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

沉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

一、沈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涵[1](2021)在《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外商直接投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财政激励与FDI的规模、来源特征、产业类型、所在地区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下降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式财政激励如何影响其引进FDI的具体行为。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说,并使用1998-2013年中国全国范围内29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使用了截止到目前的最新数据库,实证检验的结果支持了以下结论:第一,地市政府税收分成比例下降,财政压力提升,在地方经济发展竞争、政绩竞争、官员晋升竞争的背景下,财政压力转变为财政激励,财政激励提升,地方政府将更加有动力引进FDI,地区FDI规模将扩大;第二,当地市政府财政激励加大时,将更有动力吸引外国资本(非港澳台资本),而不是港澳台资本;第三,当地市政府财政激励加大时,相较于非产能过剩行业的FDI,地方政府将更倾向于吸引产能过剩行业的FDI;第四,当地市政府财政激励加大时,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加倾向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次之,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行为则无明显变化。同时,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地方政府行为这一相对微观的角度,以辽宁省沈阳市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分析财政激励对地方政府引进FDI的具体影响。本文案例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补充了地方政府在税收分成比例降低的财政激励下引进FDI的直观动机,即通过FDI扩大税收,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本文的研究发现,增值税税收分成比例下降时,地方政府引进FDI的行为提高了税收收入,减轻了由此产生的财政压力,这直接说明了地方政府大力引进FDI的最直接原因,这也验证了地方政府应对压力式财政激励而引进FDI的政策策略,证明了本文基本逻辑的成立。在财政激励下,关于地方政府引进FDI的影响,本文发现地方政府基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提高晋升机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动机引进FDI时,会偏向产能过剩行业,以期获得产能过剩行业带来的增值税的高税收收益。而事实上,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负向竞争效应与市场份额的丢失,导致中国本土企业的生产绩效降低。针对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调新发展理念,着重提高双循环背景下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第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给予省级政府一定的税权;第三,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地方治理有效性;第四,保持适当的财政激励,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五,适当降低地方财政压力,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

秦兵[2](2020)在《辽宁促进高质量对外经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期间,辽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外经贸发展取得显着进步。目前,辽宁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对外经贸发展事关辽宁经济发展全局。在世界经贸关系风云变化的今天,应充分认识当前对外经贸形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以扩大和深化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为着力点,大力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实力提升,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枢纽站、东北亚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中心和桥头堡。

徐纯[3](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潘宏[4](2016)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结构调整和改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升级没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经济发展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一轮振兴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紧紧把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机遇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与持久动力。因此,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问题,对于促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对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竞争力研究所需相关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理论框架。通过界定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析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中国四大版块的地域特点及发展现状,构建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指标和体系,分别从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大版块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做了准确测度和趋势变化比较,对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一定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九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有关开放竞争力研究、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相关文献做出总结和归纳。第3章是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内涵、基本特征、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第4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与问题,这部分分析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放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历史演进、对外开放的现状、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5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贸易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第6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投资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引资规模、引资结构、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第7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服务与环境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第8章是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比较,主要对中国四大板块对外开放竞争力做出总体评价和比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借鉴其他板块的建议。第9章是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共五个方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东北区域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增强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区合作。

孙俊超[5](2013)在《辽宁省外资引进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利用外资呈现以下特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引资地区覆盖面增大,不同行业的世界百强企业纷纷在辽宁省落户。因此,我们认识到辽宁省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辽宁省利用外资存在诸多问题,如外资来源单一、投资结构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所以,为促使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已成为当前我们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全文围绕构建辽宁省招商引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利用辽宁省近十年的引资数据,总结了辽宁省利用外资的特点与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说明了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第三,本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导向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从经济贡献质量、产业升级、技术溢出效应、税收与就业以及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六方面选取了19项三级指标;第四,针对已确立的指标,利用SPSS17.0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赋予权重,由此最终构成了《辽宁省招商引资质量评价体系》。为检验建成的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我省现状,本文利用辽宁省2001-2010年十年外资数据,运用评价体系模型对十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省近十年来招商引资质量的综合得分,并分析了质量得分的趋势与造成该趋势的原因,与辽宁省近年来的引资情况相符。通过实证研究,最终本文对辽宁省外资引进工作提出了四条对策建议:一、提升产业结构,加大对外商企业技术外溢效应的诱导;二、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完善预警机制;四、实施公众监督制度;五、减少并规范环境污染严重项目。通过以上对策对提升我省外资引进工作的质量起到明显的改善与提升作用。

