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供应链知识管理机制研究

虚拟供应链知识管理机制研究

一、虚拟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常源[1](2018)在《虚拟供应链风险识别及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迅速、客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供应链形式无法快速的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单一的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受到了限制,阻碍了企业间合作效率的提升,也无法满足新型产品生产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供应链应运而生。虽然虚拟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创新形式,但由于虚拟供应链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使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新的风险类型。针对目前虚拟供应链风险识别及评估研究的缺乏,本文构建了一种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其评估虚拟供应链风险。本文首先对虚拟供应链的结构模式和运作流程进行分析,辨析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具有的特点,为下文虚拟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分析识别出37项风险指标作为备选考察指标。利用网络爬虫收集虚拟供应链样本数据,并以虚拟供应链中断时间来衡量风险对虚拟供应链的影响程度。文章采用显着性检验逐一考察37项备选指标在有不同风险影响程度的虚拟供应链样本中的差异显着性,保留显着的指标组成虚拟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再次,文章以虚拟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并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寻找最优支持向量机运行参数,利用得到的模型对虚拟供应链样本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和实际虚拟供应链风险水平的对比显示出构建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完成对虚拟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且具有较高的训练效率和精度,从而说明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为应用例,分析了该虚拟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及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应用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该虚拟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缓解风险的措施。

樊学泽[2](2016)在《我国虚拟供应链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虚拟供应链引入国内以来,凭借其虚拟化、敏捷性、协同化等优势被应用到物流、工业及相关行业,显着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企业总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国内虚拟供应链的文献的归纳和比较,分析并总结了虚拟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杨立新[3](2015)在《“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自1982年起至2015年连续17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如何保障农业基础地位,如何有效提升现代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产业经济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当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农产品问题频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间分工协作能力差,供应链过于冗长,信息流通不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工业4.0、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B2B、B2C、C2C以及近年来流行的020(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等电子商务模式为改造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农超对接”是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采用互联网+思维将最新信息技术嫁接到“农超对接”供应链中来,这将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我国现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的不足,在分析了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网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研究经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基本概念、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提出了以第四方专业信息机构为依托的“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模型网络构建方案。论文首先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中的意义。通过大量地文献收集与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脉络以及虚拟组织、虚拟企业(联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虚拟企业分析为基础,界定“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基本概念,分析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的主要功能与要素,确定供应链虚拟整合网与实体网的分工与协作,对“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体系进行了构建。基于以上理论构建,提炼出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构建”、“供应商为核心企业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和“第四方专业信息中介为核心构建”等四种结构模式;并对四种模式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构建的“P2B2B2C”模式,这是对现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领域的一种创新与变革。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网络模型的相关功能,作者利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构建了“果蔬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了服务于“农超对接”参与各方主体的功能系统,通过此平台对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与区域农产品产业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建设可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流的不对称问题,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的均衡发展,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本论文理论研究成果,部分应用于物美集团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信息化项目的实践中,重点介绍了物美集团“农超对接”的发展思路、信息化网络总体架构和评价,最后论述了物美集团“农超对接”供应链信息化构建中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建议。

傅金香[4](2014)在《基于案例推理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企业仅凭自己有限的资源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目前,全球商业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的竞争。而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因其自身结构的局限性,价值散落在整条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使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受到了限制。因此,很多企业开始跳出这种典型的供应链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整条供应链进行管理,利用外部资源优势,形成一条虚拟的供应链,而将散落在各个环节的价值归于一身,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虚拟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机制,也存在其特定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因此,研究虚拟供应链的风险评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案例推理和虚拟供应链风险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进行综述,确定案例推理方法适合于进行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并提出把案例推理技术引入到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的研究中。在对虚拟供应链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定义了各类风险指标的含义。采用框架表示法对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进行表示,结合虚拟供应链风险领域知识的特点,建立了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的顶层框架和子框架。另外,实现案例库的构建,详细规划和设计了案例库结构图和表结构,并采用知识引导法建立案例索引,以风险类别为主索引,并设置副索引和备选索引,随着案例库的不断更新和学习,逐步完善案例库的索引机制,以加强对案例库的管理,提高案例检索的效率。在案例检索方面,基于广义梯形模糊数的概念,本文改进并提出一种新的混合相似度度量方法,克服了大多数方法不能有效处理模糊数的缺陷,同时,设计了案例相似度检索机制,为案例推理模型的实现打下基础。在案例修正方面,本文根据案例检索的三种可能结果,给出了不同的案例修正措施,尤其是检索到K个近似案例的情况下,采用计算匹配率和准确度的方法进行修正,以提高系统决策准确率。关于案例学习,本文在传统的案例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积淀案例库的概念,通过属性约简的方法形成积淀案例,简化案例检索的特征指标,提高案例库的学习能力和检索效率。最后,通过实例研究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基于案例推理的应用和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作了新的尝试,提高了问题求解的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为虚拟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

