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内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内部技巧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艳[1](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尹骁哲[2](2021)在《论中学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朗读教学》文中提出

王晗宇[3](2021)在《基于“朗读美学”的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歌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古时,吟诵是诗词的主要呈现形式;现今,朗读的价值依然值得被认可。朗读教学在初中诗歌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被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提出,本论文依据“朗读美学”理论和已在初中推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选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朗读美学”视域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价值,阐述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初中诗歌朗读教学贡献力量。论文内容除引言、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朗读及朗读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介绍了论文的研究依据,即“朗读美学”相关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朗读目标与要求和诗歌文体特征。第二部分:指出朗读美学指导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价值。一是基于朗读美学的民族性特质,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基于朗读美学的风格化特质,促进个性发展;三是基于朗读美学的意境美特质,激发想象思维;四是基于朗读美学的韵律美特质,提升语言品质;五是基于朗读美学的“整体和谐观”,提高审美素养。第三部分:分析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期待水平较低;二、学生对诗歌朗读的民族性美学特质认同感缺失;三、学生朗读风格与诗歌文本风格难以融合;四、学生朗读意境与诗歌意境难以统一;五、学生诗歌朗读的韵律美表现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诗歌朗读教学模式固化,学生朗读的自主性无法激活;二、教师对诗歌内蕴的汉语民族性特质缺少必要的发掘和引导;三、偏重于诗歌文本的讲解,忽视学生表达个性化风格的需求;四、对诗歌文本意境美的解读缺少层次,读者与作者缺失共鸣;五、偏重于朗读技能的训练,缺少内在情感的融入。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第一,优化诗歌朗读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朗读意愿;第二,发挥汉语有声语言的民族性特质,增强学生朗读美的表现;第三,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美的风格;第四,多维度开掘诗歌文本意境,丰富学生朗读美的层次;第五,加强诗歌朗读技巧训练,促进朗读美精神层面的提升。

姚思远[4](2021)在《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互决定理论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本文运用的核心概念。本文是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班杜拉的交互决定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问题,以具体的教学实录为例,验证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成效,并且进行教学反思和方法策略的探讨。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研究依据及可行性分析。首先,将班杜拉交互决定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系统梳理了《课标》中对朗读的相关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作为本文的实践依据;其次,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阐释;最后,对本论文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二章主要梳理了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关键关系及作用,并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诗歌篇目统计及分析。首先,其关键关系主要分为三组:认知与行为的交互;环境与行为的交互;认知与环境的交互;其次,其作用为:交互式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交互式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拓展和提升;交互式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健康养成;交互式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能力;最后,进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诗歌篇目统计及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基于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视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大致总结;其次,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第四章主要是在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对初中诗歌朗读教学提出相关策略。通过分析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理论,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有效地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认知与行为的交互,科学地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认知与环境的交互,努力地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环境与行为的交互。

姜秀娟[5](2021)在《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中的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正在研发的“英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一部分,拟测量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用于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素养。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测试任务的效度,以确保其开发质量。基于论证的模式是当今语言测试效度验证的前沿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效度验证结论的说服力。但现有效度论证框架均用以指导整项测试效度验证,不适合直接用于开发阶段测试任务效度验证。因此,本研究以Bachman&Palmer(2010)的AUA框架为理论指导,立足测试任务开发阶段构念界定、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三大核心环节,聚焦分数解释有意义性、概括性和评分一致性,构建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根据该框架中测试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推理证据收集的需要,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探究性次序式混合研究设计,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效度证据。质性研究方面,分析6名专家参与的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探究测试内容的相关性、取样的充分性以及任务特征的恰当性;分析59名试测对象的作答文本,判断测试任务充分考查拟测文学素养以及试测对象的作答反映评分标准各等级关键特征的程度;分析5名评分员的反馈信息,考察评分标准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量化研究方面,对5名评分员评阅出的30份答卷的分数进行多面Rasch模型分析,判断测试任务的区分性、评分标准等级划分的恰当性以及评分一致性;就上述分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检验评分员间的一致性;将5名评分员对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打出的分数进行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验证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评分结果间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任务具有代表性和区分性,说明测试任务设计恰当;评分标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各等级难度设置恰当、区分性较好,评分员自身以及评分员之间的一致性达到理想水平,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其分数之间存在显着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评分标准制定得当。上述证据均用于支撑效度论证框架内的相应主张及其理由,形成自上而下从“测试任务构念界定”到“分数”、自下而上从“分数”到“分数解释有意义性”的双向闭合推理链,测试任务效度得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效度验证框架的不足,为开发阶段的语言测试任务效度论证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采用读、写、说相结合的综合型测试任务形式,全面考查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应具备的文学素养,对我国现行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设计的完善以及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刘畅红[6](2021)在《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施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而使学生获得自我人格完满,实现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小学阶段,正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美”有一种天生的需求,朗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实践中,朗读教学仍然呈现出一种僵化、固定的模式,美育依旧不受重视、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用美育和语文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思想的指导,将美育研究视角对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采用文献分析法、课堂实录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试图把美育思想渗透到小学朗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发挥朗读教学的审美功能,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具体朗读教学美育策略,以实现美育理论与朗读教学实践的结合。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概念;其次阐述了三个审美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表现;接着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特征;最后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价值。第二部分:首先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整理出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最后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根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在审美教育方面缺失的现状及原因,阐述了想要实现应用的条件。第四部分:探讨关于改善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策略。

