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克世纪发动机故障码解析(1)(论文文献综述)
王重播[1](2019)在《乘用车新型电子风扇控制器研发》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电子风扇是发动机热管理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实现降低燃油车油耗的重要手段。2016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中国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为: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L/100km,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L/100km。电动冷却风扇替代传统冷却风扇,发动机功率损失不但可以减少5%~12%,还可以大量减少发动机的传热损失以及低温条件下的过度磨损,其综合节油指标达到10%,成为车用发动机冷却风扇的更新换代产品。本文采用汽车级处理器MLX80153为主控芯片,设计实现了一款功率为520瓦的电子风扇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PWM接口接收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信号,实现散热风扇的无极调速。控制器具备完善的保护功能,包括反压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短路保护、堵转保护、开路保护和过温保护,并能实时向ECU发送故障代码。通过精心设计,控制器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EMC)性能以及环境和耐久性能,分别满足GMW3097和GMW3172标准要求,同时降低了控制器自身发热量。本文还设计了一套电子风扇测试工作台,能够实现电子风扇的调速和保护功能测试。各项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子风扇控制器满足各项功能和性能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杨世佳[2](2018)在《增程式电动汽车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的短缺以及环保问题的严峻,排放较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成为了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一种,具有较好的排放特性、较长的续驶里程等,成为了未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对更加安全可靠的实现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对APU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探讨,采用了响应较快的分层式控制系统作为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控制结构。研究了车辆CAN总线通讯工作原理,设计了 APU控制系统CAN网络拓扑结构,并采用CAN标准格式与Motorola编码格式设计制定动力系统通讯协议,为控制系统各个单元之间的正常有效通讯提供了基础。本文采用了故障树分析的方法对APU系统故障的演绎进行推理。分析了 APU系统的工作状态,对系统各个状态之间的切换逻辑进行了探讨,并对APU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进行了研究,采用Stateflow软件设计开发了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程序。研究了 APU控制系统CAN通讯故障诊断,搭建了 CAN通讯故障诊断仿真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开发了 APU控制系统故障容错控制策略。本文采用UDS故障诊断通讯协议开发了 APU控制系统故障信息传输系统,采用Tasking编译软件与DAvE可视化配置软件开发了诊断信息传输程序,并搭建UDS故障信息传输测试平台,实现了 APU控制系统故障信息的可靠传输。另外,采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设计开发了 APU故障监控系统,完成了数据收发、解析以及保存模块,并设计了 APU系统故障监控报警界面。本文搭建了增程器试验台架。对故障监控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监控系统性能测试试验表明,可以较好的实现APU系统的数据收发与故障监控。对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进行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开发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可以较好的对APU控制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与容错处理。
李佩[3](2017)在《面向车联网应用的OBD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车辆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了。在拥挤的城市里几乎每家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出租车的数量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道路上的货运车辆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多了很多。车辆增加了,与车辆相关问题也随之多了起来。如交通,污染,安全,城市运输等。当今社会有一类企业,他们的管理主体是车辆,比如出租车公司,物流公司等,他们有着对车队管理非常强烈的需求,从日常管理来说,他们需要对车辆的行驶轨迹有所跟踪,对于安全而言,他们需要要求驾驶员规范驾驶,不得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等,从控制成本而言,驾驶过程的合理省油也非常重要。本文着重解决这类企业的需求,来完成一个可以采集并远程诊断信息的OBD车载终端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本论文进行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论文分析了当下车联网的历史与现状,在车联网的这样背景之下,我们当前社会企业中对拥有的车辆管理的一些现状,以及现有管理中一些待改进和发展的地方,如对驾驶行为安全和省油的跟踪管理还不是很有效。