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视音频压缩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原[1](2019)在《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煤矿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矿难事故的控制也越来越规范化和智能化。当煤矿事故发生后,矿难现场的环境对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巨大的生命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出具有能够有效采集矿难现场环境信息的智能矿用救援机器人,为在一线的搜救队员提供有力的安全保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的ZRK矿用救援机器人项目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软件系统以课题组设计的基于Cortex-A8的功能电路为硬件基础,并选用Android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对其视音频采集、串口通信、红外辅助照明控制和操作系统等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实现了矿用救援机器人的视音频采集与传输、串口通信、串口转网口通信、红外辅助照明控制和操作系统等功能。采集模块通过修改和移植底层的驱动,调用基于Android的视音频接口类函数,并采用以RTP/UDP作为网络传输单元的实时传输方式,设计并实现了视音频的采集、压缩和传输等功能。通信模块通过调用内核驱动层所提供的接口,完成基于Android的JNI串口接口的设计,并在串口接收端采用基于流式的Socket通信模型,实现了 Android的串口通信和串口转网口通信的功能。红外辅助照明模块通过对处理器上GPIO硬件原理的分析,分别设计了 Android内核层和Android HA1层的驱动,并完成Android硬件服务层的JNI接口调用,最终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红外辅助控制功能。操作系统模块通过完成Android操作系统的裁剪、移植和去除一些冗余的功能来优化与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在无光照且打开红外辅助照明的环境下,该软件系统所实现的视音频采集仍清晰可见,经压缩后的视音频传输速率约为2.3Mbit/s,满足实时传输要求。串口通信和串口转网口通信功能正常。经优化后的系统,开机速度提升约15s。
张梦娜[2](2014)在《Linux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公共财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安防产业由此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对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有效传递要求也越来越高。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如何提高其灵活性、实时性、便捷性,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晰流畅、稳定高效的视频服务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具有很大的商机与市场前景。本文以“基于智能视音频的LED大屏控制与远程监视”项目为依托,在Linux平台下完成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的软件开发。服务器在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负责视音频的同步、转发和存储,同时响应并处理各种客户端的请求。首先,分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服务器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流媒体技术与实时传输协议的相关理论,并介绍了H.264视频编码和AAC音频编码技术,同时对视音频同步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其次,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整体架构和服务器的架构设计。再次,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服务器主要分为视频直播模块、视频点播模块和云台远程控制模块。在视频直播模块中,设计了NTP同步时钟,研究了利用ORTP库进行视音频的实时传输,然后对视音频实时流的同步做了详细设计与实现。在视频点播模块中,对视音频的存储打包做了详细设计,并搭建了HTTP Live Streaming点播系统,然后设计了基于XML的节目列表和数据库的实现。在云台远程控制模块中,主要是服务器与云台的控制设计和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设计。最后,对整个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客户端能够流畅地进行视频的直播与点播,画质优良且延迟较低,并能精确控制云台转动及放缩,系统整体运行良好。
齐有斐[3](2014)在《基于3G技术的新闻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闻播出的方式发生着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广电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了保持和提升自己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竞相研发实用型的3G网络新闻直播系统。随着3G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国内三大3G网络运营商的通信平台也日益成熟起来;但我国的3G网络发展较晚,带宽不够稳定,这对于国内的广电服务公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截止目前,业内企业已经出现了使用移动网络的实时双向视频交互系统及高清视音频传输解决方案。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使用移动网络的新闻直播系统提供了电视台所需的基本功能,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点,如低带宽下的视频卡帧、系统资源的高消耗、系统部署成本巨大等。本论文参考现有的新闻直播系统,针对目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目前用户的实际需求,初步研发了基于3G的新闻直播系统。