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物流与IT共舞(论文文献综述)
闫丰[1](2021)在《数字化下智慧供应链“人机共舞”实践成果探讨》文中指出随着信息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物流正在向智慧物流方向转变,各种物流的新理念、新科技、新尝试正不断的涌现与发展。与传统的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新方向。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和智能监控的发展新趋势,
保虎[2](2018)在《新时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人本理性逻辑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村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三农”的发展。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转变。新时代国家“三农”发展的推进要始终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这显然是破解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事实上,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仍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边境民族乡村,它与其他城乡地区相比,条件更差,基础更弱,也更为贫穷落后,故此,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边境民族乡村建设主要以其封闭的、落后的“自系统”陈旧治理方式为主,这其实就是“闭门造车”,因为它常受个体理性限制,存在效果不明显问题。为此,在人本理性指引下,坚持以“共建共治”求“善治共享”的人本理性逻辑,使其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治理,实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推进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便成为未来边境民族乡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新时代,为了破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以便更好推进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本研究基于习近平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村为例,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内涵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共历代领导人的农村发展理论的指引下,剖析了其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思想及其体现出的人本理性,并结合边境民族乡村实际情况,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注重质性、量化研究相统一,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遵循以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目标“公共性”向其“善性”发展的“人本理性”主线,对边境民族乡村振兴进行研究。若从研究的核心领域来分析,总体上,本研究主要着力于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四大板块”研究,即“共建共治”引“善道”,走向“善治共享”的人本逻辑研究;“共建共治”生“善者”,走向“全民共享”的主体研究;“共建共治”保“善于”,走向“渐进共享”的过程研究;“共建共治”成“善态”,走向“全面共享”的效果研究。同时,论文还强调了以制度建设保证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态”推进,以实现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共治”引“善道”,走向“善治共享”之逻辑研究。此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引领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求“善治共享”的人本理性逻辑,以确保边境民族乡村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走向“全面振兴”。主要剖析了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因应,将逻辑起点定位于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目标的“公共性”,而将逻辑终点指向“善性”与“人性”,在此过程性发展中,铺设了从“现实的人”的起点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点的“人本理性”逻辑向道,进而确立将边境民族乡村引向“全面振兴”的“善道”,即在人本理性指引下,始终坚持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从而为研究线索奠定基础。第二,“共建共治”生“善者”走向“全民共享”之主体研究。此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推进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多元主体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以确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生成,并形成“共建共治”合力,致力于推进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从而促成“善治共享”最新成果,走向“全民共享”。主要探讨如何实现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的“善者”生成,让善建者、善治者都能共享最新成果。具体通过确立多元主体在身份、文化、价值等三个层面上,对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归属认同,并进一步明晰它们在推进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间性关系及其职责、权力,通过建立相应的权责与过程等秩序,对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主体权责关系、外在行为进行规制,从而确保各振兴主体在内在意识层面对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认同,和外部行为层面对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行为协同,以最终确保在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中“善治者、共享者”的过程性生成,从而走向“全民共享”。第三,“共建共治”保“善于”走向“渐进共享”之过程研究。此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在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生成的过程中,多层次、全方位确保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善治共享”的有效实现,以确保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过程的高效率运作。若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则主要在于沿着边境民族乡村“穷差劣脏乱”共治、善治出场这一过程,经过将内外部力量整合,以建构“共保出场”、“共理过程”、“共担责任”及“共享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整体格局,以实现对“穷差劣脏乱”整治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措施的共商、共议、共谋与共评,让以“产业兴旺”为物质基础的边境民族乡村经济逐步走向“振兴”,让以“生活富裕”为核心目标的边境民族乡村社会逐步走向“振兴”,让以“乡风文明”为重要内涵的边境民族乡村文化逐步走向“振兴”,让以“生态宜居”为重大战略的边境民族乡村生态逐步走向“振兴”,让以“治理有效”为组织保障的边境民族乡村政治逐步走向“振兴”,以提升各振兴主体在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上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在边境民族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领域的共建、共保,最终以“善于”“共建共治”推进“渐进共享”的实现。第四,“共建共治”成“善态”,走向“全面共享”之效果研究。此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提升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效率、效应及效益、效果,以确保边境民族乡村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态中。主要围绕边境民族乡村在完成“穷差劣脏乱”共治工作后,对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结果生成的“善治共享”,即达成经济共荣、社会共享、文化共融、生态共治及政治共舞,从而走向“全面振兴”,以推进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由“点”状,到“线”状,发展至“环”状的“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循环,同时构建相应的协同合作制度,以促使边境民族乡村能够产生持续性的“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作用,从而使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走向“善态”,最终收获“全面振兴”效果。