提出了通过获取和分析一些和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的一些数据,来监管和规范安全和节能等操作,提高车队管理效率的新一代产品。2.在本论文中,我们对车辆管理远程终端的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由于该OBD车载终端的改进是主要针对一些安全驾驶和省油方便的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那么本论文中对于安全驾驶行为的分析也必然是其一个重点,在本文中会对哪些驾驶行为对安全产生影响,特别是能采集到数据的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基于这些需求我们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和软件总体结构,我们对整体系统的工作流进性分析。3.本论文对OBD车载终端研究的知识点中,会重点分析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II,涉及OBD的初步介绍,它的发展过程,相关的协议,数据接口以及其工作原理等。在系统中的技术架构,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和解析数据等问题。4.本论文实现了OBD车载终端的组件模块设计。完成了该终端对车辆远程抓取数据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基于驾驶行为相关的数据的分析和监管模块,以及远程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模块的实现。5.最后本论文课题的最终成果以用我们设计的这款终端设备安装在车辆上面,该终端成功的和车辆进行交互,抓取到需求定义里数据,并对数据解析,用我们的验证工具和方法来验证我们数据的准确性,由此达到远程管理车辆的作用。
黄思斯[4](2017)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促使现代智能市场各行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条件与出行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智能家居、车联网市场亟待改变和升级。现今整个物联网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智能家居与车联网的跨界融合将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突破。将"家"子系统与"车"子系统合二为一,挖掘分析云服务器中的各种数据,实现两者数据互通融合,仅使用一个APP便可实现对家庭和汽车的管理。论文对ZigBee技术、OBD通信协议、Android系统等理论进行研究,开展相关实验,设计出一种符合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的智能家车系统,达到家庭数据与汽车信息实时管理的目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对现有智能家居系统应用模式和车联网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提出智能家车系统设计方案,分为"家"子系统与"车"子系统,通过综合利用ZigBee、WiFi、LTE等技术将两个子系统数据更快速有效的上传至云服务器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并设计Android手机终端APP实现家车信息的实时监测。(2)对整个智能家车系统中所需要应用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范围包括ZigBee技术,OBD解析协议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等。ZigBee技术作为家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支撑技术,主要集中于ZigBee网络构架、IEEE802.15.4通信层协议、ZigBee应用层接口。针对OBD市场现状,重点研究各种解析协议,自主设计一种可适应不同类型汽车的故障码解析软件。学习Android系统相关理论知识。(3)设计智能家车系统。研究Z-stack协议栈,通过移植协议栈到CC2530芯片实现ZigBee模块的无线数据通信;使用GD32F107嵌入式主控芯片,设计出ZigBee协议与TCP/IP协议的无缝转换GD网关;用C语言编程实现对芯片外围设备的驱动;利用OBD模块连接汽车CAN总线解析ECU中的各种汽车数据,结合开发需求和软件运行平台的实际,选择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Visual C++为开发语言,进行软件的设计和开发。(4)研发智能家车系统软件。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智能家车系统终端APP,并集成各模块功能。最后,论文详细阐述了硬件模块设计与软件功能开发的整体过程,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车系统。经过反复测试,该系统可对家庭和汽车数据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具有通用性,易于移植,能在带有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上安装使用,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石雅珊[5](2016)在《基于C程序设计的汽车诊断仪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单元(ECU)所占汽车生产成本比例越来越大,改变了对汽车的诊断方式。现代汽车诊断方式通过汽车诊断仪与汽车ECU通信来获得相关数据来实现。论文基于CANBUS、KWP2000汽车通信协议,使用C语言程序设计完成对汽车诊断系统进行软件开发,实现用一个诊断仪能对不同品牌和不同类型的汽车进行诊断,从而降低汽车维修成本。首先阐述了通用型诊断仪系统架构和软件开发环境。分析通用型诊断仪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诊断功能以及介绍软件开发使用的相关工具。接着详细描述软件开发的内容。论文选择当前应用广泛CANBUS和KWP2000汽车通信协议,并研究学习其帧格式和关键命令。首先由汽车采样文件制作ECU模拟文件,通过原厂标准协议的解析生成协议文件。其次利用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洁和升级方便等特点,用其搭建数据库存放与诊断相关的各类参数,包括初始化参数、ECU版本信息、故障码、数据流条目等。使用C语言开发XML解析器,将XML数据库中数据解析后供诊断程序调用。最后在Visual Studio 2012平台上开发了C语言诊断程序并结合相对应的XML数据库实现整体诊断功能。结合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详细描述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这也是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加深自己对C语言的理解以及对整体软件架构的掌握,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对测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完善诊断仪的功能。测车结果表明开发的车型诊断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能正确地运行。