本人详细设计或论证了卡帧自适应策略、系统资源降耗解决方案、H.264高压缩算法等关键技术,并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将卡帧自适应策略、系统资源降耗解决方案、H.264高压缩技术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基本解决了目前新闻直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卡帧自适应策略通过使用渐变式视频帧缓冲技术,明显提高了用户体验;硬件编解码技术显着降低了系统资源的消耗;H.264高压缩算法在画面质量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相对MPEG-2、MPEG-4降低50%的网络带宽。同时,系统中使用移动视频采集终端,既解决了卫星直播车因为道路缺乏而无法到达现场的问题,又极大降低了新闻直播系统前期部署、后期维护的成本。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本文中的项目实现了从现场采集视频到新闻直播间的视频直播呈现,达到了用户期望,基本实现了预期需求。意向用户对网络波动状况下回帧的感受评价明显提高;系统通过使用硬件编解码及改进后的H.264压缩技术,对主机配置及网络带宽的要求显着降低;本文中使用的移动视音频传输终端小巧便携、低成本、易维护,相对卫星直播车,明显降低了部署条件要求,同时极大节省了前期部署、后期维护的成本。本文研究的卡帧自适应策略、系统资源降耗解决方案、移动视音频传输终端的部署方案,对提高无线网络应用下的新闻直播系统设计与研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其他广电解决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云川,姜秀华,刘平[4](2014)在《互联网视音频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流媒体协议、封装格式、视音频压缩编码标准是目前互联网视音频主要技术。对比主要的几种视频编码标准和音频编码标准,以及视音频平台采用的技术标准,预测未来视音频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出现的部分节点采用私有方案、部分节点的方案偏旧等问题,建议视频编码标准采用H.264、音频编码标准采用AAC、文件封装格式采用FLV/MP4、点播采用的协议采用HTTP、直播采用的协议采用RTMP。
刘冬[5](2012)在《有线电视前端多画面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各级电视台的广播电视节目多达上百套,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保证电视节目在播出过程中不被非法信号插播或干扰,不出现断播等情况,广电部门需要及时的对电视信号进行实时监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将多种新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由此设计出这样一套有线电视前端多画面监测报警系统,以协助广播电视监测人员更好的防止播出故障及非法信号的入侵。本文首先综述了电视信号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给出了本监测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并描述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然后,对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电视节目中常见的静帧黑场故障的诊断技术、数字图像匹配技术进行了分析,还对监测系统中分屏显示的新技术要点做出了详细探讨,并给出实际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展示了系统的进行结果,并指出系统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系统的软件开发是基于海康威视DS-40XXHC视音频压缩卡在windows平台上和vc++6.0环境下进行的设计开发。系统主要是针对模拟电视信号进行监测,研究有线电视多画面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电视台的多路模拟电视节目提供多画面显示、实时监测、报警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本系统在实现对电视信号内容及质量的监测的同时,还具有多路信号多画面同屏显示、语音报警、硬盘录像等辅助功能。系统采用数字图像分块匹配技术监测视频图像的内容,对电视台标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在实现多画面同屏显示时,系统提出了多画面等比例分屏算法,达到分屏的“自动”和“手动”相结合,提高了画面的可扩展性和合理性。在实现硬盘录像的时,系统可以实现提前录像的功能。系统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上运行后,结果表明系统达到实用要求。
郭锋[6](2011)在《基于KTE5型矿山救援可视化系统数据采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的基本能源和重要能源,它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能源保障和能源战略的实施。矿井生产中时常发生灾害事故,矿山应急救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由于井下灾区条件与环境的险恶性、复杂性和矿山救援通讯技术及装备发展缓慢,致使抢险救援过程中救护队员不能与井下救护基地和地面各级救援指挥中心进行准确、实时的联系,有效地反映灾区现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抢险指挥决策。本文针对矿井灾害的特点,以及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灾区环境参数掌握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应急救援的数据采集方案,完成对井下灾区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使井下救援基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能实时准确的掌握灾区情况,有利于指挥者做出正确快速有效的决策,使救援任务顺利完成。本文着重完成对灾区环境参数采集与传输,由于井下巷道情况复杂,有线通信方式成本高、布线困难给救援带来困扰,鉴于此,本文采用灾区现场到井下救援基地以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基地到地面指挥中心采用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这样的传输方案既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而且能给救援带来极大的方便性,为救援节省时间,使井下救援基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能准确的了解灾区情况,以利于开展救援。
