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齐鑫[1](2019)在《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患者动脉血乳酸值及术后4小时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相关性。2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的变化趋势,为将来临床医务工作者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顺利脱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且按纳排标准选入的患者359例,其中出现延迟脱机患者(观察组)77例,未出现延迟脱机患者(对照组)282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长、“动脉旁路移植”数目、烟酒史、诊断结果、既往史以及患者术中、术后出入量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或)自主呼吸功能锻炼后动脉血气分析值。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t检验、Z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危险因素以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发生延迟脱机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的变化趋势。结果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的比较:术前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1.407,P=0.163),术前2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t=-1.026,P=0.308),术前心肌肌钙蛋白T值(t=0.243,P=0.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的比较:术后1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2.285,P=0.024),术后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3.133,P=0.002),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t=6.0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动脉血乳酸平均值皆>2.0mmol/L,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机体处于高乳酸血症状态,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先升高后再降至正常水平趋势。4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值的比较: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t=3.636,P<0.001)与术后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t=3.223,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在判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正常脱机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超过4.552mmol/L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风险在90%以上。6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长的比较:手术时长(t=11.90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当手术时长高于4.90小时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风险为90%以上。结论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值超过正常值高限的3倍、心肌肌钙蛋白T值大于1.0ng/mL、术后动脉血乳酸值过高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发生延迟脱机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逐步上升趋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过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术后患者机体组织灌注不足及缺血缺氧有关。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在判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正常脱机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4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
郭佳[2](2018)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讨论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一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果:通过卧床,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救治和精心护理后,使病人转危为安,达到了最佳的护理效果。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救治与并病情观察及护理是密不可分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恢复率。
张东照[3](2016)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7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单纯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症状、疼痛、脑血管疾病及休克。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治愈31例(44.29%),好转34例(48.57%),死亡5例(7.14%)。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床表现特点,同时联合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进行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病死率。
刘欧华[4](2012)在《98例老年人心肌梗塞以及其护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探讨老年人心肌梗塞的原因及临床护理的意义。方法:搜集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护理的98例作为观察组,未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护理的9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生存率、死亡率、并发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病因针对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率、复发率及并发症。
姚林英[5](2009)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老年人有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报道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为75岁以下人群的两倍,而
刘江生[6](2006)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文中研究指明此文系作者为陈在嘉,高润霖主编的《冠心病》(2002年出版)的"第五十一章心脏康复",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的"第七十八章冠心病患者康复"的2006年修改稿。
黄文生[7](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提出
廖继先[8](1997)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与93例非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对比观察和护理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P<0.01);以呼吸困难、晕厥、腹痛为首发症状多见(P<0.05);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多见。提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应严密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护理措施。
刘玫,刘桂荣,陈薇[9](1997)在《老年人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通过对在本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肌梗塞61例,井发急性左心衰竭者12例,死亡3例的观察与护理,认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期监护过程中,早期发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及时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是防止心功能衰竭进一步发展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 |
2.3 麻醉方法 |
2.4 手术方法 |
2.5 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2.6 具体指标的定义 |
2.7 研究变量(测量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质量的控制 |
5 伦理学原理 |
结果 |
1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1.1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诊断内容的比较 |