徐跃东[6](2016)在《基于OBD-Ⅱ的通信控制与应用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现如今汽车己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从代步到把玩,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起初,怎样低成本的提高动力、舒适度等问题是汽车制造商首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当下汽车机械设计如此成熟的时代,想要在精湛的设计技术层面进行单一的机械上的提升似乎显得格外吃力。于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汽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顺势形成。经过汽车电子的一代代发展,如今的汽车几乎都拥有复杂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系统。然而越是复杂带给人的麻烦也越多。除此之外,随着私家车指数增长,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在短时间内从如此复杂的系统中为维修人员以及车主提供故障信息和相应的数据,如何对尾气排放进行有效管理控制,针对种种问题进行思量,各汽车制造商开始在汽车上增加OBD(OBD,On Board Diagnosis)自诊断系统。近几年在Android系统的冲击下手机行业使手机越发智能化,手机的各项功能越来越便捷,高效率地服务人们的生活。受手机智能化的启发,利用手机获取汽车数据甚至对汽车进行控制的想法应运而生。此次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与Android手机相结合基于OBD通信控制的应用开发。对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总结为硬件与软件的设计,首先深入解析与OBD诊断系统进行交互的主要协议(ISO9141-2、ISO14230-4、ISO15765-4),弄清其收发机制,并将协议转换成机器语言。其次设计OBD模块硬件电路,以STM32为主控芯片,具体OBD模块设计的主要设计内容有:USB转串口电路、CAN数据收发器电路、K线收发器电路以及电源等电路的设计,电路设计完成后画PCB图并将其制成板,焊接完成整个硬件的设计。再次为软件部分程序编写,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OBD模块驱动、与诊断系统通信、蓝牙通信等程序的编写,一个是对Android上位机软件的设计:UI界面、Android手机蓝牙通信程序、语音识别程序等。最后对设计整体进行测试,在汽车模拟器上测试各个协议是否通信成功,测试手机与OBD模块连接从而获取模拟器相关信息,对语音识别分为云语音与本地语音两种,分别对其测试识别率,分析其优劣并选择。模拟器测试完成后,进行实车测试,验证OBD模块设计的正确性,是否可以将汽车数据准确无误的读取到手机中,是否可以通过手机对汽车进行简单的控制等。
刘波[7](2016)在《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故障诊断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系统结构精密、组件繁多,出现故障的几率也相应增加。这些故障不但导致电控系统出现问题影响正常运行,而且还会导致排放增加。高压共轨柴油机ECU必须具备故障诊断系统,能实时、准确的监控各类故障,对故障信息及时储存和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故障处理方式,以保证发动机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能安全运行。由于故障诊断系统控制复杂,因此必须对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故障诊断系统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故障诊断系统标准及诊断方法,结合实验室自主开发的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提出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故障诊断系统的控制方案。将控制方案划分为监控模块和故障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又划分为故障路径管理模块与诊断协调模块。监控模块采用相应的故障检测方法和时间预消抖方式分别确立了故障类型与故障属性。故障路径管理模块采用故障路径处理方式和和故障状态控制器分别解决了故障等级分类,MIL灯工作方式以及储存冻结帧、故障代码等问题。诊断协调模块通过抑制程序,优先级计算,互斥数列算法确立了各类故障的处理优先级以及相应故障处理方式。深入研究了加速踏板、冷却水温、轨压、喷油器、SCR等典型传感器、执行器的原理与特性以及ECU自身部件的故障特性,针对其易出现故障的部位设计了相应的诊断策略。监控模块采用故障范围和合理性等检测方法判断故障的类型,通过时间状态机方式确定故障属性;故障管理模块采用降低扭矩(喷油量限制),其它传感器代替,标定缺省值代替等方式处理各类故障,并在故障恢复过程中采取斜坡函数的方式使故障缺省值以一定斜率达到当前信号值。基于MATLAB/Simulink和StateFlow软件平台建立了典型部件的诊断策略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当加速踏板、轨压等传感器故障经时间状态机鉴定为最终故障时,故障管理模块选取相应的处理方式以及缺省值代替,保证发动机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安全运行;当ECU自身部件、喷油器、SCR系统冷却水温出现最终故障时,故障管理模块采取其它传感器代替,标定缺省值以及喷油量限制等处理方式以提醒驾驶员尽快维修,防止发动机因故障导致排放超标对环境造成污染:故障经鉴定消失时,故障管理模块采用斜坡函数的方式使故障缺省值以一定斜率恢复到当前值,防止发动机因转速突变而影响行驶安全。
