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脾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啸,张淹,刘晓云,王宇,刘越,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马嘉慕,折改梅[1](2021)在《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提升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准。方法基于中药复方制剂"整体鉴别"新模式,对复方阿胶浆中植物来源中药采用一板多鉴法,红参、党参使用同一供试品溶液、同一展开剂,采用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双对照(红参使用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和红参对照药材;党参使用党参炔苷对照品和党参对照药材)进行鉴别;熟地黄、山楂使用2种供试品溶液、同一展开剂,采用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双对照(熟地黄使用毛蕊花糖苷对照品和熟地黄对照药材;山楂使用牡荆素鼠李糖苷对照品和山楂对照药材)进行鉴别。对复方阿胶浆中动物药阿胶建立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4种氨基酸含量测定。并采用一测多评法,以L-羟脯氨酸为内标,确定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含量。结果建立了复方阿胶浆中植物药鉴别的"4-3-2-2"模式,即4味中药,3种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2种展开剂,2种对照物的双对照方法,斑点清晰且专属性强。建立了复方阿胶浆中动物药阿胶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15批样品中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73~3.37、4.61~6.99、2.64~3.97、3.58~4.46 mg/mL。以L-羟脯氨酸为内标建立的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651、0.958、0.857。采用t检验、相对偏差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2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5批复方阿胶浆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含量值无显着差异。结论建立了复方阿胶浆中植物药来源中药鉴别的"4-3-2-2"模式。对处方中动物来源中药阿胶建立了4种氨基酸的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通过"一板、一测",达到"多鉴、多评"整体药味质量控制的目的,科学合理地提升复方阿胶浆的质量标准。
刘青武[2](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叶晓滨[3](2021)在《归脾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归脾丸出自宋·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归脾汤",是中医补益方剂,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皂苷、挥发油、阿魏酸钠等,有抗休克、激活胆碱能神经功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等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诸证,对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脂也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归脾丸治疗不孕不育方面也有进展。此研究总结了归脾丸的化学组成、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归脾丸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董青,马玉芹,代云桃[4](2020)在《炒酸枣仁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采集炒酸枣仁饮片11批,制备炒酸枣仁标准汤剂,建立UPLC-UV指纹图谱并测定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含量,以及工艺的稳定性。炒酸枣仁汤剂中斯皮诺素平均总浓度为(0.059±0.018)%,转移率为(49±14)%,炒酸枣仁标准汤剂出膏率为(15±1.9)%;p H为(5.5±0.52);所有炒酸枣仁水煎液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对照指纹图谱主要共有峰有7个。通过利用UNIFI信息平台进行计算机辅助UPLC/Qtof MS数据分析,提出了从传统中药提取物中快速鉴定目标和非目标成分的策略。炒酸枣仁中含有各种生物活性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类和黄铜类,建立了系统评价炒酸枣仁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实现了炒酸枣仁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为炒酸枣仁汤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也为建立炒酸枣仁的质量控制奠定科学基础。
孙晓琦[5](2020)在《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清热泻火合剂处方来源于民间验方三焦泻火汤,由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生石膏和滑石粉等药物组成。该方具有泻三焦郁热,止咳化痰,利咽之功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临床上用于治疗三焦郁热,咳嗽痰喘,咽喉肿痛,大便燥结等症。本课题旨在探索清热泻火合剂的提取和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国药典》和《中国兽药典》2015年版的相关规定,在水提工艺的研究中,采取正交试验方法对加水量、煎煮次数以及煎煮时间三个因素进行考察,经数据分析获得并验证了该合剂的最佳提取工艺。用梯度法对成型工艺中的浓缩体积、p H、增溶剂用量分别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成型条件的优选,确定了制备工艺。在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中,建立了以处方中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四味药相关指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系统适应性试验、线性关系试验、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供试品稳定性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耐用性试验等,确定了清热泻火合剂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稳定性研究。