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沈俐,谢峰[1](2018)在《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仪(FibroScan,FS)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受体(sFasL)系统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先用FibroScan检查,记录肝硬度值。随后采取静脉血,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sfas、sFasL。正常对照组50例依次检测肝硬度值和血清sfas、sFasL。

沈俐[2](2016)在《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系统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先用FibroScan检查,记录肝硬度值。随后采取静脉血,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sfas、sFasL。正常对照组50例依次检测肝硬度值和血清sfas、sFasL。结果:CHB轻度、中度、重度患者中,LSM值分别为8.2±1.1 kPa、9.1±2.3 kPa、11.4±2.7 kPa,正常对照组LSM值为4.3±3.1kPa,肝脏炎症与LSM相关(rs=0.645,P=0.000)。轻度、中度、重度患者sFas值分别为4.26±1.53 pg/ml、4.75±1.72 pg/ml、5.68±1.42pg/ml,正常对照组sFas为2.87±1.24pg/ml,炎症轻重与sFas值存在相关性(rs=0.538,P=0.001);轻度、中度、重度患者sFasL分别为5.67±1.42pg/ml、9.42±2.60 pg/ml、15.53±3.78pg/ml,正常对照组sFasL为2.57±1.68pg/ml,炎症轻重与sFas L值正相关(rs=0.734,P=0.000)。LSM与sFas有相关性(r=0.998,P=0.002),LSM与sFasL不存在相关性(r=0.940,P=0.060)。结论:CHB患者肝硬度值(LSM)、血清sfas、s Fas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提示其可能在CHB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清sfas、sFasL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肝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赵桂霞,王西栋[3](2012)在《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Fas/FasL检测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者绝大多数无临床表现,但可长期携带病毒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免疫功能减低者CMV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均明显增高。CMV主要累及肝、肺、脑、骨髓等,获得性CMV感染中肝受损最常见。CMV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细胞毒作用和细胞因子紊乱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3〕。有关肝细胞凋亡与CMV肝炎发生的关系报道甚少,本文探讨成人CMV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L(sFasL)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杜静华,张艳,任伟光,孔令波,赵素贤,南月敏[4](2012)在《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FasL/sFas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end,sFasL)及sFas水平,并动态观察联合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及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前后PLC患者血清sFasL、sFas水平变化,探讨PLC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方法选择PLC患者40例(初发26例,复发14例),采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血清sFasL/sFas水平,同步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另选CHB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LC患者血清sFasL、sFas水平显着高于CHB组及健康对照组,尤以复发PLC增高为着。PLC初发、PLC复发、CHB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FasL水平依次为(86.21±28.47)μg/L、(317.56±139.54)μg/L、(43.62±9.96)μg/L和(26.61±7.93)μg/L;sFas依次为(51.15±22.97)μg/L、(107.13±27.19)μg/L、(16.81±6.34)μg/L、(21.57±7.95)μg/L,PLC复发组血清sFasL和sFas水平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1);PLC初发组显着高于CHB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PLC治疗后1、3、6个月血清sFasL为(150.32±27.95)μg/L、(82.52±15.07)μg/L、(34.66±5.26)μg/L;sFas为(102.09±27.92)μg/L、(30.59±6.79)μg/L、(21.20±3.19)μg/L,治疗后1个月sFasL、sFas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sFas及治疗后6个月sFasL、sFa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及P<0.01)。治疗前后血清ALB、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sFasL、sFas水平为PLC发病及进展的重要标志;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TACE治疗PLC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sFasL、sFas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韩学吉,许顺姬,偰光华,玄林华[5](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sFas,sFaL水平测定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ligand(sFasL)水平,分析其与肝细胞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肝穿刺患者60例(男性为46例,女性为14例),其中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30例,门诊就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30例,另选择正常人30例(男性为23例,女性为7例)列入对照组.给所有对象进行肝功能检测,对乙型肝炎及携带者进行肝穿刺,分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Fas值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及对照组,血清sFasL值明显低于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组门静脉周围、肝小叶及门静脉炎症程度在中度以上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纤维化轻、中、重度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亦均明显增高.[结论]血清sFas值的变化可反映肝组织的炎症程度.

