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椿嫩枝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福,彭敏[1](2021)在《芦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得到芦柑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响应面法对芦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芦柑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芦柑叶总黄酮为响应值,选取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并利用总黄酮对·OH和DPPH·的清除作用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8∶1(mL/g)、乙醇浓度74%、超声温度71℃和超声时间26 min,在该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总黄酮的平均提取率为(53.19±0.28)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6%,说明该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芦柑叶总黄酮对·OH和DPPH·的清除试验表明,芦柑叶总黄酮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与·OH和DPPH·的清除率之间存在量效关系,其对·OH和DPPH·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146.41 mg/L和66.56 mg/L,说明芦柑叶总黄酮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
周慧[2](2020)在《微波辅助提取毛竹叶黄酮及其在坚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竹为单子叶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在我国特别是长江以南均有分布,是我国现有竹类资源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毛竹资源广,在我国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70%以上。目前我国对毛竹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应用在家具制作、建筑、造纸、工艺美术品和日常食用如竹笋美食等方面,而对毛竹叶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人们往往将毛竹叶当作废弃物处理或者直接燃烧做肥料,从而整体影响了毛竹的综合开发利用。本文以毛竹叶为原材料,研究并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毛竹叶黄酮的工艺条件;并以抗坏血酸为参照对象,探讨了毛竹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没食子酸(以下简称PG)和BHT为对照,研究了毛竹叶黄酮对大豆油、菜籽油和芝麻油的过氧化抑制能力;最后将毛竹叶黄酮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核桃、碧根果、夏威夷果中,以期为坚果的抗氧化、延长保质期提供新的发展思路。经过试验研究,得到下列结论:(1)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毛竹叶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了影响毛竹叶黄酮提取得率的四个因素:乙醇浓度、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通过响应面软件优化分析,并经适当调整,得到微波辅助毛竹叶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乙醇浓度70%、液料比29:1、微波时的功率303W、微波持续时间300S。经过试验,毛竹叶黄酮的提取得率为1.93%。(2)毛竹叶黄酮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均具有清除能力,其中,毛竹叶黄酮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力比VC弱,而对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比VC要强。(3)毛竹叶黄酮对大豆油、菜籽油和芝麻油均具有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效果比VC强,与PG和BHT接近;毛竹叶黄酮对这三种植物油抗氧化能力的大小排列为: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4)将毛竹叶黄酮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核桃、碧根果、夏威夷果的熟果制作过程中,通过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表明毛竹叶黄酮对这三种坚果的抑制其酸败和抗氧化的能力大小为:碧根果﹥核桃﹥夏威夷果。
李艳艳,王俊青,刘王文,陈壮,王晓欢[3](2020)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大果青扦叶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大果青扦叶为材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大果青扦叶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0∶1(mL/g),提取次数2次,超声时间63 min,超声功率480 W,提取温度52℃,乙醇浓度50%,总黄酮提取率为12.12%。在体外大果青扦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盐表现出较好的清除效果,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05、0.35、1.98 mg/mL,表明大果青扦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刘艳红,熊张平,季春艳,李双芳,刘生杰[4](2020)在《干燥方式对太和香椿芽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太和香椿芽分别进行自然干燥、不同温度的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测定干燥后太和香椿芽的VC、叶绿素、总黄酮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和复水性能,综合评价干燥方式对太和香椿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获得的干制品中VC、叶绿素、总黄酮和蛋白质的保留量最高,分别为74.00 mg/100g和14.1,3.50,8.12mg/g,其复水性能和综合评价均优于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热风干燥中,当干燥温度为50℃时,干制品综合评价值最高,略低于真空冷冻干燥。综上,真空冷冻干燥获得的干制品综合评价最高,能最大程度保留太和香椿芽的色泽、风味、质地结构和营养成分。在不考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真空冷冻干燥是最佳干燥方式,50℃的热风干燥次之,自然干燥的综合评价最低。
