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检过程评价的探讨

高校体检过程评价的探讨

一、对高校体育课考核进行过程评价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龙子祥[2](2020)在《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新媒体凭借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并出现死亡情况且传播速度快。我国大多数省份发布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所有学校相继延迟开学时间,并出台“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启全面网络教学。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这进一步推进了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应用。高校公共体育作为培养人才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那么,新媒体在运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又是如何看待新媒体在运用以及有什么措施解决新媒体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呢?文章为调查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疫情背景,挖掘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在疫情面前所遇到的一些难题,然后结合新媒体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以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8所高校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以传统评价方式为主,对体育成绩给予重视,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关注,需要引起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课时压力大。(2)当前,各高校均开展了以制作和使用PPT为主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创建有官方媒体平台,部分学校还组建有新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提升对新媒体应用能力。(3)疫情下,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要求下,各高校都应用新媒体开展了线上教学,形式包括QQ群、云课堂、钉钉、慕课、腾讯会议等平台,最为广泛的是钉钉。整体上而言,学生对疫情期间体育线上教学比较认可。(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较少;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新媒体应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新媒体应用缺乏系统策划。建议:(1)各个学校鼓励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创新公共体育工作方式,包括为其提供额外课时量、经费支持、精神鼓励、成果宣传,选择一些成功的影音视频案例、网络授课案例、微课程教学案例,作为学习、借鉴对象。(2)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必须形成常态化的新媒体应用机制,有规律、有节奏、有计划地应用新媒体。每一项宣传工作均要准确把握宣传对象特征,设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整合选择和使用新媒体手段,制定宣传计划,实现不同媒介优势互补。(3)学校需要以“课程”和“工作内容”为导向,为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制定详细的新媒体培训计划,设置一些前沿性、高水平的培训内容,安排实践性、操作性环节。(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活动将表现出新媒体成为支撑公共体育工作核心力量、新媒体将会被整合应用于公共体育活动、新媒体培训和应用将被制度性加以规范三方面趋势。

孙天尧[3](2020)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体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仅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中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从理论层面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也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协同路径推进的现实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从“知”“情”“行”三个层面,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吉林省高校为例,尝试研究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为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论上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论,“育体”“育德”的本质特征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成长意蕴和高校协同育人的方向。(2)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现出高度认同,但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迫切需要落实路径策略支持;大学生群体亦理性接受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引领,但期待立德树人能通过系统和协同施教而得以效果提升。(3)协同路径的体育课程育人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立德树人效能,要根据导向性原则、中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按照育人实践的有效衔接和育人资源的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通过组织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来予以统筹推进。建议:(1)在思想意识上:从思想意识上提升高校师生对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功能和目标的认知,为协同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思想基础。(2)在实施主体上:加强高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思政中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室的协同工作效率,从主体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3)在实践内容上: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学校研究基地,以学生所在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实践需求为导向,加强体育、思政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大体育”的育人观,从内容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4)在方法手段上: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成效的评价体系,让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上“练习真本领、求得真学问”,助力学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从方法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

王锃璞[4](2020)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布的《国际体育运动章程》第一条第2款明确指出:“体育是所有人类的权利,尤其对身心障碍者而言,体育更是促进其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揭示了适应体育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价值。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人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表明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便利和系统可持续的适应体育课程的开发,对特殊群体的运动参与十分重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保障高校特殊群体身心健康,需要向其开设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来保障其能够进入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中。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亿,在2018年的全国在校本专科生数量统计中,河南郑州以99.3万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根据国家政策和数据统计显示,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进行体育课程开展,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特殊群体、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师、相关专家等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调查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现状、主要问题、相关政策和体育课程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内容,对河南省内已经面向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育课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期末考试评定方式和课堂时间设置等方面与特殊群体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高校不同性别的高校特殊群体在学校适应得分上差异较小,且都处于合格水平以上;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具有差异,分数高低不同。(2)理论课加实践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更能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学习适应能力发展,多人参与的项目对促进这个群体的学校适应能力有更好的作用;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时间越长,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课程课时设置为120分钟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最高;体育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按兴趣组合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里的情绪适应、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和学习适应等5个维度的得分最高,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期末考试评定方式为日常考勤加考试成绩的在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最高。(3)制约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形成体系,体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等。研究建议如下:(1)建议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促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改革和规划,制定和实施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2)体育课程项目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体育课程应重视多人参与项目的开展;应保障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延长体育课程的开展时间;体育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注重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课程评定方式应更加全面。(3)重视和改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培训,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全面提高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加大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投入,并以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发展特殊体育教育,扩大场所和更换装备。