贾玉敏[3](2014)在《美国物流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是以运输业为主要产业,同时包含仓储业、配送业等在内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20%,而在人力资本高昂的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却不到10%,如果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发达国家的10%左右的水平,以2013年GDP总量而言,若物流成本与GDP比例降低10%,则我国全年将节省物流成本约4万亿元。因此,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是世界上物流业起步最早、技术领先的国家,在物流业的发展上美国物流具有绝对的优势。美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归功于政府的有效管理、密集而先进的交通网络、较低的仓储费用、鼓励市场竞争和重视人才培训等方面。本文以物流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论述了美国物流业发展历程及近100年来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美国物流业发展成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在物流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最后根据美国物流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探求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物流之路。
吴文征[4](2012)在《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园区是运输、仓储、配送企业、生产、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和咨询等各类物流业者的集聚平台,也是各种物流资源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准公共属性。物流园区主体本身并不经营与物流企业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物流活动,它只是为入驻物流园区提供基础性和公共性的设施和服务,因此,承载着大量物流资源的物流园区应该通过一定的服务方式和运作模式盘活优化各类静态的或者动态的物流资源。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物流园区孤立运作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提出促进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新型运作模式。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研究是对物流业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性探索,对于研究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和构建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物流园区作为社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是物流活动和物流企业的集聚平台。在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物流园区之间的跨区域、跨平台合作需求逐渐凸显。物流园区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是物流组织网络化运作的重要方面。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是以物流园区之间信息共享为依托,以促进物流园区内的物流资源开放和高效整合为目标,物流园区之间通过建立起常态沟通交流和互动协调机制,形成为各类入驻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无缝衔接的跨区域、协同运作的网络化平台。这种新型运作模式有利于改善物流企业的运营环境,对推动区域物流乃至整个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论文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采取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基本内涵、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了对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论文从交易理论、产业集聚效应和网络动态组织关系等角度分析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外部动因,从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节点层次形态演变、节点数量演变以及竞合共存的生态位演化等方面对物流园区的演化过程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归纳和研究。通过构建物流园区基本博弈模型,探讨了物流园区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内在规律,对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机制的内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资源共享机制和运作成本分摊机制,并对协同机制的实施细则进行了简要探讨。论文提出了基于SCR视角(战略-能力-资源)的网络协同三维概念模型,对影响构建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模式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的模式。论文分别从战略主导、能力主导和资源主导三个视角,对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的具体特征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政府主导的区港联动经营、物流园区连锁复制经营和非集中型物流园区共同运作等具体操作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它们都是顺应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基本满足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的重要实施方式。最后,研究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模式下的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并从政府、企业和中间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和保障我国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的措施建议。论文以浙江传化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为案例,对传化物流各“公路港”网络协同运作模式的发展思路、运作机制、营运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验证了论文的有关研究结论。全文共包含图56幅,表13个,参考文献220篇。
本刊编辑部[5](2011)在《解读现代农资物流 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第六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京胜利召开》文中研究说明在交流中改变在传承中进步为农资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媒体智慧农资物流将改变农资流通模式农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三个"新"供销社系统成现代物流的主力军论坛助推农资物流发展与改革供销社成为北京现代农资体系建设主体"十二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变局农资供应链与园区立体运营发展从电子商务到农资电子商务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物流体系从中邮物流看农村物流建设
吕占斌[6](2010)在《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12) 散装化生存搅动中国水泥产业市场新格局》文中认为沿着"系列对话"的逻辑思维线索,一步一步引领我们走入现代产业之门,如秘境寻踪一般充满了新奇感。近日,一位关心"系列对话"的业内人士又提出:未来中国水泥市场格局是个什么样子,现代水泥产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成长?这既关系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策略,也决定了能否把握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紧接着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又涌了上来,为什么斑竹不直接提出中国现代水泥产业的宏观愿景,而是强调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散装化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商业机会和现实挑战?