王杨杨[5](2013)在《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趋向于多样化甚至个性化,整个市场也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通过建立稳定、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以强化供应链管理,保持有特色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对于许多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或市场而言,要组成一个稳定的供应链来为这些产品和市场服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成本上也是不经济的。在此背景下,虚拟供应链(Virtual supply chain,VSC)便应运而生了。虚拟供应链的概念是在1998年英国桑德兰大学电子商务中心的一个名为“供应点”(Supply point)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电子获取系统,以使客户能够直接从中小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虚拟联盟中订货,并称之为虚拟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可被看作是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在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各个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为了同一个目标,共享机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的动态联合体。虚拟供应链作为企业间的一种有效合作模式,它和传统供应链有诸多不同之处,虚拟供应链依赖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能够满足特定时间内的需求,又可以快速、轻易结合、实施和解散。虚拟供应链通过依托公共的或第三方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使企业能够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组建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几个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短期的联盟,而不必纠缠于长期的合同,虚拟供应链为特定的市场、顾客、特定的事件和产品提供了一种选择。虚拟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很清楚的知道各自的需求,合作关系如何终结,如何分担和共享风险以及回报等。美国采购管理协会高级研究中心发表的“采购与供应的未来——未来五至十年展望”一文中,把虚拟供应链看作是未来采购与供应管理面临的一大趋势。虚拟供应链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供求双方的有效链接。由此看来,虚拟供应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确保虚拟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使其有效的激励合作伙伴,并促进企业虚拟供应链运作的不断优化与发展,有必要对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虚拟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可以总结企业虚拟供应链运作的成功经验,找出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不断的优化与改进,降低运作成本;同时,也使虚拟供应链的发起方能更客观地对合作伙伴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企业在未来的虚拟供应链运作实践中,更好的选择与管理合作伙伴。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传统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针对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能够查阅到的文献十分有限。因此,对虚拟供应链绩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对企业的虚拟供应链运作实践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虚拟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对虚拟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虽可建立在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但也必须考虑到虚拟供应链的特点。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包括香港利丰集团在内的许多企业虚拟供应链成功运作的案例,总结了虚拟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异同,在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的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虚拟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内外对虚拟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和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与成果进行梳理,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虚拟供应链,使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化,论述了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按照从需求发现到满足,根据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流程来划分。然后分别探讨了虚拟供应链的特点和虚拟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以便更好的构建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论文还引用了香港利丰集团成功运作虚拟供应链的案例,力求达到对虚拟供应链的认识更加客观和立体,为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做好了铺垫。3.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虚拟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为顾客满意度、合作伙伴关系、敏捷性、财务价值、知识管理五个重要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括多个三级指标,并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4.考虑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并且对某些指标的评判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评价方法的确定方面,选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虚拟供应链绩效的方法。5.将所建立的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应用到A公司中进行验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A公司的虚拟供应链绩效。所得结果与A公司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选题的创新,国内外对虚拟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虚拟供应链的组建及应用、合作伙伴的选择、信任及利益分配与风险机制上。对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评价指标的创新,本文根据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引入香港利丰集团虚拟供应链运作的案例,并对虚拟供应链的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构建了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3.绩效评价方法的创新本文将基于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层次分析法,引用到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中来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本文指出了对虚拟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构建了虚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案例的形式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希望以后的学者能够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李姣宇[6](2012)在《虚拟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以新媒体行业为例》文中提出新媒体融合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媒体内容,行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虚拟供应链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行业得以应用并极大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但针对新媒体行业中虚拟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在虚拟供应链及新媒体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虚拟供应链理论在新媒体行业中的运作机制及特征,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王敏晰[7](2011)在《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企业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其它要素(如: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也从原来有形的物质形态转向无形的知识形态,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面对复杂且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企业仅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经难以把握快速的市场机遇、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外部,关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供应链联盟作为企业内外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已成为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模式之一。供应链联盟体现了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资源整合的思想,联盟成员企业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供应链的核心知识环节上展开合作,建立组织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论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及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联盟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有:(1)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内涵的界定。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是对供应链联盟中成员企业内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的管理,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方法,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的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供应链联盟的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联盟的整体效益。(2)供应链联盟的形成动因及内在机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以及影响联盟内企业间利益分配和协作关系的内在机理,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对有效实施供应链联盟管理和提升供应链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3)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通过研究找出知识管理与供应链联盟管理的耦合机理,构建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保护的过程结构。(4)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构建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环境下,基于Web的知识管理平台具有四层体系结构:门户访问层、应用服务层、数据交换层、资源分布层。包括知识门户、数据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关键技术。(5)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的规划和实施。通过软系统方法论的指导,明确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目标,为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联盟的知识需求、构建系统模型、制定方案与实施、评估与改进。为供应链联盟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一套综合系统方法。(6)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评价。分析了评价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绩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利润比率、顾客价值、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能力、知识的运用水平)、知识的存量水平、知识管理平台、供应链联盟知识交流水平,26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7)案例分析。以XJPC作为具体知识管理实施案例进行研究,XJPC是以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销售等业务为核心业务的供应链联盟,用论文中总结的综合系统方法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实证与应用研究,力求实现整个研究过程的完整与统一,并且对探索性的研究有着实证意义上的贡献。