闫元景[5](2019)在《夹竹桃粗提物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夹竹桃中含有大量的强心苷和生物碱类等多种活性成分,本实验开展了夹竹桃粗提物提取工艺的研究、夹竹桃粗提物抑菌效应研究、夹竹桃纯水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细胞膜透性和物质代谢的影响3个部分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夹竹桃源生物农药提供依据。(1)以夹竹桃树皮、叶和花的鲜样和干样为材料,采用溶剂法提取夹竹桃粗提物。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时间(X1)、液料比(X2)和提取温度(X3)3个因素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来优化来夹竹桃叶纯水粗提物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夹竹桃活性粗提物质量得率均有显着影响,且影响夹竹桃粗提物质量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X1)>液料比(X2)>提取温度(X3)。优化后得到夹竹桃粗提物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90 min、液料比12:1、温度49℃。此条件下的夹竹桃粗提物质量得率实测值为(9.75±0.31)%与理论值9.87%十分相近。(2)以白花型夹竹桃树皮、叶、花的鲜样和干样为实验材料,分别用纯水、纯乙醇、50%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对其进行浸提,制备获得夹竹桃不同部位的纯水粗提物、夹竹桃鲜叶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和不同浓度的夹竹桃鲜叶纯水粗提物,采用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其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辣椒盘长孢菌和刺盘孢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夹竹桃树皮、叶、花的鲜样和干样纯水粗提物对3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应,其中鲜样的纯水粗提物的抑菌效应要好于干样的抑菌效应;夹竹桃鲜叶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对3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纯水粗提物抑菌效应最好,50%乙醇粗提物次之,其它粗提物抑菌活性较差。夹竹桃鲜叶的纯水粗提物对刺盘孢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为辣椒盘长孢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应显着低于前两种菌。(3)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菌,利用生物化学手段,开展夹竹桃纯水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透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夹竹桃纯水粗提物能够增加立枯丝核菌细胞膜透性,使小分子糖类外泄,但对蛋白质大分子物质的选择性透过功能无影响,同时夹竹桃粗提物能抑制过氧化物酶体的活性并对菌丝造成直接伤害,促使菌丝断裂。
冯艺飞[6](2019)在《茵陈黄酮提取纯化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茵陈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于治疗黄疸性肝胆疾病;现代药理表明,茵陈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消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及抗肿瘤的作用。本课题选取茵陈作为原料,对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对纯化物进行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茵陈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茵陈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在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对茵陈总黄酮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得到茵陈总黄酮提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61℃、乙醇浓度48%、液料比30:1(mL:g),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可达24.89 mg/g。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茵陈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研究,考察D-101、D-101-Ⅰ、X-5、AB-8、NKA-9、DA-201、S-8七种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茵陈总黄酮的吸附率、解吸率及回收率,筛选得到效率更高的NKA-9型树脂。对NKA-9树脂静态吸附、解吸茵陈总黄酮主要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条件为:吸附平衡时间5 h,样液浓度0.8 mg/mL,样液pH 5.0;静态解吸时,洗脱液乙醇浓度为80%;动态吸附实验中,以6g大孔树脂装柱,上样液流速1.0 mL/min进行吸附,得合理上样量为120 mL,以1 mL/min洗脱速率进行动态洗脱,得洗脱剂的使用量为60 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大孔树脂纯化物中总黄酮纯度由16.1%提升到62.1%,纯化效果明显。大孔树脂纯化物的组成成分由显色反应、红外光谱、液质联用等技术进行分析。显色反应结果,可知茵陈提取物中一定含有黄酮及黄酮醇,可能二氢黄酮醇、二氢黄酮及查耳酮中的一种或多种。FT-IR谱图显示纯化物中有有C=C、羟基、酚羟基等多种特征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并推断可能含有芦丁单体。通过LC-MS分析茵陈提取物的组成,可推断鉴定提取物中含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香叶木苷。以抗坏血酸VC为对照,考察了对茵陈粗提物、大孔树脂纯化物的还原力及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效果。综合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VC>大孔树脂纯化物>粗提物。且当纯化物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还原能力较强,等同于0.3 mg/mL VC。茵陈总黄酮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pH4~6的范围内,茵陈总黄酮性质较为稳定,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受到破坏。Mg2+、A13+对茵陈总黄酮稳定性有影响,且Ca2+、Fe3+对类黄酮稳定性影响较大。茵陈总黄酮提取液储存和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其与氧化剂接触。茵陈中黄酮类化合物耐热性较差,应在60℃以下使用,4℃下冷藏有利茵陈总黄酮的保存。
