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抒情传统 体会古诗情感(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霞[1](2021)在《基于新媒体的中学古诗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唐雪[2](2021)在《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涵盖的一个要点,在倡导全民美育、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特殊媒介,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古诗词与审美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素养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的研究,并且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阶段,整体上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丰富而理论价值匮乏。本研究拟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尝试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对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提供标准和参照,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完善和提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第二章分别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结合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剖析出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五个要素,为后面章节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对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审美因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及优秀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例,从审美素养的视角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等进行观察、整理并分析,试图发现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没有设计出合理、系统、明确的指向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五章首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维度框架进行建构,由此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细化并形成层次梯度,再辅之以对应学段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设计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时,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指导。
杨红霞[3](2021)在《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独特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的蕴涵十分丰富、出现的频率较高,故而选取“月”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审美经验是人对客观对象美的主观反映,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月”意象进行研究。尝试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不足的问题,意欲提高学生感知诗词意象、品味诗词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审美能力。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月”意象感知教学。运用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来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内容。在视觉感知方面,教师运用诗词中的图画与词语色彩来辅助教学;在听觉感知方面,教师主要通过朗读诗词,从旋律、速度、重音等方式去促进教学;在联觉感知方面,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月”意象感知教学,让学生达到对古诗词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章阐述“月”意象情感教学。通过对古诗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体会古诗词中“月”寄寓的不同情感,教师从审美情感、直觉体验与认同体验进行古诗词情感教学,深入体悟诗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品味诗词的情感美。第三章阐述“月”意象想象教学。在深入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教师引导学生明析意象与意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的分类,通过激发想象、合理联想的方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月”意象赏析。第四章阐述“月”意象理解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文本注释来理解诗词。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词、巧妙提问、应用修辞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月”的审美价值与获得审美教育。第五章阐述“月”意象教学实践探究。选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春江花月夜》与《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进行“月”意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进而总结归纳出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期望。
金文丽[4](2021)在《“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诗作为现代汉语诗歌,其文体上的独特性是不容忽视的。新诗的独特性不但体现出其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横向差异,还体现出新诗与古诗的纵向差异。教学者要立足于在这样的古今艺术坐标中理解新诗、讲解新诗,树立新诗文体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诗阅读的效率。本文通过引入“新诗思维术”教学理念,能够培养教师的新诗文体意识,从而把握新诗的本体特征,有效地促进新诗阅读教学。本论文以部编本初中新诗教学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前人理论研究结果的综述、本研究立论的基本点、选题内涵和选题的意义。第一章对初中新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初中学生新诗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新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经研究发现,学生对新诗知识把握不足,对新诗文本分析基础薄弱,朗读教学中节奏旋律的把握也不足,新诗教学中对意象和语言特点的解读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基于教师对新诗文体意识缺乏观照,教师的新诗教学专业素养有欠缺造成的,初中教师新诗教学的文体意识淡薄影响了新诗阅读效果。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提高新诗教学的有效性,从提升文体意识入手是必要的。第二章探讨新诗思维术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可行性。“新诗思维术”既是一种新诗教学思路,也是对新诗文体的一种理解。其内涵与新诗选编理念和新诗教学目标是契合的,从部编本教材编写理念到教材设计与所选诗作的特点来看,“新诗思维术”用于新诗教学具有可行性。第三章立足于新诗思维术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策略的探究。新诗教学要遵循“文体施教原则”“形象直观原则”“时代性原则”。将新诗思维术的“情绪旋律”“意象思维”“语言思维”三个要素引入新诗教学中,探索“新诗思维”应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同时,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设计教学,尝试将“新诗思维术”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运用新诗思维术,培养教师的新诗文体意识,为初中新诗教学突破目前的困境,解决现有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初中新诗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韦聪维[5](2021)在《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韵律、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古诗文教学存在效率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阅读量小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简称“群文阅读教学”。