颜安[8](2010)在《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垂直整合”都是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20世纪末,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垂直整合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主要资源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其它企业完成,通过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来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正如迈克尔·哈默(2001)所言,“事实上,现在垂直整合正被与其性质相反的对应物所替代,我将其称为‘虚拟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也提出,“互联网促使传统市场整合的模式发生根本改变,以信息资产为核心的虚拟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正在逐步取代实体资产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显然,今天的企业运作已进入“虚拟整合”的时代。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及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等虽然最早提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但他们并没有给出虚拟整合的较完整的定义,学者们针对“虚拟整合”的后续研究也很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虚拟整合”的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目前在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许多热点的概念与理论,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等,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同时与“虚拟整合”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厘清这些概念、理论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也是笔者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将论文的主题聚焦在组织间虚拟整合的相关理论、实现技术以及虚拟整合绩效的研究上。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是针对供应链协作环境下的“虚拟整合”的研究。从内容上看,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就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笔者分别就虚拟整合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综述。特别是对与虚拟整合关系密切的许多相关概念(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及其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三章:“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是论文的重点之一。在这一章中,给出了一个“虚拟整合”较完整和准确的定义,并对“虚拟整合”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诸多概念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得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虚拟整合的理论维度”是论文的又一重点。在这一章中笔者就虚拟整合的形式、虚拟整合的内容以及虚拟整合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五章(虚拟整合的绩效模型)与第六章(虚拟整合绩效的实证分析)是对虚拟整合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笔者首先阐述了对虚拟整合绩效的认识,提出了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体系;对可能影响虚拟整合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假设。接着,用验证性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针对国内各行业的100多家制造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 15统计软件包以及AMOS 7.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虚拟整合绩效的达成机制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各因素对“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找出实现虚拟整合绩效的主要成功因素,并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及贡献是:1、目前在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许多热点的概念与理论,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等。一直以来,这些概念都基本上在各自的理论领域内进行研究,却没有一根主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本文厘清了这些概念、理论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概念与理论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来分析,并构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2、“虚拟整合”的概念虽提出了一段时间,然而理论界对其的后续研究却很少。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虚拟整合”的理论框架,包括虚拟整合的概念、虚拟整合的特征、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虚拟整合的维度以及虚拟整合的绩效等,并对相关内容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的空白;3、在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Sviokla(1995)提出的“虚拟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价值网”的概念,并提出在传统的基于实体空间(市场场所,Market place)的价值创造的基础上,“虚拟整合”能够在虚拟的信息空间(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 space)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4、提出了虚拟整合宽度与虚拟整合深度的概念,并提出影响虚拟整合宽度与方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不确定性”及“产品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整合方向四分图”,以对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征背景下企业虚拟整合的需求及整合行为进行分析;5、跨组织信息系统是虚拟整合的重要技术基础。本文对目前技术条件下支持跨组织信息系统构建与企业间虚拟整合的主要实现技术进行了归纳与对比分析。6、提出了“虚拟整合绩效”的概念,并对影响虚拟整合绩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虚拟整合绩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虚拟整合的关键成功因素,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如何成功实施虚拟整合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由于本人综合研究实力以及所掌握的信息资料的限制,论文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例如,论文在第四章中所提出的影响企业虚拟整合方向选择的“虚拟整合方向四分图”,仅考虑了“环境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复杂性”的影响,没有将组织间的权力与依赖等更多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虚拟整合的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仅考察了一些主要的因素,还有不少因素未能考虑在内,值得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此外,本文在第五章中提出了一个企业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体系,并整理了相关的量表,但由于篇幅限制,未就具体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也是笔者下一步打算深入研究的内容之一。