赵韬[6](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高桃丽[7](2011)在《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外国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缺乏对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系统有效评估,已影响到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及健康发展。仅仅将外商直接投资各经济效应分别讨论,或将外商直接投资各经济效应做一维线性叠加等研究方法,忽视了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系统的多目标性与灰色特征。因此,基于文献研究、单效应计量分析、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等方法,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概念界定与基础模型构建。基于文献研究与主题分析,以及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建立各变量之间的概念模型,确定模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地市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分别建立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形成效应、产值效应、贸易促进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单效应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多目标及灰色情景下的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模型。(2)个案分析与实证研究。根据概念界定与基础模型构建,结合沈阳市实际。以其1995-2009年1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E-Views5.0、Matlab7.0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探索,分析前文所建基础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沈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能够为沈阳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评估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3)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优化的措施体系。首先监督引导,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直接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内外并举,促进资本形成效应;结构升级,推动对外贸易效应;和谐增长,审慎产值效应等方面。其次促进溢出,改善外商直接投资间接经济效应。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强化技术溢出:互动转型,推进产业效应;增强吸纳,改善就业效应等方面。

时秀梅[8](2009)在《FDI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FD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辽宁省自1979年开始引进FDI,进入21世纪,FDI不论在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均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以及FDI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吸引利用FDI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于传英[9](2008)在《沈阳市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规模及其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关于外资的规模还难以通过现有的数据完整、全面地衡量,但是我们却不能不对其保持警惕,并通过审视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领域市场准入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应对之策。虽然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行业被列为调控重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调控效果不佳。在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方面,无论是2002年3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还是2004年11月发行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指导思想无疑都是正确的,就是对外商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鼓励与限制并举。然而,在市场准入过程中,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引资冲动”极为强烈,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头号重点,将招商引资指标作为政府部门考核的主要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即使司法、妇联、计生和街道办事处之类部门也不能幸免,上述合理限制外商投资的指导思想遭到了严重削弱。对房地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几乎全部沦为具文。本文正是从分析沈阳市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问题入手,阐述了过去五年中,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城区如何在招商引资热潮中,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做出探索,率先提出取消10多家如司法、计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及20家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派出机构的利用外资指标等措施。实践证明,取消了上述30多家单位承担利用外资指标后,铁西区的工业和商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迅猛。连续三年,铁西区利用外资指标完成情况在全市位居第一本文在目前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基础上,大胆探索,通过建议形成沈阳市及铁西区外商投资数据采集、信息、加工、输出的电子化、自动化,增加系统的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提出了沈阳市及铁西区外商投资工作的电子化建设概念,对本地区今后工作开展和其他地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和后期监管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经纬,赵慧娥,王志丹[10](2007)在《利用外资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一、沈阳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沈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基础产业优势明显,这些产业不仅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

