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ATM多业务网络平台

打造ATM多业务网络平台

一、创建ATM多业务网络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霞[1](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陈科先[2](2020)在《面向知识定义网络的带宽分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规模的日益复杂,网络承载的业务种类日渐增加,不同业务对网络的带宽资源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需求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传统网络架构因其相对独立的分布式管控机制不能实现灵活的带宽控制,无法满足多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和管控系统的自适应性。知识定义网络(Knowledge Define Network,KDN)是一种将知识平面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架构结合的新型网络架构,其知识平面提供机器学习模型的运行载体,由SDN提供数控分离的网络管控逻辑,有利于网络更加灵活地管控带宽资源。针对网络中动态变化的业务带宽需求,如何在KDN架构下为多业务提供灵活自适应的带宽分配方案,并实现网络的最大化效用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带宽分配方案分别从时延、吞吐和抖动等性能指标去衡量网络的运行效率,从效用价值的维度去评价网络的可用效益。然而单一的优化目标难以达到性能与效用的均衡,难以满足业务差异化的Qo S需求。针对差异化Qo S需求的多业务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DQN)的效用带宽分配方案,实现多业务需求的动态带宽管控。针对不同的分配目标量化相应的效用价值,利用DQN模型与网络状态的交互反馈进行训练,适应动态变化的带宽需求并得到最大效用价值的分配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得到最大的效用分配带宽,适应带宽需求的动态变化并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在网络效用与性能方面均具有优越性。为了提高网络管控系统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本文详细研究知识平面及KDN架构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DQN模型的知识平面原型。通过整合知识平面、控制平面以及数据平面来搭建KDN的网络架构,并基于此设计和实现一个面向KDN的带宽分配系统及其通信方法。该系统包括流量采集、流量识别、路由规划以及带宽分配等四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对KDN架构网络的流量、路由以及带宽资源的统一有效管理。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测试以及带宽分配模块的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平台及模块功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多业务需求变化的模型场景下,该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带宽分配功能,提高管控系统的运行效率。

卿勇[3](2012)在《GSM到WCDMA演进时的传输网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从语音业务为主导的GSM技术,到增加了移动互联业务的WCDMA技术,再到越来越清晰明确的LTE技术标准,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应用促使移动数据流量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固定宽带正在全面提速;IPTV业务已开始规模开通。业务的发展对承载传送网的带宽、功能需求、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绵阳联通在本地(城域)网中将逐步形成以2G/3G/LTE移动业务承载为主,兼顾WLAN接入、集团客户专线、固定宽带、IPTV、软交换等多种业务,共存、协调发展的业务格局。绵阳联通传输网怎样满足移动回传、数固高带宽需求,如何能在满足业务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合理、低CAPEX和OPEX的综合业务承载与传送,已成为本地传输网下一步发展和演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传输专业发展而来的PTN技术、由数据专业发展而来的路由器技术和传统传输领域的OTN技术,正在加速融合。设备(PTN、路由器)的发展已出现向多业务承载传送发展的明显趋势,近期已具备商用条件。因此,在当前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随着分组传送和承载、光传送网(OTN)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使得本地网的综合业务承载与传送成为可能。本论文主要内容:(1)研究各种承载业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绵阳联通本地综合承载网络构建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2)通过对GSM—WCDMA演进时绵阳联通本地传输网解决方案的总结和回顾,说明WCDMA发展初期传输网络的组网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已建成的传输网络/IP承载网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现状与未来需求的差异点。(3)探讨可用于构建本地综合承载网络现有传输技术的特点,结合绵阳本地网络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WCDMA—LTE时期绵阳联通本地综合承载网络的模型及架构设计。(4)为实现本地综合承载网络的构建,研究了绵阳联通本地传输网向综合承载网演进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选用的设备类型和部署策略,指导绵阳联通本地综合承载网的分步建设。

