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

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

一、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辉[1](2015)在《天津未来小学校园网流量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的增长,校园网上的新业务越来越多,而不同的网络应用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比如视频和语音对传输延迟的要求很高,而邮件等业务对时间延迟不敏感。传统网络协议对所有不同种类的业务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方式,这对于视频与语音等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远远不够。不同数据类型的应用对于通信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多种业务的通信要求,引发了对校园网QoS(Quality of Service)的研究。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提出的三种QoS服务模型,即综合服务模型(Integrated Service, IntServ),区分服务模型(Different Service, DiffServ)和多标签协议交换服务模型(Multiple 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DiffServ提供因特网业务的区分服务,支持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与具体业务需求。考虑到DiffServ具有实现简单、灵活通用等优点,本文选择DiffServ作为QoS流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本系统针对未来小学校园网络中语音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的特定应用,以开源的路由器操作系统OpenWRT中Linux内核中的流量控制(Traffic Control, TC)模块为基础,设计一套适合多业务的流量控制方案MSTC(Multiple Services Traffic Control)。本系统通过对Linux内核中的TC模块加以定制,将队列调度策略、分类、过滤器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业务的流量控制需要。本系统的测试实验数据表明,设计的MSTC系统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流量控制,可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质量。

吴慧[2](2014)在《OpenFlow网络中QoS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业务种类日益多元化,网络带宽容量需求日益扩大。新型网络业务的广泛应用,包括视频通话、电话会议、VOIP等,使得人们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如何有效保障业务的服务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新型业务的多元化,传统网络体系架构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病,例如网络结构复杂化和网络设备性能的饱和,对网络新业务的推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已经不能满足各种新型业务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因此,一场新型网络体系架构的革命蓄势待发,软件自定义网络——一种可编程网络体系架构应运而生。SDN网络符合当今网络发展需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OpenFlow是SDN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网络交换模型,该模型利用开放流表(FlowTable)实现用户对网络数据处理的可编程控制。论文针对当前OpenFlow网络对QoS管理的需求,结合对传统IP网络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QoS技术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DiffServ模型和OpenFlow网络架构的QoS管理系统。论文首先对目前OpenFlow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新需求进行了探讨,并对相关的技术进行简要介绍。针对OpenFlow网络体系架构的特点,结合传统网络QoS管理系统的模型,提出并设计一种全新的OpenFlow QoS管理系统体系架构模型,并对管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按照预定的设计方案对管理系统进行实现,通过搭建小型网络拓扑对其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论文设计的QOS管理系统显着的提高了对网络QoS性能的全局掌控,降低了底层交换设备的工作负载。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论文研究下一步研究方向。

周龙[3](2013)在《IPv6过渡技术可连通性及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IPv4地址已经于2011年全部分配完毕,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走上历史的舞台。IPv6技术采用了新的网络理念,提供了近乎无穷的地址空间的同时,还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扩展性、移动性和服务质量。十多年来,经过全球网络专家的努力,IPv6的技术规范已经相当成熟,硬件设备早有量产,IPv6的实验室也十分众多,IPv6的粉丝及使用者人数越来越庞大。IPv6协议功能虽强,但由于无法直接兼容IPv4协议,使得它无法迅速取代IPv4的地位,两种网络技术必将有一个漫长的共存过渡期。选择合理的过渡方案使IPv4网络与IPv6网络互连、互通并平稳过渡到纯IPv6网络,是过渡期最重要的任务。本文认为一种网络能否有坚强的生命力,取决于该网络的可连通性和服务质量。本文首先对服务质量和IPv6技术的特点做了介绍,对过渡技术中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重点对NAT-PT技术进行了剖析,并在实验中实现了这几种过渡技术。