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

草原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姚忠,吴永明,游海林,辛在军[1](2022)在《竞争-耐胁迫-杂草型植物对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竞争-耐胁迫-杂草型植物(CSR)对策理论主要研究植物对环境胁迫和干扰的适应性特化。从功能生态学角度讲,CSR理论是通过解释各种功能性状协同变异的主导维度来反映植物的生态对策。而物种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将决定其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并最终会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自1974年Grime首次提出CSR对策的概念以来,CSR对策思想就受到了生态学家很大的关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试图在回顾CSR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其基本内涵,并重点从功能性状变异空间、植物适应性、群落过程和生态系统特性等4个方面概述CSR理论及其分析模型的验证及应用,梳理其最新研究进展。CSR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广泛验证并应用于多种尺度上的植物生态学研究,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进一步发展完善,如第四区缺失问题、功能性状变异主轴以外的变异、CSR对策与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和谱系关系的联系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王珍,金轲,丁勇,Paul C. Struik,张玉娟,李元恒[2](2022)在《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草地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土壤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推动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是植物-土壤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综述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简要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方震,李耀明,纪宝明,斯确多吉,姜丽丽,汪诗平[3](2021)在《土壤病原微生物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潜在反馈影响》文中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原因,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显着,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现状、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系统各要素影响等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对草地退化的反馈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从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及形成机制,退化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尤其是植物演替-病原微生物以及土壤退化-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层面,扼要综述当前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退化草地恢复的相关研究,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

聂莹莹,陈金强,辛晓平,徐丽君,杨桂霞,王旭[4](2021)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对封育年限响应》文中研究说明采用Levins生态位指数、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草甸草原区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对封育年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实施封育措施后,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未封育(对照区)样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生态位宽度最大;封育年限为4和13年时,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均为展枝唐松草;封育年限为5、6、8和10年时,生态位宽度最高的物种依次是羊草、麻花头、囊花鸢尾和贝加尔针茅;退化草地实施封育后,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值集中在0.6~0.9,而未封育样地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在0.0~0.3;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生态位重叠指数总平均值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未封育(对照区)样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总平均值最低,封育5年时,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总平均值最大,为0.68;封育草地的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较未封育(对照区)样地增加了40.76%~93.68%;封育年限为5年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分别比未封育(对照区)增加了45.46%、16.51%、45.80%和23.38%。封育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显着增加,并且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但在封育5年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均匀度逐渐降低,导致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减缓,群落趋于稳定。因此,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该区封育时间不宜过长,在封育5年后,可采取适当利用,保护群落多样性。

林丽,曹广民,樊博,柯浔,李茜,兰玉婷,朋措吉,戴黎聪,李以康,周春丽[5](2021)在《放牧对高寒草地微尺度斑块及其构件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斑块是放牧生态系统景观的固有组分,是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体现的基础单元,是生态系统过程、稳定性维持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核心内容。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微斑块为论述基础,从微斑块属性特性、构件特征及动态特征3个角度阐述了高寒草地演替中微斑块及其构件(植物群落、植物根系、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与干扰的响应及变化过程,梳理了微斑块镶嵌体空间资源配置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相关研究结果的概述有助于深刻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制、自组织形式及对干扰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受损高寒草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贺强[6](2021)在《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从理论到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的时空动态正变得日益剧烈和复杂,许多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动态及其形成机制既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中亟需认识的关键应用问题。该文在概述连续型、阈值型和随机型等生态系统动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生物互作影响生态系统动态的机理;结合次生演替、稳态转换、物种分布区移位等研究热点,总结有关生物互作对生态系统动态影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探讨相关生物互作理论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日益丰富的研究表明,竞争、促进(包括共生)、营养级间的互作等一系列生物互作可直接或间接驱动或改变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变化的模式、方向及速率;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应用生物互作的相关理论有望大幅提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成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需要今后在生物互作对生态系统动态影响的时空变异机制、多重干扰下生物互作对生态系统动态的影响、生物互作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张甜,贾荣亮,高艳红,孙靖尧,赵芸,刘立超[7](2021)在《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结皮生物的种间关系变化规律,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宁夏沙坡头地区分别始建于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固沙植被区(分别代表固沙植被建立后的64、56、39、33年4个演替阶段)中发育的6种典型结皮生物——蓝藻(Cyanobacteria)、球胶衣(Collema coccophorum)、石果衣(Endocarpon pusillum)、真藓(Bryum argenteum)、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和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的盖度及频度变化,并以不同样方作为资源状态计算其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随后利用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和种间关联系数分析了它们在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种间关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结皮生物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指数因具体结皮生物的不同而显现出显着差异:蓝藻生态位宽度迅速变窄(由演替33年的3.865降到演替64年的0),且与其他结皮生物之间生态位重叠值逐渐降低;真藓与球胶衣生态位宽度基本保持不变且高于其他类型,且二者保持较高生态位重叠;土生对齿藓、齿肋赤藓和石果衣生态位宽度在固沙植被演替前期较小,但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的进行明显上升(分别由演替33年1.607、0和0.693上升到演替64年的3.699、3.227和3.373),三者间生态位重叠值也随之提高。(2)结皮生物的种间总体关联性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由负关联向正关联转变,在演替64年时达到最大值(VR=1.15);不同结皮生物间联系随着固沙植被演替逐渐增强,地表隐花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趋于稳定。本研究不仅为揭示干旱沙区结皮生物的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及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且对以结皮生物作为新型固沙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选博[8](2021)在《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出现明显的退化。返青期的过度放牧会造成牧草嫩芽被过度啃食,使草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为解决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返青期超载过牧的问题,在玛沁县大武镇牧草返青到家畜转场期间,对冬春草场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返青期休牧试验。围绕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在研究放牧与休牧时,分别在家畜转场后和牧草生长旺季进行两次调查,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使适口性较好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草地群落中占比增加,而毒害草的占比减小;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对照降低;休牧可提高优良牧草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毒害草的生长。2.在休牧的基础上,对休牧天数进行了划分。在休牧处理下,地上总生物量、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增加现象,在休牧40d时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全磷、速效磷、全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生长旺季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影响。植物物种重要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与土壤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37;P<0.05),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93;P<0.001)。结合高寒草甸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议实施为期40d的返青期休牧。3.以休牧时间作为环境梯度,研究35种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和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这3种植物对资源利用的能力大并且对返青期休牧带来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高寒草甸上种群之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形成了资源共享的状态。综上所述,返青期休牧可以促进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地上植被和土壤营养物质的恢复,为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程帅[9](2021)在《砒砂岩区退耕地群落演替规律及引种观测》文中研究说明