吕永胜[5](2020)在《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校培养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的组织管理模式是高校体育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群体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不清晰,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薄弱。鉴于此,为加强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提高研究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本文以研究生群体需求为中心,结合高校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比对供需矛盾,剖析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构建和优化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在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方面,重点研究了我国四所高校的组织管理模式,理清高校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中三个层级的关系,提炼各个层级中重点部门的体育育人功能,总结高校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中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体育设施三方面的供给。在研究生需求方面,采用问卷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活动现状,重点分析与归纳研究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以及对体育设施三方面需求。通过供需两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对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结构存在“缺位”现象。第三,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与研究生需求的供需矛盾突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梳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育人组织管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育人活动的供给与研究生的需求,构建出高校“一主一辅六翼”的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和体育活动实施的组织管理模式。“一主一辅六翼”模式,以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为主,体育学院(部、系)为辅,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宣传、安全、人力、资金、场地六个方面的保障,形成“六翼”。体育活动实施的组织管理模式,明确了部门职责,使体育活动流程更加清晰。这分别从顶层设计和底层实施两个层面为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与指导。

董文静[6](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郭峰[7](2020)在《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和教育领域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角色,MOOC术语2008年提出后,该课程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盛行,MOOC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上海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公共体育慕课改革,以实现公体慕课现代化教学为目的,采用学校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模式,将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公共体育慕课的教学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该研究进行分析,将2018级本科生作为实验组,2107级本科生采用常规教学,作为对照组,慕课实施后,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结果:1.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给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考,同时也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就学生慕课满意度而言,整体呈现较好的评价。3.公共体育慕课课程学习的学生有4846人,总学习时长达678.44小时,平均课件完成度为92.8%。4.慕课实验后学生在课后对体育内容讨论的差异性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9.781,P=0.003<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教师是慕课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公共体育课的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2.慕课短视频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但课程内容和服务器的反映速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内容的清晰易懂和授课内容是否有帮助是影响满意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3.通过慕课的碎片化学习,学生碎片化观看和阅读的学习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节约体育资源,在课堂中留有更多的时间给老师指导学生练习。4.通过慕课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兴趣存在差异,慕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艳强[8](2020)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文中指出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是当下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而学生需要了解个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数据来参与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建立一个集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以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春市六所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筛选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重点探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理论设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上报之后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推进普通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开发和统一标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长春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进行的较为全面,目前使用的体质测试数据上报软件功能较为单一,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管理利用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管理利用。2对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学生对于体质测试数据管理具有各种需求,设计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具有必要性,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在技术手段、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上均具有可行性。3针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筛选、设计了平台的功能模块: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监测、体质健康干预、学校体育资源和信息。4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保障机制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和高校应该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提供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实际运行中制定相应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后期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

