理与录入 |
2.3 数据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概况 |
3.2 个人防护及技术保障设备 |
3.2.1 防护口罩 |
3.2.2 一次性防护服 |
3.2.3 正压头罩 |
3.2.4 正压防护服 |
3.2.5 呼吸防护装备佩戴密合度测试仪 |
3.2.6 生命支持系统 |
3.2.7 化学淋浴设备 |
3.3 实验对象隔离操作防护设备 |
3.3.1 Ⅱ级生物安全柜 |
3.3.2 Ⅲ级生物安全柜 |
3.3.3 动物负压解剖台 |
3.3.4 换笼工作台 |
3.3.5 动物隔离器 |
3.4 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理设备 |
3.4.1 压力蒸汽灭菌器 |
3.4.2 废水处理系统 |
3.4.3 气(汽)体消毒装置 |
3.4.4 动物残体处理系统 |
3.5 实验室围护结构密封/气密防护装置 |
3.5.1 气密门 |
3.5.2 管、线穿墙密封设备 |
3.5.3 气(汽)体消毒物料传递舱 |
3.5.4 气密传递窗 |
3.5.5 渡槽 |
3.6 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
3.6.1 生物安全型高效空气过滤装置 |
3.6.2 生物安全型气密阀 |
第四章 讨论 |
4.1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进口比例高 |
4.2 我国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研发起步晚,发展快速 |
4.3 国产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和维修维保优势 |
4.4 国产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缺乏在BSL-4和ABSL-3实验室中的应用 |
4.5 国产产品异军突起,但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仍有差距 |
4.6 一批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
4.7 国内需求量小,研发能力欠缺 |
4.8 对国产品牌不信任,企业与用户交流少 |
第五章 意见建议 |
5.1 国家加大政策支持 |
5.2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
5.3 完善设备生产和评价标准 |
5.4 建立权威验证评价平台 |
5.5 搭建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平台 |
5.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7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
5.8 注重融合智能化技术 |
5.9 统一病原微生物分类等级 |
5.10 加大应急防护物资储备 |
课题创新性与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生产厂家调研报告 |
附录2: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设备使用情况调研表 |
(3)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氡水平测量及相关剂量贡献估算 |
1. 空气中氡浓度测量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2. 自来水氡浓度测量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血液学指标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周期调控蛋白以及γH2AX蛋白表达的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血浆miRNA芯片筛选和验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三、外周血淋巴细胞RNA-Seq表达情况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四、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讨论 |
3. 小结 |
结论 |
氡致辐射损伤假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个旧云锡矿工健康调查及随访调查》知情同意书 |
(4)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的表达及动态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1.2.2 腹腔细胞悬液制备 |
1.2.3 肝白细胞悬液制备 |
1.2.4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1.2.5 免疫荧光分析 |
1.2.6 精氨酸酶活性分析 |
1.2.7 流式细胞术 |
1.2.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 |
2.2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ARG-1、ARG-2和iNOS的表达分析 |
2.2.1 腹腔巨噬细胞分选纯度鉴定 |
2.2.2 Western Blotting分析腹腔细胞 |
2.2.3 Western Blotting分析肝白细胞 |
2.3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细胞精氨酸酶的免疫荧光分析 |
2.4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活性分析 |
2.5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髓系细胞中ARG-1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代谢通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建立 |
1.2.2 总RNA提取 |
1.2.3 RT-qPCR分析 |
1.2.4 氨基酸和尿素含量分析 |
1.2.5 NO含量检测 |
1.2.6 多胺含量检测 |
1.2.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精氨酸代谢相关的酶分子表达分析 |
2.2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中精氨酸代谢相关的产物分析 |
2.2.1 氨基酸和尿素 |
2.2.2 NO |
2.2.3 总多胺 |
2.3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尿素和NO含量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抑制T细胞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1.2.2 脾脏单细胞悬液制备 |
1.2.3 T细胞分选和纯度鉴定 |
1.2.4 共培养体系 |
1.2.5 流式细胞术 |
1.2.6 精氨酸含量和尿素含量对CD3ζ表达的影响 |
1.2.7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喂食精氨酸 |
1.2.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脾脏CD3ζ亚基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
2.2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CD4~+和CD8~+T细胞中CD3ζ的表达分析 |
2.3 精氨酸酶抑制T细胞CD3ζ亚基的再表达 |
2.3.1 脾脏T细胞分选纯度鉴定 |
2.3.2 精氨酸酶在体外抑制T细胞CD3ζ亚基的再表达 |
2.4 精氨酸含量和尿素含量对CD3ζ表达的影响 |
2.5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喂食精氨酸对CD3ζ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调控T细胞功能相关miRNAs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1.2.2 T细胞培养 |
1.2.3 RNA提取 |
1.2.4 RNA纯化 |
1.2.5 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1.2.6 芯片杂交和扫描 |
1.2.7 芯片结果分析 |