邱峰[7](2011)在《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文中指出迈入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卫生健康与生命,由此,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临床诊断到手术治疗,还是从医疗设备到医疗理念均发生了沧桑巨变。目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革命,即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三维图形图像、自动控制与导航、机器人、生物化学以及核技术等同传统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先进的临床医疗理念、方法、手段和设备。尽管医疗设备日趋精密、智能、高效,医疗系统也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迈进,但是任何现代高、精、尖、新的诊疗技术均无法替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因此,如何对医务工作者(包括在读医学生)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已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①它也是当今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中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目标上,论文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医务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在临床理论知识学习、问诊、体检、常规操作、医患沟通、综合分析、以及危重病例处理等临床技能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与实现能支持这一要求的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为兵团临床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内容上,论文重点梳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远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模式:如米勒的金字塔医学模型、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知学徒模式、以及协同学习理论等。结合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医疗技术,针对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支持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来设计与实现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平台原型。最后,将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培训模式与平台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实证研究上,论文选择了模式与平台应用的四个不同案例和一个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和平台原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应用案例的验证与测评重点围绕临床技能培训学习的四个主要流程、实验对照组的临床知识能力考核、虚拟与真实手术模拟结果比较、临床解剖教学案例分析评测,而问卷调查则重点关注学习者对平台实际使用的感受和效果,并运用SPSS13.0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的设计已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无论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技能培训方面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今年初,由于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之中。
王立伟[8](2010)在《多媒体客户端视音频引擎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实时协同工作平台、即时通信和网络视频会议等软件都是以多媒体客户端方式工作的。为多媒体客户端提供视音频技术支持的视音频引擎费用昂贵而且不易维护,因此,自主研发高性能视音频引擎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在对现有视音频技术进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Microsft DirectX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设计了一套基于DirectX技术的视音频采集播放方案,并结合H.264与Speex编解码器实现了一套完整的视音频引擎。本引擎将多媒体客户端视音频数据处理的各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对应用开发人员屏蔽了视音频底层复杂概念,为多媒体客户端应用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接口。通过对集成本引擎的多媒体客户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视音频引擎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提供稳定高效的实时视音频服务。
庞伟[9](2009)在《博弈DVR》文中认为从盒式磁带录像存储到数字芯片网络存储的跨越只不过短短的十年时间,数字硬盘录像机(DVR)历经了化蛹成蝶般的高速裂变。新千年伊始的数字化浪潮,把监控存储推上了发展的"高速公路"。不到三年时间,被韩国、台湾企业垄占的中国数字监控录像机市场"基本瓦解",国内一批具有自主知识
林建平[10](2008)在《多点桌面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现有的各种电气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计算机上,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增加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视频会议系统在用户组成模式上分为点对点和群组视频会议系统两种。本文主要研究多人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Windows平台,使用VC在Direetshow框架编程并结合WindowsMedia技术实现视频会议。本系统研究的内容有:根据TCP、UDP和RTP协议的特点,在网络传输的各个部分合理地选择传输协议,保证媒体数据的传输流畅和响应实时性;采用抠像技术,将人物目标从背景中剥离;服务器端合并处理视音频据,并以MPEG4和ADPCM技术压缩视音频数据后,采用IP组播技术进行回传,节约络带宽,优化网络传输;将合成后的数据以流的方式推发布到流媒体服务器上,使得与会者能实时地观看视频会议。为实现各类之间的实时消息通信,本系统还设计了一消息栈基类cMsgstatinn,其他业务逻辑类均继承它,这样某个类发送的消息可实时地其它类所接收。由于采用了COM编程规范,极大地方便了软件升级和扩展,为后续工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二、最新视音频压缩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视音频压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Android操作系统 |
