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一、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桂成佳[1](2020)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为后期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并且采取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按照手术方式将上述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63例)、小骨窗组(63例),同时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作为相关研究指标的对照组,在各自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基础性疾病、病程时间等);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效果分析(脑积水发生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等指标;各组患者炎性指标分析(CRP、PCT、IL-6、IL-8及TNF-α)等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NDS评分、GCS评分及Graeb评分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中、差)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脑出血、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比例统计分析;各组患者ADL预后分级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实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伦理委员会批准及相关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血肿位置等项目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554,0.450,0.178,0.102,0.090,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期疗效分析:血肿清除率和血肿复发:两组患者在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复发以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4,0.045,0.038及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患者在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8,0.04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9,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9,0.038,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的分析过程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13,0.025,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因子分析:CRP、IL-6、IL-8及TNF-α:在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数据相当,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后神经内镜组数据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小骨窗组,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DS、GOS及Graeb评分:两组患者术前NDS评分比较,P值为0.10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OS评分比较,P值为0.1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raeb评分比较,P值为0.09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中,神经内镜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在优、良、中、差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3,0.034,0.045,0.039,0.02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神经内镜治疗组在患者再次脑出血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组,其中脑出血、颅内感染以及发生率等方面,P值为0.035,0.030及0.04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L预后分级:神经内镜组术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多数患者处于I~II级,小骨窗组效果较差,多数分布在II~III级。在I级的统计分析中,P值为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分析:近期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GO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项目分析中,统计学P值为0.034,0.028,0.037,0.034,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项目的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0,0.024,0.02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患者年龄、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5,0.034,0.032,0.021及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神经内镜组及小骨窗开颅组在手术进行前具备较为统一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在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及血肿位置等项目两组数据差别性较小,给予后期术后研究一定的基础性,为下文研究做好铺垫。(2)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要明显的好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具备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血肿复发率、脑积水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死亡率等,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疗效,值得在临床继续大面积推广。(3)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性效果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在术后具有较低浓度表达的CRP、PCT、白细胞介素(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同时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加速患者的神经恢复状态,给予临床一定启发。