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舞蹈的艺术美(论文文献综述)
宋艾萍[1](2021)在《刀美兰舞蹈的艺术风格与创意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笔者在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学理性思考。以刀美兰舞蹈为切入口,运用现代艺术管理思维,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试图厘清当前傣族舞蹈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刀美兰舞蹈文化准确定位后的创新路径。本研究所秉持的主要观念是寻根溯源,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以优秀传统傣族舞蹈中根文化为依托,通过系统化建设内涵,为新一代民族舞学习者开辟新视角。在文化创意视域下推动舞蹈创作发展,更为适应当前的市场化结构,通过针对刀美兰舞蹈系统化研究,从而以小见大的实现对于舞蹈艺术发展的普遍性意义,并为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助力。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研究对刀美兰风格舞蹈的艺术价值内涵进行系统化整理与思考,结合对刀美兰舞蹈发展现状的认识,在艺术管理思维下深挖其创意价值。主要依靠笔者所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框架作为刀美兰舞蹈创意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从刀美兰舞蹈的时代、民族、地域以及个人风格四个方面明晰定义。阐述其风格舞蹈的艺术价值,以审美价值中彰显舞蹈风格之东方美和完善个人修养之教育美为第一层;以社会价值层面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变迁以及舞蹈生态学理念为第二层。在品牌化发展模式思考下,充分发挥刀美兰舞蹈在艺术教育事业上的创意融合,发挥其艺术启蒙价值、教育普及价值和资源开发价值。以实现创意路径的最终落实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现代化运营舞团;在此基础上,激活创意灵感让经典剧目再放逸彩,研发傣族舞剧精品;通过营销开发,契合舞蹈艺术市场,缔结产业链条关系。本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准,建设地域舞蹈文化是当前民族舞蹈演艺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应当正确认识舞蹈的现实需求及未来前景,以此为民族民间舞的艺术事业进展创造更多价值与意义。
王宇坤[2](2021)在《抗战时期舞蹈家作品及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耿君[3](2021)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和第一个集大成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取得重大进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觉的时代。在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审美文化开始从先秦礼乐文明中分离出来,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风貌。深入系统地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规律,把握其性质和风貌,推动中国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繁荣,极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纵观学界以往对汉代舞蹈的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瞩目,但大多是单一的、静观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系统的探讨。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或视角。其最大的研究优势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审美定性前提下的整体系统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文艺或美学思想、艺术和生活条块分割,各自为研的领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不失审美定性分析的特质,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学科性和特定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切入汉代舞蹈的研究,以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汉代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物资料为史料依据,以周来祥先生在《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创刊序言中对于审美文化之定义和研究对象形态界分为审美文化理论参照,从生活形态、艺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三个层面或维度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具体形态与当代审美理论结合,综合运用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等方法,按照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阐释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基本形态(生活形态、艺术形态、理论形态)、典型个案、发展嬗变、总体追求、主要特征、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当代价值等诸多问题,归纳总结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努力再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拓展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揭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示性意义,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特别是民族舞蹈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总体逻辑,本文大体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三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形态和个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为纵向发展嬗变、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价值等的宏观总体研究。下面分章具体述要: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展开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具体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读了审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评述了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着重从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乐府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汉代舞蹈艺术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儒道思想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样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汉代成熟的乐府机构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机构支持。