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IP协议在开放的VOIP模型中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徐严[1](2018)在《SIP协议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IP数据网络以其便捷性和廉价性,取代了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电话网在通信领域的核心地位。SIP协议作为应用层信令控制协议,为多种即时通信业务提供完整的会话创建和会话更改服务,由此,SIP协议的安全性对于即时通信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网络监听技术的发展使得SIP协议遭受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SIP协议安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SIP协议进行了安全性需求分析,从信息安全的四个方面分析了 SIP协议可能遭受的几类攻击,并使用SIPP进行攻击模拟,找出SIP协议存在的漏洞,同时对现有安全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分析与改进。本文主要从应用层上对SIP协议进行安全机制改进,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 MKP消息安全传输模型。该模型通过消息加密、密钥加密和公钥加密三层加密机制,为SIP协议应用层端到端加密提供了安全的密钥分发机制,保证了 SIP消息传输过程中的消息机密性和真实性。(2)提出了 DOS防御安全模型。该模型通过DOS监测层和防御处理层来实现对INVITE洪泛攻击的防范。本文在DOS防御安全模型中提出了 ACK异常监测算法,相对于普通的阈值监测该算法具有更快的监测效果,将该算法与用户在线验证和会话异常监测结合协同工作,提供DOS监测服务,并在该模型中为不同特征的DOS攻击设计了不同的处理策略,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和可控性。(3)在本文提出的安全改进机制的基础上提供了统一的安全代理接口,在几乎不改动软件源码的基础上,实现安全机制与SIP应用的对接。本文针对SIP协议的安全性需求,对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行了 SIP协议安全机制的改进,并通过实现的即时通信系统对安全模型进行验证,经测试满足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安全模型在实际项目中已得到应用。
余永佳,薛颖[2](2014)在《基于SIP协议的通话录音功能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VoIP交换机成为集团企业呼叫业务的主流交换机的同时,需要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与重要客户的通话记录是呼叫台的必备功能。通过实现应答通话录音、手动通话录音、暂停通话录音功能的时序图,给出了基于SIP协议的通话录音功能的实现方案。
商思娇[3](2014)在《Windows下基于SIP的VoIP视频电话及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VoIP(voice over IP)是以IP网络为载体传输语音数据的一种通信技术。其原理是将多媒体信号进行量化编码、压缩处理成压缩帧后,再以分组的形式在IP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在IP网上传输语音和视频的目的。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VoIP与软交换技术已经引领电信技术的主流,并涉及计算机网络、信令协议、数字信号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它体现了网络融合发展的趋势,最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多样、价格低廉、简单快捷的实时通信业务。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是实现VoIP的应用层控制协议之一,它具有简便性和高度的可扩展性,近年来在通信领域备受关注。在下一代网络中,SIP主要应用于软交换设备与应用服务器之间、不同软交换设备之间、SIP智能终端和SIP服务器之间以及不同的SIP服务器之间的互通。由于SIP协议具备简练、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等特点,使其成为下一代网络体系中多媒体通信和软交换的关键技术,目前SIP已经成为3G移动网络的多媒体协议标准。本文深入分析了VoIP各种关键技术及其原理,对实现VoIP的网络协议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着重探讨了SIP信令协议的原理及实现,并提出了一种VoIP视频电话的设计方案。基于一个开源的SIP协议栈PJSIP,在Windows+VS2008环境下,添加了视频功能的支持,使用界面开发工具Qt完成了图形用户接口,最终开发出一款基于SIP协议的VoIP视频电话,实现了服务器注册、语音视频通话等基本功能。最后对所开发软件的功能进行测试,进行协议流程和数据分析,并设计VoIP综合实验平台,为相关专业实验教学提供服务。
崔俊珩[4](2013)在《基于SIP的VoIP应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VoIP即基于IP协议的网络电话,是三网融合产品必不可少的功能,是光接入终端产品的主要功能之一。VoIP在硬件上主要依靠CPU、DSP和SLIC三种芯片协同工作;在软件层面又分为信令协议栈、音频处理、媒体传输、VoIP管理和主控制器等模块。信令层面,本设计选用SIP协议,媒体传输层采用RTP协议,操作系统采用嵌入式Linux。VoIP产品通常由硬件芯片厂商和上层应用公司协作完成,所以两者交互的API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但目前却千差万别。本文提出了一套API,包含了VoIP业务中DSP和SLIC两芯片的绝大部分功能,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业界重视。DSP和SLIC的接口包括功能配置和事件上报两大类,DSP功能配置主要包括语音编解码、回声抑制、制造舒适噪音等,事件上报包括按键等各种信号音;SLIC配置包括馈电、振铃等功能。VoIP语音业务是应用的中心,主要包括基本呼叫、三方会议和传真,在软件层面,本文设计了这三种业务的实现流程,按照模块化的思想,把整个过程细化,直至代码级别。在功能测试方面,各业务功能正常,主要依据是业务进行时抓到的SIP包和RTP包。
