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郝建军,李德俊[1](2021)在《组织行为学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文中认为伴随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口语课程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因学生的英语基础、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仍不尽理想,这就需要借助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目前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组织行为学理论因其研究对象是人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无疑可以为改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孙彤[2](2021)在《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因此,我国社会对于人才英语能力的衡量早已不局限于纸笔类型的测试成绩,而同样关注其口语应用能力。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即便是高中国际部的英语教师也并未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很多中国学生在雅思英语口语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帮助高中国际部学生切实有效的提升雅思口语能力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说长法”是基于输出假说理论、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以及王初明教授英语写作写长法衍生出的一种口语教学方法,在英语口语学习技能培训方面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尝试将“说长法”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国际部英语课堂并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问题为:第一,接受“说长法”口语教学与接受传统口语教学的高中国际部学生的雅思口语成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在雅思口试评价维度方面,接受“说长法”口语教学与接受传统口语教学的高中国际部学生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三,“说长法”能否对高中国际部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情感及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本实验选取两个高中国际部高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中分别扮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角色。其中,实验班采用“说长法”指导下的雅思口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班则继续沿用传统的雅思口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两个班级的雅思英语口语课程由同一位老师执教,且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相对持平,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为期12周的实验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在实验后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性分析,以研究输出假说下的“说长法”运用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意义。通过研究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发现:第一,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Sig为0.065,大于0.05)的前提下,其后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Sig为0.019,小于0.05)。第二,实验班学生的流利度与连贯性、词汇、语法、发音四项成绩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Sig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1,均小于0.05),而对照班学生仅有发音成绩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Sig分别为0.056,0.05,0.083和0.001,仅发音项小于0.05)。第三,“说长法”输出训练能够对高中国际部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情感及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具有补充“说长法”对英语口语的输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提高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价值。
刘作敏[3](2021)在《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反拨效应又名反拨作用(washback/backwash),指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概念后来被引用到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外语教与学产生的影响(辜向东,2007)。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标准化汉语测试,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成果以及汉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甚至教学点的课程设置、班级设置和教材选用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拨效应。笔者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时间与条件较为充分。因此,笔者在前人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摩洛哥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的形式,以Excel、SPSS等工具为辅助,从反拨效应的考试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来探析HSK中级考试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的反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者均产生了反拨效应,且影响显着,包括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总体来说,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教师对HSK的认识、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及哈桑孔院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取上。因此,我们应该放大积极效应,抑制消极效应,加强对汉语教师,尤其是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技能培训,激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促进摩洛哥汉语教与学全面平衡发展。
马媛媛[4](2021)在《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语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弊端:口语教学模式单一、训练过程机械化、口语教学技巧单一等问题。目前普遍存在且亟需改进的教学弊端是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和PPT的教学方式,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留学生口语过度书面化且难以满足留学生交际和情感的需求。多模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感官融合,且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通过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因此,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针对传统口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教学效率较低且学生接受程度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于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多模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贯穿于口语教学的始终,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语言模态和副语言模态等,该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功能、形态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实时行为监测及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动态地做出对应决策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对比调研数据可知,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大幅减少课堂无效的教学行为,同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从口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首先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5.9对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课堂学习需要,综合地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视觉模态、听觉模态适用于某一个教学环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模态与副语言模态则适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发挥信息输入、鼓励、警示、促进教学的作用。实践证明,多模态教学模式既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能够使留学生达到有效性口语输出的目的,从而能很好地增强留学生口语学习的多元化,也能更好地推进汉语口语教学的发展。
