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2例子宫穿孔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娟[1](2021)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8年7月—2020年2月收治的9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刮宫术)与观察组(56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手术指标及复发率、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临床治疗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个月复查,观察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痛、宫腔粘连、感染、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常规刮宫术相比,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体现出明显的应用优势,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还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侯文静,董海伟,顾向应[2](2021)在《2例子宫穿孔阴道超声表现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子宫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1],患者可有阴道出血,不同程度腹痛、恶心、呕吐等不典型临床症状。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穿孔的首选检查方法[2]。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文就工作中遇到的2例子宫穿孔病例进行详细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1 临床资料病例1:女,29岁,G3P2,因"产后5+月,人工流产术后4+h,可疑子宫穿孔"入院。患者因妊娠6+3周,要求终止妊娠,6小时前行负压吸宫术,术中探及子宫极软,
刘晓青[3](2021)在《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率及均数),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59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44.86±2.139岁,中位年龄44岁。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12例,占20.3%;30-39 岁 14 例,占 23.7%;40-49 岁 11 例,占 18.6%;50-59 岁 7 例,占11.9%;60-69岁9例,占15.3%;≥70岁6例,占10.2%。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44岁年轻组30例,占50.8%;≥45岁中老年组29例,占49.2%。绝经前子宫穿孔患者36例,占61.0%;绝经后子宫穿孔患者23例,占39.0%。不同年龄段子宫穿孔发生率不同,子宫穿孔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尤其处于30-39岁年龄段,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2.子宫穿孔的分类:59例子宫穿孔患者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为:自发性子宫穿孔35例,占59.3%;继发性子宫穿孔24例,占40.7%。依据穿透子宫肌壁程度分为: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占16.9%;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占71.2%;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占11.9%。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性子宫穿孔37例,占62.7%;复杂性子宫穿孔22例,占37.3%。对子宫穿孔有无外源性因素与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相比较,自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单纯性穿孔,继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复杂性穿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穿孔的病因: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与宫内节育器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7例,占45.8%;与子宫炎性疾病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2例,占20.3%;与瘢痕子宫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1例,占18.6%;与其他宫腔操作相关子宫穿孔患者6例,占10.2%;与恶性肿瘤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例,占3.4%;与妊娠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例,占1.7%。4.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症状者52例,占88.1%;无症状者7例,占11.9%。52例有症状者中,单纯性腹痛者9例,腹痛伴有腹膜炎症状者8例,腹痛伴有阴道流血者6例,单纯性阴道流血者5例,阴道流血伴有分泌物异常者3例,单纯性分泌物异常者3例,腹痛伴有分泌物异常者2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膜炎症状者2例,其他症状者各1例,共计14例。子宫穿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分泌物异常以及腹膜炎症状。5.子宫穿孔的诊断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通过1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者31例,占52.5%;其中行妇科彩超检查确诊者15例,行全腹CT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余28例通过妇科彩超检查加其他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占47.5%;其中行妇科彩超+全腹CT检查者2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盆腔MRI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膀胱镜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检查者1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全腹CT检查者1例。可见,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有无子宫穿孔。6.子宫穿孔部位: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明确记载子宫穿孔部位者52例,7例不详。在52例明确记载穿孔部位患者中,子宫前壁穿孔 23例,后壁穿孔9例,宫底部穿孔5例,前后壁均穿孔4例,侧壁穿孔3例,宫角部穿孔3例,宫颈部穿孔1例,子宫后壁+宫底部1例,子宫后壁+宫颈部1例,子宫后壁+宫角部1例,宫底部+宫角部1例。其中伴发临近脏器损伤者22例,包括:肠管损伤者15例,宫旁组织(包括卵巢、子宫韧带、输卵管)损伤者5例,膀胱损伤者2例。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在42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患者中,穿孔部位大小不超过1cm者30例,大于1cm者12例,其中最大直径达7cm。可见,子宫穿孔多见于子宫前壁穿孔,常为完全性穿孔,且多数穿孔部位不超过1cm。7.治疗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急诊手术治疗者32例,占54.2%,非急诊手术治疗者27例,占45.8%。其中57例患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占96.6%;2例患者由外院手术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占3.4%。我院57例手术患者中,22例患者行经腹子宫缝合修补术,12例患者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7例因子宫穿孔部位无出血未予特殊处置,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缝合修补术,4例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凝术,2例患者行宫腔镜热球电凝术,1例患者仅行经腹探查术。