魏永涛[4](2011)在《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克服现有Internet的缺陷并改善其性能,新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不断出现。作为一项基于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CABO(Concurrent Architectures are Better Than One)的提出带来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中虚拟网络内部流量分配和链路流量预测问题的研究对于CABO体系结构基础理论与支撑技术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网络流量预测和流量分配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的网络流量分配机制和预测技术存在以下问题:(a)以拥塞控制为主的流量控制方案属于对局部问题进行事后解决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拥塞的原因;(b)以多协议标签交换为主的流量工程方案限于其设计思想,存在着若干难以跨域、跨协议协调的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c)单一业务流量特性有待研究,现有的网络流量预测算法被用于流量分配时,预测精度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CABO体系结构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流量分配与预测算法,关于带宽敏感业务网络,提出了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采用路由算法解决流量分配问题,结合流量均衡的分配目标对流量分配问题的约束集进行改进,使其分配策略更加灵活;关于混合业务网络,设计了结合流量预测和流量分配路由机制的流量分配机制,利用多业务流量的预测结果,优化了流量分配路由算法的输入集和约束集,利用指定路由实现了混合业务网络中的部分流量分配;针对网络中单一业务流量的多尺度复杂特性,采用结合小波变换的组合预测方法对HTTP历史流量进行分解、预测和重构,得到最终预测值,提高了预测精度。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针对带宽敏感业务网络中的流量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鉴于传统流量分配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利用CABO体系结构的虚拟网内部路由协议可定制这个重要特征,从路由协议的原始设计上考虑流量分配问题:为带宽敏感业务网络设计了定制的指定路由机制,可以实现流量在网络链路上的指定传输和多路径路由,从而可以利用多路径路由技术将原本必须分配在同一条链路上的流量进行分解,使用指定的多路径传输。而在流量可分割传输的条件下,可以将流量分配问题抽象为多商品流问题,从而在多项式时间内可求解。结合负载均衡、收益最大的优化目标,将原来的多商品流问题的约束集进行改进,使之具备可调整的代价参数,使流量分配策略更加灵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指定路由的流量分配路由算法较传统路由算法获得的链路利用率更高、网络性能(丢包率、延迟)更好,并可接受更多的业务请求接入。第二,针对混合业务网络中难以实时获取流量精确分配所需的网络链路状态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混合业务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方案。流量分割分配算法需要准确获知当前网络拓扑状态,而在混合业务网络中无法准确获取网络实时状态信息。通过采集链路流量信息并对将来值进行预测,利用链路流量的预测结果,可以对流量分割分配算法求解时的网络拓扑状态进行估算,估算值用于对流量分配路由算法的输入集和约束集进行优化,求解结果用于指导指定路由业务的流量分配,从而使得无法准确获知当前网络拓扑状态的混合业务网络仍可实现部分流量的优化配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不使用流量分配的算法相比,运行结合混合业务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算法的网络中链路利用率更高,平均时延更低,说明其在混合业务网络中的适用性强。第三,针对链路流量在以不同时间尺度分析时呈现不同特性给流量精确预测带来的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小波变换和SARIMA(Season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组合模型的多分辨分析预测算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链路历史流量进行分解,将多时间尺度的流量信号分解成单一时间尺度的流量信号的叠加,以分别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流量系数相关结构,然后根据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流量系数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分别进行建模用于预测。最后使用小波算法对各序列的预测值进行重构,得到原始流量的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结合小波变换的组合模型预测方法比文献中的同类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马云辉[5](2011)在《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信息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技术与需求强烈碰撞,电信业务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激烈的竞争使各运营商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各运营商提供了无限商机和挑战,一场比服务、比业务的全方位市场竞争已迫在眉捷。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增值业务以发展高附加值用户,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占领用户市场,这些都是电信运营部门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技术体系、传送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全面分析市场业务需求,结合现有资源状况,研究搭建切实可行的宽带IP城域网,该网络可为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带宽批发业务、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互动游戏、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出租等宽带业务。本文同时研究在保证多业务共享IP城域网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业务的区分及安全控制,保证城域网的各个层次电信级的可靠性保护,并实行差异化QoS水平,同时,适应各种业务在城域网的接入及快速部署。城域网的层次化结构,使城域网的扩展性得到加强,为甘肃铁通IP城域网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甘肃铁通IP城域网建网策略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够对网络的具体实施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张乐天[6](2010)在《MSTP技术在广电城域光传输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应用席卷各行各业,通信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通信带宽的要求也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三网融合”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政策已经明确将加快语音、互联网、视频业务的融合工作,实质上是电信网和广电网业务的融合,这对传统的广电网络运营商的运营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广电网络运营商急需构建一张能够满足多业务运营的城域光传输网络,以迎接市场的挑战和机遇。