(4)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小骨窗术,患者可以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充分降低近期的死亡率,其中脑血肿、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均是导致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或者更好的关键因素,充分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方式,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宋俊杰[2](2014)在《神经内窥镜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神经内窥镜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颅内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窥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均显着得到改善。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经内窥镜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李强,莫业和[3](2011)在《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优化选择》文中认为本文评价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价值,以及讨论利用神经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达到手术治疗最大效果的优化选择,对在神经内窥镜技术优化选择方面的不足、误区及对策进行分析。

纪涛,林恒州,何毅[4](2011)在《内窥镜手术治疗脑积水及颅内囊性占位病灶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颅内囊性占位病灶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2月2008年2月应用神经内窥镜技术治疗颅内病变患者48例临床资料,其中梗阻性脑积水26例,蛛网膜囊肿12例,透明隔囊肿6例,鞍上巨大囊肿3例,鞍上囊性颅咽管瘤1例。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并发症:发热3例,硬膜下积液2例,脑室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仅12.5%;疗效:42例有效,有效率高达87.5%,6例无效(脑积水5例,鞍上巨大囊肿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病变具有创伤小、直观、并发症少、有效率高等优点,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闫绍峰[5](2011)在《上矢状窦组桥静脉流出端的神经内窥镜解剖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人脑桥静脉大体解剖及其上矢窦流出端的神经内窥镜解剖,观察其解剖学特征,探讨桥静脉在控制颅内静脉血流的变化所发挥的作用,为桥静脉参与颅内压变化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4具成人头颅标本,用蓝色、红色乳胶分别对脑静脉系统和脑动脉系统进行灌注,去除颅盖,观察并记录上矢状窦组桥静脉的数目、走形、开口等解剖学特征。6具成人头颅标本,沿着脑静脉血流动力学方向,用生理盐水冲出淤积在脑静脉系统的血凝块,使用神经内窥镜观察并记录上矢状窦腔内桥静脉静脉流出端的开口形状、瓣膜、纤维索、内膜脊及蛛网膜颗粒等形态学特征。结果:1、上矢状窦组桥静脉的大体解剖学结果:研究发现每侧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约有大脑上浅静脉8一15条,前额部静脉较少约有3-4条,额顶部大脑上静脉较多约有6-10条,窦汇区较少约有3-4条。大脑浅静脉注入上矢状窦。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桥静脉平均长度为3.5mm±2.8mm。以“单支型”方式注入上矢状窦腔共有32条,占上矢状窦组桥静脉总数的28%;“集束型”共有46条,约占总数的38%;“成簇型”共有42条,约占总数的36%。左右两侧均以“集束型”最多见,其次为“成簇型”,而“单支型”所占比例最少。2、上矢状窦组桥静脉神经内窥镜解剖结果:上矢状窦组桥静脉流出端在上矢状窦前段开口方向以向前者最多(即逆向血流动力学的方向),窦中、后段的开口方向以向前者为主,其次垂直于上矢状窦的窦壁,最少的是向后开口(即顺着血流动力学的方向)。桥静脉直径为3.0mm±0.8mm,狭部的直径为1.5mm±0.5mm,流出端开口的直径为2.0mm±0.3mm。桥静脉流出端的开口形式、形态各异,形状分别有三角形(6个)、新月形(6个)、双口袋形(36个)、圆底口袋形(72个)等。但以圆底口袋形多见(80%),新月形的开口最少(5%)。瓣膜状纤维索最常见,其总的数目为50条,覆盖于大部分桥静脉上矢状窦流出端处,其次小梁状纤维索(25条),最少的是板层状纤维索(15条),它位于桥静脉和流出端直径较大的静脉腔内。静脉内膜嵴6例,约占10%,其形态为月芽状、豆瓣形等,其游离缘较基底部较薄,内膜嵴使桥静脉管腔显的更加凹凸不平。蛛网膜颗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主要为米粒状,为蛛网膜的微小突起,6例尸头平均出现数目为30个。分布不均匀,既有单独存在,又有集中聚集,大多数集中在上矢状窦中段的桥静脉流出端处。结论:1.上矢状窦组桥静脉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额顶部;走行方式不同,主要以“集束型”为主,其次是“成簇型”;注入口主要分布于上矢状窦中段和窦汇区前部,大部分桥静脉走行方向(静脉回流方向)与上矢状窦内的血流方向相反,注入窦腔内角度以锐角为主,这些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桥静脉的静脉血回流量及速度,影响颅内压的变化。2.桥静脉上矢状窦流出端直径较小,约为2.0mm±0.3mm,有纤维索样及瓣膜样结构构成,与脑静脉系统的其它部分显着不同。3.桥静脉流出端的开口有多种形态,以“圆底口袋形”为主,“新月形”最少见,开口方向主要是逆向开口于上矢状窦窦腔及具有“活瓣”样瓣膜,决定其具有调节脑静脉血回流量及速度的特征。4.桥静脉流出端及狭部,为脑静脉系统参与颅内压调节的形态学基础。5.神经内窥镜参与神经科学领域诊疗及研究具有自身明显的优势。

