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gP、GST-π、TOPO-Ⅱ、C-erbB-2及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马好[1](2019)在《姜黄素逆转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耐药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外建立人结肠癌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耐药细胞株HCT-116/L-OHP,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其耐药的逆转作用,初探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采取浓度梯度递增法,逐渐缓慢提高L-OHP的浓度,作用于亲代人结肠癌细胞HCT-116,获得了耐L-OHP的细胞株HCT-116/L-OHP;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L-OHP和cur对HCT-116以及HCT-1 16/L-OHP细胞的细胞毒性,观察cur能否逆转耐药;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与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耐L-OHP的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并取名为HCT-1 16/L-OHP,其耐药指数为12.6。不同浓度的cur(5,10,20,30,40μmol.L-1)作用于HCT-116和HCT-1 16/L-OHP后,两者抑制率没有明显差异;相较于HCT-116,HCT-1 16/L-OHP细胞的周期被阻滞于G1期,cur处理后,HCT-116/L-OHP细胞被阻滞于S期和G2期;HCT-116细胞凋亡率为6.21%,HCT-116/L-OHP细胞凋亡率为8.36%,经cur低中高三种浓度处理后的耐药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0.65%、14.55%、18.82%,明显高于未施药组,差别明显(p<0.01)。与HCT-116细胞株比较,HCT-116/L-OHP细胞株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B淋巴细胞瘤-2(B-celllymphoma-2,Bcl-2)、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亦显着上升(P<0.01);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20,30 μmol·L-1)作用之后,ERCC1的表达下降(P<0.01),Bcl-2、GST-π、MRP、P-gp、Survivin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HCT-116/L-OHP细胞株具有稳定的耐药特性,耐药细胞较亲本细胞DNA合成受阻,增殖变缓,凋亡增加;其机理可能为ERCC1的表达上调,而导致Bcl-2、GST-π、MRP、P-gp、Survivin等相关蛋白表达上调,使肿瘤细胞获得耐药性。cur对HCT-116/L-OHP的耐药特性具有逆转效用,cur作用后的耐药细胞增殖受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ERCC1的表达,从而下调Bcl-2、GST-π、MRP、P-gp、Survivin等与耐药有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对L-OHP的药敏性,从而逆转癌细胞的耐药特性。
滕小路[2](2018)在《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导致内科化疗效果不佳,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经靶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高达70%,但仍有30%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凋亡基因BCL-2参与了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量探讨维拉帕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及其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并从探究BCL-2与维拉帕米在逆转胃癌细胞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目的主要研究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的研究。探究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能否在不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肿瘤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延长患者生存期;探讨Bcl-2在维拉帕米逆转胃癌阿霉素化疗耐药中的功能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5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靶动脉灌注治疗,每一位患者每个月介入治疗1次,每例治疗疗程为24次。在治疗前后,通过内镜、CT等检查评估临床分期。并随访患者生存期,评价临床治疗效益;MTT法检测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AGS、HGC-27)对3种化疗药物(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的耐药能力;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维拉帕米对阿霉素作用下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HGC-27)凋亡水平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果提示治疗组40例患者经过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介入化疗2次以上,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2例,总有效率(CR+PR)%为67.5%;对照组13例单用化疗药物介入化疗2次以上,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4例,总有效率(CR+PR)%为3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为20月和9月,中位OS为25月和13月。治疗组的12月、24月疾病无进展率、生存率均较对照组提高,中位PFS、中位OS较对照组延长。心功能的评价结果表明,40例患者心功能在介入前后无显着变化,心电图亦未表现出显着差异。说明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的介入治疗并未伴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和心功能异常。MTT实验结果提示SGC-7901细胞在单药阿霉素组和阿霉素联合维拉帕米组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值为(1.51±0.12)ug/ml、(0.22±0.01)ug/ml,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HGC-27细胞分别为(1.24±0.19)ug/ml、(1.06±0.08)ug/m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凋亡实验表明在SGC-7901细胞系中,单药阿霉素组中的细胞凋亡率为36.76%,阿霉素联合维拉帕米组为61.10%,与空白对照组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HGC-27细胞系中,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19.79%,阿霉素联合维拉帕米组为21.92%。在SGC-7901细胞中维拉帕米促进ADM组胃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HGC-27,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qRT-PCR实验针对部分与凋亡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发现Bcl-2可能介导维拉帕米促进胃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SGC-7901细胞中阿霉素联合维拉帕米组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单药阿霉素组,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而HGC-27中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中晚期胃癌的治疗中,经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不仅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杀伤能力,而且可避免其对心脏的毒副作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不同程度的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我们研究发现,维拉帕米通过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增强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受的能力,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杨逸铭,谢琦[3](2016)在《p53与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受性是肿瘤化学治疗的主要障碍。