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模拟

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模拟

一、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1](2020)在《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文中指出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矿体赋存标高为460~520m,矿体埋深为270~150m,埋深不大,矿体形态较为简单,矿体以磁性铁为主;矿体赋存产状与地层产状相近,倾向105°~162°,倾角74°~90°,单工程矿体厚度0.8m~18.65m,属于急倾斜薄~中厚矿体。本文以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采区矿体进行了开采技术评价,初选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三种采矿方法。通过工艺分析、成本测算、经济比较,最终选定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作为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根据矿体厚度以及围岩顶板稳固性情况,为了控制顶板及侧壁的暴露面积,参照以往的开采经验值,初选可能的矿房长度(15m、25m、35m、45m)。并通过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分别计算得出当矿房尺寸为15m、25m、35m、45m时,稳定状态和崩落状态条件下的极限跨度以及极限暴露面积。使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采场矿房长度不宜大于35m。结合矿体顶板与侧壁的合理暴露面积,选定矿房长度为35m。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矿房长度为35m时,矿柱尺寸从4m逐渐增大到8m,地表及矿柱位移量明显逐渐减小,而从8m增大到10m时,变化不大,为保护地表橡胶林,最终选定矿柱合适尺寸为8m。根据选定的采矿方法及确定的采场结构参数对Ⅱ号矿段460m采区460m中段一采场进行工业试验,从试验揭露的矿围岩稳固性情况来看,选定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空场,满足出矿及充填的要求,因此选用的采矿方法与结构参数是合理可行的。本次采矿方法优选研究为疆锋铁矿深部采矿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性与实践性的经验。

陈刚,马玲,龚红胜[2](2020)在《基于立方定律的断层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方法》文中指出由于断层宽度远小于其延伸方向的尺寸,造成数值模型建模困难、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把断层概化为无几何厚度的空间曲面,并引用裂隙渗流理论中的立方定律对其进行渗流计算,可以有效降低建模难度。本研究旨在验证断层概化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解决断层中的裂隙流与基岩中的达西流之间的流—热耦合问题。采用公式推导得出断层与基岩之间的流—热耦合控制方程,并使用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当不考虑断层内部结构影响时,利用立方定律计算断层渗流的方法是可行的;耦合控制方程对基岩与断层之间的流—热耦合计算合理有效;随温度而变化的流体粘滞性对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影响显着。

戴文强[3](2020)在《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地质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够重现成矿动力学演化过程,实现对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矿化蚀变、动力学特征、矿床定位空间以及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的定量化探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当前数值模拟已逐渐成为解决热液矿床成矿过程和机制研究的新方法手段。安庆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金)、铁成矿带内的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针对安庆铜矿床在矿床学等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对于矽卡岩蚀变分带的成因及矽卡岩成岩过程对后续成矿的影响尚无定量化理解,且对流体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矿体形态关系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文基于热-流-化学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地质事实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安庆铜矿床蚀变矿化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工作,并取得以下认识:(1)热液流体运移驱动力不同,热液流体携带运移的成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模拟结果显示,安庆铜矿床在热液成矿过程中,温度驱动条件下的成矿物质空间分布特征更符合实际矿体形态特征。显示安庆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可能以温度驱动为主,温度驱动主要控制了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和矿体空间产出形态。(2)安庆铜矿床各成矿阶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早矽卡岩阶段,成矿过程受双交带作用的影响。靠岩体一侧富集透辉石,而石榴石则富集在远离岩体的远端。矽卡岩的形成,使得接触带孔隙度增大,使得更多的含铁热液流体地层,有利于后期磁铁矿的形成;在磁铁矿阶段,含Fe热液流经先前形成的矽卡岩,在矽卡岩中不发生反应沉淀,待流至更远的碳酸岩围岩接触带位置,发生反应沉淀,形成磁铁矿体,从而造成磁铁矿在外接触带富集的现象。同时沉淀过程会堵塞矽卡岩内的孔隙,降低外接触带的渗透率和孔隙率,使得在石英硫化物阶段黄铜矿在距离接触带较远的位置成矿,形成矿物分带。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由于前期磁体矿在矽卡岩层与大理岩层接触带沉淀,使得在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层孔隙度显着减小,热液流体运移速度下降以及Fe2+的活性降低,使得含铜磁体矿或含铜矽卡岩在靠岩体一侧形成。因此,安庆铜矿床总体上在外接触带以铜铁矿化为主,内接触带则以黄铜矿化为主的现象。

宋宝德,郑新嵛[4](2019)在《基于数值模拟的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以广东省阳山某矿区为例》文中指出为了定量分析矿区矿井涌水量,通过建立矿区的地下水流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各开采时段的矿坑涌水量及地下水渗流场。计算表明:矿井总涌水量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最大值分别为2408 m3/d、2618 m3/d、3244 m3/d,矿区1片区降落漏斗带无敏感点分布,而2片区降落漏斗带存在敏感点(约60 m),尤其下部巷道开采期间,敏感点处地下水位降可达30 m左右,故该区域应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防止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发生。