张艳[6](2009)在《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及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血清可溶性Fas和Fas配体水平的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或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多合并肝硬化和早期肝内转移,预后不良。由于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就诊时约70%已属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的机会。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对我国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病变过程,细胞凋亡(apoptosis)与肝癌的形成密切相关。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系统在PH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as基因是一种重要的促凋亡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类,为Fas配体(Fas ligand,FasL)的受体,效应细胞的FasL与靶细胞的Fas结合时,可诱导靶细胞凋亡。现已证实,Fas受体有两种形式:膜型Fas(mFas)和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Fas主要以膜受体形式存在,若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由于替代剪接则可导致跨膜区缺失而进人组织液或血清中形成sFas。有关肿瘤的研究发现,sFas和mFas竞争性的与FasL结合,进而抑制细胞凋亡。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and,sFasL)由金属蛋白水解酶裂解膜结合型FasL而形成,具有促凋亡作用。已有报道,sFasL对靶细胞也可发挥细胞毒效应。肿瘤细胞表达sFasL可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膜上的Fas结合,从而诱导其自身凋亡。这可能是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反攻击作用。近年来,有关Fas/FasL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肝病研究的重点。阐明Fas/FasL系统作用机制,寻找有效的抗肿瘤、消除免疫逃逸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中药斑蝥酸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观察Fas/FasL系统的表达在中药联合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探讨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及TACE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将为PH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检测PHC患者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TACE治疗前后血清sFasL、sFas水平的变化;探讨sFas/sFasL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中的表达规律。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sFasL、sFas水平随机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2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年龄54±7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无主要脏器(心、肺、肾)功能损害。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肝癌复发组14例(证实经TACE治疗后复发),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56±6岁。乙肝对照组20例,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52±9岁。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51±8岁。所有入选病例于治疗前抽血,治疗组另于介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抽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sFasL、sFas水平,同时化验肝功能及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1.随访14例PHC患者治疗结束时,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肝癌复发组肝功能:ALB分别为33.0±6.1g/L、34.4±3.4g/L、36.6±5.2g/L、33.3±4.4g/L、33.1±5.6 g/L;ALT 85.5±63.1U/L、75.2±44.5U/L、66.6±42.7U/L、79.3±48.6U/L、69.7±39.3U/L; TB 51.4±20.5umol/L、35.4±20.1 umol/L、36.7±19.1umol/L、50.9±20umol/L、73.9±54.3umol/L。治疗前后及肝癌复发组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AFP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后1个月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复发组血清AFP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AFP水平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法检测血清sFasL、sFas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肝组sFasL水平升高(p<0.01)、sFa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肝癌复发组sFasL和sFas均显着增高(p<0.01,p<0.05)。②原发性肝癌组sFasL和sFas水平显着高于乙肝组(p<0.01)③与肝癌复发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组sFasL水平升高(p<0.01),sFas水平降低(p<0.01)。④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sFasL水平升高(p<0.01),sFas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sFasL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sFas水平降低(p<0.01),较治疗后1个月sFasL水平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sFasL及sFas水平均下降(p<0.01),较治疗后3个月sFasL水平降低(p<0.01)。⑤治疗组与肝癌复发组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sFas及sFasL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FasL、sFas水平均升高,提示sFas/sFasL在PH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TACE治疗PHC后血清sFasL、sFas水平降低,且随治疗时间呈正相关。说明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TACE治疗PHC能从分子机制上促进细胞凋亡,消除免疫逃逸。

姜兆金[7](2008)在《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与FasL的检测》文中提出FasL和Fas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对重要的细胞膜表面死亡分子及其受体,表达FasL的细胞可介导表达Fas的靶细胞发生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CTLs)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FasL介导Fas阳性的肝细胞凋亡[1]。因此,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与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蒋乐龙[8](2008)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sFasL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生物学现象,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肿瘤、神经病变、免疫紊乱、微生物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均证实与APO有关。Fas系统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与APO有关的因子。Fas细胞外部分可与抗Fas单克隆抗体或Fas配体(FasL)特异性结合,经信号转导,导致细胞凋亡。Fas除膜形式外,还存在不含跨膜区的可溶性分子(sFas),其作用是对抗Fas抗体或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可溶性FasL(sFasL)是膜FasL经金属蛋白酶转化而来,亦可为细胞脱落或分泌至细胞外形成,它与表达Fas的细胞结合后,向细胞内传递死亡信号,诱导靶细胞凋亡。在对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进行sFas和sFasL含量的动态观察发现,病情严重时sFas和sFasL含量均升高,sFas/sFasL的比值下降,当病情缓解后sFas和sFasL含量均下降,Fas/sFasL的比值反而升高,因此认为sFas和sFasL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但关于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和sFasL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和sFasL影响的分析,探讨sFas和sFasL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人工肝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血浆置换联合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的支持系统治疗(人工肝组)的32例重型肝炎患者与27例未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非人工肝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疾病的转归、治疗前后sFas、sFasL和肝功能的变化;以10例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结果:①转归:人工肝组治疗好转率为71.88%,非人工肝组治疗好转率为37.04%,二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肝功能:人工肝组在治疗后TBL、ALT、PTA和ALB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人工肝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人工肝组血清sFas和sFasL浓度在治疗后显着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人工肝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人工肝有效组与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显着降低,二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人工肝有效组治疗后sFasL浓度显着降低,人工肝无效组sFasL浓度降低不明显,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⑤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显着降低,非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降低不明显,二组治疗后sFas浓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都有所降低,但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sFas明显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sFasL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及预后。②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清除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sFasL,特别是对sFasL的清除,对阻断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有重要意义。