本文利用NAT-PT技术独有的优势,创新性的构建了双NAT-PT模型,实现新的功能,完善了该技术的互通能力。在实验环境中实现了这几种过渡技术的同时,对各种过渡技术的配置复杂度、连通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行了测试、比较和分析。根据过渡期的特点,提出了NAT-PT技术值得推广的合理化建议,并设计了一个配套服务器,将有助于IPv6的平稳过渡。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孙晓璐[4](2011)在《数字家庭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性价比日益提高,以及3C(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Electrics)技术的不断融合,数字家庭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消费领域一个重要的产业方向。数字家庭网络通过数字家庭网关将公共网络的功能和应用延伸到家庭,构筑有线或无线环境,连接各种信息终端(如家电、PC等),实现家庭中多部计算、控制、监控和通信设备连接与集成,提供自动控制与远程管理等功能,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网络的共享及与外部公网的充分流通和共享。随着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家庭网络成为多业务融合的基础平台,在多业务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并实现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是数字家庭网络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应用基础问题。本文以数字家庭网络为背景,结合当前主流的数字家庭关键技术和相关标准,对数字家庭网络的服务质量进行研究。论文结合数字家庭网络的多业务融合及服务质量相关技术分析了当前国际家电、IT、电信、芯片和软件等多个产业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如多种互联组网技术及接口协议规范的并存,导致数字家庭网络呈现很强的异构性,以及缺乏统一完整的数字家庭网络QoS解决方案等。针对以上问题确定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为:1.结合对当前主流QoS保障技术和嵌入式Linux对QoS的支持的研究,搭建一个嵌入式数字家庭网关综合平台,在设定的数字家庭多媒体的应用场景下,对网关中的QoS进行研究,并对网关中至关重要的QoS控制模块进行设计;2.通过对ITU-T提出的一种通用分组网络的QoS体系参考模型的研究,提出一种可提供多业务融合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架构及服务质量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建立统一的数字家庭网络QoS控制平台,通过实施相应的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达到对用户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的保障,为数字家庭网络QOS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杜鑫[5](2011)在《IP网络QoS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Internet网络与上世纪中叶Internet建立者的初衷相比,承担着数以万计的服务,这使得Internet网络的负载越来越重。特别是Internet网络中流量的大幅增长,使得网络产生了拥塞、丢包、剧烈抖动等问题,而这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作为Internet网络主干的IP网络对于用户的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研究中提高IP网络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使所有用户都能获得最好的服务已成为IP网络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QoS的研究是通过技术、机制和各类模型来确保数据包在网络节点处转发时能够及时有效,避免发生拥塞、丢包、时延等问题。拥塞产生的原因根本在于Internet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过大,超过了网络所能承担的能力;而丢包、时延等问题则和网络节点处转发数据包所采用的调度策略有着密切关系。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目前QoS的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其次又详细分析了目前QoS研究中的几种业务模型,例如IntServ模型、DiffServ模型、MPLS模型等。然后针对QoS研究中的流量控制,研究了基于Linux Traffic Control的数据流量控制技术;针对数据包在网络节点处的转发,研究了WRR调度算法和优缺点,并进行了改进。最后基于TC技术和改进后的调度算法设计了一个基于Linux的QoS系统。本文设计的QoS系统希望从以下两个部分来提高IP网络的服务质量。一是QoS系统采用Linux操作系统下的TC技术在网络节点处实现更有效的流量控制,降低网络拥塞发生的概率;二是,本系统在数据包调度方面,对传统的WRR算法进行了改进,可以实现数据包在网络节点处更高的调度速率。本文所设计的QoS系统可以为网络QoS提供更好的保障,为以后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肖恒杰[6](2010)在《家庭网关中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家庭中有上网需求的设备越来越多,如:PC、IP电话、电视、游戏机等。家庭网关作为家庭内部网络与外部广域网之间的接口,给人们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娱乐。欲使更多的电信业务渗透到家庭中,那么必须要有集成更多功能的家庭网关产品的出现。可以说,家庭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家庭网关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提高家庭用户对网络业务的满意度,家庭网关的服务质量保证是个尤为重要的热点问题。因此,才有了本文对家庭网关服务质量的研究。