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照片》印数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萍[1](2020)在《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自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主题出版的概念以来,我国主题出版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精品数量也不断增多。主题出版作为宣传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传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主题出版也获得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针对阅读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所做的主题出版物阅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兰州大学为例,对552名大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主题出版物的认知、阅读数量、阅读方式、接触渠道、阅读需求等多方面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的阅读整体呈现出主动性不足、偏向数字化阅读、对主题出版物认知不清等特征。由此推及主题出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主题与内容不接地气、数字出版尚不成熟、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进而选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主题出版图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部分主题出版电子读物、新型多媒体印刷读物作为参考。结合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的需求偏好情况,对推动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发展,提出了融合数字出版、深挖读者偏好、平衡要素发展以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建议,进一步探索如何提供更多优质主题出版物,激发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主题出版市场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崔波,韩建民,郝振省,聂震宁,魏玉山,叶国斌[2](2019)在《新时代主题出版新理念》文中研究指明辉煌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唱响主旋律、积聚正能量的同时,聆听时代新声音,展示时代新成就,体现时代新风貌。主题出版更被赋予多种身份和含义,逐步呈现精品化、高水准、高质量的发展特点,主题出版物常做常新、亮点频频,策划含量愈发凸显,题材涉猎更加广泛,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在此情景下,回归时代本质,追溯出版本源,剖析主题要义,对于充分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精神指导、切实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刊特别约请九位学界与业界专家,以沙龙和专题两种呈现方式,共同探讨主题出版的内涵、源起与寄望,在观点交锋中回应时代命题,在思想传承中再续出版辉煌。(专家排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周蔚华,梁雪云[3](2019)在《新中国70年图书出版: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和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图书出版新体制的确立与图书出版业恢复发展时期,出版物市场化的探索与图书出版优化调整时期,出版转型与媒介融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入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图书出版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主题图书、重大图书出版工程、教育图书、学术图书、大众图书五方面的主要成就,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出版的主要经验。
孙天启[4](2018)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文中研究说明MOOK,即杂志书,是一种介于杂志与图书之间的出版物形态。日本是最早出现MOOK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出版形式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由台湾出版界学习效仿而来的。在中国大陆被公认为最早的“杂志书”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老照片》。而真正成为出版行业的趋势性产物是在近十年,尤其是郭敬明主编的《岛》《最小说》,张悦然主编的《鲤》,苏静主编的《知日》,张立宪主编的《读库》等将MOOK一举带入畅销出版物的行列,从此,MOOK成为了具有实质效益的媒介形态,不再只是概念探索。在媒介融合高歌猛进的今天,MOOK作为一种传统的出版物形式在与新媒体融合之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出版转型的问题。通过前期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对MOOK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观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出版大环境,对MOOK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首先,笔者深入探讨了MOOK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MOOK出现的意义,认为MOOK不仅仅是媒介融合的一种驱动因素,更是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助力。其次,笔者着重分析了媒介融合在MOOK中的多种可能性,提出传统出版的转型无论是思路上还是策略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路径依赖,并且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势。再次,笔者基于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思考,选取若干家出版社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不仅仅验证了这种路径依赖的客观存在,还从调研中发现了路径依赖存在的根本原因。最后,力求在规避路径依赖的同时,笔者提出了传统出版转型的新方案与新策略。