2.2 Android源码分析 |
2.3 Android内核分析 |
2.4 HAL硬件抽象层 |
2.5 NDK和 JNI技术 |
2.6 S5PV210硬件结构 |
2.6.1 S5PV210微处理器 |
2.6.2 UART串行接口 |
2.6.3 GPIO接口 |
2.6.4 IIC总线接口 |
2.7 本章小结 |
3 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硬件平台介绍 |
3.3 总体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
3.4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3.5 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植 |
3.6 本章小结 |
4 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的实现 |
4.1 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1 驱动的修改与移植 |
4.1.2 视音频的采集与传输 |
4.2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UART串行接口分析 |
4.2.2 驱动的修改与移植 |
4.2.3 串口通信 |
4.2.4 网络通信与串口转网口通信 |
4.3 红外辅助照明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硬件原理与驱动电路 |
4.3.2 Linux驱动设计 |
4.3.3 Android HAL层驱动 |
4.3.4 Android硬件服务层 |
4.3.5 APP应用编写 |
4.4 操作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Android系统的优化 |
4.4.2 开机LOGO定制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2.1 视音频采集测试 |
5.2.2 视音频传输测试 |
5.2.3 串口通信测试 |
5.2.4 网络通信测试 |
5.2.5 串口转网口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3.1 开机速度测试 |
5.3.2 CPU占用率测试 |
5.3.3 视音频传输速率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Linux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历程 |
1.2.2 流媒体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服务器关键技术研究 |
2.1 流媒体技术 |
2.1.1 流媒体概述 |
2.1.2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分析 |
2.1.2.1 RTP协议分析 |
2.1.2.2 RTCP协议分析 |
2.2 视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
2.2.1 H.264视频编码技术 |
2.2.2 AAC音频编码技术 |
2.3 视音频同步技术研究 |
2.3.1 视音频同步概述 |
2.3.2 视音频同步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1 系统网络拓扑 |
3.2.2 系统模块结构 |
3.3 服务器的架构设计 |
3.3.1 Linux平台的选择 |
3.3.2 服务器模块结构 |
3.3.3 服务器层次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视频直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1 同步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
4.1.1.1 NTP简介 |
4.1.1.2 NTP授时原理 |
4.1.1.3 NTP服务器的搭建 |
4.1.1.4 NTP客户端的设计实现 |
4.1.2 ORTP库的移植与实时流的传输 |
4.1.2.1 ORTP库的基本特征 |
4.1.2.2 ORTP库的移植 |
4.1.2.3 使用ORTP库传输实时流 |
4.1.3 视音频实时流同步的设计与实现 |
4.1.3.1 同步方案总体设计 |
4.1.3.2 视音频共享内存设计 |
4.1.3.3 同步调整模块设计 |
4.2 视频点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视音频实时流存储策略 |
4.2.1.1 视音频实时流存储流程 |
4.2.1.2 RTP包乱序纠正算法流程 |
4.2.1.3 视频RTP包组帧算法流程 |
4.2.1.4 视音频文件的TS封装 |
4.2.2 基于HLS点播服务器的搭建 |
4.2.2.1 HLS系统架构 |
4.2.2.2 HLS媒体格式 |
4.2.2.3 HLS服务器点播流程 |
4.2.3 XML节目列表的生成和数据库的设计 |
4.2.3.1 XML节目列表的生成 |
4.2.3.2 数据库的设计 |
4.3 云台远程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云台的控制设计 |
4.3.2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协议设计 |
4.3.3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服务器基本功能测试 |
5.2.1 直播功能测试 |
5.2.2 点播功能测试 |
5.2.3 云台远程控制测试 |
5.3 服务器性能测试及分析 |
5.3.1 直播延时测试 |
5.3.2 点播流畅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3G技术的新闻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闻直播系统发展过程 |
1.1.2 直播中3G应用发展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关键技术 |
2.1 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
2.1.1 产品概念 |
2.1.2 技术术语 |
2.2 现有技术及发展趋势 |
2.2.1 卡帧自适应策略 |
2.2.2 系统资源降耗策略 |