可见,子宫穿孔患者多数经开腹手术治疗。8.误诊情况: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误诊2例,占11.1%;为绝经后高龄患者,分别为62岁的宫颈癌患者和73岁的子宫内膜炎患者。9.住院时间:59例子宫穿孔患者住院时间3-23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10.15±0.621天。其中住院时间小于7天者9例,占15.3%;住院时间7-13天者40例,占67.8%;住院时间大于14天者10例,占16.9%。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3天,平均住院时间10.34±0.948天;非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2天,平均住院时间9.93±0.779天。可见,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比较,住院时间无差异。结论:1、子宫穿孔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以30-39岁年龄段多见,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绝经后伴有腹膜炎症状的妇女更易误诊。2、不同年龄段妇女子宫穿孔病因不同,绝经前子宫穿孔多与宫内节育器及宫腔操作等外源性因素相关,多为复杂性穿孔;绝经后子宫穿孔与宫腔积脓、子宫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多为单纯性穿孔。3、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势;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子宫穿孔。4、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穿孔发生部位不同,与节育器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前壁,且多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其他宫腔操作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底部;子宫炎性疾病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后壁。5、子宫穿孔患者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等治疗对愈后十分重要。
陈思璐[4](2021)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8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并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作列线图模型总分的ROC曲线图,将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分界点,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125>35U/ml(χ2=12.817,P<0.001)、非内膜样腺癌(χ2=13.792,P<0.001)、低分化(χ2=22.348,P<0.001)、肌层浸润深度≥1/2(χ2=12.817,P<0.001)、肿瘤直径>20mm(χ2=3.877,P=0.049)、附件受累(P<0.001)、宫颈间质浸润(χ2=10.641,P<0.001)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CA125>35U/ml(OR=3.288,P=0.029)、非内膜样腺癌(OR=4.795,P=0.022)、肌层浸润深度≥1/2(OR=4.588,P=0.011)、低分化(OR=3.617,P=0.022)。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C-index为0.88。使用校准曲线进行校准,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的绝对误差为0.022。根据列线图模型总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总分<130分为低风险组,总分≥130分为高风险组,基于该标准,本研究低风险组的患者有75例,高风险组的患者有193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P=0.014)。结论:使用CA12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建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同时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使临床医师可早期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何玉春[5](2020)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聚焦超声消融(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FUA)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不良反应,探讨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FUA治疗的7614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其中子宫肌瘤患者48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2278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25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2例、胎盘植入患者47例、宫角妊娠患者16例。根据国际放射介入学会不良反应分级法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所有患者均在镇静镇痛下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疼痛:治疗区痛5261例(69.10%)、骶尾部痛3816例(50.12%)、皮肤烫痛2777例(36.47%)、放射痛805例(10.57%)、腹股沟痛501例(6.58%)、臀部皱褶处疼痛251例(3.30%)、其他部位疼痛234例(3.07%),疼痛评分均低于4分。2.FUA术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事件共3320例。观察到A级不良反应3069例(40.31%),B级213例(2.80%),C级16例(0.21%),D级22例(0.29%),没有D级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3.我们将C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定义为严重不良反应。2011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2012年为0.78%,2013年为0.40%,2014年为0.54%,2015年为0.75%,2016年为0.40%,2017年为0.59%,2018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至0.0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下降趋势。4.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FUA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安全地用于子宫良性疾病的治疗。2.随着技术发展及医师经验的积累,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进一步降低;该技术在妇科良性疾病治疗应用方面可进一步趋于成熟。
徐娜[6](2020)在《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比较美奥舒切除系统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在治疗宫内良性病变的效果以及两种治疗方式病理组织成分及标本满意度,运用症状评分量表客观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宫内良性病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突出针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对比和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美奥舒切除系统治疗的197例宫腔良性病变以及同期在本院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109例宫腔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子宫肌瘤症状评分等客观评分表评估治疗效果。确诊仅为宫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患者,分别行美奥舒切除系统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后随访患者妊娠结局。