周围[5](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媒体井喷式发展,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传统纸媒发行量持续走低,广告收入也持续下滑,纸媒停刊之声不绝于耳。在传统纸媒步入下行空间的背景下,有一本新锐时政期刊《Vista看天下》(以下简称《看天下》)自创刊以来,发行量却在逆势增长,一改纸媒低迷之貌——它崛起于网络方兴之时,并于新媒体兴盛之时达到巅峰状态,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这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它有何独特的生长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与之共处,以及它的发展可否延续就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向与核心内容。本文共分为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论述我国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出现的新变化。第二部分是三到四章,从微观层面观察《看天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以及应对策略。第三个部分即第五章,从《看天下》的逆势发展中总结出原因以及探讨其对新锐时政期刊发展的启示与建议。第一部分对我国新锐时政期刊市场进行大体扫描,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发生了信息过剩与媒介过剩、媒介、受众与信息的碎片化、受众阅读习惯也出现了“浅”和“泛”的新特点以及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劣势频现的新变化,从宏观角度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发展的背景与环境。第二部分即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封面报道为新闻期刊最重要与最显目之处,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代表相继出现的2010、2011年为界,笔者首先选择了《看天下》2009年和2015年的封面报道做微观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看天下》封面报道在选题上更加重视网络热点,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视觉表现力;始终未变的是对深度报道的追求。同时,分别从内容、栏目、编辑、新媒体运营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整体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结尾,在总结提炼前文的基础上对《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从前文论述中总结出《看天下》逆势发展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试图进一步做出推论:新媒体环境可能对新锐时政期刊的影响并不大,原因如下:一是固定受众群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时效性并不是时政期刊的优势所在,时政期刊的时效性甚至弱于同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同时,结合《看天下》的不足之处,对新锐时政期刊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优质内容始终为王,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媒介融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寻找选题、充实选题并与受众互动,增强深度报道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微观对比两年的封面报道,总结变与不变,分析原因和策略,最终得出结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选题、栏目形式、与受众互动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但纸媒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应当始终坚守的底线,无论新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都是最重要的。同时,新锐时政期刊及传统媒体需要摒弃“+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利用新媒体武装自己。
吴竹筠[6](2016)在《媒介融合视野下的中国大陆杂志书出版研究》文中提出杂志书,也称MOOK,是介于杂志与图书中间的一种出版物形态。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兴盛并确立概念,20世纪90年代自中国台湾传入中国大陆。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陆现代意义上的杂志书起步较晚,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又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因此形成了尤其独特的出版现象和出版实践。杂志书在出版传媒领域是一个非常微观的出版现象,但是将杂志书出版的产品、媒体个例置于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通过用历史的眼光观察杂志书出版在不同时间、地域和环境下的不同特点,分析目前我国杂志书产品在媒体创意和经营上的特色和有效经验,对我们理解杂志书出版的现象和思考传统出版业在应对新出版环境时的策略都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是在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观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出版大环境,对杂志书发展做地域和时间的整理、总结和比较,对杂志书的编辑策划和经营状况进行归纳和整理,探讨杂志书这种出版形式的市场优势、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向,以及揭示杂志书在媒介融合下的作用与意义。