而p53作为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参与肿瘤细胞的代谢、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等过程,而多种相关因子亦能作用于p53基因,对肿瘤耐药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p53与肿瘤耐药的调控因子及可能机制研究的深入,为利用p53逆转肿瘤耐药性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张宇峰[4](2016)在《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okemon表达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作为国内最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一种,胃癌早期发现的不易导致临床病例往往处于进展期,伴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影响预后。化疗被纳入挽救胃癌病人生命有效疗法,可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致使部分病例失去疗效,为造成较高死亡率众因素之一。MDR为肿瘤细胞对某一特定药物及其他分子布局、起效途径不同的化疗药均表现耐药。它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前者指在化疗开始即对多种药物不敏感;后者指在开始化疗时有良好效果,接受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对所用药物出现耐药性。MDR产生的机制复杂,是多基因、多途径综合调控的结果。Pokemon(POK erythroid myeloid ontogenic factor),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属于转录抑制因子POK家族,在胚胎生长、分化及癌形成历程起重要影响。研究表明Pokemon既能调控肿瘤细胞生长,还能通过多种机制对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进行调控,从而被称为肿瘤总开关。目前虽有资料表明Pokemon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对它是否参与肿瘤多药耐药并不肯定。本课题以胃癌及相应转移淋巴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检测Pokemon及四种肿瘤耐药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并行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药敏性实验,探索Pokemon与肿瘤耐药相关蛋白以及Pokemon与化疗药敏性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取4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原发灶及对应转移淋巴结新鲜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验Pokemon在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表达;选取免疫组化SP法检验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1,MRP-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synthase,TS)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紫杉醇(paclitaxel,PTX)、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影响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细胞体外抑制情况;分析Pokemon和肿瘤耐药相关因子以及Pokemon和化疗药敏性之间联系。全部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解析,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果:1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okemon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okemon蛋白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高表达率分别是65%、70%,此差别无显着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okemon蛋白于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两部位间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28,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里Pokemo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96±0.375、0.098±0.071,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2,P=0.778)。经相关分析,Pokemonmrna表达于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两部位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r=0.077,P=0.637)。2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gp、MRP-1、GST-π、TS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gp、MRP-1和TS蛋白在转移淋巴结表达显着高于胃癌原发灶(82.5%vs57.5%,75%vs55%,72.5%vs52.5%,均P<0.05);转移淋巴结、原发灶gst-π蛋白表达强度没有显着区别(72.5%vs65%,P>0.05)。相关分析表明P-gp、MRP-1于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两部位间表达分别具有正相关关系(r=0.332,r=0.427,均P<0.05)。3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okemon与P-gp、MRP-1、gst-π、TS的相关性经相关性检测,在胃癌组织,Pokemon分别同P-gp、MRP-1、TS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r=0.399,r=0.428,r=0.508,均p<0.05);在转移淋巴结,Pokemon与P-gp、MRP-1之间的表达均具有正相关性(r=0.325,r=0.326,均p<0.05)。4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细胞对5-fu、VCR、PTX、OXA化疗药物敏感性比较VCR、OXA作用转移淋巴结细胞的抑制率显着小于原发灶(t=2.056,t=2.481,均P<0.05),5-fu、PTX作用于这两种细胞时抑制率无显着差异(P>0.05)。5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细胞中Pokemon表达与化疗药敏性关系在原发灶中,VCR、PTX作用Pokemon高表达组肿瘤细胞时抑制率显着小于低表达组(t=2.417,t=3.281,均P<0.05);而转移淋巴结,5-Fu、VCR、OXA作用Pokemon高表达组肿瘤细胞时抑制率显着小于低表达组(t=2.071,t=2.220,t=2.558,均P<0.05)。结论:1 Pokemon于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都存在较高阳性表达率,启示Pokemon可能参与了胃癌侵袭转移,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Pokemon于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间没有相关关系,提示Pokemon在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发挥的作用不同,无明显规律性。2 P-gp、MRP-1、GST-π、TS于胃癌癌组织与转移淋巴结都存在较高的高表达率,提示与胃癌原发性耐药形成存在某种联系;P-gp、MRP-1和TS蛋白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比原发灶高,表明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存在耐药性差别,转移淋巴结可能更具耐药性。3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Pokemon分别与P-gp、MRP-1表达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Pokemon通过某种机制可以调控P-gp、MRP-1表达,参与了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Pokemon与TS的表达在胃癌原发灶具有正相关性而在淋巴结无相关性,提示Pokemon可能参与了对TS的调控,但出现了异质性改变。4 Pokemon表达仅影响部分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提示胃癌多药耐药是多因素网络化作用结果。
