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和“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和“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一、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丁云兰[1](2021)在《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与符号。绵竹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触动着学生的感官系统,给到学生视觉刺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认知发展,尤其是审美经验的发展。深入探究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深化我们对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功能的认识,优化绵竹年画在学生审美经验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促进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探讨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影响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总结梳理出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获得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首先,笔者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搜索,对绵竹年画和审美经验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解绵竹年画的艺术特征和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了解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理解审美经验的内涵,对审美经验进行操作性的概念界定。其次,将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提供分析框架,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维度包括身体性维度、过程性维度以及工具性维度三个方面,同时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从理论层面探析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再次,通过绵竹年画在新语境环境下的阐释、说明、创作,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重新总结梳理和呈现,加深学生对绵竹年画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蕴含在绵竹年画中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将绵竹年画自身所蕴含着的内在的审美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审美经验物化为艺术作品,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也美化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身体性维度、过程性维度以及工具性维度来分析描述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明白绵竹年画自身的价值是可以被课程所传递表达出来的,对学生审美经验的发展和建构是有影响的。通过采取课堂观察,做课堂记录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以及教学的环境,了解绵竹年画在教学中的一个呈现现状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和行为的表现情况;通过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制作工艺以及精神内容的理解和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原因;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对绵竹年画的感受和认知;通过对学生创新年画的分析,了解学生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制作工艺和精神内涵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意识。然后,通过绵竹年画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出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学生通过环境的创设,对绵竹年画产生审美冲动,在节奏的变化中合理的组织学生的能量,让学生在秩序的控制下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将蕴含在绵竹年画中的审美经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身获得的审美经验,将审美经验物化为艺术作品,美化我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优化对学生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展示,不仅发展和完善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不仅实现了审美经验的工具性价值,也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圆满的经验。最后,通过对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路径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观出发,从审美的角度,用审美的方法探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使民间艺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得到彰显,同时使学校的美术课程更具丰富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的生长发展,通过筛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艺术化表达,以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强化对学生审美经验物化过程和作品的反馈,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助力,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圆满的审美体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丰富完善着学生的审美经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健康的生长发展。

杨希童[2](202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所以创造教学是21世纪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音乐创编活动是创造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创编活动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目前的音乐素养,而且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具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性,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能由此提升。而且在创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大量的想象力,由此可以显着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是具备创编活动的基本条件的。那么如果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编活动的积极性,必然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创编活动无论是对于未来音乐创新人才地培养还是个体思维以及想象力地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立足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其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课程总目标、音乐课程内容中对创编活动提出的要求以及创编活动在课堂中应发挥的作用。对创编活动应达到的效果做出了预期。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J初级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相关测试。了解到了目前在该学校中,创编类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分析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发现目前创编活动地开展存在的问题如下:1.教师方面,工作热情不高、专业技能单一且对创编活动认识不够充分。2学生方面,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创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针对目前笔者了解到的现状与分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教师方面应该加深对创编课程的理解,努力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基本素质水平。尝试以交往的模式开展音乐创编活动。2.