张亚莉[6](2009)在《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侧脑室后角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旨在设计一条安全、理想的穿刺路径,为神经内窥镜手术减少并发症、扩展适应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分别对由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甲醛常规固定的成人颅脑标本15例(30侧)进行分层解剖观测,男女不限,左右侧随机。2.实验方法:在尸头上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定位穿刺。剥离头皮,暴露颅骨,以大脑中线旁开3cm,枕外隆突上分别3cm、4cm、5cm、6cm、7cm、8cm为模拟穿刺点,依次命名为Z1、Z2、Z3、Z4、Z5和Z6点。在颅骨上钻孔以显露硬脑膜,并将标记针刺入。沿枕外隆突、外耳门和眉弓连线将颅骨锯开,去除颅盖骨,于小脑幕裂孔处切断中脑,取出大脑半球,沿正中面分为两半,切除部分丘脑,显露侧脑室后角。在不同的定位点分别进行侧脑室三角区、中央部以及下角的模拟穿刺。将穿刺点至三角区的穿刺径线命名为A线,穿刺点至中央部的穿刺径线命名为B线,穿刺点至下角的穿刺径线命名为C线。3.解剖参数的测量:从不同的穿刺点出发,观测各穿刺经线与硬脑膜血管、大脑浅静脉、顶枕沟动脉、距状沟动脉、角回、视辐射的关系,并比较各个径线穿经的大脑实质的厚度,各径线所成角度以及穿刺针前端所能到达的位置。采用SPSS11.5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穿刺点与硬脑膜血管的关系:所有穿刺点在硬脑膜上都未邻近大血管。2.剥离硬脑膜后观察穿刺点与大脑浅静脉的关系:Z5点位于大脑上吻合静脉后方(4.54±0.84)mm,Z6点位于大脑上吻合静脉后方(5.98±1.89)mm,其余各点与大脑浅静脉无毗邻关系。3.穿刺点在大脑表面的定位与角回的关系:Z1和Z2点距角回较远,而Z3~Z6点与角回相距较近(P<0.05),尤其是Z3点距角回最近:(8.44±5.29)mm。4.顶枕沟动脉和距状沟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两终末支,分别深入脑沟底部走行,其最深处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顶枕沟动脉:(18.00±2.01)mm,距状沟动脉:(24.02±3.16)mm,经各点进行侧脑室后角穿刺时,均与该两条动脉邻近。5.Z1、Z2和Z3穿刺点在进入侧脑室三角区的同时都相应的与视辐射形成交角,大多交在其上部或中部,而Z4、Z5和Z6点都不与视辐射相交。6.以穿刺点至三角区的穿刺径线,即A线为基线,当穿刺针从三角区转移至中央部或下角时,必定与A线成一定的夹角,经Z5和Z6点的穿刺,AB线所成夹角较大(P<0.05),而经Z1和Z2点的穿刺,以AC线所成的夹角则较大(P<0.05)。7.从各个穿刺点出发,穿刺针所经过的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颅骨、脑膜(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和脑实质。我们测量了从皮肤至颅骨的厚度是(22.24±1.81)mm。当通过脑实质到达侧脑室时,不同的穿刺经线,不同的穿刺点,该段的厚度并不相同,经Z1到Z6点穿刺分别至三角区、中央部、下角的脑实质厚度,即A、B、C三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线比较B>C>A。8.通过观察侧脑室后角与穿刺点的位置关系,Z4、Z5和Z6点更易到达侧脑室的前角,而Z2、Z3和Z4点则利于进入侧脑室的下角。【结论】1.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最适宜处理侧脑室三角区的病变。2.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体表定位是:大脑中线旁3cm、枕外隆突上方6~7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眉弓中点,穿经的脑实质深度在(45.10±6.60)mm之间,该路径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较小,不但可直接进入侧脑室的三角区,同时也可以处理侧脑室中央部和侧脑室下角的病变,利于临床上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另外两个部位的探查。【目的】将光学测量法应用到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并分析内固定物断钉的原因和位点,为钢板内固定术的优化方案提供力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选用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甲醛常规固定的成人离体股骨标本6根,男女不限,左右侧随机。2.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分组:将标本解剖后剔除所有软组织,分别测量股骨干的全长,定出中点位置后以线锯垂直于骨干长轴横行截断,制造股骨干中段骨折模型。模拟各种受力情况的差异性,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设计成10种状态:a.模拟骨折愈合后的受力状态(未锯断);b.骨折后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组(锯断后);c.在b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d.在c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e.在d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f.在e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g.在f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h.在g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i.在h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j.在i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将各组实验模型固定在力学测试仪上,股骨头夹在上端,股骨髁夹在下端。安装好载荷,首先进行预载荷50N,以消除骨的松弛、蠕变等时间效应影响,再轴向加载0~500N,加载速度为10N/s,计算机自动记录应变情况,再利用数字散斑法计算出螺丝钉在受力状态下的位移和平均应变,并加以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0枚螺丝钉在a、b两种状态所产生的位移和平均应变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b状态尤为显着(P<0.05)。(2)在b状态下,10枚螺丝钉在加载力的作用下均发生微小位移和平均应变,且随加载力的增大而增大。其中,位于骨折线两端的两枚螺丝钉,即第5、6枚螺丝钉的位移变化较其他螺丝钉显着(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螺丝钉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5、6枚螺丝钉在c至j状态下所发生的位移和应变在加载力的作用下随着状态的改变逐渐增大(P<0.01),其中,g至j状态较其他状态显着(P<0.01)。【结论】1.采用钢板进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时,应选择6孔以上的钢板,以减少由于钢板的强度损失所引发的螺丝钉断裂。其中,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丝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易于发生断裂,所有螺丝钉的固定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成对称分布的螺丝钉应保证穿钉方向的一致性,以避免钉与钉之间产生扭力,引发负荷不平衡而导致断裂。另外,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要在骨痂形成后进行。2.数字散斑相关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物体表面变形场全场测量的光力学测量技术,它通过图像采集、图像数字化、处理物体在不同变形状态或者不同变形时刻的两幅图像从而得到面内位移分量和面内位移梯度。将此方法应用到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能更精确的指导实验结果,从而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手段。

陈光,蒋宇刚[7](2009)在《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及前瞻》文中研究指明