王悦[9](2009)在《虚拟供应链企业协同知识共享的框架及策略》文中提出

张洁梅[10](2009)在《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影响到并购后企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并购绩效。知识管理贯穿于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知识共享能力、抵御知识共享的风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员工学习和培训体系等来提高并购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

二、虚拟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供应链风险识别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虚拟供应链的涵义及特征
        2.1.1 虚拟供应链的涵义
        2.1.2 虚拟供应链的特征
    2.2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2.2.1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涵义
        2.2.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步骤
    2.3 粒子群优化算法
        2.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2.3.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流程
    2.4 支持向量机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虚拟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
        3.1.1 虚拟供应链运作流程分析
        3.1.2 虚拟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3.2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3.2.2 风险评估指标的分类
        3.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初步选取
        3.2.4 风险评估指标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3.2.5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的筛选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4.1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4.1.1 风险评估模型输入输出的定义
        4.1.2 风险评估模型向量机及核函数的选取
        4.1.3 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优化
    4.2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Matlab实现
    4.3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
    4.4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调整与改进
        4.4.1 模型核函数的改进
        4.4.2 模型参数优化算法的改进
        4.4.3 改进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5.1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简介
        5.1.1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基本情况
        5.1.2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运营现状
    5.2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数据收集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2 数据处理
    5.3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
    5.4 工装定制虚拟供应链风险缓解的措施
        5.4.1 缓解市场风险的措施
        5.4.2 缓解分销能力风险的措施
        5.4.3 缓解财务风险的措施
        5.4.4 缓解供应链网络风险的措施
        5.4.5 缓解服务中心技术风险的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虚拟供应链的风险指标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稳步发展
        1.1.3 “农超对接”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1.1.4 “农超对接”供应链信息化面临着新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领域相关文献研究
    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2.1.1 供应链的概念、结构特征与类型
        2.1.2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2.1.3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发展阶段
        2.1.4 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2.2.1 文献计量分析
        2.2.2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内涵
        2.2.3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文献论述
        2.2.4 “农超对接”方面的文献论述
    2.3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相关研究
        2.3.1 供应链信息化
        2.3.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研究述评
    2.4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生态相关研究
        2.4.1 信息生态学
        2.4.2 信息生态循环圈
        2.4.3 信息生态学研究进展
        2.4.4 信息生态学在农业及供应链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概念与总体架构
    3.1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概念
        3.1.1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3.1.2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界定
        3.1.3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核心要素
    3.2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关键技术
        3.2.1 EAI-企业内部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3.2.2 EDI-企业间系统数据交换技术
        3.2.3 PORTAL-基于企业信息的门户技术
    3.3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总体架构
        3.3.1 构建原则与总体思路
        3.3.2 总体架构与主要功能
        3.3.3 供应链虚拟整合平台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模式分析
    4.1 概述
    4.2 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的模式
        4.2.1 模式分析
        4.2.2 模式评价
    4.3 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模式
        4.3.1 模式分析
        4.3.2 模式评价
    4.4 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企业的模式
        4.4.1 模式分析
        4.4.2 模式评价
    4.5 以第四方专业信息机构为核心企业的模式
        4.5.1 模式分析
        4.5.2 模式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创新体系运营与管理
    5.1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创新特征与运作方式
        5.1.1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创新特征
        5.1.2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运作方式
    5.2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运营管理
        5.2.1 构建基于供应链虚拟整合后各方利益分配机制
        5.2.2 建立基于供应链虚拟整合的交易信用评价系统
        5.2.3 构建基于供应链虚拟整合后的柔性管理制度
    5.3 信息生态理论在供应链虚拟整合中的应用策略
        5.3.1 供应链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
        5.3.2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供应链分析
