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

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

一、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丽[1](2020)在《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的生化指标,全面认识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就诊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为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检测主要利用胶体金的方法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rease,AST)以及 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水平。比较轮状病毒阳性和阴性患儿心肌酶谱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差异;比较不同脱水和酸中毒程度与患儿心肌酶谱的关系;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物理器械检查,判断患儿心脏损伤的情况。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之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未感染轮状病毒患儿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值均下降趋于正常,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加重,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随着脱水程度升高,CK和LDH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ST、α-BHDH、CK-MB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升高,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酶升高患儿随着脱水程度的升高,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结果异常增多。提示该类患儿出现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普遍高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相应升高,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有关。3.观察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结合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对于指导治疗以及利用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预测患儿的预后,判断轮状病毒的感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月[2](2020)在《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客观的观察指标,综合评价西药组、中药方组(止泻方)对改善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候,以及安全性和有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讨止泻方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从中随机纳入72例患儿,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孩18例,女孩18例;对照组男孩16例,女孩20例。本试验无脱落病例。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用法用量:将药(1袋)倒入50ml温开水中,搅匀后口服。<1岁,1袋/日;1-2岁,2袋/日;2-5岁,3袋/日,均每日分3次服用。治疗组予口服止泻方(南豆花10g、紫苏梗6g、白芍10g、板蓝根10g、车前子10g、陈皮6g、法半夏10g、布渣叶10g、火炭母10g、甘草3g、芡实10g、石榴皮10g)。煎煮方法: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采用JH07240/3001型煎药机、包装机)为袋煎剂,每日一剂(1袋,约150ml)。1岁以下小儿药量减半(半袋,约80 ml)。两组疗程均为4天。分别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止泻的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等情况并对比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月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症状及总积分相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方面:本研究通过观察止泻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综合疗效,并与口服蒙脱石散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统计学显示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167>0.05)。但两组在临床疗效等级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说明止泻方在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疗效仍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次证总积分、大部分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有明显疗效。在改善主证(大便次数),及部分次证(包括精神、呕吐、便前哭闹情况、饮食、饮水情况、皮肤、口舌、小便量、肛门皮肤),止泻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止泻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止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0.05)。(5)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前后患儿的肝肾功能检查皆无异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大便干结,1例患儿出现服药后呛咳,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止泻方安全可靠。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地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在症候效果和整体疗效、止泻时间、轮状病毒抗原转阴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小,口感好、易为小儿接受。

刘博[3](2019)在《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银葛止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的临床观察,并与蒙脱石散对比,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病例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病房(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纳入标准的72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试验研究,其中治疗组(银葛止泻散组)36例,对照组(蒙脱石散组)36例,疗程5天。依据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计分标准(包括中医证候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止泻时间分布、临床总有效率、RV转阴率、安全性等方面,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应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分别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病情、症状及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2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痊愈21例(占51%)、显效9例(占31%)、有效3例(占11%)、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13例(占29%)、显效6例(占34%)、有效8例(占17%)、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77.14%。治疗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总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3d后、4d后、5d后的累计例数,治疗组分别为8例、14例、19例、23例、26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13例、19例、21例。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3d后、4d后、5d后两组患儿止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比较,在改变大便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儿治疗前、后RV检测变化方面,治疗组的转阴率80.00%,对照组的转阴率5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因患儿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良好,其总体疗效优于蒙脱石散组。2银葛止泻散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2d内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疗效突出,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提高RV转阴率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图0幅;表12个;参109篇。

潘家华,羊礼荣,韩旻,周浩泉,祖庆,周晓丽,顾倩,杨晓光,王子斌,李玉桂[4](2019)在《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参加本研究的三家单位共收集符合入组条件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0例,所有患儿均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编入安慰剂对照组、小剂量IFNα2b组和大剂量IFNα2b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安慰剂对照组患儿空腹口服阴性对照药(安慰剂),2次/天,共3天;小剂量IFNα2b组患儿空腹口服rhIFNα2b每次20万IU/kg,2次/天,共3天;大剂量IFNα2b组患儿空腹口服rhIFNα2b每次40万IU/kg,2次/天,共3天。所有患儿观察7 d,比较三组患儿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的临床疗效以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并评估口服rhIFNα2b的安全性。结果:90例患儿均完成研究,其中安慰剂对照组30例、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30例和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30例。三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治疗前腹泻时间和脱水症状评分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第3天和第5天的显效率分别为86. 7%和100%,显着高于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的53. 3%和80. 0%和安慰剂对照组的10. 0%和63. 3%(P<0. 01),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第3天的显效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 <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和小剂量IFNα2b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和腹泻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安慰剂对照组(P<0. 05);而大剂量IFNα2b组在发热消退时间、腹泻消失时间和呕吐消失时间方面显着短于小剂量组(P<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第3天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为43. 3%,显着高于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的13. 3%和对照组的6. 7%,但治疗第5天三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好,且其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

王伟[5](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利世顶[6](2016)在《儿童腹泻病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腹泻病是我国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由病毒感染(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感染(致腹泻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等)所引起。腹泻可引起儿童脱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消化吸收障碍等多方面问题,是全球范围内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WHO已经对该病的防控作为全球性战略看待[1]。由于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所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治疗方案上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介绍近

孙海娜,任玲丽[7](2013)在《α-2b干扰素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9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别采用常规治疗、α-2b干扰素治疗和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三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α-2b干扰素组、抗病毒组和常规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α-2b干扰素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住院时间较抗病毒组明显缩短,且差异有显着性。治疗后4天三组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及分叶核计数差异有显着性。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汤晶晶,韩新民[8](2013)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腹泻位居小儿腹泻第一位。文章从中医、西医学两个方面总结了轮状病毒肠炎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认为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而中医药具有简便廉效的优势,应用广泛。