张秀贤[5](2018)在《尾矿库渗流场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尾矿库是一种特殊的水工建筑物,在安全和环保上又是重大的危险源和污染源,它的安全运行对矿山有重要的意义,并直接关系下游居民的安危和公共设施的安全。作为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设施,尾矿库坝体内贮存大量的尾矿砂和水,从已发生的尾矿库溃坝事故可知,其破坏大多与水有关,渗流引发的各类问题很复杂,总之,坝体内渗流是影响尾矿库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尾矿库渗流场方面的研究,现阶段成果颇丰,但多数都是由数值模拟得到,而模型试验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本文以模型试验为基础,对尾矿库渗流场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深入分析渗流场的分布规律,得到坝体浸润线的位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渗流场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总结国内外尾矿库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依据尾矿库渗流场的基本特性,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室内堆坝工艺及渗流分析理论。根据渗流基本理论和有限元法原理,阐述三维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2)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砂的选取,并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3)总结影响尾矿库渗流场的各项因素,以二维渗流场为例,根据概化的尾矿库基本剖面在多功能土工试验槽内进行尾矿库渗流场影响因素的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探讨初期坝透水能力、尾矿堆积干滩长度、尾矿堆积坝下游坡比对渗流场的影响程度。(4)以承德市某尾矿库为原型在室内堆坝,进行模型试验研究,测量浸润线的分布,并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模型试验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从而进一步说明正确、合理进行模型试验可以为尾矿库设计、运营提供重要的依据。

魏晓明[6](2018)在《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李楼铁矿是国内大型的地下黑色金属矿山之一,采用1OOm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分矿房矿柱两步骤回采。由于高阶段、高分段而形成的大结构采场,单个采场空区体积达10~16万m3,在高阶段两步骤回采过程中,一步回采与二步回采的时间衔接、充填体配比及其强度性能、充填体强度在采场中的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严重制约采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本文以李楼铁矿为项目依托,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原位强度检测和电镜扫描等多种方法研究高阶段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特性及充填配比。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和室内力学试验,获取了矿区岩体优势结构面的产状与矿岩力学参数,经过对矿岩的力学参数分析,得到了相关岩体的力学参数,为后续的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现场调查发现二步回采矿柱时,充填体破坏垮落严重,且破坏部位分布不均匀,突显了充填体料浆配比、强度性能、强度的空间分布及二步回采时间等对二步回采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2)通过全尾砂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建立了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养护龄期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在高阶段嗣后充填法中,引入表征胶结充填体的变形比能与矿柱回采释放比能关系的能量匹配系数,获得了该系数与矿石的弹性模量、垂直应力与充填体固结强度的关系,揭示了胶结充填体固化时间与矿柱能量的内在联系,定量分析了二步骤回采矿柱的合理时间。(3)通过分析胶结充填体与围岩的力学接触状态,推导了胶结充填体强度极限侧压状态下的三维力学模型,揭示了充填体应力拱效应的分布规律。采用FLAC两步骤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配比参数下胶结充填体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破坏区。综合矿山充填工程布置、三维力学模型以及两步骤数值模拟回采,提出了高阶段采场充填配比设计方案。(4)基于李楼铁矿充填体强度检测和微观电镜扫描实验,对井下原位强度与地表试件进行差异化分析,获得了高阶段采场充填体强度呈“驼峰”分布规律,从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揭示了自重压力与采场排水布置对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的作用机理。在采场充填配比优化区内,实现安全开采的同时,降低了充填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李国峰[7](2015)在《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基础地质背景及覆盖型岩溶塌陷发育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铜陵、池州、安庆三市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归纳总结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进而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位下降致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最后对区内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建议进行探讨总结。得出结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位波动致塌,特别是水位下降致塌为本地区主要致塌模式。包括人为开采地下水过程中的岩溶塌陷,矿山排水初期、矿井突水引起的水位快速下降导致的岩溶塌陷。其致塌机理包括两种:其一潜蚀式塌陷,为本区主要致塌机理;其二真空吸蚀式塌陷。(2)、特别指出:池州市存在天然因素致塌,地下水的季节性波动所引起的潜蚀式塌陷和江西九江地震导致的振动式塌陷。