采取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0型黏膜下肌瘤组中美奥舒组(39例)、电切组(24例),两组在年龄、子宫瘢痕次数、宫腔操作次数、孕次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等于 0.13、0.71、0.89、0.69 均大于 0.05)2.美奥舒组与电切组两组在手术时间,膨宫液体的用量及插入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0型黏膜下肌瘤为例,美奥舒组(39例)、电切组(24例)手术时间(2.94±1.25vs5.41±2.28 min,P<0.01),膨宫液(2210.26±759.43vs4700.00±1512.98ml,P<0.01),插入次数(1.31±0.54vs8.21±2.49 次,P<0.01)。3.美奥舒组与电切组在治疗宫内良性疾病手术前后月经及肌瘤相关的客观评分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型黏膜下肌瘤组中美奥舒组(35例),电切组(22例),术前及术后三月上述评分比较(22.29±5.83vs12.23±2.75,P=0;76.29±11.51vs52.71±6.31,P<0.01;42.14±5.02vs35.17±3.56,P<0.01),术前及术后三月上述评分比较(22.61±4.92vs13.68±2.80,P=0;72.61±10.24vs55.95±8.58,P<0.01;42.61±4.59vs32.66±4.59,P<0.01)。4.纳入研究的电切组病例资料为109例,共发生4例过度水化综合征(水中毒),1例空气栓塞(气体栓塞),3例子宫颈裂伤及1例子宫穿孔的手术并发症。纳入研究的美奥舒组病例资料为197例,美奥舒组未发现合并严重并发症。两组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治疗0型及Ⅰ型子宫粘膜下肌瘤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Ⅱ型子宫粘膜下肌瘤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92%、电切组87%;治疗子宫纵膈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100%、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95%;治疗宫腔残留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95%、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93%;治疗宫腔粘连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85%、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80%。美奥舒组术后发生2例Ⅰ度宫腔粘连;电切组术后发生9例宫腔粘连,其中4例为Ⅱ度粘连,其余为Ⅰ度。美奥舒组术后发生3例盆腔内感染;电切组发生8例盆腔内感染。5.电切组送检病理标本不满意率为18.1%(13/72),美奥舒送检病理标本不满意率为0(0/142)。美奥舒组比较术中及术后标本体积,尚不能认为两种测量标本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11.67±9.34 cm3vs11.61±9.38 cm3,P=0.082>0.05)。电切组比较术中及术后标本体积,认为两种测量标本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15.02±14.78cm3 vs13.92±13.73 cm3,P=0<0.05)。6.美奥舒组与电切组相比妊娠率具有统计学差异(78%vs53%,P=0.02<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妊娠间隔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8.60±2.28月vs8.95±2.25月,P=0.54>0.05)。美奥舒组胎盘异常率为2.86%,电切组胎盘异常率为58.33%,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相较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在治疗宫腔良性疾病可显着缩短手术操作器械在宫腔内运行的时间,并且可明显减少反复进入宫腔次数和膨宫液使用量。2.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以改善宫腔良性患者异常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及月经情况。手术前后通过随访肌瘤和月经症状客观评分表,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同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改善月经及肌瘤临床症状程度无明显差别。3.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安全系数高,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盆腔感染和继发导致宫腔粘连发生率明显少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4.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完整保留切除组织,避免病理组织被灼烧,提高病理结果满意度。5.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提高宫腔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术后妊娠率,减少妊娠期胎盘异常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生殖预后。
刘伟[7](2020)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评估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回声异常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进行IVF/ICSI助孕的所有患者。建立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进入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前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正常,但进入COH周期后经阴道超声检查(TVS)至少2次提示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质者共649例,其中45例因内膜回声异常取消了鲜胚移植,行胚胎冻存,并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或冻胚移植。其余604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本研究。按照严格的1:3配对原则,选取具有相近年龄(±1岁)、不孕类型(原发性不孕或继发性不孕)、不孕原因(女方输卵管相关疾病和男方少、弱、无精子)、促排卵方案(超长、长、短、拮抗剂及其他方案)以及尽可能考虑到合并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等),且COH过程中子宫内膜回声正常的不孕症患者为对照组(1812人)。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础资料、基本病例特点及IVF/ICSI的主要妊娠结局等。研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在年龄、体重指数、基础内分泌(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IVF/ICSI指征、促排卵方案、Gn启动量、Gn总量、移植胚胎的数目及胚胎移植天数等方面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活产率(41.39%VS 41.89%,P=0.830),生化妊娠率(59.10%VS 62.25%,P=0.169),临床妊娠率(51.49%VS 54.42%,P=0.212),临床妊娠流产率(17.04%VS 21.7%,P=0.076)和异位妊娠率(2.57%VS 1.32%,P=0.127)方面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因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取消鲜胚移植周期的患者有31例接受了宫腔镜检查,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及部分病理结果,发现子宫腔形态异常者有23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5例(48.39%),子宫内膜增生4例(12.90%),慢性子宫内膜炎2例(6.45%),宫腔粘连2例(6.45%),其余8例(25.81%)为正常宫腔。研究结论: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不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主要妊娠结局,可继续进行鲜胚移植。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张文静[8](2020)在《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破裂是产科的危急重症,可造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腹腔内出血、休克等严重危急母儿安危的并发症。