在众多的城域网构建技术中,以SDH为基础的MSTP技术逐渐成为建设城域光传输网的主流技术。本文对现有的几种城域网组网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MSTP技术相比其它组网技术的优点。论述了MSTP技术总体功能框架、基本原理、承载以太网业务的相关关键协议,并对MSTP技术实现以太网业务的方式及其支持的以太网业务类型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从业务需求、工程方案、工程设备选型几个方面,对开封广电网络公司的MSTP光传输网工程建设方案进行了设计。结合开封广电网络公司的实际业务需求,对MSTP技术实现多业务承载的具体应用方案进行了研究,并针对TDM业务、以太网专用局域网、以太网专线几种类型业务,分别给出了其在开封广电网络中的成功应用案例。MSTP城域光传输网在广电网络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广电网络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提升了广电网络运营商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文章最后对MSTP技术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饶玉柱[7](2010)在《PTN与其他传送网互联互通的研究与测试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广义的分组传送概念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MSTP、PBT和RPR,同时也包括基于MPLS增强功能的分组传送技术,甚至包括IPOver WDM/OTN/ROADM等主要定位于干线和城域网核心层的分组传送技术。狭义的分组传送技术主要是指基于MPLS-TP的PTN技术。MPLS-TP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其建立端到端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管道,该管道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或智能的控制面建立,其分组的传送通道具有良好的操作维护性和保护恢复。MPLS-TP可以承载IP、以太网、ATM、TDM等业务,其不仅可以承载SDH/OTN物理层上,还可以承载在以太网物理层上。综合起来,MPLS-TP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引入传送概念的OAM机制;结合2层和3层协议的一种通用分组交换传送技术;避免了对3层IP不必要的处理,具有高网络生存行和可扩展性;具有兼容分组交换、TDM/波长技术的通用分布控制面---GMPLS。互联互通问题是PTN网络组网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关于PTN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围绕“PTN与其他传送网互联互通的研究与测试实现”这一研究课题,本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研究课题的发展背景、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意义。这些研究内容基于MPLS-TP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MPLS/PBT/T-MPLS网络和SDH、MSTP、IP/MPLS中的网络架构和接口,提出了其互联互通模型和具体互通的步骤,并用中国移动相关的互通实验测试来验证,对PTN的现网互通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林文敏[8](2009)在《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现阶段的电信网络建设中,传输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传输网上承载着多种类型的业务网络。而这些业务,我们往往是基于原有的SDH网络来开展,因此我们要重点考虑网络的延续性、兼容性和可运营、可扩展性,并考虑以大客户和数据业务的需求为主,将来3G对传送网的需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传输网。本文针对电信网络建设需求及业务发展需求,对于适于SDH网络上承载的MSTP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对传输网的结构模型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传送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传送网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需求。接着,论文重点对基于SDH的MSTP关键技术——虚级联、MSTP的封装技术GFP、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关键技术完成MSTP节点的功能,构造MSTP节点的功能结构模型。基于MSTP技术的福州边防海警光网络传输系统QOS均达到国标,用于实现组网的MSTP设备稳定可靠,全面认证了基于MSTP技术的大客户组网技术的实现,为客户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数据专网解决方案,提高了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

刁碧[9](2008)在《基于MSTP的传输网络优化扩容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各种电信业务特别是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对城域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SDH网络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和多业务发展的需求,城域网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城域传送网建设技术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种主流技术层出不穷,而MSTP技术是该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是一种基于传统SDH技术,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多种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功能,并且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的城域网传送技术。