学生方面应该努力提高在创作,欣赏,表演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对音乐创编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创编活动的探究,对音乐创编活动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使音乐学科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楚慧杰[3](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蔡娟[4](2021)在《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艺术疗愈的视角探索创造力疗愈,“疗愈”强调的不是解决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治疗了某种疾病,而是从无意识层面看见被心灵困扰的真实自我;进而在认知和意识层面,获得一种提升与拓展,改变和更新看待事情的视角,从而解除内心冲突、恢复身心灵的平衡与健康,实现个性化成长。结合当下国民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本文研究的疗愈受众定位在:压力环境下情绪情感易敏感,情绪困扰亟须疗愈的普通大众。研究思路如下:通过梳理心理学领域关于“创造力与疗愈”的相关理论研究,将“创造力疗愈”研究的任务及重点落脚在:阿瑞提的创造力过程理论与代表性的艺术疗法理论,围绕着“无意识—意识—审美升华”过程相关的心理治疗理论,阐述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性、疗愈机制与疗愈作用。最后将理论落实到笔者研究生期间在做的案例研究中,呈现与总结创造力活动对案例人群的疗愈作用。综上所述,“创造力疗愈”论题的阐述,初步探究了创造力与疗愈的本质和关系;梳理和丰富了艺术治疗理论的研究和解读角度;论证了创造力的疗愈性、疗愈机制及疗愈作用,得出结论: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整合创造力的无意识过程、意识过程,能转化创伤,有效地治疗心理问题,实现疗愈,即创造力疗愈。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创造力疗愈”的论述,能够倡导构建充满创造力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指导艺术治疗临床实践工作。

王丝雨[5](2020)在《论即兴舞蹈与创造力培养》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创造力看作是上帝的恩赐,它似乎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本文认为,从近代以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及其潜意识学说和力比多概念,都与创造力和艺术创作有关。在心理学界,真正开始对创造力进行科学研究的是从1950年被称为“创造力研究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他提出的智力结构理论以及发散思维概念被认为是首次揭开了创造力的面纱,其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创造力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赖提出的“沉浸体验”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这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思想也与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创作息息相关。受此影响,笔者通过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对即兴舞蹈课的学习与研究中,发现即兴舞蹈是身体作为物质载体的自由舞动,是舞者的思维瞬间转化成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心思想的舞蹈形式,启发了笔者深入探究能够驾驭即兴舞蹈动作和结构的创作者的潜在的思维创造力,将这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思想运用到即兴舞蹈的创造力培养与提高中,对其做出了充分的认证和补充。并通过心理学实验证实即兴舞蹈是释放和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最新观点。最后,根据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给出在即兴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侯一凡[6](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豆军红[7](2020)在《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一般创造力与音乐领域的有机结合。音乐创造力对于促进人的创造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具有独特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音乐创造力列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把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关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多年来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多以产品取向为主且界定模糊;音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不清,缺乏对特定对象的内隐结构研究,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支持不足、策略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缺失,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在界定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建构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探究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在大量文献分析、历史评判以及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究了音乐创造力的本质,分析了音乐创造力的主要维度,澄清了音乐创造力的一些误识。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将音乐创造力界定为: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的心理品质。这一概念是音乐创造的人、过程、产品和环境四个维度的统一,是个体主义取向与社会文化取向的结合。这一概念是面向音乐教育领域而提出的操作性定义,为后期音乐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奠定了逻辑起点。第二,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理论建构。本研究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基于一般创造力的结构理论,整合现有音乐创造力结构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在继承优势、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音乐创造力的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其中心理结构是以音乐创造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音乐性思维)与音乐创造性人格相统一而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形成机制表现为音乐创造力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作曲、即兴、表演和聆听)的过程。这一结构模型是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的统一,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结合。首次提出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模型,以丰富音乐创造力的结构研究,为音乐创造力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探讨。基于斯滕博格的创造力内隐理论,以中国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采用社会效度的研究思路展开实证研究。随机选取651名职前音乐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在高阶层次上可分为一般创造性和音乐领域性两个维度;在中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新颖性、音乐表情性、音乐适当性、音乐文化性、音乐技术性六个维度;在低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可听性、音乐风格性、音乐原创性、音乐逻辑性、音乐表现性、音乐新颖性、音乐功能性、音乐适当性、音乐工艺性、音乐传统性、音乐多样性、音乐独特性、音乐技术性共十四个维度。在外显结构与内隐结构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并提炼了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六个主要指标(包括音乐流畅性、音乐灵活性、音乐独特性、音乐审美性、音乐逻辑性和音乐技术性),形成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模型。第四,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与验证。以本研究建构的音乐创造力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反思性实践观念、思维型教学理论和综合课程观,构建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创造过程共七个要素,在所有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下,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结构。