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及真空释压阀组(论文文献综述)
黄宏志,杨凌枫[1](2022)在《米顿罗MBH型液压隔膜式计量泵出力不足故障分析与改进》文中认为介绍了米顿罗MBH型液压隔膜式计量泵的工作原理,对运行期间频繁出现泵出力不足的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提出后续日常维护的改进建议。
苏家军,刘煜,俞礼正[2](2021)在《轴流泵密封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轴流泵运转过程中密封系统参数的变化和现场出现的现象,判断轴流泵机封泄漏部位及原因,通过拆检干气密封,验证判断的准确性,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长周期平稳运行。
潘雪青,喻建梁,毛海东[3](2021)在《25MVA中频炉整流变压器故障分析与修复》文中指出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电炉厂40 t中频炉25 MVA整流变压器发生内部故障。经吊芯全面检查分析,确认故障成因为负载侧一组三相桥式整流回路发生相间短路,导致低压侧母排因短路电流形成很大的电动力,引起机械变形、扭曲,最终导致该局部区域的母排间拉弧放电,引起变压器重瓦斯继电器动作。采取修复改进措施后,问题得以解决。
刘冰[4](2021)在《MOF/聚酰亚胺复合膜结构设计及对沼气中CO2/CH4分离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沼气是一种由生物质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清洁能源,在发电、供热、天然气替代及车载燃气使用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CO2的存在不仅会降低沼气的热值,还会腐蚀运输与储存设备。因此,采用分离技术实现对生物沼气中CO2的捕获及CH4的提纯,不仅有利于生物沼气与天然气及车载燃气的互通互用,同时对CO2的资源化利用也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膜技术在成本、能效和环境影响方面都具有潜在的优势。然而,聚合物膜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渗透性与选择性的相互制约,限制了膜技术在沼气提纯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基于CO2与CH4物化性质的差异,通过对金属有机骨架(MOF)内部孔道结构及性质的设计改性实现对聚酰亚胺膜结构、化学环境及水环境的调控,考察改性膜材料对沼气中CO2/CH4的分离效果。探索MOF纳米填充剂的加入对聚酰亚胺膜耐塑化性能及耐杂质性能的影响,并对气体在复合膜中的传递机制进行探讨,为沼气中CO2/CH4的高效分离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提高聚酰亚胺膜的气体分离性能,利用氨基官能团与CO2分子较强的亲和能力,对UiO-66进行氨基改性并填充至聚酰亚胺基质中。表征结果和气体渗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乙烯亚胺(PEI)成功负载于UiO-66表面且该纳米填充剂仍可保持完整的孔腔结构。UiO-66本身固有的多孔结构更易吸附极化率和四极矩高的CO2分子,且带有大量亲和CO2位点的多孔纳米填充剂在膜中构建出了气体选择性传输通道。在最佳UiO-66-PEI掺杂量15 wt%、原料气压力0.1MPa及操作温度35℃的条件下,混合基质膜的CO2渗透系数达到28.24 Barrer(1 Barrer=1×10-10 cm3(STP)cm cm-2 s-1 cm Hg-1),CO2/CH4分离因子达到56.49。为了改善UiO-66-PEI与聚酰亚胺基质的亲和性,避免无机填充相与有机连续相之间非选择性孔腔的出现,实现UiO-66-PEI的均匀分散,利用[bmim][Tf2N]离子液体(IL)对UiO-66-PEI进行负载,基于IL较好的润滑作用提高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兼容性。此外,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CO2溶解性,可以有效提高聚酰亚胺膜的CO2/CH4分离性能。FTIR、SEM及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结果证实离子液体成功负载于UiO-66-PEI表面和内部孔道中。SEM结果证实IL负载后的IL@UiO-66-PEI均匀分散于聚酰亚胺基质中。在原料气压力0.1 MPa,操作温度35℃的条件下,PI/IL@UiO-66-PEI-15混合基质膜的CO2/CH4分离因子与PI/UiO-66-PEI-15相比提高了6.2%,CO2渗透系数却下降了8.43%。离子液体的负载虽然可以提高聚酰亚胺膜的气体分离性能,但气体渗透系数的下降及压差驱动下离子液体的流失都会限制聚酰亚胺膜的实际应用。