李威霖[7](2019)在《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提出宽叶独行菜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以传统提取方法提取宽叶独行菜黄酮粗提取物中其黄酮含量较低,严重影响其黄酮化合物的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选取青海省地区的宽叶独行菜,对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对青海省不同地区的宽叶独行菜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以期为宽叶独行菜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部分参考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使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含量的影响。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89 min,液料比22.5 mL/g,提取温度79℃时,宽叶独行菜总黄酮含量达最高36.5 mg/g。(2)通过比较D 301、D 201、D-101-1、X-5、AB-8五种型号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解析参数,部分动态吸附参数,最终确定AB-8大孔树脂较适合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的纯化。通过对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纯化静态单因素试验,确定供试液最适吸附浓度为4.34 mg/mL,最佳pH为6,最佳的洗脱浓度为70%乙醇,静态解吸平衡时间为2 h。通过对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纯化动态单因素试验,确定上样液70 mL浓度4.34 mg/mL的总黄酮原液为最佳上样量,选择洗脱体积为80 mL。在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下,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纯度可达到38.9%。(3)通过10批宽叶独行菜样本建立不同产地宽叶独行菜的HPLC指纹图谱,确认了12个共有峰,标定12号峰为芦丁,从相对峰面积、相似度等方面进行指纹图谱分析,10批宽叶独行菜HPLC指纹图谱共有色谱峰相似度大于0.90,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专属性。(4)对比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海南州贵德县,海西州都兰县、柯柯镇、怀头他拉镇,5个不同地区宽叶独行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都以异硫氰酸酯类为主,其中尤以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
陈伟[8](2018)在《香椿老叶中黄酮与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椿(Toona sinensis)是栋科香椿属香椿种树木,其嫩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我国高档特产蔬菜,在我国已经两千多年的食用历史,分布种植,深受广大民众欢迎。根据研究表明,香椿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黄酮、皂苷是主要活性成分,但是黄酮及皂苷的种类及化学结构并未完全搞清楚。本论文以香椿老叶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纯化出黄酮类物质的单体,分离纯化了较高纯度的皂苷,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比较筛选D101、AB-8、Sp700、LX-20、D3520、S-8树脂对于黄酮和皂苷的吸附解吸效果,筛选出AB-8和D101适合分离提纯香椿老叶中的黄酮和皂苷。通过多步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及制备,共得到并鉴定出六种单体化合物,经NMR与IR等波谱分析分别是:(Ⅰ)芦丁(Ⅱ)表儿茶素(Ⅲ)槲皮素(Ⅳ)异槲皮素(Ⅴ)番石榴苷(Ⅵ)SammangaosideA。利用显色反应初步定性鉴定出香椿皂苷中包括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香椿老叶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纯化前后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抗氧化能力随着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通过比较各单体化合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可以得出芦丁>异槲皮素>番石榴苷>槲皮苷>SammangaosideA>表儿茶素。纯化后的精提物较粗提物,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香椿黄酮精提物对(DPPH·)的清除率较高,可以达到90.35%,清除(O2-)的能力略低,清除率为80.93%。皂苷精提物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68.18%,粗提物为30.15%。香椿皂苷精提物对清除(O2-)的能力达到60.64%,粗提物为36.80%,由数据可以得出纯化后的香椿黄酮及皂苷的抗氧化能力均显着提升。
俞月丽[9](2016)在《海红果根皮苷的双水相萃取及精制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海红果是一种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物质含量丰富的地方特色水果,但目前对海红果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产品加工方面,对其果实中含有的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尚不充分。海红果中根皮苷的含量丰富,而根皮苷具有抗氧化、美白和降血糖等功能,为此,开发一种从海红果中提取根皮苷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海红果根皮苷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海红果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双水相萃取技术对海红果中的根皮苷进行提取,优化了提取工艺参数,比较了其与传统方法的差异;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双水相萃取得到的海红果根皮苷粗提物进行精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吸附、解吸条件,以及研究了不同浓度乙醇洗脱得到的根皮苷精制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ABTS·+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以根皮苷的回收率(R1)和分配系数(K)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了海红果中根皮苷的超声波协同双水相萃取技术最佳工艺条件:乙醇质量分数35%,硫酸铵质量分数16%,液固比57,提取温度为36℃。依据此条件进行试验,所得根皮苷回收率(R1)和分配系数(K)分别为92.86±0.078%和6.55±0.08,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92.94%和6.59,P>0.05),说明采用响应面法得到的海红果根皮苷双水相萃取工艺参数是可行的。(2)双水相技术与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方法相比,不仅对了海红果根皮苷有较高的提取量,而且比35%(w/w)乙醇提取法和80%(v/v)乙醇提取法分别多去除了84.32%和65.27%的糖类以及91.63%和34.62%的蛋白质,并保持其抗氧化活性。(3)在7种大孔树脂(NKA-9、AB-8、D101、ADS-17、ADS-F8、ADS-7、DM-2)中,ADS-7、AB-8、DM-2和D101四种树脂对海红果根皮苷具有较好的静态吸附特性,吸附率都在63%以上,其中ADS-7树脂的静态吸附率最高,达到79%。(4)AB-8、DM-2、D101和NKA-9四种树脂对海红果根皮苷具有较好的解吸特性,解吸率都超过了82%,其中AB-8树脂的解吸率最高,为93.28%。而吸附率最高的ADS-7树脂的解吸率却很低,只有31.25%。AB-8、DM-2和D101三种树脂都能对海红果根皮苷进行快速吸附,且AB-8型树脂在以上三种树脂中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均最大,因此AB-8适合于用来精制海红果根皮苷。