通过对服务质量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家庭网关上的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采用区分服务模型来实现服务质量。分析和研究了QoS基本系统设计模型,为QoS功能设计做铺垫。由于网关系统基于Linux操作系统实现,因此探讨了Linux的流量控制工具的机理。针对QoS的新需求,采用了分层QoS的技术。它与传统的QoS存在一些区别。传统的QoS是基于端口进行流量调度。单个端口只能区分业务优先级,无法区分用户和不同用户的业务。而HQoS不仅可以区分物理端口的业务优先级,还可以实现对物理端口的逻辑用户的区分,并实现基于逻辑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QoS策略。网关系统中分层QoS的设计分为3级,各级分别针对端口和流类别对报文进行处理。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的实现也涉及到一些算法,因此探讨了流量整形算法、拥塞避免算法、队列调度算法以及多优先级数据报文分类和转发的实现。最终通过对QoS性能的测试,得出了QoS功能有效的结论。

陈磊明[7](2010)在《支持区分服务的校园网多ISP链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扩大,校园内网络流量的增长,以及各种网络媒体的应用,传统的“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内师生对网络传输QoS高要求的需求。同时,单一CERNET的接入也无法满足师生访问无限网络资源的带宽需求。因此各高校通过接入其他ISP来满足日益增加的带宽需求。但是,多ISP链路带来的只是带宽的满足,却没有一个合理的链路选择的解决方案。针对特定的校园网环境,实现多ISP链路的最优选择,对校园网的资源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题目“支持区分服务的校园网多ISP链路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针对学校不同的网络应用提高链路的动态选择性,以达到提高网络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一,通过对传统的多ISP链路应用方案的研究,以及校园网络的流量访问特征,分析指出校园网多链路对外访问现状的不足;第二,对校园网特定的网络应用进行研究及区分,结合校园网多出口的环境,对不同的应用分别设置不同的应用优先级和访问控制带宽,以便更好的满足校园网络针对应用类型的区分服务;第三,搭建基于目的地址响应时间的网络应用动态链路选择模型。这样的校园网络可以根据用户对外访问资源类型的不同,选择响应时间最短最优的链路对外访问,同时达到保证服务质量的目的。总结,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类型,设置不同的访问带宽和优先调度级别,以应用类型区分服务为基础环境,实现校园网多ISP链路路的动态最优选择,即不同时段选择响应时间最短的链路进行相应的网络访问。

曹立强[8](2009)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上EPA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处理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其中ARM微处理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AT91RM9200处理器的片上资源和主要特性,以及在DUT5000实验平台上的应用。随着嵌入式设备的复杂化和智能化,嵌入式操作系统逐渐成为嵌入式设备的必要管理系统。Linux以其开源、安全、稳定和兼容性,成为嵌入式开发的主要操作系统之一。研究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内核结构、启动过程、内核裁剪、进程管理、内核编程技术,以及嵌入式Linux文件系统的配置。深入分析了内核技术的中断控制、中断处理机制、原子操作、时间管理和网络设备驱动原理。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是一种实时工业以太网标准。在EPA的通信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在ISO/IEC 8802-3协议规定的数据链路层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一个EPA通信调度管理实体,用于对EPA设备向网络上发送报文的调度管理。EPA在数据链路层的调度是以时间同步为前提,将EPA报文划分优先级,采用基于时间片调度和报文优先级调度相结合的算法进行调度。研究了EPA通信调度方法,设计了EPA通信调度规则,通过Linux内核中的服务质量接口(即QoS),利用调度规则中的报文队列操作函数,来实现数据链路层报文的调度管理。针对EPA组态参数在Linux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传递问题,设计了组态参数结构,并在Linux内核中的网络输入输出控制接口函数中,对EPA进行组态。研究了EPA应用层协议及具体的实现方法,包括套接字映射实体、系统管理实体和应用访问实体。根据EPA报文中封装的设备IP地址、功能块实例标识AppID和功能块实例中的参数索引ObjectID,对不同的设备、进程和参数进行区分、请求、响应、设置和管理。在台式计算机上进行了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调试和交叉编译;在DUT5000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嵌入式Linux的内核测试、驱动程序测试和EPA调度程序测试。

程建军[9](2009)在《基于Linux的流量控制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互联网的应用也层出不穷。由于TCP/IP协议采用尽力而为的思想,随着业务流量显着增加,报文丢失率随之上升,网络性能下降。在Internet中引入服务质量(QoS),并通过多种手段支持各种业务对QoS的不同需求,是当前网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另一方面,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结构的日趋复杂,加重了网络管理的负担,网络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网络的运行质量。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流量规划,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是改善网络运行质量的重要问题。