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霞[1](2021)在《《雪国》中“徒劳”的多重建构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最负盛名的小说。作品以悲观主义的笔调,叙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恋情。作品中主要人物叶子、驹子以及岛村身上都表现着不同的徒劳,而作者表现这种"徒劳"的情绪则受到了时代、文学思潮、日本古典文学、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张萌,张江花[2](2019)在《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
张晓诺[3](2018)在《《雪国》在中国的研究》文中认为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之鹤》、《古都》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文学界掀起了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研究的热潮。其中,《雪国》作为川端康成集成之作,自1981年被译成中文以来,便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极大关注。纵观国内近40年关于《雪国》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泛、视点多元,硕果累累。但是,一方面,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者从研究史的视角对有关《雪国》的研究进行整体论述。另一方面,仅有的研究史也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成果)对研究特征进行论述,没有从微观角度(人物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美学思想)考察研究的内在特征及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故本文主要采用统计法、描写归纳法和比较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国内的《雪国》研究进行考察,以研究者对《雪国》的认知角度为主线,重点考察各个阶段研究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研究方法的不同,及研究的内在特征与变化。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以国内近40年关于《雪国》此作品的研究为研究对象,以精选出的131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期刊论文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将这些研究按年代划分为四个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在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各个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内在特征。具体来说,1980年代重点关注作品的整体性质;1990年代重视关注作品的具体问题;2000年代重点关注作家东方式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之间的关系;2010年代重点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作品和作者进行重新认识。除此之外,本文还从研究的主要内容(美学思想、创作思想及根源、比较文学)对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笔者从整体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人物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美学思想、比较文学)及其在各阶段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纵向地梳理和分析,考察中国《雪国》研究的全貌。
王笑阳[4](2018)在《《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文中提出《雪国》是川端康成耗费十四年心血,多次修改重写而完成的作品,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作之一。在日本关于《雪国》的评论从1935年《雪国》开始连载之时便已开始,而自从1981年《雪国》的中译本在中国大陆发行以来,中国の学者、评论家对它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握中日两国《雪国》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寻找出在主要的研究视点上中日两国学者们意见的异同点,尝试指出中国的《雪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今后《雪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在先行研究中介绍了《雪国》成书过程以及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历史,这两点是一些研究视点的重要背景。其次笔者分别对中日两国至今为止的《雪国》研究文献做了数量上的统计,并对其变化做了分析,依据所收集的中日文献资料,笔者针对《雪国》研究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自然描写、象征·隐喻、作品比较、翻译以及《雪国》成书过程这六个视点对中日の学者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发现1)关于岛村在书中的地位、叶子与驹子的关系中日意见各有异同但差异较小、2)自然描写、象征与隐喻、作品比较视点下中日各有偏好的课题、3)翻译视点对中日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启发性、4)《雪国》成书过程研究中日差异较大。
饶海燕[5](2017)在《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文中指出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为蓝本,创作出《苦妓回忆录》,向川端康成致以敬意。两部小说存在着相似的创作契机,呈现出紧密的联系。本文即以《睡美人》和《苦妓回忆录》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联系出发,探讨其在文本的构思创作、主题思想以及文化内涵上的个人色彩。首先,论文阐述了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影响和关系;其次,立足于小说的文本,在叙事层面和语言层面上分析《苦妓回忆录》与《睡美人》各自的特点以及差异;再次,抓住两个文本都是通过女性来进行精神拯救这个共同点,进一步探讨出女性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形势;最后,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老人,但两位老人对死亡的体验和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无疑与两位作家的自身经历以及所置身的宗教文化、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正是通过以上四个章节的讨论与分析,来展现马尔克斯对川端康成致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
徐哲敏[6](2014)在《女性视角下解读《雪国》中的人物形象》文中指出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坛上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日本本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因此小说《雪国》备受关注。文中不乏描写女性的片段,成为有关日本风土人情和情感抒发的名篇。小说《雪国》中着力刻画的两位女主人公有着日本传统女性的性格特点和人性美,代表了作者川端康成的女性观。