二、沈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外商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激励相关研究
        2.1.1 财政激励的内涵
        2.1.2 税收分成改革、财政激励与地方政府行为
    2.2 FDI相关研究
        2.2.1 FDI的内涵
        2.2.2 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2.3 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引进FDI的原因
        2.2.4 FDI技术溢出效应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财政体制及FDI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财政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 FDI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3.2.1 FDI发展历程
        3.2.2 FDI发展现状:创新发展
4 财政激励与FDI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假说
        4.1.1 财政激励与FDI规模
        4.1.2 财政激励与FDI的来源特征
        4.1.3 财政激励与FDI的产业类型
    4.2 基本回归策略
        4.2.1 模型设置
        4.2.2 变量构建
        4.2.3 数据选取
    4.3 基准回归结果
    4.4 异质性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5 财政激励与FDI的案例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案例背景
    5.3 案例分析:基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案例研究
    5.4 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
        5.4.1 案例分析结论
        5.4.2 案例分析启示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政策建议
        6.3.1 强调新发展理念,着重提高双循环背景下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
        6.3.2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给予省级政府一定的税权
        6.3.3 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地方治理有效性
        6.3.4 保持适当的财政激励,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6.3.5 适当降低地方财政压力,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辽宁促进高质量对外经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对外经贸发展状况
    (一)对外经贸现状
        1. 对外贸易有下滑迹象、韧性质量提升。
        2. 利用外资企稳回升。
        3. 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发展。
        4. 对外合作发展平稳。
    (二)存在的问题
二、辽宁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
    (一)国际经济形势
    (二)国内经济形势
三、辽宁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阻碍辽宁经济提升
    (二)国际环境风险因素加大
        1. 中美贸易摩擦为国际贸易带来不确定性。
        2. 日韩贸易战影响东北亚经贸合作。
        3. 中东局势左右世界经济走向。
    (三)国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四、辽宁促进对外经贸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 推动贸易便利化,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2.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二)加快辽宁对外经济结构调整,保证对外经贸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1. 提升对外经贸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
        2. 做强比较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产业。
        3. 着力促进在第三产业上的合作,打造对外经贸新的增长点。
        4. 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5. 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三)发挥区位优势,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
        1. 融入“一带一路”,扩大与海外各国和地区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
        2. 牵手东北亚,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1. 发挥辽宁自贸试验区作用,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高地。
        2. 积极推进建设对外开放战略平台,发挥对经贸的支撑作用。
    (五)加大“引进来”“走出去”步伐
        1. 加大“引进来”步伐,提高招商引资力度。
        2. 加大“走出去”步伐,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六)实施重点突破
        1. 聚焦助力辽宁最强比较优势产业,促使辽宁对外经贸驶上快车道。
        2. 深耕日韩,促进辽宁对外经贸快速发展。
    (七)促进深化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
        1. 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2. 深度融入全球化,大胆尝试金融开放创新。
        3. 实施内外联动,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八)打好疫情保卫战,稳定对外贸易
        1. 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2. 促进出口转内销的顺利实施。
        3. 扩大防疫物资出口,助力国际抗击疫情。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内容与结构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开放经济效益
        2.1.2 对外开放的理论
        2.1.3 对外开放水平及其度量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2.2.2 开放型经济的积极意义
        2.2.3 有关对外开放水平的研究
        2.2.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途径
        2.2.5 开放竞争力问题研究的进展
        2.2.6 有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问题的研究
第3章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3.1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3.1.1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内涵
        3.1.2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3.2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1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指标构建原则
        3.2.2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数据来源
        3.2.3 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钻石模型”
    3.3 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
        3.3.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3.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3.3.3 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3.4 确定主成分
        3.3.5 计算综合得分值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与问题
    4.1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历史演进
    4.2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
        4.2.1 辽宁沿海经济带
        4.2.2 沈阳经济区
        4.2.3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4.2.4 龙江丝路带
    4.3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
        4.3.1 对外开放环境
        4.3.2 对外贸易
        4.3.3 直接吸引外资
        4.3.4 对外经济合作
    4.4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现存问题的主要成因
        4.4.1 区位因素
        4.4.2 体制因素
        4.4.3 结构因素
第5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贸易竞争力
    5.1 贸易规模与贸易依存度
        5.1.1 贸易规模
        5.1.2 贸易依存度
    5.2 贸易结构
        5.2.1 商品结构
        5.2.2 市场结构
第6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投资竞争力
    6.1 引资规模
    6.2 引资结构
        6.2.1 行业结构
        6.2.2 区位结构
        6.2.3 方式结构
    6.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FDI溢出效应
        6.3.1 贸易效应
        6.3.2 就业效应
        6.3.3 改革效应
        6.3.4 结构效应
第7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服务与环境竞争力
    7.1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服务竞争力
        7.1.1 对外工程承包
        7.1.2 对外劳务合作
        7.1.3 国际旅游服务
        7.1.4 快递服务
    7.2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环境竞争力
        7.2.1 科技创新
        7.2.2 互联网使用
        7.2.3 金融业增加值
第8章 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比较
    8.1 基本概况
        8.1.1 板块划分
        8.1.2 四大板块
    8.2 中国四大板块对外开放竞争力比较
        8.2.1 评价指标体系
        8.2.2 四大板块总体评价测量结果
        8.2.3 四大板块分项评价测量结果
    8.3 比较与借鉴
第9章 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9.1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9.2 扩大东北区域开放
    9.3 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9.4 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
    9.5 增强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区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辽宁省外资引进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综述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
        2.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3 经济增长理论
        2.1.4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和联系
    2.2 引资质量概念界定
第三章 辽宁省建立招商引资评价体系的背景与必要性分析
    3.1 辽宁省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2 辽宁省利用外资特点分析
    3.3 辽宁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辽宁省外资引进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体系的构建与指标的选取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指标原始数据的计算
第五章 辽宁省外资引进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权重计算及质量评定
    5.1 利用主成分分析经济贡献质量指标
    5.2 利用主成分分析产业升级与技术溢出效应指标
    5.3 利用主成分分析税收与就业效应、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指标
    5.4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5 2001-2010 年辽宁省招商引资质量评定
第六章 辽宁省招商引资质量评定及对策建议
    6.1 提升引资产业结构,加大诱导技术外溢效应
    6.2 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6.3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6.4 实施公众监督制度