本文在Linux平台上以Internet网流量控制技术作为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切入点,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网络中各种应用的流入/流出量,预防和控制拥塞发生,保证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限制非关键业务的带宽,同时保证一般业务公平共享带宽,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运行质量。在各种服务和应用流行的今天,特别是P2P广泛应用,制定一个相对较大网络的流量控制模型策略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尤其是在分层、分类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混乱,从而降低带宽管理的简洁性和易用性,增加了复杂度。本文根据各种服务、各种应用在应用层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区分服务及应用的方法,设计一种有效的、实用的、易于管理的流量控制模型。根据这种模型设计的多应用流量控制系统能按照区分服务模型的特点和要求,能针对应用不同、对象不同进行流量控制。区分服务模型要求系统能在网络设备的各个网络接口上对流入、流出流量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深入研究了区分服务模型的流量控制要求和在每个网络接口实现流量的双向控制技术,在Linux系统上实现了单接口上流量的双向控制。

安化龙[10](2008)在《基于网络终端产品的QoS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对服务质量有要求的多媒体业务和实时业务。商业客户希望网络能始终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运营商渴望细分用户群,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以收取不同的费用。现有路由协议导致流量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网络阻塞,这些因素促使现有的网络演变成能够提供不同服务质量(QoS)的网络。本设计以终端产品为对象,研究网络服务质量的保证问题。首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介绍了服务质量的系统构架,在硬件方面,以ADM6996交换控制芯片来处理广域网和局域网端口的数据。软件设计是在分析IPQoS的基础上,增加分类条件,扩大QoS的应用范围,最终根据队列、分类、限速、队列调度算法、模块接口设计五个方面确定一个QoS实施方案。本文设计的队列是在原有的IP QoS队列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中的队列和协议栈中的队列;分类则增加了应用层和防火墙的分类;限速则是利用Linux中的TCP/IP协议栈来控制数据包的速率;而队列调度算法是利用DWRR算法使分类后的数据进入各个优先级不同的队列;模块接口设计就是设计制定一套统一的模块之间的接口,让队列、分类、限速和调度算法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根据论文设计的方案,利用流量测试仪和调制解调器H100所构建的测试环境,针对优化后的QoS方案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QoS方案能够改进特定用户的网络服务质量。

二、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未来小学校园网流量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
    2.1 QoS相关研究
        2.1.1 QoS的概念
        2.1.2 QoS的服务模型
    2.2 OpenWRT概述
        2.2.1 路由器操作系统
        2.2.2 OpenWRT平台架构
        2.2.3 OpenWRT中的QoS机制技术保证
3 MSTC系统需求分析
    3.1 QoS需求分析
    3.2 业务需求
    3.3 系统需求
4 MSTC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区分服务思想的提出
        4.1.1 区分服务调节器
        4.1.2 区分服务调度器
    4.2 MSTC系统流量控制模块
        4.2.1 流量控制模块概述
        4.2.2 TC支持的队列策略和过滤器
    4.3 MSTC系统队列策略设计与实现
        4.3.1 队列方案设计
        4.3.2 优先级设计
        4.3.3 队列策略具体实现
    4.4 MSTC系统过滤器设计与实现
        4.4.1 过滤器设计
        4.4.2 过滤器的具体实现
5 MSTC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OpenFlow网络中QoS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软件自定义网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OpenFlow 网络及 QoS 相关技术分析
    2.1 OpenFlow 网络
        2.1.1 OpenFlow 网络模型
        2.1.2 OpenFlow 协议
    2.2 QoS 技术
        2.2.1 IP 网络 QoS 技术
        2.2.2 DiffServ 区分服务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1 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3.2.2 管理系统控制平面功能设计
        3.2.3 管理系统转发平面功能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OpenFlow QoS 控制器的设计
        4.1.1 QoS 控制器模块
        4.1.2 CLI 指令配置模块
    4.2 OpenFlow QoS 交换机的设计
        4.2.1 DiffServ 流量控制模块
        4.2.2 QoS 代理模块
    4.3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OpenFlow QoS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介绍
        5.1.1 测试平台
        5.1.2 实验拓扑
    5.2 实验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管理配置功能验证