它是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议题,然后根据议题选择文本进行组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弥补当前单篇古诗文教学的部分缺陷,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实施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即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通过多角度的文本选择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通过梳理分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议题、文本组合、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目前,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已经逐步开始在小学进行实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四种方法总结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如形成了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以及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发现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文本组合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以及引导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为使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笔者基于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制定鲜明开放议题、选择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四个层面提出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建议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分析,为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蒲敏[6](2021)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天地广阔,这里的青少年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建设者。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中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建议,由此达到丰富少数民族农村学生文化累积,提升文化品位,让热爱祖国语言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的目的。本研究选取大理S中学为个案,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S中学进行了调查,以此为基础查找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中存在问题和经验,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建议。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选取大理农村地区的S中学作为个案,对课堂教学、试卷分数和课外学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第四部分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古诗文教学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的经验有:注重背诵积累、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以及家校合作促进学习,同时也存在:设计不足、教法单一,应试为主、兴趣缺失以及难以营造家庭学习氛围等问题;第五部分,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策略建议,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从提升教师古诗文教学综合素养、依据学情改进古诗文教学设计、开发古诗文课堂潜力策略、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意境的赏析力以及注重课外引导等诸方面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可以从加强诵读,夯实古诗文基础和发挥想象,提升鉴赏能力以及家校合作,提升古诗文素养上入手进行提高,从地方文化方面思考,则可以从搭建地方活动平台,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古诗文教育上入手与学校教学策略配合进行提升。
陈义芝[7](2021)在《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府诗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中乐府诗的选篇类型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乐府诗教学混同于一般古诗词教学,忽略了两种类型乐府诗文体特点的教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两种类型乐府诗选篇的文体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乐府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诗歌文体角度、诗歌辨体角度、文体创作角度全面展开对乐府诗的教学研究。本篇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概述乐府诗以及乐府诗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首先指出乐府诗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乐府的分类问题,为下文分析乐府诗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从乐府的选篇数量、选篇题材内容以及选篇助读系统对乐府诗的选篇进行概述,强调乐府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二章对当前语文乐府诗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贵州省内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出当前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乐府诗教学中立足于文体特点教学的重要性。第三章研究乐府民歌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乐府民歌选篇的叙事特点、音乐特点以及语言特点等;然后针对乐府民歌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四章研究文人乐府诗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文人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句式特点以及抒情特点等;然后根据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五章探讨乐府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从乐府诗与其他诗歌的辨体教学、乐府诗的分类问题、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乐府诗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等问题出发,使乐府诗教学更加规范与严谨。
林艳萍[8](2021)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温润心灵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则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挖掘析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对语文教材里的审美内容资源进行静态考察与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审美素材是实施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前提准备和重要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其次,以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共12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梳理、统计了教材选文中蕴藏着的丰富审美教育内容。笔者从文体的视角深入挖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法将不同文体的选文分类从审美内容的存在形态、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内容。并总结分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是审美内容承载于文体类别多样的选文中各显审美特质——诗歌文体主要呈现出富有韵律节奏美的语言美、各种意象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体则凸显出优美生动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小说文体以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美为主,童话、神话文体则以梦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记叙文则是通过描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出社会生活的美感内容,说明文内蕴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真知美、精确简明的语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审美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三是教材审美教育的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凸显出立德树人的特点等。再次,通过对析出内容的系统分析找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处,厘清析出与利用审美教育内容的问题所在。如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不易被感知;重点突出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对审美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教材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局限、语文本体性教学潮流的回归导致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的淡化、审美教育内容类别本身的复杂、多元等。最后,通过对统编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描述,结合其特点、存在的缺欠与原因等,从四个方面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一是要关注审美主体,提升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包括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语文审美教育应立足语文的学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语文的土壤之上实施审美教育,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管理。三是要遵循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的审美特质提取教材审美教育因素,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此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的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保障机制。