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舞蹈是汉代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分为民间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以及酒酣享乐的宴饮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态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形态特征,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几种生活形态共同构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生活形态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受到宫廷贵族审美倾向和享乐需要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为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和宫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对专业舞蹈艺人的培养,汉代专业的舞蹈艺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对贵族子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选择以舞蹈表演为生。总体来说,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宫廷贵族和专业艺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傅毅的《舞赋》虽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赋中蕴含着丰富且独到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将《舞赋》看作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舞赋》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意趣横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雅舞与俗乐舞界定关系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舞蹈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反映出汉代舞蹈以理论形式呈现的诸多审美文化特征,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意境的追求。《舞赋》作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对后世舞蹈审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主要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进行个案阐释,重点选择了长袖舞、盘鼓舞、灵星舞以及百戏舞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这几个舞蹈个案各具审美内涵,同时作为审美文化的实践主体完整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实践美学精神。本章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各个舞蹈个案的舞容舞态,分析其各自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还原完整具体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放置到历史纵轴上作宏观分析,分析比较前代舞蹈审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变化,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西汉舞蹈审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结束,而东汉舞蹈审美文化则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开始。东汉大量的舞蹈实践奠定了舞蹈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基础,同时也和东汉时期潜在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互辉映,共同酝酿着魏晋时期更大更猛烈的艺术与人自身的变革。两汉舞蹈审美文化嬗变的发生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时代背景,追求雄健瑰丽的审美理想,雄健,指刚健雄大;瑰丽,指浪漫华丽。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美丑兼备、本俗求雅、阴柔飞动、以悲为美等方面,这些审美特征相互联系,与雄健瑰丽的总体追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核心图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实现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汇。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整体风貌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自觉性,在整个舞蹈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身体语言和技艺结合的审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表达范式,对当代舞蹈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呈现与创新的贡献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已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其审美文化实践及精神却是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的。
赵旭赟[4](2021)在《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研究》文中提出瑶族长鼓舞是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祭祀、庆典仪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今仍然在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运用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分析瑶族长鼓舞的舞蹈动作形态与主要艺术特征,阐释长鼓舞在瑶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世界所发挥的功能与意义,并通过对瑶族长鼓舞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的解读,探讨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梳理瑶族长鼓舞的源流与现代发展演变,以便更好地传承瑶族传统文化,发挥瑶族长鼓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艺术作用。本篇论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田野点的概况;第二章“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流变”,重点从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发展现状和瑶族长鼓舞在当前社会中的呈现形式等方面阐述瑶族长鼓舞,从而感受瑶族长鼓舞表演者和观众的不同身份的变化对长鼓舞的影响;第三章“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功能”,着重分析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特性,从瑶族舞蹈的独特性可以看出,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表现出瑶族既善于守护信仰,又重视与时俱进的更新理念;第四章“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研究长鼓舞何时跳、在什么地方跳、谁跳、为谁而跳、舞蹈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以此来分析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第五章“瑶族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根据当前长鼓舞面临的传承人较少和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依据主体性和本真性原则,为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阿依努尔·买买提沙吾提[5](2021)在《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认为舞蹈起源于远古,它是人类用来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达不一定是说出,也可以是展现出,一开始一些动作用来表达某种信号,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变化,这种肢体语言加上特定意境可以表达某种特定情感。