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宁政办发[2021]58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9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吕和平,陈富,张武,张彤彤,梁宏杰,王敏[2](2021)在《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必要性,针对西藏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明了"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提出"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发展建议。
邹悦[3](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贠佳[4](2020)在《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的耦合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土壤环境是影响马铃薯生长的主要外部因素。探明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以及提出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优势马铃薯品种,可为该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种植示范园内进行,2017年采集了麦肯1号、绿源1号、陕北红等10个品种,2018年采集了黑金刚,艾克瑞亚、定薯9号等14个品种,分别测定24个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以及马铃薯根层土壤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与排名,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养分进行分析。试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探明了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优势马铃薯品种排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两年马铃薯进行综合分析,2017年综合得分大小排序为绿源1号>陕北红>绿源3号>系薯1号>绿源2号>麦肯1号>YL1106-68>冀张薯8号(CK)>中薯18号>1106-68。2018年综合得分大小排序为陇薯6号(CK)>宁薯16号>陇薯14号>希森6号>艾克瑞亚>榆薯3号>吉薯1号>榆薯5号>陇薯13号>黑金刚>沙朵15号>青薯2号>榆薯4号>定薯9号。(2)分析了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根层土壤养分纵向分布规律。不同品种马铃薯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吸收不同,导致成熟期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与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成熟期土壤含水率与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差异,可以得出各品种马铃薯对水分与养分的吸收。2017年绿源1号综合得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50-60 cm明显下降,除硝态氮含量在下层土壤含量较高,其余土壤养分指标均在中上层土壤含量较高;2018年陇薯6号综合得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50-60 cm明显下降,除pH在中下层较高外,其余养分指标均在中上层含量较高。(3)明晰了不同马铃薯品种与根层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马铃薯产和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PPO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马铃薯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电导率与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刘志超[5](2020)在《水旱栽培模式下海南山栏稻对白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blight,BB)是世界范围内的细菌性病害,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爆发,严重影响我国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诸多研究表明,培育和种植含有广谱性抗病基因或多抗病基因组合型品种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山栏稻是一系列具有特殊农艺性状的海南特有旱稻品种。目前山栏稻种植一般采用旱作模式,但在传统旱作栽培模式下产量较低,而在改为水作栽培模式时,产量相对旱作会大幅增加。旱作时白叶枯病不易传播,改为水作后白叶枯菌易随水传播的特点势必会导致白叶枯病易发和多发。为了研究山栏稻水作模式下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特点,我们从诸多海南山栏稻种质资源中选取了17个品种,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各品种所含抗病基因型,并分别在大田、温室大棚内设置水作、旱作两种栽培模式鉴定不同品系的白叶枯病抗性。在大田处理组中观察山栏稻在不同模式下对试验区自然界菌种的抗性差异及产量变化,在温室处理组中检测山栏稻在不同模式下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P6(PXO99)、P7(PXO145)的接种抗性表现,同时观测不同模式下其植株的叶片长宽比、叶维管束结构等性状,分析可能影响山栏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各种因素。本研究结果将为寻找山栏稻中对白叶枯病有效的抗病基因型、选择适宜推广的山栏稻品种和相应的高产栽培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田试验条件下,在分蘖期测得17个山栏稻品种水作模式下的总感病指数比旱作高50.75%,但两种模式下最终总产量相近。其中12个品种水作时对试验区自然白叶枯病菌种感病指数高于旱作,自然抗性较差,但所有供试品种水作模式下的总产量仍比旱作高3.05%。(2)温室试验条件下,在17个山栏稻品种分蘖初期接种2个菲律宾小种,所有供试品种接种P6后,水作模式下仅有1个供试品种表现抗病,另外8个品种中抗,8个品种感病;旱作模式下2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感病。接种P7后,水作时抗病、感病品种的数量分别为7个和2个,旱作时抗病品种高达9个,仅1个品种感病。可见,山栏稻在旱作时的接种抗性较强,水作时接种抗性较差,且大部分品种对P7的抗性强于P6。(3)利用目前已成功克隆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1、xa13、Xa21和Xa27开发的分子标记,对试验材料进行了抗病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品种中,有16个品种含有Xa1基因,5个品种含有Xa27基因,所有品种均不含xa13、Xa21基因,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菌有不同程度抗性。但不含上述抗性基因的品种昌山麻糯亦有较好的抗性表现,推测该品种含有其他本试验未检测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4)温室组中旱作模式下植株叶长宽比仅与接种P7小种后的抗性呈显着正相关,在旱作时叶片越细长的品种对P7抗性越强。而水作时植株叶长宽比与山栏稻对P7抗性不相关;旱作、水作两种模式下叶长宽比与对P6的抗性都不相关。(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与抗病性相关。选取4个品种进行测试,发现未接种白叶枯病菌P6前,叶片丙二醛含量较低,旱作略高于水作;接种P6小种后,旱作模式下叶片丙二醛含量上升,且上升速度高于水作。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2020)在《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中提出张政办函[2020]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重点农业产业任务,对确保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现将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四个百万工程