具体从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如何组织、计划、评价等方面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障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资源得到充分析出与利用,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杨馨婷[9](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将“文本细读”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这颗瑰宝重现光芒。因此笔者以英美新批评和国内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理论成果为依托,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为导向,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为材料,探索其与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新路径。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并对文学批评和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做出概念区分,便于后文研究的顺利开展。正文分为四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研究: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可行性和意义。本章从新课标要求、新教材选篇和学生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可行性,并阐述了“文本细读”在彰显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素养和提高教师能力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对“文本细读”认识不足和运用不自觉的问题,教师存在解读文本深度不足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教师自身的原因是最易发现且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角度归纳问题成因。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提出较为详尽的运用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教学原则,包括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二是提出立足教材,外延拓展的文本资源开发策略;三是论述“文本细读”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四是明确了以语言、意象、意境和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五是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阶段,给予相应的教法指导,完善“文本细读”教学。第四部分将“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比应用前后的教学设计,从教师备课、教师教学、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有效性方面证明策略的有效性。结语在概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文本细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相结合的价值所在,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运用“文本细读”法时应抱持的正确态度。
赵莹[10](2021)在《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典诗词一直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经过历史的洗练更加熠熠生辉。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诗词,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古诗词的人文作用,也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随着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为促进古诗词教学的发展,改变当前古诗词的教育教学现状,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华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古诗词文本本身,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不能离开对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所以系统而全面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就成为了促进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关键之一。在此,作者从初中古诗词教学和学习实际出发,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研究范围,对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本文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依据与要求。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及初中生的认知与能力发展为依据,考察初中生应具备的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从而将初中生应具备的古诗词本文解读能力细化为认读与诵读能力、语言解读能力、形象解读能力、表达技巧解读能力和主题情感解读能力。第二部分,分析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现状的成因。对部分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部分教师采用访谈的方法,对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提出当前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论述提升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对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提出实质性的教学策略,结合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实例,从古诗词的诵读、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及主题情感等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具体方面提出培养策略,最后提出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二、注重抒情传统 体会古诗情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抒情传统 体会古诗情感(论文提纲范文)
(2)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迫切需要 |
1.1.2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
1.1.3 完善关于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有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2 古诗词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古诗词 |
1.5.2 审美素养 |
1.5.3 教学目标 |
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合理性 |
2.1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1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2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要求 |
2.2 审美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 |
2.2.1 接受美学理论 |
2.2.2 审美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要素分析 |
2.3.1 审美感知 |
2.3.2 审美想象 |
2.3.3 审美情感 |
2.3.4 审美理解 |
2.3.5 审美创造 |
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 |
3.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分析 |
3.1.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情况分析 |
3.1.2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情况分析 |
3.2 古诗词的审美因素分析 |
3.2.1 语言美 |
3.2.2 音乐美 |
3.2.3 意境美 |
4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4.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例研究 |
4.1.1 高学段《送元二使安西》课例研究 |
4.1.2 低学段《望庐山瀑布》课例研究 |
4.1.3 中学段名师《清平乐·村居》课例研究 |
4.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忽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 |
4.2.2 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缺失 |
4.2.3 忽视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
4.2.4 学生审美理解缺乏重视 |
4.2.5 学生审美创造相对薄弱 |
4.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1 教师忽视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 |
4.3.2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时面临困境 |
4.3.3 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特点所致 |
5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 |
5.1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维度框架 |
5.1.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感知目标维度框架 |
5.1.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想象目标维度框架 |
5.1.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情感目标维度框架 |