麻亚茜[9](2008)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以及sFas对T淋巴细胞凋亡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的自身特点和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使卵巢癌被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治疗难度大。虽然近年来卵巢癌手术和化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其预后尤其晚期病例的五年生存率仍无显着改善。卵巢癌需要一个综合性治疗,而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或免疫反击是目前卵巢癌免疫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有效的免疫治疗需要建立在对肿瘤免疫缺陷及影响因素的全面了解基础上。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卵巢癌和其他肿瘤影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凋亡和功能的研究。卵巢癌易腹腔内扩散,而且有研究显示,卵巢癌患者腹水中淋巴细胞的表型不同于胃肠道肿瘤。可见,原发性卵巢癌可能具备其独特的腹腔免疫损伤因素,这造成了卵巢癌腹腔内广泛播散的独特生物学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卵巢癌患者的全身及腹腔局部的免疫缺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作进一步了解。Fas/APO-1/CD95及其配体FasL(Fas Ligand)属TNF和NGF受体家族,为跨膜蛋白分子,细胞表面Fas和FasL结合引导细胞凋亡。Fas以细胞表面蛋白(mFas)和可溶性蛋白(sFas)两种形式存在。sFas可以由变异的mRNA剪接体表达产生,也可以由细胞表面形式的Fas经溶蛋白性裂解释放产生。因sFas跨膜区域缺损,凋亡介导功能缺失,因此目前很多研究都认为sFas可通过与细胞表面Fas竞争结合FasL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许多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中都可以检测到sFas水平的增高。与其他实体肿瘤相比,卵巢癌腹腔局部免疫缺陷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然而目前针对卵巢癌患者腹水中的sFas水平及功能的研究还不多。现已证实,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各种机制造成宿主的免疫缺陷,从而实现肿瘤免疫逃逸,肿瘤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就是其中机制之一。目前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以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那么作为凋亡抑制因子的sFas在抑制癌细胞凋亡的同时是否也可以通过抑制FasL与淋巴细胞表面Fas的结合来下调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呢?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存在争议。为了解卵巢癌患者全身及腹腔局部的淋巴细胞凋亡状况,以及sFas在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沉淀、细胞培养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及T淋巴细胞凋亡与Fas表达、CA125水平和sFas水平的关系。2.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重组人sFas及卵巢癌腹水sFas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第一部分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第一节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Fas表达和血清CA125水平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8例Ⅲ~Ⅳ期卵巢癌患者(晚期卵巢癌组),16例Ⅰ~Ⅱ期卵巢癌患者(早期卵巢癌组),Ⅲ~Ⅳ期组患者手术加化疗后(治疗后晚期卵巢癌组),19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良性卵巢肿瘤组),6例库肯勃氏瘤患者(转移性卵巢癌组)及21例正常体检女性(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和Fas表达,并测定上述治疗前的卵巢癌患者和库肯勃氏瘤患者的腹水T淋巴细胞以及良性卵巢肿瘤组中10例患者的盆腔积液T淋巴细胞的凋亡和Fas表达。同时测定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A125的水平。结果:晚期卵巢癌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阳性率为5.81(4.08~10.18)%,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良性卵巢肿瘤组、早期卵巢癌组(P<0.008)和治疗后晚期卵巢癌组(P<0.05)。晚期卵巢癌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阳性率和FasMean值分别为44.36±6.07和49.51±5.72,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早期卵巢癌组和晚期卵巢癌组患者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阳性率,T淋巴细胞的Fas阳性率,Fas表达强度分别为17.41(7.97~30.95)%,(54.13±13.39)%,55.16±9.12和34.06(16.33~43.64)%,(62.23±11.69)%,67.70±23.65,均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的0.89(0.71~1.76)%,(35.92±6.05)%,41.88±6.07(P<0.01)。晚期卵巢癌组的凋亡阳性率和Fas阳性率均显着高于转移性卵巢癌组(P<0.05)。在卵巢癌患者腹水中,T淋巴细胞Fas表达阳性率和Fas表达强度均与患者的T淋巴细胞凋亡阳性率呈正相关(r=0.534,P=0.000;r=0.594,P=0.000)。早期卵巢癌组患者腹水T淋巴细胞凋亡与血清CA125水平呈正相关(r=0.801,P=0.000)。血清CA125>500KU/L的卵巢癌患者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阳性率高于CA125≤500KU/L的患者(P<0.05)。第二节外周血和腹腔液T淋巴细胞凋亡与sFas水平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采用ELISA及流式细胞仪测定22例Ⅲ~Ⅳ期,10例Ⅰ~Ⅱ期卵巢癌患者及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腹腔液的sFas水平与T淋巴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和腹腔液sFas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凋亡均显着高于早期卵巢癌及良性卵巢肿瘤患者(P<0.01)。早期卵巢癌患者的腹腔液sFas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凋亡显着高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P<0.01)。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腹腔液sFas水平与T淋巴细胞的凋亡呈正相关(r=0.647,P=0.001)。第二部分重组人sFas及卵巢癌腹水sFas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ELISA、细胞培养、免疫沉淀、MTT及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重组人sFas及卵巢癌腹水sFas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重组人sFas对Jurkat细胞的生长及凋亡无显着影响。卵巢癌腹水能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增加。腹水经免疫沉淀去除sFas后,腹水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水平无显着上调或下降。Jurkat细胞表面的Fas通过单抗封闭后,腹水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水平显着下降。结论:(1)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的凋亡水平显着增高,其特点为腹水中淋巴细胞凋亡上调早于外周血、原发性癌高于转移性癌,提示该淋巴细胞凋亡特点可能是造成卵巢癌易腹腔内广泛播散的原因之一。(2)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Fas表达显着升高,且变化规律与细胞凋亡相一致,提示卵巢癌细胞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细胞Fas高表达而促进其凋亡。(3)血清CA125水平可间接反映早期卵巢癌T淋巴细胞凋亡的状况。(4)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与腹水的T淋巴细胞凋亡与sFas水平同步增高,而且晚期卵巢癌患者腹水的T淋巴细胞凋亡与sFas水平呈正相关,提示sFas可能与T淋巴细胞凋亡有关。(5)卵巢癌腹水可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且可通过封闭淋巴细胞表面Fas表达部分消除,但重组人sFas不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去除腹水中sFas也未能消除腹水对淋巴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提示卵巢癌腹水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由Fas介导,但不通过sFas起作用。(6)卵巢癌腹水sFas水平可以间接反映腹腔淋巴细胞凋亡的状况。