为了提高气体分子在膜中的渗透系数,采用聚两性离子聚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pSBMA)对UiO-66-PEI进行接枝改性,基于UiO-66-PEI-pSBMA表面的强水合能力调节膜内水环境。利用CO2与CH4在水中溶解性的巨大差异在膜内设计构建气体选择性的传输通道。膜内水环境及高分子链排列情况的测试结果表明UiO-66-PEI-pSBMA可以增加膜内的含水量并引起纳米填充剂周围聚合物链的硬化,使得链间距增加进而促进了气体分子的渗透速度同时可以有效抑制CO2诱导聚酰亚胺高分子链塑化的现象。渗透选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I/UiO-66-PEI-pSBMA-15混合基质膜在湿态测试条件下的CO2渗透系数比干态条件下提高了4.48倍,CO2/CH4分离因子提高了4%。在原料气压力0.1 MPa,操作温度35℃的最优测试条件下,PI/UiO-66-PEI-pSBMA-15混合基质膜的CO2渗透系数达185.12 Barrer,CO2/CH4分离因子达60.32,成功克服了聚合物膜材料渗透性与选择性间的相互制约。为了实现CO2分子的超高渗透率及膜材料的强机械强度,继续以PI/UiO-66-PEI-pSBMA膜为选择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中间层构造聚酰亚胺多层复合膜。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中间层PDMS浓度为2 wt%,聚酰亚胺浓度为2 wt%,UiO-66-PEI-pSBMA掺杂量为8 wt%。在原料气压力0.6 MPa,操作温度35℃的条件下,UiO-66-PEI-pSBMA的加入可将聚酰亚胺复合膜的CO2渗透速率提升129.34%,CO2/CH4的分离因子提升55.58%。且UiO-66-PEI-pSBMA的加入可以提升聚酰亚胺膜的耐塑化性能和耐H2S杂质性能。通过对比纳米填充剂添加前后复合膜材料气体渗透选择性能的变化情况,确定了混合气体在膜中的分离机理及传递机制。通过错流模型计算所获产品气满足输入天然气管网要求所需的膜面积,进一步证实分离性能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实际分离工程中的经济成本。
郭晓华[5](2021)在《地下车库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设计优化》文中认为针对目前地下车库设置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的需求,就泡沫液选型、泡沫罐集中还是分散设置的对比、比例混合器设置要求与设置原则、管网系统优化以及系统各组件功能介绍,及相关参数选择与计算示例等方面分别论述。
张电来[6](2020)在《烧机油的20宗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脏油不按换油周期换油,机油过滤器维护不当都会使机油变脏,使得机油堵塞活塞,导致油耗上升。脏油还会引起轴承、气缸、活塞、活塞环的磨损加剧。这些磨损的部件会进一步导致油耗的上升。特别注意:脏油本身比干净油的消耗也要高。
余留芳[7](2020)在《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非定常流动及柱状射流破碎研究》文中指出液态特种功能材料多数含有大分子物质,通常呈现粘弹性非牛顿特征,针对其在武器化应用中高效撒布、弹药安全设计及稳定发射的军事需求,提炼出聚合物溶液空化流动和射流破碎两个基础科学问题,系统开展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流动及射流破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基于文丘里非定常空化流动多视角、高时空分辨率测量,开展过滤水、三种浓度甘油溶液、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系列空化流动实验。依据实验流体空化流动特征,揭示了文丘里空化流动结构组成,提出了文丘里空化再流通层物理机制,对学术界有疑义的空化回射流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与阐释。发现了粘性加强文丘里空化流动中液体射流的剪切作用,使附着空化云长度增长的规律。针对聚合物溶液空化流动呈现的多蒸汽超临界空泡,提出了具有粘弹性特征的聚合物分子微观结构对空化核的致稳作用机理。从能量传递及粘弹性流体湍流边界层特征角度,定性分析了聚合物溶液抑制空化的机制。通过对聚合物溶液空化流动运动学规律分析,获得了文丘里空化体积振荡和脱落规律。揭示了聚合物溶液空化云大团脱落是由于空化云溃灭产生的冲击波传导至喉部短暂抑制空化发生所致,而空化云在流动过程中的二次脱落是由于多蒸汽的超临界空泡剧烈膨胀和破碎对射流的阻塞所导致。应用本征正交分解(POD)方法对粘性液体及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三维空化复杂流动进行模态分解,提取表征空化流动主要特征的模态及频谱特性,获得流体文丘里空化三维流动结构及特征尺寸。液体粘性使空化流动呈现三维结构,流道前、后壁面处发展出角涡空化层,对喉部沿线附着空化云逐渐形成“挤压”和抑制作用,角涡空化层由于湍涡分离而呈现不同尺度空化云脱落。