沈随军,刘玉光,王宏伟[8](2008)在《神经内窥镜在桥脑小脑角解剖与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索神经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区应用的可行性及血管、神经结构的局部应用解剖学关系以及经乙状窦后入路电视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病变的实用性及其优势。方法在对2具成年尸头的两侧桥脑小脑角区进行神经内窥镜下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对38例桥脑小脑角病变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桥脑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分别进行了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痛病人施行了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乙状窦后入路骨窗2~3cm,在神经内窥镜下几乎能观察到桥脑小脑角区全部血管神经结构,甚至在多数情况下能观察到桥脑腹侧及斜坡区。10例听神经瘤全切并面神经保留,22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5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发作性疼痛消失。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桥脑小脑角内窥镜下可分为头、中、尾侧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内含知名血管和神经,便于临床上理解与掌握常见的桥脑小脑角疾病的神经内窥镜治疗。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病变,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孙金龙,张庆林,席光明,沈水军,李卫国,宋千[9](2007)在《腔镜技术治疗脑积水》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对不同性质脑积水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神经内窥镜及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技术,对93例脑积水进行治疗。腹腔镜治疗组(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52例,神经内窥镜治疗组41例(包括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5例),采用透明隔造瘘术23人次,脉络丛电灼术18人次,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8人次,脑室内囊肿造瘘术11人次,分流管脑室端调整术8人次,鞍区囊性肿瘤并发脑积水的神经内窥镜手术7例,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5例,松果体区病变并发脑积水的神经内窥镜手术3例。结果:随访3个月至4年,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优于常规V-P手术;神经内窥镜治疗41例,其中35例有效,6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腹腔镜、神经内窥镜及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技术可使大部分脑积水得到控制,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减少并发症。

舒凯[10](2007)在《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鞍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镜下解剖侧裂并以脑压板牵开额叶、颞叶,在不同角度神经内镜辅助下解剖鞍区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保全正常结构的前提下观察到鞍区各结构。1.1颈内动脉池:主要包含颈内动脉床突上段、PcoA、AchoA和钩动脉;1.2视交叉池:该池包绕视神经和视交叉,其下连接到漏斗和垂体柄,并与鞍隔相连,外侧与颈内动脉池相邻,后方与终板池下部连接,底部与脚间池共用一壁,即Liliquist膜;1.3终板池:位于终板前方,借室管膜和薄层终板与三脑室相隔;1.4脚间池:位于间脑下方,呈圆锥形,侧面与颞叶内面和海马旁回相邻,前下达斜坡,后下达桥脑上缘,后外侧与环池相接。2.1第一间隙: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5.5±1.1mm,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10.5±1.3mm;2.2第二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6.5±0.6mm,6.8±0.8mm,4.1±0.3mm;2.3第三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8.7±0.7mm,6.7±0.6mm,4.4±1.0mm;2.4第四间隙:ACA自ICA分叉处发出后,向内前方走行14.8±1.2mm后通过AcoA与对侧ACA相沟通,AcoA全长1.8±0.2mm。3.1颈内动脉:两侧ICA间距最短的部位75%在床突上,12.5%在海绵窦,12.5%在蝶窦内。3.2大脑中动脉:上、下干大小不一,上干为主者25%,下干为主者31.25%,两干口径相等者占18.75%,多支以及大小不等者占25%;3.3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两侧相等者占43.75%,左侧大于右侧占37.5%,右侧大于左侧占18.75%。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较大,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4后交通动脉:一侧PcoA发达、管径大于或与PCA相当者占31.25%,伴有同侧PCA交通前段不发达。结论神经内镜可以多角度全景式观察,能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深面的结构,临床应用可显着提高肿瘤全切率,并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解剖结构的特点,探讨神经内镜在经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鼻蝶入路,观察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各解剖结构的特点及距离。结果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开口距离64.3±3.2 mm,鼻根到蝶窦开口距离44.8±2.4 mm,蝶窦开口到蝶筛隐窝7.3±3.4 mm,鞍底到鼻小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12.5±2.3 mm。蝶窦口纵径3.5±1.5 mm,蝶窦口横径1.2±0.5 mm,蝶窦口前上端距中线3.0±1.0 mm,蝶窦口下外端距中线3.9±1.2 mm。蝶窦口到同侧视神经11.6±1.8 mm,蝶窦口到同侧颈内动脉13.7±2.2 mm,蝶窦口到鞍结节15.6±3.0 mm,蝶窦口到鞍背22.6±3.2 mm。内窥镜在窦内可以看到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及鞍底前壁与视交叉前沟下方骨壁转折处的陷窝,转折处常为鞍底打开的中心。