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史

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史

一、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於宾强[1](2020)在《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上通道是世界得以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一,作为能源用途的海上通道,对世界经济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东能源海上通道是世界上运输量最大的海上通道,其影响力不可小觑。近年来,中东能源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以及土耳其海峡的安全畅通面临一系列威胁,影响了通道的正常功能,从域内来讲,涉及相关国家国内局势不稳、域内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恐怖主义、海盗以及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从域外看,包括域外大国与地区大国的战略博弈和域外大国间的战略博弈两方面因素,而且四条通道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具有相异的影响程度。为了对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有比较科学的衡量,根据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类影响因素的构成,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对四条通道的安全等级做出科学的评估,同时还能得出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有了为提升通道安全性提供针对性建议的可能,本文中以霍尔木兹海峡通道为例,通过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得出了当前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状态等级,其中海盗和恐怖主义的威胁超过其他影响因素。最后,为保障中东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提出了构建开放多元的通道安全保障力量体系、建立动态安全状况评估机制以及增强过往船只安全风险性防范能力三方面建议。

金晶[2](2019)在《“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将重点规划建设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6大经济走廊,优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国际铁路通道是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研究提出了很多国际通道路径方案。我国铁路积极参与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既是践行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通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沿线国家众多、国情需求各异、经济实力悬殊、地缘政治复杂,因此亟需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我国从通道路径方案集中选择更稳妥方案,并提前开展风险评估,更好地参与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本文以六大经济走廊铁路通道规划为出发点,以建设需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全寿命周期流程为主线,研究内容包括国际铁路通道规划、通道建设项目需求、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能力、市场环境及国际合作策略、通道建设项目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风险量化评估模型、风险防范对策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一带一路”国际通道建设项目需求及总体策略针对中国政府确立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分析沿线铁路基础设施现状及建设规划,提出国际铁路通道需新建/改造的36项建设项目需求,掌握我国铁路参与国际通道建设的潜在市场规模,并针对中国铁路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能力SWOT矩阵,分析各区域铁路建设项目可参与度,从战略层、政府层、企业层分别提出中国参与国际通道建设总体策略。(2)提出通道路径渐进决策双层风险评估顶层逻辑流程国际铁路通道规划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将引发通道规划变化调整;同时通道具有显着的“线形”特征,通道中任意一段如果存在缺失不通或拥堵不畅的情况,该段将成为制约铁路通道能力的瓶颈,不能构成顺畅的国际铁路通道。针对以上特点,提出通道路径渐进决策、双层风险评估顶层逻辑流程,即首先开展国际铁路通道规划方案比选,通过宏观层国别行业风险评估,确定当前整体宏观风险最小的首选国际通道路径方案,同时综合考虑沿线国家建设意愿变化等因素,渐进决策形势发生变化情况下的首选通道路径方案;再以当前首选路径方案为对象,围绕通道中存在的缺失段/瓶颈段建设项目需求,对重点新建/改造段项目进行微观层项目风险量化评估,分析微观层项目主要风险因素,综合双层风险分布情况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建议;当形势发生变化时,重新进入迭代流程,评估确定首选路径方案。(3)构建宏观/微观双层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目前相关铁路建设风险研究,仅局限于单个项目对象,不适用于由若干项目组成的国际通道宏观布局,且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和专家经验法为主,缺乏定量的系统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支撑。本文基于案例参照法和工作分解结构法,建立了通道建设风险因素清单,构建了宏观层目标国行业环境和微观层项目建设风险双层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在充分比选风险评估理论与量化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宏观层国别行业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微观层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双层风险评估模型在适用性方面,不仅可用于传统的微观层项目风险评估,同时还能够对宏观层通道路径布局提供支撑;在准确性方面,宏观层模型依托世界银行等相关权威数据源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具有评价数据可得性、权威性和评价过程的可复制性等优点,微观层模型融合层次分析和灰数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点,通过层次结构一致性检验和灰色模糊评价,可减少专家主观性影响、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4)中欧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实例研究以我国亟需的中欧国际铁路大能力通道为案例,渐进比选通道路径方案,提出当前首选中哈吉乌土伊通道径路方案,并分析重点缺失段建设风险,明确了高风险缺失段为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什干、撒马尔罕-阿什哈巴德新建项目及主要风险分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中国铁路“走出去”风险防范能力、支撑铁路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孙浩然[3](2018)在《法律服务业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应对 ——以西亚能源领域为视角》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中国的在国际投资舞台上的身份已经从最大的投资输入国转变为兼具高输入和高输出的国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加深,投资环境逐步优化,越来越多能源企业选择“走出去”。西亚地区坐拥丰富的油气资源,掌控这一稳定的能源产地关乎我国能源安全和未来的发展与崛起。由于常年战乱和法制不健全,在西亚投资也存在极高的风险,但同时催生了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目前我国法律服务行业的水平与国际上成熟的律师事务所还有很大差距,在代理这类需要跨国合作和调查的案件时经验和能力都有所不足。本文从实务角度出发,以综合分析的方法梳理中国能源企业在西亚地区投资历程和面临的风险,指出法律服务业在帮助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应当注重的问题,帮助企业应对投资风险,以加强自身服务水平,获取迈入法律服务行业尖端领域的机会。

张帅[4](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及地位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国访问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可以更加密切、各国间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合作层次更是深入。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我国和沿线国家通过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要素在市场中的生产效率,消费的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各级市场之间形成互通有无、相互融合的交流平台,这样可以促使沿线国家实现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从而可以进行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共建文明、开放、配合、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带。”从《愿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是软性的,它只是指出了一个大致方向。“一带一路”建设由许多合作领域和机制组成,各个组织的发展目标并不全部相同,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达成共赢局面的一个美好契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是全局性的,目标实现的是长期的。本文在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特征、沿线国家的相对地位及核心国家(国际地位高的国家)的影响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特征。现阶段,世界经济还在震荡和缓慢恢复中,许多区域组织间的合作方兴未艾。“一带一路”的开展需要利用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建设,促进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结构,分析网络中的国家贸易关系特征及演化。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基于关系属性的“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指标对国家贸易关系进行深度探讨,利用Gephi软件形成贸易可视化图,直观地显示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基本形式,整体网络属性和各国间的微观发展情况。“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国家相对地位的测算。随着“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提出,国家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使“一带一路”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贸易共同体,通过测算国家在“一带一路”中的相对贸易地位,塑造贸易网络组织和政治格局。以贸易网络的视角出发,通过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网络的特征情况,跨学科的深入分析成为了新兴的研究方法。一个相对复杂的网络主要是由抽象化的节点和贸易权重的边构成集合,形成了国家贸易关系网络。本文以研究区域组织网络为目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手段,将国际贸易网络作为整体,分析沿线国家在网络影响下的相互关系,测算沿线国家在区域经济中的出入度和中心势。