基于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结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音乐创造”领域的课程内容,分别构建了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和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为了检验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本研究以XX师范大学三年级的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开展了一学期的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显示: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水平,尤其是可以显着提高他们的一般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创造性思维,但没有发现对音乐创造性人格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音乐创造力的概念、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等音乐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基于理论研究的结果探索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杨丹[8](2020)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和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发现目前将“泥泥狗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学校教学在泥泥狗与设计专业的创新应用方面的融合以及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的衔接方面有待加强的问题,这为即将开展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本论文的研究一是为引起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泥泥狗等本地非遗的教育价值,并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凝练文化价值,融入中职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二是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体现“泥泥狗文化”的教学价值,改善当前图案教学效果,并为地方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本论文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以及笔者进入中职学校实际观察,了解中职《图案》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目前在中职图案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构想。随后对“泥泥狗文化”图案教学资源、《图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以及目前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结合中职《图案》课程性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从教学模式、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方面分别阐述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策略。具体为: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结合泥泥狗艺术特征丰富体验式学法。最后,依据上述策略,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以解决目前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图案》课程当中用“泥泥狗文化”来代表民间传统图案,突出地方图案教学特色,解决图案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将“泥泥狗文化”与图案课程相融合,形成民间传统图案—“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突破教材教学章节和课时的限制,整合图案鉴赏-图案设计-图案应用的系统知识网络,以解决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的问题。遵循中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意见,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并最终能够对主题图案进行创作和应用,以解决学生在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并对应策略部分,从“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设计、教师教和学生学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详细介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验证了将“泥泥狗文化”融入图案教学,可突出地域图案教学特色,“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改善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和学生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此外,整个主题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获得自身所需知识的同时,对“泥泥狗文化”起到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最后,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图案主题教学的实践,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传承与发展“泥泥狗文化”,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本文以“泥泥狗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主题教学并应用于《图案》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在“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可尝试别的主题教学,以更好的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教学特色,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郭佳琪[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就是在这样的实况境遇下应运而生,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完善的创新发展,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式的模式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美化人功能,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一创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建立于新时代“三全育人”的现实需要和艺术文化的隐性教育特性之上,借鉴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美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创性,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加强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本质目的就在于推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充分利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艺术形式,渗透于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处的微观小环境,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渗透性和思想性、广泛性和全面性、人民性和创造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心理、艺术审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提升,不仅拉近了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获得感,也加强和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推广。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通过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现存问题,可以总结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在拓展环境艺术载体、提升公众艺术审美、增强微观环境渗透、明晰艺术传播中心理念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首先要借助雕塑、建筑、景观等空间性艺术美化社会大环境,使人们在整体的艺术氛围中实现精神文明的传承和思想情感的满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依托音乐、电影、舞蹈等表现型艺术形式深入人们的微观环境,渗透于家庭、校园、组织、社区以及同辈群体环境中,实现个体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培育等方面的思想引导。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要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民性,鼓励文艺创作者深入基层观照现实,创作出能够弘扬新风正气的文艺作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要依托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平台,运用好新时代的媒介力量宣扬正能量、引导舆论氛围,构建好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还要建立全局性的体制机制,通过配套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审查和管理落到实处提供保障。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重点在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手段上的束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环境,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精神文化修养的提升。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文艺创作、媒体传播、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有助于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实践路径。