贺雨微[7](2015)在《新时期中国图文书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末,以《老照片》为代表的一批图文书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因此被媒体看做是中国进入“读图时代”的标志。此后,图文书阅读蔚然成风,有媒体认为已成主流阅读、出版的趋势,出版企业从简单的字符内容提供者正在过渡到内容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提供者。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在数字技术力量催使下,进入了以“读图”、“读屏”为重要标志的“阅”时代,图文书的红火成为中国社会在读图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挂着图文书名目的书籍种类繁多,在图像和文本的联系上呈现了多种图文关系,这样的语图关系对于图文书的本质和接受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通过对多种图文书进行题材和图文关系的分类,我们发现具有文学互文性的图文书的文本和图像能够相互交融,阅读的过程达到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共享。从历史发展角度观察,图文书来源于古代叙事性图像的精致化发展,印刷术和图书载体的转变对图文书的演变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摄影照片书和绘本书中,形式上的创新分别塑造了多元化的图像叙事方式,语言文本的风格事实上会影响图像的选择,纪实性文本可能会更要求写实图像的配合,反之亦然。从具体层面看,语言表达内容和图像也存在紧密关系,因而有必要引入“语象”概念以便与具体图像内容进行对比讨论,从而发现文本和图像的深层关系,发现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共享。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影响叙事文本中的图文叙事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图像作为文本的主体,是文本产生的源头,指导文字对其进行阐释。而文字只是历史背景、社会意义方面的补充,使读者能够读懂图像,经过文字经验的输入,反过来加深了对图像的感官感受,拓展了图像的叙事空间,显示了历史叙事另一重维度。从《小王子》中,我们发现,图像对文本中的形象进行了延伸或重构,在文本信息的传达上,图像以文本为底,同时又以文本为引,走向了另外一套“图说”体系,并生发出更为深层的内涵。“语象”“图像”的合璧相得益彰,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呈现了创造性的修辞空间。新时期,图文书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下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难免受到更大范围内多重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但是其发展已势不可挡。
徐荟[8](2015)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重大社会变革之下,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剧变。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开启了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十年间,引起社会舆论热议,得到广泛关注的图书层出不穷,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热点图书的出版图景,多元的图书热点亦折射出90年代复杂交错的思想文化景象。因此,本文试以90年代出版的热点图书为案例,将其置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行业政策层面分析90年代出版市场化的客观原因。同时,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下思想意识的转变,解读图书热点格局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通过对热点图书出版特征的整理及归纳,勾勒出以大众文化兴起、个人意识觉醒、中国民族意识强化为主线的九十年代思想地图。本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阅读、收集、整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为之后的90年代出版史相关学术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90年代国内热点图书出版进行开放性、交叉性的文化研究,将其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对照关联、辩证分析,思索出版经济、阅读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如何关联并互相作用,深化出版与社会文化的内在思想联系,这既为研究出版史提供了超越出版领域的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也为未来出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双效图书提供参考实例及发展方向。
陈丽芳[9](2013)在《《走向未来》丛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大事,是社会改革的先声。本课题从出版的角度对《走向未来》丛书进行研究,分析其选题策划、编辑、装帧设计和发行各环节的特点和规律。20世纪80年代全国出版体制调整、“书荒”蔓延、“文化热”兴起、地方出版社的新机遇是《走向未来》丛书策划的重要社会背景,在社内社外相结合的选题策划体制下,编者对《走向未来》丛书的内容、书名、作者等进行精心策划,并取得良好的策划效果。在《走向未来》丛书编辑过程中,编辑室成员坚持“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形式”的指导思想,在专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成为杂家的职业理念,坚持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事业追求,以对作者和作品一视同仁的选稿标准,进行审读书稿、加工书稿、编辑辅文和序跋、撰写书评等。《走向未来》丛书以全新的封面、装帧、插图设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凭借有利于图书发行的印张、字数、定价因素和大量的丛书宣传文本,《走向未来》丛书经由新华书店顺利发行,实现编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理论上弥补已有文献对《走向未来》丛书研究的不足,充分肯定出版工作者对丛书的贡献,为20世纪80年代四川出版史研究作贡献;实践上,总结提炼该丛书的出版规律、理念等,为当前丛书出版提供借鉴,深刻分析《走向未来》丛书选题策划的社会因素、策划体制、出版动机、运作等,可以为当今出版界进行图书选题策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图书选题策划更好地把握社会变化、学科发展和读者需求,借鉴丛书出版过程中作者、编辑、编委、读者四者的良性互动。