结果:清热泻火合剂的制备工艺为加入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过200目药筛,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700m L,加入0.2%山梨酸钾,调节p H范围至4.5~5.5,加入稀释10倍的吐温-80溶液14m L,加热回流30min,冷却沉淀72h后分装为每瓶100m L。质量控制研究中确定了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的薄层色谱法为定性鉴别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在0.12~0.96μg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Y=51.4728X-0.3712,r=1.000,加样回收率为98.22%,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合理可行。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测定RSD在2%以内,清热泻火合剂中黄芩苷含量不得低于1.4175mg·m L-1。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清热泻火合剂在高温、高湿和强光条件下各指标较稳定;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均表明合剂稳定性较好,有效期可暂定为12个月。结论:确定了清热泻火合剂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合理可行,易于操作且成本较低。制定了初步的质量标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其测定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精确、重复性好,确定了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的薄层鉴别方法,该方法具有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稳定性考察表明成品稳定性较好,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肖凤琴[6](2020)在《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酸枣仁为鼠李科(Rhamnaceae)植物酸枣(Zizy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的干燥成熟种子,酸枣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于《神农本草经》是治疗失眠的首选中药。现代研究表明酸枣仁中所含有的皂苷类、黄酮类及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目的:本论文以酸枣仁为研究对象,采用药效跟踪法,应用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寻找其改善睡眠的活性部位,针对该活性部位进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酸枣仁这一传统中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活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研究:首先,以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戊巴比妥钠中枢协同性实验为考察指标,对依据文献报道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不同提取物进行药效学筛选,从中获得改善睡眠最佳提取物;其次,运用经典药物化学分离技术结合现代多壁碳纳米管萃取分离技术,采用正交实验对最佳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及精制工艺研究,依据改善睡眠活性结果,从中获得改善睡眠的最佳活性部位。2、活性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对最佳活性部位中的有效组分及成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有效组分及成分,应用Agilent-DAD-HPLC色谱仪,建立其高效液相指纹色谱图,运用所建立的指纹色谱图,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SZR-ACT-MATT)改善睡眠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3、活性部位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和海马体中Glu、GABA、5-HT、DA含量,采用PCPA失眠大鼠模型观察脑组织形态学;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内GABAARα1、GABAARγ2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SZR-ACT-MATT的作用机制。结果:1、活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研究表明:采用药效跟踪法,以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戊巴比妥钠中枢协同性实验为考察指标,针对所设计的5种提取物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提取物2(醇提取物SZR-E2)为酸枣仁改善睡眠的最佳提取物。运用经典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分离得到5个分离部位,针对最佳改善睡眠活性分离部位4(正丁醇部位SZRS4),采用现代多壁碳纳米管萃取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纯化获得最佳改善睡眠活性精制物5(正丁醇洗脱物SZR-R5),酸枣仁改善睡眠最佳精制纯化工艺正交实验结果为:洗脱液用量(ml)与MWCNTs(g)的比值为40:1,药液浓度为1.5g/ml,超声提取30min。活性验证结果为:SZR-ACT-MATT>SZR-S4>SZR-E2,表明通过上述提取、分离、精制工艺的研究,最终成功地获得了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SZR-ACT-MATT)。2、活性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表明:针对SZR-ACT-MATT,通过高效液相有效组分分析表明,SZR-ACT-MATT中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总多糖、总酚酸、总蛋白、总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6、0.184、2.114、6.851、0.985、0.811、0.997、0.031、5.833;应用液质联用技术从SZR-ACT-MATT中鉴定得到了24个化合物。