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读书报告

中国民俗学读书报告

问:谈谈你对民俗学课程的认识及看法
  1. 答:写作思路:把自己对民俗学的认识和理解写出来,包含民俗学的内容,艺术特色等。
    我对民俗学的最早涉猎是从大学2年纪开始的。那时我们开设了一门叫做民间文学的课程。这门课程很有意思,所讲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民间习俗和我们经常听说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童话等等。
    对于这些习俗和故事我们都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仅仅认为它是劳动人民在几千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些风俗习惯,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在考研的过程中我又相继读了钟敬文先生编写的以及等等与民俗学相关的一系列书籍,对民俗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民俗学与民间灶凯文学的关系。
    简单地说: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升辩带流传故事中采集、形成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学作品,其表现形式有民间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评书、说唱艺术等,是一种通俗文学或口头传播的文化现象。而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各地民俗习惯,如饮食、服饰、婚嫁、丧俗等等。从性质上看,吵芦前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民俗它是劳动人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等等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现在各国都非常的重视发扬和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要想是本国的文化不被世界文化大规模侵袭就必须坚持和立足于本土。
问:谈谈你对民俗学的认识
  1. 答:民俗学一词,是从英文 Felklere翻译过来的,为英人顿姆斯于 1964 年创立。原意为人民的知识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说的人民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没有受过统治伍蔽阶级的文明教育的人们和在阶级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它所说的知识、智慧或文化称之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比较确切。它的特点是: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4. 许多茄橘念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民俗学在国际上并非无足轻重之学,特别是当今世界,由文化、信仰等原因造成的动乱和冲突,有增无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使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民俗学同样要有自己的回答。中国民俗学,由于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现实及民俗资源的丰富,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在社会的转型期,那种影响着数以亿计民众的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将成为权力或政令控制之外的一种潜在力量。对这种“国情”、“民情”的颤困认识程度任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大众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及其当下状态等方面问题的学科,民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并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
    6回
问:中国民俗学的内容介绍
  1. 答: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后的中国,百废俱兴。为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固有的学术传统,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在对留校的青年教师多次专业考核后,亲自执笔修书一封,选派刚从事文艺理论的我上京,投奔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教授门下,进被当今民俗学界戏称“黄埔一期”的讲习班研修,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自1979年至1983年,我有幸得以两度进京,聆听费孝通、钟敬文、杨大银成志、容肇祖、白寿彝、马学良、杨垫、罗致平、常任侠等一批著名老教授,以及当时年富力强的刘魁立、张紫展、乌丙安、王汝澜等老师亲执教鞭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讲座,先生们铮铮的教诲,唤起了我对所研修专业的洞察和挚爱。其间,罗永麟先生极力推荐我参加刚成立的上海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和《采风》报社,兼任编辑和协会工作,得以有机会经常深入乡间原野、城市里巷,直面此仿姿清新刚健的原生态民风俗。从此,从理论森绝到实践上彻底扭转了我文化艺术上原有的文人立场和观念,孕育了我从“田野作业切入的三重论证”研究问题的方法,奠定了我日后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倾向。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在上述基础上,自1982年开始在中文系、外语系、心理系先后开设了中国民俗学课程,经过多年的课堂和社会交融的实践,以及日本、德国、苏联(俄罗斯)、芬兰、美国等国民俗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当时现有民俗学教材的分析对比,逐渐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民俗学框架和理念。这就是本书原版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俗》。本书与一般的民俗学概论不同,它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
中国民俗学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