秦立金[7](2019)在《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瓜枯萎病是由镰孢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n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实践生产中常采用嫁接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难以实现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感作用(Allelopathy)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与植物之间,是指植物间(含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促进或抑制另一种植物(含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生产实践中,一般通过作物间轮作、间套混作、休闲等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本试验选择西芹为黄瓜的间作作物,通过二者田间种植试验和实验室实验,测定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田间防控效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从土壤生物学特性角度揭示其化感防控机理,旨在明确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是否有化感作用?田间化感防控效果如何?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是否有影响?以及上述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如何?为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进行土传病害田间防控和连作土壤修复提供有效途径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最小,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差异显着(P<0.05)。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菌落直径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丙酮、乙醇和蒸馏水3种不同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差异显着(P<0.05),其中,乙醇最小,其次为丙酮和蒸馏水。菌落直径的减小说明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显着化感抑制作用,且随取样时间的延长,化感抑制作用逐渐加强。(2)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差异极显着(P<0.01)。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38.11%~74.95%,相对黄瓜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42.15%~75.90%。(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瓜与西芹间作后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生,比黄瓜单作显着降低了 42.81%,相对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1.4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种植的黄瓜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后,其病情指数显着低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P<0.05),且随着调查日期的延后,病情指数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接种13d后,病情指数趋于稳定。二者间作处理相对于西芹单作的防控效果达57.03%~63.54%,相对于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6.95%~72.15%。(4)二者间作促进了间作作物的生产发育,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间作降低了黄瓜第一雌花节位,增加了黄瓜30节内雌花数;其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了 23.98%、18.05%、19.19%和10.86%;间作黄瓜单株重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16.25%。(5)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其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l指数均达到最大值。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的环境群落物种不同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16S rDNA共检测出45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明显优势类群,其次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二者间作处理的前5类菌门中土壤细菌群丰度百分比之和最高,为87.33%,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为86.44%和85.70%;门分类水平菌群丰度百分比为前10种的细菌中,间作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所占比例最高,达98.63%,比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增加1.69%和1.22%。在门分类水平上,间作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的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土壤细菌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聚为一类,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与之不同。(6)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降低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ITS共检测出5个真菌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为三类主要菌门,其中,二者间作土壤真菌物种最丰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5.500%,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所占比例分别为94.23%和93.17%,未分类或未鉴别菌门占5.10%。在门分类水平上,西芹单作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黄瓜单作和黄瓜与西芹间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二者间作和黄瓜单作的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与西芹单作不同。(7)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生物酶的活性,随着取样时间的延后,各种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黄瓜与西芹间作>西芹单作>黄瓜单作,而蛋白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西芹单作>黄瓜与西芹间作>黄瓜单作。(8)二者间作黄瓜枯萎病菌化感防控效果与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和作物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其病情指数与细菌变形菌门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9,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呈显着负相关;与光黑壳属、丝孢菌属和枝孢属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83和0.866;细菌变形菌门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和0.999;除脲酶、过氧化氢酶外的5项酶活性指标与黄瓜营养生长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0.997;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黄瓜产量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6~0.988;细菌前5种菌门和真菌前5种菌属与黄瓜营养品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387~0.999、0.626~0.988。