“一带一路”凝聚子群和核心国家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横跨亚欧大陆,最西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带,最东端是东盟等国贸易往来活跃,中间的各个国家贸易前景良好,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中亚、俄罗斯到达波罗的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南海经过印度洋,可以到达欧洲沿海各国。涉及国家众多,通过分析“一带一路”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定量测算出核心国家,并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区域,核心国家影响着哪些附属国家,即“一带一路”网络中的子群结构分析。通过对“一带一路”板块细分,紧抓核心国家贸易,带动周边国家经济联动,从而更有效的实施战略。21世纪以来,各国的贸易来往频繁,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更加严峻,中国及其他国家如何在当今时代以合作共赢的角度来促进彼此的经济增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整体研究、国家个体的贸易发展和区域组织中凝聚子群的详细分析,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矩阵进行数学变化,量化了贸易指标,客观科学地对“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跨时间、跨地域的分析。综合来看,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道路是曲折的,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但中国和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经济持续发展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中国在发展中协同友好的国家通过抵制霸权主义,共同构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可以在多方合作中协同各国构建良好的关系,共同构建国家富足人民安康的盛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减少自然地理、地缘阻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一同建立互利互惠的贸易网络,和谐自由、开放包容的关系网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凝聚积极、友好、和平发展的各国力量,创造先进、文明、美好的明天。

杨永伟[5](2017)在《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几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目的地及矿种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投资效率不高。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低下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趋势的反差,为提高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本文通过对大量有海外矿业投资活动的中国企业调研及其投资案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低的四个主要原因及存在问题;而且,通过对投资效率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影响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的非资源因素的五大关键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理论及应用、矿业人才国际化及管理、海外人身和资产安全及保护、矿业投资企业的性质及效率、矿业资本市场及融资效率五大关键因素进行了评价及权重确定;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或投资建议。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评价的研究,本文认为:缺乏对中国海外矿业投资理论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国际化矿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高,以及保护体系不健全;作为中国海外矿业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性质及效率差异大;中国企业的矿业融资环境不佳,尤其是矿业资本市场及融资效率不高,是导致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战略盲目、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策略不完善,从而造成投资效率低下的五个重要原因。本文首次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理论框架或新观点(三种):“双轮驱动”理论、矿业产业结构提升理论、投资与贸易互补理论;首次构建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评价体系、中国企业矿业人才国际化评价及培养体系框架、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评价及保护体系框架。

田宗会[6](2016)在《美国对埃及政策研究(1953-197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中东地区成为他们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随着英法殖民统治势力渐次退出中东,苏联逐步开始向该地区进行渗透与扩张,从而对美国的中东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埃及作为中东地区具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当代重要地缘政治地位的大国,起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领袖的作用,引起了美苏的高度重视。美国为了维护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将埃及视为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扩张的重要战略支点,把引导阿拉伯世界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堡垒看作是美国冷战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尝试以宏观世界史的视角为论述的出发点和现实基础,系统地考察了美国从艾森豪威尔到尼克松政府时期对埃及的“拉拢”、“平衡”、“援助”、“强硬”与“缓和”的政策历史进程,揭示了美国对埃及政策特点、实质及其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借鉴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以便做到更加客观全面地阐述有关问题。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四章。前言和结语分别探讨了研究缘起及主要观点。第一章考察了美国埃及政策的形成背景。二战期间,中东地缘战略地位凸显,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美国石油政策和中东战略的重要目标。二战结束后,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冲击着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地位,苏联趁机向中东地区渗透。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寻求地区大国的支持,杜鲁门政府对埃及实施了积极的“拉拢”政策。第二章阐释了美国埃及政策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因素。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既是美苏冷战激烈的对抗期,又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泛起的高潮期。为了反击苏联共产主义在中东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和渗透,团结盟友、缓和阿以关系,引导纳赛尔民族主义为旗帜的阿拉伯世界成为美国反苏联盟的重要支点,促成了《英埃协定》签订,巴格达条约组织建立;实施了平衡阿以关系的“阿尔法计划”、边缘化埃及的“欧米茄计划”和孤立埃及的艾森豪威尔主义。第三章揭示了肯尼迪政府时期实施“和平战略”的实质。为防止埃及进一步导向苏联,实施了更大规模的“粮食换和平计划”,对冲了苏联在埃及的援助,缓解了美埃关系。约翰逊政府时期,在和解埃以关系失败的情况下,对埃及采取了逐渐“强硬”的政策,并默许以色列发动“六五”战争,打击了纳赛尔主义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势头。美国对以色列一边倒的支持政策,导致美埃关系的破裂。第四章探究了尼克松政府时期对埃及的“缓和”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萨达特为打破埃以之间“不战不和”的对抗局面,发动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美国通过基辛格“穿梭外交”的“缓和”政策,主导并推动了埃以一系列重要协议的签署,美国与埃及恢复了外交关系,排挤了苏联在中东的势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结论部分在总结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埃及政策的演变过程、政策特点及其对中东格局深远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影响美国埃及政策的深层原因:美苏冷战,阿以和平,阿拉伯民族主义,犹太利益集团及美国总统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多维度深层次地揭示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实质。

杨露[7](2015)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不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自改革开放之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十分的快。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第三大国,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区位和产业选择中有许多机理还不是特别的清楚。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实证研究虽然不少,研究的还不是特别的全面。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很少的进行实证的分析和研究,一些基准已经不能应用到现在的经济当中。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建议也不是特别的完整。在当前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梳理,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结合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的分布状况。本文将对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动态面板的GMM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对于产业选择的研究,把中国目前的产业进行划分。产业分成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和瓶颈产业四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的产业特征选择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基准。接下来在运用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对不同的产业进行分析,分析各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不同作用。最后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区位选择的建议,对不同的区位提出产业选择的建议。