庞雪敏[10](2021)在《岱海湖泊湖滨带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岱海湖泊及其流域是我国北方生态屏障构建的关键战略节点,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湖泊萎缩退水成陆后湖滨带植被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变化,而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别是其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变化对植被演替及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却很少被关注。本文以岱海湖泊湖滨带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盐分梯度,确定研究区植被演替序列为重度盐化裸地(HM)、盐化草甸(SM)、轻度盐化草甸(SS)和湿草甸(WM)四个类型。在调查植物群落信息的基础上,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探讨岱海湖滨带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真菌群落随盐度梯度的分布格局以及关键物种的动态变化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随演替进行方向,岱海湖滨带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在演替末期土壤基本脱盐的湿草甸达到最大,表现为重度盐化裸地<盐化草甸<轻度盐化草甸<湿草甸。总体上,岱海湖滨带湿地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呈现出与地上植物相同的变化规律,这一结果表明,在受盐分限制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具有和植被物种多样性相似的分布格局。(2)土壤盐度不同,岱海湖滨带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细菌群落: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研究区的优势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轻度盐化草甸和湿草甸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Campilobacterota菌门在重度盐化裸地和盐化草甸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土壤真菌群落:Unclassified_k_Fungi菌门为重度盐化裸地和盐化草甸土壤中的绝对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轻度盐化草甸和湿草甸土壤中的绝对优势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在轻度盐化草甸和湿草甸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而类原生动物门(Rozellomycota)在重度盐化裸地和盐化草甸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3)由威尔科克氏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sum)得知不同演替阶段下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同一盐度梯度下,土壤细菌、真菌物种组成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着,但一些菌种会随土层深度的改变其丰度发生变化。β多样性结果也表明,同一演替阶段下细菌、真菌群落分别聚类,进一步证明不同演替阶段下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4)表层土壤中,土壤性质是微生物群落的直接驱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盐度,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植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增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盐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岱海湖滨带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它们可以通过对植物、土壤养分的直接调控而间接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从植物—土壤—微生物的角度探讨湿地植被演替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结果对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资源评价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竞争-耐胁迫-杂草型植物对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SR理论及其分析模型的发展
    1.1 CSR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1.2 CSR分析模型的发展
        1.2.1 Hodgson等的模型
        1.2.2 Pierce等的模型
2 CSR理论及其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2.1 功能性状的变异空间
    2.2 CSR对策与植物适应性的关系
        2.2.1 植物的资源利用对策
        2.2.2 植物的抗干扰对策
    2.3 CSR对策与群落过程的关系
        2.3.1 CSR对策与群落构建
        2.3.2 CSR对策与群落演替
    2.4 CSR对策与生态系统特性的关系
3 问题与展望
    3.1 第四区缺失问题
    3.2 性状变异主轴以外的变异
    3.3 性状的种内变异和谱系关系