采用MSTP技术能保护现有网络投资,整个网络的改动性不大,并能完全满足未来几年内多业务对城域网的需求,使建设、运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本次研究项目采用MSTP技术,从提高网络安全性及有效支撑电信新业务发展考虑,对合江县电信分公司传输网络进行优化扩容设计和实现。主要内容为:1.通过对城域传送网主流技术的分析探讨确定了本次课题的技术选择,并对课题中采用的MSTP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2.分析了合江电信传输网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合江电信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合江电信业务和现有网络状况,制定出具体网络优化方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了MSTP网络的优化设计和实现。3.对目前各主流厂家的MSTP设备进行调研和比较,完成了本课题的设备选型,并完成了本课题所需要的网络保护方案、同步方案的设计以及网管系统的配置使用。4.分析比较了MSTP网络中的各种以太网板卡性能,并研究了不同以太网业务的实现方案。5.完成了优化后的网络系统测试,并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测试评估、分析。本论文所完成的基于MSTP的优化网络不仅提高了网络可靠性,还提高了网络容量,使网络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增加的大量数据端口,满足了企业大客户对数据宽带业务的需求。通过MSTP技术在合江电信传输网的应用实践,证实了MSTP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当前城域传送网建设,为基于MSTP技术的传输网的优化扩容研究与实现提供了典型范例。

王思敏[10](2008)在《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我国加强了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从原先单一的教育网(CERNET)出口,发展到现在的多出口网络(CERNET和本地ISP两出口并存)。如今,网络服务日益增多,部分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多出口单业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基于隧道技术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方案是为了让多个运营商同时提供宽带接入服务而提出的。多出口多业务的核心技术问题是实现面向用户面向业务的动态路由能力。这种需求是传统路由器的面向IP的路由模式所不能满足的。本方案基于隧道,客户端策略路由,网关调度三种技术有机结合,低成本的实现了多出口多业务网络解决方案。其的特点在于:1.采用客户端策略路由,可以提供灵活的路由选择能力;2.通过隧道,将客户端策略路由和传统IP路由结合起来完成面向业务的路由;3.中心网关动态调度创建隧道,实现业务选择和管理;4.多接入模式并存,原有接入方式和隧道接入方式并存且互不影响,用户根据需要灵活选择;5.采用三层隧道技术,不受具体的网络接入设备影响,适应复杂的网络结构;6.网络建设简单,无需改变原有网络结构,成本低;7.支持各运营商独立计费,多种网络运营方式并存;8.支持负载平衡,当用户数量增加时,只需增加接入网关就能完成扩容。目前此方案已经在某高校试点运行,结果证明方案的易用型、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在已有的校园网中实现多业务。事实证明,将隧道技术、客户端策略路由以及中心网关调度三者结合起来,低成本的解决了校园网多出口、多业务需求的技术问题。本方案不仅可用于校园网,也可用于企业或者小区的改造。

二、创建ATM多业务网络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ATM多业务网络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2.2 自愈网的概念
    2.3 MSTP技术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2.4.1 SDH工作原理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4.5 MSTP自愈网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面向知识定义网络的带宽分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知识定义网络架构
        1.3.2 带宽资源分配机制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点
    1.5 内容安排
第二章 知识定义网络及相关技术
    2.1 知识定义网络
        2.1.1 知识平面
        2.1.2 架构平面
    2.2 多业务QoS及效用模型
        2.2.1 QoS服务模型
        2.2.2 多业务分类
    2.3 带宽分配相关技术方法
        2.3.1 基于拥塞控制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队列调度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业务效用的分配方法
        2.3.4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配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知识定义网络的带宽分配方案
    3.1 多业务网络环境描述
        3.1.1 多业务效用模型
        3.1.2 网络模型场景
    3.2 基于多业务的效用带宽分配方案
        3.2.1 多业务效用函数模型
        3.2.2 效用公平方案实现
    3.3 基于DQN的效用带宽分配方案
        3.3.1 DQN算法原理
        3.3.2 DQN模型设计
        3.3.3 DQN方案实现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模型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4.3 对比算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知识定义网络的带宽分配系统
    4.1 网络拓扑结构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平面
        4.2.2 系统结构
    4.3 系统实现
        4.3.1 模块功能
        4.3.2 通信方法
    4.4 实验与性能分析
        4.4.1 系统平台测试
        4.4.2 功能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GSM到WCDMA演进时的传输网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传输网络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GSM—WCDMA演进时绵阳联通传输网解决方案
    2.1 GSM—WCDMA演进时的业务需求分析
        2.1.1 WCDMA标准的演进及对移动回传需求