江宇,龚玲,刘刚,陈永平,田德英[10](2007)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各种病因急性肝衰竭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sFas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肝衰竭轻重程度相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由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调亡可能在急性肝衰竭疾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4)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FasL/sFa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血清sFasL、sFas水平比较
    2.2 血清sFas、sFasL、ALB、ALT及TBIL水平的变化
3 讨 论

(6)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及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血清可溶性Fas和Fas配体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86 注射液及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血清可溶性Fas 和Fas 配体水平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与细胞凋亡
致谢
个人简历

(8)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sFasL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对象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9)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以及sFas对T淋巴细胞凋亡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第一节 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Fas表达和血清CA125水平的关系
        第二节 外周血和腹腔液T淋巴细胞凋亡与sFas水平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重组人sFas及卵巢癌腹水sFas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论
综述
附录
致谢

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的相关性研究[A]. 沈俐,谢峰.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18
  • [2]Fibroscan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值与血清sfas/sFasL的相关性研究[D]. 沈俐. 兰州大学, 2016(11)
  • [3]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Fas/FasL检测的意义[J]. 赵桂霞,王西栋. 中国临床研究, 2012(06)
  • [4]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FasL/sFas的影响[J]. 杜静华,张艳,任伟光,孔令波,赵素贤,南月敏. 临床荟萃, 2012(03)
  • [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sFas,sFaL水平测定及其意义[J]. 韩学吉,许顺姬,偰光华,玄林华.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9(03)
  • [6]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及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血清可溶性Fas和Fas配体水平的研究[D]. 张艳.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7]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与FasL的检测[J]. 姜兆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06)
  • [8]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sFasL影响的研究[D]. 蒋乐龙.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3)
  • [9]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点以及sFas对T淋巴细胞凋亡影响[D]. 麻亚茜. 浙江大学, 2008(09)
  • [10]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探讨[J]. 江宇,龚玲,刘刚,陈永平,田德英.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