马静静[5](2013)在《SIRT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基因、Survivin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全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其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世界CRC新发病例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9.4%。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RC的发病率还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CRC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治疗。一方面,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化疗失败并导致肿瘤复发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标准化疗后产生的肿瘤细胞耐药性,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尽管各种新的化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不断地产生及应用,并在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取得成功,但在大多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收获不大。临床上许多肿瘤在经过最初有效的化疗后,又再复发,多发癌化疗者效果差,其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肿瘤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和多步骤的复杂过程,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产物,其高表达是产生多药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最为深入且在临床实践中唯一得到证实的耐药机制,克服此障碍,肿瘤化疗将取得决定性突破;另一方面,现代循证医学已证明化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还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然而化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和紫杉类可不同程度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诱发糖尿病,使化疗不能如期进行,影响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regulator1,SIRT1)参与肿瘤的耐药过程,所以探讨SIRT1、耐药基因在CRC中的表达不仅可以了解CRC患者自身耐药情况,而且对术后应用化疗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凋亡是一个受多基因调控的过程,CRC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凋亡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是凋亡抑制基因家族(inhibitor ofapoptosis, IAP)中的一员,具有抑制凋亡作用,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其高表达可抑制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IRT1和Survivin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二者高表达均提示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由于细胞凋亡过程的复杂性,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已引起了学者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二者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SIRT1与耐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关系,为逆转多药耐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通过抑制SIRT1的功能或下调SIRT1的表达来研究新的靶点药物,不仅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及改善肿瘤的耐药性,还可避免应用其他化疗药物诱发的糖尿病,从而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分析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探讨二者在CRC形成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第一部分结直肠癌中SIRT1与耐药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在CRC中的表达,分析SIRT1与CRC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及P53、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之间的关系,明确SIRT1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SIRT1与CRC耐药的关系,为CRC的化疗提供线索,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寻找新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4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9例CRC患者,筛选出60例CRC患者诊断明确,术前均未经任何抗癌及内分泌治疗,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后送检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CRC,且为首发,均无心脑血管疾病,均未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病理资料完整。对照组为距离肿瘤至少5cm的经镜下证实均未被肿瘤细胞侵及的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将筛选出的60例CRC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其中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免疫组化病理报告结果包括P53、P-gp、GST-π、TOPO-Ⅱ等指标,并进行查漏登记,将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有些病例免疫组化结果中无P53、P-gp、GST-π、TOPO-Ⅱ,遂将相应病例的组织蜡块挑出,与SIRT1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均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SIRT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SIRT1阳性组中P-g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IRT1阴性组(P<0.05),且SIRT1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SIRT1阳性组织中GST-π、TOPO-Ⅱ表达率与SIRT1阴性组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直肠癌患者SIRT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21)、淋巴结转移(P=0.020)、pTNM分期(P=0.003)均成正相关,SIRT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CEA含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深度T3~T4者比T1~T2者表达阳性率高(P<0.05)、淋巴结转移者比无转移者SIRT1阳性表达率高(P<0.05),pTNM分期高者比分期低者SIRT1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SIR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P-gp表达有关,提示SIRT1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过程,其表达可能影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SIRT1测定或将成为判定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第二部分结直肠癌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观察SIRT1、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SIRT1、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IRT1、Survivin分别在60例CRC和24例CRC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RC中SIRT1与Survivin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指标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均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SIRT1阳性组中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IRT1阴性组(P<0.05),SIRT1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Survivin阳性组中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Survivin阴性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表达与P53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3SIRT1阳性表达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SIRT1阴性表达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1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4结直肠癌患者Survivin的表达与pTNM分期(P=0.035)成正相关,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CEA含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和Survivin均可能参与了CRC的发生、发展过程,其高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有可能成为CRC的重要标记物。