向姣姣[8](2015)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 ——基于投资动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国际直接投资是维系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实质是母国投资动机匹配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国际资源配置。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日益深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正成倍增长,其覆盖国家和地区也在稳步增加,然而其区位分布所表现出的投资结构特征,仍以小规模投资为主,大规模投资高度集聚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新常态”下,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合理布局中国OFDI区位选择,优化匹配本国投资动机与东道国区位优势,使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最大化的双赢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母国投资动机的视角,揭示新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实证研究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捕捉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特征;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中国OFDI区位选择所产生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回答中国OFDI区位选择是否引致双赢发展。两方面研究内容的有机融合,以期得出适合现阶段中国OFDI区位选择和“走出去”战略的政策启示。通过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展现出以市场寻求型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动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主要分为面向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寻求型、面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寻求型和面向资源丰裕类国家的资源寻求型。通过对投资动机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匹配,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投资动机均以市场寻求型为主,并逐步向技术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转移。2003-2012年,中国面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比重,流量和存量分别从2003年的87.9%、92.2%下降到71.0%、77.4%,面向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从2003年的6.5%、3.0%上升至2012年的11.8%、10.0%。面向资源丰裕类国家的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从2003年的5.6%、4.8%上升至2012年的17.3%、12.6%。(2)多元化的投资动机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形成别具一格的发展之路。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经历了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发展的过程,21世纪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在规模和区位选择上成为后起之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1979年8月“出国办企业”政策拉开了序幕,到2000年3月“走出去”战略的明确提出加速了步伐。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多元化的投资动机驱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在总体规模、行业结构以及区位选择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2003-2012年,OFDI流量和存量分别保持了47.9%、34.0%的高增长,2012年OFDI流量攀升至87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行业结构逐步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的重工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高利润的服务业倾斜,呈现国际直接投资服务化的良好趋势。区位选择也正在向广元化拓展,流量和存量面向国家和地区,分别从2003年的99个、129个扩大到2012年的153个、177个,累计覆盖全球77.4%、81.0%的国家和地区。(3)多元化的投资动机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向不同类别国家和地区的区位选择表现出差异化的制度偏好。东道国制度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驱动因素,从母国投资动机和东道国制度质量双重约束视角,基于2003-2012年中国面向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ofdi流量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和扩展投资引力模型,考察东道国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环境对技术、市场及资源寻求动机下ofdi投资选择和投资规模的约束作用。结果发现:中国ofdi投资规模偏好优越的制度环境,而投资选择偏好恶劣的制度环境。在多元化的投资动机驱动下,技术寻求型ofdi投资规模对优越制度质量的依赖较弱,但市场和资源寻求型ofdi投资规模对其依赖较强,尤其对政权稳定性、政府效率、监管质量和腐败控制。(4)多元化的投资动机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向不同类别国家和地区呈现差异化的贸易效应。进出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进出口贸易效应是ofdi区位选择首要且最直接的反馈效应。为此,从母国投资动机视角,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机理分析基础上,基于2003-2012年中国对106个国家和地区ofdi存量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利用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分别从总样本和分投资动机的子样本考察中国ofdi区位选择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效应。结果发现:中国ofdi区位选择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显着的创造效应。在多元化的投资动机驱动下,技术寻求型ofdi对与东道国的进口贸易具有显着的创造效应,市场寻求型ofdi对与东道国的出口贸易有显着的创造效应,资源寻求型ofdi对与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显着的创造效应。(5)多元化的投资动机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向不同类别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化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源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对外直接投资最深层次的反馈效应。为此,从母国投资动机视角,在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理分析基础上,将ofdi逆向技术溢出按溢出来源分为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三类,基于2003-2012年中国对76个国家和地区ofdi存量跨国面板数据和2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ch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不同投资动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检验不同投资动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及各地区tfp影响的差异性。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部地区tfp的增长呈显着的正效应。在多元化的投资动机驱动下,在“走出去”战略发展的当前阶段,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对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寻求型OFDI。本文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进出口贸易、逆向技术溢出两方面效应的研究,验证了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规范了相关问题的分析框架,也为中国OFDI区位选择和“走出去”战略得出了有益的政策启示。“新常态”下,随着中国对高度集聚投资结构的调整,合理匹配自身投资动机与东道国制度风险以优化投资,是保障“走出去”战略实现双赢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随着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适时调整投资动机,巩固和加强比较优势引导下的市场寻求型OFDI,积极关注资源寻求型的OFDI,加大技术寻求型OFDI的力度,努力由传统的市场寻求型OFDI向技术寻求型OFDI转变,是保障“走出去”战略实现双赢发展的着力点。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OFDI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将会持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未来可能的研究能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效率寻求型投资动机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借助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和合适方法得出更为严格而细致的研究结论;投资主体和行业的异质性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投资结构调整下中国OFDI区位选择制度偏好的可能变化;技术吸收转化效率对中国实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对母国产业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肖艳[9](2014)在《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典范,中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所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羡慕;随着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增长速度仍表现强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如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充分表达中国强烈的发展意愿的同时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考量,从而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就中国与其他14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额及商品贸易结构的特征;其次对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结构,结合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现行合作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第一章是陈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文献回顾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新殖民主义研究、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中非合作研究、中亚合作研究、中南美洲研究、优惠贸易安排研究;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列明了该课题研究将涉及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明确了方向。