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法,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利用多点校正法建立了SZR-ACT-MATT指纹图谱,根据生成的14个共有峰指纹图谱模式图,使用对照品比对法,经过保留时间和色谱行为的相比,共指认9个色谱峰,分别为葛根素、阿魏酸、斯皮诺素、芦丁、橙皮苷、荷叶碱、槲皮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这9个成分均包含在SZR-ACT-MATT液质分析结果中;运用所获得的指纹图谱,确定了大鼠血清中移行成分有26个,其中原型成分入血的有11个、15个为代谢产物,通过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指认了11个原型成分中7个成分分别为葛根素、阿魏酸、斯皮诺素、芦丁、槲皮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3、活性部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SZR-ACT-MATT各剂量与模型组相比失眠大鼠下丘脑、海马体内相关神经细胞大部分得以恢复;Glu、GABA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ZR-ACT-MATT各剂量组均能提高失眠大鼠下丘脑内GABA含量,降低Glu含量、仅有高剂量组可以提高海马体内GABA含量,5-HT、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ZR-ACT-MATT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失眠大鼠脑组织中下丘脑和海马体的5-HT含量并同时降低DA含量,尤其SZR-ACT-MATT高、中剂量组可以显着提高海马体内5-HT的含量;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ZR-ACT-MATT可以显着提高失眠大鼠下丘脑内GABAARα1和γ2阳性细胞的表达,而对海马体内GABAARα1和γ2型阳性细胞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性。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证实SZR-ACT-MATT的作用机制为“SZR-ACT-MATT是基于GABA-A受体系统通路,通过调节脑组织中下丘脑的GABA及Glu含量来改善失眠的”。同时由于SZR-ACT-MATT高、中剂量组可以显着提高海马体内5-HT的含量,因此我们推断SZR-ACT-MATT其作用机制与海马体内5-HT受体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本实验采用药效跟踪法通过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得到SZR-ACT-MATT,在此基础上应用质谱分析、HPLC指纹图谱、血清药物化学、免疫组化等研究,初步论述了SZR-ACT-MATT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更好地开发利用SZR-ACT-MATT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敏[7](2019)在《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酸枣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抗炎和抗惊厥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天然药物化学分离模式下,已阐明了酸枣仁改善睡眠的部分药效物质。然而,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为手段,借鉴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模式与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不甚吻合,忽略了中药的复杂性与机体的整体性,割裂了化学成分与体内过程的相互关联。多数情况下,中药有效成分需要吸收入血,通过代谢转化生成活性产物后才能发挥整体药效作用。因此,选取有效成分时,应与药效和代谢关联分析才更精准、全面。那么酸枣仁中哪些成分被吸收进入体内,哪些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整体协调作用于机体的关键靶点等问题还不清楚。作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失眠的首选药味,酸枣仁在临床上多以汤剂的形式服用。综上,以酸枣仁水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体内过程研究其体内成分群,研究结果不仅对揭示酸枣仁治疗失眠的化学基础,且对其质量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目的:全面表征酸枣仁水提取物口服给予失眠模型大鼠后体内化学成分群,明确体内主要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探讨不同类型化学成分代谢特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酸枣仁水提取物制备及质量评价参照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策略,对酸枣仁水提物的制备过程及质量评价进行研究。以酸枣仁水提取物的出膏率,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和B的含量为指标,对酸枣仁的破碎方法、提取时间和干燥方式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优的制备工艺;按照药典方法测定酸枣仁饮片及酸枣仁水提取物中指标成分,考察水提取物的转移率和浸膏率;建立了HPLC-UV/ELSD多维指纹图谱对酸枣仁水提取物进行一致性评价;建立了LC-MS/MS法同时测定酸枣仁水提取物中9种指标性成分的方法。2.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化学成分的深度表征针对中药多成分体内过程研究缺乏体内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对照品的瓶颈问题,探索性地开展了酸枣仁多成分体内代谢过程所需分析新技术和新策略的研究。建立基于UPLC Q Orbitrap MS的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外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复制PCPA诱导的大鼠失眠模型,并评价了酸枣仁改善睡眠的药效作用;从样本前处理、色谱质谱条件、数据采集等环节着手,获得高分辨质量数和多级质谱数据;利用特征诊断离子技术,识别靶向化合物并获得其母核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非靶向原型和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开展了失眠模型大鼠体内复杂成分群研究,并探讨其代谢规律。