洪铃,张蓉[7](2009)在《依托保税港区推进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成为提升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在广西沿海3个港口中,钦州港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地
童燕[8](2008)在《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与变迁研究 ——基于动态SCP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是最早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产业之一。自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路大家走”的政策以来,道路货运产业全面放松管制,社会运力大量涌入,迅速解决了运输难问题。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该产业很快进入过度竞争状态,截至2006年,全国营运性载货车辆保有量为648万辆,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468万家,户均拥有车辆数仅1.4辆。整个产业呈现出价格竞争激烈、超载超限运输屡禁不止的混乱状态,市场绩效很差。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物流产业在我国迅猛发展。作为物流全程最后10公里的唯一承载方式,道路货物运输是决定物流现代化的关键,而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道路货运产业发展问题重重,但是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一方面,由于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确实与一般工商业不同,已有的分析未能很好的结合其特性,造成理论分析结果和实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运输业中的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尤其是我国的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又是一个极度分散的产业,统计数据严重不足,导致定量研究存在很大困难。因此,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的相关研究很少,从产业组织视角对道路货运进行全面研究几乎是空白。正是基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本论文以传统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为基础,尝试结合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的特殊技术经济特征和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的特定历程,构建道路货运产业组织动态SCP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分析框架,对我国1949年以来道路货运产业组织各个层面的变迁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研究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对道路货运产业组织研究所涉及的SCP理论体系、运输业特殊属性理论与道路运输管制、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等进行了理论回顾,并据此构建了全新的动态SCP分析框架,为论文研究框架的设计做了理论准备。然后,论文特别使用一章的篇幅详细探讨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特殊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管制变迁历程,并对我国道路货运产业从1949-2006年近60年的发展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各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管制历程的梳理,归纳出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特殊技术经济特征、管制特征、产业基本生产条件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结构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变化历程。通过对我国道路货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我国道路货运产业增长与市场化进程、产业基本生产条件发展等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接下来,本论文根据第2章确定的理论分析框架,密切结合产业特殊技术经济特征,分别使用三章的篇幅,对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在过去30年的发展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论文第4章首先对我国近60年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结构及其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道路货运产业经过30年的市场化发展,形成持续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但在近年表现出微弱的集中趋势。然后,论文对持续过度竞争市场结构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转轨经济条件下管制急剧放松导致的产业过度进入、产业特殊技术经济特征这一内生因素以及产业基本生产条件等外生因素是导致我国道路货运产业持续过度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论文第5章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道路货运产业中典型企业在过去60年间的企业行为演化进行了描述,指出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企业行为以整车运输过度价格竞争和超载为主要特征,但近年出现专业物流公司纵向一体化趋势和小型零担专线运输公司联盟的趋势。然后,论文从管制变迁、市场结构、产业外部环境和基本条件变化、分工深化角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得出结论: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分散经营的特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论文第6章以汽车货运生产率和货车增广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对道路货运产业的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结构、需求增长以及产业基本条件对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绩效存在显着影响。实证研究同时显示,在市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方式的改变影响市场绩效发生变化,并从实验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了解释。最后,根据全文分析的结果,论文第7章对道路货运产业规制改革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当通过提高整车运输进入壁垒、同时降低零担运输和专业物流的进入壁垒来促进具有规模经济性的网络型道路运输方式的发展;通过培育道路货运交易市场从交易环节提高道路货运产业集中度,从而达到改善我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绩效的目的。论文对我国道路货运产业组织的研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动态SCP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相关实证分析上具有创新性的贡献,研究结果对现实具有很好的解释性,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不足之处在于受行业统计资料限制,计量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部分定性分析缺乏实证的检验。