SIRT1和Survivin是抑制细胞凋亡的两种基因,但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过程的复杂性,本研究中并未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许建林,姜楠,杨国山[6](2012)在《拓扑异构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Topo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结直肠癌标本中TopoⅡ、PCNA及p53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其表达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中TopoⅡ、PCNA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6.2%、84.5%和43.7%。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浸润肠腔周径及浸润肠壁深度有关(P均<0.05);PC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远处脏器转移、Duks分期有关(P均<0.05);p5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肠壁深度有关(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opoⅡ、PCNA及p53的表达对于判断结直肠癌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7](201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20/34)、85.3%(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卢伟东[8](2011)在《姜黄素逆转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姜黄素在裸小鼠体内对人结肠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HCT-8/VC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姜黄素用于临床治疗结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HCT-8/VCR细胞种植于裸小鼠皮下,建立肿瘤耐药模型。移植瘤裸鼠20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B组:VCR组;C组:姜黄素组;D组:姜黄素联合VCR组。每隔1d测量肿瘤的最长径和最短径并计算其体积;两周后收集标本,称瘤重;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瘤组织内MDR1 mRNA、Survivin mRNA和P-gp、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制备瘤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姜黄素联合VCR能显着抑制移植瘤的生长,瘤重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RT-PCR、Westernblot结果显示姜黄素联合VCR组和姜黄素组MDR1mRNA、SurvivinmRNA和P-gp、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姜黄素组和姜黄素联合VCR组较对照组和VCR组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核固缩较多,核分裂象少,坏死更为广泛。结论:姜黄素能逆转结肠癌的多药耐药性,有可能成为结肠癌多药耐药的逆转剂。
檀碧波[9](2010)在《胃癌多药耐药异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尤其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中,由于胃癌对射线治疗不敏感,化疗已成为术后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存在常导致化疗失败。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相异的抗肿瘤药也产生交叉性耐药的现象。MDR包括原发性(先天性)耐药(natural MDR)和继发性耐药(acquired MDR):原发性耐药是肿瘤细胞固有的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故首次使用化疗药物时肿瘤细胞就产生耐药,胃癌即属于原发性MDR表型较强的肿瘤;继发性耐药指肿瘤初始对化疗药物敏感,但经过化疗药物作用后产生的MDR现象,在临床消化道肿瘤的化疗中也常发现这种情况,即病人初始对一线化疗方案敏感,但经过几个疗程化疗后机体内转移/残留病灶开始对药物产生耐受,迫使临床医师不得不改用二线化疗方案。胃癌的这种MDR特性导致化疗有效率不足50%,目前进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30%与之关系密切,如能对胃癌MDR进行逆转,则对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迄今关于肿瘤MDR的研究已历30余年,在MDR中作用明确的途径有近10条之多:①MDR-1/P-gp的过度表达;②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过度表达;③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对药物的胞吐作用;④细胞解毒系统和DNA损伤修复作用增强;⑤药物靶点在质和量上的改变,减弱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⑥凋亡抑制基因(如Survivin、Bcl-2)表达提高及促凋亡基因(如Bax、Fas)表达的降低;⑦细胞外环境(pH、温度、氧浓度)的改变等,近来研究热点为HIF-1α;⑧其他与MDR相关的因子,如COX-2已成为逆转胃癌MDR的重要靶点并在研究中证实COX-2抑制剂具有可靠的MDR逆转效果。一般认为,这些因子/途径综合作用导致了胃癌MDR的产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目前这些MDR机制在解释MDR现象中存在很大不足:①以上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胃癌的MDR现象,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是由于目前研究大多是对一个/数个MDR相关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进行探讨,在细胞系或动物实验中往往结论明确,但在实体肿瘤研究中常无法解释所有MDR现象。②恶性肿瘤尽管由单克隆增殖而来,但在演进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基因或大分子的改变,在抗癌药敏感性及MDR相关因子表达等方面可产生差异变化(即异质性)。从临床角度来看,我国常见胃癌多属进展期,淋巴结转移率达60%-80%,并成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胃癌患者术后多死于局部复发/或转移。目前化疗多为经验性方案,疗效不佳;虽然已有以原发灶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作为选择化疗药物依据的研究,但其结果既不等同于体内的多途径、多因素参与MDR时的结果,也不等同于已发生MDR异质化的转移灶的结果。这种情况在胃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二者间的差异如何变化,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这种异质的MDR的机制如何,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本系列研究基于以上问题,准备在胃癌MDR方面进行下列研究:第一系列分为四部分,从目前研究最多的MDR途径入手,了解各MDR因子与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性的关系,并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的MDR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原发灶比较,以确定胃癌在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MDR异质性(Heterogeneity)变化情况;第二系列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使用目前先进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技术对不同胃癌细胞株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筛选鉴定,以期找到新的、在胃癌MDR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为今后胃癌MDR的机制探索及逆转奠定基础。由于蛋白质是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对蛋白质的研究较基因研究更能体现生物功能,因而更为重要。蛋白质组是指由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也可以说是指一个细胞或组织或有机体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活动方式。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则是以及因编码的所有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与活动规律。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依赖三大技术:蛋白质组分的分离技术、鉴定技术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为肿瘤MDR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它可以从组织或细胞蛋白质整体水平这一全新角度来研究肿瘤MDR机制。