POD的低阶模态表征了附着空化长度振荡和大团脱落特征,高阶模态表征附着空化云、角涡空化层多尺度二次脱落,脱落频率随脱落尺寸减小而增大。对5种PEO溶液在片状空化、云状空化对应的两种κ数下的流动进行模态分解,获得了表征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空化流动特性的模态及对应频谱。低分子量聚合物溶液,空泡数量多、空泡体积小,空化流动较稳定,主要流动特征为前、后壁面角涡空化层较小尺度空化云脱落。随着PEO分子量增大、浓度增加,空泡数量减少,空化流动不稳定特征凸显,喉部大团空化云脱落增加,多蒸汽超临界空泡使附着空化云二次脱落加剧。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特征使流道前后壁面仅发展出较薄的角涡空化层,对附着空化云的挤压作用较弱。基于粘性液体和粘弹性液体文丘里空化流动模态分析结果,全面揭示了流体文丘里空化三维流动结构及非定常特性。开展过滤水和五种PEO溶液空化诱导振动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分析。PEO溶液不稳定空化流动及超临界空泡溃灭可诱导流道产生高加速度级冲击性振动,除500万分子量500ppm PEO溶液(空化被严重抑制)外,振动信号的峰峰值、均方根值、峭度值均大于过滤水。PEO溶液空化诱导振动特性为:随κ值减小,空化诱导振动信号逐渐从5k Hz向8k Hz频移,κ小于临界值时,28.7k Hz~29k Hz频带范围内振动信号该频带内的振动信号被激发;PEO溶液在12k Hz内相对于过滤水可诱导产生更高频的振动,当κ值达到临界值,28.7k Hz~29k Hz频带范围内振动信号占据主导。由经验模态分解(EMD)可提取出空化诱导振动信号中蕴含的空化流动附着空化云大团脱落的频率信息。开展聚合物稀溶液柱状射流破碎实验,获得聚合物溶液射流破碎发展过程以及射流破碎形貌光学图像,发现聚合物稀溶液具有较强的射流稳定性,分析得出液柱在喷嘴内形成的未松弛弹性应力是射流稳定性增强的主因;聚合物稀溶液射流破碎的典型特征是:随着液体射流速度增加,空气动力的强剪切作用使液膜和液丝先后从液柱不断剥离,在破碎的过程中观察到液柱因未松弛弹性应力存在而出现的大振幅扰动,验证了理论研究预测的粘弹性流体新的射流扰动形式。定义了表征聚合物稀溶液射流破碎程度的四种特征形态,分别是无液膜液丝形态、液膜破碎形态、液膜和液丝共存形态、网状液丝形态,根据聚合物稀溶液射流的Re数和De数划分了射流形态相图;获得聚合物稀溶液射流液柱和液丝直径随着射流速度增大不断减小,以及在相同射流速度下主液丝直径随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增大而减小的规律。
姚瑶,阮清波[8](2020)在《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实践》文中指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到全国60%以上。然而,广西糖料蔗区大多分布于山丘坡地,灌溉水源一般为低洼的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了灌水不均匀,运行成本增加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广西百万亩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出在高效节水灌溉条件下,糖料蔗"润、湿、透、干"的科学灌溉制度和满足山丘坡地灌水均匀性要求的"分区调控、小水慢灌"的技术控制模式。这一成果为促进广西糖料蔗产业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彭竹[9](2017)在《基于沼气压力调控的厌氧干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沼气工艺技术由于兼具有机废弃物处理和清洁能源生产两大功能,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厌氧干发酵作为沼气工艺的核心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以及生产清洁能源的重要选择,但其应用受到传质限制和搅拌能耗高的制约。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产沼气压力脉动调控的新型干发酵工艺,即“周期性聚气增压,间歇性喷淋强化传质、定期快速释气泄压”,旨在降低干发酵搅拌能耗,强化传质,提高产气率和产气质量,从而实现干发酵直接产出CH4含量高的沼气。开展了压力对厌氧干发酵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结合理论重点开展了压力调控实现干发酵自搅拌的模拟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展了沼气压力调控厌氧干发酵的试验研究。本文采用空气为模拟气源,系统研究了聚气压力、释压时间、聚气空间分布对搅拌效果的影响,以物料盒子分形维数为搅拌效果定量评价指标,盒子分形维数是图像局部结构特征的分形维数。