不仅如此,在用肢体表达情感的同时,还蕴含着某种民族特色。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舞蹈,在舞蹈中可以展现家乡特色与民族精神。有些舞蹈甚至在以后可以让人铭记历史。当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民族舞蹈渐渐被人遗忘。当一些时尚潮流的舞蹈引进街舞,爵士等等,舞蹈中蕴含的活力与激情使这些舞蹈深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广大人民对舞蹈的审美也渐渐有了变化。追求酷元素,追求力量,将这些潮流舞蹈逐渐演变为一个时尚的象征。当然,如今并不反对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去喜欢这类充满激情的舞蹈。因为每一种舞种都有自己的美与魅力。然而国人也更应该欣赏中国的民族舞蹈。因为这些舞蹈中才蕴含着我国人民的特色与非凡的气质。所以如今应将当代人对舞蹈的审美进行一种转变,也将民族舞蹈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之内,让民族舞蹈能够继续被人民传承,不被时代的演变而淹没,应使其成为一个永恒不变却永远闪亮发光的一个民族标志。
李晓君[6](2021)在《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展现出特异性。如何理解这种特异性?相关学者既要考虑舞蹈生态,也要充分考虑中国民族舞蹈。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分析、舞蹈生态对中国民族舞蹈的影响、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究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之间的内在关联,希望推动中国民族舞蹈在新时期健康发展。
金豆[7](2021)在《舞蹈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基于我的海外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冲击下,就目前的国际情势,加强认识和构建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实现长足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舞蹈在文化认同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是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脉延续到今天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滋养造就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聪明智慧的人民。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绵延不断,充分展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复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的精神与心理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认同面临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如何在健全自我中强化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意识,如何促进和增强文化认同领域的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的舞蹈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应如何结合其中国舞蹈的属性和特征,发挥其表观形象、内涵深刻、感染力强、通俗易懂等优势,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建设,是我们这些从事舞蹈艺术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舞蹈助推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和条件出发,阐述了中国舞蹈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载和中华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自己在海外游学工作的亲身经历,分析总结了中国舞蹈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机理和在海外华人中促进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从中国舞蹈发展的多元化结构和中国舞蹈自身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当代舞蹈的跨界融合与发展思路和基于文化认同的中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张煜晨[8](2021)在《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真实性研究》文中提出民族舞蹈创作,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生活生产的实践,其中充满着丰富的民族特性与情感。民族舞蹈在当今发展之际对于情感真实性的探究,刻画出了民族舞蹈创作必要条件,为了“回应和解答”现实生活中对民族舞蹈创作的种种困惑,由此笔者产生了对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真实性研究的兴趣。本文通过对情感真实性,编导情感的物化形式;情感真实性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实践体现,民族舞蹈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构思、形式的感知结构;情感真实性在民族舞蹈作品中的效果与价值;探析了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真实性过程,其次揭示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规范,最后助成民族舞蹈创作的成功。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析了“艺术创作的情感真实性”、“编导情感的真实物化”以及“编导的创作经历与真情实感的体现”三个部分,梳理了情感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全面整理了民族舞蹈作品通过情感真实性的交融产生的效果与价值,通过“舞蹈意境与情感的交融”,“演员情感的传递”,“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来表现。第三章分析了“情感真实性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体现”通过对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规范”,“创作形式的感知结构”以及笔者原创作品《长生》的实例分析,加强论证了此观点。
孔维娜[9](2020)在《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出了民族特色以及艺术文化魅力,既再现了现实生活,也运用艺术性的呈现方式,传达了内在情感。民族舞蹈艺术是民族艺术与文化体系的精髓,除了包含了民族特色的艺术要素之外,还因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民族舞蹈艺术不只是追求舞蹈技巧的灵活运用与准确呈现,更为关注的是民族文化,需要重视将情感表现作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关键和灵魂,真正让欣赏者获得共鸣,也让表现者把舞蹈的情感与独特性体现出来,为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文章将着重就民族舞蹈艺术的艺术表现和表现力提升方法进行探究,为新时期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郝梓含[10](2020)在《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文中指出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有着其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各类舞蹈的创新与发展,积极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研究对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瑰宝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问题,全文通过对少数民族舞蹈概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意义分析。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舞蹈的艺术美(论文提纲范文)