        5.3.2 流量控制功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3)IPv6过渡技术可连通性及服务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当前的研究现状
        1.2.1 过渡技术的研究
        1.2.2 服务质量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2章 IP QoS、IPv6技术及过渡技术介绍
    2.1 服务质量简介
    2.2 IPv6技术介绍
        2.2.1 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
        2.2.2 提供了高效的报头格式
        2.2.3 更好的服务质量
        2.2.4 提高了安全性
    2.3 过渡技术介绍
        2.3.1 双栈技术
        2.3.2 隧道技术
        2.3.3 转换技术
        2.3.4 NAT-PT机制的原理详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过渡技术的互通实现及服务质量分析
    3.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3.2 实验方法和目的
    3.3 实验过程
        3.3.1 情形1:IPv4地址与IPv4地址通信
        3.3.2 情形2:IPv6地址与IPv6地址的直接路由通信
        3.3.3 情形3:IPv6地址与IPv6地址的隧道通信
        3.3.4 情形4:使用NAT-PT使纯IPv4与纯IPv6通信
    3.4 可连通性分析
        3.4.1 配置情况
        3.4.2 可连通性
    3.5 服务质量分析
        3.5.1 传输带宽比较、分析
        3.5.2 延时测试
        3.5.3 丢包率和抖动测试
        3.5.4 服务质量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NAT-PT的扩展应用
    4.1 双NAT-PT模式原理
    4.2 双NAT-PT模式的优势
        4.2.1 优势1:配置一劳永逸
        4.2.2 优势2:隐藏IPv6地址
        4.2.3 优势3:互通性能强大
    4.3 双NAT-PT模式的配置实验
    4.4 双NAT-PT模式的服务质量测试
    4.5 双NAT-PT模式服务质量评估
    4.6 关于NAT-PT技术的参考意见
    4.7 双NAT-PT模式配套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7.1 配套服务器的总体设计
        4.7.2 配套服务器的工作流程
        4.7.3 配套服务器的功能实现
        4.7.4 配套服务器的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数字家庭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家庭网络的发展现状
        1.2.2 数字家庭网络QoS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亟待解决的关键应用基础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家庭网络技术概论
    2.1 数字家庭网络关键技术和标准
        2.1.1 相关标准
        2.1.2 组网技术
        2.1.3 安全技术
        2.1.4 内容发现和共享技术
        2.1.5 服务质量技术
    2.2 数字家庭网络业务功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家庭网络QoS保障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网络的QoS技术
        3.2.1 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
        3.2.2 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的比较分析
    3.3 基于终端的QoS技术
        3.3.1 抖动控制
        3.3.2 拥塞控制
        3.3.3 差错控制
    3.4 Linux内核对QoS的支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综合网关平台的设计及其QoS研究
    4.1 引言
    4.2 网关的总体设计
    4.3 网关硬件平台的设计
    4.4 网关软件平台的设计
    4.5 网关中QoS的研究
        4.5.1 网关中QoS问题分析
        4.5.2 网关中QoS控制的研究
    4.6 网关中QoS模块的设计
        4.6.1 QoS模块系统架构
        4.6.2 QoS模块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家庭网络QoS体系架构的研究
    5.1 引言
    5.2 QoS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5.2.1 QoS需求分析
        5.2.2 设计原则
    5.3 QoS体系的总体架构
        5.3.1 ITU-T参考模型
        5.3.2 QoS总体结构
    5.4 QoS体系下的控制平台
        5.4.1 传统数字家庭网络QoS机制
        5.4.2 QoS体系下控制平台实现原理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IP网络QoS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IP网络QoS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IP网络QoS的基本原理及机制
    2.1 IP QoS简述
    2.2 标记和分类机制
    2.3 拥塞控制机制
    2.4 流量管理机制
    2.5 队列调度机制
    2.6 小结
3 IP网络QoS业务模型分析
    3.1 IntServ/RSVP模型
    3.2 DiffServ/DSCP模型
    3.3 IntServ/DiffServ模型
    3.4 MPLS模型
    3.5 小结
4 基于Linux TC的IP网络流量控制
    4.1 Linux的网络分层结构
    4.2 Linux中的工P分组转发
    4.3 流量控制实现的技术和组件
    4.4 小结
5 基于Linux TC的QoS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的体系结构