0°内镜难以达到满意的鞍内及鞍上暴露,30°镜头可获得理想的暴露,可清楚的看到垂体柄、海绵窦内侧壁、鞍隔、鞍隔孔、前后床突、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沟、视交叉前间隙、漏斗等结构。讨论神经内镜独特的直观视角,结合专用器械,内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可充分暴露蝶鞍区各解剖结构,术者必须熟悉各定位要点和解剖变异的内镜表现,方可避免正常结构的损害,达到安全有效地全切病变。三、神经内镜下侧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脑室内结构在各视角下的表现及距离,为安全地脑室内操作提供有效参考资料。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依侧脑室前后角不同的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内各解剖标志的特点及距离。结果侧脑室前角到室间孔为(30.3±2.2)mm;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侧壁的高度分别为(16.7±2.1 mm),(16.1±3.0)mm,(23.0±3.6)mm和(18.0±1.6)mm, (17.0±1.9)mm, (24.1±2.5)mm及(13.1±1.7)mm,(8.6±1.3)mm,(15.5±1.4)mm;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86.5±6.3)mm,(59.6±6.4)mm,(56.3±5.2mm);由丘脑结构形成的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部的弓形隆起高度为(9.9±1.6)mm,侧脑室三角部的最大宽度为(9.3±2.1)mm,三角部上方侧脑室的宽度为(8.3±2.0)mm,三角部下方侧脑室的宽度为(9.4±1.8)mm;眉弓上方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6±2.5) mm, (55.6±2.4) mm,冠状缝前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4±2.8)mm、(55.4±3.0) mm。经额角入路观察侧脑室体部、枕角,三脑室底部、后部;经枕角观察到从颞角到额角的脉络丛。在侧脑室内观察的重要‘路标’是室间孔处的Y形结构。结论冠状缝前入路及纵裂入路对于室间孔区病变的暴露和操作有明显优势,操作距离相对较短,容易经室间孔向第三脑室前部推进。眉弓上方入路中由于神经内窥镜的轴线与侧脑室前部一致,有利于前角及体部病变的暴露和操作,且对脑功能的影响较小。侧脑室后角入路比较适合处理三角部及侧脑室体后部的病变。四、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第三脑室系统结构在各手术入路的解剖距离及神经内镜下表现,为三脑室内病变神经内镜手术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手术操作,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各解剖标志并记录其内镜下表现。结果本组尸头标本中中间块出现率75%,长径为5.4±1.2(3.2-9.6)mm,短径为2.7±0.9(l.4-5.1) mm。经侧脑室前角入路进入侧脑室后可看到室间孔、脉络丛,进到三脑室内可看到中间块前缘、三脑室顶部的脉络丛结构及前联合、终板结构、视交叉隐窝、漏斗隐窝、中间帆后部、松果体隐窝、后联合、导水管上口。结论室间孔较小时可通过切断同侧穹隆柱扩大室间孔或通过脉络膜裂进入第三脑室;中间块缺如或较小时,工作镜多可顺利暴露三脑室下部及中间块后方结构;三脑室前、中部病变由于接近室间孔,可采用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内中、后部病变可采用经脉络膜裂入路。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具12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2具4侧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内镜与显微镜结合,对该区血管神经关系进行解剖学研究。并对15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手术中应用内镜对该区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通过置入不同角度的内镜和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清晰地观察到CPA区所有的神经血管结构。不同角度的内镜在不同层面的观察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为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提供更多的信息。术中在内镜辅助下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结论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具有不同的视觉特点,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的解剖显示并不完全相同。只有全面了解神经内镜下的定位标志和重要结构解剖特点,才能在术中熟练地操作。内镜能越过浅层的阻挡结构,深入到桥小脑角的深部间隙,看到显微镜下显示不清的或不在直线视野内的显微解剖结构。在临床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保全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不同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辅助作用及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经蝶手术的500例垂体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疗效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改良经口鼻蝶入路200例(内镜辅助20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250例(内镜辅助20例),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50例(内镜辅助10例)。结果经蝶手术并发症较少,各组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辅助神经内镜后肿瘤全切率有所提高。结论神经内镜可观察到显微镜管状视野的盲区,提高肿瘤的全切率,为术者提供较显微镜更好的深部照明及图像放大,增加术者对蝶窦及鞍内、鞍上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的保障。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内胆脂瘤25例,单纯桥脑小脑角区17例,其中8例从桥脑小脑角延伸至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手术中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尔后再以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在显微镜下切除满意后,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肿瘤残留,予以内镜下清除。术毕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21(84%)例原有症状明显缓解,4(16%)例症状部分缓解。结论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临近结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二、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