(1)刀美兰舞蹈的艺术风格与创意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刀美兰舞蹈的风格特征 |
(一)多元文化的时代风格 |
(二)规范表演的民族风格 |
(三)版纳特质的地域风格 |
(四)形神兼具的个人风格 |
二、刀美兰舞蹈的艺术价值 |
(一)审美价值 |
1.彰显舞蹈风格之东方美 |
2.完善个人修养之教育美 |
(二)社会价值 |
1.舞蹈创作顺应时代变迁 |
2.提倡舞蹈的生态学理念 |
三、品牌价值与艺术教育的创意融合 |
(一)刀美兰风格舞蹈的艺术启蒙 |
1.传统舞蹈增进文化素养 |
2.结合云南早期教育的融洽性 |
(二)刀美兰风格舞蹈的教育普及 |
1.舞蹈美育推动全面发展 |
2.面对云南基础教育的合理性 |
(三)刀美兰风格舞蹈的资源开发 |
1.民族舞蹈规范趋向自然 |
2.探索高等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
四、刀美兰风格舞蹈的实现价值路径 |
(一)校企合作——舞团现代化运作 |
1.统筹协作培养人才 |
2.多元运营管理模式 |
(二)创意集聚——舞剧艺术化更迭 |
1.经典舞剧长久留存 |
2.傣族舞剧精品研发 |
(三)走向社会——营销特色化开发 |
1.契合舞蹈艺术市场 |
2.缔结产业链条关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3)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解读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 |
第一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 |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奠基 |
一、辽阔的疆域 |
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 |
三、活跃的社会氛围 |
第二节 经济基础的支持 |
一、日益繁荣的西汉经济 |
二、稳定发展的东汉经济 |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影响 |
一、儒家思想独尊 |
二、道教思想盛行 |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
第五节 乐府机构的推动 |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
三、太乐及其职能 |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
第二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 |
第一节 民间祭祀乐舞 |
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 |
二、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 |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
二、驱魔除瘟的大傩 |
第三节 酒酣乐作的宴饮舞蹈 |
一、以舞相属 |
二、即兴舞蹈 |
三、自娱舞蹈 |
第三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 |
第一节 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
一、宫廷乐舞 |
二、代表人物 |
第二节 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 |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
第三节 艺人表演的专业舞蹈 |
一、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其对官僚贵族子弟的培养 |
二、出身民间的歌舞艺人 |
第四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以傅毅《舞赋》为例 |
第一节 从《舞赋》看雅舞、俗乐舞的界定 |
一、雅舞和俗乐舞功能之别 |
二、《舞赋》与俗乐舞的发展壮大 |
第二节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
一、美的造型 |
二、圆形轨迹 |
三、以腰为轴 |
四、形神统一 |
五、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 |
六、服饰、道具与动作的配合 |
第三节 《舞赋》对舞蹈意境的描摹 |
第五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个案阐释 |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长袖舞 |
一、袖的分类 |
二、长袖舞的特殊结合形式 |
三、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
四、长袖舞的审美特征 |
第二节 雄健奔放的盘鼓舞 |
一、盘鼓舞其名目 |
二、盘鼓舞体现的审美文化信息 |
三、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
第三节 玄幻瑰丽的灵星舞 |
一、郊祀乐舞 |
二、祭地之舞——灵星舞 |
三、灵星舞与其他郊祀乐舞的关系 |
四、灵星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
五、灵星舞的审美特征 |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百戏舞 |
一、百戏中的“舞像”舞 |
二、百戏中的道具舞 |
三、百戏中的情节舞 |
第六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 |
第一节 继承中的融合与创造:西汉初中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
第二节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变: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舞蹈审美文化 |
第三节 走向成熟和自觉:东汉中晚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
第七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 |
第一节 雄健瑰丽: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 |
一、雄健瑰丽之雄健 |
二、雄健瑰丽之瑰丽 |
三、雄健瑰丽之交融 |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
一、美丑兼备 |
二、本俗求雅 |
三、阴柔飞动 |
四、以悲为美 |
第八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
一、继往开来 |
二、审美走向自觉 |
三、空前的交流融汇 |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
一、儒家乐舞思想及其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
二、多元统一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
第三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 |
一、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表现与创新的贡献 |
二、推动与当代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瑶族长鼓舞本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瑶族长鼓舞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 |
第二章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瑶族长鼓舞的发展演变 |
第三节 瑶族长鼓舞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功能 |
第一节 瑶族长鼓舞的独特性 |
一、自然环境因素 |
二、瑶族长鼓舞的道具因素 |
三、瑶族长鼓舞的舞蹈服饰 |
四、瑶族长鼓舞的动作结构 |
五、瑶族长鼓舞的表演风格 |
第二节 瑶族长鼓舞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艺术价值 |
一、舞蹈、音乐价值 |
二、体育、健身价值 |
三、旅游、娱乐价值 |
四、艺术、文化价值 |
第三节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功能 |
一、历史价值功能 |
二、经济价值功能 |
三、社会价值功能 |
四、教育价值功能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祭祀仪典中的瑶族长鼓舞 |