    6.5 减少并规范环境污染严重项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权重计算的原始数据
附录 B SPSS17.0 主成分分析结果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
        1.1.2 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的迫切要求
        1.1.3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迫切要求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有关自由贸易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1.3.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1.3.3 关税配额与对外贸易区法律和规定方面的研究
        1.3.4 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1.3.5 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的研究
        1.3.6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1.3.7 简要评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保税区
        2.1.2 出口加工区
        2.1.3 保税物流中心
        2.1.4 保税物流园区
        2.1.5 保税港区
        2.1.6 综合保税区
        2.1.7 自由贸易区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区域经济增长
        2.2.2 增长极理论
    2.3 区域优势理论
        2.3.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2.3.2 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2.3.3 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及经验借鉴
    3.1 自由贸易区特点、功能与类型
        3.1.1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3.1.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3.1.3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3.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3.2.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3.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3.1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2 西欧的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3 韩国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4 我国台湾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点
    4.3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4.3.1 保税物流
        4.3.2 一般贸易
        4.3.3 出口加工
        4.3.4 展示展览
        4.3.5 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
        4.3.6 国际中转
        4.3.7 售后服务
        4.3.8 检测维修
        4.3.9 配套业务服务
        4.3.10 科技研发
    4.4 我国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4.1 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4.2 保税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4.4.3 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4.4.4 资本形成效应
        4.4.5 社会效应
    4.5 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4.6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及发展模式
    5.1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客观趋势
        5.1.1 保税区功能的演化过程
        5.1.2 保税区现有功能
        5.1.3 经济全球化下对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5.2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5.2.1 保税区功能与产业结构类型的关系
        5.2.2 保税功能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3 我国保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5.3.1 功能定位原则
        5.3.2 功能重新转型的方向
    5.4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后的发展模式
        5.4.1 扩展区内服务业功能
        5.4.2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5.4.3 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运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实证分析
    6.1 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6.1.1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背景
        6.1.2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6.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和发展
        6.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
        6.2.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
        6.2.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6.2.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特征分析
    6.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周边经济环境分析
        6.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经济情况分析
        6.3.2 大沈阳经济区情况分析
        6.3.3 辽宁省经济情况分析
    6.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竞争状况
    6.5 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预测
        6.5.1 沈阳市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6.5.2 沈阳市出口加工贸易的需求预测
        6.5.3 保税物流需求预测
        6.5.4 沈阳国际性展示展览的需求预测
        6.5.5 综合保税业务需求预测
    6.6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实证分析
        6.6.1 综合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6.6.2 对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6.6.3 对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6.6.4 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量关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7.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7.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确定
        7.2.1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思想
        7.2.2 目标产业的确定
        7.2.3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
    7.3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7.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7.3.2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一般步骤
        7.3.3 系统动力学的框架设计
        7.3.4 影响因素选取
        7.3.5 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7.4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
        7.4.1 沈阳综合保税区分阶段发展模式及规划
        7.4.2 沈阳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式
        7.4.3 沈阳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及实施方案
    7.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界定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1.1 “双缺口”、“四缺口”理论
        2.1.2 新古典增长理论
        2.1.3 内生增长理论
        2.1.4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外商直接投资涵义
        2.2.2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涵义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分析与评价
    3.1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分析
    3.2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经济效应评价
        3.2.1 资本形成效应
        3.2.2 对外贸易效应
        3.2.3 产值效应
    3.3 外商直接投资间接经济效应评价
        3.3.1 技术进步效应
        3.3.2 产业结构效应
        3.3.3 就业效应
    3.4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综合评价
        3.4.1 AHP和灰色评价理论
        3.4.2 综合评价模型
第4章 沈阳市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分析与评价
    4.1 沈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概况
        4.1.1 沈阳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2 沈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4.2 沈阳市外商直接投资直接经济效应评价
        4.2.1 资本形成效应
        4.2.2 对外贸易效应
        4.2.3 产值效应
    4.3 沈阳市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经济效应评价
        4.3.1 技术进步效应
        4.3.2 产业结构效应
        4.3.3 就业效应
    4.4 沈阳市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综合评价
        4.4.1 指标体系建立与权重确定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
        4.4.3 结论分析
第5章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政策建议
    5.1 监督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直接经济效应
        5.1.1 内外并举促进资本形成效应
        5.1.2 结构升级推动对外贸易效应
        5.1.3 和谐增长审慎产值效应
    5.2 促进溢出改善外商直接投资间接经济效应
        5.2.1 环境支持强化技术溢出效应
        5.2.2 互动转型推进产业结构效应
        5.2.3 增强吸纳改善就业效应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FDI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FDI现状
    (一) 辽宁省FDI概况
    (二) 辽宁省FDI行业分布
    (三) 辽宁省区域FDI状况
二、辽宁省利用FDI的特点
    1.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
    2.现代服务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的行业
    3.外商投资方式多以独资为主, 并购项目有所增加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 FDI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
    (二) 辽宁省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各地市利用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2. 利用FDI的结构不合理
        3. 缺乏对辽宁省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大项目的谋划。
四、辽宁省利用FDI的政策建议
    1.缩小吸引FDI公共平台方面的差异
    2.抓住FDI区位需求因素新变化的契机调整FDI的区域流向
    3.采取灵活与多层次的吸引FDI的策略