并以芦竹秸秆和果蔬垃圾为发酵原料开展了两组压力调控下混合厌氧干发酵探究试验,发酵总固体浓度分别为15%和20%。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参与厌氧发酵的微生物菌群具有压力选择适应性,厌氧干发酵过程在一定压力范围内不受制约。根据亨利定律,可利用沼气自身携带的压能实现甲烷原位富集,直接产出高CH4含量的沼气。(2)“周期性聚气增压,定时快速释气泄压”可实现厌氧干发酵自搅拌,物料分形维数随聚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即累积搅拌效果随聚气压力增大而增加。当压力逐步升至0.7MPa,分形维数相对搅拌前增加了12.06%;释压时间为0.60.8s,聚气压力为0.30.4MPa时,分形维数变化率达最大值0.1584。搅拌效果有显着提升。(3)“周期性聚气增压,间歇性喷淋强化传质、定期快速释气泄压”压力调控可提高干发酵的原料产气率和纤维素降解率,直接产出CH4含量高达80%的富甲烷沼气。压力调控下的厌氧干发酵最大日产气率为62.55ml/g VS,相对常压发酵提高了29.64%;50d发酵周期内料液pH值均在7.07.69之间波动,累积产气量达820.47ml/g VS,是常压发酵的2.09倍。此外,压力调控下的原料纤维素降解效果优于常压发酵,其纤维素降解率达30.2%,约为对照组的1.2倍。因此该压力调控工艺可作为厌氧干发酵制备高CH4含量沼气的一种途径。
张如山[10](2016)在《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有效降低因变压器绝缘受潮故障引发的电网设备事故,本文研究如何能够有效地消除变压器油中的气泡,提高变压器绝缘水平,特别对纠集式线圈匝间电位差较大的情况下,防止存在气泡引起匝间击穿事故。解决由于变压器油箱是个密闭的容器,无法轻易直接观察到真实的油位高度。研制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来解决目前普遍采用敲击箱壁,根据回声来判断油位高度的油量估算法。首先介绍了现代电力系统构成与现状,归纳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故障分类,得出了变压器绝缘受潮是引发绝缘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后重点研究课题的结论。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真空注油的方法,从而明确了本课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最后,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并细化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压器的原理及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变压器油基本知识,性能及作用,编制了变压器真空注油技术方案,确定相关的工艺措施、组织措施及安全措施,明确了注油前对变压器本身的具体要求。在安装、检修变压器的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变压器在空气中的暴露程度,彻底清除绝缘件以及变压器油所吸附的水分,从而保证变压器的安全、经济、稳定可靠运行。最后明确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思路,以通过一个透明油位显示装置装置来显示油位,解决因变压器密闭油箱无法观察油位高度的问题,设计一个自动控制模块,发出相应动作信号,解决因估算油位高度有偏差的问题,通过位置辅助开关触点动作情况反应油面是否到达设定高度,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方案和实施对策。该装置的研制成功,改进了变压器真空注油过程,提高了电力系统检修变压器真空注油的水平,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大力重视人身、设备安全的今天,积极研究新设备,解决新问题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二、安全及真空释压阀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及真空释压阀组(论文提纲范文)
(1)米顿罗MBH型液压隔膜式计量泵出力不足故障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MBH型液压隔膜式计量泵工作原理介绍 |
2 泵出力不足故障原因分析和处理措施 |
2.1 泵头介质腔室或液压油腔室进气 |
2.2 进出口管道堵塞 |
2.3 进出口单向球阀密封不严 |
2.4 冲程调节偏小或锁紧螺钉失效 |
2.5 油质浑浊 |
2.6 隔膜弹性失效或破裂 |
2.7 柱塞油封损坏 |
2.8 MARS阀弹簧失效 |
3 改进建议 |
(1)泵出口管道增加排气阀变更改造。 |
(2)定期换油。 |
(3)制定预防性解体维修项目。 |
4 结语 |
(2)轴流泵密封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备概况 |