(5)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了海红果中根皮苷的AB-8大孔树脂精制的最佳工艺参数:吸附条件为吸附速率为1mL/min,上样液pH值为1.5,上样液浓度为0.12 mg/mL;解吸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洗脱剂pH值为6.7,洗脱速率为2 mL/min。依据此条件进行试验,所得海红果根皮苷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90.89±0.02%和95.24±0.37%,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90.17%和95.69%,P>0.05)。(6)不同浓度乙醇浓度洗脱得到的海红果根皮苷精制物和粗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70%乙醇洗脱得到的海红果根皮苷精制物对DPPH·、ABTS·+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均最高,其次是90%、50%和30%乙醇洗脱物,都高于双水相萃取得到的海红果根皮苷粗提物。70%乙醇洗脱物中根皮苷含量高达37.89μg/mL,比粗品中根皮苷含量高出了44倍,综合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利用大孔树脂对根皮苷粗提物进行初步精制是有意义和有效的。
王晓博,何俊婷[10](2013)在《香椿树皮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取分离香椿树皮中有降血糖活性作用的总黄酮。方法将香椿树皮总黄酮粗提物(含生药材2g·mL-1)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以树脂径高比、上样流速、洗脱流速、洗脱剂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最佳分离工艺。结果最佳分离工艺参数为:树脂径高比为1∶12,上样流速为10mL.min-1,体积分数70%乙醇的洗脱流速为1.0L.h-1,洗脱剂用量为2BV。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香椿树皮总黄酮的分离效果较好,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二、香椿嫩枝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椿嫩枝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芦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曲线绘制 |
1.2.2 芦柑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1.2.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2.5 芦柑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1.2.5. 1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1.2.5. 2·OH清除率的测定 |
1.2.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液料比的影响 |
2.1.2 乙醇浓度的影响 |
2.1.3 超声温度的影响 |
2.1.4 超声时间的影响 |
2.2 响应面法优化芦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 |
2.2.1 响应面设计及结果 |
2.2.2 响应面分析 |
2.2.3 最佳工艺验证 |
2.3 芦柑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2.3.1 芦柑叶总黄酮对·OH的清除能力 |
2.3.2 芦柑叶总黄酮对DPPH·的清除能力 |
3 结论 |
(2)微波辅助提取毛竹叶黄酮及其在坚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竹类综述 |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介绍 |
1.2 竹叶中的生物化学活性成分 |
1.2.1 竹叶中的多糖物质 |
1.2.2 竹叶中的黄酮类物质 |
1.2.3 竹叶特种氨基酸 |
1.2.4 竹叶萜类内酯 |
1.2.5 竹叶叶绿素 |
1.2.6 竹叶芳香成分 |
1.2.7 竹叶矿物质元素 |
1.2.8 毛竹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 |
1.3 竹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1.3.1 分光光度法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介绍 |
1.4.1 直接溶剂提取法 |
1.4.2 生物酶辅助提取法 |
1.4.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4.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4.5 超临界CO_2提取法 |
1.4.6 机械提取法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毛竹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试剂 |
2.2.3 主要仪器及型号 |
2.3 实验方法 |
2.3.1 毛竹叶黄酮提取工艺流程 |
2.3.2 毛竹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3 毛竹叶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与回归方程 |
2.4.2 竹叶总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3 毛竹叶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2.5 本章结论 |
第3章 毛竹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毛竹叶黄酮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试验 |
3.3.2 毛竹叶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试验 |
3.3.3 毛竹叶黄酮对过氧化氢的清除试验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毛竹叶黄酮和VC对超氧阴离子O_2~-的清除效果 |
3.4.2 毛竹叶黄酮和VC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 |
3.4.3 毛竹叶黄酮和VC对过氧化氢H_2O_2的清除效果 |
3.5 本章结论 |
第4章 毛竹叶黄酮对植物油脂的过氧化抑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油脂的处理及抗氧化试验 |
4.3.2 油脂的过氧化值测定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毛竹叶黄酮对大豆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4.4.2 毛竹叶黄酮对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 |
4.4.3 毛竹叶黄酮对芝麻油的抗氧化作用 |
4.4.4 毛竹叶黄酮对大豆油、菜籽油和芝麻油的抗氧化作用比较 |
4.5 本章结论 |
第5章 毛竹叶黄酮在坚果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毛竹叶黄酮在坚果中的应用方案 |
5.3.2 核桃、碧根果和夏威夷果的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 |
5.4 试验结果 |
5.4.1 毛竹叶黄酮对核桃的酸败和过氧化抑制效果 |
5.4.2 毛竹叶黄酮对碧根果的酸败和过氧化抑制效果 |
5.4.3 毛竹叶黄酮对夏威夷果的酸败和过氧化抑制效果 |
5.4.4 毛竹叶黄酮对三种坚果的酸败和过氧化抑制效果比较 |