(3)、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典型的粉质粘土覆盖灰岩地层在水位下降下的塌陷进行了研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饶宝文[8](2014)在《重金属在尾矿库岩土渗流场中的迁移模拟及污染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的高毒性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近年来矿山污染事件频繁,尾矿库是常年积累的高能污染源,尾矿的肆意排放,意外泄漏和管理不善都将造成库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因此分析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对矿区的环保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场环保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把某金属尾矿库作为研究的基础及背景,对该矿区的尾矿库重金属迁移进行研究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在试验、模拟、防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尾矿库重金属污染迁移扩散方向的研究进展,并把某尾矿库区作为工程研究背景,对其进行系统调研。(2)以某尾矿库为背景建立了重金属迁移模拟及预测分析。基于渗流场理论建立起某尾矿库污染物迁移的二维数值渗流场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运算求解,将计算得到的渗流场结果作为母模型,引入溶质迁移子模型进行耦合运算。计算得出重金属污染物在渗流的作用下第2750天开始在土壤边坡中显露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得出渗流场中污染物粒子的迁移路径。再将分析结果与该矿区的环保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得出模拟结论真实可靠。(3)为探索该矿区尾矿库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点源定通量连续注入的污染物二维迁移解析解对该地区主要水系及库区进行污染预测,结果表明,尾矿水库下游指定水系和污染物迁移潜在区域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Ⅲ类地表水质量要求,对库区下游生态不会造成影响。(4)采用Fredlund解析关系式描述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对渗透系数取值进行函数方式改进,探讨了渗流条件下重金属运移过程,对比改良前后重金属的迁移状态得出改良后的迁移模型更接近工程实际及矿区监测情况。并模拟探讨了弥散度对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影响程度。(5)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从不同的初始浓度及不同的迁移路径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扩散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重金属污染物治理的重点,再从地球物理化学、生态环境等的交叉学科角度分析了污染物扩散机理,并从金属回收再选、充填、酸性水、生物化学等角度分析污染物扩散的治理。文末结合背景矿山的具体环境问题提出了适应于该矿区综合防治的措施建议,为矿山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及环保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宋宝德[9](2012)在《甘肃刘园子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刘园子煤矿位于甘肃省环县,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4-6月份,在1100m水平回风石门和轨道石门巷道开拓过程中,遇有较大涌水段,并以中等突水段的方式向巷道涌水,巷道涌水量远远超过了前期煤矿水文地质勘查的预测涌水量,对煤矿井巷开拓产生了重大影响。表明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应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进一步勘查,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开掘及生产过程中的涌水量进行准确预测,从而为矿区疏排水方案的制定及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详细分析整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各种水文地质条件概化,采用MODFLOW建立了刘园子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采用已开拓部分的矿井涌水量监测资料直接对模型参数进行识别校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对未来条件下的矿井涌水量及涌水来源进行预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主要含水层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基岩表层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及基岩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基岩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又包括下白垩统志丹群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中侏罗统延安组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上三叠统延长群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2.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对未来矿井充水作用较弱,为间接充水水源;地下水中的下白垩统志丹群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和“③煤5-1顶水”为未来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对矿井建设威胁较大;断裂构造中的DF3逆断层对矿井涌水威胁较小,而LF4正断层对矿井涌水威胁较大。3.通过对本课题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为消除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参数识别校正过程中基岩含水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采用已建矿井涌水量监测资料直接对模型进行识别校正,从而有效的消除了基岩含水层水位观测孔非均质性影响,增强了模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4.利用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了巷道开拓及开采条件下的矿井涌水量。在巷道开拓阶段,矿井最大正常涌水量为628m3/h;在矿井开采期,矿井涌水量出现暂时稳定期、下降期及动态稳定期三个阶段,矿井正常涌水量在暂时稳定期达到最大值,为912m3/h。5.根据各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及水位降深场变化特征,分析了巷道开拓及开采各阶段矿井涌水主要来源:巷道开拓及煤层开采初期以消耗侏罗系自身含水层水量为主,开采中期以消耗侏罗系自身储存量及白垩系含水层越流补给量为主,开采后期转为以消耗白垩系含水层越流补给量为主。