在方法学上,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其他蛋白质研究技术不同,该技术于实验前无须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某一种或几种蛋白质),也无须准备相应抗体,这大大拓宽了研究范围,可以更为准确的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临床胃癌组织及不同胃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芬丹明B显色法(SRB法)原代细胞培养化疗药敏实验检测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的体外化疗药敏性;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各种多药耐药因子表达;采用双向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法从不同胃癌细胞株分离鉴定目的蛋白质。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研究目标:①了解胃癌细胞的体外化疗药敏性与各种MDR因子的关系,确定MDR因子在不同机制药物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②探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MDR表型的异质性变化及规律,为原发灶切除后针对转移灶化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③从不同胃癌细胞株中确定新的影响胃癌MDR的蛋白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胃癌MDR关键蛋白并实现胃癌MDR逆转奠定基础。本课题六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变化及其意义目的:检测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对11种胃癌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方法:对56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进行芬丹明B显色法(SRB法)原代细胞培养化疗药敏实验,比较两种病灶对11种化疗药物(5-FU、VP-16、HCPT、PTX、L-OHP、CDDP、eADM、THP、MMC、VCR、MTX)敏感性的差异,对结果进行t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1种化疗药物对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平均抑制率均低于50%,7种药物对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肿瘤细胞抑制率有差异(均P<0.05),其中HCPT,L-OHP,VCR对转移淋巴结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原发灶(t分别为2.22、2.14、3.60,均P<0.05), VP-16、eADM、THP、MMC对原发灶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灶(t分别为-2.17、-2.03、-2.02、-2.43,均P<0.05) ,5-FU,PTX,CDDP,MTX对两种病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5-FU,VP-16,HCPT,L-OHP,PTX,THP,MTX对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35、0.4080、0.4067、0.5177、0.4006、0.5164、0.3566,均P<0.05)。小结:1.以SRB显色法行胃癌细胞肿瘤体外化疗敏感性实验具有灵敏度高、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2.11种化疗药物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抑制率均较低,提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均存在原发性MDR,以单药化疗控制肿瘤细胞是不现实的。3.大部分(7/11种)胃癌常用化疗药物(eADM、VP-16、THP、MMC、HCPT、L-OHP、VCR)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在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存在异质性变化,提示以原发灶药敏性结果指导术后针对转移/残留病灶的化疗是不准确的。第二部分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经典耐药因子P-gp、GST-π、TopoⅡα异质性表达及与体外化疗药敏性关系的研究目的:MDR1/P-gp的药泵作用和GST-π的解毒作用及TopoⅡα的药物靶点调控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肿瘤MDR的经典途径,在目前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研究也最为深入、广泛。本部分研究检测了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P-gp、GST-π、TopoⅡα表达及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方法:对56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芬丹明B显色法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组织行P-gp、GST-π、TopoⅡα免疫组化染色。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并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结果:1.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化疗药敏性结果同第一部分。2. P-gp、GST-π在转移灶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原发灶(S分别为182、111,均P<0.01),而TopoⅡα在原发灶中表达强于转移灶(S=-234, 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间P-gp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303, P<0.05);而GST-π、TopoⅡα在原发肿瘤与淋巴结转移灶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3.在胃癌原发灶中,P-gp强表达时,肿瘤细胞对PTX、HCPT、CDDP的耐药性增强(t分别为3.40、3.01、3.73,均P<0.01);GST-π强表达时CDD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降低(t=2.02, P<0.05);而TopoⅡα则与VCR、L-OHP的耐药性有关(t分别为-2.82、-2.82,均P<0.01)。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强表达时肿瘤细胞对VP-16、MTX的敏感性降低(t分别为2.92、2.18,均P<0.05);GST-π强表达与肿瘤细胞对11种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无关(均P>0.05);转移灶中TopoⅡα强表达时肿瘤细胞对PTX的敏感性增高(t=-3.04, P<0.01)。4.在肿瘤原发灶,P-gp表达强度与HCPT、PTX、CDDP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均呈负相关(r=-0.2856, r=-0.2967,P=0.0264;均P<0.05);转移灶中P-gp表达程度与VP-16、MTX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均具有负相关性(r=-0.2753, r=-0.2665;均P<0.05)。原发灶GST-π表达程度与5-FU、VP-16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3475, r=-0.2913;均P<0.05),转移灶GST-π表达程度则与HCPT、VCR的抑制率均具有负相关性(r=-0.3703, r=-0.3218;均P<0.05)。原发、转移灶中P-gp、GST-π表达与药物抑制率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均P>0.05)。在肿瘤原发灶,TopoⅡα表达程度与L-OHP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均呈正相关(r=0.3243, P<0.05);在转移灶中,TopoⅡα表达程度则与PTX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具有正相关性(r=0.4085,均P<0.01)。小结:1. P-gp、GST-π、TopoⅡα在胃癌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且其表达在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出现了异质性改变,P-gp、GST-π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原发灶,而TopoⅡα在转移灶中表达较原发灶减弱(S分别为182、111、-234,均P<0.01)。检测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对反映术后患者的MDR状态有重要意义。2.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P-gp、GST-π、TopoⅡα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改变,这些因子均参与了胃癌MDR,且与部分化疗药物的体外药敏性有关,但其表达并不能反映所有药物的耐药情况,以原发灶MDR因子表达来预测转移/残留病灶的化疗敏感性也是不准确的。3. P-gp、GST-π、TopoⅡα在临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能解释全部MDR现象,进一步研究寻找新的主要MDR因子对胃癌MDR研究意义重大。