林琳,张雪冰,刘杰[5](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今后社会的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产教融合"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产教融合的理念也逐渐被融入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产教融合背景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策略,以期对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英语口语教学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张璐妮[6](2020)在《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技术的效能发挥离不开人的感知、接受和应用,随着教育的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学生对教育模式的感知、接受和参与意愿越来越成为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和动机的激发则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内在核心驱动力。本研究以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切入点,以外语口语教学为应用背景,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体验和探索需求出发,研究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如何通过功能和体验设计来满足学习者需求并激发其内在动机和学习投入,以期解决“哑巴外语”、口语交际焦虑、口语交际意愿低等普遍存在的外语口语教学成效和动机低下问题,尽管本研究是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合效果研究,但研究成果对线上教育,尤其受目前疫情影响而广泛采用的网络教育,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十分缺乏,在虚拟现实教育研究中也缺乏系统化的对虚拟现实技术感知体验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教学模式接受行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弥补这些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教育的应用和普及。本研究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从感知、接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网上教育的应用,对虚拟现实对人类心理感知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临场感与3I特征均为能代表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特征,但鲜有研究对临场感结构和3I特征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概念的割裂可能导致虚拟现实感知表征的不完备,本研究分析了虚拟现实环境临场感中的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建了基于临场感核心构成、3I特征和外语教学背景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并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各维度的相互关系;(2)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行为机制在虚拟现实环境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对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深入挖掘,本研究基于临场感理论框架,借鉴心流体验和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揭示了临场感对虚拟现实教学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虚拟现实教学方式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个人特质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为多维分类变量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出不同群体的临场感以及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差异。(3)构建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在虚拟现实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鲜有研究关注教学设计、体验感知和内在动机的关联性,对虚拟现实教育成效机理的解释力不够,本研究融合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和体验设计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和分析了需求—动机—行动的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示。第一,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经典临场感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的3I特征内化融入到临场感的维度设计,并结合外语口语教学应用背景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临场感理论框架。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由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成。本研究结合经典的媒体感知研究文献制定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修正了量表的结构,实证分析验证了临场感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为多维分类变量,揭示了临场感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女性临场感更高;14——18岁年龄段群体的空间临场感更高,对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高的群体的总体临场感更高,第二,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借鉴心流体验对动机信念——学习投入、学习成效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机制,将临场感理论框架作为潜变量融合到技术接受模型中,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并进行了接受模型量表的开发。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临场感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交互感、空间临场感、沉浸感和真实感;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社会临场感和交互感。总的来说,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是对接受行为影响最大的临场感维度。第三,揭示了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群体差异。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英语口语水平为多维分类变量,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群体划分,通过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对不同群体的接受行为机制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群体的临场感对接受行为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利用中介效应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总效应,研究发现:女性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大于男性群体,男性群体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的影响高于女性;14——18岁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均高于19——23岁群体;高中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大,感知有用性对接受行为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的群体排序是:高中群体,本科群体、大专群体;文科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低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高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更大。研究成果为了解和提升各群体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意愿提供了参考。第四,虚拟现实教育成效作用机制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设计。融合性地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机制和体验设计三层面系统地构建和分析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从本质上揭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成效提升路径,即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三方面协同发力,以需求——动机——行动为成效作用机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两层面进行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个性化学习、反思性学习、情境化学习、协作式学习、任务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教学体验设计包括:整体临场感设计,以群体区分的临场感设计,贴近教学内容的临场感设计。最后,对教学实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VR教学内容、方式和环境设计,VR设备使用体验,教育者涉入的技术门槛,应用成本,学生行为约束等,研究结论为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更多学者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成效进行深入研究,促使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断拓展,丰富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成果。
吕晶莹[7](2020)在《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小学英语课动画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入和输出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影响广泛,众多学者对输入和输出理论展开研究,将其应用于二语教学中。英语动画资源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和语言标准化的特点,已有部分学者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中。通过研究和梳理输入和输出理论的应用现状,发现输入和输出理论多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而从小学阶段对动画资源的应用来看,大部分集中于如何利用动画开发教学资源,对动画资源应用的策略研究较少且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输入和输出理论为指导,对动画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尝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动画资源应用策略,在增加英语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输入和输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从影片的语言、内容和情节三个方面提出选择动画资源的原则,并设计了英语动画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营造语言环境,降低情感过滤;精看泛看相结合,增加可理解输入;控制音画播放方式,多方位大量输入;搭建输出框架,引导学生输出。通过分析动画资源的应用,将英语课堂类型分为导入课型、新知呈现课型和综合运用课型。在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本研究选取对照班和实验班,将变量控制为是否利用动画资源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案例设计并在实验班实施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在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动画资源应用策略的满意度和应用效果,通过分析对比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基于输入和输出理论设计的英语动画资源的应用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成效。