    5.2 系统参数配置模块
    5.3 数据包解析模块
    5.4 数据包过滤模块
    5.5 数据包调度模块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6)家庭网关中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当前主要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QOS 基本设计模型
    2.2 LINUX 流量控制工具
    2.3 本章小结
3 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总体设计方案
    3.1 分层QOS 的引入
    3.2 QOS 整体软件模块图
    3.3 软件QOS 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实现
    4.1 QOS 配置模块实现
    4.2 QOS 管理模块实现
    4.3 软件QOS 实现
    4.4 拥塞避免机制实现
    4.5 多优先级数据报文分类和转发实现
    4.6 系统测试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支持区分服务的校园网多ISP链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环境及目标
        1.1.1 研究环境
        1.2.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多ISP链路技术
    2.2 区分服务技术
    2.3 问题的提出
第3章 多ISP链路技术现状分析
    3.1 多ISP链路的解决方案现状
        3.1.1 代理服务器
        3.1.2 路由选择加NAT技术
        3.1.3 Linux策略路由
        3.1.4 各方案的对比总结
    3.2 链路中区分服务技术现状分析
        3.2.1 QoS模型的发展
        3.2.2 区分服务
        3.2.3 队列调度算法分析和比较
        3.2.4 队列管理算法分析和比较
        3.2.5 本节小结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出口链路支持区分服务的设计
    4.1 链路中的区分服务
        4.1.1 网络应用优先级分类
        4.1.2 网络应用带宽控制技术
    4.2 链路中支持区分服务的实验
        4.2.1 区分服务实验设计
        4.2.2 区分服务实验设计实现
第5章 多ISP最优链路选择实验
    5.1 最优链路选择实验
        5.1.1 实验模型
        5.1.2 响应时间获取
        5.1.3 端口负载获取
        5.1.4 定时自动运行CURL
    5.2 实验数据处理
        5.2.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2.2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嵌入式Linux系统上EPA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
        1.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1.2 嵌入式处理器
        1.1.3 嵌入式系统软件
        1.1.4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2 ARM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2.1 ARM体系结构及编程模型
        2.1.1 ARM微处理器简介
        2.1.2 ARM920T内部功能
        2.1.3 ARM编程模型
    2.2 AT91RM9200处理器简介
        2.2.1 AT91RM9200片上资源
        2.2.2 AT91RM9200处理器主要特性
    2.3 测试平台的资源和硬件结构
        2.3.1 测试平台的系统资源
        2.3.2 DUT5000的硬件结构
3 嵌入式 Linux系统的研究
    3.1 Linux内核结构
        3.1.1 内核功能划分
        3.1.2 嵌入式 Linux内核启动过程
        3.1.3 配置 EPA程序嵌入 Linux内核系统
    3.2 Linux进程管理体系的研究
        3.2.1 进程管理与进程描述符
        3.2.2 进程调度与策略
    3.3 Linux内核技术的研究
        3.3.1 注册中断处理程序
        3.3.2 中断处理机制和中断控制
        3.3.3 临界区竞争与死锁
        3.3.4 内核同步方法的原子操作与自旋锁
        3.3.5 内核中的时间概念
        3.3.6 系统定时器与实际时间
    3.4 Linux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3.4.1 Linux网络设备驱动架构
        3.4.2 sk_buff结构及管理
4 EPA通信协议在Linux系统上的实现
    4.1 EPA系统的组成及通信过程
        4.1.1 EPA简介及系统组成
        4.1.2 EPA设备间的通信过程
    4.2 EPA通信调度在Linux内核中的实现
        4.2.1 EPA数据链路层调度的实现方法
        4.2.2 在数据链路层的EPA调度规程
        4.2.3 EPA调度规则的设计
        4.2.4 EPA调度规则的实现
        4.2.5 EPA链路层调度与Linux内核的组态
        4.2.6 Linux内核中兼容EPA协议后的流量控制
    4.3 EPA应用层协议的实现
        4.3.1 EPA应用层协议的组成
        4.3.2 套接字映射实体的实现
        4.3.3 系统管理实体的实现
        4.3.4 应用访问实体的实现
5 移植并测试兼容EPA通信协议的Linux内核
    5.1 实验过程介绍
    5.2 建立Linux系统交叉编译环境
    5.3 编译Linux内核与制作根文件系统
        5.3.1 嵌入式Linux的内核裁剪
        5.3.2 内核系统调试
        5.3.3 制作Linux根文件系统
    5.4 系统的下载与运行
        5.4.1 Linux系统的下载与运行
        5.4.2 建立ftp服务器并下载文件
        5.4.3 在实验板上加载驱动程序