3.酸枣仁水提取物中六个主要成分药动学研究应用UPLC Q Orbitrap MS技术,以盐酸巴马汀、大豆苷和黄芪甲苷为内标,建立了酸枣仁水提取物中6种主要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的测定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酸枣仁水提取物口服给予正常和PCPA诱导的失眠模型大鼠的药动学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最终优选确定酸枣仁水提取物制备方法为机械粉碎的方式优于铜冲捣碎;加水煎煮两次,煎煮时间每次均为120 min为优;提取液制备成冻干粉的形式保存为优。标准化工艺制备的提取物指纹图谱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均在0.9以上。10批酸枣仁水提取物的出膏率为19.2821.96%,指标成分的转移率为64.1090.11%,符合标准。LC-MS/MS同时测定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2.根据所获得化合物以及精确分子量进行化合物分子式预测,结合不同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与多级质谱碎片信息特征,共鉴定了酸枣仁中41种化合物,包括19种黄酮、11种皂苷、9种生物碱和2种其他类型化合物。酸枣仁高剂量组(30g/kg)可显着升高模型大鼠血清中5-HT含量。基于所建立的体内成分分析策略,从失眠模型大鼠尿液中鉴定了30种原型成分和26种代谢产物;通过提取离子流方式鉴定血液中14个原型和17个代谢产物。PCPA致失眠大鼠体内主要发生的代谢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甲基化。3.UPLC Q Orbitrap MS(Full MS模式)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基质效应干扰小,方法灵敏度较高。与正常大鼠相比,斯皮诺素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的血浆暴露量减少,而两者的血浆清除率明显增加。此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酸枣仁皂苷A和B的Tmax显着降低,酸枣仁皂苷A的T1/2明显增加。对于乌药碱和木兰花碱而言,与正常组相比,两者的Cmax、AUC0-t和CL有弱的变化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失眠模型条件下,显着影响了大鼠对这6个化学成分的吸收和体内暴露量。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建立了酸枣仁水提取物质量评价方法,为体内过程研究提供了稳定可控的物质基础;在体内外化学成分群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LC-HR/MS的靶向化学成分表征策略,为中药体内代谢复杂体系中目标成分的深度表征提供了有益参考;系统表征了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初步阐明了酸枣仁在病理模型条件下体内化学成分群;明确了酸枣仁中三类代表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酸枣仁的质量标志物奠定了基础,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酸枣仁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钱晓兰[8](2017)在《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养心通脉合剂处方为治疗冠心病的医院名老中医经验方。该方由炙黄芪、党参、丹参、麦冬、醋五味子、炙甘草6味中药组成,疗效确切。本研究旨在探索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对提取工艺行药效学评价分析,为今后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在制备工艺中,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养心通脉合剂中黄芪甲苷的水提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四因素进行考察,运用数据分析手段,最终获得该合剂制备工艺。在质量标准探索中,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芪、丹参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ELSD法对黄芪所含黄芪甲苷行含量测定;对养心通脉合剂行装量、pH值、相对密度检查,并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试验。通过建立小鼠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不同提取工艺对小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NO、ET-1水平的影响。结果确定了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为将炙黄芪、党参、丹参、麦冬、醋五味子、炙甘草6味中药按处方比例合并后,浸泡1小时,加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0.5小时,趁热过滤。合并3次滤液,静置过夜,过滤,取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煮沸15分钟、搅匀、过滤,分装为每瓶500ml,110℃热压灭菌30分钟,即得。质量标准研究中确定了黄芪、丹参的薄层色谱法为定性鉴别方法,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建立了HPLC-ELSD法测定养心通脉合剂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线性回归方程为:y=1.5311x+3.7183,黄芪甲苷浓度在0.04990.9998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加样回收率为96.47%102.59%,RSD=2.39%(n=6),建立的方法稳定、合理可行,规定养心通脉合剂中黄芪甲苷含量不得低于0.0284mg/ml。其装量、pH值、相对密度的检查结果也均符合要求。养心通脉合剂在3个月内质量稳定。药效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优选出的提取工艺为最佳制备工艺。结论结果表明养心通脉合剂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初步稳定性良好,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罗莉[9](2015)在《经方中成药制剂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方为经典之方,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有意识地选取、配合药物并调剂,逐渐摸索和总结出来,经久不衰、至今常用的经典药物组方,其以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着称。