石铭福[8](2018)在《不同类型肥料追施对马铃薯生长特征、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追施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明确其在马铃薯上的施用效果。本试验以“大西洋”脱毒种薯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的方法,设置6种施肥处理:CK(硝铵磷复合肥+速溶硫酸钾),F1(CK+GH有机螯合液体肥)、F2(CK+复合多微淡紫解淀粉芽孢杆菌)、F3(CK+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F4(CK+三安复合肥)和F5(CK+金肽能复合肥),研究了马铃薯生理特性、根系形态、产量形成及品质等变化规律,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作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能够明显地改善马铃薯生长特征。与对照相比,不同肥料处理马铃薯成熟期植株株高增幅分别为7.10%,4.08%,55.56%,72.22%和28.25%;茎粗增幅分别为9.18%、10.30%、12.67%、52.88%和42.34%。五个追肥处理的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整个生育期内,处理F4的SPAD值下降最为平缓,降幅为22.12%;与对照相比,不同肥料处理的马铃薯根系形态指标均有所增加,根系总根长较对照提高4.73%-12.16%,根表面积提高12.27%-63.67%,根体积上升10.29%-47.43%,根直径增加15.38%-41.54%,根尖数增加8.06%-27.95%,不同肥料施用效果不同,其中处理F4的效果最好。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追施不同肥料明显增加了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处理F4增幅最大,相比对照,分别增加58.30%和104.11%;对照与F3、F4和F5三个处理间的根冠比差异显着,分别高出19.74%、29.51%和15.48%,而与处理F1和F2无显着性差异。2.追施五种不同肥料后,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性状均有提高。与对照相比,五个追肥处理的产量增产20.43%-56.45%,其中F4产量最高,达30555.00kg/hm2;追肥处理对马铃薯大中薯个数百分率和大中薯质量百分率影响不显着,但相比于对照,在数值上均有所提高;而对单株薯产量、平均单薯质量影响显着,相比对照上升幅度达20.43%-56.45%和20.43%-56.45%。说明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着。3.不同肥料处理对“大西洋”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块茎淀粉含量较对照升高34.47%-125.52%,还原糖含量增加2.60%-25.96%,维生素C含量增加34.62%-176.92%,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1.98%-30.24%,氨基酸含量增加23.83%-35.13%,酚类物质含量增加40.76%-78.20%。淀粉、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含量以处理F4最高,F3次之,而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以处理F3最高,F4次之。说明施肥能够改善马铃薯块茎的营养品质。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株高与SPAD值、单株薯产量、产量、淀粉含量和酚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SPAD值与单株薯产量、产量、淀粉含量和酚类物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小薯个数百分率与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酚类物质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平均单薯重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产量与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淀粉和酚类物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5.主成分(PCA)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2.714%。处理F4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F3、F5、F1、F2和CK,即F4的调控效应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据此,史丹利-三安复合肥和芭田-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较适宜于马铃薯“大西洋”的生长。
湖北省人民政府[9](2017)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鄂政发[2016]5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10月19日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促进全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推进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
蔡向西,张林,罗兰艳,吕丽丹,薛梅,范厚明[10](2016)在《毕节山区马铃薯种薯生产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实施好贵州省星火计划《泰丰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针对毕节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实际,在实施中采取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术培训、办样板以及配套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等措施,建成154公顷脱毒马铃薯一级良种标准化扩繁基地,生产马铃薯一级良种238.6万公斤,推广马铃薯良种1.446万公顷,增产马铃薯2277.45万kg,增收3416.18万元,项目覆盖农户13222户,39667人,农民人均增收861.2元,总结提出马铃薯良种标准化繁育技术4套,发表论文5篇,培训乡村干部及农民284人次,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科技素质,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于2015年1月22日荣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三等奖,为打造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种源基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贵州高寒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必要性 |
1.1 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
1.2 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
1.3 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1.4 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
1.5 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
2 西藏自治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品种选育与引种方面 |
2.2.2 种植方面 |
2.2.3 贮藏加工方面 |
2.2.4 市场销售方面 |
3.1 发展思路 |
3.2 总体目标 |
4 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发展建议 |
4.1 引进陇薯系列品种,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创新种质优化品种布局 |
4.2 依托国内马铃薯科研单位,完善种薯生产体系,提高脱毒种薯生产水平 |
4.3 严格种薯生产管理,加强种薯质量监管,提高种薯生产质量 |
4.4 组装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 |
4.5 开展技术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
4.6 引进科技型企业,实现互利双赢 |
4.7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确保马铃薯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
4.7.1 加强组织领导 |
4.7.2 加大政策支持 |
4.7.3 增加资金投入 |
4.7.4 强化技术支撑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
1.2 无土栽培 |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
1.5.1 竞争作用 |
1.5.2 拮抗作用 |
1.5.3 诱导植株抗性 |
1.5.4 促生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的耦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水分与养分对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2 不同品种马铃薯之间的产量与品质差异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切入点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方案 |
2.2 试验区概况 |
2.3 实验材料与设计 |
2.4 样品采集 |
2.5 测定仪器、试剂及方法 |