5.5 本章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大果青扦叶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1.4 提取工艺 |
1.5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
1.6 体外抗氧化研究 |
1.6.1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
1.6.2 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1.6.3 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液料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1.2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1.3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1.4 超声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1.5 超声功率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1.6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 响应面试验 |
2.2.1 响应面分析 |
2.2.2 验证试验 |
2.3 大果青扦叶总黄酮体外抗氧化 |
2.3.1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
2.3.2 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 |
2.3.3 清除亚硝酸根活性 |
3 结论 |
(4)干燥方式对太和香椿芽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式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原料预处理 |
1.2.2香椿芽的干燥 |
1.2.3 VC含量的测定 |
1.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2.5 总黄酮的测定 |
1.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2.7 失水率的测定 |
1.2.8 复水性能的测定 |
1.2.9 香椿芽干制品品质综合评价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VC含量的影响 |
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对干制品失水率的影响 |
2.6 对干制品复水性能的影响 |
2.7 干制品品质综合评价 |
3 结论 |
(5)夹竹桃粗提物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源粗提物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1.1 超声提取法 |
1.1.2 微波萃取技术 |
1.1.3 溶剂提取法 |
1.1.4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1.5 半仿生提取法 |
1.1.6 酶解提取法 |
1.2 夹竹桃提取物的生物防治作用 |
1.2.1 抑菌作用 |
1.2.2 杀虫作用 |
1.2.3 化感作用 |
1.3 植物提取物抑菌机理的研究 |
1.3.1 细胞壁和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 |
1.3.2 细胞呼吸过程受到抑制 |
1.3.3 酶或功能蛋白活性受到抑制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夹竹桃粗提物提取工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提取工艺单因素对夹竹桃粗提物质量得率的影响 |
2.2.2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优化夹竹桃鲜叶纯水粗提物的提取工艺 |
2.3 讨论 |
第3章 夹竹桃粗提物对三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供试菌种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培养基 |
3.1.5 主要仪器 |
3.1.6 夹竹桃粗提液的制备 |
3.1.7 抑菌实验 |
3.1.8 夹竹桃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田间抑制实验 |
3.1.9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夹竹桃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效应 |
3.2.2 夹竹桃粗提物对辣椒盘长孢菌的抑菌效应 |
3.2.3 夹竹桃粗提物对刺盘孢菌的抑菌效应 |
3.2.4 夹竹桃鲜叶纯水粗提物对三种植物病原菌室内平板抑菌效应的比较 |
3.2.5 夹竹桃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田间抑制实验 |
3.3 讨论 |
第4章 夹竹桃纯水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供试菌种 |
4.1.3 主要试剂 |
4.1.4 培养基 |
4.1.5 主要仪器 |
4.1.6 实验方法 |
4.1.7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夹竹桃叶水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4.2.2 夹竹桃叶水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3 夹竹桃叶水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体脂肪含量的影响 |
4.2.4 夹竹桃叶水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体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5 夹竹桃叶水粗提物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6)茵陈黄酮提取纯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茵陈的研究现状 |
1.1.1 茵陈的资源分布 |
1.1.2 茵陈的功效成分 |
1.1.3 茵陈的药理作用 |
1.1.4 茵陈的膳食应用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1.2.2 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茵陈总黄酮提取及工艺优化 |
2.2.2 茵陈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
2.2.3 茵陈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2.2.4 茵陈总黄酮特性研究 |
2.2.5 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茵陈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3.1.1 芦丁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
3.1.2 茵陈总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 |
3.1.3 茵陈总黄酮提取响应面设计及结果 |
3.2 茵陈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
3.2.1 树脂的筛选 |
3.2.2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3.2.3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3.2.4 茵陈总黄酮纯度分析 |
3.3 茵陈黄酮结构鉴定 |
3.3.1 显色反应 |