经方是传统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临床应用有着较高的价值。经方中成药制剂是在经方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制剂工艺制成的成药制剂,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中成药的来源,为疾病防治提供了更多选择,保证了临床用药的需要。相比其他中成药而言,经方中成药制剂有一定的优势,但经方中成药制剂不等于经方,研究表明其存在研究缺陷、药品质量标准有待完善、药品说明书缺陷、重复用药和叠加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等问题。科学认识、评价和正确使用经方中成药制剂,对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通过梳理所选46个经方对应的253个已上市经方中成药制剂品种,收集并统计这些经方中成药制剂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医保药物目录、非处方药目录及中药保护品种的收载信息,并通过质量标准、药品说明书、临床报道等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并评价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相关法律、医药政策对其进行评价,从积极开展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引入药物信息公开机制、提升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规范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药品说明书、经方中成药制剂溯源研究等多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作了相关问题探讨,为经方中成药制剂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参考。本文除开引言部分与结语部分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统计并整理我国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药品说明书,经方中成药制剂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医保药物目录和非处方药目录等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讨论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罗丹[10](2012)在《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评价及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安慰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安慰剂的评价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本课题对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进行质量评价及制备工艺进行探讨,寻找规律,实现安慰剂的客观评价,为第三方评价奠定基础。根据中药颗粒剂的特点,本课题设计为取原治疗药物适量,加入一定辅料,制成安慰剂,要求其性状与原治疗药物相似程度高,并无生理活性。故选择TCSH、 HXZQ颗粒为模型药物,智能感官技术为评价手段,对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制备工艺、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安慰剂制备工艺中,本课题参照原治疗药物固体、水溶液性状,加入10%(w/w)原治疗药物与稀释剂、矫色剂、矫味剂和其他辅料按配料比选取,经混合、干燥、粉碎、过筛、制粒、整粒制成。所述稀释剂是乳糖、面粉、蔗糖;所述矫色剂是食用焦糖色素、食用日落黄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食用10%的β-胡萝卜色素和食用果绿色素;所述矫味剂是苦味剂和阿斯巴甜。在此制备工艺条件下制成的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与原治疗药物相似度高。安慰剂验证试验中,参照原治疗药物质量标准对中药治疗药物及安慰剂进行了薄层鉴别、HPLC含量测定研究,验证在此制备工艺条件下制成的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含有且仅含有10%(w/w)的原单位治疗药物,结果良好。安慰剂质量评价中,本课题通过智能感官技术(机器视觉、电子鼻、电子舌)分别测定原治疗药物和安慰剂的形色气味,其中机器视觉对其形色、电子鼻对其气、电子舌对其味,并计算相应的相似度,再将所得的相似度进行综合评分,实现了中药安慰剂性状评价的客观量化。结果表明,按本课题安慰剂制备工艺所制成的TCSH颗粒、HXZQ颗粒安慰剂为合格品。在药理实验中,根据中药治疗药物的功能主治分别建立了两个动物模型,验证在此制备工艺条件下制成的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不具有生理活性,结果良好。本课题建立了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制备方法及评价技术方法(智能、药效),并申请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归脾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归脾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IMMS薄层色谱鉴别的建立 |
2.1.1 红参、党参 |
2.1.2 熟地黄、山楂 |
2.2 QAMS阿胶含量测定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精密度试验 |
2.2.6 稳定性试验 |
2.2.7 重复性试验 |
2.2.8 加样回收试验 |
2.2.9 QAMS的建立 |
2.2.1 0 样品测定及验证结果 |
3 讨论 |
3.1 IMMS薄层色谱鉴别 |
3.1.1 对照物的选择 |
3.1.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
3.1.3 展开方法 |
3.2 QAMS含量测定 |
3.2.1 指标成分的选择 |
3.2.2 测定方法的优化 |
(2)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1 表皮干细胞 |
2 间充质干细胞 |
3 毛囊干细胞 |
4 细胞外囊泡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炒酸枣仁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2 溶液的制备 |
1.2.1 炒酸枣仁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 |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HPLC含量测定 |
2.1.1 HPLC色谱条件 |
2.1.2 方法学考察 |