        5.3.3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6.1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依据与结构
        6.2.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6.2.2 评价体系结构
    6.3 “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绩效中信息因子的影响分析
        6.3.1 数理基础
        6.3.2 信息共享前后的价格变化分析
        6.3.3 信息共享前后的收益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物美集团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案例分析
    7.1 物美集团信息化背景
        7.1.1 物美集团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7.1.2 物美集团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7.2 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项目规划思路与总体架构
        7.2.1 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项目的规划思路
        7.2.2 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项目的总体架构
        7.2.3 物美集团“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网络评价
    7.3 果蔬“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7.3.1 物美集团“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平台得到优化与提升
        7.3.2 建立了一支“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项目的人才队伍
        7.3.3 加强了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管道
    7.4 物美集团“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项目发展的建议
        7.4.1 政策层面
        7.4.2 平台层面
        7.4.3 系统层面
        7.4.4 队伍层面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超对接平台需求调研
附录二 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名单
附录三 供应链虚拟整合系统中英文及简称对照表
附录四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基于案例推理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案例推理的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风险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案例推理
        2.1.1 案例推理的基本内容
        2.1.2 案例推理的关键技术
        2.1.3 案例推理的应用
    2.2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2.2.1 虚拟供应链风险
        2.2.2 虚拟供应链风险的存在及特征
        2.2.3 虚拟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2.2.4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虚拟供应链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外部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3.1.2 内部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构建
        3.2.1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3.2.2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
    3.3 基于熵值调整的权重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案例表示及案例库设计
    4.1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问题的框架表示法
        4.1.1 知识表示方法的要求
        4.1.2 框架表示法
        4.1.3 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问题的框架表示法
    4.2 虚拟供应链的风险案例表示
        4.2.1 顶层框架—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表示
        4.2.2 子框架—虚拟供应链特征描述
    4.3 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库构建
        4.3.1 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库设计
        4.3.2 虚拟供应链风险案例的索引
        4.3.3 案例库的表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5.1 基于CBR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5.2 案例检索
        5.2.1 模糊数
        5.2.2 相似度计算的相关研究
        5.2.3 混合相似度算法
        5.2.4 案例相似度检索机制
    5.3 案例的修正
    5.4 案例的学习与维护
        5.4.1 案例的学习规则
        5.4.2 建立积淀案例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实例研究
    6.1 系统设计思想与流程
    6.2 实例分析
        6.2.1 案例信息输入
        6.2.2 案例检索及结果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虚拟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2.2 供应链绩效评价与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
        2.2.1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2.2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3. 虚拟供应链的特点及其运作模式分析
    3.1 虚拟供应链的特点
    3.2 虚拟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运作模式
    3.3 虚拟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比较分析
4.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
        4.1.2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确立
        4.2.1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解析
        4.2.2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确立
    4.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1 从层次分析法到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4.3.2 利用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
    4.4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5.1.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步骤
    5.2 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在A企业的应用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5.2.2 评价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虚拟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以新媒体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新媒体
    (二) 虚拟供应链
三、新媒体虚拟供应链运作机制
    (一) 参与者
    (二) 运作环境
    (三) 虚拟供应链类型
    (四) 运作模式
        1.新媒体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分析
        2.新媒体虚拟供应链的组织
        3.各节点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4.虚拟供应链的实施与运作
        5.产品服务与信息反馈, 虚拟供应链的评价及改进
        6.新媒体虚拟供应链的利益分配
        7.虚拟供应链的解散
四、新媒体虚拟供应链特征
    (一) 供应链结构
    (二) 供应链节点企业
    (三) 信息化、动态化
    (四) 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 市场机会的有效利用
五、新媒体虚拟供应链的发展展望
六、结语