谌福民[9](2008)在《我国物流园区发展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物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物流园区是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创新的产物,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放眼全球,各地都在大力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中,都没有太成熟的体系。物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些地方的物流园区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反而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在全国各地纷纷建设物流园区的情况下,探索物流园区发展的途径以发挥物流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是以物流园区的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首先阐述了物流园区发展的理论依据,即产业集群理论和物流发展理论。然后分析物流园区的基本情况,主要有概念、形成的条件、原因以及基本功能;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以及物流园区的集群性,得出物流产业集群是存在的,其表现形式就是物流园区;从产业的角度分析物流园区与物流产业、相关产业及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关系,说明物流园区的经济意义。之后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数量、类型等角度概述了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紧接着又从这三个层次入手,经过分析,得出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途径。最后本文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入手,通过比较分析,结合之前得出的发展途径,寻找该物流园区的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产生借鉴作用。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物流园区的发展进行分析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
涂丽萍[10](2008)在《中国物流业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已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源泉。为了迎接实力超群的国外竞争对手,中国物流业必须"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战不殆"。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流业的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来为我国物流业把脉。
二、现代物流与IT共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物流与IT共舞(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下智慧供应链“人机共舞”实践成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物流管理的突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
基于大数据的物流管理平台King Koo Data |
物流自动化的变革:人机共舞打造智慧物流 |
科捷的AGV研发 |
科捷的多模式合并研究与应用 |
人机共舞1.0落地科捷武清旗舰仓 |
人机共舞2.0:悬挂式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
人机共舞3.0:“货到人”高密度存储的设计与应用 |
结语 |
(2)新时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人本理性逻辑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边境民族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 |
第一节 研究缘起:新时代“物的乡村振兴”与“人的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
一、理论诉求:共享发展理念下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人本思想 |
二、实践归纳:乡村振兴目标的公共性呼唤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
三、逻辑探寻:从“物”到“人”的“共建共治共享” |
第二节 选题意义:边境民族乡村从“共建共治”、走向“善治共享”的使命 |
一、实践意义:破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现实困境 |
二、理论意义:创新边境民族乡村振兴认知思维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辨析 |
一、乡村振兴 |
二、共建共治共享 |
第四节 相关论题的研究述评: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第五节 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证化路径 |
一、理论联系实际 |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
三、跨学科研究 |
四、实证研究方法 |
五、文献研究法 |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一种新的分析维度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第七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意蕴诠释 |
第一节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发展理论述要 |
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张“合作劳动”为主的农村发展理论 |
二、列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发展理论 |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发展理论成果及创新 |
一、毛泽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主张“社会化大生产”为主的农村发展理论 |
二、邓小平:坚持“有利于人民”,倡导“两个飞跃”为主的农村发展理论 |
三、江泽民:坚持“人民为主体”,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农村发展理论 |
四、胡锦涛:坚持“以人民为本”,倡导“依靠亿万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理论 |
五、习近平:坚持“人民为中心”,强调“让农民平等参与”为主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 |
第二章 现状扫视: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实然表征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场域 |
一、民族在云南省边疆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
二、民族在边境自然村:X边境民族乡村概况 |
三、资料来源及田野调查:行走于边境乡间小路上 |
第二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环境 |
一、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却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
二、社会环境:“老少边穷”且民族宗教关系复杂 |
三、国际环境:政治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和渗透 |
四、教育环境:“打工潮”催生出“读书无用论” |
第三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面向 |
一、组织构成: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组织体系 |
二、应然职能: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职能“应然”结构 |
三、实然回应:X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机能“实然”回应 |
四、案例剖析:X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
第三章 振兴逻辑: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引“善道”,走向“善治共享” |
第一节 公共属性: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公共”缘起 |
一、边境民族乡村“产业兴旺”的公共属性剖析 |
二、边境民族乡村“生活富裕”的公共属性剖析 |
三、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的公共属性剖析 |
四、边境民族乡村“生态宜居”的公共属性剖析 |
五、边境民族乡村“治理有效”的公共属性剖析 |
第二节 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人本理性”的逻辑生成 |
一、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意涵和本质表征 |
二、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要素、系统 |
三、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功能特质 |
四、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成逻辑 |
五、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本理性逻辑 |
六、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取向 |
第四章 振兴主体: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生“善者”,走向“全民共享” |
第一节 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主体的归属认同 |
一、身份认同: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主体归属认同的基础 |
二、文化认同: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主体归属认同的核心 |