姜子一[8](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全日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达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就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来说,课堂大多数是大班额统一教学,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教师的教学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也很少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难度。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导向应用于班内写作分层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输入输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的指导下,设计多样的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加学习挑战性,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探索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采用了调查法、测试法以及访谈法,在班内显性分层的环境下,开展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教学实验,主要研究并解决三个问题:问题一: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如何?问题二: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问题三: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对哪个层次的学生起到的效果更明显?本研究以黑河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8个平行班随机抽取的125人为调查问卷对象,同时选取黑河市第五中学高一(8)班为实验对象,根据实验班前测的写作成绩和设定的教学目标,显性地将学生分为C层次(基础层)、B层次(提高层)和A层次(发展层)三个层次。在显性分层教学过程中采用产出导向法,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教学活动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验后,从实验班中每个层次随机抽取3名学生,共9名学生为访谈对象。用spss软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调查问卷和学生的前、后测写作成绩变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目前学生对英语写作积极性不高、对英语写作缺乏自信、写作技巧不足、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态度消极。第二,实验后发现三个层次学生的写作成绩均有明显提高,C层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高的最为明显,B层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A层次学生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小。第三,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在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变化,学生对本次教学实验的效果表示肯定。通过以上的发现,说明产出导向法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能够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写作成绩。但由于实验样本较少,实验中受写作课时的影响和目前对产出导向法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案例较少等原因,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启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改善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最终掌握学习。
李向勤[9](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王月[10](2019)在《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专生是未来幼儿园的施教者,其英语口语交际与听说能力相较于读写等其他能力,则更加具有工作的必要性。因此,英语口语听说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幼专生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然而受到教学现实的限制,幼专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存在开口困难、语音语调不规范等基本问题外,他们没有英语思维习惯、中式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加困难。鉴于上述幼专生口语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以英文绘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幼专生英语口语教学方案,并实施了专门的教学实验,力求深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将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第二,通过英文绘本教学能否提高幼专生口语水平?第三,通过英文绘本教学能否激发幼专生口语学习兴趣?实验在笔者所任教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历时一个学期,16个教学周,所针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班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班额相当,且英语口语水平相当,便于进行实验比对。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笔者结合幼专生自身及专业特点,依据口语教学规律,系统地对实验中所将利用到的绘本,依据属性、画风与文字难易程度等进行了分类与挑选,随即制定了一个详细清晰的16周实验计划。实验采取标准的四步式ARAR英文绘本口语教学操作流程,以求实验操作严谨规范。实验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前测、后测、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前、后测是指在实验开展前、实验结束后选择统一来源、测试内容与题量难度水平具有一致性的测试材料,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以确保实验的可比性,并利用数据检测实验的进展与结果;课堂观察法是对幼专生英文绘本口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状态和反馈进行观察;访谈法是指笔者在实验结束后一对一的对每一个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予以归纳分析。最后,笔者对实验数据、课堂观察结果、访谈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实验结果表明英文绘本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实验参与者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清晰地解释了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心态由被动、消极到积极主动转变的全过程。他们的前、后测成绩作为实验数据亦对此作出了有效的印证。其次,学生的英语口语成绩出现上升的趋势,并最终在整体上实现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第三,实验所设计的英文绘本口语教学安排及课堂操作方法,因实验达到了较好的结果,可以被认定为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的有力方案。本教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可控性。本教学实验完满地达到了研究目的。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行为学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组织行为学中“人-人”系统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
1.1 认识“和而不同”的大学生群体 |
1.2 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
1)沟通前情分析 |
2)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
2 组织行为学中“人—物”系统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
3 激励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
4 加强校园英语大环境建设 |
5 结束语 |
(2)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说长法”产生及发展文献综述 |
(一)“写长法”提出和定义 |
(二)“写长法”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说长法”提出和定义 |
(四)“说长法”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外语口语教学法文献综述 |
(一)外语口语教学法国外研究综述 |
(二)外语口语教学法国内研究综述 |
三、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文献综述 |
(一)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标准研究综述 |
(二)雅思口语测试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 |
二、Swain输出假说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期 |
(二)实验中期 |
(三)实验后期 |
(四)教学课例示范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前测口语与后测口语数据分析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分析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分析 |