2.5.1 试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5.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6 计算方法 |
2.7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三章 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差异 |
3.1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差异 |
3.1.1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 |
3.1.2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差异 |
3.1.3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差异 |
3.1.4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3.1.5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差异 |
3.1.6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差异 |
3.2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差异 |
3.2.1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差异 |
3.2.2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差异 |
3.2.3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差异 |
3.2.4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3.2.5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差异 |
3.2.6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粗蛋白质含量差异 |
3.2.7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差异 |
3.3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综合分析 |
3.3.1 2017年各品种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
3.3.2 2018年各品种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不同品种马铃薯根下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分布差异 |
4.1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分布差异 |
4.2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分布差异 |
第五章 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养分差异 |
5.1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养分差异 |
5.1.1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pH分布差异 |
5.1.2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电导率差异 |
5.1.3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分布差异 |
5.1.4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分布差异 |
5.1.5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差异 |
5.1.6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分布差异 |
5.1.7 2017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分布差异 |
5.2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养分差异 |
5.2.1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pH分布差异 |
5.2.2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电导率差异 |
5.2.3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分布差异 |
5.2.4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分布差异 |
5.2.5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差异 |
5.2.6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分布差异 |
5.2.7 2018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分布差异 |
第六章 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七章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5)水旱栽培模式下海南山栏稻对白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山栏稻研究与应用 |
1.1.1 山栏稻特性 |
1.1.2 山栏稻种质类缘 |
1.1.3 山栏稻育种研究进展 |
1.2 水稻不同水分条件栽培模式的研究 |
1.2.1 稻的需水特性 |
1.2.2 普通旱稻的种植方式 |
1.2.3 传统栽培模式对山栏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4 水稻不同水分栽培方式研究进展 |
1.3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
1.3.1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传播 |
1.3.2 水稻白叶枯病类型 |
1.3.3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
1.3.4 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研究 |
1.3.5 白叶枯病抗性相关物质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水稻品种 |
2.1.2 供试菌株 |
2.1.3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稻种植 |
2.2.2 山栏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
2.2.3 山栏稻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
2.2.4 叶片维管束结构观测 |
2.2.5 大田产量测定 |
2.2.6 植株粒叶性状考察 |
2.2.7 MDA含量检测 |
2.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山栏稻白叶枯病抗性影响 |
3.1.1 大田水、旱栽培模式对山栏稻白叶枯病自然抗性影响 |
3.1.2 温室水、旱栽培模式对山栏稻白叶枯病接种抗性的影响 |
3.2 山栏稻抗病性与粒叶性状、产量及MDA含量关系 |
3.2.1 山栏稻抗病性与粒型关系 |
3.2.2 山栏稻抗病性与叶长宽比关系 |
3.2.3 山栏稻抗病性与叶片维管束关系 |
3.2.4 山栏稻自然抗性与产量关系 |
3.2.5 山栏稻抗病性与MDA含量关系 |
3.3 山栏稻的抗病基因检测 |
4 讨论 |
4.1 水、旱栽培模式对山栏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影响 |
4.1.1 水、旱栽培模式对自然抗性及产量的影响 |
4.1.2 水、旱栽培模式对接种抗性的影响 |
4.2 山栏稻叶片生理指标与抗病性关系 |
4.2.1 山栏稻叶长宽比与抗病性关系 |
4.2.2 山栏稻叶片MDA含量与抗病性关系 |
4.3 山栏稻抗病基因研究与利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土传病害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土传病害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
1.1.2 土传病害主要防治方法 |
1.2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2.1 黄瓜枯萎病及其症状 |
1.2.2 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动态 |
1.3 植物化感作用 |
1.3.1 植物化感物质释放途径 |
1.3.2 化感作用防控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4 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动态 |
1.4.1 土壤酶概况 |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动态 |