郑新嵛[10](2012)在《西湾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是本区的两大特点,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本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方面实际用水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矿业开发及其相关产业对当地水资源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露天矿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技术保障。本文在详细查明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露天矿开采条件下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三维几何模型和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分别模拟了“矿田范围内不采取保护措施,直接实施剥采”和“留设100m隔水煤柱”条件下的矿坑涌水情况、地下水水位及流场变化情况。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露天矿开采对研究区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程度、对区内及周边民井和泉水的影响程度以及露天矿退役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未采取保水采煤措施的前提下,露天开采对东部烧变岩分布区影响宽度较大,水位下降大于0.1m的宽度为6000~10700m,水位下降大于1m的宽度为5200~10300m。煤矿开采对露天矿西部的影响相对较小,水位下降大于0.1m的宽度为1300~3500m,水位下降大于1m的宽度为680~1100m。各采区涌水量均较大,开采初期达22929.10~66081.20m3/d。2.在采取留设100m防水隔离煤柱的条件下,露天剥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宽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地下水位的下降值明显减低,大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值小于1m,只有矿坑周边较小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值大于5m。涌水量则明显降低,以首采区为例,涌水量下降比例高达90.43%,其他采区与首采区类似。

二、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废开采技术
        1.2.2 大规模采矿技术
    1.3 采矿方法优选及结构参数确定
        1.3.1 采矿方法优选
        1.3.2 采场结构参数确定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区及矿床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2.1 矿体赋存特征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工程地质条件
        2.2.4 环境地质条件
        2.2.5 外界制约条件
    2.3 工业指标
    2.4 保有资源储量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选择研究
    3.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
    3.2 疆锋铁矿岩石力学特征
        3.2.1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3.2.2 矿体顶底板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3.3 采矿方法比选
        3.3.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3.3.2 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3.3 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3.4 矿石损失率及废石混入率
        3.3.5 采准与切割工程量
        3.3.6 采矿方法比选结果
        3.3.7 推荐采矿工艺生产能力计算
    3.4 开拓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场嗣后充填法结构参数初选与优化
    4.1 现场地质调查
        4.1.1 岩体结构调查
        4.1.2 结构面调查分析
    4.2 基于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的采场结构参数初选
    4.3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正交试验设计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采场参数确定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现场工业试验采场设计与应用
    5.1 矿山建设现状
    5.2 试验采场分段地质概况及采场布置
    5.3 460m中段一盘区一采场试验采场设计
        5.3.1 采矿方法
        5.3.2 采场结构参数
        5.3.3 采准工程布置及顶板管理
        5.3.4 回采顺序
        5.3.5 回采工艺
        5.3.6 充填工艺
    5.4 采矿方法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附图

(2)基于立方定律的断层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裂隙渗流理论简介
2 达西流与裂隙流耦合控制方程
3 数值模型验证及分析
    3.1 模型求解方法及验证
    3.2 案例二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3.3 计算结果分析
4 结论

(3)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2.2 国内热液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安庆铜矿床研究现状
        1.2.4 地学数值模拟的软件和平台
    1.3 存在问题及难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热液成矿过程动力学模型
    2.1 多孔介质中热液迁移动力学模型
        2.1.1 Darcy定律-Boussinesq方程
        2.1.2 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溶质传递方程
    2.2 多物理化学场耦合
    2.3 无量纲化
    2.4 矿化率和矿化量
第三章 安庆铜矿床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特征
    3.2 矿床概况
    3.3 矿区地质特征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特征
        3.3.5 蚀变分带特征
        3.3.6 成矿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
        3.3.7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4.1 模型构建