张春[10](2013)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拓展和改写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一切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传媒化和市场化的语境中,新世纪文学出版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迅速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时代质素。针对上述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文学出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变化状况,对新世纪文学生态进行了重点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出发进行探讨的文学研究范式,本文引入生态观念,并从传媒视域观照文学,将文学放在市场化、产业化、传媒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宏观论述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之间的多元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而结合文学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文化功能、媒介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论述文学生产向市场开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在媒介力量的影响下,文学生产、文化传播、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多元互动的生态状况。本文首先从时代语境出发,详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以及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等社会文化环境特点,辨析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变迁规律,全面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到90年代深入探索、促进出版转型,再演变到新世纪深化改革、出版市场化的历程,强调了文学出版观念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中“出版主导”的时代特征,集中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功能调整,对编辑角色、作家心态、读者趣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以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等文学空间的分化为例,深刻说明了媒介权力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具体而言,本文以文学畅销书生产和纯文学生产作为实践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畅销书生产领域,本文通过大量文学畅销书的市场运作案例,论述了文学畅销书生产机制走向成熟的特点和表现,并以趋附影像的影视化写作、追逐时尚的类型化写作以及注重市场效应的名家写作等现象,分析文学畅销书生产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走向社会化、潮流化的商业化书写的趋向,论述了通俗文学繁荣发展中的大众化、娱乐化、快餐化等创作和阅读风尚;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畅销书运作策略,对民营书业在新世纪畅销书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在纯文学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相对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通过都市写作的繁荣、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等纯文学的审美探索,分析了文学出版对纯文学生产的现实规约,并重点阐述了新世纪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出版潮流与文学“年选”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关系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生产、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品牌战略是文学出版建构市场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学出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从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入手,阐明了建构健康文学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文学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文学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出版体现了市场的浮华和喧嚣,又容纳着多元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出版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应着眼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学精品的生产,不断提升通俗文学的文化品位,积极引领文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从而实现“雅”与“俗”、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
二、《老照片》印数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照片》印数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家政策引导之下的主题出版 |
1.2 大学生进行主题出版物阅读的重要性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3.1 主题出版 |
3.2 议程设置理论 |
4 研究现状 |
4.1 主题出版现状研究综述 |
4.1.1 主题出版学理性研究 |
4.1.2 主题出版实践性研究 |
4.2 大学生阅读情况研究综述 |
4.3 关于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的研究 |
4.4 关于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的研究 |
5 文献评述 |
6 研究方法 |
6.1 问卷调查法 |
6.2 访谈法 |
6.3 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主题出版物供给情况概述 |
1.1 主题出版发展简史 |
1.2 主题出版情况概述 |
1.2.1 主题出版品种数量变化 |
1.2.2 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变化 |
1.2.3 主题出版物形式变化 |
第二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实证调查 |
2.1 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印象认知情况 |
