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处理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1](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数十个城市广泛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其安全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而政府监管就是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对各地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首先,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即监管依据、监管体系、监管人员、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等五大方面,包括了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规范标准、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监管人员效能、激励约束制度、监管检查、标准化考评、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监督等二十三项具体内容。其次,本文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和其所占的全局权重,对影响政府监管有效性因素的重要度排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不同类型,详细说明了各项评价等级。最后,本文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为案例,再次通过行业专家打分,对单因素和多因素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量化后各项指标的得分,结合各影响因素重要度,对全局权重排名与模糊综合评价排名差值较大的指标和得分较低的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政府监管有效性的相关建议。本文创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促进监管效能提升、实施有效监管方式和手段、遏制安全质量事故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杨世龙[2](2021)在《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研究 ——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文中提出建设工程在任何时期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围绕建设工程的话题从来都不乏热度,建设工程领域出现的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我国政府在建设工程领域的监管虽然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特点,但政府对于建设工程的监管一直都保持着专注。建设工程领域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事关经济建设大局,事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一些重大问题的产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建设工程行业形象,有效的监管尤其是有效的政府部门的协同监管能尽可能地解决大部分的实际问题。政府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监管在由粗放的监管方式逐步向实现监管治理转变。建设工程涉及众多领域,除建设主管部门以外,政府其他部门对于建设工程负有其相应的监管职责,因而在监管过程中,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政府规制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通过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研究政府在建设工程监管中的部门协同治理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协同监管不力、信息沟通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是现阶段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协同制度不完善、协同文化氛围不够、政策执行失灵以及监管者能力不足是造成协同监管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最后,就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继续厘清各部门监管边界、创新政府部门协同监管手段、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协同监管绩效评价以及加快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等几项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完善协同监管制度、营造协同监管文化氛围、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争取社会支持等保障措施。
王虎琴[3](2021)在《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管理中,对找寻并解决公路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此,以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具体来源与实际特征为切入点,提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处理流程,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管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戚昕哲[4](2020)在《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广州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发展,安全生产风险亦相应地增加,不管是政府等主体的监管缺位,还是参与主体的违规行为,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作为公共工程项目,都会为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害。因此,从保障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考虑,在广州地铁线网版图高速扩展的时期,有关监管主体更应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监管建议。首先,本研究强调安全生产监管对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随后,结合公共物品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对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在监管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在主要概念及关系明晰后,深入分析国内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现状,指出目前各地存在的监管共性问题,以及广州地区的个性问题,并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多方位、深层次探讨安全事故产生机理,为下文提出的完善监管建议提供现实依据。其次,从政府监督管理、风险预防控制、事故调查、事故处理等方面切入,对广州地铁历史上一宗影响较大的安全事故进行案例分析,并综合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逻辑、行为特点、利益站位等的不同,论证监管成本、损失成本、抗争成本等因素分别影响各方的行为策略选择,发现了政府监管意识与服务意识不强、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并深入发掘出双重角色政府的内部行政角力、监管权力寻租、监管投入与建设需求脱节等政府主体致因,以及参建单位等治理参与主体致因。最后,从公共管理视角对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优化建议。通过检视目前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可行的优化管理对策,为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地铁建设开展更有效的监管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解释预测,最终促使广州地铁建设项目在多元治理下能安全如期竣工开通,切实提高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任翔[5](2020)在《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质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关心、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其相对应的产品质量监管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产品质量监管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横跨公共管理、法律制度、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社会伦理等多门类学科。