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硝基苯甲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固相反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陵翔,龚维,付海,陈卓,尹晓刚[1](2020)在《低共熔溶剂中合成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文中指出低共熔溶剂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可以作为大多数有机反应的溶剂,同时也可起促进作用。室温搅拌下,在尿素-氯化胆碱体系的低共熔溶剂中,通过芳香醛和巴比妥酸反应合成5-亚苄基巴比妥酸,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无催化剂条件下,尿素-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用量为1.5mL,芳香醛与巴比妥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1.1,反应时间2h,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3c产率可达92.6%。得到的产物用熔点、红外和核磁进行了表征。
孔杜林[2](2019)在《水介质中多组分和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合成氮、硫杂环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N,S-杂环骨架结构是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材料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在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发展一种高效且绿色环保的策略来合成这类骨架化合物已经成为当今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水介质中的有机化学反应己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使用水代替有机反应中传统的有机溶剂后,其反应成本、反应安全性、环境保护、生产效率和选择性方面有许多潜在的优点。因此,本论文旨在以水为介质发展高效且绿色的多组分反应和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合成含N,S-杂环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研究了水介质中无催化剂条件下,靛红、2-萘酚、1,3-二羰基化合物三组分“一锅法”通过靛红的开环和环化串联反应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螺[二氢喹啉-萘并呋喃酮]化合物。实验证明,水的氢键效应是加速反应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该方法操作简单、克级规模合成、反应原料廉价和反应介质可回收等优点。(2)论文研究了水介质中无催化剂条件下,8-羟基喹啉、2-硫代巴比妥酸和靛红或醛三组分“一锅法”合成含硫代巴比妥喹啉衍生物。实验证明,表面活性剂SDS可以有效地增加反应物和反应介质的接触面积,促进反应进行,反应产率高,条件温和,体系绿色,对环境污染小。(3)论文研究了水介质中对甲基苯磺酸催化条件下,腺嘌呤、2-萘酚和脂肪族或芳香族醛三组分“一锅法”反应,首次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含腺嘌呤的Betti碱衍生物,并测试了这些化合物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实验证明,通过加入适当的SDS表面活性剂形成水相胶束溶液有利于促进Betti反应的发生。(4)论文研究了水介质中室温条件下,KI为催化剂,咪唑杂环化合物与硫酚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新方法。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绿色和条件温等优点,为咪唑杂环化合物C-S键构建提供一条新的路径。(5)论文研究了水介质中室温条件下,KIO3为催化剂,酚或芳胺衍生物与杂芳基硫酚或杂芳基硫酮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新方法。实验考察研究了溶剂、催化剂、氧化剂等对反应的影响,通过氮气保护的对照实验数据,实验证明,空气中的氧气起到了氧化剂作用,以水作为反应介质可以促进KIO3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进行。
朱原原[3](2019)在《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的非对映选择性螺环丙烷化反应以及巴比妥螺环丙烷衍生物的立体定向性重排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在有机碱的促进作用下,非对映选择性合成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以及在路易斯酸的促进作用下,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立体定向重排为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化合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碱促进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通过非对映选择性螺环丙烷化反应合成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巴比妥酸类衍生物是一类有药物活性和生理活性的药物,它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环丙烷支架是一种独特的核心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也是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的框架,作为这两种重要支架的融合,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在药物和药理学应用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部分主要是有机碱DBU促进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经过双迈克尔加成以45-95%的收率合成22个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底物适用性也较为宽泛。2、路易斯酸促进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通过立体定向性重排反应转换为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化合物嘧啶结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中,并且是许多天然产物和DNA和RNA的嘌呤碱基的通用构件,因此开发新的,简便的和有效的替代方法来制备、合成含有尿嘧啶环的复合分子是非常有研究意义的。本部分介绍了路易斯酸促进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化合物立体定向性重排为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化合物,以71-98%的产率拓展了17个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化合物。