丘源[8](2015)在《汽车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能源与环保问题以及舒适性、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促使电控化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电子器件及电控单元开始逐步广泛的使用在汽车上,其控制系统普遍实现电控化,OBD-Ⅱ(On-Board Diagnostic-II,车载诊断系统二代)概念的提出和手持式故障检测仪的使用局限性,因而研究具备无线信息传送装置的OBD(On-Board Diagnostic,车载诊断系统)系统是有必要的,本课题项目研究将检测到的车辆信息输送到远端的中央服务器,再利用中央服务器在处理速度和信息容量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不同车辆的故障信息资料进行汇总,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技术,对有故障的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并结合研发的程序进行故障诊断和状态提醒,实现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管理,以达到避免故障对车辆安全行驶带来不利影响的目的。因此,在充分利用OBD-Ⅱ功能的前提下,针对现有手持式故障检测仪的使用局限性存在的不足,本文对汽车在线检测监控及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展开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了满足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通信的车载通用通信业务需求,开发了车载OBD-Ⅱ系统通信功能模块,实现与车辆电控单元的硬件通信;研究兼容多种车辆总线通信协议的协议匹配技术。(2)研究了支持汽车在线通信电信级数据传输平台,实现车辆检测数据、车辆定位数据的在线回传与融合。(3)研究了车辆信息与GIS信息的融合技术,实现车辆信息与商用地图及GIS系统集成整合;而且研究了一种车辆信息高效的管理方法,可以进行车辆故障的全链路信息反馈与应用。(4)运用实车测试的方法验证实际开发系统的有效性。
王玉龙[9](2015)在《车载故障智能预警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车载电子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在享受汽车带给我们方便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发生在汽车上的故障越来越复杂,故障部件难以确定,类型分析判断困难重重。汽车故障智能预警系统己经成为汽车安全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只提供标准的OBD-II接口,并未搭载车载终端。而现有车载诊断终端大多数基于Linu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的,存在硬件需要单独设计,且结构复杂,开发难、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改善现有车在故障与服务系统的缺陷,在充分考虑了Android智能手机的优点:越来越多的使用人数、功能强大的CPU、自带多种硬件资源、易于连接网络和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车载故障预警与服务系统。本系统通过带有蓝牙通信功能的ELM327芯片的OBD诊断座与汽车的ECU系统完成信息交互,ECU返还汽车的运行参数和故障信息,根据参数报出次数,做出诊断报警。车主可以通过本系统查看汽车的运行状况、4S店位置,故障智能预警、LBS位置信息服务,还可以对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以及维修保养记录等信息进行管理。本文的主要章节内容:第1章引言,首先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当前车载故障预警与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综述;第2章首先简要介绍了OBD系统及发展历史,OBD-II系统的相关标准及本设计所用到的相关技术;第3章是系统的需求分析,从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等方面过了介绍。第4章系统总体设计,分别介绍了系统开发模式,VCI接口设计,客户端软件设计,服务器端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格式的设计。第5章介绍了系统具体实现过程。包括ELM327初始化过程,客户端界面实现,Activity界面管理的实现,核心功能层实现,基础功能层实现,故障预警模块实现,油耗分析实现。第6章为系统测试,通过试验车辆上的运行测试,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第7章为总结和展望。
张金纲[10](2013)在《基于ARM11发动机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部件,也是故障发生最高的部分。随着嵌入式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电子行业发展速度也变得异常迅猛,使得对汽车发动机检测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智能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课题将基于ARM的嵌入式技术、TFT-LCD液晶显示技术、蓝牙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OBDⅡ(On Board Diagnositics Ⅱ,即随车诊断系统)应用到发动机检测系统中。系统采用Cortex-M3作为下位机,利用内部的高速AD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等进行采集、处理,通过蓝牙传送到上位机,同时利用带有OBDⅡ协议的模块连入汽车OBDⅡ接口,通过蓝牙将故障码传送到上位机。上位机使用三星公司的ARM11芯片S3C6410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使用主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通过蓝牙接收,对于AD后上传的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波形显示,对于OBDⅡ模块上传的故障码直接查找故障表诊断出故障原因。系统配有256M的SRAM和2G的NandFlash用于保证Linux系统的通畅运行,配有2G海量存储卡用于存储采集的数据,配有5’LCD触摸屏用于实现人机交互接口。系统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空气流量计等进行了测试,并且对波形进行了分析。最后经过试验测试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提高了发动机检测的效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二、别克世纪发动机故障码解析(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别克世纪发动机故障码解析(1)(论文提纲范文)