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或层面考量,产品质量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国现有的以行政监管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的法治化体系化研究,使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法制制度、监管模式从“源头立意”上就日渐式微,适应不了新形势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对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问题构建起新的分析路径,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目标、价值取向、法制结构、法治行为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意见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法治化进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产品质量监管相关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学科理论学说,并在本章最后结合当代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安排的实际,提出“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旨在对当代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二章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框架。以结构性研究来指导行为的分析范式作为本章的研究主线,系统详细地论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等四个方面。即根据对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四个层面的探究,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及限制性因素,提出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呈现出观念上的渐进式、结构上的社会化、行为上的法治化的特点与趋势。第三章以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视角,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困境以及法治发展,对产品质量法制演进沿革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最后,从前面一般性的制度构建层面的梳理上升到法治理念层面,重点探讨了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存在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对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借鉴。文中采取“总-分”的思路,先将境外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分为产品主导型监管和消费者主导型监管两种类型,并借助“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每种类型下的监管理念、法制结构和监管行为进行梳理分析。随后,具体分析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特点及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启示。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措施的建议。包括在法治观念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监管价值取向,将意识形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行政本位”向市场经济下的“尊重市场规律”转变;在法制结构方面,要深化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改革,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体系,要加强各方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要建立监管法制影响评估分析;在法治行为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要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要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要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最后,本文虽然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这一特定背景,尝试通过构建“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并依据此范式从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选择等层面系统剖析重构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理论和整体体系框架。然而,这一尝试是否能够涵盖并较为信服地解释当下中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最后一章结合实务给出的针对性意见建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的可行性,但这一分析范式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并运用于其他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分析,还需要更充分细致的论证探讨。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精力,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共同努力。
张娜[6](2020)在《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量日渐壮大,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宅工程建设和相关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因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事故和投诉呈上升趋势。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不受侵害是各级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职责所在。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起步相对较晚,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边陲,在建设工程技术的创新以及工程的监督方面远远比不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城市,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的投入迅猛增长,在很大程度也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多难题和挑战。选择以呼和浩特市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作为研究对象很有代表性,可以为本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借鉴经验。本文以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作为研究对象,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监管公共利益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政府的监管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质量监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机构权责不对等、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和工程质量投诉时有发生的问题,在分析、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尝试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监管体系自身建设、加强质量风险管控机制和社会监督力量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宋甜[7](2020)在《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是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管理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青岛胶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人口近110万,在全国50个(县)县级市中位列第一,是青岛市唯一入选的区市。虽然胶州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城市建设管理却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城市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研究、访谈研究以及现场考察等方法对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在文章结构划分中,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如下,论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了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阐述研究方法与创新;其次论文介绍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阐述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包括管理主体、管理过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着规划土地透支、边缘地段管理混乱、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城市建设质量不理想、老城区管理遗留问题过多等疑难问题。