(7)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及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联盟
        2.1.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
    2.2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
        2.2.1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根本动因
        2.2.2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外部环境
        2.2.3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内部条件
        2.2.4 组织形式的创新
    2.3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联盟的机理分析
        2.3.1 供应链联盟的博弈分析
        2.3.2 供应链联盟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第3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
    3.1 供应链联盟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耦合
    3.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内容
    3.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过程
        3.3.1 知识获取
        3.3.2 知识共享
        3.3.3 知识应用
        3.3.4 知识创新
        3.3.5 知识保护
第4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
    4.1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
        4.1.1 节点企业分布式资源层
        4.1.2 跨组织节点交换服务层
        4.1.3 应用服务层
        4.1.4 门户访问层
    4.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
    4.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4.3.1 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
        4.3.2 供应链联盟的知识仓库
        4.3.3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4.3.4 供应链联盟的知识地图
        4.3.5 供应链联盟知识门户
        4.3.6 供应链联盟知识社区
第5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实施
    5.1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5.2 综合系统方法概要
    5.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实施
    5.4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评价
        5.4.1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5.4.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评价方法
第6章 XJPC知识管理案例研究
    6.1 XJPC知识管理实施背景
        6.1.1 公司概况
        6.1.2 需求调研与分析
        6.1.3 构建系统模型与比较
    6.2 XJPC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6.2.1 方案制定与实施
        6.2.2 评估与改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件

(8)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
    2.1 相关基础理论的文献回顾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社会交换理论
    2.2 相关基本概念的文献回顾
        2.2.1 垂直整合与虚拟整合
        2.2.2 虚拟整合的其它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3 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
    3.1 虚拟整合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1.1 虚拟整合的概念
        3.1.2 虚拟整合的基本特征
        3.1.3 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
    3.2 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
        3.2.1 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模式
        3.2.2 在虚拟空间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
    3.3 虚拟整合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3.3.1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整合
        3.3.2 虚拟整合与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4 虚拟整合的理论维度
    4.1 虚拟整合的形式维度
        4.1.1 电子科层(Electronic Hierarchies)
        4.1.2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
    4.2 虚拟整合的内容维度
        4.2.1 虚拟整合的宽度
        4.2.2 虚拟整合的深度(Virtual integration intensity)
    4.3 虚拟整合的技术维度
        4.3.1 跨组织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4.3.2 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
        4.3.3 各主要技术间的比较
    本章小结
5 虚拟整合的绩效模型
    5.1 虚拟整合的绩效
        5.1.1 对虚拟整合绩效的认识
        5.1.2 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构面
        5.1.3 虚拟整合绩效的评价体系
    5.2 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虚拟整合绩效模型
        5.2.1 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
        5.2.2 虚拟整合绩效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6 虚拟整合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模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6.2.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
        6.2.2 企业的内部整合
        6.2.3 组织间伙伴关系
        6.2.4 虚拟整合的深度
        6.2.5 虚拟整合绩效
    6.3 资料分析
        6.3.1 叙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3 模型检验与分析
    6.4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
        6.4.1 虚拟整合绩效的实现机制
        6.4.2 虚拟整合的成功因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虚拟供应链企业协同知识共享的框架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微观机制
二、虚拟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一) 竞争与利益冲突
    (二) 知识共享风险较大
    (三) 知识共享绩效难以评估
    (四) 知识共享硬件环境的缺乏
三、虚拟供应链企业基于知识共享的系统框架
    (一) 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二) 知识处理与发现
    (三) 建立共享知识库
    (四) 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
四、虚拟供应链企业协同知识共享的策略
    (一) 实现共享过程的沟通与信任
    (二) 组建专门的知识共享团队
    (三) 培养知识共享文化
    (四) 制定有效的知识共享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四、虚拟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供应链风险识别及评估研究[D]. 冯常源. 燕山大学, 2018(05)
  • [2]我国虚拟供应链研究综述[J]. 樊学泽. 现代商业, 2016(23)
  • [3]“农超对接”供应链虚拟整合研究[D]. 杨立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4]基于案例推理的虚拟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D]. 傅金香. 东华大学, 2014(06)
  • [5]虚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 王杨杨.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6]虚拟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以新媒体行业为例[J]. 李姣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7]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D]. 王敏晰.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8]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D]. 颜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9]虚拟供应链企业协同知识共享的框架及策略[J]. 王悦. 企业活力, 2009(06)
  • [10]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知识管理研究[J]. 张洁梅. 经济经纬, 2009(04)

标签:;  ;  ;  ;  ;  

虚拟供应链知识管理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