(1)乘用车新型电子风扇控制器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器系统方案设计 |
2.1 控制器设计需求 |
2.2 控制器设计分析 |
2.2.1 电机驱动分析 |
2.2.2 保护功能的实现分析 |
2.2.3 电机反馈电路分析 |
2.3 控制器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器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主控芯片介绍 |
3.2 故障码和PWM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3.2.1 Multisim仿真软件介绍 |
3.2.2 故障码反馈电路仿真 |
3.2.3 故障码反馈电路分析 |
3.3 主控芯片内部预驱动电路 |
3.4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1 MOSFET选型 |
3.4.2 铝电解电容选型 |
3.4.3 电机驱动电路仿真 |
3.4.4 电机驱动电路分析 |
3.5 电机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3.5.1 采样电阻选型 |
3.5.2 芯片内部电流采样电路仿真 |
3.5.3 芯片内部电流采样电路分析 |
3.6 防反接电路设计 |
3.6.1 防反接电路仿真 |
3.6.2 防反接电路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器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1.1 主程序设计 |
4.1.2 电流采集设计 |
4.1.3 PID算法调速设计 |
4.2 保护功能的软件实现 |
4.2.1 短路保护 |
4.2.2 堵转保护 |
4.2.3 开路保护 |
4.2.4 温度保护 |
4.2.5 过压和欠压保护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器功能测试 |
5.1 汽车电子风扇测控器介绍 |
5.2 风扇控制器实物 |
5.2.1 硬件电路板测试点 |
5.2.2 实物安装图 |
5.3 检测基本方法的实现 |
5.3.1 调速曲线检测 |
5.3.2 短路保护检测 |
5.3.3 堵转保护检测 |
5.3.4 开路保护检测 |
5.3.5 温度保护检测 |
5.3.6 过压和欠压保护检测 |
5.3.7 信号线断线检测 |
5.3.8 电源反接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散热性能设计与测试 |
6.1 电路中发热源分析 |
6.1.1 MOSFET功耗分析 |
6.1.2 MOSFET发热分析 |
6.2 散热软件介绍 |
6.3 PCB过孔仿真结果与分析 |
6.3.1 PCB过孔散热分析 |
6.3.2 PCB过孔散热仿真 |
6.3.3 PCB过孔散热测试结果 |
6.4 风扇整体仿真与测试 |
6.4.1 风扇控制器散热仿真 |
6.4.2 风扇控制器实测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EMC性能设计与测试 |
7.1 EMC介绍 |
7.1.1 EMI介绍 |
7.1.2 EMS介绍 |
7.2 EMC测试要求 |
7.3 EMC设计 |
7.3.1 器件的选型与介绍 |
7.3.2 接地、屏蔽和滤波设计 |
7.3.3 EMC中PCB绘制要求 |
7.4 EMC测试结果与分析 |
7.4.1 RE和CE测试结果与分析 |
7.4.2 ESD和电气测试结果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课题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增程式电动汽车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车辆故障诊断通讯协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增程式电动汽车APU控制系统结构及通讯网络研究 |
2.1 增程式电动汽车APU系统结构 |
2.2 APU控制系统结构 |
2.2.1 APU控制系统结构分类 |
2.2.2 APU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3 APU控制系统通讯网络设计 |
2.3.1 CAN总线通讯工作原理 |
2.3.2 APU控制系统CAN网络拓扑结构 |
2.3.3 CAN网络通讯协议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3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3.1 APU系统故障树分析 |
3.2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3.2.1 APU工作状态分析 |
3.2.2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
3.2.3 APU系统故障等级划分 |
3.3 APU系统CAN通讯故障诊断 |
3.3.1 通讯故障诊断 |
3.3.2 通讯故障诊断仿真研究 |
3.4 APU控制系统的故障容错控制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UDS协议的APU控制系统诊断信息传输研究 |
4.1 UDS车辆诊断通讯协议框架 |
4.2 APU控制系统UDS协议制定 |
4.3 基于UDS协议的APU控制系统诊断信息传输系统设计 |
4.3.1 基于UDS协议的CAN通讯模块开发 |
4.3.2 诊断信息传输程序开发 |
4.3.3 诊断通信功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APU故障监控系统开发 |
5.1 LabVIEW开发平台分析 |
5.2 故障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5.3 故障监控系统开发 |
5.3.1 故障监控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3.2 USB-CAN卡操作模块设计 |
5.3.3 数据发送与接收模块设计 |
5.3.4 数据解析与存储模块设计 |
5.3.5 故障监控报警界面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6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台架试验 |
6.1 试验台架搭建 |
6.1.1 台架结构及方案 |
6.1.2 台架现场总线通讯的设计 |
6.2 故障监控系统性能测试 |
6.3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试验 |
6.3.1 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试验 |
6.3.2 故障容错控制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面向车联网应用的OBD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相关技术 |