第三部分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凋亡相关因子p53、Survivin、Bcl-2、Bax异质性表达及与体外化疗药敏性关系的研究目的:近来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在胃癌M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部分研究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的凋亡相关因子p53、Survivin、Bcl-2、Bax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异质性变化情况及其与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对56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灶进行肿瘤细胞培养芬丹明B显色法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凋亡相关蛋白p53、Survivin、Bcl-2、Bax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表达。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并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结果:1.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化疗药敏性结果同第一部分。2.经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Bcl-2、Bax在转移灶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原发灶(S分别为117、111,均P<0.05),而p53、Survivin在转移灶中表达与原发灶无明显差异(均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间p53、Bcl-2、Bax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7255、0.4262、0.2901;均P<0.05)。3.在胃癌原发灶中,p53强表达时,肿瘤细胞对PTX、CDDP的耐药性增强(t分别为2.18、3.64,均P<0.05);Survivin强表达时VCR、PTX、eADM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降低(t分别为2.10、3.02、2.07,均P<0.05),但L-OH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反而升高(t=-2.10,P<0.05);而Bcl-2强表达则与5-FU、PTX、eADM和HCPT的耐药性增强有关(t分别为2.76、2.38、2.16、4.27,均P<0.05);Bax强表达时,5-FU、eADM、HCPT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升高(t分别为-2.51、-3.32、-2.30,均P<0.05)。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p53强表达时肿瘤细胞对PTX的敏感性降低(t=2.03,P<0.05);转移灶中Survivin强表达时肿瘤细胞仅对MTX的敏感性降低(t=3.28,P<0.01);转移灶Bcl-2表达增强时肿瘤细胞对5-FU、VCR、VP-16、PTX的耐药性增强(t分别为2.43、2.65、6.78、3.19,均P<0.05);转移灶Bax表达增强则未发现与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强有关(均P>0.05)。4.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原发灶p53表达程度与CDDP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4648, P<0.01),转移灶中未发现p53与11种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原发灶Survivin表达程度与5-FU、PTX、eADM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05、-0.2979、-0.2861;均P<0.05),而与L-OHP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3329, P<0.05);转移灶Survivin表达程度则与MTX的抑制率均具有负相关性(r=-0.3611, P<0.01)。在肿瘤原发灶,Bcl-2表达程度与5-FU、VP-16、HCPT、PTX、eADM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722、-0.3032、-0.5035、-0.3973、-0.2712;均P<0.05);在转移灶中,Bcl-2表达程度则与5-FU、VP-16、PTX、VCR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具有负相关性(r分别为-0.2737、-0.6238、-0.3918、-0.3469,均P<0.05)。原发灶Bax表达程度与5-FU、HCPT、eADM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77、0.3666、0.3517,均P<0.05),转移灶Bax表达程度则未发现与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小结:1.凋亡相关因子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表达情况及相互间的相关关系都出现了异质性改变,Bcl-2、Bax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原发灶(均P<0.05),而p53、Survivin在转移灶中表达与原发灶无明显差异(均P>0.05);检测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对反映术后患者的MDR状态有重要意义。2.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各凋亡相关因子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改变,研究证实这些因子均参与了胃癌MDR,且与部分化疗药物的体外药敏性有关,但其表达并不能反映所有药物的耐药情况,以原发灶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来预测转移/残留病灶的化疗敏感性也是不准确的。3.本实验虽证实凋亡相关因子与胃癌MDR有关,但尚未发现任何一种凋亡相关因子与胃癌细胞全部/大部分MDR现象有关,寻找胃癌MDR关键因子、实现MDR逆转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四部分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COX-2表达与多药耐药因子及与体外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OX-2)与胃癌MDR关系密切,可通过调节其他MDR因子表达参与胃癌MDR。故本研究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的COX-2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异质性变化情况及其与其他MDR因子、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对56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芬丹明B显色法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COX-2及其他MDR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统计方法同第二部分。结果:1.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化疗药敏性结果同第一部分。2. COX-2在转移灶中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原发灶(S=190, 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间COX-2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511, P<0.01)。3.在胃癌原发灶中,COX-2表达与GST-π、Survivin、Bcl-2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41、0.7024、0.5925,均P <0.05),与TopoⅡα、Bax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88、-0.3292,均P<0.05)。在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表达与P-gp、Survivin、Bcl-2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90、0.2836、0.5368,均P<0.05)。4.在胃癌原发灶中,COX-2强表达时,5-FU、VCR、PTX、eADM、HCPT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降低(t分别为2.38、2.50、3.15、2.39、2.55,均P<0.05);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表达增强时肿瘤细胞对5-FU、VCR、VP-16、MTX的耐药性增强(t分别为3.33、4.11、2.90、2.63,均P<0.05)。5.在肿瘤原发灶,COX-2表达程度与5-FU、HCPT、PTX、eADM、THP、VCR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85、-0.3077、-0.3850、-0.2991、-0.3466、-0.4158,均P<0.05);在转移灶中,COX-2表达程度则与5-FU、VP-16、PTX、VCR、MTX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具有负相关性(r分别为-0.4120、-0.4421、-0.3300、-0.3597、-0.2836,均P <0.05)。小结:1. COX-2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了异质性变化,且转移灶中COX-2与原发灶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COX-2对肿瘤的转移起促进作用。