三、价值认同: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主体归属认同的统整 |
第二节 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主体间性与权责关系 |
一、调控性共建共治: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官”的权责 |
二、自主性共建共治: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民”的权责 |
三、协同性共建共治: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他者”的权责 |
第三节 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协同生成 |
一、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体系建构剖析 |
二、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协同制度生成 |
第五章 振兴过程: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求“善于”,走向“渐进共享” |
第一节 治“穷”:以“产业兴旺”为物质基础的边境民族乡村经济渐进振兴 |
一、边境民族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作用 |
二、边境民族乡村“产业兴旺”的制约因素 |
三、边境民族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途径 |
第二节 治“差”:以“生活富裕”为核心目标的边境民族乡村社会渐进振兴 |
一、边境民族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作用 |
二、边境民族乡村“生活富裕”的制约因素 |
三、边境民族乡村“生活富裕”的实现路径 |
第三节 治“劣”:以“乡风文明”为重要内涵的边境民族乡村文化渐进振兴 |
一、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的重要作用 |
二、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的制约因素 |
三、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的实现路径 |
第四节 治“脏”:以“生态宜居”为重大战略的边境民族乡村生态渐进振兴 |
一、边境民族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作用 |
二、边境民族乡村“生态宜居”的制约因素 |
三、边境民族乡村“生态宜居”的实现途径 |
第五节 治“乱”:以“治理有效”为组织保障的边境民族乡村政治渐进振兴 |
一、边境民族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作用 |
二、边境民族乡村“治理有效”的制约因素 |
三、边境民族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途径 |
第六章 振兴效果: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成“善态”,走向“全面共享” |
第一节 建于“结果”与“效果”之间: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一、经济共荣:以“产业兴旺”为物质基础的边境民族乡村经济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二、社会共享:以“生活富裕”为核心目标的边境民族乡村社会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三、文化共融:以“乡风文明”为重要内涵的边境民族乡村文化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四、生态共保:以“生态宜居”为重大战略的边境民族乡村生态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五、政治共舞:以“治理有效”为组织保障的边境民族乡村政治共建共治的“善态”推进 |
第二节 建于“私益”与“公益”之间: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关系的“善态”推进 |
一、私益到公益: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主体间的关系调和 |
二、共建到共赢: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主体的共同发展 |
第七章 制度保障: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向“善治共享”的推进 |
第一节 制度推进机制: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推进器” |
一、“共建共治共享”正式制度的规约和保障 |
二、“共建共治共享”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与推进 |
第二节 合作动力制度: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源” |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激励制度 |
二、“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博弈制度 |
三、“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分享制度 |
第三节 利益协调制度: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润滑剂” |
一、“共建共治共享”利益关系的调节制度 |
二、“共建共治共享”利益的公平分配制度 |
三、“共建共治共享”利益的合理补偿制度 |
第四节 权责明晰制度: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衡仪” |
一、公共权力制约制度:“共建共治共享”主体权责协调的支配之“力” |
二、民主权利规约制度:“共建共治共享”主体权责协同的民主之“手” |
第五节 督导评估制度:边境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监控器” |
一、目标本位共建:宏观统筹层面督导评估制度的“共建共治共享”重心 |
二、过程本位共建:中观指导层面督导评估制度的“共建共治共享”重心 |
三、能力本位共建:微观执行层面督导评估制度的“共建共治共享”重心 |
结论: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边境民族乡村“精准脱贫”,走向“全面振兴”的人本理性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美国物流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规范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
1.2.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2.3 具体与抽象分析相结合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分析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物流业的一般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运输及物流的含义 |
2.1.2 快递及供应链管理 |
2.2 物流的种类与功能 |
2.2.1 物流的种类 |
2.2.2 物流的功能 |
2.3 物流的相关理论及观念 |
2.3.1 物流基础理论 |
2.3.2 现代物流观念 |
第3章 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3.1 美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
3.1.1 美国物流业萌芽阶段(20 世纪初-60 年代) |
3.1.2 美国物流业起步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80 年代) |
3.1.3 美国物流业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初) |
3.1.4 美国物流业完善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
3.2 美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
3.2.1 政府管理适度,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
3.2.2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
3.2.3 没有自身行业法规,以其它各行业的相关法律为准.. |
第4章 美国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
4.1 适宜的管理机制 |
4.1.1 政府适度的管理措施 |
4.1.2 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
4.1.3 第三方物流管理 |
4.2 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
4.2.1 交通基础设施发达 |
4.2.2 不断降低的仓储费用 |
4.3 物流前沿技术的应用 |
第5章 美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美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9·11”事件对美国物流业的冲击 |
5.1.2 金融危机对美国物流业的影响 |
5.2 美国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物流成本大幅攀升 |
5.2.2 货物运输检查更趋严格 |
5.2.3 金融危机发生后民众信心减弱 |
第6章 美国物流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1.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6.1.2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 |