2 轴流泵密封介绍 |
3 泄漏故障原因分析 |
3.1 机封原设计缓冲气(二级密封气)作用及流向(图3) |
3.2 机封冲洗方案PID分析 |
3.3 拆检后的情况 |
3.4 密封失效泄漏途径(图6) |
3.5 二级干气密封泄漏原因分析 |
3.5.1 直接原因 |
3.5.2 间接原因 |
4处理及预防措施 |
(3)25MVA中频炉整流变压器故障分析与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压器简介 |
2 故障描述及处理 |
2.1 故障发生初期的状态及处理 |
2.2 吊芯解体检查 |
3 故障之前的变压器状态管理 |
3.1 变压器的日常维护 |
3.2 变压器周期性测试 |
4 故障原因分析 |
5 修复及改进措施 |
6 设备投用 |
7 经验与教训 |
(4)MOF/聚酰亚胺复合膜结构设计及对沼气中CO2/CH4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CO_2减排及沼气能源现状 |
1.1.2 沼气中CO_2与CH_4分离意义 |
1.2 生物沼气分离技术 |
1.2.1 吸收分离法 |
1.2.2 吸附分离法 |
1.2.3 气体膜分离法 |
1.3 气体膜分离技术概述 |
1.3.1 气体分离膜传递机理 |
1.3.2 气体膜分离工艺在沼气提纯中的应用 |
1.4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概述 |
1.4.1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
1.4.2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局限性 |
1.4.3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改性方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沼气来源与组分分析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UiO-66 的制备及改性 |
2.2.2 聚酰亚胺复合膜的制备 |
2.2.3 复合膜及纳米填充剂的表征 |
2.2.4 膜材料水含量测试 |
2.2.5 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测试 |
第3章 氨基功能UIO-66 掺杂聚酰亚胺膜的CO_2/CH_4分离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氨基修饰UIO-66 的物性表征 |
3.2.1 UiO-66-PEI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
3.2.2 UiO-66-PEI的结构分析 |
3.3 PI/UIO-66-PEI混合基质膜的表征 |
3.3.1 PI/UiO-66-PEI混合基质膜的形貌分析 |
3.3.2 PI/UiO-66-PEI混合基质膜的结构分析 |
3.3.3 PI/UiO-66-PEI混合基质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 UIO-66-PEI掺杂聚酰亚胺膜的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
3.4.1 PI/UiO-66 膜与PI/UiO-66-PEI膜气体分离性能比较 |
3.4.2 纳米填充剂掺杂量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3.4.3 混合基质膜的耐塑化性能分析 |
3.4.4 操作温度对混合基质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3.4.5 PI/UiO-66-PEI混合基质膜CO_2/CH_4分离性能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I/UIO-66-PEI膜界面相容性及CO_2/CH_4分离性能的强化 |
4.1 引言 |
4.2 离子液体对UIO-66-PEI及混合基质膜化学结构的影响 |
4.2.1 IL@UiO-66-PEI的物性表征 |
4.2.2 IL@UiO-66-PEI混合基质膜的物性表征 |
4.3 聚两性离子对UIO-66-PEI及混合基质膜化学结构的影响 |
4.3.1 UiO-66-PEI-pSBMA的物性表征 |
4.3.2 PI/UiO-66-PEI-pSBMA混合基质膜的表征 |
4.4 改性UIO-66-PEI对聚酰亚胺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4.4.1 离子液体负载对PI/UiO-66-PEI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强化 |
4.4.2 聚两性离子接枝对PI/UiO-66-PEI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强化 |
4.4.3 两种混合基质膜气体分离性能的比较 |