吴英[10](2020)在《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运用汉语言文字养护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想象作文作为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鼓励儿童写想象中的事物,顺应了儿童想象力丰富、好幻想的年龄特征,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对想象作文教学的依据认识不足及相关理论知识模糊,导致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下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想象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首先对心理学视野下的想象和文艺学视野下的想象进行辨析,明晰了想象作文之“想象”乃文学想象以及文学想象的情感性、目的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陈述了想象作文的概念及其独特的教育价值。然后,论文借助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想象作文的训练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想象作文部分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心理过程等的细致分析,明确了想象作文的教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依照课标及教科书中想象作文的相关要求透视学生的习作文本,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在想象内容、情感抒发、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想象内容的丰富性不足,情感表达失真现象突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匮乏。通过访谈和教学课例分析,发现教师在习作目标定位、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序列化教学目标缺失,想象及想象的表达指导不到位,习作评价标准模糊、习作评改和反馈不及时。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除却学生自身素材积累匮乏及发散思维能力不足等因素外,教师缄默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心理机制认识不充分,想象作文相关理论素养不足,教材研读不充分等因素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想象作文教学的依据及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依托课标和教材,明晰学段目标;立足想象,多层次拓宽想象;训练语言,关注语言表达的艺术性;遵循作文心理过程,构建想象作文教学程序;明晰想象作文评价标准,及时反馈。

二、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和本能
        1.1.2 民间艺术自身的艺术形制有助于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
        1.1.3 小学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经验的培养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绵竹年画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审美经验的相关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年画
        1.4.2 绵竹年画
        1.4.3 经验
        1.4.4 审美经验
        1.4.5 建构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理论基础
    2.1 审美心理相关理论
        2.1.1 审美心理过程产生的阶段
        2.1.2 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
    2.2 审美经验的构成
        2.2.1 从经验到审美经验
        2.2.2 审美经验的三个维度
    2.3 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审美经验建构
        2.3.1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观
        2.3.2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生长的课程目标观
        2.3.3 知识和经验相统一的课程内容观
        2.3.4 “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
3 绵竹年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绵竹年画课程的现状
        3.1.1 调查资料的来源
        3.1.2 调查资料的记录
        3.1.3 绵竹年画课程的开展情况
    3.2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课例分析
        3.2.1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过程性维度
        3.2.2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身体性维度
        3.2.3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工具性维度
4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
    4.1 关注学生审美经验的获得
        4.1.1 创设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冲动
        4.1.2 科学合理的筛选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秩序发展
        4.1.3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节奏
        4.1.4 唤醒学生的想象力,维持学生的能量
    4.2 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让学生实践经验
        4.2.1 利用身体获得感性认知
        4.2.2 在活动中实践认知
    4.3 实现学生作品的工具性价值,完善学生的审美经验
        4.3.1 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审美发展
        4.3.2 重视学生的成果展示,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5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
    5.1 实现学生生长发展的教育目的
        5.1.1 真实地再现民间艺术
        5.1.2 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和改造
        5.1.3 实现学生的自由生长
    5.2 知识、经验和环境相统一的教育内容
        5.2.1 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5.2.2 符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5.2.3 符合教师的专业素养
        5.2.4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5.3 艺术化表达的教育方法
        5.3.1 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5.3.2 “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5.4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5.4.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4.2 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5.4.3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5 优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1 课程基本理念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1.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1.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1.3 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1.4 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1.5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2 课程基本目标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2.1 情感态度价值观