2.原发灶中COX-2与P-gp、GST-π、TopoⅡα等经典MDR因子的关系与转移灶情况不同。3. COX-2与凋亡相关因子p53、Survivin、Bcl-2、Bax的关系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也不相同。4.与原发灶COX-2表达有关的化疗药物和转移灶中不同,提示COX-2逆转剂在术后化疗中的意义尚不能确定,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机制并寻找新MDR相关因子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鉴定及与胃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的MDR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故本研究以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胃癌分化相关蛋白质进行了筛选鉴定,并对其与胃癌MDR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法对三种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细胞株MKN28(高分化)、SGC7901(中分化)和BGC823(低分化)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蛋白印迹试验法对鉴定出的部分蛋白质在胃癌细胞株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验证。结果:三种胃癌细胞株的双向电泳凝胶所得蛋白质点均在1000个左右,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14个,经质谱仪分析,8种蛋白质得到鉴定,为类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β-微管蛋白多肽、假定蛋白、锌指蛋白139、蛋白酪氨酸激酶、钙网蛋白前体、原肌球蛋白。这些蛋白质与胃癌细胞信号转导、维持细胞稳态、参与糖酵解及肿瘤药物代谢、抗氧化损伤等功能有关。经蛋白印迹试验法检测,证实这些蛋白质在胃癌细胞株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蛋白质组学所得结果一致。小结:1.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本研究中双向电泳分离出的蛋白质点较多,鉴定的蛋白质点经Western blot对肿瘤组织及细胞株进行验证,所得结果均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符合,说明本研究有较高的可信性及意义。2.对8种差异蛋白质的分析显示,这些蛋白质涉及肿瘤药物代谢、细胞信号转导、维持细胞稳态、参与糖酵解及抗氧化损伤等多个方面,这些蛋白质的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表达差异造成了胃癌生物学活性的不同,以其为靶标进行干预有可能逆转胃癌细胞的某些恶性生物学行为。第六部分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差异点筛选鉴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为获得与胃癌MDR直接相关的新蛋白质,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筛选鉴定,并对结果及意义进行了分析。方法:同第五部分。结果:在两种胃癌细胞株中所得蛋白质点均超过1000个,找到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9个,经质谱分析,7种蛋白质得到鉴定,为S60核糖体蛋白L23、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锌指蛋白394、角蛋白I型细胞骨架9、核糖核酸3’-端磷酸化酶、matrin型锌指蛋白2、Sideroflexin-1。这些蛋白质与肿瘤药物代谢、胃癌细胞信号转导、维持细胞稳态、参与增殖凋亡、促进细胞成熟等功能有关。经蛋白印迹试验法检测,证实这些蛋白质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与蛋白质组学所得结果一致。小结: 1.本研究中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其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的双向电泳凝胶所得蛋白质点较多,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经Western blot验证,所得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符合,说明本研究的可信性较高,所得蛋白质点与胃癌细胞MDR有直接相关性。2.对差异蛋白质的分析显示,这些蛋白质大多涉及肿瘤药物代谢,同时涉及胃癌细胞的其他生物学特性,这些蛋白质的表达与胃癌细胞MDR密切相关,其表达差异造成了胃癌细胞MDR表型的不同,进一步进行研究有可能找到关键/重要MDR因子,以其为靶标进行干预有可能逆转胃癌细胞的MDR特性,提高术后化疗效果并改善预后。综合上述六部分内容,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胃癌细胞对大部分化疗药物的体外药敏性在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存在异质性变化,以原发灶药敏性结果指导术后针对转移/残留病灶的化疗是不准确的,术后化疗应针对转移灶的特点进行。2.经典MDR因子(P-gp、GST-π、TopoⅡα)和凋亡相关因子(p53、Survivin、Bcl-2、Bax)表达在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出现了异质性改变;在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经典MDR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改变,这些因子的表达只与部分化疗药物的体外药敏性有关,并不能反映所有药物的耐药情况;这些因子在临床组织中不能解释全部MDR现象,研究寻找新的主要MDR因子对胃癌MDR研究意义重大。3. COX-2对胃癌的转移起促进作用,且本身在转移中发生异质性改变。原发灶中COX-2与经典MDR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关系与转移灶情况不同。与原发灶COX-2表达有关的化疗药物和转移灶不同。4.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筛选鉴定了8种胃癌分化相关蛋白质,并在胃癌细胞株和组织中得到了验证。经功能分析,发现其中β-微管蛋白多肽、蛋白酪氨酸激酶等与胃癌耐药有关。5.以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为研究对象,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出7种与胃癌MDR直接相关的蛋白质,并在胃癌细胞株中进行了验证。
杨红英[10](2009)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p16基因改变及蛋白表达与多药耐药基因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软组织,且与腹壁及消化道浆膜面无关的一类间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探讨p16基因缺失及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改变在EGIST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二者的改变与p16、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三种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GST-π和TopoⅡ)的相关性分析,为EGIST预后及术后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象和方法:收集2004-2008年间30例EGIST病例,所有标本均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s,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石蜡切片上p16/CSP17双色探针与瘤细胞杂交的杂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EGIST中p16、p53蛋白以及三种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研究结果:(1)FISH结果显示,p16基因缺失病例18例(60.0%,18/30),免疫组化检测到p16蛋白表达缺失病例22例(73.3%,22/30),共同缺失病例为16例。p16基因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细胞类型、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及坏死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别(P>0.05),p16蛋白表达与病理性核分裂数、组织坏死有无相关(P<0.05);发生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病例8例(26.7%),与各临床病理学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种耐药基因产物中P-gP和TopoⅡ表达与病理性核分裂数有关(P<0.05),TopoⅡ还与细胞类型有关,上皮样细胞表达明显多于其它两型(P<0.05),而GST-π则与临床病理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细胞类型、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及坏死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别(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gP表达与GST-π表达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408,P=-0.025);P-gP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530,P=0.003);GST-π和TopoⅡ表达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别(r=0.308,P=0.097)。(3)p16蛋白缺失与P-gP、GST-π和TopoⅡ蛋白的共同表达率分别为40.0%、23.3%、36.7%,同时也为p16基因缺失比率;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3.3%(13/30),p53蛋白表达与病理性核分裂数有关(P<0.05),与P-gP、GST-π和TopoⅡ的共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16.7%、20.0%。研究结论:(1)EGIST同GIST一样存在p16基因缺失和/或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应用FISH技术检测二者改变对于EGIST预后预测具有指导意义。(2)EGIST产生多药耐药性可能与p16基因缺失和/或p16蛋白表达缺失及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有关。p16基因和/或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激发体内耐药基因产物(P-gP、GST-π和TopoⅡ)的一种或多种反应,引起肿瘤细胞耐药。(3)部分EGIST患者体内存在多项耐药基因或肿瘤细胞内原发存在对P-gP、GST-π和TopoⅡ介导的抗肿瘤药物耐药。p53阳性表达的肿瘤可能对化疗的敏感性较低。