李季[5](2012)在《VoIP视频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一种由IP网络负责传输数字编码语音信号的业务。借助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它在近十多年中迅速兴起,在国内外都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VoIP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够依托广阔的互联网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于是IP电话应运而生,成为“下一代电话”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VoIP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话音业务的承载,也逐步开始加入视频功能。但基于互联网传输多媒体数据的业务对实时性要求很高,而传统互联网传输业务并不提供相应的保障。在这种形势下,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了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协议。它与其他底层传输协议相互配合,可以很好的完成双向多媒体数据通信,克服了传统语音通信实时性差的缺点,同时减小了网络时延,改善了语音传输效果。本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于作者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的《多媒体应急调度指挥平台》项目。根据客户提出的实际需求,在VoIP系统原有语音功能的基础上,做了大量视频功能的扩展。在理论研究阶段,作者对基于SIP协议的会话建立、视频H.264编码的RTP封装、视频数据的网络传输、网络拥塞控制、视频存储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系统设计阶段,作者采用模块划分的思想,把复杂的视频服务器结构分成视频会话、视频转发、视频存储、拥塞控制及MCI控制接口五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工作;在系统的实现阶段,作者通过编程,对以上功能模块分别进行实现;在系统测试阶段,作者通过先单元测试,后集成测试的方法,对服务器的功能和性能得出了相应的评估。本文的主要的工作如下:1.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SIP、RTP/RTCP等VoIP相关协议。2.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对视频服务器进行功能设计,在Linux环境下进行服务器视频会话建立、转发、存储等模块的开发工作。并设计了针对灾害监控等特殊场合下适用的拥塞控制机制。3.对视频服务器的功能和性能分别进行测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服务器的一些性能指标进行评估。4.在本文的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课题内容上的不足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李德恭[6](2011)在《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VoIP终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时期。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数字电视机顶盒已深入千家万户。付费视频点播、电视购物、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网页浏览、网络游戏、股票查询与交易等各种数字电视增值业务逐步在电视网络中开展起来之后,在“三网融合”大趋势的推动下,如何在数字电视网络中提供实时语音通信服务正在成为广电运营商的关注热点。同时,统一的IP核心网在全球范围内地位的确立,无疑将使VoIP成为未来语音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流。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现有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平台上设计开发出一个VoIP终端附加系统,使数字电视机顶盒具备实时语音通信功能,从而为三网融合终端的设计提供技术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VoIP的网络体系结构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通过对H.323和SIP这两种主流信令协议的比较与分析,选择SIP作为本终端系统的信令协议。然后,对SIP相关知识,包括SIP的功能与特点、逻辑功能实体与网络结构、层次结构、消息、信令流程以及SDP、RTP/RTCP协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机顶盒的基本架构和设计要求,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接着,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具体设计,重点介绍了网络接口模块、信令模块、媒体会话模块以及主控模块的设计过程。最后,对系统进行了验证测试,并对本项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课题的主要的创新性工作如下:(1)系统通过在机顶盒上扩展音频处理硬件模块,而将大部分的功能以软件方式来实现。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家庭设备,发挥了机顶盒平台的硬件性能,而且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系统的软件是在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开发的,并采用了层次划分及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这使得该系统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其他机顶盒开发平台或手机、PDA等嵌入式设备中,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与较好的可扩展性。(3)实现机顶盒之间的实时语音通信,不仅是对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积极探索与尝试,而且进一步扩展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功能。同时,充分体现了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其发展成为未来家庭多媒体终端的潜力。