第二章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界定进行了分类,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部分小岛国成为其构成的主体;本课题研究目标体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划分标准,而收入划分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波动。其次,就基本社会属性中的人口、地理面积、贫困状况、医疗服务、生育率、国民受教育情况、政体特征以及与台湾的邦交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就自然资源方面分析了七个领域的属性特征: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土地、森林、矿产;最后,就基本经济属性进行了概括总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设施、电力及能源供应、GDP变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状况、债务情况分别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概括说明,详细数据见附录,大量的分析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其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最近60年的时间内,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筑底反弹过程,底部区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期间,进口则出现了与出口非常类似的状况;除去金砖五国后,出口和进口在全球的平均占比普遍在9%-27%间波动,中低收入国家的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度仍然极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出口和食品出口对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从进口结构发现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在对于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上是不尽相同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的采购市场面临来自外界的竞争远远高于内部的竞争,内部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就商品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区域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总结概括,地理远近的因素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影响,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背景使得该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第三,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变动和结构特征分别进行的分析总结;第四,就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建立起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第四章就中国与亚洲区、非洲区、中南美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小岛国中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情况和贸易商品结构情况作了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在大量的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商品类型比较广泛,工业制成品出口满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自中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进口占比较高。第五章由于全球在服务贸易的统计上还处于不完善的状况,故服务贸易的国别数据严重匮乏,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间的服务贸易的特点;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整体中的占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中国出口能力略胜非洲国家;中非间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和特征是: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非间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对非相关服务贸易严重依赖中国的单方面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的推广面临障碍;最后就中非服务贸易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第六章首先就中国2011年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投资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然后基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分布进行了梳理,主要对电力、矿业、农业、银行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投资详细分析了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趋势和规模;根据世界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资料预测不断上升的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排名变化,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方向和市场。第七章就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中国已启动多区域条件下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的布局建设;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主;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开放程度较高;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探讨了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满足了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给惠政策冲淡;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制度化机制缺乏;中国与金钻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严重匮乏;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战略规划仍未列入中国经贸发展的中心;故加强机制化建设应成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八章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LMI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对LMI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加快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构建促进LMI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达成贡献力量。第九章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一,明晰中国在各区域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的明晰,相关项目的整合与推进,以实现和提升中国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和参与度。第二,规划中国依赖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基本生产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的战略布局。第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展与发展程度相关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和经济实力。

乔胜[10](2013)在《世界遗产萨那古城的建筑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萨那古城(The Old City of Sana’a)位于也门首都萨那市区的东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萨巴王国时期,萨那就是控制高原贸易路线的要塞之一。希米叶尔王国时期,萨那作为第二首都和皇室宫殿所在地,城内修建了着名的古丹宫。公元7世纪,萨那古城作为伊斯兰教重要的传播中心,其城内建筑成为伊斯兰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古城内众多的塔屋住宅在整个阿拉伯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萨那先后受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萨那古城曾因自然或人为灾难多次毁坏并多次重建。1918年,土耳其人退出也门后,叶海亚伊玛目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受其专制统治政策影响,萨那古城对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使得城内很多传统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下来。1962年也门共和国建立,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也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周边地区居民大量涌入萨那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给萨那古城带来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城区无序扩张和城内基础设施的落后。另外,萨那古城内很多古建筑特别是传统民居,因为缺乏维护而日益破败。面对这些问题,也门当局政府无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为了保存这座历史名城,在也门政府的请求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发起了萨那古城保护行动。在保护行动中,教科文组织向也门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并吸引了众多国际力量的参与,在保护世界遗产的同时,也为当地训练了一批专业人员。经过大量保护和修复工作,萨那古城重新焕发生机,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萨那古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叙述了萨那古城从萨巴王朝到也门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分析萨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萨那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及特点,萨那城内现保留的主要建筑有清真寺、住宅、公共浴室等,这里重点介绍了当地传统住宅的建筑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萨那古城保护行动,首先先分析了现代化对古城的影响及古城自身面临的问题,随后对保护行动的各方面进行论述,特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行动的指导作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此次萨那古城保护行动对我国世界遗产及文物保护的启示。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萨那古城传统建筑的特点,论述了现代化过程中萨那古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能够完善目前国内对萨那古城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理论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工具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特色创新