(2)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草地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反馈
    1.1 反馈作用的定义
    1.2 反馈作用的方式
    1.3 反馈作用的类群
2 反馈作用机理
    2.1 植物-土壤反馈中的植物作用
    2.2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中的土壤作用
    2.3 植物-土壤反馈中的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2.4 土壤微生物在植物演替过程中的反馈作用
    2.5 不同环境因子对反馈作用的影响
3 问题与展望
    3.1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2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研究展望

(3)土壤病原微生物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潜在反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
2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原因
3 土壤病原微生物对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
4 草地退化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
5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对封育年限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测定指标及技术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封育年限对群落主要植物种群重要值的影响
    2.2 封育年限对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影响
    2.3 封育年限对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值的影响
    2.4 生态位重叠指数总平均值
    2.5 不同封育年限下物种多样性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封育年限下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
    3.2 不同封育年限下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
    3.3不同封育年限下植物多样性
4 结论

(5)放牧对高寒草地微尺度斑块及其构件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斑块是放牧生态系统构件特征的赋存和组织形式
2 放牧对生态系统微斑块构件特征的影响
    2.1 土壤构件特征
    2.2 植物构件特征
        2.2.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2.2.2 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征
    2.3 土壤微生物构件特征
3 放牧对生态系统微斑块动态特征的影响
4 展望

(6)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从理论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系统动态:类型与特征
2 生物互作影响生态系统动态的机制
    2.1 竞争作用
    2.2 促进作用
    2.3 营养级间的互作
3 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
    3.1 生物互作与次生演替
    3.2 生物互作与稳态转换
    3.3 生物互作与物种分布区移位
4 生物互作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5 结论和展望

(7)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
        1.2.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6种主要结皮生物的生态位宽度变化
    2.2 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6种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重叠指数变化
    2.3 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种间关联性变化
    2.4 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总体关联性变化
3 讨论
    3.1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变化特征
    3.2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种间关联性变化特征
    3.3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和种间关联性变化指示意义

(8)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1.1 高寒草地特征及研究概况
        1.1.2 休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1.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
        2.3.2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3.3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被盖度的影响
        2.3.4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物株高的影响
        2.3.5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3.6 处理与时间效应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和重要值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植被重要值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4.2.4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高寒草甸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4.3.2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4.3.3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岱海湖泊湖滨带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1.2.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2.4 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特征
        2.1.4 湿地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替特征
        3.1.1 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3.1.2 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
        3.1.3 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3.1.4 湿地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特征
    3.2 湖滨带湿地土壤细菌空间分布格局
        3.2.1 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盖度和OTU数量特征
        3.2.2 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3 湿地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2.4 湿地土壤细菌Bate多样性分析
    3.3 湖滨带湿地土壤真菌空间分布格局
        3.3.1 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的盖度和OTU数量特征
        3.3.2 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3.3 湿地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3.4 湿地土壤真菌Bate多样性分析
    3.4 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植被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3.4.1 植被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
        3.4.2 植被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冗余分析
        3.4.3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岱海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4.2 植被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深度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四、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竞争-耐胁迫-杂草型植物对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姚忠,吴永明,游海林,辛在军. 生态学报, 2022
  • [2]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草地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J]. 王珍,金轲,丁勇,Paul C. Struik,张玉娟,李元恒. 中国草地学报, 2022
  • [3]土壤病原微生物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潜在反馈影响[J]. 方震,李耀明,纪宝明,斯确多吉,姜丽丽,汪诗平. 中国草地学报, 2021(11)
  • [4]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对封育年限响应[J]. 聂莹莹,陈金强,辛晓平,徐丽君,杨桂霞,王旭. 草业学报, 2021(10)
  • [5]放牧对高寒草地微尺度斑块及其构件特征的影响[J]. 林丽,曹广民,樊博,柯浔,李茜,兰玉婷,朋措吉,戴黎聪,李以康,周春丽. 草原与草坪, 2021(04)
  • [6]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从理论到应用[J]. 贺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21(10)
  • [7]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结皮生物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变化特征[J]. 张甜,贾荣亮,高艳红,孙靖尧,赵芸,刘立超. 中国沙漠, 2021(04)
  • [8]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周选博. 青海大学, 2021(01)
  • [9]砒砂岩区退耕地群落演替规律及引种观测[D]. 程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岱海湖泊湖滨带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D]. 庞雪敏. 内蒙古大学, 2021

标签:;  ;  ;  ;  ;  

草原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