张铭潭[9](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姬瑞环[10](2020)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1978年开始恢复,到现在已经有42年的历史。在发展近50年来,民办本科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已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形成一支强劲增长的高等教育力量。高质量、高水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也是各民办高校所追求的办学目标。而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很重要,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开展是高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缺点,对更好的发展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调查的维度涉及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及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与使用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面,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清晰,各高校在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多数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很感兴趣,上课也能够积极投入课堂,教师的课堂组织较为严密,课堂教学氛围比较积极活跃。2.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方面,教师们认为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提供依据,学生为教师进行网上评课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教师对学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内容基本处于不太关注的状态,学生平时对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关注度不够。3.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方面展开评价;各学校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存在指标体系不全面问题,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4.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同事、学院领导、学校督导小组组成,教师自评目前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中开展的比较少;学校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大多数学校只反馈等级,不能够反馈具体存在问题。对于一些好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学校之间应该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更加完善,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并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自主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2.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明确评价的目的,以及自己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方式应该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视网络测评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大对座谈会的重视程度。3.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中,应重视教师自评这一重要评价主体。同时要完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具体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更正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高校体育课考核进行过程评价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体育课考核进行过程评价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普及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1.1.2 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1.1.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有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
        1.3.3 有关新媒体的研究
        1.3.4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1.3.5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研究
        1.3.6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现阶段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3.1.1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3.1.2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调查
        3.1.3 大学生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态度调查
        3.1.4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运用现状
        3.2.1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3.2.2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3.2.3 新媒体在课外体育训练中的运用现状
        3.2.4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宣传中的运用现状
        3.2.5 新媒体在师资与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现状
        3.2.6 新媒体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3.3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比较少
        3.3.2 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
        3.3.3 新媒体应用尚停留在初始阶段
        3.3.4 学校对新媒体应用呈现碎片化
    3.4 解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的措施
        3.4.1 增加新媒体教学和app的应用
        3.4.2 明确新媒体宣传的主题
        3.4.3 加强对新媒体使用行为的激励和引导
        3.4.4 新媒体在训练和教学中应制定相应计划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运用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缘起
        1.1.1 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领会和理解
        1.1.2 对高校公共体育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关切
        1.1.3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现状的思考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立德树人
        1.4.2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1.4.3 协同路径
    1.5 相关文献综述
        1.5.1 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
        1.5.2 高校体育立德树人的现状研究
        1.5.3 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
        1.5.4 已有文献的评述
    1.6 研究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内涵
        3.1.1 立德树人的理论溯源
        3.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德育目标的本质属性
        3.1.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指向
    3.2 吉林省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状分析
    3.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思路
        3.3.1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意义
        3.3.2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原则
        3.3.3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3.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构建
        3.4.1 组织协同:筑牢立德树人合力教育的制度基石
        3.4.2 内容协同:构建立德树人“大体育”的教学体系
        3.4.3 方法协同:打造助力高校体育立德树人的立体支架
        3.4.4 载体协同:高校公共课题立德树人课程资源的再开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4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5 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问题
        1.1.2 高校特殊群体备受关注
        1.1.3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1.1.4 良好的学校适应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普通高校
        1.3.2 高校特殊群体
        1.3.3 体育课程
        1.3.4 学校适应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假设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
        3.1.1 特殊群体性别分布情况
        3.1.2 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课程累计时间情况
        3.1.3 特殊群体年级分布情况
        3.1.4 特殊群体生理情况
        3.1.5 特殊群体学习态度情况
        3.1.6 特殊群体对体育课程开展的满意度情况
    3.2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
        3.2.1 项目设置情况
        3.2.2 课程时间设置情况
        3.2.3 组织形式情况
        3.2.4 师资配备情况
        3.2.5 场地器材情况
    3.3 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
        3.3.1 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量表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3.2 内容项目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3.3 课程时间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3.4 组织形式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4 改善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影响的举措
        3.4.1 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3.4.2 增强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3.4.3 加快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完善场地器材和设备
        3.4.4 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
        3.4.5 体育课程的开展应重视多人参与的项目
        3.4.6 延长体育课程开展的时间长度,保证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
        3.4.7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注重学生兴趣,向多元化发展
        3.4.8 体育课程的期末评定方式向统评化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大学生学校适应调查量表共51题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成果评述
        1.5.1 核心概念辨析
        1.5.2 国内研究成果评述
        1.5.3 国外研究成果评述
        1.5.4 研究成果小结
2 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现状
    2.1 高校体育组织结构的现状
    2.2 高校体育组织结构的功能