邵佩[4](2019)在《巴比妥酸烯烃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了巴比妥酸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我们研究了通过巴比妥酸烯烃与1,3-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含巴比妥酸环状衍生物的反应差异。1,3-二甲基巴比妥酸与各种取代的醛类,通过羟醛缩合生成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以此为原料,使其和不同的二羰基化合物发生多步串联反应,研究其产生的不同产物,并通过对碱、溶剂、温度、反应物的当量比等条件的筛选,得出产率和选择性优化的反应条件。本论文共合成84个新的化合物,其中1,3-二甲基巴比妥酸螺环丙烷化合物26个、1,3-二甲基巴比妥酸并二氢呋喃化合物14个、1,3-二甲基巴比妥酸螺二氢呋喃化合物44个。所合成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等确定了其结构。之后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
吴小云,龚维,杜莹,陈卓,尹晓刚[5](2018)在《超声辅助合成5-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衍生物》文中研究指明以蒙脱土负载碘单质作为催化剂,在超声波辐射下合成5-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催化效果。对催化条件进行优选并进一步研究反应溶剂、时间、温度及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率的影响。所得最佳反应条件为:以乙醇为溶剂,反应温度为50℃、时间10min、芳香醛(1a)∶(硫代)巴比妥酸(2)为1.1∶1.0(物质的量比)。产率为82.8%99.2%。所得5-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衍生物3a3l通过熔点、红外、核磁进行表征。
尹晓刚,吴小云,龚维,杜莹,陈卓[6](2018)在《超声辅助水相合成5-芳亚甲基巴比妥酸衍生物》文中指出以蒙脱土负载路易斯酸为催化剂,超声辅助芳香醛和(硫代)巴比妥酸的缩合反应在水溶液中制备5-芳亚甲基巴比妥酸衍生物。考察催化剂种类、溶剂、反应温度、超声时间及原料物质的量的比值对产率的影响。筛选得到的最优条件为:蒙脱土负载氯化铜为催化剂,芳香醛与(硫代)巴比妥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2∶1.0,反应温度90℃,超声时间为8 min。在此条件下,产率87.5%99.6%。催化剂循环使用3次,产率仍可达78.6%。
黄涛[7](2017)在《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合成及其Michael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碱性条件下,α,β-不饱和酮与活泼性亚甲基化合物,进行亲核1,4-共轭加成,该类反应为Michael加成反应。此类反应是生成C-C单键中最简单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吩噻嗪又称为硫代二苯胺、硫氮杂蒽,是多功能活性大分子,将其引入查尔酮中,可得吩噻嗪基查尔酮,其反应及生物活性相当可观,可以在多个领域中予以重用。本课题设计合成不同类型的1-吩噻嗪基-3-芳基-丙烯酮,将其与不同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发生Michael反应,从而增长化合物体系中的分子链,共轭体系也随之增大。(1)10-乙酰基吩噻嗪的合成。以吩噻嗪为初始原料,乙酰氯作酰化剂,苯作溶剂,合成得10-乙酰基吩噻嗪。并用FT-IR、1H NMR等对所得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2)1-吩噻嗪基-3-芳基-丙烯酮的合成。以10-乙酰基吩噻嗪与12种芳香醛作原料,于甲醇溶剂中,NaOH催化下,发生Aldol反应,从而可得目标化合物。其包括:1-吩噻嗪基-3-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氟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氯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溴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二甲氨基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甲基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4-硝基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3-硝基苯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2-吡啶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2-噻吩基)-丙烯酮,1-吩噻嗪基-3-(2-呋喃基)-丙烯酮。并用FT-IR、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摩尔比(10-乙酰基吩噻嗪/芳香醛),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取代基团不同等因素对所得化合物产率的影响,得吩噻嗪基查尔酮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摩尔比(10-乙酰基吩噻嗪/芳醛)为1:1.1,反应温度70℃,NaOH颗粒作催化剂,反应时间为30min,产率高达85%以上。(3)含吩噻嗪基查尔酮的Michael反应研究。将1-吩噻嗪基-3-芳基-丙烯酮分别与乙酰丙酮、巴比妥酸、环己酮、乙酰乙酸乙酯、硫代巴比妥酸、CH2(CN)2、CH3NO2、CH3CN,以溶剂法与无溶剂固相研磨法分别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最终产物;并用FT-IR、1H NMR、13C NMR等对其结构予以表征。在固相研磨法中,经单因素实验法探索优化Michael反应的反应条件,得最佳反应条件为:摩尔比(吩噻嗪基查尔酮/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为1:1.3,室温,研磨时间为35min,最终产物的产率可达80%以上。
席高磊[8](2016)在《香豆素及喹啉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工作以香豆素和喹啉为核心构建了7种抗氧化分子,构-效关系研究表明:1.香豆素取代查尔酮以及进一步环合为二氢吡唑化合物,能够淬灭ABTS+·和DPPH自由基;二茂铁基团取代的上述化合物在抑制过氧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特别是引入羟基之后有助于提高上述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2.从香豆素出发合成了coumestans和双香豆素稠杂环化合物,发现无取代基的coumestan具有抑制多种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的活性,这是由于coumestan的分子框架具备淬灭自由基的性能,并且具备各种电子效应的取代基均能够提高coumestans的抗氧化活性。相反,双香豆素中必须连有羟基方可发挥淬灭自由基的作用,尤其是-N(CH3)2取代的双香豆素类化合物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活性。3.二茂铁基喹啉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并且推电子基团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特别是二茂铁基团和-N(CH3)2的组合非常有利于提高抗氧化性能。将香豆素和二茂铁基喹啉集成于一个分子中之后,二茂铁基喹啉并香豆素均可抑制过氧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此类化合物可以在无羟基存在下起到还原自由基的作用,在结构中引入羟基之后可以拓展淬灭自由基的范围,并且分子中的共轭体系有利于二茂铁基团发挥更好的抗氧化活性。4.