第二章 中东能源的海上通道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海上通道
        二、能源安全
    第二节 中东能源海上通道的分布
        一、霍尔木兹海峡
        二、曼德海峡
        三、苏伊士运河
        四、土耳其海峡
    第三节 中东能源海上通道的特点
        一、影响力差距大
        二、安全因素复杂
    第四节 保障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的意义
        一、保证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诸多国家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东本区域的影响因素
        一、相关国家国内局势不稳
        二、区域内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三、恐怖主义
        四、海盗活动频繁
        五、自然地理因素
    第二节 域外影响因素
        一、域外大国与地区大国的战略博弈
        二、域外大国间的战略博弈
第四章 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评价分析
    第一节 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突变特征
    第二节 基于突变理论的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评价模型建构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与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三、突变模型的确定与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状态综合分析评价
    第三节 应用分析
        一、控制变量指标分值的确定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其安全状态评价
        三、评价结果优化
        四、结果综合分析
第五章 保障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开放多元的通道安全保障力量体系
    第二节 建立安全状况动态评估机制
    第三节 增强过往船只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规划
    2.1 国际铁路通道定义与内涵
    2.2 “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必要性
    2.3 “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现状及规划
    2.4 “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项目需求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铁路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能力分析及合作策略研究
    3.1 中国铁路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能力SWOT分析
    3.2 中国铁路参与国际通道建设市场环境分析
    3.3 中国铁路参与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总体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研究
    4.1 风险的定义
    4.2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4.3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4.4 基于工作分解结构法的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4.5 项目建设风险因素清单
    4.6 本章小结
5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渐进决策与风险双层评估指标体系
    5.1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评估特点
    5.2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渐进决策与风险双层评估流程
    5.3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双层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双层量化评估方法与计算模型
    6.1 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双层量化评估方法比选
    6.2 基于主成分法的宏观层国别行业风险评估模型
    6.3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微观层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中欧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评估实例研究
    7.1 中欧国际铁路通道现状与问题
    7.2 中欧国际铁路大能力通道必要性及路径方案
    7.3 构建中欧国际铁路大能力通道方案渐进决策分析
    7.4 当前形势下中欧通道建设风险双层评估
    7.5 中欧通道建设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法律服务业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应对 ——以西亚能源领域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中国企业西亚能源投资现状
    第一节 中国企业对西亚投资情况和风险简述
    第二节 我国企业在西亚能源投资模式
    第三节 能源领域投资在法律上的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与西亚各能源国缔结条约情况
        一、中国与西亚各国签订的BIT情况
        二、中国加入的争端解决多边协定
第三章 中国企业在西亚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一节 西亚地区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一、战争风险
        二、征收风险
        三、政府违约风险
        四、市场准入风险
    第二节 西亚地区投资面临的经营风险
        一、环保法律风险
        二、劳动法律风险
第四章 西亚地区能源投资风险催生的法律服务需求
    第一节 法律服务行业可以应对的风险范畴
    第二节 应当如何应对项目各阶段具体风险
        一、投资准备阶段
        二、通过投资稳定性条款和重新谈判条款转移主权风险
        三、从“北京城建诉也门政府案”看利用国际仲裁解决征收纠纷
        四、充分研究东道国国内法律及国际软法避免风险
        五、通过国际投资保险获得救济
    第三节 法律服务行业在投资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一、法律调查在前期介入的必要性
        二、事先风险防范为主的预案
第五章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方向
    第一节 我国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与横向对比
        一、我国法律服务行业现状
        二、与海外律师事务所相比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律师应当加强国际法律实务能力
    第三节 中国法律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及地位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1.1.2 “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提出和现状
        1.1.3 国际地位研究缺乏对多边关系网络的关注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1.2 结合金融对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的综述
        2.1.3 结合汇率对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的综述
    2.2 国家贸易地位理论综述
        2.2.1 基于进出口贸易的国际地位测算
        2.2.2 基于贸易结构的国际地位测算
        2.2.3 基于贸易附加值的国际地位测算
    2.3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概述
        2.3.1 区域经济
        2.3.2 经济带
    2.4 “一带一路”文献综述
        2.4.1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文献研究
        2.4.2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文献研究
        2.4.3 “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文献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3.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概述
        3.1.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指标
        3.1.3 社会网络分析在国际贸易的应用
    3.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分析
    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地位测算
        3.3.1 国家的中心度分析
        3.3.2 “核心—边缘”结构的核心度分析
        3.3.3 国家在贸易组织中的结构洞分析
    3.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凝聚子群分析
        3.4.1 “C层次派系”分析
        3.4.2 建立在可达性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分析
        3.4.3 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分析
    3.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3.5.1 离散的核心边缘模型
        3.5.2 连续的核心边缘模型
第四章 数据说明
    4.1 研究范围
    4.2 数据来源及整理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和国家的确定
        4.3.1 区域确定
        4.3.2 国家确定
    4.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和国家确定
        4.4.1 区域确定
        4.4.2 国家确定
    4.5 数据缺失说明
        4.5.1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数据说明
        4.5.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数据说明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网络及国家地位分析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背景
        5.1.1 历史背景
        5.1.2 国际背景
        5.1.3 国内背景
        5.1.4 新时期背景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组织的整体分析
        5.2.1 贸易网络的聚类系数
        5.2.2 贸易网络的整体密度
        5.2.3 贸易网络的组织地位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贸易分析
        5.3.1 国家地位分析
        5.3.2 国家的贸易程度
        5.3.3 国家权力发展的趋势
        5.3.4 国家在贸易组织中的结构洞分析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版块分析
        5.4.1 区域板块的研究概述
        5.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国家分析
        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依存度分析
        5.4.4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章节小结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及国家地位分析