        2.2.1 一级体育管理部门功能
        2.2.2 二级体育职能部门功能
        2.2.3 三级体育职能部门功能
    2.3 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现状
        2.3.1 高校体育活动组织现状
        2.3.2 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2.3.3 高校体育设施配置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普通高校研究生对体育育人工作的需求现状
    3.1 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3.1.1 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3.1.2 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
        3.1.3 研究生体育活动等级现状
    3.2 研究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3.2.1 研究生对学校层面体育活动的需求
        3.2.2 研究生对学院层面体育活动的需求
        3.2.3 研究生对学生组织层面体育活动的需求
    3.3 研究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
        3.3.1 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需求
        3.3.2 体育课程实施方面的需求
    3.4 研究生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4 普通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4.1 高校对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2 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结构存在“缺位”现象
    4.3 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与研究生需求的供需矛盾分析
        4.3.1 高校研究生体育活动组织方面的供需矛盾
        4.3.2 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方面的供需矛盾
        4.3.3 高校研究生体育设施配置方面的供需矛盾
    4.4 构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5 “一主一辅六翼”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5.1 模式构建的目的
    5.2 模式构建的原则
        5.2.1 目标任务原则
        5.2.2 适应性原则
        5.2.3 高效性原则
    5.3 “一主一辅六翼”模式的构建
        5.3.1 “一主一辅六翼”模式的含义
        5.3.2 “一主一辅六翼”模式的内容
        5.3.3 “一主一辅六翼”模式的组织结构与权责
    5.4 “一主一辅六翼”模式的管理与实施
        5.4.1 研究生体育活动的管理与实施
        5.4.2 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管理与实施
    5.5 山东大学研究生体育育人实施策略设想
        5.5.1 研究生体育工作现状
        5.5.2 研究生体育组织结构
        5.5.3 体育育人工作的实施与保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附录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2 慕课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应用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慕课的起源
    2.2 在线教育的发展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慕课的概念
        2.3.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5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5.1 慕课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2.5.2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访谈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慕课的实验设计
    4.1 慕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
        4.1.1 教学内容的开发
        4.1.2 慕课内容的选择
    4.2 公共体育慕课的制作流程
        4.2.1 慕课定位
        4.2.2 视频策划
        4.2.3 影像摄制
        4.2.4 视频剪辑
        4.2.5 平台上线
    4.3 实验对象、时间
        4.3.1 实验对象
        4.3.2 实验时间
    4.4 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组织实施
        4.4.1 教学的实验控制
        4.4.2 教学的组织实施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公共体育教师慕课素养水平的分析
        5.1.1 公共体育教师文化素养水平的分析
        5.1.2 公共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分析
        5.1.3 公共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分析
    5.2 公共体育慕课授课效果分析
        5.2.1 实验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5.2.2 实验后学生文本反馈分析
        5.2.3 授课效果及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5.3 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的分析
        5.3.1 学生移动终端使用情况分析
        5.3.2 学生碎片化学习结果分析
    5.4 慕课教学模式学习兴趣的分析
        5.4.1 在线教育对学生体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分析
        5.4.2 学生公共体育慕课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2.2.1 国外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研究
        2.2.2 国内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发展现状
        3.1.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现状-以长春市六所高校为例
        3.1.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发展现状
    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2.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3.2.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3.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和构建
        3.3.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设计原则
        3.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筛选和理论框架
        3.3.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3.4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模拟应用
    3.5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保障机制
        3.5.1 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
        3.5.2 制度保障
        3.5.3 平台的维护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专家访谈提纲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功能模块选定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功能模块选定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9)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有关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1.3.3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3.1.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3.1.2 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现状分析
        3.1.3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
        3.1.4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学习态度情况分析
        3.1.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3.1.6 公共体育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3.2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2.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现状分析
        3.2.2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现状分析
        3.2.3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现状分析
        3.2.4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分析
        3.2.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态度现状分析
        3.2.6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现状分析
        3.2.7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现状分析
        3.2.8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现状分析
    3.3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不足分析
        3.3.1 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偏离
        3.3.2 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3.3.3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观性不强
        3.3.4 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3.4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3.4.1 强化对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认识和理解
        3.4.2 改进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
        3.4.3 加强正确观念宣传,落实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
        3.4.4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的重视程度,科学处理评价信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附录B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C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D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E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师自评表及个人改进计划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对高校体育课考核进行过程评价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D]. 龙子祥. 河南大学, 2020(06)
  • [3]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D]. 孙天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D]. 王锃璞. 河南大学, 2020(06)
  • [5]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育人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 吕永胜. 山东大学, 2020(02)
  •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郭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D]. 王艳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10]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D]. 姬瑞环.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校体检过程评价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