2.1 OBDII的概念 |
2.2 OBDII的历史发展 |
2.3 OBDII的简介 |
2.3.1 OBDII工作原理 |
2.3.2 OBDII通信协议 |
2.3.3 OBDII数据接口 |
2.3.4 故障码介绍 |
2.3.5 应用领域 |
2.4 CAN总线 |
2.5 本章小结 |
3 OBD车载终端的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 |
3.1.1 需求描述 |
3.1.2 用例分析 |
3.1.3 活动图分析 |
3.2 非功能需求 |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4 系统的硬件结构 |
3.5 系统的软件结构 |
3.5.1 服务器端 |
3.5.2 管理设备终端 |
3.6 本章小结 |
4 OBD车载终端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基础模块的设计 |
4.1.1 HS3002 硬件原理图设计 |
4.2 OBD II数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OBDII的硬件设计 |
4.2.2 OBDII的软件设计 |
4.2.3 OBDII配合运行的DM(N4A) |
4.3 加速传感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碰撞检测阀值设置 |
4.3.2 驾驶行为检测阀值设置 |
4.4 终端升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FOTA) |
4.4.1 FOTA简介 |
4.4.2 FOTA实现 |
4.4.3 升级工作流程 |
4.4.4 FOTA异常处理 |
4.5 服务器端N4A的设计与实现 |
4.5.1 硬件部分 |
4.5.2 软件部分 |
4.5.3 数据库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5 OBD车载终端的集成与验证 |
5.1 重力加速度传感功能测试 |
5.1.1 测试环境配置 |
5.1.2 测试用例 |
5.1.3 测试方法 |
5.2 GPS/电子围栏测试 |
5.2.1 测试环境配置 |
5.2.2 测试用例 |
5.2.3 测试方法 |
5.3 FOTA测试 |
5.3.1 测试环境配置 |
5.3.2 测试用例 |
5.3.3 测试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
2 智能家车系统关键技术 |
2.1 ZigBee技术研究 |
2.1.1 协议构架及特点 |
2.1.2 节点与网络拓扑 |
2.1.3 路由算法 |
2.2 OBD接口 |
2.2.1 应用模式 |
2.2.2 工作原理 |
2.2.3 通信协议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家车系统总体设计 |
3.1 理想模型 |
3.2 需求分析 |
3.3 总体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家车系统开发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家庭子系统硬件总设计 |
4.1.1.1 ZigBee模块设计 |
4.1.1.2 主控模块设计 |
4.1.1.3 网络模块设计 |
4.1.1.4 供电模块设计 |
4.1.1.5 指示灯电路设计 |
4.1.2 传感器子系统 |
4.1.3 OBD子系统 |
4.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与设计 |
4.2.1 GD网关子程序 |
4.2.2 OBD故障码解析子程序 |
4.2.3 APP应用程序开发 |
4.2.3.1 App引导页 |
4.2.3.2 App登录设计 |
4.2.3.3 App主界面设计 |
4.2.3.4 家人互通板块功能实现 |
4.2.3.5 路途信息板块功能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5)基于C程序设计的汽车诊断仪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
1.1.2 汽车故障诊断研究背景及发展方向 |
1.2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概述 |
2.1 诊断系统整体框架 |
2.1.1 硬件组成 |
2.1.2 μC/OS-Ⅱ内核 |
2.1.3 μC/GUI简介 |
2.1.4 诊断模块 |
2.2 开发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型诊断软件开发 |
3.1 汽车通信协议简介 |
3.1.1 CANBUS通信协议 |
3.1.2 KWP2000通信协议 |
3.2 协议文件开发 |
3.2.1 数据采样 |
3.2.2 模拟文件 |
3.2.3 数据解析 |
3.2.4 诊断功能描述 |
3.3 XML数据库制作 |
3.3.1 文档结构 |
3.3.2 文档声明 |
3.3.3 属性与注释 |
3.3.4 数据库整体设计 |
3.3.5 XML分层设计 |
3.3.6 XML属性设计 |
3.3.7 XML数据库解析 |
3.4 C诊断程序开发 |
3.4.1 GUI界面加载 |
3.4.2 菜单显示 |
3.4.3 诊断函数初始化 |
3.4.4 读版本信息 |
3.4.5 故障码的读取与清除 |
3.4.6 读数据流 |
3.4.7 动作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发中几个难点问题的解决 |
4.1 版本信息时间显示 |
4.1.1 问题阐述 |
4.1.2 问题分析 |
4.1.3 解决方法 |
4.1.4 结果显示 |
4.2 软件对象标号解析 |
4.2.1 问题阐述 |
4.2.2 问题分析 |
4.2.3 解决方法 |
4.2.4 结果显示 |
4.3 读取故障码 |
4.3.1 问题阐述 |
4.3.2 问题分析 |
4.3.3 解决方法 |
4.3.4 结果显示 |
4.4 远程车辆限速复位 |
4.4.1 问题阐述 |
4.4.2 问题分析 |
4.4.3 解决方法 |
4.4.4 结果显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车测试 |
5.1 实车测试硬件组成 |
5.2 测试过程 |
5.3 解决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表清单 |
致谢 |
(6)基于OBD-Ⅱ的通信控制与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OBD简介 |
1.2.1 为什么需要OBD |
1.2.2 OBD的工作方式 |
1.2.3 OBD系统的诊断功能 |
1.2.4 OBD系统的组成 |
1.3 OBD国内外发展背景及现状 |
1.3.1 OBD的诞生 |
1.3.2 OBD相关法律规定 |
1.3.3 国内外现状 |
1.4 标准化OBD系统 |
1.4.1 OBD接口 |
1.4.2 标准通信协议 |
1.4.3 标准故障码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OBD主要协议研究 |