采用Groebke-3CR反应合成了咪唑并吡啶及喹啉化合物,连有二茂铁基团的化合物抑制DNA氧化反应的活性优于连有羟基的化合物;增大此类含氮稠杂环化合物的共轭体系可提高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羟基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本文合成了7类共83个化合物,通过抗氧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引入二茂铁基团、-N(CH3)2、羟基、增大化合物的空间位阻及共轭体系均有利于抗氧化性能的提高,对今后抗氧化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思梦[9](2016)在《含二茂铁基查尔酮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文中提出二茂铁是由两个环戊二烯基负离子(C5H5")和一个正二价铁离子(Fe2+)构成的具有“三明治夹心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二茂铁具有稳定性、低毒性、芳香性、氧化还原等特性,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材料、医药、催化等领域,如含二茂铁的桥联吡啶类化合物和含二茂铁基团的Schiff碱可用作非线性光学材料和液晶材料,含二茂铁基的铂金属络合物是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手性二茂铁膦配体在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中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等等。含二茂铁基的查尔酮是一类重要的有机药物中间体,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可用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其与含有活性亚甲基的化合物可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形成具有新的药物活性的大分子结构化合物。由于二茂铁和查尔酮都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医药活性,因此通过Michael加成形成的大分子结构的产物也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二茂铁基的查尔酮,并与多种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反应生成Michael加成产物。期望通过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和二茂铁基查尔酮的有效加成,得到具有更好抑菌活性的药物中间体。首先,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乙酸酐为酰化试剂,在磷酸催化下合成乙酰基二茂铁。其结构经FT-IR,1HNMR和13CNMR分析得以确证。其次,以固体碱为催化剂,乙酰基二茂铁分别与苯甲醛、对氯苯甲醛、对氟苯甲醛、对溴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枯茗醛、桂醛、2-噻吩甲醛、3-噻吩甲醛、吡啶-2-甲醛、间硝基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在固相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得到了十三种二茂铁基查尔酮。并以乙酰基二茂铁和苯甲醛的反应为例,通过单因素法讨论了反应时间、投料比、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优反应条件:以NaOH和无水K2CO3为催化剂,原料乙酰基二茂铁和芳香醛的摩尔比为1:1.2,反应时间为5-10min。最后,将合成的十三种二茂铁基查尔酮分别与丙二酸二乙酯、氰基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硝基甲烷、乙酰丙酮、丙二腈、环己酮、环戊酮、巴比妥酸、硫代巴比妥酸、乙腈、丙酮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了一系列Michael加成产物。并以二茂铁基查尔酮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反应为例,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其反应条件,即最佳反应条件为:以无水K2CO3为催化剂,原料二茂铁基查尔酮和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23,反应时间为0.53h,产率最大可达到90.70%。
宫晓瑞[10](2015)在《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抗氧化剂是多个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第一部分工作是基于五元杂环1,2,4-恶二唑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进一步向其结构中引入天然产物结构单元——香豆素基团,旨在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抗氧化剂。合成方案为:以偕胺肟与香豆素类酰氯反应合成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共计合成了14个化合物;本文中的第二部分工作是采用Baylis-Hillman反应制备含有烯丙醇类的抗氧化剂,共计合成了6个化合物。本文采用了两个方法表征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1.抑制DNA氧化反应的能力;2.淬灭自由基的能力。在抑制DNA氧化反应的能力测试中,一种方法是选用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为引发剂,另一种是GSH(还原型谷胱甘肽)自由基为引发剂,诱导DNA发生氧化反应,通过加入所合成的化合物来检测其抗氧化性能;在淬灭自由基能力方面,将所合成的化合物加入到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中,检测各个化合物淬灭ABTS+.的能力。通过抗氧化性能研究得出结论,引入香豆素基团可以提高恶二唑抑制自由基引发DNA氧化反应的能力。本论文第二部分工作合成的化合物无论是在抑制AAPH引发DNA氧化反应方面还是在淬灭自由基的方面都不表现任何性质。
二、3-硝基苯甲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固相反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硝基苯甲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固相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共熔溶剂中合成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尿素-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DES)的合成 |
1.2.2 合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催化剂与溶剂对合成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影响 |
2.2 反应温度、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2.3 不同n(苯甲醛)∶n(巴比妥酸)和溶剂用量对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产率的影响 |
2.4 底物适应性扩展 |
3 结论 |
(2)水介质中多组分和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合成氮、硫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与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绿色化学 |