        2.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性改变
        3.高血压脑出血常用手术方式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5.高血压脑出血适应症综合分析
        6.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手术过程
    1.4 疗效指标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2.2 近期疗效分析
    2.3 炎性因子
    2.4 NDS、GOS及 Graeb评分
    2.5 远期疗效
    2.6 预后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特征
    3.2 微创手术与高血压脑出血
    3.3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论文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神经内窥镜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脑积水及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1.2.2 垂体瘤手术方法
        1.2.3 脑室内出血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优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内窥镜系统的组成
    1.1 内窥镜
    1.2 内窥镜固定导向系统
    1.3 附属器械与设备
    1.4 录像记录与显示系统
2 神经内窥镜与颅脑手术的关系
    2.1 神经内窥镜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2.2 神经内窥镜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2.1 完善手术入路设计
        2.2.2 神经内窥镜在“锁孔”手术中的作用
    2.3 神经内窥镜在颅脑手术中的最优化体现
        2.3.1 医疗实践中的最优化原则
        2.3.2 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最优化选择
3 神经内窥镜技术及“锁孔”手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不足、误区及对策
    3.1 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不足
    3.2 对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认识的误区和对策
        3.2.1 矛盾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3.2.2 特殊和一般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4)内窥镜手术治疗脑积水及颅内囊性占位病灶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患者疗效
    2.2 并发症
3 讨论
    3.1 梗阻性脑积水
    3.2 蛛网膜囊肿
    3.3 透明隔囊肿
    3.4 鞍上巨大囊肿和鞍上囊性颅咽管瘤

(5)上矢状窦组桥静脉流出端的神经内窥镜解剖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及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况[1~4]
2 设备介绍和手术方法
3 手术原则
4 临床应用
    4.1 脑积水
    4.2 颅内囊性肿物
    4.3 脑室内和脑室旁肿瘤
    4.4 颅内血肿
    4.5 颅内肿瘤
    4.6 其他
5 手术并发症
6 前景展望

(9)腔镜技术治疗脑积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临床资料
        1.1.2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辅助检查
        1.2.2 手术方式
2 结 果
    2.1 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优于常规V-P手术。
        2.1.1
        2.1.2
    2.2 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效果分析
        2.2.1
        2.2.2
        2.2.3
    2.3 脑积水神经内窥镜手术及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的疗效分析
        2.3.1
        2.3.2
        2.3.3
3 讨 论
    3.1 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
    3.2 神经内窥镜对脑积水治疗
        3.2.1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3.2.2 脉络丛电灼术
        3.2.3 透明隔造瘘术
        3.2.4 辅助、导向置管术

(10)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
    前言
    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四、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D]. 桂成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神经内窥镜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宋俊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14(07)
  • [3]神经内窥镜技术在颅脑手术应用中的优化选择[J]. 李强,莫业和. 海南医学, 2011(15)
  • [4]内窥镜手术治疗脑积水及颅内囊性占位病灶的临床分析[J]. 纪涛,林恒州,何毅. 安徽医药, 2011(07)
  • [5]上矢状窦组桥静脉流出端的神经内窥镜解剖及意义研究[D]. 闫绍峰.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6]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张亚莉.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7]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及前瞻[J]. 陈光,蒋宇刚.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01)
  • [8]神经内窥镜在桥脑小脑角解剖与手术中的应用[A]. 沈随军,刘玉光,王宏伟. 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 2008
  • [9]腔镜技术治疗脑积水[J]. 孙金龙,张庆林,席光明,沈水军,李卫国,宋千.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6)
  • [10]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舒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