        2.1.2 同时期数固业务承载需求
        2.1.2.1 固定宽带业务
        2.1.2.2 固话业务
        2.1.2.3 集团客户业务
    2.2 绵阳联通在GSM—WCDMA演进时的传输网解决方案
        2.2.1 可选择的传统的传输技术
        2.2.2 绵阳联通传输网在WCDMA发展初期的解决方案
    2.3 绵阳联通传输网现状及主要特点
        2.3.1 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
        2.3.2 MSTP传送3G移动回传业务
        2.3.3 MSTP网络移动回传流量分析
        2.3.4 传输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IP城域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5 有线接入网
第三章 WCDMA—LTE演进时期各种业务需求分析
    3.1 LTE移动回传的需求
        3.1.1 S1接口传输需求
        3.1.2 X2接口传输需求
        3.1.3 LTE传输时延与Qos要求
        3.1.4 LTE传输带宽需求
        3.1.5 LTE传输时间同步需求
    3.2 数据与固定业务的新需求
    3.3 综合业务需求分析
    3.4 绵阳联通本地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WCDMA—LTE演进时期绵阳联通综合承载网络架构设计
    4.1 综合承载网组网技术分析及选择
        4.1.1 分组承载与传送技术技术研究
        4.1.2 P-OTN技术分析
        4.1.3 接入技术在综合承载网中的定位
        4.1.3.1 DSL技术
        4.1.3.2 光接入技术
    4.2 绵阳本地综合承载网目标架构网络功能层次
        4.2.1 移动互联网对目标架构的影响
        4.2.2 网络功能层次问题分析
    4.3 网络结构相关问题分析
    4.4 多业务承载传送与接入网架构网络模型
    4.5 绵阳本地综合承载网的相关要求
        4.5.1 承载设备的基本要求
        4.5.2 本地光纤网络基本要求
        4.5.3 城域同步网基本要求
第五章 绵阳联通传输网络演进实施方案
    5.1 绵阳联通传输网络演进方案
        5.1.1 网络演进路线
        5.1.2 分组传送网络设备选择
    5.2 综合承载网络部署方案
        5.2.1 路由部署
        5.2.2 业务部署
        5.2.3 可靠性部署
        5.2.4 QOS部署
        5.2.5 时钟同步部署
        5.2.6 安全部署
    5.3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3.1 目标架构的实施对网络建设的影响
        5.3.2 目标架构的实施对网络运行维护的影响
        5.3.3 MSTP网络定位与发展问题
        5.3.4 IPTV承载网络建设问题
        5.3.5 本地核心层 CE 组网问题
        5.3.6 IPv6引入问题
        5.3.7 ATM集团客户专线业务迁移问题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流量分配与流量预测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流量分配技术与预测模型
    2.1 网络流量分配技术
        2.1.1 TCP/IP拥塞控制
        2.1.2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2.2 流量预测模型
        2.2.1 泊松(Poisson)模型
        2.2.2 马尔可夫(Markov)模型
        2.2.3 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
        2.2.4 自相似(Self-Similar)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面向带宽敏感业务网络的流量分割分配机制
    3.1 引言
    3.2 路由指定机制
        3.2.1 现有的路由指定机制
        3.2.2 多路径源路由机制设计
    3.3 基于多路径源路由和改进多商品流问题的流量分配机制
        3.3.1 多商品流问题定义
        3.3.2 多商品流问题解法
        3.3.3 多商品流问题解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3.4 基于多路径源路由和改进多商品流问题的流量分配机制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面向混合业务网络的流量预测分配机制
    4.1 引言
    4.2 基于流量预测的流量分割分配机制
        4.2.1 基于流量预测的流量分配网络机制设计
        4.2.2 基于SARIMA的网络流量预测
        4.2.3 网络状态未来值估算及路由计算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网络流量组合预测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小波的流量分解与重构
        5.2.1 网络流量自相似性分析
        5.2.2 网络流量的小波分解
        5.2.3 网络流量的小波重构
    5.3 基于小波变换的网络流量组合预测算法
    5.4 预测计算过程
    5.5 预测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宽带IP城域网建设是运营级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宽带IP城域网概念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1.3 宽带城域网络建设的总体要求
        1.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内容
    1.3 宽带IP城域网建设的总目标
2 宽带IP城域网的概述
    2.1 IP城域网的技术体系
        2.1.1 ATM技术
        2.1.2 IP技术
        2.1.3 IP技术和ATM技术的比较
    2.2 宽带IP城域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2.2.1 SDH技术
        2.2.2 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MSTP)
        2.2.3 DWDM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2.2.4 新一代数据设备技术
    2.3 宽带IP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2.3.1 IP城域网的功能结构
        2.3.2 核心层
        2.3.3 汇聚层
        2.3.4 接入层
        2.3.5 骨干网与城域网两级之间的关系
    2.4 宽带IP城域网的特点
3 铁通甘肃分公司IP城域网的建网规划