杨开颜,陈麒[9](2010)在《小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剂、金双歧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干扰素α2b10万U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保留灌肠,每天1次,连用3~5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泻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了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弋阳[10](2010)在《α-2b干扰素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6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临床诊断为秋季腹泻的患儿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予α-2b干扰素50~100万u/d直肠给药,两组疗程均为5d,评估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6.05%,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显效率55.81%,总有效率76.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P<0.05)。结论:α-2b干扰素直肠给药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显着。

二、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依据
    2.5 方法
    2.6 一般治疗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3.3 两组患儿不同腹泻程度(不同程度脱水及酸中毒)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3.4 心肌酶升高者同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器械检查结果
4、讨论
    4.1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4.2 腹泻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4.3 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表现
    4.4 轮状病毒心肌损伤的预后
5、展望与不足
    5.1 展望
    5.2 不足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与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1、概述
    2、轮状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免疫球蛋白Y的应用进展
        2.2 抗病毒治疗进展
        2.3 益生菌
        2.4 植物及中草药
    3、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现状
        3.2 轮状病毒疫苗对肠外疾病的影响
        3.3 我国轮状病毒疫苗使用情况
        3.4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应用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2)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三、中医药的辨证及治疗
        四、止泻方辨析
    第二节 现代医学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
        三、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并发症
        四、治疗
        五、健康教育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及样本量估算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临床试验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临床疗效评定
        六、统计方法
        七、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治疗前背景资料均衡性分析
        三、疗效结果
        四、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一、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二、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疗程
    三、不良反应
    四、小儿泄泻治疗中“固涩”与“留寇”的探讨
    五、总结
    六、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随机入表
    附录 2: 随机分组表
    附录 3: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量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指标
        1.1.6 剔除指标
        1.1.7 试验中止指标
        1.1.8 治疗方法
        1.1.9 观测指标
        1.1.10 疗效判定标准
        1.1.11 统计学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对比及分析
        1.2.2 临床疗效观测及对比
        1.2.3 相关安全性项目观测
    1.3 讨论
        1.3.1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理论基础
        1.3.2 银葛止泻散组方用药分析
        1.3.3 银葛止泻散剂型特点
        1.3.4 蒙脱石散(思密达)
        1.3.5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研究结果分析
        1.3.6 疗程及其它
    1.4 问题及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2.1.1 病名及概念
        2.1.2 病因病机
        2.1.3 辨证论治
    2.2 现代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2.2.1 概念及病因
        2.2.2 流行病学
        2.2.3 发病机制
        2.2.4 西医治疗
    2.3 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病历资料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1.2.2 试验药物
        1.2.3 试验药物服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三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2.3 三组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比较
    2.4 三组患儿脱水程度评分比较
    2.5 三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2.6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2.7 三组患儿大便常规及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及沿革
        1.2 病因病机
        1.2.1 感受外邪
        1.2.2 饮食所伤
        1.2.3 情志不畅
        1.2.4 病后体虚
        1.2.5 肾命火衰
        1.3 治法方药
        1.4 辨证分型
        1.4.1 辨证要点
        1.4.2 疾病分型
        1.5 中医治疗
        1.5.1 经典治疗
        1.5.2 现代中医治疗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5 常用治疗方法
        2.5.1 液体疗法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2.5.3 微生态制剂
        2.5.4 肠黏膜保护剂
        2.5.5 RV疫苗
        2.5.6 补锌治疗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医学伦理控制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5. 讨论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5.1.2 药物分析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5.3.1 药物概述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小结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1.2 动物
        1.3 药物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制备
        2.1.1 分组
        2.1.2 给药
        2.1.3 取血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2.3 病毒活化
        2.4 病毒毒力测定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V SA11毒力测定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原理
        2.2 实验步骤
        2.3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 反转录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2.2.2 逆转录反应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2.4 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蛋白样品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2.3 样品处理
        2.4 蛋白检测
        2.5 配置SDS-PAGE
        2.6 上样
        2.7 电泳
        2.8 转膜
        2.9 免疫反应
        2.10 化学发光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件

(6)儿童腹泻病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液疗法
2 饮食调整
3 药物治疗
4 中医中药治疗

(8)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学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1.3.1 液体疗法
        1.3.2 抗病毒
        1.3.3 微生态疗法
        1.3.4 肠黏膜保护剂
        1.3.5补锌疗法
2 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证型
    2.3 中医内治法
    2.4 中医外治法
        2.4.1 推拿疗法
        2.4.2 穴位贴敷
        2.4.3 中药灌肠
        2.4.4 经皮给药
3 述评与展望

四、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 赵红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2]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张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D]. 刘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潘家华,羊礼荣,韩旻,周浩泉,祖庆,周晓丽,顾倩,杨晓光,王子斌,李玉桂.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1)
  • [5]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儿童腹泻病的治疗进展[J]. 利世顶. 基层医学论坛, 2016(06)
  • [7]α-2b干扰素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J]. 孙海娜,任玲丽. 中国医刊, 2013(10)
  • [8]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 汤晶晶,韩新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4)
  • [9]小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 杨开颜,陈麒.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24)
  • [10]α-2b干扰素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6例疗效观察[J]. 孙弋阳. 儿科药学杂志, 2010(03)

标签:;  ;  ;  ;  ;  

α-2b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4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