    6.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
        6.1.1 历史背景
        6.1.2 国际背景
        6.1.3 国内背景
    6.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织的整体分析
        6.2.1 贸易网络的聚类系数
        6.2.2 贸易网络的整体密度
        6.2.3 贸易网络的组织地位
    6.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分析
        6.3.1 国家地位分析
        6.3.2 国家的贸易程度
        6.3.3 国家权力发展的趋势
        6.3.4 国家在贸易组织中的结构洞分析
    6.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版块分析
        6.4.1 区域板块研究概述
        6.4.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国家分析
        6.4.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依存度分析
        6.4.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一带一路”组织整体的研究结论
        7.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论
        7.1.3 “一带一路”区域版块的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国家多方贸易合作机制的加强
        7.2.2 核心国家支持,小国积极参与
        7.2.3 行业产业加快国际指标的认可
        7.2.4 跨国企业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7.2.5 发挥华人华商作用,构建贸易合作新局面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1.3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研究历史及现状 1.4
    研究思路、调研结论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流程框架 1.6
    主要工作量 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权重确定 2.1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界定 2.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关键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3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理论及应用 3.1
    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最新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3.2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3.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特点 3.4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理论探讨 4
    中国矿业人才国际化评价及培养模式 4.1
    中国矿业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要素及分析 4.2
    中国矿业人才国际化评价模型及方法 4.3
    中国国际化矿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4
    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及原则 5
    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 5.1
    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及分析 5.2
    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对比及原因分析 5.3
    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及方法 5.4
    中国海外矿业企业人身和资产安全保护系统构建及对策 6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企业的性质及效率 6.1
    国有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经验教训及原因分析 6.2
    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优势、困难与出路 6.3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对比 6.4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合作模式及其投资效率 6.5
    中国矿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7
    矿业资本市场及融资效率 7.1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作用 7.2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经验 7.3
    中国矿业融资市场的现状、不足及特点 7.4
    中国企业矿业融资对策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美国对埃及政策研究(1953-197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本论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论题的研究资料构成
第一章 美国对埃及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美国与埃及的早期关系
        一、“孤立主义”时期美国与埃及的交往
        二、二战期间美国与埃及的关系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苏在埃及的冷战角逐
        一、埃及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二、英国在埃及势力的削弱
        三、苏联对埃及的介入和渗透
        四、美国遏制苏联在埃及的影响
    第三节 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埃及政策
        一、冷战和非殖民化背景下美国的中东战略
        二、美以特殊关系形成及其对埃以关系的影响
        三、美国积极介入埃及废除《英埃同盟条约》
        四、倡议筹建“中东司令部”
    小结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埃及的政策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政策的定位
        一、美国视埃及为中东地区遏制战略的重要支点
        二、杜勒斯中东“事实调查之旅”
        三、推动《英埃协定》的签订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以关系的平衡
        一、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平衡埃以关系的“阿尔法计划”实施
        三、安德森推动埃以和谈的失败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政策的调整
        一、实施“欧米茄计划”
        二、应对苏伊士运河危机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与美埃关系的新变化
    小结
第三章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埃及的政策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的埃及政策
        一、肯尼迪政府对埃及的“援助”政策
        二、肯尼迪政府对埃以关系的平衡
        三、北也门内战与美埃关系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埃及政策
        一、约翰逊政府对埃及政策的调整
        二、对埃及援助政策的新变化
        三、“六五”战争与美国对埃及的政策
    小结
第四章 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对埃及的政策
    第一节 第一届尼克松政府对埃及的政策
        一、尼克松政府对埃及政策的初步制定
        二、“消耗战”时期尼克松政府对埃及的政策
        三、“临时运河协议”中的美埃交涉
    第二节 第二届尼克松政府对埃及的政策
        一、十月战争前夕的美埃关系
        二、十月战争中美国对埃及的政策
        三、美国与埃以“脱离接触”
    小结
结语
    一、美国埃及政策的演变历程
    二、美国埃及政策特点及其影响
    三、影响美国埃及政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概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与产业选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区位选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2 产业选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风险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征
    4.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4.2.1 市场类因素
        4.2.2 成本类因素
        4.2.3 贸易类因素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和描述
        4.3.1 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动态面板模型的设定
        4.4.2 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4.4.3 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结果
        4.4.4 动态面板模型残差的平稳性检验
    4.5 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分布特征
    5.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体系
        5.2.1 产业比较优势基准
        5.2.2 国内投资的引致基准
        5.2.3 贸易创造基准
        5.2.4 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
    5.3 各产业群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基准
        5.3.1 先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基准
        5.3.2 主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基准
        5.3.3 支柱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基准
        5.3.4 瓶颈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基准
    5.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分析
        5.4.1 先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5.4.2 主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5.4.3 支柱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第6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6.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6.1.1 对不同规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6.1.2 对不同投资动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6.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6.2.1 美洲市场的产业选择