2.2 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作用认知情况 |
2.3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频率情况 |
2.4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数量情况 |
2.5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内容情况 |
2.6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形式情况 |
2.7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接触渠道情况 |
2.8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推广情况 |
2.8.1 校方推广情况 |
2.8.2 学生自主成立组织推广情况 |
2.9 大学生可接受的主题出版物价格情况 |
第三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存在的问题 |
3.1 需求方——大学生在主题出版物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1 缺乏主动性 |
3.1.2 对主题出版物的整体认知不清 |
3.2 主题出版供给存在的问题 |
3.2.1 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同质化现象严重 |
3.2.2 内容空洞,口号化现象明显 |
3.2.3 融媒建设尚不成熟,电子资源稀缺 |
3.2.4 价格高昂,装帧设计过度豪华 |
3.3 主题出版推广存在的问题 |
3.3.1 宣传推广存在的问题 |
3.3.2 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
3.3.3 营销推广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偏好状况调查 |
4.1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题材 |
4.2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形态 |
4.3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阅读活动 |
4.4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阅读服务 |
第五章 推动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发展的思考 |
5.1 融合数字出版,丰富出版形态 |
5.1.1 借助新媒体优势,丰富传播形态 |
5.1.2 巧用社交平台,实现传受互动 |
5.1.3 加强融媒建设,创新传播机制 |
5.2 挖掘读者偏好,深耕内容设计 |
5.2.1 深挖畅销思路,推动主题出版畅销化 |
5.2.2 探究读者心理,助力主题出版通俗化 |
5.2.3 加强艺术表现,注重图文互动 |
5.2.4 创新创作思路,加强知识服务 |
5.3 平衡要素发展,实现供需平衡 |
5.3.1 传统出版社扎根传统优势,转换互联网思维 |
5.3.2 地方出版社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因地制宜 |
5.3.3 优化作者队伍,打造主题出版作者品牌 |
5.3.4 完善定价机制,丰富电子资源 |
5.4 加大推广力度,优化阅读环境 |
5.4.1 丰富主题出版资源,塑造良好阅读环境 |
5.4.2 加强主题出版阅读推广,积极倡导主题出版阅读理念 |
5.4.3 加强后期营销推广,打通线上线下合作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调查问卷 |
(4)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MOOK现象的出现和意义 |
第一节 MOOK现象的兴起与成熟 |
一、MOOK的出版主体和受众 |
二、兴起:传统媒介形态的融合 |
三、成熟:出版行业的趋势性产物 |
第二节 MOOK现象出现的原因 |
一、“浅阅读”的需求 |
二、“快节奏”的影响 |
三、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 |
四、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
第三节 MOOK现象的意义 |
一、MOOK是媒介融合的驱动因素 |
二、MOOK是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助力 |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四节 媒介融合在MOOK中的多种可能性 |
一、融合方向的多样性 |
二、融合的成分的多样性 |
三、融合规模的多样性 第二章 从MOOK现象反观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 |
第一节 理解路径依赖 |
第二节 路径依赖的弊端 |
第三节 思路上的路径依赖--融合 |
一、渠道融合的依赖 |
二、平台融合的依赖 |
第四节 策略上的路径依赖--内容与形式 |
一、融合形式不能激发相应内容 |
二、融合内容不能适配融合形式 第三章 基于MOOK现象对于传统出版转型的调查 |
第一节 实地调查访谈报告 |
一、调查简述 |
二、出版社在出版转型上所做的努力 |
三、从MOOK出发探讨出版转型 |
第二节 规避传统出版转型存在的路径依赖 |
一、打破思路上的路径依赖 |
二、打破策略上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新路径:传统出版转型的策略探究 |
第一节 盈利模式的升级 |
第二节 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 |
第三节 产业链的生成 |
第四节 个性化服务的重视 |
第五节 编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5)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章结构 |
第一章 新锐时政期刊与《看天下》 |
第一节 概念厘定及新锐时政期刊扫描 |
第二节 新锐时政期刊的诞生背景 |
一、转型期受众旺盛的信息需求 |
二、软件:深度报道与新闻策划的日趋普遍 |
三、硬件:具备启动条件 |
第三节 《看天下》发展概述 |
一、《看天下》的发展历程 |
二、《看天下》的代表性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 |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内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新变化 |
一、信息过剩与媒介过剩 |
二、媒介、信息与受众的碎片化 |
三、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泛阅读”盛行 |
四、传统媒体互动与反馈滞后 |
第三节 时政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尴尬处境 |
一、内容与载体分离 |
二、时效性的局限 |
三、深度报道乏人问津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的探索之路微观考察:封面报道研究——以2009年与2015年为例 |
第一节 封面报道概述 |
第二节 2009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