6.2 美国物流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2.1 积极发挥政府和法律作用 |
6.2.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6.2.3 加大物流人才培养 |
6.2.4 加强应急事件处理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现代物流网络化服务的要求 |
1.2.2 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物流园区网络化运作 |
1.2.3 物流园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
1.2.4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亟待展开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研究的总体概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1.3.3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论文的技术框架 |
2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物流网络理论 |
2.1.1 物流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
2.1.2 开放的物流网络 |
2.1.3 物流网络动态化运作过程 |
2.1.4 物流网络理论对于物流园区协同运作的指导意义 |
2.2 协同论 |
2.2.1 协同论的基本思想 |
2.2.2 物流管理中的协同效应 |
2.3 博弈论 |
2.3.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
2.3.2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
2.3.3 对物流园区博弈行为的解释 |
2.4 本章小结 |
3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内涵与演化路径分析 |
3.1 物流园区相关概念及综述 |
3.2 物流园区的网络节点属性界定 |
3.2.1 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 |
3.2.2 物流园区的网络节点属性 |
3.3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内涵与特征 |
3.3.1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内涵 |
3.3.2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基本特征 |
3.4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动因分析 |
3.4.1 基于交易理论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动因分析 |
3.4.2 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动因分析 |
3.4.3 动态组织关系下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动因分析 |
3.5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演化路径分析 |
3.5.1 物流节点的空间形态演变 |
3.5.2 物流节点层次形态演变 |
3.5.3 物流园区节点数量演变趋势 |
3.5.4 物流园区的协作形态演变 |
3.5.5 物流园区的生态位演化 |
3.6 本章小节 |
4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机制的构建 |
4.1 研究前提假定 |
4.2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过程分析 |
4.3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机制的理论分析 |
4.3.1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机制的内涵 |
4.3.2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机制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类型 |
4.4 物流园区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
4.4.1 基于资源共享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型 |
4.4.2 物流园区资源共享机制的实施 |
4.5 物流园区的运作成本分摊机制构建 |
4.5.1 基于运作成本分摊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模型 |
4.5.2 物流园区运作成本分摊机制的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研究 |
5.1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模式的构成要素 |
5.2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战略-能力-资源(SCR)三维驱动模型 |
5.2.1 基于SCR的网络协同三维概念模型 |
5.2.2 影响构建物流园区网络协同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
5.3 基于“资源共享+运作成本分摊”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 |
5.3.1 战略主导下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 |
5.3.2 能力主导下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 |
5.3.3 资源主导下的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 |
5.4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模式实施流程 |
5.5 我国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的政策保障 |
5.5.1 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功能,建立区域性利益协调机制 |
5.5.2 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物流园区网络协同运作中的平台作用 |
5.5.3 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打造开放互联的物流信息平台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传化物流概况 |
6.2 传化物流基地网络协同机制 |
6.2.1 跨区域运作的物流资源整合要求 |
6.2.2 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趋势要求 |
6.2.3 传化物流基地网络协同的机制构建 |
6.3 传化物流基地的网络协同模式 |
6.3.1 基于物流基地协同运作的物流信息网络架构 |
6.3.2 传化物流基地网络协同运作模式的实施流程 |
6.4 传化物流基地网络协同的成效分析 |
6.5 传化物流案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解读现代农资物流 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第六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京胜利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顾国新:在交流中改变 在传承中进步 |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为农资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媒体智慧 |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贵忠:农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三个“新” |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刘祝平:供销社系统成现代物流中的主力军 |
湖北宜化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郑钢:农资物流将改变农资流通模式 |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论坛助推农资物流发展与改革 |
北京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守海:供销社系统成为北京市现代农资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研究员丁俊发:“十二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变局 |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农资供应链与园区立体运营发展 |
农资供应链 |
农资园区建设与运营 |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从电子商务到农资电子商务 |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曲道伟: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物流体系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育平:从中邮物流看农村物流建设 |