        6.2.2 亚洲市场的产业选择
        6.2.3 欧洲市场的产业选择
        6.2.4 非洲市场的产业选择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 ——基于投资动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FDI区位选择理论的深入拓展
    1.2 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范畴界定
        2.1.1 国际投资
        2.1.2 对外直接投资
        2.1.3 投资动机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学派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动态发展
        2.2.4 发展中国家FDI适用性理论
        2.2.5 国际贸易学说与区位选择
    2.3 现有研究综述
        2.3.1 OFDI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研究
        2.3.2 OFDI贸易效应研究
        2.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3.4 中国OFDI区位选择路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OFDI区位选择概况考察:2003--2012
    3.1 OFDI发展历程:世界与中国
        3.1.1 OFDI的全球背景:多极化
        3.1.2 中国OFDI战略:“走出去”
    3.2 中国OFDI的整体特点
        3.2.1 规模特征
        3.2.2 投资主体
        3.2.3 投资来源
        3.2.4 行业构成
        3.2.5 避税动机
    3.3 中国OFDI区位选择
        3.3.1 区位分布的概况
        3.3.2 区位分布的各洲比例
        3.3.3 区位分布的投资结构及排名
        3.3.4 区位分布的空间演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4.1 投资动机:投资推动力
        4.1.1 中国OFDI投资动机
        4.1.2 投资动机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
        4.1.3 母国投资动机、区位优势及区位选择
    4.2 东道国投资环境:投资引力
        4.2.1 制度与OFDI区位选择
        4.2.2 制度质量分类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
        4.2.3 制度质量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假设
    4.3 制度质量、投资动机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实证
        4.3.1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的引入
        4.3.2 样本选取说明
        4.3.3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分析与解释
        4.4.1 基础回归结果
        4.4.2 制度质量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4.4.3 不同投资动机的制度质量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的差异
    4.5 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贸易效应
    5.1 OFDI贸易效应的机理分析
        5.1.1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5.1.2 OFDI的贸易效应影响机制:创造效应或替代效应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2.1 引力模型的设定及变量选取
        5.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5.2.3 变量的统计描述及数据来源
    5.3 投资动机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贸易效应实证
        5.3.1 总样本实证分析
        5.3.2 不同投资动机的样本实证分析
    5.4 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贸易效应实证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6.1 OFDI区位选择、投资动机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6.2.1 CH模型的扩展
        6.2.2 数据处理
        6.2.3 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6.3 投资动机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逆向技术溢出实证
        6.3.1 不同投资动机的全国层面逆向技术溢出
        6.3.2 地区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
        6.3.3 模型的回归分析
    6.4 中国OFDI区位选择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2.1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持续均衡发展
        7.2.2 投资动机引导下的中国OFDI区位选择路径
        7.2.3 实现投资与贸易区位一体化发展
        7.2.4 由“投资获取市场”向“投资获取技术”转变
    7.3 研究特色及创新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A 中国OFDI流量和存量行业数据(2004-2012)
附录B 中国OFDI和贸易各州分布数据(2003-2012)

(9)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殖民主义研究
        1.2.2 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
        1.2.3 中非合作研究
        1.2.4 中亚合作研究
        1.2.5 中南美洲研究
        1.2.6 优惠贸易安排研究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2.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2.1.1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
        2.1.2 最不发达国家
        2.1.3 内陆国家
        2.1.4 小岛国
    2.2 收入划分标准的历史回顾
    2.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属性特征
        2.3.1 人口特征
        2.3.2 地理面积特征
        2.3.3 贫困特征
        2.3.4 基本医疗服务特征
        2.3.5 国民教育特征
        2.3.6 政体特征
        2.3.7 与台湾之外交关系
    2.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资源属性特征
        2.4.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原油资源属性特征
        2.4.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资源属性特征
        2.4.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属性特征
        2.4.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属性特征
        2.4.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属性特征
        2.4.6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属性特征
        2.4.7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属性特征
    2.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属性特征
        2.5.1 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2 铁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3 港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4 航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5 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2.5.6 电力及能源供应结构状况
        2.5.7 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5.8 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增长状况
        2.5.9 债务情况
    2.6 关于数据的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3.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3.1.1 商品贸易整体情况
        3.1.2 商品贸易出口结构特征
        3.1.3 商品贸易进口结构特征
        3.1.4 商品贸易的出口区域结构特征
        3.1.5 商品贸易的进口区域结构特征
        3.1.6 服务贸易总额情况
        3.1.7 服务贸易结构情况
    3.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投资中的地位
        3.2.1 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回顾
        3.2.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3.2.3 2010 年世界投资新动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1 中国与亚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1.1 中国与东亚国家
        4.1.2 中国与西亚国家
        4.1.3 中国与南亚国家
        4.1.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4.1.5 中国与中亚国家
    4.2 中国与非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2.1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4.2.2 中国与东部非洲国家
        4.2.3 中国与西部非洲国家
        4.2.4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
        4.2.5 中国与北部非洲国家
        4.2.6 中国与中部非洲国家
    4.3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3.1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3.2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4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4.1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状况
        4.4.2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5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的贸易状况
        4.5.1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状况概括
        4.5.2 中国与主要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的国别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非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策略选择
    5.1 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极端状况
    5.2 中国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状况未改变