再次,论文剖析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城市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城市经营管理体制僵化,城市经营管理队伍与城市建设管理不相匹配等。论文构建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案,包括方案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论文针对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提出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保障措施。论文系统分析了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城市建设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剖析了胶州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中形成问题的原因,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构建了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监督管理方案,为胶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青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胶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提供服务。
陆取[8](2020)在《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属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物质根基,在防洪、灌溉、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其实质是要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如此,需不断针对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构建新模式,尤其是基层水利部门,如何更有效开展质量监督值得研究。本文以常州市x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层政府的水利工程监管工作该如何有效开展。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落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民众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我国社会的发展重点转变为如何对民众的各种生活需求进行满足,如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服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基层水利部门工程质量监督机制该怎样有效构建,该怎样优化质量监督模式,该怎样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能力效率,起到政府质量监督应有的效果,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摸索。近十几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建成,代表政府行为的强制性质量监督与水利监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促进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工程水利得到很大的发展,各地区为了满足本地防洪、供水、灌溉等方面的要求,纷纷展开基层水利工程的水利。质量是基层水利工程的生命,是基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其使用基本功能和安全稳定的基础。但是,从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构设置现状、法律法规现状、工程制度现状、监管流程现状等来看,整体上虽然较为乐观,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是x县水利工程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调研分析,立足法律、制度、人员等中多角度探究水利工程监管层面的现实问题,然后结合地区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和改进的方案,全面推进x县的水利工程质量以及政府监管工作。论文框架在结构上细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概述,整体上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活动的现实情况及学者们研究形成的各种文献成果,立足各种角度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阐述水利工程质量、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等相关概念,对政府监管过程中的很多理论指导内容进行梳理,我们本文的后续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各种情况以及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等内容。具体而言,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较以往成效显着,成绩斐然。但在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监管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监管体制仍有待提高。第四部分学习借鉴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先进经验。其中美国的政府直接参与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模式、德国的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质量监督模式等实践举措,对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优化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作用。第五部分是结合问题的阐述,是优化方案的形成过程:一是优化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二是配备完备保障措施;三是强化市场准入门槛并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完善,进一步提高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效率。第六部分是结语。
苗雷[9](2020)在《公共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共工程的质量监管中政府责任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公共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公共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职能行使,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虽然政府在公共工程质量监管上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本文首先重点阐述了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政府监管理论,详细介绍了公共工程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并对其政府监管责任的法律基础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现状归纳出政府在监管中主要存在着决策失误,监管不足,监管权限不清,以及违背合理行政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通过明确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来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严格责任者复出制度来解决决策失误的问题,而对于监管不足,则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和公务人员自身进行法治修正来完善,同时,政府通过厘清监管权限,制定权力清单来明确权力边界,最后通过健全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及提高执法者素养来达到合理行政的目的,最终保证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工程。用完善政府监管的方式促进公共工程质量,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核,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