2.1.3 HPLC含量测定 |
2.2 UPLC指纹图谱测定 |
2.2.1 UPLC色谱条件 |
2.2.2 UPLC指纹图谱采集与分析 |
2.3 质谱指认 |
2.4 炒酸枣仁标准汤剂制备工艺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3 结论 |
(5)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溶媒与方法的确定 |
2.2 正交试验设计 |
2.3 提取方法 |
2.4 黄芩苷含量的测定 |
2.5 干膏收率的测定 |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7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浓缩工艺考察 |
2.2 防腐剂的选择 |
2.3 pH的考察 |
2.4 增溶剂的考察 |
2.5 确定制备工艺 |
2.6 中试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薄层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稳定性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2.3 长期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汤剂的改革与主要新剂型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酸枣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 三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 |
1.2 黄酮类化合物 |
1.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4 脂肪油类化合物 |
1.5 其它成分 |
2 酸枣仁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1 镇静催眠作用 |
2.2 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
2.3 增强免疫作用 |
3 酸枣仁的开发应用情况 |
3.1 酸枣仁的药用开发 |
3.2 酸枣仁的保健食品开发应用情况 |
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筛选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药材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 |
2.1.1 基于2015 版《中国药典》的酸枣仁检测 |
2.1.2 基于ITS2 序列的酸枣仁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检测 |
2.2 酸枣仁改善睡眠不同提取物的筛选 |
2.2.1 提取工艺的设计 |
2.2.2 酸枣仁不同提取工艺改善睡眠的药效学筛选 |
2.3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的筛选 |
2.3.1 分离纯化 |
2.3.2 精制纯化 |
2.3.3 药效学筛选 |
2.4 精制工艺参数优选及活性验证 |
2.4.1 考察指标的确定 |
2.4.2 正交试验优选 |
2.4.3 活性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结果 |
3.1.1 基于2015 版《中国药典》的检测结果 |
3.1.2 酸枣仁药材ITS2 序列分析 |
3.2 酸枣仁中不同提取工艺改善睡眠的药效学筛选结果 |
3.3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的筛选实验结果 |
3.3.1 各分离部位药效学筛选结果 |
3.3.2 各精制物活性筛选实验结果 |
3.4 精制工艺参数优选及活性验证结果 |
3.4.1 正交实验工艺优选结果 |
3.4.2 活性验证实验结果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有效组分及含量分析 |
2.1.1 酸枣仁皂苷A含量测定 |
2.1.2 斯皮诺素含量测定 |
2.1.3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1.4 总皂苷含量测定 |
2.1.5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2.1.6 总酚酸含量测定 |
2.1.7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1.8 总蛋白含量测定 |
2.1.9 总脂肪酸含量测定 |
2.2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
2.2.1 样品处理 |
2.2.2 色谱条件 |
2.2.3 质谱条件 |
2.2.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分析结果 |
3.2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1.1 对照品的制备 |
2.1.2 样品溶液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精密度实验 |
2.3.2 重复性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4 多元统计分析 |
2.4.1 聚类分析 |
2.4.2 PCA及因子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图谱采集 |
3.2 共有峰的确定 |
3.3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指认 |
3.4 参照物的选择 |
3.5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3.6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3.6.1 聚类分析分析结果 |
3.6.2 PCA及因子分析结果 |
3.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学的建立 |
2.2.1 血清样本的采集 |
2.2.2 采血时间的选择 |
2.2.3 血清样品的处理方法 |
2.4 血清样品指认 |
3 结果分析 |
3.1 采血时间考察结果 |
3.2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提取物血中移行成分确认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PCPA大鼠失眠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PCPA失眠大鼠脑组织相关因子的测定 |
2.3.1 样品处理 |
2.3.2 操作步骤 |
2.4 PCPA失眠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 |
2.4.1 石蜡切片制作 |
2.4.2 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 |
2.5 PCPA失眠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研究 |
2.5.1 石蜡切片制作 |