    5.3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5.3.1 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5.3.2 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5.3.3 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
    5.4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的策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投资
    6.1 2011 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6.1.1 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6.1.2 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6.1.3 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6.1.4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6.1.5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6.1.6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6.2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2.1 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分行业发展状况
        6.3.1 电力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2 矿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3 农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4 银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5 制造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4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及特点
    7.1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
        7.1.1 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 G20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
        7.1.2 中国已启动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的经贸合作机制布局
        7.1.3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中心
        7.1.4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
        7.1.5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开放程度较高
        7.1.6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
    7.2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7.2.1 自贸区建设满足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
        7.2.2 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
        7.2.3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
        7.2.4 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给惠政策冲淡
        7.2.5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存在制度化缺陷
        7.2.6 中国较金钻中低收入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显着匮乏
        7.2.7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规划仍未列入中国战略发展之中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及实施
    8.1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
        8.1.1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渐失去经济增长之拉动力
        8.1.2 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亚洲周边国家争抢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8.1.3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受阻,实现当地就业目标难度依旧、
        8.1.4 中国低端制造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
        8.1.5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市场引人关注
    8.2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
        8.2.1 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8.2.2 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
        8.2.3 确保中国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8.2.4 确保中国对外投资的稳步推进
        8.2.5 确保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8.3 中国与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原则
        8.3.1 坚持与树立世界大国形象相结合
        8.3.2 坚持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8.3.3 坚持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
        8.3.4 坚持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协调
        8.3.5 坚持以更新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护就业稳定相结合
    8.4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
        8.4.1 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 LMI 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
        8.4.2 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8.4.3 加快制定和实施对 LMI 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
        8.4.4 加快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
        8.4.5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
        8.4.6 构建促进 LMI 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
        8.4.7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达成并积极推进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
        8.4.8 建设面向国企和民企的公开平等的投资绿色通道和保障机制
        8.4.9 分类指导过剩产能在 LMI 国家的全产业再造
        8.4.10 推进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8.4.11 优化对 LMI 国家援助下的人才培养结构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世界遗产萨那古城的建筑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萨那古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
    2.1 萨那古城的地理环境
    2.2 萨那古城的历史与发展
        2.2.1 伊斯兰教兴起前萨那的历史
        2.2.2 伊斯兰教时期萨那的历史
    2.3 萨那古城居民的传统生活
        2.3.1 社会管理方式
        2.3.2 传统生活习惯
3 萨那古城的建筑及其价值
    3.1 萨那古城的建筑
        3.1.1 清真寺
        3.1.2 住宅
        3.1.3 露天广场和集市
        3.1.4 水井
        3.1.5 公共浴室
    3.2 建筑特点
        3.2.1 历史性
        3.2.2 整体性
        3.2.3 多样性
        3.2.4 实用性
    3.3 萨那古城的建筑价值
4 现代化的影响和针对萨那古城的保护行动
    4.1 现代化对萨那古城的影响
        4.1.1 萨那古城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
        4.1.2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准备工作和目标
        4.2.1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准备工作
        4.2.2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目标
    4.3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计划安排
    4.4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具体措施
    4.5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预算
5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的影响与意义
    5.1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对当地的影响
    5.2 萨那古城保护行动对我国历史古城保护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东能源海上通道安全研究[D]. 於宾强. 华侨大学, 2020(01)
  • [2]“一带一路”国际铁路通道建设风险评估研究[D]. 金晶.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3]法律服务业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应对 ——以西亚能源领域为视角[D]. 孙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及地位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D]. 张帅.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5]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 杨永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美国对埃及政策研究(1953-1973)[D]. 田宗会.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研究[D]. 杨露. 东北大学, 2015(02)
  •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 ——基于投资动机视角[D]. 向姣姣.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9]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 肖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10]世界遗产萨那古城的建筑及保护研究[D]. 乔胜.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也门共和国地质研究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