    4.2 初始值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4.3 孔隙度和渗透率约束
    4.4 平衡浓度约束
第五章 安庆铜矿床成矿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5.1 概念模型数值模拟
    5.2 安庆铜矿床地质模型数值模拟
    5.3 小结
第六章 安庆铜矿床蚀变矿化过程数值模拟
    6.1 早矽卡岩阶段蚀变矿物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6.2 磁体矿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数值模拟的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以广东省阳山某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概况
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学描述
    3.2 模拟剖分
    3.3 参数选取
        3.3.1 地层水文地质参数
        3.3.2 开采区渗透性能
        3.3.3 评价范围内水系
        3.3.4 补给强度
    3.4 带入模型初始流场及算法
    3.5 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影响预测
        3.5.1 矿山涌水量预测
        3.5.1. 1 开采进度及安排
        3.5.1. 2 矿井涌水量计算分析
        3.5.2 地下水流场影响
4 结论

(5)尾矿库渗流场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库堆坝研究现状
        1.2.2 尾矿库渗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渗流分析理论
        2.1.1 达西渗流定律及适用范围
        2.1.2 三维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2.1.3 渗流有限单元分析方法
    2.2 相似理论
        2.2.1 相似三定理
        2.2.2 相似准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堆坝材料特性试验
    3.1 原型尾矿库工程概况
    3.2 尾矿砂物理、力学特性
        3.2.1 尾矿颗粒组成分析
        3.2.2 尾矿颗粒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3.3 相似指标的计算与模型砂的选取
        3.3.1 相似指标的计算
        3.3.2 模型砂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流场影响因素的模型试验
    4.1 模型试验装置
    4.2 影响因素及含水率试验
        4.2.1 影响因素模型试验
        4.2.2 模型内部含水率试验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初期坝透水能力
        4.3.2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比
        4.3.3 干滩长度
    4.4 坝体模型含水率变化
        4.4.1 试验4的结果及分析
        4.4.2 试验5的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尾矿库渗流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5.1 试验概况
        5.1.1 模型试验平台
        5.1.2 模型初期坝堆筑
        5.1.3 模型堆积坝堆筑
        5.1.4 加水浸润
    5.2 试验结果
    5.3 数值模拟结果
        5.3.1 数值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5.3.2 网格划分
        5.3.3 渗流计算结果
    5.4 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文献综述
        2.2.1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发展历程
        2.2.2 胶结充填体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2.2.3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2.2.4 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研究
    2.3 问题提出
    2.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 工程地质调查与矿岩力学试验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床地质
        3.2.4 水文地质
    3.3 采矿工艺
        3.3.1 采矿方法
        3.3.2 充填工艺
    3.4 岩石力学参数
        3.4.1 结构面调查
        3.4.2 矿岩力学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性能及其与矿柱能量匹配关系研究
    4.1 全尾砂取样
    4.2 全尾砂粒度和物理化学参数测定
        4.2.1 粒度测定
        4.2.2 物理化学参数测定
    4.3 全尾砂沉降性能和塌落度测定
        4.3.1 沉降性能测定
        4.3.2 塌落度测定
    4.4 水泥-全尾砂充填材料配比试验
        4.4.1 料浆浓度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4.4.2 灰砂比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4.4.3 养护龄期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4.4.4 充填体强度敏感性分析
    4.5 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矿柱能量匹配分析
        4.5.1 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养护时间的关系
        4.5.2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与矿柱能量匹配关系
        4.5.3 全尾砂胶结充填二步回采时间的匹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及充填配比设计研究
    5.1 同类型矿山充填现状
    5.2 胶结充填体强度的二维力学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5.2.1 胶结充填体的二维力学模型
        5.2.2 胶结充填体的二维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5.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
        5.3.1 胶结充填体的承载机理
        5.3.2 胶结充填体与围岩的力学接触状态
        5.3.3 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推导