        2.1.1 情感
        2.1.2 态度
        2.2 过程与方法
        2.3 知识与技能
        2.3.1 音乐基础知识
        2.3.2 音乐基本技能
        2.3.3 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3 课程基本内容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
        3.1 感受与欣赏
        3.2 表现
        3.3 创造
        3.4 音乐相关文化
第二章: 武汉市J初级中学音乐创编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师访谈及问题分析
        1.1 访谈对象及内容设定
        1.2 访谈结果及问题分析
    2 学生音乐创编能力调查
        2.1 调查对象及内容设定
        2.2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3 课堂观察
        3.1 歌唱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分析
        3.1.1 歌唱课教学内容:七年级歌唱课《西风的话》
        3.1.2 实践环节分析
        3.2 欣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分析
        3.2.1 欣赏教学内容: 八年级欣赏课《卡门序曲》《今夜无人入眠》
        3.2.2 实践环节分析
        3.3 优秀创编课堂范例
    4 课程问题分析
        4.1 教师方面的问题
        4.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施策略
    1 初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及创编能力培养
        1.1 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1.2 初中生音乐创编能力培养
        1.2.1 音乐技能的培养
        1.2.2 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1.2.3 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1.2.4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师音乐创编活动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与改进
        2.1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与改进
        2.2 教师专业基本技能的提高与改进
    3 教师主导下的交往式音乐创编活动
        3.1 注重音乐创编活动的生成性
        3.2 突出音乐创编活动的开放性
        3.3 构建音乐创编活动的交往性
        3.4 把握音乐创编活动的复杂性
        3.5 强化音乐创编活动的过程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一、写作的概念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三、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一、语言逻辑概述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四节 归因分析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一、情境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4)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艺术疗愈”到“创造力疗愈”
    第一节 大众的“疗愈”需求和应对形式
        一、国民心理现状及疗愈需求
        二、不同层级的疗愈形式
    第二节 艺术疗愈的本质
        一、艺术疗愈的特性
        二、艺术疗愈核心疗法
        三、艺术疗愈的本质
    第三节 “创造力”与“疗愈”的关系
        一、 “创造力”与“疗愈”
        二、创造力疗愈
第二章 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
    第一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性
        一、从创造力过程论阐释创造力疗愈性
        二、从绘画艺术疗法阐释创造力疗愈性
    第二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机制
        一、 “无意识”的揭示和转化
        二、 “意识”的拓展和更新
        三、 “审美升华”的整合
    第三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作用
        一、 “无意识”疗愈作用
        二、 “意识”疗愈作用
        三、 “审美升华”的整合作用
第三章 儿童创造力疗愈案例探究
    第一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的疗愈作用
        一、“情绪”疗愈作用
        二、“自我”疗愈作用
    第二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设置
        一、确定表达主题
        二、创作引导
    第三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疗愈案例呈现
        一、“情绪”疗愈案例总结
        二、“自我”疗愈案例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论即兴舞蹈与创造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的条件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二、即兴舞蹈与舞蹈即兴
    (一)即兴舞蹈概念与产生
        1.即兴舞蹈的起源
        2.即兴舞蹈与舞蹈即兴现象
    (二)即兴舞蹈与舞蹈思维
        1.限定性即兴与非限定性即兴
        2.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三)即兴舞蹈的功能呈现
        1.挖掘舞者潜在身体机能
        2.培养舞者的协作力和创造力
三、即兴舞蹈与创造力理论
    (一)弗洛伊德无意识创造力理论
        1.潜意识与创造力
        2.即兴舞蹈与潜意识
    (二)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1.发散思维与创造力
        2.发散思维与即兴舞蹈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
        2.即兴舞蹈与多元智能
    (四)“沉浸体验”的心流理论
        1.沉浸体验
        2.即兴舞蹈与心流
四、关于即兴舞蹈与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方法与测量工具
    (三)实验调查结果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五、通过即兴舞蹈培养创新人才
    (一)“娱己式”挖掘潜在情感表达
    (二)“从游式”探索时空力
    (三)“忘我式”沉浸于即兴
    (四)“开发式”运用多元智能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国内类
    (二)国外类
致谢
附件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提出普遍需求
        1.2.2 教育变革对培养创造力提出趋势要求
        1.2.3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职前音乐教师素质提出现实诉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动态
        1.4.2 研究综述
        1.4.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问题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音乐创造力的概念
    2.1 创造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概述
        2.1.1 创造力的概念
        2.1.2 创造力的研究概述
    2.2 音乐创造力的本质
        2.2.1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能力
        2.2.2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2.2.3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音乐创造能力
        2.2.4 音乐创造力不是音乐的一般能力
    2.3 音乐创造力的4P维度
        2.3.1 基于人(person)的音乐创造力
        2.3.2 基于过程(process)的音乐创造力
        2.3.3 基于产品(product)的音乐创造力
        2.3.4 基于环境(places)的音乐创造力
    2.4 有关音乐创造力的误识
        2.4.1 音乐创造力来源的神秘论
        2.4.2 音乐创造力产生的天才论
        2.4.3 音乐创造力类型的霸权论
        2.4.4 音乐创造力产品的单一论
        2.4.5 音乐创造力形成的个体生成论
    2.5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
        2.5.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内涵