1.2.8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 |
1.2.9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T细胞中差异表达miRNAs的验证 |
1.2.10 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样本RNA质量鉴定 |
2.2 测序数据质控 |
2.3 差异表达miRNAs筛选 |
2.4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 |
2.5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T细胞中差异表达miRNAs的验证 |
2.6 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注释与分析 |
2.6.1 靶基因预测 |
2.6.2 KEGG注释 |
2.6.3 GO注释 |
2.6.4 KEGG富集分析和GO富集分析 |
2.7 调控mTOR信号通路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的相关miRNAs筛选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诺如病毒 |
1.1.介绍 |
1.2. 基因和病毒结构 |
1.3. GII4基因型诺如病毒 |
2. 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 |
2.1. 介绍 |
2.2. 根据临床特点分类 |
2.3. 食源性和水源性诺如病毒 |
2.4.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 |
3. 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 |
3.1. 临床样本、食品样本和水样本 |
3.2. 诺如病毒检测策略 |
3.3. 病毒分离 |
3. 本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
第一部分 腹泻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与应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常用试剂 |
1.3. 常用耗材 |
1.4. 实验病毒株 |
2. 实验方法 |
2.1. 核酸提取 |
2.2. 病毒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 |
2.3.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 |
3. 实验结果 |
3.1. 病毒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评估 |
3.2. 呼和浩特市诺如病毒分子流行情况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常用试剂 |
1.3. 常用耗材 |
1.4. 实验病毒株 |
1.5. 常用溶剂的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和冻存 |
2.2. MNV-1病毒培养和病毒滴定测定 |
2.3. 核酸提取 |
2.4. 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
2.5. 瓶装或桶装水中病毒浓缩 |
2.6. 大量水中病毒浓缩 |
2.7. 高通量测序 |
3. 结果 |
3.1. MNV-1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建立 |
3.2. 瓶装和桶装水中病毒回收效果 |
3.3. 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回收MNV-1效果评价 |
3.4. 饮用水中病毒回收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优化与评估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常用试剂 |
1.3. 常用耗材 |
1.4. 病毒毒株 |
2. 实验方法 |
2.1. 模拟样本制备 |
2.2. 病毒洗脱 |
2.3. 二次浓缩 |
2.4. 直接RNA提取 |
2.5. 病毒检测 |
2.6. ISC-RT-qPCR检测NoVs |
3. 实验结果 |
3.1. 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中MNV-1回收效果 |
3.2. 脂肪、蛋白类食品中MNV-1回收效果 |
3.3. 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回收效果 |
3.4. 基于受体捕获诺如病毒检测草莓中诺如病毒 |
4. 实验讨论 |
第四部分 贝类中病毒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常用试剂 |
1.3. 常用耗材 |
1.4. 过程对照病毒MNV-1毒株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贝类样本收集 |
2.2. 贝类样本处理 |
2.3. 贝类病毒的分离 |
2.4. 高通量测序 |
3. 实验结果 |
3.1. 比较不同贝类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 |
3.2. 贝类中病毒宏基因组分析结果 |
3.3. 贝类中动物病毒基因组的分析结果 |
3.4. 贝类中胃肠炎疾病相关的病毒基因组分析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研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从血液和唾液中自动化提取DNA方法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各种样本DNA提取方法的评估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章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设计方法 |
1 引物设计原理 |
2 设计方法 |
3 SNP纳入原则 |
4 引物设计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章 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微流体芯片检测方法的评估 |
3 统计方法 |
4 血液中提取的DNA在芯片上的评估结果 |
5 唾液中提取的DNA在芯片上的评估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第四章 MDR-SNPs位点地域分布特征及关联分析初探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讨论 |
创新点 |
结论 |
未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与人类营养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文章 |
(7)M公司生物试剂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1.1 STP理论 |
2.1.1.1 市场细分 |
2.1.1.2 确定目标市场 |
2.1.1.3 差异化和定位 |
2.1.2 4Ps营销理论 |
2.1.2.1 产品要素 |
2.1.2.2 价格要素 |
2.1.2.3 渠道要素 |
2.1.2.4 促销要素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
3.1 M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1 M公司基本情况 |
3.1.2 M公司的经营情况 |
3.2 M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3 M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第四章 营销战略制定 |
4.1 M公司的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1.1 基于客户所处领域的市场细分 |
4.1.1.2 基于客户地理的市场细分 |
4.1.1.3 基于企业规模的市场细分 |
4.1.2 确定目标市场 |
4.1.3 差异化和定位 |
4.2 M公司的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2.5 SWOT总结 |
4.3 M公司的营销战略的制定 |
4.3.1 营销产品策略 |
4.3.2 营销定价策略 |
4.3.3 营销渠道策略 |