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二孩政策的放开等等,很多女性在妊娠前经历过子宫、附件的手术,使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近十年来发生的子宫破裂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提供依据,并讨论预防子宫破裂的可能措施,同时对具有子宫破裂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孕期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9年我院产科收治的14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原则、预防措施及母儿预后。结果:我院2009年-2019年共住院并分娩37136例患者,其中14例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10例,不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04%。子宫破裂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瘢痕子宫10例(71.43%),先露部下降受阻2例(14.29%),子宫畸形2例(14.29%),胎盘植入2例(14.29%),腹部穿刺伤1例(7.14%)。子宫破裂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共10例(71.43%),次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胎心、胎动异常,共8例(57.14%),恶心、呕吐为再次之的临床表现,共3例(21.43%),阴道出血2例(14.29%),头晕、腹泻、血尿各1例(7.14%)。14例子宫破裂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2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累及膀胱及阴道,行阴道及膀胱修补术,7例产后出血,5例失血性休克,7例输血治疗,2例合并DIC,4例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例术中行子宫破裂修补术的患者再次妊娠并剖宫产分娩一活婴。共计18名胎儿,9名死胎,2名新生儿重度窒息,2名新生儿轻度窒息,5名新生儿出生评分9-10分。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罕见危急重症,对母儿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子宫破裂最常见的原因为瘢痕子宫,建议孕前对子宫及附件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术中采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减少对子宫完整性和功能的影响。建议计划妊娠的女性于妊娠前行超声检查以尽早识别子宫畸形,便于孕产期管理。对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女性,给予详尽且谨慎的评估与咨询,适当控制胎儿体重,注意患者的主诉,定期超声检查子宫瘢痕处的厚度及连续性。对于存在子宫破裂高风险的孕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于阴道试产者密切关注产程的进展,警惕子宫破裂的相关征象,尽早发现与识别子宫破裂,避免误诊、漏诊。
盛春芝[9](2020)在《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因宫腔疾病在该院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1 3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上述入选者术中有无发生子宫穿孔事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未子宫穿孔组(1 337例)与子宫穿孔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指标与一般资料,分析导致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膨宫液吸收量以及手术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043、0. 122、0. 972、1. 359,P=0. 966、0. 903、0. 331、0. 174);该研究20例子宫穿孔患者穿孔部位分布如下,左侧宫壁占5. 00%,子宫底占15. 00%,子宫后壁占20. 00%,子宫前壁占30. 00%,子宫峡部占10. 00%,宫角占15. 00%,穿孔部位不明占5. 00%;两组患者子宫畸形率、长期口服避孕药率、宫角部妊娠率以及手术类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子宫穿孔组患者子宫壁薄弱率、宫腔手术史率、宫颈软化程度不足率、医师缺乏经验率、中重度宫腔粘连率、多发肌瘤率、手术器械选择不当以及孕次(≥3次)率均高于未子宫穿孔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壁薄弱、宫腔手术史、宫颈软化程度不足、医师缺乏经验、中重度宫腔粘连、多发肌瘤、手术器械选择不当、孕次(≥3次)为导致宫腔镜手术中出现子宫穿孔的危险因素(OR>1,P<0. 05)。结论子宫壁薄弱、宫腔手术史、宫颈软化程度不足为导致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穿孔高危因素给予有效识别,并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以控制该现象发生。
貊媛媛[10](2020)在《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刮宫术术后6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80例患者分为宫腔镜电切组,将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刮宫术的70例患者分为宫腔镜刮宫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参数,术前与术后3月及6月子宫内膜的厚度、血红蛋白量以及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并发症和复发差异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月、6月子宫内膜的厚度均较前明显降低,术后3月、6月血红蛋白量均较前明显升高,比较两组之间与组内的数据均具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比术时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月经改善、并发症及复发的发生,宫腔镜电切组均低于宫腔镜刮宫组,且总的临床效果更优异,两组数据对比显着具统计学意义(χ2=0.000、0.038、12.125、5.911、4.783,P值均<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宫腔镜下刮宫术更具显着性,广大妇科医生应及时培训并娴熟运用于临床中。
二、52例子宫穿孔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2例子宫穿孔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复发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对比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2例子宫穿孔阴道超声表现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子宫穿孔危险因素 |
2.2 子宫穿孔部位和临床表现 |
2.3 超声检查 |
2.4 治疗 |
(3)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1.1.1 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类 |
1.1.2 依据子宫肌壁穿透程度分类 |
1.1.3 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类 |
1.2 各期妇女子宫的特点 |
1.2.1 未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2 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3 绝经后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4 宫腔积液子宫的特点 |
1.2.5 哺乳期子宫的特点 |
1.2.6 被恶性肿瘤侵袭子宫的特点 |
1.2.7 瘢痕子宫的特点 |
1.2.8 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的特点 |
1.2.9 其他特殊类型子宫的特点 |
1.3 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5.1 保守治疗 |
1.5.2 手术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子宫穿孔的年龄分布特点 |