呼丹华[7](2013)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雪文化——以《春雪》、《雪国》、《一片雪》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雪意象较高频率地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渡边淳一的《一片雪》等作品为考察中心,探析雪意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
南屏秀[8](2013)在《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文中认为川端康成是20世纪国际文坛上的着名作家,作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等作品中,通过优美的笔致描绘出了日本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灵跃动,向全世界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形态。日本的川端文学研究早在川端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尤其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自杀为两次契机引起了两次热潮。由于川端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无论是对于他的作家人生或作品,日本方面的分析研究均已经进行得相当系统和深入。对于川端文学研究史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汇集等整理也进行得相当扎实。与此相对,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对以川端康成研究史为专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划分1980年代,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代至今分3个时期,并分析各个时期川端文学的特点,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划分。本论文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动机,研究意义,先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中国川端康成研究资料的现状,以及对其分析。第三部分首先将川端康成研究以年代为划分标准,分为3个年代。从作家论和作品论的角度分析研究资料的特征。在作品论中,又分别从翻译相关的研究,文学作品比较的研究,文化以及文学作品自身4个方面来考察。第四部分说明本论文的结论和今后要展开的研究方向。这个结论不仅为中国川端康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也为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孙淑华[9](2009)在《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最具有"私小说"特征的作品,主要人物薰子也被称为川端笔下最具"川端式"的少女形象。因此这部小说成为研究川端早期审美观的重要作品。小说情节线索单纯清晰,主人公是一位懵懂少年,而薰子恰好是一位天真活泼、情窦初开的少女,两人
朱于新,叶熙钊[10](2007)在《悲悯地倾听花开的声音——从《花未眠》看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特色》文中指出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花未眠》,融合物我,把自然契入人类的哲学思考中,表达了艺术要尽可能地反映自然美的思想,进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类审美理趣,张扬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显示了作家后期散文创作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的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美与物哀美的高度统一。
二、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雪国》中“徒劳”的多重建构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徒劳”在《雪国》中的多重建构 |
(一)叶子:美之徒劳 |
(二)驹子:爱之徒劳 |
(三)岛村:生之徒劳 |
二、《雪国》中“徒劳”思想之成因 |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
(二)文坛思潮的影响 |
(三)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
(四)独特的个人经历 |
三、结语 |
(2)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
二、 新感觉派文学研究现状 |
(1) 对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439篇) |
Ⅰ对《雪国》的研究 (240篇) |
Ⅱ对《伊豆舞女》的研究 (105篇) |
Ⅲ对《古都》的研究 (49篇) |
Ⅳ对川端康成其他作品的研究 (45篇) |
(2) 对川端康成美学意识的研究 (91篇) |
(3) 对川端康成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 (59篇) |
(4) 比较研究 (57篇) |
(5) 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文体及创作特征的研究 (51篇) |
(6) 对川端康成“自杀与死亡”意识的研究 (47篇) |
(7) 对川端康成“物哀”思想的研究 (41篇) |
(8) 对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化和佛教禅宗的研究 (22篇) |
三、 结语 |
(3)《雪国》在中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初めに |
1.1 研究背景 |
1.2 先行研究 |
1.3 研究の目的と方法 |
第二章 1980年代の研究 |
2.1 研究状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作品の主题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2.2.2 作品の创作方法に関する研究 |
2.2.3 作品の评価に関する研究 |
2.3 研究特徴 |
第三章 1990年代の研究 |
3.1 研究状况 |
3.2 研究内容 |
3.2.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3.2.2 芸术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
3.2.3 人物像に関する研究 |
3.3 研究特徴 |
第四章 2000年代の研究 |
4.1 研究状况 |
4.2 研究内容 |
4.2.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4.2.2 创作思想と根源に関する研究 |
4.2.3 芸术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
4.3 研究特徴 |
第五章 2010年以降の研究 |
5.1 研究状况 |
5.2 研究内容 |
5.2.1 西洋文学理论から作品に関する研究 |
5.2.2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
5.3 研究特徴 |
第六章 修士学位论文の研究について |
6.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6.2 创作思想と根源に関する研究 |
6.3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
第七章 研究内容および全体的な変化 |
7.1 人物像に関する研究 |
7.2 主题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7.3 芸术特徴に関する研究 |
7.4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
7.5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
终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文献资料与统计 |
附录C 详细中文摘要 |
谢辞 |
(4)《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1 はじめに |