    5.4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数值模拟分析
        5.4.1 计算模型
        5.4.2 参数选取与力学本构
        5.4.3 一步骤矿柱模拟计算分析
        5.4.4 二步骤胶结充填体模拟计算分析
        5.4.5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配比参数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空间变化规律及其设计优化研究
    6.1 胶结充填体质量调查与检测
        6.1.1 一步骤胶结充填体质量调查
        6.1.2 一步骤采场胶结充填体取芯设计
        6.1.3 地表充填试件与井下采场取芯强度检测
    6.2 井下与地表胶结充填体强度差异化分析
        6.2.1 充填料浆浓度对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6.2.2 井下与地表充填体宏观力学参数分析
        6.2.3 井下与地表充填体内部微观结构发育特征分析
    6.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空间变化规律及微观机理分析
        6.3.1 1:4充填采场的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
        6.3.2 混合配比充填采场的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
        6.3.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的微观结构分析
    6.4 高阶段采场充填配比参数工程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6-1~6-6取芯台账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特征
        2.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3.3 地表水体概况
第三章: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岩溶塌陷概况
        3.1.1 铜陵市岩溶塌陷概况
        3.1.2 池州市岩溶塌陷概况
        3.1.3 安庆市岩溶塌陷概况
    3.2 研究区岩溶塌陷特征
        3.2.1 铜陵市岩溶塌陷特征
        3.2.2 池州市岩溶塌陷特征
        3.2.3 安庆市岩溶塌陷特征
    3.3 研究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研究
        3.3.1 铜陵市岩溶塌陷分布规律
        3.3.2 池州市岩溶塌陷分布规律
        3.3.3 安庆市岩溶塌陷分布规律
    3.4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危害性研究
        3.4.1 铜陵市岩溶塌陷危害性
        3.4.2 池州市岩溶塌陷危害性
        3.4.3 安庆市岩溶塌陷危害性
第四章:研究区域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4.1 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
        4.1.1 铜陵市岩溶塌陷形成条件
        4.1.2 池州市岩溶塌陷形成条件
        4.1.3 安庆市岩溶塌陷形成条件
    4.2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
        4.2.1 铜陵市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4.2.2 池州市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4.2.3 安庆市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4.3 地下水位下降致塌数值模拟分析
        4.3.1 FLAC~(3D)简介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计算成果分析
第五章:研究区域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建议
    5.1 岩溶塌陷防治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5.1.1 岩溶塌陷防治原则
        5.1.2 岩溶塌陷的预防指导思想
    5.2 岩溶塌陷防治的措施建议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重金属在尾矿库岩土渗流场中的迁移模拟及污染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尾矿库重金属污染
        1.1.2 本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库污染研究进展
        1.2.2 污染试验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迁移机理研究现状
        1.2.5 尾矿污染防治及评价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武平紫金概况及岩土试验
    2.1 尾矿库地形地貌和气象水文
    2.2 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作用
    2.3 尾矿库岩土的构成与特征
    2.4 堆积体岩土参数试验结果
    2.5 水文地质条件及坝体浸润线
    2.6 本章小结
3 武平紫金重金属迁移模拟及预测
    3.1 渗流计算方程
    3.2 溶质迁移方程
    3.3 迁移数值计算
        3.3.1 有限元程序简介
        3.3.2 建立几何模型
        3.3.3 水力边界赋值
    3.4 求解结果及分析
        3.4.1 程序求解结果
        3.4.2 环保监测结果
        3.4.3 二者对比分析
    3.5 二维解析迁移预测
        3.5.1 经验公式
        3.5.2 参数选取
        3.5.3 计算项目
        3.5.4 预测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迁移渗透系数的优化研究
    4.1 迁移渗透系数的取值处理
        4.1.1 常见渗透系数处理分析
        4.1.2 本文渗透系数处理方式
    4.2 渗透函数改良模型
    4.3 边界条件确定
        4.3.1 确定原则
        4.3.2 边界条件
    4.4 渗流场的建立
    4.5 渗流场和溶质模型耦合
    4.6 渗透系数的优化
        4.6.1 优化理论依据
        4.6.2 优化方法步骤
    4.7 优化前的迁移分析
    4.8 优化后的迁移分析
    4.9 弥散度的影响规律
    4.10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值计算的污染防治分析
    5.1 污染物迁移分析
        5.1.1 毛细作用分析
        5.1.2 溶解沉淀分析
        5.1.3 吸附解析分析
    5.2 基于不同初始浓度的治理分析
        5.2.1 不同初始浓度的迁移分析
        5.2.2 控制废水浓度的治理分析
    5.3 基于迁移路径的综合治理分析
        5.3.1 不同迁移路径的迁移分析
        5.3.2 控制迁移路径的治理分析
    5.4 其他防治措施建议