1.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化验值的比较 |
1.4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入量及术后当日出入量的比较 |
1.5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 小时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6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 小时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7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脱机前/SBT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8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 小时、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乳酸趋势比较 |
1.9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 小时化验值的比较 |
1.10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脱机前/SBT后各项护理评估值比较 |
2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的术后动脉血Lac临界值的计算 |
3.1 OPCABG患者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Lac指标诊断价值分析 |
3.2 OPCABG患者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Lac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 |
4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的手术时长临界值的计算 |
4.1 OPCABG患者手术时长诊断价值分析 |
4.2 OPCABG手术时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的结果比较 |
2 OPCABG患者术后动脉血Lac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
2.1 OPCABG患者术后动脉血Lac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2.2 护理干预措施 |
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术后4 小时CK-MB、c TnT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4 OPCABG手术时长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98例老年人心肌梗塞以及其护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组的发病原因及护理方法 |
1.3.1 情绪激动24例 |
1.3.2 不良的饮食习惯14例 |
1.3.3 原发性心脏病41例 |
1.3.4 感染诱发19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结论 |
(5)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观察与护理 |
1.3.1 早期监护及护理: |
1.3.2 胸痛的观察及护理: |
1.3.3 活动指导及康复护理: |
1.3.4饮食护理: |
1.3.5心理观察及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发症状不典型 |
3.2 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
3.3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个体化 |
(6)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概述 |
一、定义 |
二、发展简史 |
(一)欧美的心脏康复医学史[4] |
(二)我国的心脏康复医学史[4] |
第二节运动疗法 |
一、运动生理 |
(一)心血管系统 |
(二)呼吸系统 |
(三)肌肉系统 |
二、运动试验 |
(一)心脏负荷运动试验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 |
(二)运动试验在心血管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
(三)气体代谢运动试验 |
三、运动处方[4] |
(一)热身期 |
(二)锻炼期 |
(三)恢复期 |
第三节饮食调节 |
一、饮食对血脂、冠心病的影响 |
(一)动物试验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脂肪酸及其有关的研究 |
二、饮食调节(干预)的效果 |
三、饮食调节原则 |
(一)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 |
(二)保健饮食营养素推荐标准 |
第四节心理康复[4] |
一、心理行为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
(一)A型行为与冠心病 |
(二)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 |
(三)心理因素与康复 |
二、心理调整 |
第五节戒烟 |
一、吸烟的流行病学研[21] |
二、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致病的机理 |
(一)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 |
(二)吸烟增加冠心病危险的可能机理 |
三、吸烟的评估 |
(一)病人吸烟上瘾的水平 |
(二)戒烟史 |
(三)家人对戒烟的支持 |
(四)心理社会状况 |
(五)饮酒史 |
四、戒烟的实施 |
(一)教育、咨询 |
(二)充分利用医院的环境动员戒烟 |
(三)帮助制定戒烟方法 |
(四)增加和戒烟者的接触 |
(五)尼古丁替代治疗 |
(六)运动 |
(七)防止复发措施 |
第六节冠心病康复疗法的实施 |
一、调脂治疗 |
(一)血脂评价 |
(二)开始饮食、药物治疗的血脂及其治疗目标水平 |
(三)调脂治疗步骤 |
二、高血压的干预 |
(一)高血压的评价 |
(二)高血压干预的实施 |
二、运动疗法[24] |
(一)运动疗法的效果 |
(二)运动疗法的安全性、监护和合并症的预防 |
(三)适应证 |
(四)绝对禁忌证 |
(五)运动处方 |
四、减肥 |
(一)流行病学调查[26] |
(二)肥胖与冠心病的关系 |
(三)减肥前的评估 |
(四)减肥的实施 |
五、综合康复疗法[4] |
六、恢复工作 |
(一)影响恢复工作的因素 |
(二)复工时间 |
(三)复工率 |
第七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 |
一、康复疗法的意义和作用机制 |
(一)急性心肌梗塞康复疗法的作用 |
(二)急性心肌梗塞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 |
二、急性心肌梗塞后病人预后危险分级[29] |
1.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性分层表 |
2.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性分层表的补充说明 |
三、心脏康复程序和临床流程 |
(一)心脏康复程序 |
(二)临床流程 |
(三)急性心血管事件恢复期的划分 |
(四)康复程序分类 |
(五)心脏康复工作人员 |
(六)心脏康复设施和设备 |
四、住院和过渡性设施中的心脏康复 |
(一)住院康复 |
(二)过渡性康复程序 |
五、门诊康复程序 |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评价 |
(二)教育、咨询 |
(三)运动 |
第八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康复 |
一、概况 |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康复医疗的作用 |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证 |
(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死亡率和合并症 |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康复医疗 |
(一)住院心脏康复 |
(二)过渡性心脏康复及门诊心脏康复 |
第九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 |
一、概况 |
(一)定义 |
(二)简史 |
(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 |
(四)合并症及冠状动脉再狭窄 |
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疗法 |
第十节心血管病人性功能障碍的康复[48,49] |
一、性功能障碍 |
(一)男性性功能障碍 |
(二)女性性功能障碍 |
二、心血管病人性活动的机体反应 |
三、心血管病患者性活动危险性分层 |
四、心血管病人恢复性活动的指征 |
五、降低性生活危险性的治疗 |
(一)咨询 |
(二)运动疗法的效果 |
(三)药物 |
六、恢复性功能 |
(一)矫正危险因素 |
(二)心理及药物治疗(一线治疗) |
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D]. 齐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J]. 郭佳. 人人健康, 2018(04)
- [3]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 张东照.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4)
- [4]98例老年人心肌梗塞以及其护理探讨[J]. 刘欧华.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7)
- [5]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姚林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11)
- [6]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S1)
- [7]《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8]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廖继先. 桂林医学院学报, 1997(05)
- [9]老年人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J]. 刘玫,刘桂荣,陈薇. 南方护理学报, 1997(01)
标签:心梗论文; 体外循环论文; 血乳酸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