刘长凯[10](2020)在《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物的防水性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在建筑防水领域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建筑防水质量的监管上,却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主体多元,建设规模激增,政府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工作量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建筑工程防水质量的监管工作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步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公共建筑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公共建设投资力度逐渐增大,公共建筑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加,在针对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的机构设置、思想意识、监管方式与程序上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因此,基于政府角度对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研究存在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上海市宝山区政府防水质量监管为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的监管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体系以及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与内容,提出近年来宝山区政府在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剖析问题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策略,从而促进宝山区政府对辖区内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履职水平,并提高建筑防水质量。在研究过程中,创新性的设置以监管权责、监管思想、监管手段、监管制度与监管程序为代表的五维研究标准,系统全面的对上海市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出现的问题、原因与优化策略进行剖析。
二、正确处理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论 |
1.4 研究的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实践价值 |
1.5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政府监管 |
2.1.1 政府监管概念 |
2.1.2 政府监管特点 |
2.1.3 政府监管类型 |
2.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 |
2.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概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特征 |
2.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 |
2.3.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政府监管 |
2.3.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
2.4 有效性 |
2.4.1 有效性的概念 |
2.4.2 政府监管有效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3.1 监管依据 |
3.1.1 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3.1.2 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
3.1.3 规范标准 |
3.1.4 其他 |
3.2 监管体系 |
3.2.1 监管体制 |
3.2.2 监管机制 |
3.3 监管人员 |
3.3.1 监管人员效能 |
3.3.2 激励约束制度 |
3.4 监管方式 |
3.4.1 监管检查 |
3.4.2 标准化考评 |
3.4.3 政府购买服务 |
3.4.4 社会监督 |
3.5 监管手段 |
3.5.1 监督 |
3.5.2 行政执法 |
3.5.3 其他手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评价体系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4.1.2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
4.2.1 确定权重的步骤 |
4.2.2 准则层及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4.2.3 全局权重的确定 |
4.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确定评价方法 |
4.3.2 评价等级的划分 |
4.3.3 评价等级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案例 |
5.1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概况 |
5.1.1 在建工程概况 |
5.1.2 各参建单位情况 |
5.1.3 政府监管情况 |
5.2 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评价 |
5.2.1 单因素指标评价 |
5.2.2 多因素指标综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 |
5.3 提升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
5.3.1 继续完善监管依据 |
5.3.2 加强监管体制建设 |
5.3.3 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 |
5.3.4 加强市场化和社会监管 |
5.3.5 充分运用监督、行政处理和处罚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研究 ——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建设工程 |
2.1.2 政府监管 |
2.1.3 政府部门协同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规制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现状回顾 |
3.1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概述 |
3.1.1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主体和协同监管方式 |
3.1.2 政府在建设工程监管中的部门协同 |
3.2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模式 |
3.2.1 上下对接式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的纵向协同监管 |
3.2.2 以职能为依托的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监管 |
3.3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特点 |
3.3.1 依托监管平台进行的协同监管 |
3.3.2 根据建设工程各阶段进行的过程监管 |
3.3.3 对于重点工程进行的特别监管 |
3.3.4 行业需求和上级指令是主要的协同监管动力 |
3.3.5 协同监管带来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 |
第四章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主要问题 |
4.1.1 协同监管的效果不佳 |
4.1.2 缺乏协同监管的制度保障 |
4.1.3 协同监管未能解决固有的监管难题 |
4.1.4 协同监管信息沟通不畅 |
4.1.5 监管人才匮乏 |
4.1.6 部门职能原因造成的其它协同监管问题 |
4.2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协同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协同监管缺乏制度保障 |
4.2.2 政策执行中的协同失灵影响了协同监管的效果 |
4.2.3 各政府部门的监管任务和监管目标不同造成协同监管目标冲突 |
4.2.4 缺乏协同监管的文化氛围造成监管者的协同积极性不高 |
4.2.5 政府部门间的关系影响到了彼此间的协同 |
4.2.6 专业人才稀缺导致协同监管缺乏人才支持 |
4.2.7 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影响了协同监管的信息沟通 |
第五章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改进策略与保障措施 |
5.1 白银市平川区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改进策略 |
5.1.1 继续厘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边界 |
5.1.2 创新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手段 |
5.1.3 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协同监管的绩效进行评价 |
5.1.4 加快监管者队伍建设 |
5.2 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的保障措施 |
5.2.1 完善制度保障 |
5.2.2 营造良好的协同监管文化氛围 |
5.2.3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
5.2.4 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建设工程企业管理人员(监管对象)对政府部门在建设工程领域协同监管问题反馈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研究的访谈提纲一 |
附录四 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研究的访谈提纲二 |
附录五 依据访谈内容和文件整理出的数据主轴表 |