        5.4.4 EPA通信调度测试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Linux的流量控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QoS服务模型
    2.1 服务质量(QoS)介绍
    2.2 集成服务模型
    2.3 区分服务模型
        2.3.1 区分服务的组成
        2.3.2 区分服务模型体系结构
        2.3.3 Diffserv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2.4 中间节点流量控制
        2.4.1 调度
        2.4.2 队列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ux的流量控制
    3.1 IP包流向
    3.2 流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3.3 流量控制框架
    3.4 队列管理
        3.4.1 令牌桶队列(TBF)
        3.4.2 随机公平队列(SFQ)
        3.4.3 基于类的队列(CBQ)
        3.4.4 队列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应用流量控制模型
    4.1 多应用流量控制模型设计
        4.1.1 控制对象
        4.1.2 控制策略
        4.1.3 流量控制模型描述
    4.2 数据流分类
        4.2.1 分类和过滤方法
        4.2.2 DPI深度包检测技术
        4.2.3 区分数据流的优先等级
    4.3 流量控制实现
        4.3.1 流量控制句柄
        4.3.2 分类和带宽控制
        4.3.3 系统实现
        4.3.3.1 建立队列
        4.3.3.2 建立分类
        4.3.3.3 建立过滤器
    4.4 系统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接口上流量的双向控制
    5.1 多接口的网关
    5.2 数据流程比较
    5.3 单接口上流量控制
        5.3.1 IMQ原理
        5.3.2 IMQ支持
        5.3.3 上行流量控制
        5.3.4 下行流量控制
    5.4 流量控制验证
    5.5 双向控制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10)基于网络终端产品的QoS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QoS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1.3 QOS的关键指标
    1.4 QoS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6 缩略语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网络终端产品的QoS模块设计
    2.1 终端产品QoS设计思路
    2.2 Linux下的TCP/IP介绍
        2.2.1 网络功能介绍
        2.2.2 linux中的TCP/IP协议栈数据走向
    2.3 模块描述
    2.4 模块设计
        2.4.1 终端产品QoS的目的
        2.4.2 队列
        2.4.3 分类
        2.4.4 限速
        2.4.5 调度算法
第三章 终端产品的QoS接口的设计
    3.1 终端产品QoS的各类模块接口
        3.1.1 终端产品QoS对应用层的接口
        3.1.2 终端产品QoS对网络接口的规则
        3.1.3 终端产品QoS模块自身完成的功能
    3.2 终端产品QoS对现有软件框架的影响
        3.2.1 设计中要实现的功能
        3.2.2 产品QoS应用场景描述
    3.3 终端产品QoS的配置接口
        3.3.1 用户的配置接口
        3.3.2 内部接口配置命令
第四章 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4.2.1 测试1
        4.2.2 测试2
        4.2.3 测试3
        4.2.4 测试4
    4.3 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四、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未来小学校园网流量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D]. 马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2]OpenFlow网络中QoS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吴慧.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4(05)
  • [3]IPv6过渡技术可连通性及服务质量的研究[D]. 周龙. 浙江大学, 2013(01)
  • [4]数字家庭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D]. 孙晓璐.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1)
  • [5]IP网络QoS技术研究[D]. 杜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6]家庭网关中分层服务质量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 肖恒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 [7]支持区分服务的校园网多ISP链路的研究[D]. 陈磊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8)
  • [8]嵌入式Linux系统上EPA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曹立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9]基于Linux的流量控制研究与实现[D]. 程建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10]基于网络终端产品的QoS系统设计[D]. 安化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基于Linux系统的IP服务质量(QoS)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