(三)实验班及对照班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实验班及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单项评分对比分析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实验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实验前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实验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实验后期学生访谈数据分析 |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教学启示 |
一、本研究主要发现 |
二、“说长法”对于高中国际部英语口语教学启示 |
三、“说长法”教学研究局限性 |
四、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2.1 摩洛哥的语言现状 |
1.2.2 哈桑孔院的汉语教学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问题 |
1.3.3 研究对象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相关研究 |
2.1.1 语言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相关介绍 |
2.1.2 反拨效应的概念 |
2.1.3 反拨效应的相关研究 |
2.2 HSK相关研究 |
2.2.1 HSK介绍及研究分类 |
2.2.2 HSK反拨效应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结果简述 |
3.1 学生调查结果简述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3.1.2 学生访谈结果 |
3.2 教师调查结果简述 |
3.2.1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3.2.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四章 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的反拨效应 |
4.1 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学习者的影响 |
4.1.1 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影响 |
4.1.2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
4.1.3 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4.2 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学的影响 |
4.2.1 对汉语教师的影响 |
4.2.2 对哈桑孔院汉语教学的影响 |
4.3 影响HSK中级反拨效应强度的因素 |
4.3.1 学生方面 |
4.3.2 教师方面 |
4.3.3 孔院方面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的建议 |
5.2.1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
5.2.2 对摩洛哥汉语教师的建议 |
5.2.3 对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议 |
5.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中文版 |
附录二:调查问卷学生法语版 |
附录三: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教师访谈提纲 |
(4)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资料收集与选用教材介绍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视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视觉模态教学功能 |
第二节 视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应用分析 |
一、中级汉语口语课视觉模态使用情况统计 |
二、视觉模态应用于教学环节 |
三、视觉模态应用于学习者个体分析 |
第三节 视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反思 |
一、视觉模态应用于课堂教学 |
二、视觉模态应用于学生学习状态 |
第二章 听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听觉模态教学的功能 |
第二节 听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应用分析 |
一、中级汉语口语课听觉模态使用情况统计 |
二、听觉模态应用于教学内容 |
三、听觉模态应用于课堂沉默现象 |
第三节 听觉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反思 |
一、听觉模态应用于课堂教学 |
二、听觉模态应用于学习者个体 |
第三章 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语言模态教学的功能 |
第二节 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应用分析 |
一、中级汉语口语课语言模态使用情况统计 |
二、语言模态应用于教学内容 |
第三节 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反思 |
一、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思 |
二、对语言模态应用情况的反思 |
三、对语言模态实行原则的反思 |
第四章 副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副语言模态的理论内涵 |
一、副语言模态的内涵和发展 |
二、副语言模态的功能 |
三、副语言模态的种类 |
第二节 副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应用分析 |
一、中级汉语口语课副语言模态使用情况统计 |
二、副语言模态使用效果的分析 |
第三节 副语言模态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反思 |
一、副语言模态应用于语音教学的反思 |
二、副语言模态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反思 |
三、副语言模态应用于语法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和内涵 |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1. 英语教学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薄弱。 |
2. 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脱节。 |
3. 教学方法落后。 |
4.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
三、从产教融合看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策略 |
1. 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增强课堂互动,以动态的学习过程带动学生。 |
3. 改进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
4. 注重文化导入,避免文化误解。 |
5. 构建隐形课堂,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
四、结语 |
(6)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
2.1 关键概念 |
2.1.1 虚拟现实技术 |
2.1.2 3I特征 |
2.1.3 临场感 |
2.2 基础理论和理论述评 |
2.2.1 临场感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2 技术接受模型与临场感 |
2.2.3 心流理论与临场感 |
2.2.4 虚拟现实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5 文献评论 |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2.3.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分类 |
2.3.2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 |
2.4 虚拟现实技术与外语教学 |
2.4.1 技术辅助的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
2.4.2 虚拟现实教育功能与外语教学 |
2.4.3 虚拟现实体验优势与外语教学 |
2.4.4 虚拟现实外语教学环境的分类研究 |
2.4.5 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的应用潜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临场感研究 |
3.1 临场感理论框架构建和量表设计 |
3.2 数据收集及样本情况 |
3.2.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展示 |
3.2.2 小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
3.2.3 大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
3.3 模型的信效度分析 |
3.3.1 小样本信效度分析 |
3.3.2 大样本信效度分析 |
3.4 临场感各维度相关关系分析 |
3.5 临场感分群组差异分析 |
3.5.1 性别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
3.5.2 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作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
3.5.3 年龄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
3.5.4 文化程度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
3.5.5 专业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
3.6 结论探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行为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接受模型的基础假设 |
4.1.2 临场感知的影响假设 |
4.2 教学接受行为的量表设计 |
4.3 研究数据搜集及样本情况 |
4.4 模型信效度分析及检验 |
4.4.1 信度分析 |
4.4.2 效度分析 |
4.5 教学接受模型的假设检验 |
4.5.1 模型检验结果 |
4.5.2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3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4 临场感各维度对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影响 |
4.6 教学接受模型变量的多群组差异对比研究 |
4.6.1 性别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
4.6.2 年龄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
4.6.3 文化程度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
4.6.4 专业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
4.6.5 英语口语水平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
4.7 实证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
4.7.1 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态度 |