赵振铎[7](2010)在《SIP协议在VOIP系统中的应用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SIP协议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越来越受到重视,而VOIP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电话的主要技术,利用SIP协议作为VOIP系统的信令协议具有很多的优势,本文就SIP协议在VOIP系统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王建平[8](2010)在《SIP协议的研究和基于SIP的VOIP呼叫中心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中信息流量在不断增长,基于Internet的各种业务飞速发展,基于IP的语音技术VOIP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VOIP技术及其业务高速发展,对传统的电话业务特别是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它打破了传统电话的垄断地位,已成为当今通信行业的一个火热的焦点。SIP协议作为VOIP系统中重要的多媒体通讯协议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各运营商和厂商的业务产品主流信令技术。传统的呼叫中心是一种基于PSTN(Public Switch Telephone Network)的呼叫中心,是在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即交换机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传统的PBX采用的是专用技术,缺乏开放性和标准性,并且价格昂贵,最为关键是技术要求场地相对集中,设备的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无法和企业内部网络复用等等,以上各种原因无法满足企业对于运营成本降低的期望。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传统的呼叫中心走向一种全新的形式--VOIP呼叫中心,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契机。本文就基于VOIP技术和SIP协议的原理展开研究。首先对当前流行的VOIP技术和SIP协议进行研究和分析,着重探讨了SIP协议的相关技术模型,分析了基于SIP的VOIP系统的结构,并讨论了SIP协议和SDP协议,然后从更替传统通信方式的角度分析了VOIP呼叫中心的优势,并利用SIP协议的灵活能力,重新设计了在VOIP通信领域的呼叫中心整体结构,对传统呼叫中心的相关标准功能模块在SIP系统中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面重点从VOIP原理及SIP标准协议的角度出发,对呼叫中心的ACD(Automatic Call Distribution)、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座席及录音系统分别进行了设计,尤其对IVR和座席进行了独立设计,详细描述了在使用SIP协议下各模块中各项功能的实现流程,并对使用VOIP方式实现后的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效果以及其与传统方式下的实现效果进行了优劣比较,充分突出了本文实现系统的优越性。最后本文详细阐述了所设计系统在山西电力95598呼叫中心系统建设方案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充分体现出了所设计系统的可用性。
刘小溪[9](2010)在《基于SIP的VoIP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运行的业务已相当丰富。VoIP—一种综合了传统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特点的技术,已经成为语音通信领域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采用VoIP电话,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分组交换技术来提高线路利用率,降低通信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多种增值业务。虽然在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等方面还有其不足之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VoIP必将在未来的通信市场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SIP协议是由IETF起草的一个广泛应用在多媒体会话控制中的信令协议,可以用来创建,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SIP是VoIP的信令标准之一,它具有可扩展性、灵活性、简单和易实现等优点。此外,SIP还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全面满足VoIP的特性要求。SIP协议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发展,具备了较大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VoIP的发展情况和技术背景。然后对VoIP的技术原理进行描述,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协议也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如:RTP, RTCP, SDP,并详细介绍了SIP协议的信令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个完整的VoIP客户端的系统架构和设计实现。接着介绍了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最后总结了研究和实践工作,探讨了VoIP客户端实现中待改进的地方。