1.1 问题提起 |
1.2 研究目的?特徴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の构成 |
2 先行研究 |
2.1 『雪国』の成立について |
2.2 中国における『雪国』の翻訳と伝播について |
2.3 『雪国』研究史の研究について |
3 中日両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の概况 |
3.1 日本における『雪国』研究 |
3.1.1 研究文献の量的変化 |
3.1.2 同时代评について |
3.2 中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 |
4 作品论の视座の比较 |
4.1 人物像 |
4.1.1 岛村 |
4.1.2 驹子と叶子 |
4.2 自然描写 |
4.3 象徴?メタファー |
5 関连研究の视座の比较 |
5.1 作品比较 |
5.2 翻訳 |
5.3 『雪国』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 |
6 终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付録1 1982 年~2016 年中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文献目録 |
表A 雑志新闻 |
表B 単行本 |
付録2 1981 年~2013 年『雪国』の訳本统计 |
研究成果 |
(5)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马尔克斯比较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一节 何以“致敬”?——来自川端康成的灵感 |
一、“致敬”的概念 |
二、“致敬”的缘起 |
第二节 “异曲同工之处”——“致敬”的机制 |
一、“高处不胜寒”的忧思 |
二、“过尽千帆后”的晚年 |
三、“洛丽塔情结”的书写 |
第二章 一个题材两个文本 |
第一节 讲故事的奥秘——《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叙事 |
一、情节结构 |
二、人物形象 |
三、叙述话语 |
第二节 “阴翳”与“阳光”——《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语言 |
一、地缘环境与语言 |
二、气质类型与语言 |
三、身体状况与语言 |
第三章 灵魂的自我拯救 |
第一节 “圣女的救济”——女性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一、青春的“睡美人” |
二、纯洁的“睡美人” |
三、神圣的“睡美人” |
第二节 “崇拜”与“征服”——东西方的女性救赎 |
一、“日本式”女性崇拜 |
二、“拉美式”女性征服 |
第四章 死亡观的自我展现 |
第一节 从川端康成的“哀”到马尔克斯的“乐” |
一、川端康成的“哀” |
二、马尔克斯的“乐” |
三、“哀“与”乐”背后的文化向度 |
第二节 从川端康成的“美”到马尔克斯的“爱” |
一、川端康成的“美” |
二、马尔克斯的“爱” |
三、“美”与“爱”背后的哲学出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女性视角下解读《雪国》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雪国》的相关概述 |
二、女性视角下对《雪国》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
三、结语 |
(7)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雪文化——以《春雪》、《雪国》、《一片雪》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爱的见证者 |
二、死亡与毁灭 |
三、虚无主义 |
四、结语 |
(8)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要旨 |
摘要 |
1 はじめに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意义 |
1.3 先行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2 中国における川端文学の研究资料统计と分析 |
2.1 资料の统计 |
2.2 资料の分类 |
2.3 资料の分析 |
3 中国における川端文学の研究特徴について |
3.1 1980 年代の特徴 |
3.1.1 作家论 |
3.1.2 作品论 |
3.1.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1.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1.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1.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3.2 1990 年代の特徴 |
3.2.1 作家论 |
3.2.2 作品论 |
3.2.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2.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2.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2.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3.3 2000 年代以後の特徴 |
3.3.1 作家论 |
3.3.2 作品论 |
3.3.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3.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3.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3.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4 おわりに |
4.1 本稿の结论 |
4.2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付録 |
(9)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景交融的自然美观 |
二、天真质朴的纯情美观 |
三、睹物思情的“物哀”美观 |
四、结语 |
(10)悲悯地倾听花开的声音——从《花未眠》看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哲理美 |
二、物哀美 |
(一) 悲剧人格决定了忧伤的情调 |
(二) 战败国的背景加剧了忧伤 |
(三) 禅宗和传统的死亡观促成了川端康成悲剧创作意识的形成 |
(四) 深受以悲为美、以哀为美的传统“物哀”意蕴的影响 |
三、禅趣、哲理美和物哀美的统一 |
四、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雪国》中“徒劳”的多重建构及成因[J]. 王永霞. 美与时代(下), 2021(01)
- [2]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J]. 张萌,张江花. 考试周刊, 2019(32)
- [3]《雪国》在中国的研究[D]. 张晓诺. 湖南大学, 2018(01)
- [4]《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D]. 王笑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D]. 饶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女性视角下解读《雪国》中的人物形象[J]. 徐哲敏. 语文建设, 2014(02)
- [7]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雪文化——以《春雪》、《雪国》、《一片雪》为考察中心[J]. 呼丹华. 丝绸之路, 2013(16)
- [8]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D]. 南屏秀.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3)
- [9]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观[J]. 孙淑华. 山东文学, 2009(05)
- [10]悲悯地倾听花开的声音——从《花未眠》看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特色[J]. 朱于新,叶熙钊.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