(9)沈阳市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题目中关键词及相关概念辨析
        1.2.2 国外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市场准入
        1.2.3 我国关于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文献
        1.2.4 国内关于外商投资房地产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业市场准入概况
    2.1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业市场准入的法律依据
    2.2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的准入执行
        2.2.1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业市场准入的执行主体
        2.2.2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的准入执行情况
第3章 沈阳市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业的市场准入情况
    3.1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
        3.1.1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2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市场的种类
        3.1.3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市场的原因
        3.1.4 外商投资对铁西区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2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市场的准入情况
        3.2.1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法律依据
        3.2.2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实施主体和程序
        3.2.3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的核心要素
        3.2.3.1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企业项目用地的相关规定
        3.2.3.2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企业新注册和增资的审批规定
第4章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审批把关不严
        4.1.2 材料上报备案后企业还必须根据商务部要求提交额外补充材料
        4.1.3 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准入监管不利
        4.1.4 外资房地产企业大量进入加大居民购房压力
        4.1.5 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高质量项目少
    4.2 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市场准入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地方逐利思想严重
        4.2.2 市场准入与后期监管严重脱钩
        4.2.3 地方利用外资任务繁重
        4.2.4 制度本身的缺陷
第5章 国外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市场准入监管情况及启示
    5.1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房地产外资准入概况
        5.1.1 美国对房地产外资的准入及监管
        5.1.2 法国对房地产外资的准入及监管
        5.1.3 新加坡对房地产外资的准入及监管
    5.2 外国准入及管制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2.1 管制动机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5.2.2 管制权归属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5.2.3 管制方法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第6章 完善外商投资铁西区房地产业市场准入的对策
    6.1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执行
        6.1.1 尽快界定目前法律法规中未明确的问题
        6.1.2 将外资投资房地产的有关项目纳入资本项目管理
        6.1.3 尽快出台进一步的对策建立多重融资渠道
    6.2 严格把关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项目的各项审批
        6.2.1 严格进行土地规划
        6.2.2 依法实施立项审批
        6.2.3 完善准入监管
    6.3 运用金融手段,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
        6.3.1 外汇管理部门对非居民个人资金流入核定最高额度
        6.3.2 政府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的监管
        6.3.3 加大税收征收力度
    6.4 加强部门协调,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6.4.1 建立外资地产信息共享、联合监管机制
        6.4.2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6.4.3 定期对新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沈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外商直接投资[D]. 赵一涵. 浙江大学, 2021(10)
  • [2]辽宁促进高质量对外经贸发展路径研究[J]. 秦兵.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0(05)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4]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D]. 潘宏. 辽宁大学, 2016(02)
  • [5]辽宁省外资引进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孙俊超. 沈阳工业大学, 2013(07)
  • [6]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 赵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7]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D]. 高桃丽. 东北大学, 2011(05)
  • [8]FDI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时秀梅.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4)
  • [9]沈阳市铁西区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问题研究[D]. 于传英. 东北大学, 2008(03)
  • [10]利用外资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J]. 张经纬,赵慧娥,王志丹. 辽宁经济, 2007(12)

标签:;  ;  ;  ;  ;  

沉阳去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