3.3.2 红外光谱鉴定 |
3.3.3 液质联用分析 |
3.4 茵陈总黄酮特性研究 |
3.4.1 茵陈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 |
3.4.2 茵陈总黄酮稳定性研究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7)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 |
1.1 宽叶独行菜相关研究现状 |
1.1.1 宽叶独行菜概述 |
1.1.2 宽叶独行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宽叶独行菜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
1.2.1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类型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1.2.6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化学成分指纹图谱 |
1.3.1 指纹图谱的概念及作用 |
1.3.2 指纹图谱研究中的技术应用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宽叶独行菜总黄酮工艺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宽叶独行菜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1 芦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2.2 宽叶独行菜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总黄酮含量计算 |
2.2.5 实验分析方法验证 |
2.3 单因素试验 |
2.3.1 乙醇浓度对宽叶独行菜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2 提取时间对宽叶独行菜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3 液料比对宽叶独行菜中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4 提取温度对宽叶独行菜中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2.4 响应面法优化宽叶独行菜总黄酮提取实验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5.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 |
2.5.3 反应条件的优化验证 |
第三章 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供试溶液的制备 |
3.2.2 大孔树脂预处理 |
3.2.3 树脂筛选 |
3.2.4 纯化工艺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理想型树脂的筛选 |
3.3.2 工艺优化结果 |
3.3.3 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纯化后纯度测定 |
第四章 宽叶独行菜指纹图谱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2 参比溶液配制 |
4.2.3 宽叶独行菜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
4.2.4 宽叶独行菜指纹图谱色谱条件选择及优化 |
4.2.5 方法学考察 |
4.2.6 试验结果 |
第五章 GC-MS分析青海省五个不同地区宽叶独行菜的挥发油成分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
5.3.2 GC-MS条件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实验结果 |
5.4.2 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香椿老叶中黄酮与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香椿简介 |
1.1.1 香椿的化学成分 |
1.1.2 香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
1.2 黄酮的研究进展 |
1.2.1 黄酮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2.3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方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香椿粗体液中总黄酮 |
2.4.1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
2.4.2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2.4.3 静态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 |
2.4.4 不同树脂对香椿总黄酮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 |
2.4.5 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酮条件的确定 |
2.5 黄酮单体化合物分离及鉴定 |
2.5.1 硅胶柱层析 |
2.5.2 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 |
2.5.3 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 |
2.5.4 化合物结构分析 |
2.6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香椿粗体液中总皂苷及其含量测定 |
2.6.1 人参皂苷标准曲线的制作 |
2.6.2 提取液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2.6.3 不同型号树脂对香椿总皂苷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 |
2.6.4 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皂苷条件的确定 |
2.7 硅胶柱层析 |
2.8 香椿皂苷的定性分析及鉴定 |
2.8.1 氯仿—浓硫酸反应结果 |
2.8.2 硫酸—乙醇反应结果 |
2.9 香椿黄酮与皂苷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2.9.1 香椿单体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2.9.2 香椿黄酮粗提物及精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2.9.3 香椿黄酮粗提物和精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实验 |
2.9.4 香椿总皂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2.9.5 香椿皂苷粗提物和精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芦丁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条件的确定 |
3.2.1 不同树脂对香椿总黄酮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结果 |
3.2.2 上样溶液浓度的确定 |
3.2.3 上样溶液及洗脱剂pH的确定 |
3.2.4 动态吸附累积曲线 |
3.2.5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
3.2.6 洗脱剂用量的确定 |
3.3 硅胶柱层析及凝胶柱层析结果 |
3.4 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结果 |
3.5 单体化合物结构分析 |
3.5.1 化合物Ⅰ的结构鉴定 |
3.5.2 化合物Ⅱ的结构鉴定 |
3.5.3 化合物Ⅲ的结构鉴定 |