(3)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公路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来源及特征 |
1.1 公路工程质量监管的大数据来源 |
1.2 公路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特征 |
2 公路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 |
2.1 云计算技术 |
2.2 数据存储技术 |
2.3 数据实时处理功能 |
3 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管中的应用挑战 |
3.1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挑战 |
3.2 大数据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挑战 |
4 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管中的具体应用 |
4.1 大数据在各施工专业协调工作中的应用 |
4.2 大数据在质量监督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
5 结语 |
(4)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描述性研究法 |
第二章 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生产监管 |
2.1.2 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 |
2.2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及关系界定 |
2.2.1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 |
2.2.2 三方责任主体相互关系 |
2.3 理论依据 |
2.3.1 公共物品理论 |
2.3.2 社会治理理论 |
2.3.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
3.1 我国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
3.1.1 政府监管机构的组织架构 |
3.1.2 安全生产监管规范体系 |
3.1.3 我国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的监管方式与手段 |
3.2 我国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的监管不足 |
3.2.1 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
3.2.2 监管机构定位不明确 |
3.2.3 未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作用 |
第四章 广州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的现实考察和问题分析 |
4.1 广州地铁建设及安全生产监管概况 |
4.1.1 广州地铁建设概况 |
4.1.2 监管机构变迁情况 |
4.1.3 总承包模式优劣对比 |
4.2 广州地铁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的存在问题 |
4.2.1 监管政策文本规定模糊 |
4.2.2 法律文件及规范执行不严 |
4.2.3 监管机构职责边界不清 |
4.2.4 政府监管队伍专业面不全 |
4.2.5 第三方监管机构力量有限 |
4.2.6 安全生产监管手段落后 |
4.2.7 监管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
4.3 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影响因素 |
4.3.1 地铁建设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
4.3.2 广州地铁建设安全生产事故统计 |
4.4 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1.25”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
4.4.1 案例背景 |
4.4.2 案例经过 |
4.4.3 案例分析 |
4.4.4 案例启发 |
4.5 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监管问题产生机理 |
4.5.1 政府监管失位致因 |
4.5.2 施工单位内部监管不到位 |
4.5.3 信息不对称致监管失灵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建议 |
5.1 完善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法律体系 |
5.1.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5.1.2 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文件的操作性 |
5.1.3 明确行政监管机构的法定地位 |
5.1.4 优化监管行为的权责清单 |
5.2 加强广州地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
5.2.1 培植监管和服务并重的工作观念 |
5.2.2 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责划分 |
5.2.3 注重监管人员素质培养 |
5.2.4 加强监管人员作风建设 |
5.3 优化监管机制及手段 |
5.3.1 规范行政审批的权力运行 |
5.3.2 加强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 |
5.3.3 多采用突击检查和随机抽查方式 |
5.3.4 由重项目监管向重行为监管转变 |
5.4 保障监管资源投入 |
5.4.1 确保安全监管资金专款专用 |
5.4.2 加强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 |
5.4.3 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复合治理 |
5.4.4 完善内外部信息传递机制 |
5.5 健全执法和考核机制 |
5.5.1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5.5.2 拓宽执法结果运用 |
5.5.3 健全激励与惩罚结合的考核机制 |
第六章 结语及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基础理论与分析范式构建 |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概述 |
一、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 |
二、监管与产品质量监管 |
三、产品质量监管工具 |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理论 |
一、法经济学理论 |
二、政府管制理论 |
三、安全价值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范式建构:一种法治化分析路径 |
一、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初始法制状态 |
二、“观念——结构——行为”法治化分析路径的建构 |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框架 |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目标 |
一、价值目标:打造协同治理的法治监管模式 |
二、结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平衡 |
三、行为目标:形成多元协同、社会共治的法治格局 |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动力来源 |
一、内在动力:现代质量监管理念的嵌入 |
二、外在动力:法律制度供求的非均衡 |
三、直接动力: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阻力因素 |
一、思想阻力:理念认知滞后 |
二、结构阻力: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 |
三、行为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 |
一、观念选择:渐进式路径 |
二、结构选择:社会化路径 |
三、行为选择:法治化路径 |
第三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变迁 |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演进 |
一、改革开放前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
二、改革放开后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
三、产品质量监管法制演进沿革述评 |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 |
一、监管理念从国家权力走向公民权利 |
二、监管法制从自利型走向服务型 |
三、监管行为从单一手段走向多元化手段 |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运行存在问题 |
一、监管理念守旧,价值目标冲突 |
二、法制体系内容交叉冲突,与市场实际脱节 |
三、监管行为倚重运动式监管,参与主体单一 |
第四章 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借鉴 |
第一节 产品主导型监管 |
一、监管理念 |
二、法制结构 |
三、监管行为 |
第二节 消费者主导型监管 |
一、监管理念 |
二、法制结构 |
三、监管行为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分析及启示 |
一、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分析 |
二、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路径 |
第一节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观念变革 |
一、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
二、产品质量监管法治意识形态革新 |