2.2.3 视频压缩技术 |
2.2.4 部署和维护成本的降低 |
2.3 关键技术 |
2.3.1 卡帧自适应策略 |
2.3.2 系统资源降耗策略 |
2.3.3 视频压缩技术 |
2.3.4 部署和维护成本的降低 |
2.4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目标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1 视频采集终端 |
3.2.2 媒体服务器 |
3.2.3 录/播服务器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1 性能需求 |
3.3.2 可用性 |
3.3.3 安全需求 |
3.3.4 可维护性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功能设计 |
4.1.3 视频采集终端功能 |
4.1.4 媒体服务器功能 |
4.1.5 录/播服务器功能 |
4.1.6 系统数据存储设计 |
4.1.7 系统主要类设计 |
4.2 系统实现 |
4.2.1 视音频数据处理流程 |
4.2.2 视音频帧处理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 |
5.1 视频采集终端应用 |
5.1.1 手机设备 |
5.1.2 3G BOX 3000移动终端 |
5.2 媒体服务器应用 |
5.3 录/播服务器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互联网视音频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视音频技术 |
(一)视音频数据格式 |
(二)流媒体协议 |
(三)封装格式 |
(四)视频编码 |
(五)音频编码 |
二、视音频平台对比 |
(一)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参数对比 |
(二)主流互联网视音频平台参数对比 |
三、网络视音频技术的发展方向 |
(一)流媒体协议发展方向:点播:HTTP; 直播:RTMP,RTMFP |
(二)封装格式发展方向:FLV,MP4,MKV |
(三)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发展方向:HEVC |
(四)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发展方向:AAC |
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改进方案 |
(一)存在的问题 |
1.部分节点采用私有方案 |
2.部分节点的方案偏旧 |
(二)改进方案建议 |
1.视频编码标准采用H.264 |
2.音频编码标准采用AAC |
3.文件封装格式采用FLV/MP4 |
4.点播采用的协议采用HTTP |
5.直播采用的协议采用RTMP |
(5)有线电视前端多画面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简介 |
1.2 电视信号监测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 |
1.2.2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结构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流程 |
2.1.1 广播电视中心环节 |
2.1.2 无线发射台/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环节 |
2.1.3 接收端 |
2.2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3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2.3.1 显示部分 |
2.3.2 故障检测 |
2.3.3 错误处理 |
2.4 主要功能描述 |
第3章 硬件结构及原理 |
3.1 视音频压缩卡的结构原理 |
3.2 海康威视视频压缩卡技术指标 |
3.3 视频压缩H.264标准 |
3.3.1 H.264标准的特点 |
3.3.2 H.264的技术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视信号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
4.1 多画面分割显示技术 |
4.2 静帧、黑场故障判断技术 |
4.2.1 黑场静帧判别的原理 |
4.2.2 黑场静帧判断的方法 |
4.3 图像分割 |
4.4 数字图像分块匹配技术与台标检测 |
4.5 故障报警 |
4.5.1 故障报警功能的硬件基础 |
4.5.2 故障报警功能的呈现方式 |
4.6 图像比对算法改进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系统功能实现 |
5.1 系统的基本结构 |
5.2 前端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
5.3 多画面自动分屏显示功能的实现 |
5.4 数据库管理功能的实现 |
5.5 各项数据表单的管理 |
5.6 系统管理模块 |
5.7 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 |
5.7.1 实时监测信息表的建立 |
5.7.2 实时监测信息表的更新 |
5.7.3 实时监测的过程 |
5.8 硬盘录像的实现 |
5.9 监测界面和效果 |
5.9.1 管理平台 |
5.9.2 监测终端 |
5.10 系统运行状况 |
5.11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KTE5型矿山救援可视化系统数据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矿井救援通信网络装置主要存在的问题 |
1.2.4 矿井救灾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KTE5 型矿山救援可视化系统技术原理 |
2.1 KTE5 型矿山救援可视化系统 |
2.2 网络多媒体技术概述 |
2.2.1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
2.2.2 多媒体数据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
2.2.3 多媒体关键技术 |
2.3 视频信号的特性 |
2.4 数据压缩 |
2.4.1 数据压缩原理 |
2.4.2 数据压缩标准 |
2.5 多媒体视频信息处理 |
2.5.1 视频处理 |
2.5.2 网络视/音频服务器 |
2.5.3 网络视/音频服务器的工作过程 |
2.5.4 网络视/音频服务器的性能指标 |
2.6 灾区视/音频采集技术 |
2.7 数字化视/音频传输技术 |
2.7.1 数字化视/音频(多媒体)网络技术 |
2.7.2 数字化视/音频(多媒体)环境 |
2.7.3 数字化视/音频(多媒体)传输机制 |
2.7.4 数字化视/音频(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
2.8 本章小结 |
3 灾区环境参数采集技术研究 |
3.1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
3.2 数据采集基本理论 |
3.2.1 信号采样 |