4.3.4 营销促销策略 |
第五章 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成立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项目组 |
5.2 招募当地销售人员开拓二线城市 |
5.3 升级物流管理 |
5.4 新建信用控制团队 |
5.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
1.1 物理因素 |
1.2 化学因素 |
1.3 生物因素 |
1.4 管理制度和心理因素 |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对策 |
2.1 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 |
2.2 对实验室进行合理设计及布局 |
2.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人员工作技能 |
2.4 改进实验方法, 控制危害因素 |
2.5 建立实验人员的健康监测档案, 加强心理健康咨询 |
2.6 重视生物安全管理 |
(9)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现状 |
2 试剂库运营管理现状 |
2.1 试剂库安全管理的理念与体制 |
2.2 缺乏化学试剂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手段 |
3 化学试剂库运营管理理念与方法 |
3.1 互联网思维和主动服务意识 |
3.2 高校危化品仓库的角色转变 |
3.3 危化品仓库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
4 结语 |
(10)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发展与应用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发展历史 |
1.1.1 我国标准物质发展历史 |
1.1.2 我国标准样品发展历史 |
1.2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分类 |
1.2.1 标准物质分类 |
1.2.2 标准样品分类 |
1.2.3 标准物质/样品特性值分类及编码规则 |
1.2.4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异同 |
1.3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研制机构 |
1.3.1 标准物质研制机构 |
1.3.2 标准样品研制机构 |
1.4 近年我国标准物质/样品发展趋势 |
1.4.1 近年标准物质发展趋势 |
1.4.2 近年标准样品发展趋势 |
1.5 我国环境标准物质/样品面临的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7.1 文献分析 |
1.7.2 问卷调查 |
1.7.3 专家访谈 |
1.7.4 质量控制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标准物质调研结果 |
2.1 国外标准物质现况 |
2.1.1 标准物质国际组织 |
2.1.2 美国标准物质发展现况 |
2.1.3 欧盟国家标准物质发展现况 |
2.1.4 亚洲主要标准物质研制国家研制现况 |
2.1.5 国内外标准物质现况对比分析 |
2.2 国内外标准物质规范性研制现况 |
2.2.1 国外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
2.2.2 国内标准物质的规范性研制 |
2.2.3 国内外标准物质规范化研制对比分析 |
2.3 国内外标准物质生产者 |
2.3.1 国外标准物质生产者 |
2.3.2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研制机构的认定及依据 |
2.4 国内外标准物质体系的差异 |
2.5 国内外环境标准物质研制现状 |
2.5.1 国外环境标准物质研制现状 |
2.5.2 我国环境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现状 |
2.5.3 我国水质类标准物质/样品的应用 |
2.5.4 我国气体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现况 |
2.5.5 我国土壤类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现况 |
2.5.6 我国化妆品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现况 |
2.5.7 我国微生物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现况 |
2.6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标准物质应用现况调查 |
3.1 问卷调查结果 |
3.1.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1.2 问卷调查受访者标准物质使用情况 |
3.1.3 受访者标准物质/样品需求情况 |
3.1.4 问卷调查标准物质购买情况及选购因素 |
3.1.5 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
3.2 专家访谈 |
3.2.1 标准物质使用者专家访谈 |
3.2.2 标准物质研制专家访谈 |
第四章 讨论 |
4.1 国内外标准物质差异 |
4.2 我国标准物质/样品使用发现的问题 |
4.2.1 标准物质/样品监管问题 |
4.2.2 标准物质/样品种类增长缓慢 |
4.3 标准物质/样品需求量 |
4.4 标准物质/样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
4.4.1 生产技术面临挑战 |
4.4.2 研制成本提高 |
4.4.3 研制周期的影响 |
4.4.4 国外标准物质的影响 |
4.5 我国环境卫生领域标准物质/样品发展方向 |
4.5.1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相关计划 |
4.5.2 进一步研究重点 |
4.5.3 意见与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学试剂库房管理要求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2]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现况分析与发展研究[D]. 李思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4]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精氨酸酶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曹胜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5]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李慧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6]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风险关联SNP高通量微流体芯片方法研究与初步应用[D]. 张春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7]M公司生物试剂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D]. 董明辉.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J]. 王玉,贺士军.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01)
- [9]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服务[J]. 姜周曙,许杭慧,樊冰,亓文涛,林海旦.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11)
- [10]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发展与应用现况调查[D]. 陈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1)
标签:艾滋病检测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 hiv核酸检测论文; hiv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