1.5 蔬菜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病害防控的研究动态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2.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间作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设计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3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的土壤生物学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土样采集及处理方法 |
3.2.2 测定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细菌多样性 |
3.3.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真菌多样性 |
3.3.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土壤酶活性变化 |
3.3.4 讨论 |
4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FOC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
4.1 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
4.1.1 与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
4.1.2 与土壤细菌前5种主要菌门相关分析 |
4.1.3 与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
4.1.4 与土壤真菌前5种主要菌属相关分析 |
4.1.5 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间相关分析 |
4.2.1 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2 土壤酶活性与细菌前5种菌门相关分析 |
4.2.3 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4 土壤酶活性与真菌属水平前5种真菌相关分析 |
4.3 黄瓜生长发育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
4.3.1 黄瓜营养生长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
4.3.2 黄瓜营养品质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
4.3.3 黄瓜产量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
4.4.2 不同处理土壤生物学指标间相关分析 |
4.4.3 化感作用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4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5 结论 |
5.1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5.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机理研究 |
5.4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不同类型肥料追施对马铃薯生长特征、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肥料研究概况 |
1.1.1 肥料的施用历史和施肥原理 |
1.1.2 施肥的作用及肥料介绍 |
1.1.3 肥料介绍 |
1.2 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马铃薯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2.3.3 马铃薯根系形态指标和根冠比的测定 |
2.3.4 马铃薯产量形成指标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块茎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追肥对马铃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
3.2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茎粗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追肥对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
4.1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根系形态的影响 |
4.3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根冠比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5.1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构成的影响 |
5.2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追肥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
6.1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
6.2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6.3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6.4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6.5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6.6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块茎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6.7 讨论 |
第七章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和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7.1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和生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
7.2 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 |
7.3 讨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毕节山区马铃薯种薯生产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措施 |
1.1 品种实现优良化 |
1.2 种植实现标准化 |
1.2.1 种薯处理 |
1.2.2 催芽方法 |
1.2.3 选地整地 |
1.2.4 确定播期 |
1.2.5 确定播种量 |
1.2.6 确定种植密度 |
1.2.7 播种方法 |
1.3 管理实现规范化 |
1.3.1 查苗补苗 |
1.3.2 中耕培土 |
1.3.3 追肥 |
1.3.4 生长调节 |
1.4 施肥实现科学化 |
1.4.1 施肥原则 |
1.4.2 施肥数量 |
1.4.3 施肥方法 |
1.5 生产质量安全化 |
2 项目取得的效益分析 |
2.1 经济效益显着 |
2.2 社会效益突出 |
2.3 生态效益明显 |
3 项目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3.1 项目解决了当地马铃薯一级良种紧缺和扩繁技术落后的问题 |
3.2 项目实施规模大, 效益显着 |
3.3 项目提高了当地马铃薯生产的技术水平 |
3.4 项目推广的品种产量高, 品质好, 适应性广 |
3.5 项目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
四、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加快实施“陇薯入藏”行动计划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建议[J]. 吕和平,陈富,张武,张彤彤,梁宏杰,王敏. 甘肃农业科技, 2021(10)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4]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的耦合效应[D]. 贠佳. 延安大学, 2020(12)
- [5]水旱栽培模式下海南山栏稻对白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D]. 刘志超. 海南大学, 2020
- [6]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J].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7]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D]. 秦立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不同类型肥料追施对马铃薯生长特征、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D]. 石铭福.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9]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1)
- [10]毕节山区马铃薯种薯生产及效益分析[J]. 蔡向西,张林,罗兰艳,吕丽丹,薛梅,范厚明. 农技服务,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