1.2 水介质中有机反应 |
1.3 水介质中的多组分反应构建氮、硫杂环化合物 |
1.3.1 水介质中催化的多组分反应构建氮、硫杂环化合物 |
1.3.2 水介质中无催化的多组分反应构建氮、硫杂环化合物 |
1.4 水介质中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构建氮、硫杂环化合物 |
1.4.1 水介质中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构建C-S键 |
1.4.2 水介质中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构建C-N键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水介质中三组分一锅法合成螺二氢喹啉萘并呋喃酮杂环化合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仪器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2.3 溶剂的回收与放大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条件优化 |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
2.3.3 氢键对反应的影响 |
2.3.4 反应机理分析 |
2.3.5 X-ray单晶衍射与晶体结构分析 |
2.3.6 抗菌活性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水介质中三组分一锅法合成硫代巴比妥酸喹啉杂环化合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条件优化 |
3.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
3.3.3 反应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水介质中三组分一锅法合成含腺嘌呤的Betti碱衍生物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条件优化 |
4.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
4.3.3 反应机理分析 |
4.3.4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水介质中咪唑并[1,2-a]吡啶化合物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构建C-S键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及仪器 |
5.2.2 原料合成 |
5.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反应条件优化 |
5.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
5.3.3 反应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水介质中酚和芳胺衍生物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构建C-S键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及仪器 |
6.2.2 目标产物合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反应条件优化 |
6.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
6.3.3 反应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图:部分化合物图谱 |
(3)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的非对映选择性螺环丙烷化反应以及巴比妥螺环丙烷衍生物的立体定向性重排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巴比妥系列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 螺环巴比妥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
1.2.1 螺巴比妥系列化合物的性质 |
1.2.2 螺巴比妥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1.2.3 螺巴比妥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
1.3 并环巴比妥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
1.3.1 并环巴比妥系列化合物的性质 |
1.3.2 并环巴比妥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1.4 巴比妥烯烃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
1.5 多取代苄卤参与螺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1.6 本章小结 |
1.7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有机碱促进下巴比妥烯烃与苄氯的非对映选择性螺环丙烷化反应 |
2.1 研究背景 |
2.2 模板反应的建立 |
2.3 最优条件的筛选 |
2.3.1 碱的种类和碱的量的筛选 |
2.3.2 溶剂的种类的筛选 |
2.3.3 原料投料比例和反应时间的筛选 |
2.3.4 反应温度的筛选 |
2.3.5 模板反应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 |
2.4 合成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骨架底物的拓展 |
2.4.1 不同取代基的多取代苄卤与1a的反应 |
2.4.3 不同取代基的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的螺环化反应 |
2.5 巴比妥螺环丙烷结构骨架3jb的单晶衍射 |
2.6 反应机理的推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易斯酸促进下巴比妥螺环丙烷立体定向性重排反应 |
3.1 研究背景 |
3.2 模板反应的建立 |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1 路易斯酸的量的优化 |
3.3.2 路易斯酸的筛选 |
3.3.3 溶剂的筛选 |
3.4 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底物拓展 |
3.5 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化合物4l的单晶衍射 |
3.6 反应机理的推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4.1 实验仪器和反应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巴比妥烯烃类化合物的制备 |
4.2.1 亚芳基巴比妥烯烃的制备 |
4.2.2 脂肪族取代基巴比妥烯烃的制备 |
4.3 4-(氯甲基)-3-硝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 |
4.4 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的螺环丙烷反应通法 |
4.5 路易斯酸促进下巴比妥螺环丙烷转化二氢呋喃-嘧啶二酮结构的反应通法 |
4.6 目标产物的结构和表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巴比妥酸烯烃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应用及发展现状 |
1.1.1 环丙烷类衍生物在药物中的应用 |