        2.5.2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外延
    2.6 小结
第3章 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3.1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结构与结构主义方法
        3.1.2 创造力的结构理论
        3.1.3 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3.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研究述评
        3.2.1 韦伯斯特:音乐创造力思维结构模型
        3.2.2 埃里奥特: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生成结构
        3.2.3 默克: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创造力多重结构
        3.2.4 伯纳德:实践视野下的音乐创造力多样结构
    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建构
        3.3.1 音乐创造力结构建构的理论思考
        3.3.2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
        3.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阐释
        3.3.4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
    4.1 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创造力的内隐理论
        4.1.2 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述评
        4.1.3 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理论研究
    4.2 研究目的
    4.3 预调查
        4.3.1 预调查的目的
        4.3.2 预调查的被试
        4.3.3 预调查的过程
        4.3.4 预调查的分析方法
        4.3.5 预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4.4 正式调查
        4.4.1 正式调查的目的
        4.4.2 正式调查的被试
        4.4.3 研究工具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聚类分析
        4.5.3 方差分析
    4.6 讨论与结论
        4.6.1 讨论
        4.6.2 结论
    4.7 小结
第5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5.1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观念基础
        5.1.1 “审美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观念
        5.1.2 “实践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5.1.3 “创造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指南
    5.2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5.2.1 反思性实践观念
        5.2.2 思维型教学理论
        5.2.3 综合课程观
        5.2.4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5.3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建构
        5.3.1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5.3.2 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
        5.3.3 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
        5.3.4 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
        5.3.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5.4 小结
第6章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实验验证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3.1 实验对象
        6.3.2 实验设计
        6.3.3 实验变量
        6.3.4 变量控制
        6.3.5 测评方法
    6.4 教育实验的实施
        6.4.1 实验进程安排
        6.4.2 实验教师选择
        6.4.3 实验过程说明
    6.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5.1 实验数据的收集
        6.5.2 实验数据的处理
    6.6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6.6.1 实验前测数据统计分析
        6.6.2 实验后测数据统计分析
    6.7 讨论与结论
        6.7.1 讨论
        6.7.2 结论
    6.8 小结
第7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7.1 综合讨论
        7.1.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讨论
        7.1.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讨论
        7.1.3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讨论
        7.1.4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讨论
        7.1.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教育实验验证的讨论
    7.2 研究的主要结论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
        2.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的研究
        2.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
        2.“泥泥狗文化”
        3.主题教学
    (五)相关理论基础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符合文化适应理论
        2.“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现状调查
        1.《图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图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用情况
        3.“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教学的情况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
        2.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
        3.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图案素材为图案教学提供资源
        1.泥泥狗的内在文化意蕴
        2.泥泥狗图案的艺术特征
    (二)图案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图案教学提供依据
        1.中职《图案》课程标准的要求
        2.中职《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图案教学提供支持
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
        1.源于课程而超越课程的主题目标设置
        2.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
        3.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师生交互活动
    (二)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
        1.以发展创新思维为主的头脑风暴法
        2.以学习新知识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
        3.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项目教学
    (三)结合“泥泥狗文化”特点丰富体验式学法
        1.直观感知丰富视觉体验
        2.学以致用激发创新体验
        3.学有所成达成成就体验
五、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实践
        1.理实一体,创新实践的教学设计思路
        2.突出地域特色的图案教学内容整合
        3.基于课程标准设置主题教学目标
        4.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氛围
    (二)丰富教学方法的实践——以《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活动为例
        1.展示文创作品,引发学习动机
        2.探讨项目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3.合作完成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4.学习成果展评,增强学习体验
    (三)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实践