第二节 重塑产品质量监管法治结构 |
一、深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 |
三、优化各方主体间联系互动制度 |
四、建立监管法治影响评估分析制度 |
第三节 优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行为 |
一、加强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手段 |
二、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 |
三、加强企业主体责任 |
四、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 |
五、提高信息传递质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6)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比较分析法 |
1.3.4 实地调研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建设工程质量 |
2.1.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
2.1.3 政府监管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理论 |
2.2.3 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现状及成效 |
3.1 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体系 |
3.2 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现状 |
3.2.1 政府监管组织机构现状 |
3.2.2 政府监管内容及流程 |
3.3 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成效 |
4 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质量监管的政府机构权责不对等 |
4.1.2 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
4.1.3 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
4.1.4 工程质量投诉时有发生 |
4.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属于委托执法 |
4.2.2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不能与时俱进、可操作性不强 |
4.2.3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组织的内部管理不到位 |
4.2.4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陈旧 |
4.2.5 其他社会监督力量调动不足 |
5 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5.1.1 美国工程管理模式 |
5.1.2 新加坡工程管理模式 |
5.1.3 法国工程管理模式 |
5.1.4 国外监督经验借鉴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5.2.1 北京地区 |
5.2.2 深圳地区 |
5.2.3 江浙沪地区 |
5.2.4 国内监督经验启示 |
6 完善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法律建设方面的对策 |
6.1.1 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法律体系 |
6.1.2 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
6.1.3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监督站权力与职责 |
6.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自身建设的对策 |
6.2.1 加强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
6.2.2 建设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 |
6.2.3 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
6.2.4 创新监督工作机制 |
6.2.5 加大先进行业经验在参建主体中的推广力度 |
6.3 加强质量风险管控机制的建设 |
6.3.1 继续完善信用管理机制 |
6.3.2 推行工程质量保险机制 |
6.4 充分发挥社会盟督力量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 |
第2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及建设管理现状 |
2.1 城市建设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城市 |
2.1.2 城市建设 |
2.1.3 城市建设管理 |
2.2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主体 |
2.2.1 青岛市胶州市概述 |
2.2.2 青岛市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组织 |
2.3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
2.3.1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内容 |
2.3.2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成效 |
2.4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过程管理 |
2.4.1 过程管理含义 |
2.4.2 胶州市城市建设计划管理 |
2.4.3 胶州市城市建设控制管理 |
2.5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质量管理 |
2.5.1 资质源头管控 |
2.5.2 质量督查管理 |
2.6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
2.6.1 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内容 |
2.6.2 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效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调查分析 |
3.1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计卷设计 |
3.1.4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3.2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访谈调查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访谈时间访谈方法及访谈对象选取 |
3.2.3 访谈提纲设计 |
3.2.4 访谈结果统计 |
3.3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调查汇总 |
3.3.1 城市建设规划用地透支 |
3.3.2 城市建设边缘区管理不力 |
3.3.3 城市建设市场管理不规范 |
3.3.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滞后 |
3.3.5 城市建设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
3.3.6 违法建筑遗留问题多 |
3.3.7 老城区建设管理难度大复杂 |
3.4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滞后 |
3.4.2 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僵化 |
3.4.3 城市建设管理队伍开发不力 |
3.4.4 城市建设管理环境复杂遗留问题过多 |
3.4.5 城建重大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方案 |
4.1 建设方案指导思想与原则 |
4.1.1 建设方案指导思想 |
4.1.2 建设方案指导原则 |
4.2 胶州市城市建设目标 |
4.2.1 胶州市城市建设机遇 |
4.2.2 胶州市城市建设挑战 |
4.2.3 建设目标 |
4.3 胶州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
4.3.1 五大生态走廊建设 |
4.3.2 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
4.3.3 胶州市地铁工程建设 |
4.3.4 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
4.3.5 胶州市大通道项目建设 |
4.3.6 全域生态工程建设 |
4.3.7 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方案实施保障 |
5.1 创新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保障 |
5.2 整顿建设市场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保障 |
5.3 理顺职责协同管理保障 |
5.4 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保障 |
5.5 城市建设资金保障 |
5.6 领导干部政治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访谈提纲 |
(8)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利工程质量 |
2.1.2 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权力制衡理论 |
3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3.1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采取的举措 |
3.1.2 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 |