1.1.2 环丙烷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1.3 螺环丙烷类衍生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2 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1.2.1 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应用 |
1.2.2 取代二氢呋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 巴比妥酸类化合物应用与发展 |
1.3.1 巴比妥酸类化合物的应用 |
1.3.2 巴比妥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2.1 巴比妥酸螺环丙烷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3.2.2 巴比妥酸并二氢呋喃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3.2.3 巴比妥酸螺二氢呋喃类衍生物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及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巴比妥酸烯烃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
2.1 引言 |
2.2 结果与谈论 |
2.2.1 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的合成 |
2.2.2 溴代丙二酸二乙酯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的反应 |
2.2.3 乙酰丙酮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的反应 |
2.2.4 巴比妥酸烯烃与二羰基化合物反应的适应性 |
2.2.5 乙酰乙酸乙酯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的反应 |
2.2.6 四氟苯甲酰乙酸乙酯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反应 |
2.2.7 双甲酮和1,3-二甲基巴比妥酸烯烃反应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步骤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超声辅助合成5-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蒙脱土负载碘 (MMT/I2) 的合成 |
1.2.2 5-芳亚甲基 (硫代) 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催化剂及溶剂对产率的影响 |
2.2 反应温度、时间及n (苯甲醛) ∶n (巴比妥酸) 对5-亚苄基 (硫化) 巴比妥酸产率的影响 |
2.2.1 正交实验数据处理 |
2.2.2 验证实验 |
2.3 底物适应性 |
3 结论 |
(6)超声辅助水相合成5-芳亚甲基巴比妥酸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实验部分 |
1.1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1实验试剂 |
1.1.2实验仪器 |
1.2实验方法 |
1.2.1蒙脱土负载路易斯酸的合成 (以蒙脱土负载氯化铜为例) |
1.2.2 5-芳亚甲基 (硫代) 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制备 |
1.3产物表征 |
2结果与讨论 |
2.1催化剂及溶剂对产率的影响 |
2.2反应温度、时间及原料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2.3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考察 |
2.4底物适应性考察 |
3结论 |
(7)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合成及其Michael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吩噻嗪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吩噻嗪类衍生物的合成 |
1.2.2 吩噻嗪类衍生物的应用发展 |
1.3 吩噻嗪基查尔酮的研究进展 |
1.3.1 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合成 |
1.3.2 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应用发展 |
1.4 Michael加成反应的探索 |
1.4.1 Michael反应的作用原理 |
1.4.2 Michael反应的发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10-乙酰基吩噻嗪的合成 |
2.1.3 1-吩噻嗪基3芳基-丙烯1酮的合成及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机理 |
2.2.2 实验条件优化 |
2.2.3 谱图解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含吩噻嗪基查尔酮的Michael反应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1-吩噻嗪3芳基4乙酰基-1,5-己二酮的合成 |
3.1.3 1-吩噻嗪3芳基3(2-环己酮基)1丙酮的合成 |
3.1.4 1-吩噻嗪3芳基3氰基亚甲基1丙酮的合成 |
3.1.5 1-吩噻嗪3芳基3(2,4,6-嘧啶三酮基)1丙酮的合成 |
3.1.6 1-吩噻嗪3芳基3(1-乙酰基1甲酸乙酯基-次甲基)-丙酮的合成 |
3.1.7 1-吩噻嗪基3芳基4硝基1丁酮的合成 |
3.1.8 1-吩噻嗪基3芳基3二氰基次甲基1丙酮的合成 |
3.1.9 1-吩噻嗪基3芳基3(2,6-二羰基4硫代嘧啶基)1丙酮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机理 |
3.2.2 液相法与固相研磨法的对比 |
3.2.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2.4 化合物谱图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香豆素及喹啉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香豆素 |
1.1.1 香豆素的分类 |
1.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 |
1.2 喹啉 |
1.2.1 喹啉的分类 |
1.2.2 喹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 |
1.3 抗氧化剂的研究进程、取得成果及存在问题 |
1.4 本论文选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香豆素基查尔酮及二氢吡唑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香豆素基查尔酮(1-7)的合成 |
2.2.3 香豆素基二氢吡唑(8-16)的合成 |
2.2.4 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的研究 |
2.2.5 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Coumestans及双香豆素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 |
3.2.2 Coumestan (17-23)的合成 |
3.2.3 双香豆素(24-29)的合成 |
3.2.4 双香豆素的合成讨论 |
3.2.5 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的研究 |
3.2.6 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二茂铁基喹啉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二茂铁基喹啉(30-51)的合成 |