胡亨卓[10](2009)在《基于SIP的IP电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VoIP(Voice over IP)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近年lP网宽带业务的蓬勃发展,基于文本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标准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在视频会议和VoIP业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用SIP实现VoIP业务的关键问题进行设计与实现,为最终实现VoIP业务提供了支持。VoIP(即IP电话)控制信令体系主要包括ITU-T的H.323和IETF的SIP。SIP是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SIP工作组发布的一种在基于IP的网络中实现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信令协议。同H.323相比,SIP具有简单、易于实现、可扩展性等优点,在视频通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功能、组件、消息以及结构,例如:用户代理,代理服务器,重定向服务器和目录服务器等。在Linux环境下,将系统程序的源代码编译通过并成功运行。在网络负载较重时,系统仍然能够保证良好的通话效果。现已成功产品化,并推入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SIP协议在开放的VOIP模型中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P协议在开放的VOIP模型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SIP协议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主要工作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SIP协议概述 |
2.2 HTTPS原理解析 |
2.3 数据加密 |
2.3.1 RSA加密 |
2.3.2 AES加密 |
2.3.3 RSA与AES加密算法比较 |
2.4 相关工具 |
2.4.1 JsSIP |
2.4.2 SIP Servlet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P协议安全性分析 |
3.1 问题提出 |
3.2 SIP协议现有漏洞 |
3.2.1 消息机密性和真实性 |
3.2.2 拒绝服务攻击 |
3.3 SIP协议现有安全机制不足 |
3.3.1 网络层与传输层安全的不足 |
3.3.2 HTTP摘要认证的不足 |
3.3.3 S/MIME的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P协议安全机制关键技术研究 |
4.1 SIP协议安全机制的分析与改进 |
4.2 MKP消息安全传输模型 |
4.2.1 消息传输加密算法研究 |
4.2.2 密钥传输加密 |
4.2.3 公钥传输加密 |
4.2.4 MKP模型原理 |
4.3 DOS防御安全模型 |
4.3.1 ACK异常监测原理 |
4.3.2 用户在线验证 |
4.3.3 会话异常监测 |
4.3.4 DOS攻击异常处理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IP安全机制的即时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设计 |
5.1.1 网络应用架构设计 |
5.1.2 服务器端层次结构划分 |
5.1.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5.1.4 系统流程概要设计 |
5.2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MKP消息安全传输模块 |
5.2.2 DOS防御安全模块 |
5.2.3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
5.2.4 即时消息传输模块 |
5.2.5 音视频通话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全模型的测试与总结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及结果分析 |
6.2.1 SIP消息机密性和真实性测试 |
6.2.2 DOS防御测试 |
6.2.3 实时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SIP协议的通话录音功能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场景 |
2 功能时序设计 |
2.1 自动通话录音 |
2.2 语音提示后通话录音 |
2.3 手动通话录音 |
3 结束语 |
(3)Windows下基于SIP的VoIP视频电话及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VOIP 电话的发展 |
1.3 VOIP 应用现状 |
1.4 课题所进行的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VOIP 视频电话技术基础 |
2.1 VOIP 电话的基本原理 |
2.2 语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1 语音编解码技术 |
2.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3 信令技术 |
2.3.1 H.323 和 SIP 协议的比较 |
2.3.2 SIP 协议 |
2.3.3 SDP 协议 |
2.4 实时传输技术 |
2.4.1 实时传输协议 RTP |
2.4.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CP |
2.5 QOS 保证技术 |
第3章 SIP 开发环境构建 |
3.1 软件开发环境 |
3.2 VS2008+QT 集成环境搭建 |
3.3 PJSIP 协议栈 |
3.3.1 SIP 协议栈的选择 |
3.3.2 编译 PJSIP 函数库 |
3.3.3 PJSIP 库的使用 |
3.3.4 编译 FFmpeg 函数库 |
第4章 VOIP 视频电话的设计与实现 |
4.1 VOIP 视频电话模块化设计 |
4.2 SIP 信令模块实现 |
4.2.1 SIP 信令解析 |
4.2.2 SIP 消息实现 |
4.2.3 SDP 会话协商 |
4.3 PJSIP 用户代理模块实现 |
4.3.1 创建和初始化 PJSUA |
4.3.2 注册服务器 |
4.3.3 电话的拨打 |
4.3.4 外来请求默认处理模块 |
4.4 音视频处理模块的实现 |
4.4.1 音频处理模块 |
4.4.2 视频处理模块 |
4.4.3 RTP 会话 |
4.5 VOIP 图形用户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6 VOIP 终端测试 |
4.6.1 测试环境 |
4.6.2 测试过程 |
4.6.3 测试结果 |
第5章 VOIP 综合实验平台设计 |
5.1 VOIP 综合实验平台设计 |
5.2 实验内容设计 |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SIP的VoIP应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VoIP与三网融合 |
1.1.1 三网融合的发展 |
1.1.2 光纤接入技术简介 |
1.1.3 VoIP技术的发展 |
1.2 课题背景及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VoIP系统架构及相关协议 |