4.7.2 感知有用性影响行为意图 |
4.7.3 使用态度影响行为意图 |
4.7.4 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 |
4.7.5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 |
4.7.6 临场感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
4.7.7 临场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
4.7.8 群体间教学接受模型相关变量差异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受行为的多群组分析研究 |
5.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
5.1.1 基于统计学要求的模型简化 |
5.1.2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
5.1.3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
5.1.4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
5.1.5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
5.2 基础教学接受模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
5.2.1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
5.2.2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
5.2.3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
5.2.4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
5.2.5 英语口语水平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
5.3 分群组分析的结果解释与讨论 |
5.3.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比较分析 |
5.3.2 教学接受模型的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
6.1 建构主义外语口语教学原则和策略分析 |
6.2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成效作用机制分析 |
6.3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构建 |
6.3.1 体验感知设计 |
6.3.2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设计 |
6.4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实践要解决的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管理建议 |
7.1 研究结果总结 |
7.2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3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小学英语课动画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动画资源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输入—输出理论的研究 |
2.1.1 输入—输出理论的起源 |
2.1.2 输入—输出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 输入—输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 英语动画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三章 英语动画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
3.1 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
3.1.1 可理解性 |
3.1.2 趣味性和相关性 |
3.1.3 非语法程序安排 |
3.1.4 足够的输入量 |
3.1.5 大量可理解输出 |
3.2 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动画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
3.2.1 营造语言环境以降低情感过滤 |
3.2.2 精看泛看相结合增加可理解输入 |
3.2.3 控制音画播放方式实现多方位大量输入 |
3.2.4 搭建输出框架以引导学生输出 |
第四章 应用动画资源的教学案例设计 |
4.1 前期分析 |
4.1.1 学习者分析 |
4.1.2 教材分析 |
4.2 英语动画资源的选择原则 |
4.3 案例设计与策略应用 |
4.3.1 导入课型 |
4.3.2 新知呈现课型 |
4.3.3 综合运用课型 |
第五章 案例实施与结果分析 |
5.1 教学实施过程 |
5.1.1 实验前期准备 |
5.1.2 具体实施 |
5.1.3 实验后期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2 成绩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致谢 |
(8)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定义 |
(二)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二、分层教学 |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特征 |
三、产出导向法 |
(一)产出导向法的定义 |
(二)产出导向法的发展 |
(三)产出导向法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 |
(四)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四、产出导向法在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输入输出理论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一)问卷对象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访谈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一)调查法和调查问卷 |
(二)测试法和测试题 |
(三)访谈法和访谈提纲 |
四、研究步骤 |
(一)教学实验前 |
(二)教学环节 |
(三)课堂教学设计 |
(四)分层作业 |
(五)后测数据采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问卷效度检验 |
(三)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
二、成绩分析 |
(一)各层学生成绩描述性分析 |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前后测成绩人数变化情况 |
三、访谈分析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一)问卷结果讨论 |
(二)写作成绩对比讨论 |
(三)访谈结果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启示 |
二、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问卷 |
附录Ⅱ 实验前测英语写作试题 |
附录Ⅲ 实验后测英语写作试题 |
附录Ⅳ 高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
附录Ⅴ 学生访谈 |
附录Ⅵ 前后测写作成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幼专生概念界定及特点 |
(二)幼专生英语课程口语教学要求 |
(三)幼专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绘本研究综述 |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点 |
(二)国外绘本研究综述 |
(三)国内绘本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绘本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文绘本应用于幼专生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假说 |
(一)输入假说概述 |
(二)输出假说概述 |
(三)输入、输出假说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二、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概述 |
(二)图式理论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英文绘本口语教学 |
第四章 教学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教学实验过程 |
(一)原版英文绘本的选择 |
(二)教学实验目标与内容的制定 |
(三)A-R-A-R教学实验授课流程 |
五、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测试结果统计与对比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跟读情况 |
(二)朗读情况 |
(三)仿读情况 |
(四)问答情况 |
(五)背诵情况 |
(六)复述情况 |
(七)绘本表演情况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访谈问题一结果分析 |
(二)访谈问题二结果分析 |
(三)访谈问题三结果分析 |
(四)访谈问题四结果分析 |
(五)访谈问题五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启示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2 前测试卷 |
附录3 后测试卷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班前测及前测各题成绩 |
附录6 实验班后测及后测各题成绩 |
附录7 对照班前测及前测各题成绩 |
附录8 对照班后测及后测各题成绩 |
附录9 课堂观察情况统计表 |
附录10 访谈文字转录与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行为学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 郝建军,李德俊. 海外英语, 2021(22)
- [2]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孙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HSK中级对摩洛哥汉语教与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刘作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媛媛. 兰州大学, 2021(02)
- [5]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 林琳,张雪冰,刘杰. 校园英语, 2020(44)
- [6]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D]. 张璐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7]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小学英语课动画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D]. 吕晶莹. 河北大学, 2020(08)
- [8]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姜子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英文绘本在幼专生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王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