第三节 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 |
一、2009年与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比较 |
二、变与不变具体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整体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内容策略:不迎合“碎片化”与泛阅读 |
一、注重原创:以创新应对过剩 |
二、精选选题:生产受众“真正需要”的内容 |
三、坚持特色: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模式” |
四、真实、全面与准确:准确度大于速度 |
五、紧跟潮流:网络热词为选题增色 |
第二节 栏目策略:增添新媒体元素 |
第三节 编辑策略:引导受众注意力的流向 |
第四节 品牌延伸与新媒体拓展:传统媒体的新尝试 |
一、《看天下》的品牌延伸 |
二、《看天下》的新媒体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未来发展之路 |
第一节 作为时政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报道 |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意义 |
二、“好看”的深度报道是时政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
一、《看天下》做出的尝试 |
二、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发展之路展望 |
一、《看天下》逆势发展的原因 |
二、未来发展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媒介融合视野下的中国大陆杂志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杂志书研究的研究内容分类 |
二. 杂志书研究的研究视角分类 |
三.杂志书出版研究中的问题和可探索空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 |
二. 媒介融合视角的理论阐释 第二章 杂志书的界定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杂志书的界定与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杂志书在日本、台湾的发展 |
一. 日本杂志书的发展与状况 |
二. 台湾杂志书的发展与状况 |
第二节 杂志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
一. 现代杂志书的前身:晚晴民国时期丛刊的出版实践 |
二. 中国大陆第一波杂志书出版浪潮:以《老照片》为代表的杂志书出版群 |
三. 中国大陆第二波杂志书出版浪潮:以《最小说》等为起点的现代杂志书出版群 |
四. 杂志书地域性比较与启示 第三章 媒介融合下的杂志书选题策划与编辑制作 |
第一节 “个人出版+集体智慧”模式:以《读库》为代表 |
一. 选题来源:多渠道的创意聚集 |
二. 收文标准与选题流程:做有态度的筛选与辑录 |
三. 编辑与制作:形式与内容的配合与优化 |
四. 杂志书内容开发的“个人出版+集体智慧”模式 |
第二节 “编辑弱化+参与文化”模式:以知乎为代表 |
一. 选题来源:网络社区即选题库 |
二. 选题策划:筛选即算法 |
三. 编辑制作:弱编辑的杂志书内容制作法 |
四. 杂志书内容开发的“编辑弱化+参与文化”模式 第四章 媒介融合下的杂志书市场分析 |
第一节 杂志书出版中的营销策略 |
一. 推广:Web2.0 助力下的“互联网+”推广方式 |
二. 销售:网络营销渠道的有效利用 |
第二节 杂志书出版中的衍生产品群布置 |
一.“杂志书+”的传统杂志书出版产品群布置 |
二.“新媒体+杂志书”的新媒体杂志书出版产品群布置 第五章 媒介融合下杂志书出版现象的思考 |
第一节 杂志书出版背后的社会表征 |
一.媒介融合带来的受众分化与趣味变化 |
二. 媒介融合带来的阅读审美与语言变化 |
三. 媒介融合带来的受众媒介使用权利提升 |
第二节 杂志书出版经验对出版业的意义与启示 |
一. 特色化出版的运作 |
二. 数字化时代下编辑的流变 |
三. 媒介融合下与新媒体的关系处理 |
第三节 杂志书出版的发展前景与问题思考 |
一.杂志书出版的发展前景 |
二. 杂志书出版的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中所用表格一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7)新时期中国图文书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背景 |
1. 相关概念与定义 |
2. 区别分类 |
二、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研究问题域 |
1. 儿童文学视域下的图文书 |
2. 编辑出版视域下的图文书 |
3. 其他综合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图文书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由叙事性图像说起 |
第二节 古已有之的插图书 |
一、插图的起源 |
二、插图本的发展 |
第三节 图画书在20世纪的艰难前行 |
一、连环画的蓬勃发展 |
二、儿童图画书的诞生 |
第四节 图文书在新时期登堂入室 |
第二章 图文书的分类 |
第一节 按图书题材分类 |
第二节 按语图关系分类 |
第三章 图文书的语图关系 |
第一节 影像的历史回响 |
一、《老照片》事件的概况 |
二、摄影图像与历史的言说 |
三、《老照片》中的图文关系 |
第二节 成人的童话世界 |
一、图文并茂,意蕴深远——《小王子》 |
二、《小王子》中的图文关系 |
余论 技术革命为图文书带来发展机遇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致谢 |
(8)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1990年代 |
二、热点图书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1990年代畅销书研究现状 |
二、1990年代中国现代性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1990年代多元热点图书格局的体制背景 |
第一节 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思想转型 |
第二节 90年代的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激活出版产业链条 |
一、发行体制改革激发书店和民营书商活力 |
二、出版制度改革加速出版社市场化转型 |
三、稿酬制度的多元化改革催生作者市场意识 |
第三章 1990年代热点图书的三支主线 |
第一节 市场化的图书选题及营销方式 |
一、选题契合大众阅读特点 |
二、借力大众媒体打造热点图书 |
第二节 个人化的创作视角与出版倾向 |
一、对市场经济大潮下迷惘与困惑的安抚和解答 |
二、个人生活代替宏大叙事的创作视角 |
第三节 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渴望 |
一、寻根:中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热 |
二、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想象 |