5.1.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理解目标维度框架 |
5.1.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创造目标维度框架 |
5.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学段教学目标建构 |
5.2.1 第一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2 第二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3 第三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月”意象感知教学 |
第一节 视觉感知 |
一、以画观诗 |
二、以色入诗 |
第二节 听觉感知 |
一、以声促学 |
二、以读辅教 |
第三节 联觉感知 |
第二章 “月”意象情感教学 |
第一节 审美情感 |
一、审美情感 |
二、“月”的情感表达 |
第二节 体验教学 |
一、直觉体验 |
二、认同体验 |
第三章 “月”意象想象教学 |
第一节 意象与意境 |
一、意象与意境 |
二、“月”与其他意象组合 |
第二节 想象教学 |
一、激发想象 |
二、合理联想 |
第四章 “月”意象理解教学 |
第一节 文本理解 |
一、知人论世 |
二、文本注释 |
三、辨析题材 |
第二节 思维启发 |
一、品读关键词 |
二、巧妙设问 |
三、应用修辞 |
第三节 审美教育 |
一、“月”意象的审美价值 |
二、审美教育 |
第五章 “月”意象教学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二、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新诗教学现状分析 |
一、学生新诗知识及文本分析基础薄弱 |
二、朗读教学中节奏旋律的把握不足 |
三、新诗教学缺乏对意象合理的指导 |
四、文本细读中陌生化语言解读困难 |
第三节 初中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归因 |
一、新诗教学中缺乏对文体意识的观照 |
二、学生对新诗文本鉴赏体验的不足 |
三、教师新诗教学专业素养有所欠缺 |
第二章 “新诗思维术”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新诗思维术”概述 |
一、情绪旋律 |
二、意象思维 |
三、语言思维 |
第二节 “新诗思维术”运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意义 |
一、新诗思维术凸显新诗文体意识 |
二、新诗思维术打破新诗的施教传统 |
三、阅读教学中建立与古诗不同的思维 |
第三节 “新诗思维术”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可行性 |
一、新诗思维术与新诗选编理念的契合 |
二、新诗思维术与新诗教学目标的契合 |
第三章 “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新诗教学原则 |
一、文体施教原则 |
二、形象直观原则 |
三、时代性原则 |
第二节 “新诗思维术”的初中新诗教学策略 |
一、“情绪旋律”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二、“意象思维”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三、“语言思维”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新诗思维术”在新诗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统编版教材的使用 |
2.改进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3.个人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古诗文教学的研究 |
2.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4.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古诗文教学 |
2.群文阅读教学法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教学要求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1.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 |
2.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
3.通过多维度的文本组合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 |
1.对议题的要求 |
2.对文本组合的要求 |
3.对集体建构的要求 |
4.对达成共识的要求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
1.形成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 |
2.形成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
1.议题设计开放性不足 |
2.文本组合模式单一 |
3.学生自主建构的时间与空间不足 |
4.引导问题设计针对性不足 |
三、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及课例分析 |
(一)制定鲜明开放的议题 |
1.正确认识议题的分类 |
2.提升议题设计与选择的能力 |
(二)运用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 |
1.课内多篇的组文形式 |
2.课内外相结合的组文形式 |
3.课外多篇的组文形式 |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课堂主权 |
2.变讲解为引导,实现角色隐退 |
(四)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 |
1.针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 |
2.基于文本整体提问 |
(五)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课例与分析 |
1.课内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2.课外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3.课内外相结合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高段古诗文汇总 |
致谢 |
(6)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目的 |
3.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1.中学生语文古诗文学习和教学现状的研究 |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
3.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研究 |
(三)调查点概况 |
1.大理市中学简介 |
2.S中学简介 |
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
(一)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国家认同感 |
(二)实现文化传承,培育理想人格 |
(三)积淀文化意蕴,提升审美感知力 |
(四)借鉴写作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三、少数民族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S中学及初中古诗文教学概况 |
1.“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及S中学教学进度安排 |
2.S中学古诗文教学时间安排 |
(二)S中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 |
1.S中学学生古诗文教学及学习情况 |
2.S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及与Y中学的个案比较 |
3.S中学与Y中学学生古诗文考试情况比较 |
4、S 中学与 Y 中学学生古诗文课外学习情况比较 |
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一)经验总结 |
1.“教”的经验:注重背诵积累 |
2.“学”的经验: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
3.家庭教育经验:家校合作促进学习 |
(二)存在的问题 |
1.“教”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不足,教法单一 |
2.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应试为主,兴趣缺失 |
3.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难以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
五、少数民族农村学生古诗文针对性教学的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1.提升教师古诗文教学综合素养 |
2.依据学情改进古诗文教学设计 |
3.开发古诗文课堂潜力 |
4.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意境的赏析力 |
5.注重课外引导 |
(二)学生方面 |
1.加强诵读,夯实古诗文基础 |
2.发挥想象,提升鉴赏能力 |
3.家校合作,提升古诗文素养 |
(三)地方文化方面 |
1.搭建地方活动平台,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
2.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古诗文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S中学2020-2021 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成绩 |
附件2:Y 中学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成绩 |
附件3: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件4: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7)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乐府诗及选篇概述 |
第一节 乐府诗概述 |
第二节 乐府诗在教材中的选篇概述 |
第二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乐府诗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乐府民歌教学 |
第一节 乐府民歌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乐府民歌教学 |
第四章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一节 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五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注意事项 |
第一节 注意乐府诗的辨体教学 |
第二节 注意乐府诗南北地域风格差异 |
第三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四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生问卷) |
附录二: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中生问卷) |