2.1 VoIP工作原理 |
2.2 VoIP底层硬件结构 |
2.3 VoIP应用系统软件架构 |
2.4 SIP协议 |
2.4.1 SIP的组成 |
2.4.2 SIP消息 |
2.4 2.1 SIP请求 |
2.4.2.2 SIP应答 |
2.4.3 SIP呼叫处理 |
2.4.3.1 注册 |
2.4.3.2 呼叫建立过程 |
2.4.3.3 呼叫拆除过程 |
2.5 RTP协议 |
3 基本呼叫各模块的设计 |
3.1 主控制模块 |
3.1.1 初始化流程 |
3.1.2 与SIP协议栈通信 |
3.1.3 与控制界面通信 |
3.2 SIP协议栈模块 |
3.2.1 注册流程 |
3.2.2 主动呼叫 |
3.2.3 被动呼叫 |
3.3 音频处理模块 |
3.4 媒体传输模块 |
3.5 VoIP管理模块 |
3.5.1 SIP服务器的配置 |
3.5.2 基本参数的配置 |
3.6 RTP收发包模块 |
3.7 系统主要线程介绍 |
4 VoIP底层业务API的设计 |
4.1 应用层底层接口抽象的实现 |
4.2 DSP相关API的设计 |
4.2.1 芯片级配置 |
4.2.2 通道级配置 |
4.2.3 事件上报 |
4.3 SLIC相关API的设计 |
4.3.1 芯片级配置 |
4.3.2 事件上报 |
5 VoIP业务的实现与测试 |
5.1 基本呼叫业务流程的设计 |
5.1.1 呼叫建立流程 |
5.1.2 呼叫拆除流程 |
5.2 三方会议业务流程的设计 |
5.3 Fax业务流程的设计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SIP注册功能测试 |
5.4.3 基本呼叫功能测试 |
5.4.4 三方会议功能测试 |
5.4.5 Fax功能测试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VoIP视频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VoIP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安排 |
2 相关协议研究与分析 |
2.1 VoIP系统简介 |
2.1.1 概述 |
2.1.2 VoIP关键技术 |
2.2 基于SIP协议的VoIP信令技术 |
2.2.1 概述 |
2.2.2 相关术语 |
2.2.3 SIP协议结构 |
2.2.4 SIP消息类型 |
2.2.5 SIP消息头域 |
2.3 实时传输相关协议分析与研究 |
2.3.1 概述 |
2.3.2 RTP实时传输协议 |
2.3.3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
2.3.4 H.264视频编码数据的RTP协议封装 |
2.4 本章小结 |
3 视频服务器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概述 |
3.1.1 开发平台 |
3.1.2 视频服务器总体功能设计 |
3.2 视频通话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2.1 SIP会话协商流程设计 |
3.2.2 Dialplan设计 |
3.3 视频转发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4 视频存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5 QoS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6 MCI控制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4 视频服务器模块及性能测试 |
4.1 测试环境及工具 |
4.1.1 环境搭建 |
4.1.2 测试工具 |
4.2 视频通话功能模块测试 |
4.3 视频转发功能模块测试 |
4.4 视频存储功能模块测试 |
4.5 QoS控制功能模块测试 |
4.6 MCI控制接口模块测试 |
4.7 视频服务器性能测试 |
4.7.1 测试概述 |
4.7.2 用户注册性能测试 |
4.7.3 并发呼叫性能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成果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VoIP终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 SIP 协议的 VoIP 技术原理 |
2.1 VoIP 的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
2.2 H.323 与 SIP 协议的比较 |
2.3 SIP 协议 |
2.3.1 SIP 的逻辑功能实体与网络结构 |
2.3.2 SIP 的层次结构 |
2.3.3 SIP 消息 |
2.3.4 SIP 信令流程 |
2.4 SDP 协议 |
2.5 RTP 与 RTCP 协议 |
2.5.1 RTP 协议 |
2.5.2 RTCP 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组成 |
3.2 系统的总体需求 |
3.3 设计方案的选择 |
3.4 系统平台的选择 |
3.4.1 硬件平台性能 |
3.4.2 操作系统简介 |
3.5 软件总体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 终端各组成模块的设计 |
4.1 音频模块硬件及驱动设计 |
4.1.1 IIS 总线及 UDA1341 音频芯片简介 |
4.1.2 音频模块硬件设计 |
4.1.3 音频驱动的实现 |
4.2 网络接口模块设计 |
4.3 信令模块设计 |
4.3.1 开源 SIP 协议栈的选择 |
4.3.2 oSIP 介绍 |
4.3.3 oSIP 的移植与改进 |
4.3.4 信令模块工作流程 |
4.4 媒体会话模块设计 |
4.4.1 音频采集与回放 |
4.4.2 音频编解码 |
4.4.3 实时语音传输与控制 |
4.4.4 媒体会话模块工作流程 |
4.5 主控模块设计 |
4.5.1 主控模块工作流程 |
4.5.2 主要数据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讨论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内容及数据 |
5.2.1 SIP 信令协议测试 |
5.2.2 通话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SIP协议的研究和基于SIP的VOIP呼叫中心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VOIP 技术和SIP 协议的研究分析 |
2.1 VOIP 技术研究分析 |
2.1.1 VOIP 技术优势与其结构图 |
2.1.2 VOIP 技术基本的传输原理 |
2.2 SIP 协议研究分析 |
2.2.1 SIP 协议介绍 |
2.2.2 SIP 协议的功能及特点 |
2.2.3 SIP 系统基本组成 |
2.2.4 SIP 消息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P 的VOIP 呼叫中心整体设计 |