第四章 追寻现代性:90年代热点图书出版的思想源泉 |
第一节 现代性:9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主题 |
一、个人主体性的进一步觉醒 |
二、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的诉求 |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走向未来》丛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走向未来》丛书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方法 |
第三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走向未来》丛书选题策划 |
第一节 策划背景 |
第二节 策划体制 |
第三节 内容策划 |
第四节 书名策划 |
第五节 作者策划 |
第六节 策划效果 |
第三章 《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工作 |
第一节 设立编辑室 |
第二节 坚持编辑思想 |
第三节 开展编辑加工 |
第四节 人才培养 |
第四章 《走向未来》丛书的装帧设计 |
第一节 设计理念 |
第二节 封面设计 |
第三节 书名页设计 |
第四节 内文设计 |
第五节 装帧设计 |
第六节 主要设计者 |
第五章 《走向未来》丛书的营销 |
第一节 丛书发行 |
第二节 丛书宣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走向未来》丛书书目信息 |
附录二 《走向未来》丛书顾问、编委名单 |
附录三 《走向未来》丛书的图书评介 |
附录四 《走向未来》丛书田野调查 |
附录五 《走向未来》丛书相关照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文学出版与文学生态研究 |
一、研究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成果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出版的时代语境 |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 |
一、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
二、当代文化的多元互渗 |
第二节 “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 |
一、引导和“操纵”文学消费 |
二、催生和制造“文学事件” |
三、参与和“推进”文学批评 |
四、策划和组织文学评奖 |
第三节 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
一、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 |
二、20世纪90年代:多元探索,促进出版转型 |
三、新世纪以来:深化改革,全面走向市场 |
第二章 “出版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生态 |
第一节 文学关系的转型 |
一、编辑角色的转换 |
二、作家心态的裂变 |
三、读者趣味的凸显 |
第二节 出版策划的形塑 |
一、全程策划:注重整体打造 |
二、“概念”先行:引领创作潮流 |
三、丛书出版:追求规模效应 |
第三节 文学空间的分化 |
一、主旋律文学:象征资本的市场转化 |
二、通俗文学:作家与市场共谋的“盛宴” |
三、纯文学:回归“常态”与经典的缺失 |
第三章 大众消费与文学畅销书生产 |
第一节 日趋成熟的畅销书生产机制 |
一、畅销书与畅销书排行榜 |
二、文学畅销书生产的特点 |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生产与审美风尚 |
一、影像文化的强势影响与影视化写作 |
二、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类型化写作 |
三、名人的市场效应与名家写作 |
第三节 民营书业与畅销书运作 |
一、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
二、民营书业的畅销书运作 |
三、“盛大模式”: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双刃剑 |
第四章 审美探索与文学出版的规约 |
第一节 原创追求与审美经验的多向开掘 |
一、都市写作的繁荣 |
二、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 |
三、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 |
四、“身体的盛宴”与思想探索的困境 |
第二节 “长篇潮流”与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一、文学出版的“长篇潮流” |
二、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第三节 文学“年选”与艺术实践的有限包容 |
一、从“选本”到“年选” |
二、“年选”出版与艺术抉择的限度 |
第五章 文学出版的突围与健康文学生态的建构 |
第一节 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一、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价值定位 |
二、品牌战略与出版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
三、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 |
一、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 |
二、健康生态与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老照片》印数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D]. 王莉萍. 兰州大学, 2020(10)
- [2]新时代主题出版新理念[J]. 崔波,韩建民,郝振省,聂震宁,魏玉山,叶国斌. 编辑之友, 2019(10)
- [3]新中国70年图书出版: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和经验[J]. 周蔚华,梁雪云. 现代出版, 2019(05)
- [4]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D]. 孙天启. 湖北民族学院, 2018(12)
- [5]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D]. 周围. 安徽大学, 2016(10)
- [6]媒介融合视野下的中国大陆杂志书出版研究[D]. 吴竹筠.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7]新时期中国图文书现象研究[D]. 贺雨微. 南京大学, 2015(12)
- [8]20世纪90年代社会热点图书出版研究[D]. 徐荟.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9]《走向未来》丛书出版研究[D]. 陈丽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D]. 张春. 南京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