附录三: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8)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 |
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
2.审美教育 |
3.语文审美教育 |
4.审美教育内容 |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
1.形象性 |
2.情感性 |
3.愉悦性 |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 |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 |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析出与描述 |
1.文学美的析出与描述 |
2.文章美的析出与描述 |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
1.文体丰富多样,不同文体凸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2.顺序编排合理,契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 |
3.内容凸显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辨析 |
(一)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 |
1.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缺乏直接感知性 |
2.突出强调语文要素,审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
3.审美教育内容分布杂糅零散,缺乏系统性 |
(二)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辨析 |
1.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导致审美教育内容缺乏直接感知性 |
2.本体性教学思潮声起造成审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淡化 |
3.审美内容类别的复杂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 |
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 |
(一)关注审美主体,增强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 |
1.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感受能力 |
2.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动性 |
(二)立足语文学科特性,强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标管理 |
1.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语文美育教学方向 |
2.研习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美育课程目标 |
(三)遵循教材审美内容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美育资源 |
1.根据不同文体审美特质,提取教材美育因子 |
2.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审美化 |
3.瞄准立德树人主风向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
(四)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实施保障机制 |
1.拟定研究主题,开展理论学习 |
2.观摩名师课例,走向专业评课 |
3.深钻语文教材,实施协同备课 |
4.借助集体智慧,完善评价体系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标准类 |
(五)其他类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层面 |
2.实践层面 |
(三)概念阐释 |
1.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 |
2.语文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
(四)研究综述 |
1.关于“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综述 |
2.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应用情况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指导 |
2.教材选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范本 |
3.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可能性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
1.有利于充分彰显诗词之美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3.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的结果统计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不足 |
2.教师文本解读的效果不佳 |
3.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认识不足 |
4.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自觉性不足 |
(三)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成因 |
1.教师设置教学目标出于功利 |
2.教师选择“细读”内容过于刻板 |
3.教师运用“细读”方法流于形式 |
三、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
(一) “文本细读”的三结合的实施原则 |
1.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 |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3.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 |
(二)以教材为中心,开发文本资源 |
1.聚焦教材,细致分析 |
2.围绕教材,补充资源 |
(三)以文本为指向,优化教学目标 |
1.教学目标设计要凸显诗歌文体的共性特征 |
2.教学目标设计要关注诗词文本的个体差异 |
3.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明确的方法指导 |
(四)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选定 |
1.细读语言 |
2.细解意象 |
3.细品意境 |
4.细悟情感 |
(五)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实施方法 |
1.课前:四读文本,明确教学设计 |
2.课上:多法并用,灵活解读文本 |
3.课后:读写结合,巩固教学效果 |
四、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效果检验 |
(一)教师备课效果 |
(二)教师教学效果 |
(三)学生参与效果 |
(四)学习反馈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梳理 |
附录C 《声声慢》教学设计对比 |
致谢 |
(10)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关于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关于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文本解读的相关研究 |
3.国内关于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依据与要求 |
(一)培养依据 |
1.课程标准 |
2.初中语文教材 |
3.初中生认知与能力发展 |
(二)培养要求 |
1.认读与诵读能力 |
2.语言解读能力 |
3.意象解读能力 |
4.表达技巧解读能力 |
5.主题情感解读能力 |
二、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情况调查与统计分析 |
1.对学生的调查 |
2.对教师的调查 |
(二)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1.学生缺少古诗词文本解读的学习动力 |
2.学生缺乏古诗词文本解读的具体能力 |
3.教师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方式单一 |
4.教师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内容失衡 |
(三)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不足的成因 |
1.学生方面的成因 |
2.教师方面的成因 |
三、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 |
(一)“字斟句酌”——梳理语言编码 |
1.淬炼字词解读 |
2.揣摩句子解读 |
3.体会语言风格 |
(二)“见微知着”——充分解读意象 |
1.意象专题解读 |
2.意象组合解读 |
(三)“抽丝剥茧”——分析表达技巧 |
1.表现手法的解读 |
2.描写手法的解读 |
3.修辞手法的解读 |
4.抒情手法的解读 |
(四)“诗无达诂”——感受复杂意蕴 |
1.知人论世,从作者入手 |
2.解读标题,从题目入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表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注重抒情传统 体会古诗情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媒体的中学古诗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 吴小霞. 重庆三峡学院, 2021
- [2]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D]. 唐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D]. 杨红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D]. 金文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韦聪维. 大理大学, 2021(08)
- [6]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D]. 蒲敏. 大理大学, 2021(08)
- [7]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D]. 陈义芝.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8]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D]. 林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 杨馨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探究[D]. 赵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