2.1 KWP2000 |
2.1.1 初始化和定时参数 |
2.1.2 报文结构 |
2.1.3 应答解析 |
2.1.4 通信服务 |
2.1.5 诊断及数据传输 |
2.2 协议具体的读写机制 |
2.2.1 协议IOS15765-4 |
2.2.2 协议ISO14230-4 |
2.2.3 协议ISO9141-2 |
第三章 OBD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 STM32主控芯片 |
3.2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
3.3 CAN收发器电路设计 |
3.3.1 TJA1050主要特征 |
3.3.2 TJA1050电路设计 |
3.4 K线收发器电路设计 |
3.5 电源电路设计 |
3.6 蓝牙模块介绍 |
第四章 OBD相关软件设计 |
4.1 STM32主控程序部分 |
4.1.1 Keil uVision4介绍 |
4.1.2 STM32主程序设计 |
4.1.3 协议程序 |
4.2 Android手机上位机程序设计 |
4.2.1 Eclipse简介 |
4.2.2 蓝牙程序的实现 |
4.2.3 语音控制的实现 |
4.3 测试结果展示 |
4.3.1 对蓝牙连接测试 |
4.3.2 汽车协议连接测试 |
4.3.3 读故障码测试 |
4.3.4 读数据流测试 |
4.3.5 语音部分测试展示 |
4.3.6 实车测试展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故障诊断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故障诊断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故障诊断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故障诊断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3 故障诊断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诊断系统标准与诊断方法 |
2.1 OBD检测项目 |
2.1.1 排放限值 |
2.1.2 OBD阶段要求 |
2.2 故障诊断系统标准 |
2.2.1 通讯协议 |
2.2.2 DLC标准化接口 |
2.2.3 诊断模式 |
2.2.4 故障指示灯(MIL) |
2.2.5 故障代码(DTC) |
2.3 故障诊断方法分类 |
2.3.1 知识专家库方法 |
2.3.2 神经网络方法 |
2.3.3 信号特征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故障诊断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1 监控模块策略 |
3.1.1 监控模块组成 |
3.1.2 监控条件 |
3.1.3 监控类型 |
3.1.4 监控部位与检测原理 |
3.1.5 故障状态定义 |
3.2 故障管理模块(DSM)策略 |
3.2.1 故障路径管理模块(FPM)策略 |
3.2.2 故障管理模块工作流程 |
3.2.3 故障协调模块(DCOR)策略 |
3.2.4 诊断协调模块工作流程 |
3.3 故障诊断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部件诊断控制策略设计与仿真 |
4.1 V模式开发 |
4.2 加速踏板故障诊断 |
4.2.1 信号诊断过程 |
4.2.2 信号范围检测 |
4.2.3 关联性检测 |
4.2.4 故障鉴定 |
4.2.5 故障管理和处理 |
4.2.6 模型仿真 |
4.3 发动机冷却水温传感器故障诊断 |
4.3.1 信号诊断过程 |
4.3.2 信号范围检测 |
4.3.3 关联性检测 |
4.3.4 故障鉴定 |
4.3.5 故障管理与处理 |
4.3.6 模型仿真 |
4.4 喷油器驱动故障诊断 |
4.4.1 喷油器电路故障 |
4.4.2 诊断方案 |
4.4.3 诊断策略 |
4.4.4 故障处理 |
4.5 ECU自身诊断 |
4.5.1 ROM诊断 |
4.5.2 RAM诊断 |
4.5.3 ADC诊断 |
4.5.4 ECU自身诊断策略 |
4.6 共轨油压传感器故障诊断 |
4.6.1 轨压诊断过程 |
4.6.2 故障诊断策略 |
4.6.3 故障管理与信号处理 |
4.7 SCR催化转化系统故障诊断 |
4.7.1 SCR化学反应原理 |
4.7.2 SCR诊断任务确定 |
4.7.3 SCR故障处理规定 |
4.7.4 传感器诊断 |
4.7.5 故障确定 |
4.7.6 故障管理与处理 |
4.7.7 SCR诊断流程 |
4.7.8 模型仿真 |
4.8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汽车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OBD系统研究 |
2.1 OBD系统 |
2.2 OBD-Ⅱ的标准故障诊断码简介 |
2.3 OBD-Ⅱ系统的诊断协议 |
2.3.1 基于CAN总线的诊断协议技术研究 |
2.3.2 基于K线的诊断协议技术研究 |
2.4 车载终端的OBD诊断系统及协议匹配的设计 |
2.4.1 硬件设计 |
2.4.1.1 ELM327诊断系统的整体设计 |
2.4.1.2 ELM327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
2.4.1.3 支持不同协议的总线接口硬件设计 |
2.4.2 软件设计 |
2.4.2.1 ELM327诊断系统程序指令设计 |
2.4.2.2 OBDⅡ系统工作模式设定 |
2.4.2.3 系统应用程序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级数据传输及定位系统研究 |
3.1 电信级数据传输及卫星定位系统 |
3.1.1 电信级数据传输系统 |
3.1.2 卫星定位系统 |
3.2 电信级数据传输及定位系统的设计 |
3.2.1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3.2.2 卫星定位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辆信息管理技术研究 |
4.1 车辆信息管理技术 |
4.1.1 车辆信息与GIS信息的融合技术 |
4.1.2 信息管理系统 |
4.2 车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
4.2.1 车辆GIS系统设计 |
4.2.2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3 车载终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验证 |
5.1 系统原设计参数 |
5.2 实际测试结果 |
5.2.1 实车测试情况简介 |
5.2.1.1 宝骏630实车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 |
5.2.1.2 东风柳汽新型MPV、商用车实车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 |
5.2.2 系统功能及参数测试结果汇总 |