3.2 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监管制度不健全 |
3.2.2 组织机构不完善 |
3.2.3 人员、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
3.2.4 监管手段与导向有待完善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顶层设计不够周密 |
3.3.2 职能划分不合理 |
3.3.3 体系保障不到位 |
3.3.4 监管手段、导向有待提高 |
4 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典型经验 |
4.1.1 美国:政府全过程开展工程质量监管 |
4.1.2 法国:市场化手段开展工程质量监管 |
4.1.3 德国:第三方机构全权负责监管 |
4.2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经验 |
4.2.1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2.2 政府全面高效的社会服务职能 |
4.2.3 完备的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
4.2.4 系统完备的培训、服务及行业管理 |
4.2.5 严格的工程市场准入制度 |
5 加强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对策 |
5.1 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管中政府职能的作用 |
5.1.1 加快转变监管工作思路 |
5.1.2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发展 |
5.1.3 优化完善各级质监站职权划分 |
5.2 转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方式 |
5.2.1 实现质量政府监管由微观控制向宏观制约的转变 |
5.2.2 实现新型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
5.2.3 明确各方利益主体的质量责任义务 |
5.2.4 创新监管思路、完善监管方式、方法和内容 |
5.3 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 |
5.3.1 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市场化 |
5.3.2 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专业化 |
5.3.3 完善水利工程信用登记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公共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 公共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
二 政府对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的基本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基础与政府监管理论 |
第一节 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基础 |
一 公共工程的概念 |
二 公共工程的特征 |
三 公共工程的分类 |
四 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
一 公共物品理论 |
二 代理理论 |
三 政府失灵理论 |
四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政府监管责任的法律基础 |
第一节 政府监管的法律依据 |
一 《建筑法》中政府的监管责任 |
二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政府的监管责任 |
三 《政府投资条例》中政府的监管责任 |
第二节 政府责任与其他参建主体责任的区分 |
一 政府责任的特征 |
二 其他参建主体责任 |
第三节 政府法律责任 |
一 行政责任 |
二 刑事责任 |
第三章 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责任缺失 |
二 政府责任错位 |
第二节 公共工程建设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合法性审查制度不完善,导致决策失误频发 |
二 政府及公务人员的存在监管缺陷,导致监管不足 |
三 权力边界模糊,监管主体权限不清 |
四 难以把握裁量基准,违背合理行政原则 |
第四章 完善政府公共工程质量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决策失误的对策 |
一 落实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责任者复出机制 |
二 明确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 |
三 完善决策合法性审查程序,保证决策科学合理 |
第二节 监管不足的对策 |
一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责任 |
二 政府与公务人员责任的法治修正 |
第三节 监管主体权限不清的对策 |
一 厘清各工程质量监管主体权限 |
二 制定权力清单,厘清各级质量监管主体权限 |
第四节 违背合理行政原则的对策 |
一 健全行政自由裁量基准 |
二 提高执法者法律素养和专业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公共建筑 |
(二)建筑质量 |
(三)防水质量 |
(四)政府监管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现状 |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监管的发展 |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 |
(二)宝山区公共建筑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发展现状 |
二、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与内容 |
(一)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特点 |
(二)宝山区政府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的内容 |
三、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取得的成效 |
(一)公共建筑防水性能大幅提高 |
(二)监管部门的职能履行得到加强 |
(三)公共建筑的整体质量上升 |
第三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防水质量监管的权责不明晰 |
(二)防水质量监管的思想不坚定 |
(三)防水质量监管的手段较单一 |
(四)防水质量监管的制度不成熟 |
(五)政府质量监管的程序不规范 |
二、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政府监督机构职责相对混乱 |
(二)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三)防水质量监管技术更新较慢 |
(四)建筑防水行业配套体系不全面 |
(五)政府监管程序僵硬,缺乏灵活性 |
第四章 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优化策略 |
一、明确政府监管机构职责 |
(一)明确政府监管定位 |
(二)强化防水质量监督管理 |
二、提升政府监管队伍素质 |
(一)加强监管队伍思想建设 |
(二)提升监管人员素质 |
(三)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
三、创新多元化公共建筑防水质量监管手段 |
(一)注重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
(二)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监管 |
(三)强化施工后的质量监管 |
四、加强防水行业的市场监管与引导 |
(一)注重防水行业市场监管 |
(二)重视行业引导与激励 |
五、加强程序规范与制度建设 |
(一)规范防水质量的监管程序 |
(二)提升监管程序的契合度 |
(三)优化防水质量监管模式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上海市宝山区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现状调查问卷 |
四、正确处理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研究[D]. 刘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建设工程中政府部门协同监管问题研究 ——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D]. 杨世龙. 兰州大学, 2021(02)
- [3]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与挑战[J]. 王虎琴. 质量与市场, 2021(02)
- [4]广州地铁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D]. 戚昕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D]. 任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D]. 宋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常州市x县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D]. 陆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公共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研究[D]. 苗雷.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公共建筑防水质量政府监管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域公共建筑为例[D]. 刘长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