4.5 PI/UIO-66-PEI-PSBMA膜分离CO_2/CH_4效果的研究 |
4.5.1 混合基质膜的耐塑化性能分析 |
4.5.2 操作温度对混合基质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4.5.3 PI/UiO-66-PEI-pSBMA混合基质膜分离CO_2/CH_4稳定性测试 |
4.5.4 混合基质膜气体分离性能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的CO_2/CH_4分离性能及机制 |
5.1 引言 |
5.2 PI/UIO-66-PEI-PSBMA复合膜制备条件探索 |
5.2.1 优化PDMS中间层浓度强化多层复合膜气体渗透分离性能 |
5.2.2 聚酰亚胺浓度对多层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5.2.3 UiO-66-PEI-pSBMA掺杂量对多层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5.3 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
5.3.1 PI/UiO-66-PEI-pSBMA复合膜的耐塑化性能分析 |
5.3.2 操作温度对多层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
5.4 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的耐杂质性能研究 |
5.5 气体在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中的传递机制 |
5.5.1 气体在聚酰亚胺基质中的传递过程 |
5.5.2 气体在UiO-66-PEI-pSBMA填充剂中的传递过程 |
5.5.3 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对气体的促进传递机理分析 |
5.5.4 气体在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中的传递机制 |
5.6 PI/UIO-66-PEI-PSBMA多层复合膜提纯沼气过程模拟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地下车库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置要求和系统概述 |
1.1 国标对地下车库设置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的要求 |
1.2 系统概述 |
1.3 工作原理 |
2 结合工程案例设计选型 |
2.1 工程案例 |
2.2 设计参数选定(表1) |
2.3 泡沫液选择 |
2.4 作用面积 |
2.5 比例混合器至管网最不利喷头之间供水管道的容积 |
2.6 泡沫罐设置原则 |
2.7 泡沫罐容积计算 |
2.8 单个防火分区比例混合器数量 |
2.9 比例式混合器在小分区管网的接入点 |
3 系统组成 |
3.1 泡沫罐 |
3.2 压力式比例混合器 |
3.3 泡沫控制阀 |
3.4 喷头 |
3.5 管道、附件材质 |
3.6 消防排水 |
4 小结 |
(6)烧机油的20宗罪(论文提纲范文)
1. 脏油 |
2. 油底壳中的油量太多 |
3. 所配活塞环不适合发动机类型或工作类型 |
4. 发动机高真空度 |
5. 正时齿轮或链条磨损 |
6. 安装活塞环时,圆周端面间隙太小 |
7. 磨损或断裂的活塞环 |
8. 活塞环黏环 |
9. 气阀正时滞后 |
1 0. 机油压力过高 |
1 1. 机油黏度 |
1 2. 活塞设计 |
1 3. 内垫圈/进风口破裂 |
1 4. 提前点火爆震 |
1 5. 加装零部件 |
16.发动机Lugging |
17.超速运行操作不当 |
18.涡轮增压器密封泄漏 |
19.进气系统阻力高 |
20.燃油稀释 |
(7)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非定常流动及柱状射流破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空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聚合物溶液空化研究进展 |
1.2.3 粘弹性流体性质及牛顿流体射流破碎综述 |
1.2.4 粘弹性流体射流破碎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非定常流动 |
2.1 实验流体及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流体 |
2.1.2 文丘里空化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2.2 聚合物溶液文丘里空化空泡流动理论分析 |
2.3 牛顿流体文丘里空化流动特征 |
2.3.1 过滤水空化流动及典型特征提取 |
2.3.2 空泡溃灭冲击波与气液两相介质的相互作用 |
2.3.3 不同浓度甘油溶液文丘里空化流动 |
2.4 聚合物稀溶液空化流动特征 |
2.4.1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稀溶液空化流动特征 |