3.2.2 量化 |
3.2.3 编码 |
3.3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3.1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思路 |
3.3.2 主要器件 |
3.3.3 单片机的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
3.3.4 单片机与PTR2000 接口电路的设计 |
3.3.5 PC 机与PTR2000 接口电路的设计 |
3.3.6 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灾区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
4.1 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
4.2 无线数据传输原理 |
4.3 矿山救援对应急通信系统要求 |
4.4 关键技术介绍 |
4.4.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4.4.2 无线数据传输关键技术选择 |
4.5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4.5.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硬件设计思路 |
4.5.2 主要器件 |
4.5.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4.5.4 灾区现场环境参数传输结构设计 |
4.5.5 矿井巷道无线射频电磁波衰减控制技术 |
4.6 大功率本质安全型电源技术研究 |
4.7 系统装置可靠性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装置数据采集原理及其应用 |
5.1 基于KTE5 型数据采集原理 |
5.1.1 数据采集原理 |
5.1.2 系统工作过程 |
5.2 系统的应用环境 |
5.3 系统的具体应用方式 |
5.4 系统的应用 |
5.4.1 在火灾灾区的应用 |
5.4.2 在瓦斯爆炸灾区的应用 |
5.4.3 应用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远程医学教育 |
1.2.2 临床技能培训 |
1.2.3 临床技能见习 |
1.2.4 临床微格技能培训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内容和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远程医学教育发展 |
2.1.1 国外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1.2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2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1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2 医学教育模式分类 |
2.3 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综述 |
2.3.1 国外医学临床技能培训 |
2.3.2 国内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现状 |
2.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分类 |
2.4 不同视域的应用综述 |
2.4.1 远程医学教育视域 |
2.4.2 临床医学模式视域 |
2.4.3 临床技能培训视域 |
第3章 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医学培训模式理论 |
3.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3.1.3 实践共同体 |
3.1.4 认知学徒模式 |
3.1.5 知识管理理论 |
3.2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架构 |
3.2.1 模式架构 |
3.2.2 模式应用支撑条件 |
3.2.3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循环流程 |
3.3 模式应用过程举例 |
3.3.1 过程1—学习 |
3.3.2 过程2—见习 |
3.3.3 过程3—实习 |
3.3.4 过程4—协作反思 |
第4章 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兵团远程医学教育网络总体架构 |
4.1.1 通信体系架构 |
4.1.2 应用平台功能组成 |
4.2 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
4.2.1 体系结构 |
4.2.2 系统组成 |
4.2.3 关键技术 |
4.3 平台原型的实现与运行 |
4.3.1 平台控制管理的实现 |
4.3.2 临床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
4.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实现 |
第5章 实践应用案例与评价 |
5.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与效果案例 |
5.1.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案例 |
5.1.2 临床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案例 |
5.2 远程三维虚拟手术模拟案例 |
5.2.1 三维虚拟骨科手术病案 |
5.2.2 三维虚拟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案例 |
5.3 培训平台应用评价分析 |
5.3.1 对象与方法 |
5.3.2 评价统计分析 |
5.3.3 评价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医学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Ⅱ:学生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应用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Ⅲ: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满意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 |
后记 |
(8)多媒体客户端视音频引擎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 |
2.1 DirectX技术 |
2.1.1 DirectShow技术 |
2.1.2 COM技术 |
2.1.3 DirectShow的概念与架构 |
2.2 H.264/AVC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1 H.264/AVC编码标准 |