2.5.2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PCPA失眠大鼠脑组织相关因子测定结果 |
3.1.1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下丘脑GABA、Glu水平的影响 |
3.1.2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下丘脑5-HT、DA水平的影响 |
3.1.3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海马体内GABA、Glu水平的影响 |
3.1.4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海马体内5-HT、DA水平的影响 |
3.2 PCPA失眠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3.3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3.3.1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下丘脑内GABAARα1 和γ2 表达的影响 |
3.3.2 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对大鼠海马体内GABAARα1 和γ2 表达的影响 |
3.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酸枣仁镇静催眠作用研究进展 |
2.1.1 酸枣仁镇静催眠作用的活性部位筛选 |
2.1.2 皂苷类成分的镇静催眠作用 |
2.1.3 黄酮类成分的镇静催眠作用 |
2.1.4 生物碱类成分的镇静催眠作用 |
2.1.5 酸枣仁油类成分的镇静催眠作用 |
2.1.6 糖类成分的镇静催眠作用 |
2.1.7 展望 |
2.2 PCPA致失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1 PCPA失眠模型的建立方法 |
2.2.2 模型的评价 |
2.2.3 PCPA致失眠动物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4 展望 |
第三章 酸枣仁水提取物制备及质量评价 |
3.1 引言 |
3.2 酸枣仁水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酸枣仁水提取物质量评价 |
3.3.1 酸枣仁饮片与水提取物HPLC定量测定 |
3.3.2 酸枣仁水提取物指纹图谱研究 |
3.3.3 酸枣仁水提取物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化学成分的深度表征 |
4.1 引言 |
4.2 酸枣仁水提取物化学成分表征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PCPA失眠大鼠模型复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样品前处理、色谱及质谱条件的优化 |
4.4.1 实验材料 |
4.4.2 实验方法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
4.5.1 体内代谢产物定性分析策略 |
4.5.2 PCPA模型大鼠尿液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鉴定 |
4.5.3 PCPA模型大鼠血清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鉴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枣仁水提取物中六个主要成分药动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建立UPLC Q Orbitrap 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6 种成分的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酸枣仁水提取物中6种成分在正常与失眠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
2.养心通脉合剂治疗冠心病 |
3.研究意义 |
4.研究内容 |
一、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 |
1.试药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二、养心通脉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三、养心通脉合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四、养心通脉合剂的药效学分析 |
1.材料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经方中成药制剂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对象的定义 |
1.1.1 经方的定义 |
1.1.2 经方中成药制剂的定义 |
1.2 所选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
1.3 该领域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1 经方中成药制剂的研究缺陷 |
1.3.2 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 |
1.3.3 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药品说明书警示性较弱 |
1.3.4 经方与经方中成药制剂的关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5.4 综合分析法 |
2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相关信息的情况分析 |
2.1 所选经方的古书收载情况 |
2.2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基本情况 |
2.2.1 按剂型分类 |
2.2.2 按功能主治分类 |
2.2.3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生产企业数量统计情况 |
2.3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收录情况 |
2.3.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各省增补目录 |
2.3.2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及各省增补目录 |
2.3.3 国家非处方药药品目录 |
2.3.4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 |
2.4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收载情况 |
3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研究缺陷问题 |
3.1.1 上市前研究缺陷 |
3.1.2 上市后缺乏再评价 |
3.2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药品质量标准问题 |