2.4.2 不同浓度聚合物稀溶液空化流动特征 |
2.4.3 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聚合物稀溶液附着空化长度随κ变化规律 |
2.5 聚合物稀溶液空化机理分析 |
2.5.1 聚合物稀溶液空化流动和空泡形态特征的微观机理分析 |
2.5.2 PEO溶液空化流动和空泡形态特征的宏观机理分析 |
2.6 聚合物溶液空化流动非定常特性分析 |
2.6.1 空化脱落机制分析 |
2.6.2 聚合物溶液附着空化长度振荡频谱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丘里空化非定常流动及动力学模态分解 |
3.1 流体粘性对文丘里空化流动的影响 |
3.2 POD模态分解原理和实现方法 |
3.3 不同浓度甘油溶液文丘里空化流动模态分解 |
3.3.1 20wt.%甘油溶液顶视图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3.2 40wt.%甘油溶液顶视图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3.3 60wt.%甘油溶液顶视图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3.4 不同粘度甘油溶液顶视图文丘里空化特征尺寸变化规律 |
3.4 聚合物稀溶液双视角空化流动特征及POD模态分解 |
3.4.1 100 万分子量500ppm PEO溶液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4.2 200 万分子量500ppm PEO溶液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4.3 500 万分子量100ppm PEO溶液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4.4 500 万分子量200ppm PEO溶液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4.5 500 万分子量500ppm PEO溶液文丘里空化POD模态分解 |
3.5 流体文丘里三维空化流动结构组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诱导振动特性 |
4.1 空化诱导振动定性分析 |
4.2 空化诱导振动加速度信号测试方法 |
4.3 空化诱导振动加速度信号时域特征 |
4.3.1 空化诱导振动信号特征 |
4.3.2 空化诱导振动信号峰峰值 |
4.3.3 空化诱导振动信号均方根值 |
4.3.4 空化诱导振动信号峭度 |
4.4 空化诱导振动加速度信号频域特征 |
4.4.1 空化诱导振动信号频域特征 |
4.4.2 PEO分子量对振动信号功率谱的影响 |
4.4.3 PEO浓度对空化诱导振动信号功率谱的影响 |
4.5 基于EMD方法的振动信号低频成分分析 |
4.5.1 EMD原理及实现方法 |
4.5.2 聚合物稀溶液空化诱导振动信号EMD分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合物稀溶液柱状射流破碎特性 |
5.1 实验流体及实验方法 |
5.2 牛顿流体和聚合物稀溶液射流破碎形貌特征与差异 |
5.3 聚合物稀溶液在不同的喷射速度下射流破碎特征 |
5.4 聚合物分子量对射流破碎的影响 |
5.5 聚合物浓度对射流破碎的影响 |
5.6 聚合物稀溶液射流破碎形态及特征尺寸变化规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8)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西蔗区分布及现状 |
1.1 蔗区分布 |
1.2 发展现状与不足 |
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技术发展 |
2.1 工程建设标准 |
2.2 灌溉制度探索 |
2.2.1 蔗区水分运移规律及灌水指标 |
2.2.2 灌溉模式研究 |
2.3 管网布控技术 |
2.3.1 丘坡地支管调压装置 |
2.3.2 有利机械化耕作的地埋滴灌系统 |
2.3.3 地埋滴灌系统调压防堵装置 |
2.4 辅助控制技术 |
2.4.1 具有过滤功能的前池或高位水池 |
2.4.2 旋流喷射式施肥池 |
2.4.3 喷灌竖管快速装拆连接装置 |
2.4.4 分布式灌溉施肥装置 |
2.4.5 多功能光伏喷灌施肥(药)移动装置 |
3 节水灌溉成效 |
3.1 经济效益 |
3.2 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
4 结语 |
(9)基于沼气压力调控的厌氧干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厌氧干发酵发展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厌氧干发酵工艺类型 |
1.2.2 厌氧干发酵技术难点 |
1.2.3 厌氧干发酵制备生物天然气新趋势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压力调控厌氧干发酵理论初探 |