3.5.4 化合物Ⅳ的结构鉴定 |
3.5.5 化合物Ⅴ的结构鉴定 |
3.5.6 化合物Ⅵ的结构鉴定 |
3.6 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香椿粗体液中总皂苷及其含量测定 |
3.6.1 人参皂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3.6.2 提取液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
3.6.3 不同树脂对香椿总皂苷的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结果 |
3.6.4 上样浓度的确定 |
3.6.5 动态吸附累积曲线 |
3.6.6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
3.6.7 上样溶液及洗脱剂pH的确定 |
3.6.8 洗脱剂用量的确定 |
3.7 香椿中皂苷的定性分析结果 |
3.7.1 氯仿—浓硫酸反应结果 |
3.7.2 硫酸—乙醇反应结果 |
3.8 香椿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3.8.1 香椿单体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8.2 香椿黄酮粗提物及精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8.3 香椿单体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实验 |
3.8.4 不同抗氧化剂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实验 |
3.9 香椿皂苷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3.9.1 香椿皂苷粗提物和精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9.2 不同抗氧化剂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实验 |
4 结论 |
4.1 结论内容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9)海红果根皮苷的双水相萃取及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红果的研究进展 |
1.1.1 海红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及香气组成 |
1.1.2 海红果实功能性成分 |
1.1.2.1 海红果多酚及其功能性 |
1.1.2.2 海红果多糖 |
1.1.3 海红果加工利用现状 |
1.2 根皮苷研究现状 |
1.2.1 根皮苷概况 |
1.2.2 根皮苷合成、分布及含量变化 |
1.2.3 根皮苷的生物活性 |
1.2.4 根皮苷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1.3 双水相萃取研究现状 |
1.3.1 双水相萃取原理及概况 |
1.3.2 双水相萃取优点 |
1.3.3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
1.4 大孔树脂研究现状 |
1.4.1 大孔树脂的分类及组成 |
1.4.2 大孔树脂的分离原理 |
1.4.3 影响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的因素 |
1.4.4 大孔吸附树脂在精制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海红果根皮苷的超声波协同双水相萃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
2.2.2 乙醇硫酸铵相图的制作 |
2.2.3 超声波协同双水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2.2.4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协同双水相提取海红果根皮苷的工艺 |
2.2.5 超声波协同双水相提取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2.2.6 硫酸铵的回收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海红果根皮苷静态吸附分离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七种树脂对海红果根皮苷吸附能力和解吸特性 |
3.2.2 静态吸附曲线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海红果根皮苷的AB-8 大孔树脂精制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动态吸附试验 |
4.2.2 动态解吸试验 |
4.2.3 响应面法优化大孔树脂精制海红果根皮苷工艺条件的研究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海红果根皮苷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对 DPPH·清除作用的测定 |
5.1.2.2 对 ABTS·~+清除作用的测定 |
5.1.2.3 总还原力的测定 |
5.1.2.4 HPLC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的根皮苷精制产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5.2.2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的根皮苷精制产物对ABTS·+的清除作用 |
5.2.3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的根皮苷精制产物的总还原力作用 |
5.2.4 不同浓度洗脱剂洗脱液中的根皮苷的HPLC分析 |
5.2.5 根皮苷含量与抗氧化性的关系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香椿嫩枝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芦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陈建福,彭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4)
- [2]微波辅助提取毛竹叶黄酮及其在坚果中的应用研究[D]. 周慧. 南昌大学, 2020(02)
- [3]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大果青扦叶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 李艳艳,王俊青,刘王文,陈壮,王晓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22)
- [4]干燥方式对太和香椿芽品质的影响[J]. 刘艳红,熊张平,季春艳,李双芳,刘生杰. 食品与机械, 2020(09)
- [5]夹竹桃粗提物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闫元景. 淮阴工学院, 2019(06)
- [6]茵陈黄酮提取纯化及特性研究[D]. 冯艺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宽叶独行菜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D]. 李威霖.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8]香椿老叶中黄酮与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伟.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6)
- [9]海红果根皮苷的双水相萃取及精制工艺研究[D]. 俞月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10]香椿树皮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 王晓博,何俊婷. 西北药学杂志,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