4.2.3 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的研究 |
4.2.4 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二茂铁基喹啉并香豆素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二茂铁基喹啉并香豆素(52-67)的合成 |
5.2.3 抑制AAPH引发DNA氧化反应的研究 |
5.2.4 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5.3 小结 |
第六章 咪唑并吡啶及喹啉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试剂 |
6.2.2 咪唑并吡啶及喹啉(68-83)的合成 |
6.2.3 咪唑并吡啶及喹啉的合成讨论 |
6.2.4 抑制AAPH引发的DNA氧化反应的研究 |
6.2.5 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含二茂铁基查尔酮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1.2.2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
1.3 二茂铁基查尔酮的研究进展 |
1.3.1 二茂铁基查尔酮的合成 |
1.3.2 二茂铁基查尔酮的应用 |
1.4 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 |
1.4.1 Michael加成反应概述 |
1.4.2 Michael加成反应的进展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二茂铁基查尔酮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 |
2.1.3 二茂铁基查尔酮的合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合成二茂铁基查尔酮方法的优化 |
2.2.2 反应机理 |
2.2.3 实验条件优化 |
2.2.4 谱图解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型含二茂铁基Michael加成产物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新型含二茂铁基Michael加成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Michael加成反应机理 |
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2.3 化合物谱图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氧化应激 |
1.1.1 氧化应激的概念 |
1.1.2 氧化应激状态下的活性氧物质 |
1.1.3 氧化应激中的抗氧化物质 |
1.2 抗氧化剂的历史进展 |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1.3.1 本论文所立足的天然结构——香豆素和 1,2,4-恶二唑 |
1.3.2 Baylis-Hillman 反应的简述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香豆素-1,2,4-恶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3 香豆素类酰氯的合成 |
2.2.4 香豆素-1,2,4-恶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5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抑制过氧自由基引发 DNA 氧化反应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具体操作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抑制 Cu2+/GSH 引发的 DNA 氧化反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具体操作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5.2.2 具体操作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3.1 动力学结果 |
5.2.3.2 热力学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Baylis-Hillman 反应制备含有烯丙基醇结构的化合物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实验试剂 |
6.2.2 Ethyl 2-(hydroxy(phenyl)methyl)acrylate (15)的合成 |
6.2.3 Ethyl 2-(hydroxy(4-methoxyphenyl)methyl)acrylate(16)的合成 |
6.2.4 Ethyl 2-(hydroxy(3-hydroxyphenyl)methyl)acrylate(17)的合成 |
6.2.5 Ethyl 2-(hydroxy(4-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18)的合成 |
6.2.6 Ethyl 2-(hydroxy(3-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19)的合成 |
6.2.7 Ethyl 2-(hydroxy(2-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20)的合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3-硝基苯甲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固相反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共熔溶剂中合成5-亚苄基巴比妥酸衍生物[J]. 陈陵翔,龚维,付海,陈卓,尹晓刚. 化学世界, 2020(03)
- [2]水介质中多组分和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合成氮、硫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 孔杜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3]巴比妥烯烃与多取代苄氯的非对映选择性螺环丙烷化反应以及巴比妥螺环丙烷衍生物的立体定向性重排反应的研究[D]. 朱原原. 郑州大学, 2019(08)
- [4]巴比妥酸烯烃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邵佩. 郑州大学, 2019(08)
- [5]超声辅助合成5-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衍生物[J]. 吴小云,龚维,杜莹,陈卓,尹晓刚. 化学世界, 2018(08)
- [6]超声辅助水相合成5-芳亚甲基巴比妥酸衍生物[J]. 尹晓刚,吴小云,龚维,杜莹,陈卓.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7]吩噻嗪基查尔酮的合成及其Michael反应研究[D]. 黄涛.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8]香豆素及喹啉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 席高磊. 吉林大学, 2016(08)
- [9]含二茂铁基查尔酮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D]. 宋思梦.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2)
- [10]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 宫晓瑞. 吉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