    3.1 数据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3.2 宽带用户接入方式
    3.3 网络现状
    3.4 项目需求分析及网络方案设计
4 网络及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4.1 网络安全
    4.2 IP地址规划
    4.3 路由规划
    4.4 组播路由及业务规划
    4.5 QoS规划
    4.6 网络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MSTP技术在广电城域光传输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广电网络多业务城域光传输网建设的必要性
        1.1.1 基础网络情况
        1.1.2 市场业务需求
    1.2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3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城域光传输网
    2.1 概述
    2.2 城域光传输网技术及其特点
        2.2.1 光以太网技术及特点
        2.2.2 弹性分组环技术(RPR)技术及特点
        2.2.3 基于 SDH的城域网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技术及特点
        2.2.4 城域波分复用(WDM)技术及特点
    2.3 几种城域光传输网技术比较
    2.4 广电城域光传输网技术选择
3 MSTP技术原理分析
    3.1 MSTP技术概念及总体架构
        3.1.1 MSTP技术概念
        3.1.2 MSTP总体架构
    3.2 MSTP关键技术
        3.2.1 SDH(Synchronos Digital Hierarchy)技术
        3.2.2 以太网帧的封装与解封装协议
        3.2.3 相邻级联与虚级联技术
        3.2.4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
    3.3 MSTP传输平台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
        3.3.1 MSTP实现以太网业务的方式
        3.3.2 MSTP支持的以太网业务组网应用类型
4 开封广电城域光传输网工程设计
    4.1 开封广电网络城域网现状
    4.2 现有城域网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3 开封广电网络MSTP城域光传输网业务需求分析
    4.4 开封广电网络MSTP城域光传输网工程建设目标
    4.5 开封广电网络MSTP城域光传输网工程方案
        4.5.1 工程情况
        4.5.2 工程组网设备的选择
        4.5.3 工程组网方案的设计
        4.5.4 工程组网方案优势分析
        4.5.5 工程组网节点板卡配置
        4.5.7 MSTP城域光传输网组网时钟同步方式
5 MSTP技术在开封广电的应用研究
    5.1 利用MSTP传输平台构建商行专网
    5.2 构建EPLAN承载党务网核心交换机互联
    5.3 利用MSTP技术承载市-县多业务接入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声明
致谢

(7)PTN与其他传送网互联互通的研究与测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PTN技术概述
    1.1 分组化传送的驱动力
    1.2 PTN的原理与体系结构
        1.2.1 PTN原理与定义
        1.2.2 PTN的分层结构
        1.2.3 PTN的功能平面
        1.2.3.1 传送平面
        1.2.3.2 管理平面
        1.2.3.3 控制平面
    1.3 PTN的设备及技术特点
        1.3.1 PTN的设备形态
        1.3.2 PTN的关键技术
        1.3.2.1 通用分组交叉技术
        1.3.2.2 可扩展性技术
        1.3.2.3 运营管理维护(OAM)技术
        1.3.2.4 多种业务承载和接入
        1.3.2.5 网络级生存性技术
        1.3.3 PTN的技术特点
    1.4 PTN实现协议和应用
        1.4.1 PBT(PROVIDER BACKBONE TRANSPORT)
        1.4.2 MPLS-TP/T-MPLS
        1.4.3 T-MPLS与PBT的比较
    1.5 PTN的网络应用
        1.5.1 PTN的应用定位
        1.5.2 PTN在城域核心网和骨干网中的应用
        1.5.3 PTN在城域接入网、汇聚网中的应用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PLS-TP分组传送网和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2.1 MPLS-TP的产生及技术特点
        2.1.1 MPLS-TP的产生
        2.1.2 MPLS-TP的技术特点
    2.2 MPLS-TP分组传送网的体系结构
    2.3 基于MPLS-TP分组传送网的多层网络结构
    2.4 MPLS-TP分组传送网的互联互通层面及接口
    2.5 MPLS-TP分组传送网与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
        2.5.1 MPLS-TP网络PBT的互联互通
        2.5.2 MPLS-TP网络和IP/MPLS网络的互联互通
        2.5.2.1 MPLS-TP网络和IP/MPLS网络的互联互通的层面
        2.5.2.2 MPLS-TP网络和IP/MPLS网络的互联互通的方式
        2.5.3 MPLS-TP网络与现有SDH/MSTP网络的互联互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TN组网及测试
    3.1 范围
    3.2 分组传送网设备概述
        3.2.1 PTN设备的网络定位
        3.2.2 PTN设备的功能特征
    3.3 基于T-MPLS的PTN传送模型
    3.4 PTN测试环境和配置
    3.5 PTN路由器互通组网测试配置
    3.6 PTN的设备配置
    3.7 PTN的互通测试内容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互通测试
    4.1 PTN(汇聚层)与路由器(核心网)互通测试
        4.1.1 PTN和路由器的以太网业务互通(人工静态配置)
        4.1.2 PTN和路由器的以太网业务互通(动态配置)
        4.1.3 PTN和路由器的以太网链路OAM互通
        4.1.4 PTN和路由器的T-MPLS/MPLS OAM互通
    4.2 PTN(汇聚层)与MSTP(接入层)互通测试
        4.2.1 以太网业务互通测试
        4.2.2 TDM和ATM业务互通测试
    4.3 不同厂家PTN(T-MPLS)互通测试
        4.3.1 业务互通测试
        4.3.1.1 不同厂家设备的以太网业务互通测试
        4.3.1.2 不同厂家设备的E1/C-STM-1业务互通测试
        4.3.1.3 不同厂家PTN设备的ATM业务互通测试