2.1 常压下厌氧发酵产沼气理论 |
2.2 压力条件下的厌氧发酵体系 |
2.2.1 压力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 |
2.2.2 微生物对压力的选择适应性 |
2.2.3 压力脉动效应 |
2.3 快速释气泄压实现自搅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气释压实现厌氧干发酵自搅拌的模拟试验 |
3.1 材料与装置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装置 |
3.2 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及讨论 |
3.3.1 聚气压力对搅拌效果的影响 |
3.3.2 释压时间对搅拌效果的影响 |
3.3.3 聚气空间对搅拌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压力调控的混合厌氧干发酵试验 |
4.1 材料与装置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装置 |
4.2 试验设计及分析测试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4.3 结果及讨论 |
4.3.1 产气量的变化 |
4.3.2 pH值的变化 |
4.3.3 CH_4含量的变化 |
4.3.4 原料降解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论文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系统构成及其现状 |
1.2 变电站的作用及分类 |
1.3 电力发展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
1.4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
1.6 本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
2.1 变压器的原理及作用 |
2.2 变压器安全运行的分析 |
2.3 变压器受潮故障分析与处理 |
2.4 变压器受潮事故案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变压器真空注油 |
3.1 变压器油的性能及作用 |
3.2 变压器油的处理 |
3.3 变压器真空注油技术方案 |
3.4 变压器的真空注油、静放及热油循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研制 |
4.1 变压器真空注油应用现状 |
4.2 新型“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可行性和设计思路 |
4.3 方案分解及确定最佳方案 |
4.4 制定对策表 |
4.5 对策实施 |
4.6 效果确认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安全及真空释压阀组(论文参考文献)
- [1]米顿罗MBH型液压隔膜式计量泵出力不足故障分析与改进[J]. 黄宏志,杨凌枫. 电工技术, 2022(01)
- [2]轴流泵密封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 苏家军,刘煜,俞礼正.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9)
- [3]25MVA中频炉整流变压器故障分析与修复[J]. 潘雪青,喻建梁,毛海东.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9)
- [4]MOF/聚酰亚胺复合膜结构设计及对沼气中CO2/CH4分离性能研究[D]. 刘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地下车库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设计优化[J]. 郭晓华. 给水排水, 2021(S1)
- [6]烧机油的20宗罪[J]. 张电来. 石油知识, 2020(04)
- [7]聚合物稀溶液文丘里空化非定常流动及柱状射流破碎研究[D]. 余留芳.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8]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实践[J]. 姚瑶,阮清波. 广西水利水电, 2020(02)
- [9]基于沼气压力调控的厌氧干发酵工艺研究[D]. 彭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10]变压器真空注油油位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D]. 张如山. 青岛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