5.2.3 样机和系统可靠性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车载故障智能预警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OBD系统标准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OBD系统简介及发展历史 |
2.2 OBD系统相关标准 |
2.2.1 OBD检测原理以检验内容 |
2.2.2 OBD诊断系统标准接口(SAE-J1962) |
2.2.3 OBD通讯协议 |
2.2.4 OBD故障码(SAE-J2012) |
2.3 相关技术介绍 |
2.3.1 3G通信技术 |
2.3.2 GPS卫星定位技术 |
2.3.3 HUD抬头显示技术 |
2.3.4 TTS语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2 用户需求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4 性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开发模式 |
4.2 VCI接口设计 |
4.2.1 ELM327 芯片 |
4.2.2 VCI数据流向设计 |
4.3 客户端软件设计 |
4.3.1 客户端架构设计 |
4.4 服务器端设计 |
4.4.1 服务器端架构设计 |
4.4.2 用户认证过程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数据格式设计 |
4.6.1 GPS信号接收格式 |
4.6.2 数据打包 |
4.6.3 心跳包数据结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ELM327 初始化过程 |
5.2 客户端软件界面实现 |
5.2.1 应用主界面Main Activity |
5.2.2 用户登录界面实现 |
5.2.3 注册界面实现 |
5.2.4 车辆信息界面 |
5.2.5 用户信息界面 |
5.3 ACTIVITY界面管理实现 |
5.4 核心功能层实现 |
5.4.1 OBD检测实现 |
5.4.2 LBS模块实现 |
5.4.3 TTS模块实现 |
5.4.4 自动升级模块实现 |
5.5 基础功能层实现 |
5.5.1 网络通信组件实现 |
5.5.2 数据存储实现 |
5.5.3 蓝牙模块实现 |
5.6 智能预警模块实现 |
5.7 油耗检测功能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测试准备 |
6.1.2 测试结果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备案表 |
(10)基于ARM11发动机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发动机检测系统整体方案 |
2.1 发动机检测原理 |
2.2 发动机检测系统整体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3 发动机检测下位机系统 |
3.1 下位机硬件系统 |
3.1.1 核心控制器 |
3.1.2 系统电源电路 |
3.1.3 系统复位电路 |
3.1.4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 |
3.1.5 蓝牙模块电路 |
3.1.6 OBDII模块 |
3.1.7 LCD显示电路 |
3.2 下位机软件系统 |
3.2.1 下位机开发调试环境 |
3.2.2 A/D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3.2.3 蓝牙通信模块实现 |
3.2.4 LCD显示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上位机硬件系统 |
4.1 系统核心处理单元 |
4.2 存储器接口电路 |
4.3 海量存储卡接口电路 |
4.4 人机交互接口电路 |
4.5 系统调试电路 |
4.6 系统二次调试电路 |
4.7 其它模块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软件系统 |
5.1 Linux系统平台搭建 |
5.1.1 交叉开发环境搭建 |
5.1.2 引导程序移植 |
5.1.3 内核移植 |
5.1.4 根文件系统制作 |
5.2 Linux系统重要驱动开发 |
5.2.1 LCD彩屏驱动实现 |
5.2.2 触摸屏驱动实现 |
5.2.3 SD卡驱动实现 |
5.2.4 UART串口驱动实现 |
5.3 上位机应用程序开发 |
5.3.1 人机交互界面 |
5.3.2 OBDII数据流解析 |
5.3.3 故障码解析 |
5.3.4 数字示波器显示 |
5.4 本章小结 |
6 发动机检测系统测试和应用 |
6.1 试验和测试平台 |
6.2 发动机点火性能测试 |
6.2.1 单缸初级点火波形检测与分析 |
6.2.2 点火次级阵列波形检测与分析 |
6.3 发动机传感器模块测试 |
6.3.1 空气流量计波形检测与分析 |
6.3.2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波形检测与分析 |
6.4 系统误差分析与处理 |
6.4.1 系统误差分析 |
6.4.2 系统误差处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别克世纪发动机故障码解析(1)(论文参考文献)
- [1]乘用车新型电子风扇控制器研发[D]. 王重播.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2]增程式电动汽车APU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杨世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3]面向车联网应用的OBD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李佩.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车系统设计[D]. 黄思斯. 重庆三峡学院, 2017(08)
- [5]基于C程序设计的汽车诊断仪软件开发[D]. 石雅珊.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6]基于OBD-Ⅱ的通信控制与应用开发[D]. 徐跃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高压共轨柴油机ECU故障诊断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刘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汽车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D]. 丘源. 广西大学, 2015(03)
- [9]车载故障智能预警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玉龙. 湖北工业大学, 2015(10)
- [10]基于ARM11发动机检测系统研究[D]. 张金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