        5.4.1 净化防治措施
        5.4.2 尾矿处置措施
        5.4.3 生态保护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9)甘肃刘园子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概况
    2.1 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
        2.2.2 水文特征
        2.2.3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第三章 研究区井田概况
    3.1 研究区井田地质条件
    3.2 含煤地层与可采煤层
        3.2.1 含煤地层
        3.2.2 可采煤层
    3.3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层与隔水层
        3.3.2 地下水及涌水量动态变化特征
    3.4 井田充水条件
        3.4.1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3.4.2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第四章 涌水量预测方法选取及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4.1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优选
        4.1.1 确定性研究方法
        4.1.2 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4.1.3 研究方法选取
    4.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三维几何模型
        4.2.4 三维水文地质模型
    4.3 模型识别校正
第五章 矿井涌水量预测分析
    5.1 井巷开拓期间涌水量预测分析
        5.1.1 矿井巷道开拓方案及施工进度
        5.1.2 矿井涌水量预测
        5.1.3 矿井涌水来源分析
    5.2 井田开采期间涌水量预测分析
        5.2.1 采煤方法及采区布置
        5.2.2 矿井涌水量预测
        5.2.3 矿井涌水来源分析
    5.3 矿井涌水量预测类比分析
        5.3.1 稳定流解析法矿井涌水量计算
        5.3.2 矿井涌水量类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西湾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法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系
        2.1.3 气象
        2.1.4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地质构造
第三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3.1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2 露天剥采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现状
    4.1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1.1 矿田范围内地下水位变化动态特征调查
        4.1.2 整个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位变化动态特征调查
        4.1.3 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现状调查
        4.1.4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
        4.1.5 研究区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4.2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4.2.1 充水水源
        4.2.2 充水强度分析
第五章 露天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数值模型
        5.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其数学描述
        5.1.2 三维几何模型
        5.1.3 三维水文地质模型
    5.2 露天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5.2.1 露天开采对地下水水位、水量及影响宽度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5.2.2 数值法与大井法的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5.2.3 留设 100 m 隔水煤柱前提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3 露天剥采对研究区后畔泉水及居民水井的影响分析
        5.3.1 露天剥采对后畔泉水的影响分析
        5.3.2 露天剥采对其他泉水及居民水井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露天矿退役期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D]. 李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立方定律的断层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方法[J]. 陈刚,马玲,龚红胜. 黄金科学技术, 2020(06)
  • [3]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 戴文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值模拟的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以广东省阳山某矿区为例[J]. 宋宝德,郑新嵛. 广东化工, 2019(12)
  • [5]尾矿库渗流场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D]. 张秀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6]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D]. 魏晓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7]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 李国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6)
  • [8]重金属在尾矿库岩土渗流场中的迁移模拟及污染防治研究[D]. 饶宝文. 中南大学, 2014(03)
  • [9]甘肃刘园子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D]. 宋宝德. 长安大学, 2012(07)
  • [10]西湾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D]. 郑新嵛. 长安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安庆铜矿地下水渗流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