北京农资推动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供销社系统成为北京市现代农资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 |
现代物流延伸企业产业链 |
点评: |
农资物流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
点评: |
点评: |
There Are Hidden Problems under Increasing Achievements in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dustry |
(6)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12) 散装化生存搅动中国水泥产业市场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把脉中国水泥微观市场格局 |
现代水泥产业需经历散装产业化“孕期” |
(7)依托保税港区推进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概况 |
(一) 钦州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 |
(二) 保税港区是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新机遇 |
二、保税港区对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 吸引大型物流企业进驻, 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
(二) 促进加工贸易发展, 带动物流快速增长 |
(三) 构建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 吸引国际中转货源 |
(四) 深化中国—东盟合作, 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
(五) 辐射经济腹地, 构建物流大通道 |
三、推进广西钦州港保税物流发展的建议 |
(一) 推进口岸环境建设, 优化口岸服务 |
(二) 吸引大型企业进驻, 促进物流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
(三) 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 |
(四) 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 |
(五) 建立物流港口联盟, 促使保税物流体系立体多元化发展 |
(8)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与变迁研究 ——基于动态SCP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表录 |
图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几个相关的概念 |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主要内容 |
1.3.4 论文基本框架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2 主要数据来源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国内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2.2 SCP范式与静态产业组织研究框架 |
2.2.1 传统SCP范式的主要内容: |
2.2.2 对传统SCP范式的批判及其新进展 |
2.2.3 对产业组织学的另一种认识 |
2.2.4 SCP范式小节 |
2.3 道路运输产业特殊属性理论与管制 |
2.3.1 运输业产业属性理论文献综述 |
2.3.2 对道路运输业自然垄断特征的再认识 |
2.3.3 道路运输业的管制与放松管制 |
2.3.4 产业属性理论与管制小节及对SCP范式的初步修正 |
2.4 分工理论与产业组织演进 |
2.4.1 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 |
2.4.2 分工与产业报酬递增 |
2.4.3 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小节及对SCP范式的动态修正 |
2.5 构建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动态SCP分析框架 |
2.5.1 结合道路货运产业属性与管制建立动态SCP分析框架 |
2.5.2 基于传统SCP范式分析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结构与变迁 |
2.5.3 加入分工因素考察道路货运产业企业行为及其变化 |
2.5.4 进一步加入交易因素分析道路货运市场绩效及其变化 |
2.5.5 基于产业组织动态演进的过程提出规制改革建议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技术经济特征 |
3.1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技术经济特征 |
3.1.1 点点直达、辐轴中转与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构成 |
3.1.2 产品不可储存性、时空不平衡性与交易协调约束 |
3.1.3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与市场稳定性 |
3.1.4 产品极端多样化、基础设施规模性与网络经济性 |
3.1.5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小节 |
3.2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的发展与管制 |
3.2.1 美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与管制 |
3.2.2 其他国家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与管制 |
3.2.3 国外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
3.3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化发展历程 |
3.4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增长与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3.4.1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增长情况 |
3.4.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相关计量分析(Ⅰ):绝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相关计量分析(Ⅱ):相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4 结论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动态SCP分析:市场结构及其变迁 |
4.1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结构研究方法 |
4.1.1 市场边界的确定 |
4.1.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结构研究方法 |
4.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结构与变迁实证分析 |
4.2.1 市场结构的测度及对过度竞争的认识 |
4.2.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构成 |
4.2.3 中国道路货运产业集中度与企业规模水平及其变化分析 |
4.2.4 中国道路货运产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分析 |
4.2.5 中国道路货运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
4.2.6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结构与变迁实证分析小节:存在持续过度竞争,近年微弱趋向集中 |
4.3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
4.3.1 转轨经济条件下管制变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过度进入的发生 |
4.3.2 产业特殊属性及技术经济特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持续过度竞争的内生因素 |
4.3.3 产业基本条件变化对市场结构变迁的影响:持续过度竞争的外生条件 |
4.3.4 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对市场结构变迁的影响:产业组织演进的内在动因 |
4.3.5 市场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小节 |
4.4 中国道路货物整车运输过度进入的发生 |
4.4.1 一个简单的进入模型 |
4.4.2 对整车运输过度进入的解释 |
4.5 中国道路货物零担运输发展的限制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产业需求条件变化的影响分析 |
4.5.2 产业供给条件变化的影响分析 |
4.5.3 产业基本生产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小节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动态SCP分析:企业行为及其演化 |
5.1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企业行为研究方法 |
5.1.1 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行为的研究 |
5.1.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企业行为研究方法 |