二、P-gP、GST-π、TOPO-Ⅱ、C-erbB-2及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gP、GST-π、TOPO-Ⅱ、C-erbB-2及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姜黄素逆转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细胞株的构建以及姜黄素逆转耐药的效应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姜黄素逆转结直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机制初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维拉帕米通过调节BCL-2表达对胃癌细胞株耐阿霉素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胃癌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的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p53与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53与p53家族基因 |
2 p53与代谢 |
2.1 p53与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 |
2.2 p53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 |
2.3 p53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
3 p53与细胞凋亡 |
3.1 p53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aciated X pro-tein,BAX) |
3.2 p53与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 |
4 p53与细胞周期阻滞 |
4.1 p53与p21 |
4.2 p53与生长抑制DNA损伤诱导因子45α(growth arrest-and DNA-damage-inducible 45α,GADD45α) |
5 p53的降解 |
5.1 p53与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鼠双微体X(murine double minute X,MDMX) |
5.2 p53与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chromosome ten,PTEN) |
5.3 p53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 |
6 p53上游基因 |
7 p53与耐药相关基因 |
7.1 p53与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 |
7.2 p53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 |
7.3 p53与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
8 结语 |
(4)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okemon表达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okemon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SIRT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基因、Survivin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中 SIRT1 与耐药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结直肠癌中 SIRT1 和 Survivin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免疫组化染色 |
1.4 结果判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53、P-gp、GST-π和TopoII蛋白的阳性表达 |
2.2 p53、P-gp、GST-π和TopoII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 |
2.3 p53与P-gp、GST-π和TopoII蛋白阳性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3 讨论 |
(8)姜黄素逆转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结直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胃癌多药耐药异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胃癌多药耐药异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变化及其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经典耐药因子 P-gp、GST-π、TopoⅡα异质性表达及与体外化疗药敏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凋亡相关因子 p53、Survivin、 Bcl-2、Bax 异质性表达及与体外化疗药敏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灶COX-2 表达与多药耐药因子及与体外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鉴定及与胃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差异点筛选鉴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胃肠道外间质瘤中p16基因改变及蛋白表达与多药耐药基因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正文 |
前言 |
第一章 3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章 FISH技术检测胃肠道外间质瘤p16基因改变的意义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章 p16、p53蛋白与三种多药耐药基因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P-gP、GST-π、TOPO-Ⅱ、C-erbB-2及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姜黄素逆转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耐药性的研究[D]. 马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滕小路. 新乡医学院, 2018(01)
- [3]p53与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J]. 杨逸铭,谢琦. 医学综述, 2016(19)
- [4]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okemon表达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D]. 张宇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5]SIRT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基因、Survivin的相关研究[D]. 马静静. 承德医学院, 2013(03)
- [6]拓扑异构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 许建林,姜楠,杨国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7)
- [7]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J]. 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6)
- [8]姜黄素逆转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D]. 卢伟东.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9]胃癌多药耐药异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檀碧波.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10]胃肠道外间质瘤中p16基因改变及蛋白表达与多药耐药基因的相关分析[D]. 杨红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