2.2.2 H.264/AVC视频编解码器 |
2.2.3 X264 编码器 |
2.3 Speex音频编码技术 |
2.3.1 Speex音频编码技术概况 |
2.3.2 Speex库的功能支持 |
第三章 视音频引擎的设计 |
3.1 视音频引擎整体结构设计 |
3.1.1 功能结构划分 |
3.1.2 API设计 |
3.2 视音频数据采集分析 |
3.2.1 利用DirectShow进行视音频数据捕获 |
3.2.2 色彩格式的设定 |
3.3 视音频数据编解码分析 |
3.3.1 视频编解码 |
3.3.2 音频编解码 |
3.4 视音频数据播放分析 |
3.4.1 视频播放 |
3.4.2 音频播放 |
3.4.3 混音方案 |
3.5 开发环境与支持库 |
第四章 视音频引擎的详细实现 |
4.1 视音频引擎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
4.2 视频处理相关接口的实现 |
4.2.1 视频采集 |
4.2.2 视频窗口操作 |
4.2.3 视频编解码器操作 |
4.3 音频处理相关接口的实现 |
4.3.1 麦克风功能操作 |
4.3.2 Speex音频编解码操作 |
4.3.3 利用DirectSound进行语音播放 |
第五章 视音频引擎的封装与测试 |
5.1 视音频引擎的封装 |
5.2 测试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博弈DVR(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外数字DVR的较量 |
第二章 软硬压缩的技术之争 |
第三章 产品多样化迎来DVR镀金时代 |
第四章 不同领域用户对硬盘录像机的要求 |
1、交通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2、金融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3、文博场馆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4、商业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5、水电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6、公检法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7、军队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要求 |
8、煤矿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9、教育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10、政府系统对硬盘录像机的特殊要求 |
(10)多点桌面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与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内容组织与安排 |
第2章 视频会议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的拓扑结构 |
2.2 系统模块设计 |
2.3 客户端的处理流程 |
2.4 服务器端的处理流程 |
2.5 多点同步视音频实时通信 |
2.5.1 多点控制服务器与各会议终端之间的实时通信方式 |
2.5.2 实验证明多点同步音视频的实时通信的优越性 |
2.6 技术实现视频与音频的多协议组合发送 |
2.6.1 传输协议的类型和简介 |
2.6.2 客户端发送数据使用的传输协议的选择与设计 |
2.6.3 客户端接收数据使用的传输协议的选择与设计 |
2.7 技术实现视音频组播接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客户端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客户端功能描述 |
3.2 视频与音频的技术捕获 |
3.3 节省带宽的视频会议抠像技术 |
3.3.1 减少数据传输量,增速视频会议的抠像技术 |
3.3.2 DirectShow中的自定义Filter |
3.3.3 抠像的算法 |
3.4 数据流的解压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服务器端的功能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服务器端的功能描述 |
4.2 视频与音频的接收 |
4.3 视频与音频的合成 |
4.3.1 视频的合成 |
4.3.2 音频的合成 |
4.4 视频与音频的数据流的压缩 |
4.4.1 视频的压缩 |
4.4.2 音频的压缩 |
4.5 视频与音频的组播发送 |
4.6 视频与音频的推发布 |
4.7 流媒体服务器的配置 |
4.8 非与会者的客户端播放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整体应用与测试 |
5.1 VC环境下的开发配置 |
5.2 整套系统的具体流程 |
5.3 软件系统的功能界面 |
5.4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和目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四、最新视音频压缩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Linux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张梦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基于3G技术的新闻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齐有斐.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4]互联网视音频技术现状与展望[J]. 罗云川,姜秀华,刘平. 上海文化, 2014(04)
- [5]有线电视前端多画面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冬.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7)
- [6]基于KTE5型矿山救援可视化系统数据采集技术研究[D]. 郭锋.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7]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 邱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多媒体客户端视音频引擎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立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9]博弈DVR[J]. 庞伟.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9(07)
- [10]多点桌面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建平. 中南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