3.2 子宫穿孔的分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3.2.2 子宫穿孔类型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 子宫穿孔的发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子宫穿孔的病因 |
3.3.2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3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3.5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5.1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 |
3.5.2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6 子宫穿孔患者入院时的收治情况 |
3.7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
3.7.1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部位的具体情况 |
3.7.2 子宫穿孔部位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8 子宫穿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8.1 子宫穿孔的手术方式 |
3.8.2 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情况 |
3.8.3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8.4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9.1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 |
3.9.2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9.3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9.4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9.5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6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子宫穿孔的发病年龄与机制 |
4.2 子宫穿孔类型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的关系 |
4.3 子宫穿孔的部位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
4.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4.5 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
4.6 治疗方案的选择 |
4.6.1 手术治疗 |
4.6.2 辅助治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
1.2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
1.3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因素 |
1.4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
1.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病理资料特征 |
3.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
3.3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3.4 临床病理学参数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 |
3.5 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
3.6 EC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危险分层 |
第四章 讨论 |
4.1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
4.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4.3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般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2. 宫腔良性疾病诊治现状 |
3. 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运用现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方法 |
3. 数据与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统计描述 |
2. 术中情况对比 |
3. 治疗前后月经改善情况 |
4. 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
5. 病理结果及标本满意度 |
6. 生殖预后 |
第三章 讨论 |
1. 术中一般情况分析 |
2. 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3. 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4. 病理结果分析 |
5. 生殖预后分析 |
6. 手术局限性及文章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腔镜在不孕女性宫腔病变的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观察指标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
2.3 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2.4 术中情况及产妇预后 |
2.5 胎儿/新生儿情况 |
3 讨论 |
3.1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
3.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
3.2.1 剖宫产术 |
3.2.2 子宫(腺)肌瘤剔除术 |
3.2.3 子宫附件手术 |
3.2.4 先露部下降受阻 |
3.2.5 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 |
3.2.6 产科手术损伤 |
3.2.7 子宫畸形 |
3.2.8 胎盘植入 |
3.2.9 其他 |
3.3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3.4 子宫破裂的处理及预后 |
3.5 子宫破裂的预防 |
3.5.1 预防子宫瘢痕的形成 |
3.5.2 子宫手术的技巧 |
3.5.3 瘢痕子宫术后避孕时间 |
3.5.4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 |
3.5.5 非瘢痕子宫妊娠期子宫破裂的预防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时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
2.2 穿孔部位 |
2.3 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单因素分析 |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52例子宫穿孔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J]. 周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4)
- [2]2例子宫穿孔阴道超声表现并文献复习[J]. 侯文静,董海伟,顾向应.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7)
- [3]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晓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4]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D]. 陈思璐. 兰州大学, 2021(12)
- [5]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D]. 何玉春.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D]. 徐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D]. 刘伟. 山东大学, 2020(02)
- [8]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 张文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宫腔镜手术中子宫穿孔的影响因素分析[J]. 盛春芝. 中国妇幼保健, 2020(06)
- [10]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D]. 貊媛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