        4.3.2 不同厂家PTN设备的-T-MPLS互通测试
        4.3.2.1 T-MPLS的TMP OAM故障管理功能互通测试
        4.3.2.2 T-MPLS的TMC OAM故障管理功能互通测试
        4.3.2.3 T-MPLS的TMC OAM故障管理功能互通测试
        4.3.2.4 T-MPLS的TMP1:1保护互通测试
        4.3.2.5 T-MPLS的QoS互通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网络分层结构
    1.3 传输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1.4 传输网解决方案
        1.4.1 基于SDH的多业务平台MSTP
        1.4.2 基于IPfiethetnet的解决方案
        1.4.3 基于WDM的解决方案
        1.4.4 基于ATM的解决方案
        1.4.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成为首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客户网络
    2.1 大客户概念
    2.2 大客户专用网概述
    2.3 大客户网络需求分析
    2.4 大客户组网模式
        2.4.1 PDH接入组网模式
        2.4.2 SDH/MSTP接入组网模式
        2.4.3 局端MSTP设备直接接入用户
        2.4.4 MSAP接入组网模式
    2.5 大客户组网关键技术分析
        2.5.1 主要技术介绍
        2.5.2 大客户组网技术分析与比较
        2.5.3 组网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STP关键技术
    3.1 MSTP概述
    3.2 MSTP工作原理
    3.3 MSTP主要特点
    3.4 MSTP主要优势
    3.5 MSTP关键技术介绍
        3.5.1 虚级联
        3.5.2 通用成帧规程
        3.5.3 链路容量调整机制
        3.5.4 VCAT,LCAS,GFP联合协调工作
        3.5.5 智能适配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TP网络的应用以业务
    4.1 MSTP技术定位
    4.2 MSTP网络应用
    4.3 MSTP网络的业务类型
        4.3.1 以太网专线业务EPL
        4.3.2 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
        4.3.3 以太专用本地网EPLan
    4.4 MSTP与其他设备的比较分析
        4.4.1 MSTP与ROUTER的比较
        4.4.2 MSTP与以太网交换机的比较
        4.4.3 MSTP与ATM交换机的比较
    4.5 使用MSTP组建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4.5.1 必须明确MSTP技术的应用模式与业务网之间的关系
        4.5.2 做好MSTP设备的选型工作
        4.5.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传输设备的利用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STP技术的福州边防海警传输系统的实现
    5.1 客户需求
    5.2 网络资源情况
    5.3 技术解决方案
    5.4 QoS测试
    5.5 对MSTP设备性能的深入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MSTP的传输网络优化扩容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域网概述
        1.1.1 城域网基本概念
        1.1.2 城域传送网现状
        1.1.3 城域传送网中采用的主流技术
        1.1.4 国内外MSTP 技术应用现状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效果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MSTP 网络的优化扩容原理概述
    2.1 光传输网络优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2.2 设计方法和步骤
    2.3 关键技术介绍——MSTP 原理
        2.3.1 MSTP 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2.3.2 MSTP 的关键技术
        2.3.2.1 以太网业务的封装技术
        2.3.2.2 虚级联技术
        2.3.2.3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
        2.3.2.4 智能适配层
        2.3.3 MSTP 网络中业务的实现
        2.3.3.1 TDM 业务的实现
        2.3.3.2 ATM 业务的实现
        2.3.3.3 以太网业务的实现
        2.3.4 MSTP 技术的特点
第三章 基于MSTP 的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实现
    3.1 合江基本情况
    3.2 合江电信分公司传输网现状
        3.2.1 SDH 传输网汇聚(中继)层现状简介
        3.2.2 合江县SDH 传输网接入层现状分析
    3.3 业务需求
        3.3.1 合江电信客户群分析——用户定位
        3.3.2 合江电信业务需求分析
    3.4 网络结构优化方案
    3.5 设备选型
        3.5.1 MSTP 产品介绍
        3.5.2 主流厂商MSTP 设备性能比较
        3.5.3 华为 Optix2500+(Metro3000)MSTP 设备功能
    3.6 光纤选择及局间中继距离的设计
        3.6.1 光纤的确定
        3.6.2 最大中继距离的设计
第四章 基于MSTP 系统及其配置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保护方案设计与实现
        4.1.1 网络保护方式介绍
        4.1.2 合江县MSTP 传输网网络级保护方案
        4.1.3 设备级保护方案
    4.2 系统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4.2.1 网同步的方式简介
        4.2.2 SSM(同步状态信息)和网络时钟保护倒换原理
        4.2.3 网同步方案设计原则
        4.2.4 合江电信MSTP 网络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4.3 网管系统配置与实现
        4.3.1 MSTP 管理结构
        4.3.2 MSTP 管理功能
        4.3.2.1 配置管理
        4.3.2.2 故障管理
        4.3.2.3 性能管理
        4.3.2.4 安全管理
        4.3.3 合江电信MSTP 网管系统配置与实现