一、活动时间 |
二、活动地点 |
三、活动的参与者 |
四、活动内容 |
第二节 娱乐欢庆时的瑶族长鼓舞 |
一、活动时间 |
二、活动地点 |
三、活动的参与者 |
四、活动内容 |
第三节 舞台上的瑶族长鼓舞 |
一、活动时间 |
二、活动地点 |
三、活动的参与者 |
四、活动内容 |
第四节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特性 |
一、瑶族长鼓舞的传统性 |
二、瑶族长鼓舞的时代性 |
三、瑶族长鼓舞的社会性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瑶族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
第一节 瑶族长鼓舞保护传承的意义 |
第二节 瑶族长鼓舞保护传承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本真性原则 |
第三节 瑶族长鼓舞保护传承的措施 |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二、完善传承人机制 |
三、提高群众参与度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田野调查的相关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想要审美,先懂美 |
二、要提高对民族舞蹈的艺术审美,就要传播美 |
三、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 |
四、结语 |
(6)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分析 |
2. 舞蹈生态对中国民族舞蹈的影响 |
2.1 舞蹈生态关系到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播 |
2.2 舞蹈生态可以影响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承 |
2.3 舞蹈生态可以促进中国民族舞蹈的创新 |
2.4 舞蹈生态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 |
2.5 舞蹈生态可以影响人们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态度 |
3. 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关系 |
3.1 自然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 |
3.2 文化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 |
4. 结语 |
(7)舞蹈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基于我的海外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现有资料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舞蹈发挥文化认同作用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概念 |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 |
二、海外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表现及特点(以北美为例) |
第二节 舞蹈发挥文化认同作用的文化基因要素 |
一、文化基因 |
二、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与特征 |
第三节 舞蹈发挥文化认同作用的根本条件 |
一、舞蹈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 |
二、舞蹈是促进文化认同的媒介和工具 |
第二章 中国舞蹈发挥文化认同作用的实践分析(以北美华人为例) |
第一节 产生文化认同作用的条件及背景 |
一、产生文化认同的人文环境背景分析 |
二、产生文化认同的因素与条件 |
第二节 中国舞蹈在海外的文化认同构建实践 |
一、以增进感情的交流与传播助推文化认同 |
二、以彰显文化价值的艺术创作助推文化认同 |
三、以身体力行的教育与传承助推文化认同 |
第三节 舞蹈发挥文化认同作用的机理分析 |
一、舞蹈的文化属性 |
二、舞蹈的社会属性 |
第三章 中国舞蹈推动文化认同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优化立足“根本”的当代中国舞蹈多元化发展结构 |
一、优化当代舞蹈发展的多元化结构 |
二、强化对西方舞蹈观念融入的反思能力 |
三、深化与其它相关领域的跨界与融合 |
第二节 探索多维度作用的文化认同推动机制 |
一、培育多层面感知驱动的文化认知机制 |
二、构建舞蹈之“中国”的情感认同机制 |
三、建立文化自信与自觉的行为认同机制 |
第三节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
一、以“大一统”觉悟推进学术、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
二、在“共同体”意识下挖掘“审美力”的凝练 |
三、以“开放”“创新”搭建文化交融的国际交流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真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难点 |
第一章 情感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 |
第一节 情感真实性的概念阐述 |
第二节 编导情感的物化形式 |
第三节 编导的个人经历与真情实感的体现 |
第二章 情感真实性在民族舞蹈作品中的效果与价值 |
第一节 舞蹈意境与情感的交融 |
第二节 民族舞蹈演员的情感传递 |
第三节 民族舞蹈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 |
第三章 情感真实性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实践运用——以舞蹈《长生》为例 |
第一节 民族舞蹈《长生》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二节 民族舞蹈《长生》创作的艺术构思 |
第三节 民族舞蹈《长生》形式的感知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舞蹈艺术概述 |
二、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分析 |
三、民族舞蹈艺术情感表现力提高的方法 |
(一)扎实舞蹈艺术的基本功 |
(二)有效掌握舞蹈风格特点 |
(三)利用民族精神带动舞姿 |
(四)加强实践训练积累经验 |
(10)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少数民族舞蹈概述 |
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意义 |
(一)延续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
(二)民族舞蹈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
(三)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娱乐价值 |
三、审美视角下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舞为例 |
(一)傣族舞传承基础分析 |
(二)傣族舞的传承与整合 |
(三)傣族舞的传承策略 |
结语 |
四、民族舞蹈的艺术美(论文参考文献)
- [1]刀美兰舞蹈的艺术风格与创意价值研究[D]. 宋艾萍.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抗战时期舞蹈家作品及美学研究[D]. 王宇坤. 广西大学, 2021
- [3]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研究[D]. 赵旭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研究[J]. 阿依努尔·买买提沙吾提. 今古文创, 2021(18)
- [6]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J]. 李晓君. 尚舞, 2021(08)
- [7]舞蹈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基于我的海外经验[D]. 金豆.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2)
- [8]民族舞蹈创作的情感真实性研究[D]. 张煜晨.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9]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J]. 孔维娜. 艺术大观, 2020(32)
- [10]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J]. 郝梓含. 中国文艺家,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