3.1 呼叫中心常用功能 |
3.1.1 自动呼叫分配(ACD)功能 |
3.1.2 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功能 |
3.1.3 交互式语音应答(IVR)功能 |
3.1.4 数据库应用功能 |
3.1.5 人工座席服务功能(Agent) |
3.1.6 电话录音功能 |
3.2 基于SIP 协议的基本呼叫控制流程 |
3.2.1 注册过程 |
3.2.2 UA 直接呼叫的流程 |
3.2.3 通过代理服务器的呼叫过程 |
3.2.4 通过重定向服务器的呼叫过程 |
3.2.5 呼叫转移处理过程 |
3.2.6 协商保持处理过程 |
3.2.7 呼叫释放过程 |
3.3 基于SIP 呼叫中心的体系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SIP 的 IVR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概述 |
4.2 系统结构设计 |
4.3 IVR 接入控制信令流程 |
4.4 IVR 媒体控制服务器 |
4.5 基于SIP 的IVR 系统的实现效果 |
第五章 基于SIP 的座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概述 |
5.2 座席注册 |
5.3 应答呼叫 |
5.4 呼叫前转 |
5.5 呼叫转移 |
5.6 发起呼叫 |
5.7 基于SIP 座席系统的实现效果 |
第六章 系统应用与实现 |
6.1 系统现状描述 |
6.1.1 系统软硬件现状 |
6.1.2 网络现状 |
6.2 系统总体架构 |
6.3 系统功能仿真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SIP的VoIP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工作 |
第二章 基于SIP的VoIP客户端技术原理 |
2.1 会话初始协议 |
2.1.1 SIP协议的功能 |
2.1.2 SIP体系结构与功能实体 |
2.1.3 SIP消息格式 |
2.1.4 SIP的事务和对话 |
2.1.5 SIP的消息流程 |
2.2 会话描述协议 |
2.2.1 SDP功能概述 |
2.2.2 SDP语法 |
2.3 实时传输协议 |
2.4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
2.5 语音编码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VoIP客户端软件总体设计 |
3.1 软件设计目标 |
3.2 软件设计方案 |
3.2.1 用户界面模块 |
3.2.2 用户代理模块 |
3.2.3 信令处理模块 |
3.2.4 媒体处理模块 |
3.3 系统线程模型 |
3.3.1 主线程设计 |
3.3.2 协议栈线程设计 |
3.3.3 媒体处理线程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VoIP客户端软件实现 |
4.1 信令处理功能 |
4.1.1 SIP协议栈 |
4.1.2 oSIP协议栈分析 |
4.2 用户代理 |
4.3 媒体处理功能 |
4.2.1 音频采集和播放 |
4.2.2 音频编解码 |
4.2.3 实时传输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内容 |
5.3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SIP的IP电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目的 |
1.2 课题意义 |
1.3 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
1.4 项目简介 |
2 VoIP 技术及SIP 特性 |
2.1 VoIP 的优点 |
2.2 VoIP 的关键技术 |
2.3 SIP 技术的特性 |
2.4 基于SIP 的VoIP 协议栈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VoIP 系统需求分析与工作模式 |
3.1 系统的目标需求 |
3.2 系统的功能结构 |
3.3 用户代理工作机制 |
3.4 代理服务器工作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VoIP 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VoIP 系统结构设计 |
4.2 事务和状态机设计 |
4.3 主要模块功能的实现 |
4.4 用户代理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VoIP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SIP协议在开放的VOIP模型中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SIP协议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徐严.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2]基于SIP协议的通话录音功能的设计[J]. 余永佳,薛颖.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10)
- [3]Windows下基于SIP的VoIP视频电话及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商思娇. 吉林大学, 2014(10)
- [4]基于SIP的VoIP应用系统设计[D]. 崔俊珩.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5]VoIP视频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季.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6]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VoIP终端的研究与设计[D]. 李德恭. 福州大学, 2011(06)
- [7]SIP协议在VOIP系统中的应用与分析[J]. 赵振铎. 科技传播, 2010(09)
- [8]SIP协议的研究和基于SIP的VOIP呼叫中心设计与实现[D]. 王建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9]基于SIP的VoIP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小溪.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基于SIP的IP电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亨卓.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