        1.视觉体验促进图案认知发展
        2.创作体验增强本土文化情感
        3.成就体验促进学习行为养成
    (四)“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基本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概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内涵解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内在动因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理论
    二、艺术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艺术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二)丰富多样的艺术类型
    三、美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以美育德,引善启真
        (二)启迪智慧,拓展思维
        (三)寓教于乐,陶冶性情
        (四)综合提升,培养人才
    四、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启示
        (一)审美心理效应
        (二)艺术心理效应
        (三)环境—行为关系心理效应
        (四)社会心理效应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基本特征
        (一)塑造鲜明形象,提升审美趣味
        (二)深化感性体验,提高理论认知
        (三)渗入千家万户,促进全面发展
        (四)满足人民需要,创造美好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主要功能
        (一)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
        (二)有助于引导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感
        (四)有助于促进心理疏导
        (五)有助于提升审美境界
        (六)有助于增进行为规范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运行优势
        (一)用多元化载体强化思想宣传,价值观念导向鲜明
        (二)结合新时代人民需求深入基层,艺术创作服务群众
        (三)注重多样化艺术形式充分挖掘,艺术资源应用充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现存问题
        (一)艺术化内容的教育认知存在短板
        (二)环境艺术针对性不够完善
        (三)环境艺术表现力有待增强
        (四)艺术渗透性运用有所欠缺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环境艺术载体创新亟需拓展
        (二)对公共环境艺术审美有待提升
        (三)对微观环境掌握认识相对困难
        (四)对艺术传播中心理念把握不清
第五章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的路径
    一、以空间性艺术形式美化社会环境
        (一)以历史纪念意义的雕塑和街区推进精神传承
        (二)以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强化文明积淀
        (三)以全民活动的建筑和场所的艺术化优化公共服务
        (四)以赋予生机的公园和景观培育情感乐土
    二、以表现型艺术形式深入精神生活
        (一)丰富娱乐生活,促进家庭和睦
        (二)走出课堂课本,活跃校园氛围
        (三)焕发向上精神,凝聚组织力量
        (四)扎根社区生活,构建和谐气象
        (五)把握群体特性,引导主流思想
    三、以人民性文艺创作丰富艺术材料
        (一)选择扎根生活的文艺活动
        (二)鼓励观照真实的文艺题材
        (三)弘扬新风正气的文艺作品
    四、以新媒体艺术弘扬新时代主旋律
        (一)新媒体推进艺术传播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二)新媒体构建艺术场域引导舆论氛围正能量
        (三)新媒体形成艺术空间打造思政工作新平台
    五、以全局性战略统筹机制体制建设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建设制度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审查制度
        (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想象作文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想象作文在课标中受到高度重视
        (三)想象作文在统编版教科书作文系统中占较大比重
        (四)想象作文在教学实施中的低效化
    二、研究意义
        (一)提高教师想象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生想象作文的习作能力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想象作文的研究
        (二)关于想象作文评价标椎的研究
        (三)关于想象作文教学价值的研究
        (四)关于想象作文教学实践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想象作文的内涵及想象作文教学的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想象
        (二)想象作文
        (三)想象作文教学
    二、想象作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抒发学生的个性情感
        (三)增添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
        (五)助力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 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依据
    一、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课程依据
        (一)课标标准对想象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想象作文在统编版教科书中的编排及教学要求
    二、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想象作文的心理过程
        (二)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第三章 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想象内容的丰富性不足
        (二)情感表达失真现象突出
        (三)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匮乏
    二、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序列化的教学目标缺位
        (二)想象及想象的表达指导不足
        (三)习作评价机制不完善
    三、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素材积累与发散思维不足
        (二)缄默教育观念阻碍教师对想象作文教学价值的正确认识
        (三)教师对想象作文心理机制认识模糊
        (四)教师缺乏想象作文相关理论知识
        (五)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不充分
第四章 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依托课标和教科书,明晰学段目标
        (一)小学低段想象写话教学目标
        (二)小学中段想象作文教学目标
        (三)小学高段想象作文教学目标
    二、立足想象,多层次拓宽想象
        (一)积累表象,丰盈想象之源
        (二)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三)依托统编版教科书,渗透想象方法
    三、训练语言,关注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一)读写结合,积累语言材料
        (二)巧用修辞,增加语言感染力
    四、遵循想象作文心理过程,优化教学实施
        (一)依据作文心理过程,构建合理教学程序
        (二)追求“收放”平衡,营造和谐习作磁场
    五、明晰评价标准,及时反馈
        (一)把握年龄特征,明晰评价标准
        (二)创新评改方式,及时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部分作品
致谢

四、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D]. 丁云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J初级中学为例[D]. 杨希童. 扬州大学, 2021(09)
  •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D]. 蔡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5]论即兴舞蹈与创造力培养[D]. 王丝雨.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0)
  •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D]. 豆军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D]. 杨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艺术化研究[D]. 郭佳琪.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研究[D]. 吴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运用心理过程的“内化”和“外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