3.2.1 药品名称的问题 |
3.2.2 处方中的问题 |
3.2.3 功能主治表述的问题 |
3.2.4 规格与用法用量的问题 |
3.2.5 标准缺[规格]项问题 |
3.2.6 剂型的探讨 |
3.2.7 相同处方、不同剂型的经方中成药制剂收载标准多 |
3.3 药品说明书中的问题 |
3.3.1 处方所含饮片剂量未标识 |
3.3.2 无法体现方剂的运用变化 |
3.3.3 警示缺陷的存在 |
3.4 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存在的其它问题 |
3.4.1 联合用药是常态 |
3.4.2 超说明书用药现象 |
4 对所选经方中成药制剂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探讨 |
4.1 积极开展上市后再评价工作 |
4.2 引入药物信息公开机制 |
4.3 提升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药品质量标准 |
4.3.1 药品名称的规范 |
4.3.2 同名异方、异名同方的梳理 |
4.3.3 功能主治表述的完善 |
4.3.4 标准各项目内容的完善 |
4.4 规范经方中成药制剂的药品说明书 |
4.4.1 处方中应标示所含药材或饮片的量 |
4.4.2 功能主治表述增加西医病名 |
4.4.3 用法表达清晰、合理化 |
4.4.4 完善警示信息 |
4.4.5 药品说明书亦可体现药品质量 |
4.5 经方中成药制剂溯源研究,改变必须重证据 |
4.6 其它建议与问题探讨 |
4.6.1 药品招标的公开透明原则 |
4.6.2 药品全过程安全的落实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10)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评价及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制备 |
1 TCSH颗粒安慰剂的制备 |
1.1 稀释剂的选择 |
1.2 矫色剂的选择 |
1.2.1 棕色矫色剂 |
1.2.2 黄色矫色剂 |
1.3 矫味剂的选择 |
1.4 其他辅料的选择 |
1.5 嗅觉矫正剂 |
1.6 TCSH颗粒安慰剂处方 |
2 HXZQ颗粒安慰剂的制备 |
2.1 稀释剂的选择 |
2.2 矫色剂的选择 |
2.2.1 棕色矫色剂 |
2.2.2 黄色矫色剂 |
2.3 矫味剂的选择 |
2.4 嗅觉矫正剂 |
2.5 HXZQ颗粒安慰剂处方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安慰剂的质量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试剂 |
1.2 仪器 |
2 薄层鉴别 |
2.1 TCSH颗粒的薄层鉴别 |
2.1.1 吴茱萸的鉴别 |
2.1.2 白芍的鉴别 |
2.1.3 木香的鉴别 |
2.1.4 黄芩的鉴别 |
2.2 HXZQ颗粒的薄层鉴别 |
2.2.1 广藿香油的鉴别 |
2.2.2 苍术的鉴别 |
2.2.3 白芷的鉴别 |
2.2.4 甘草的鉴别 |
3 含量测定 |
3.1 TCSH颗粒的含量测定 |
3.2 HXZQ颗粒的含量测定 |
3.2.1 厚朴的含量测定 |
3.2.2 陈皮的含量测定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安慰剂的药理实验 |
1 TCSH颗粒药理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 |
1.3.1 实验方法 |
1.3.2 实验结果 |
1.4 甲硫酸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痉挛模型 |
1.4.1 实验方法 |
1.4.2 实验结果 |
2 HXZQ颗粒药理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药与试剂 |
2.3 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 |
2.4 硫酸铜致家鸽呕吐模型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实验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安慰剂的质量评价 |
1 机器视觉检测 |
1.1 实验仪器与待测样品 |
1.1.1 材料 |
1.1.2 仪器 |
1.2 机器视觉技术对中药安慰剂的要求 |
1.3 图片的采集 |
1.3.1 图片采集的要求 |
1.3.2 采集照片 |
1.4 色彩特征提取 |
1.4.1 图像预处理 |
1.4.2 图像分割 |
1.4.3 颜色信息提取 |
1.5 相似度 |
2 电子鼻的检测 |
2.1 材料 |
2.2 仪器 |
2.3 方法 |
2.3.1 样品准备和检测参数 |
2.3.2 传感器信号分析 |
2.3.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 |
2.4.2 治疗药物与中药安慰剂对比分析 |
2.4.3 软件独立模型分析 |
2.4.4 相似度 |
3 电子舌的检测 |
3.1 材料 |
3.2 仪器 |
3.3 方法 |
3.3.1 样品准备和检测参数 |
3.3.2 传感器信号分析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 |
3.4.2 治疗药物与中药安慰剂对比分析 |
3.4.3 软件独立模型分析 |
3.4.4 相似度 |
4 安慰剂的质量评价 |
5 结论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宄生期间公幵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归脾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准提升研究[J]. 许啸,张淹,刘晓云,王宇,刘越,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马嘉慕,折改梅. 中草药, 2021(20)
- [2]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归脾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叶晓滨. 光明中医, 2021(03)
- [4]炒酸枣仁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J]. 董青,马玉芹,代云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5]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 孙晓琦.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酸枣仁改善睡眠活性部位研究[D]. 肖凤琴.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酸枣仁水提取物体内过程研究[D]. 张敏. 山西大学, 2019(01)
- [8]养心通脉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D]. 钱晓兰. 苏州大学, 2017(04)
- [9]经方中成药制剂的问题研究[D]. 罗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评价及制备工艺研究[D]. 罗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