5.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行为及其演化的描述性分析 |
5.2.1 国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行为演化案例分析 |
5.2.2 民营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行为演化案例分析 |
5.2.3 企业行为演化案例分析小节 |
5.3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行为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 |
5.3.1 管制放松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过度价格竞争与超载的前提条件 |
5.3.2 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过度价格竞争与超载的内在机理 |
5.3.3 产业外部环境和基本条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过度价格竞争与超载的进一步恶化 |
5.3.4 分工与专业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的转型 |
5.3.5 企业行为演化影响因素小节 |
5.4 过度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中国道路货物整车运输企业行为分析 |
5.4.1 中国道路货物整车运输企业的价格决策:过度价格竞争形成机理 |
5.4.2 中国道路货物整车运输企业的产量决策:超载的经济学分析 |
5.5 引进分工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分析 |
5.5.1 交易治理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理论 |
5.5.2 高度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对危险品物流公司纵向一体化的解释 |
5.5.3 中度资产专用性与中间性组织:对小型零担专线运输公司联盟的解释 |
5.6 对"马歇尔悖论"的一个新的理解: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企业行为演化的一个启示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动态SCP分析:市场绩效及其变化 |
6.1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6.1.1 汽车货运生产率 |
6.1.2 载货汽车增广全要素生产率 |
6.2 中国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
6.2.1 汽车货运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6.2.2 货车增广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6.2.3 货车投入的规模报酬分析 |
6.3 中国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3.1 道路货运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6.3.2 结论与新的问题的提出 |
6.4 引进交易因素对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
6.4.1 交易制度影响市场绩效的假说 |
6.4.2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不同交易制度的效率分析:实验经济学的解释 |
6.4.3 我国道路货运交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6.4.4 现代道路货运交易中心的交易制度创新 |
6.5 对现代产业组织演进机理的一个理论推断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规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7.2.1 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规制的必要性 |
7.2.2 现阶段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规制改革的建议 |
7.3 有待进一步深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物流园区发展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拟创新点 |
第二章 物流园区发展的理论依据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
2.1.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
2.2 物流发展理论 |
2.2.1 物流发展阶段 |
2.2.2 物流发展主要理论 |
2.2.3 物流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物流园区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1 物流园区的基本概述 |
3.1.1 物流园区的基本概念 |
3.1.2 物流园区产生的原因 |
3.1.3 物流园区形成的条件 |
3.1.4 物流园区的功能 |
3.2 物流园区的产业集群分析 |
3.2.1 物流产业集群分析 |
3.2.2 物流园区的集群性 |
3.3 物流园区与区域产业结构 |
3.3.1 物流园区与物流产业的关系 |
3.3.2 物流园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 |
3.3.3 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第四章 物流园区的发展途径选择 |
4.1 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分布情况 |
4.1.2 物流园区建设情况 |
4.1.3 当前物流园区的主要类型 |
4.1.4 物流园区的发展阶段 |
4.2 制约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1 宏观因素 |
4.2.2 中观因素 |
4.2.3 微观因素 |
4.3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途径选择 |
4.3.1 从宏观层面分析物流园区发展途径 |
4.3.2 从中观层面分析物流园区的发展途径 |
4.3.3 从微观层面分析物流园区发展途径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为例 |
5.1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的概况 |
5.2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有利因素 |
5.2.1 政策优势 |
5.2.2 地理优势 |
5.2.3 经济环境 |
5.2.4 优秀物流企业 |
5.3 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5.3.1 不莱梅的经验 |
5.3.2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经验 |
5.4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5.4.1 从宏观上分析 |
5.4.2 从中观上分析 |
5.4.3 从微观上分析 |
5.5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发展途径分析 |
5.5.1 宏观层面 |
5.5.2 中观层面 |
5.5.3 微观层面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现代物流与IT共舞(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下智慧供应链“人机共舞”实践成果探讨[J]. 闫丰. 数字经济, 2021(03)
- [2]新时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人本理性逻辑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村为例[D]. 保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美国物流业发展分析[D]. 贾玉敏. 吉林大学, 2014(09)
- [4]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 吴文征.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 [5]解读现代农资物流 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第六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京胜利召开[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资, 2011(09)
- [6]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12) 散装化生存搅动中国水泥产业市场新格局[J]. 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0(06)
- [7]依托保税港区推进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考[J]. 洪铃,张蓉. 东南亚纵横, 2009(03)
- [8]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与变迁研究 ——基于动态SCP的分析[D]. 童燕. 复旦大学, 2008(08)
- [9]我国物流园区发展途径研究[D]. 谌福民. 天津商业大学, 2008(11)
- [10]中国物流业的SWOT分析[J]. 涂丽萍. 管理科学文摘, 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