    4.4 设备配置
    4.5 MSTP 网络中以太网业务配置与实现
        4.5.1 以太网业务在MSTP 中的实现原理
        4.5.2 MSTP 网络中的以太网板卡选择
        4.5.3 MSTP 网络中的以太网板卡原理
        4.5.4 MSTP 网络中以太网业务实现模式
        4.5.4.1 EPL 业务
        4.5.4.2 EVPL 业务
        4.5.4.3 EPLAN 业务
        4.5.4.4 EVPLAN 业务
        4.5.5 MSTP 网络中的以太网业务实现方案
        4.5.5.1 以太网专线业务实现方案
        4.5.5.2 以太网LAN 业务实现方案
        4.5.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MSTP 的网络测试
    5.1 SDH 测试
        5.1.1 SDH 光接口参数测试
        5.1.1.1 平均发送光功率
        5.1.1.2 光接收灵敏度
        5.1.1.3 光接收过载点
        5.1.2 电接口参数测试
        5.1.3 系统误码性能测试
        5.1.4 系统抖动性能测试
        5.1.4.1 PDH 系统抖动测试
        5.1.4.2 SDH 系统抖动测试
    5.2 以太网功能测试
        5.2.1 以太网透传功能测试
        5.2.1.1 吞吐量测试
        5.2.1.2 用户安全隔离
        5.2.1.3 长期丢包率
        5.2.1.4 时延
        5.2.2 以太网汇聚功能测试
        5.2.2.1 多端口到单端口的以太网业务汇聚
        5.2.2.2 多分支网元到中心网元业务汇聚
        5.2.3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测试
        5.2.3.1 VLAN 功能及优先级测试
        5.2.3.2 单播帧、多播帧和广播帧处理测试
        5.2.3.3 MAC 地址动态学习、静态配置测试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SDH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1 光、电接口参数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2 误码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3 抖动性能参数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以太网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RADIUS协议
        2.1.1 RADIUS术语
        2.1.2 RADIUS技术特征
        2.1.3 RADIUS工作原理
    2.2 隧道技术
        2.2.1 隧道技术概述
        2.2.2 隧道协议的分类
    2.3 策略路由
    2.4 NAT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隧道模式的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方案介绍
    3.1 传统解决方案
        3.1.1 传统网关
        3.1.2 Web认证
        3.1.3 802.1x
        3.1.4 PPPoE
    3.2 需求分析
    3.3 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方案
        3.3.1 方案描述及网络拓扑
        3.3.2 多ISP访问
        3.3.3 客户端策略路由
        3.3.4 负载平衡
        3.3.5 优越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问题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总体框架
        4.2.2 系统交互过程
        4.2.3 模块划分
        4.2.4 接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平台及工具
    5.2 认证服务子系统框架图
    5.3 认证服务子系统主要模块
    5.4 认证服务子系统工作流程
        5.4.1 拨号上线流程
        5.4.2 主动下线流程
        5.4.3 强制下线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使用案例
    6.1 西安欧亚学院实际案例介绍
        6.1.1 西安欧亚学院原始网络情况简介
        6.1.2 欧亚学院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改造方案
        6.1.3 欧亚学院虚拟ADSL对比测试
    6.2 欧亚学院测试结论
    附表 2008年3月1日至2008年3月23日欧亚学院虚拟ADSL用户增长及使用情况统计表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改进方向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创建ATM多业务网络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面向知识定义网络的带宽分配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科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GSM到WCDMA演进时的传输网解决方案[D]. 卿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4]CABO网络体系结构中流量分配与预测技术研究[D]. 魏永涛. 东北大学, 2011(07)
  • [5]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 马云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6]MSTP技术在广电城域光传输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乐天. 郑州大学, 2010(02)
  • [7]PTN与其他传送网互联互通的研究与测试实现[D]. 饶玉柱.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基于MSTP的福州海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文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9]基于MSTP的传输网络优化扩容研究与实现[D]. 刁碧.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10]基于隧道模式的动态多出口多业务网络接入的研究与实现[D]. 王思敏. 西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打造ATM多业务网络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