严淑琼[7](2021)在《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至今,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汉语教育的目标也愈发清晰,汉语国际教育是为了培养学习者汉语语言知识与汉语能力。但通过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是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们应着重关注的问题。朗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言学习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能够朗诵文本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能准确无误地朗读文本中所有汉字;二是能体会到所诵语段表达的感情,结合感情将之朗诵出来。这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将诗文作为朗诵的材料是很合适的选择,中文诗词分为古诗词和现代诗文,两者皆有自身的优势。古诗词短小精悍,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现代诗文的行文方式和词语搭配都更贴合现代汉语,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朗诵教学对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朗诵的技巧,朗诵技巧分为三个内部技巧及四个外部技巧,对于泰国学生而言,内部技巧难度太大,他们只需要学会外部技巧中的“语气、重音、停连”即可。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朗诵的材料进行筛选,将诗文作为朗诵材料,教师需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诗文进行教学,而一些内蕴过于深厚的诗文,则应选择规避。研究结果表明将诗文朗诵运用于课堂之中,可提升泰国高中生汉语整体水平。出彩的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能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研究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教学,能够反映出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寻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上述方法,能提高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对诗文朗诵的认同,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董梦瑶[8](2021)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朗读活动的编排与运用》文中指出朗读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每一学段中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也把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进行强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书声琅琅应该是一节优秀语文课的重要特质。笔者梳理并统计了统编教材7-9各年级每篇课文的助读系统以及单元导语、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各板块中对于朗读的要求与提示,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思考,以期探寻朗读活动编排的序列及系统,从覆盖率、梯度性两方面分析朗读系统的特点,再从编配是否科学的角度提出了朗读系统的优缺点,以期精准理解统编教材的精神实质,从而提升朗读教学及整体语文教学的品质。本文除绪论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朗读教学价值以及教学方向:在朗读积累中提升语言修养,在读思结合中提升思维品质,在朗读鉴赏中培养审美情趣,在朗读理解中继承传统文化。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嘉定某乡村中学的7-9年级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获得了该中学对朗读活动的学习和教学现状。学生方面:认为朗读较为重要并对其有较浓厚的兴趣;课堂朗读机会多但要求欠具体;自学中常跳过朗读以完成学习任务;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因年级不同略有差异;朗读的最大困难在于不能理解文章。教师方面:重视朗读,依托教材适度改编;忽视指导,较少关注朗读系统。基于上述发现,本文着重梳理朗读活动的分布与建构,分析教材中朗读活动建构的依据,梳理总结教材中朗读活动的布局及特点。提出初中朗读系统的两大特点:覆盖率高,多集中在诗歌、文言文和散文上;梯度性一般,在不同的板块梯度性有所差异。最后对朗读活动的科学性进行了分析:朗读与课文的内容和文体紧密结合;注意朗读与其他学习方式的配合;朗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较为随意;朗读和单元知识结合较少。最后根据前期的梳理、分析和调查给出朗读活动的实施策略,分别是:教授相应的朗读知识;优化朗读活动的教学设计;加强朗读与其他学习方式的配合;完善朗读能力的测评。

吕宁[9](2020)在《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语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现代社会强调人际互动与合作,口语素养更成为了现代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口语对社会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国民口语素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国民的母语水平更是展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应研究汉语口语教育,优化汉语口语教育,保证个体拥有和谐的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文轻语”的背景下,汉语口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相关理论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也相对较少。这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汉语口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先辈们曾就汉语口语教育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朱自清作为语文大家,对于口语教育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变革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探究:在绪论部分,本文阐明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梳理、评述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有关研究,以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语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第二部分以朱自清的口语观为切入点,首先溯源了其汉语口语观的形成,分析了其思想成长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同侪背景。其次,依托朱自清的相关论述对口语的价值、功能、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基于对朱自清“语脉”、“文脉”、“用笔如舌”等概念的总结分析,明确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与联系,澄清了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探讨了口语、书面语训练的方法;明确了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教育问题;最后,提炼出汉语口语的三大特点。第四部分基于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育论述与实践,总结了汉语口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原则。明确了汉语口语教育有满足言说需要、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个体作用,及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作用;汉语口语教育包含普通话、语境、表达、思维方面的训练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学思想。相关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包括三类:借助法是结合阅读、诵读、口头问答、讨论活动进行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专门法包含演剧、辩论、演说等方法;课外活动则是通过团体活动和日常谈话活动进行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立足上述梳理与总结,得出对当下汉语口语教育的启示与建议。启示包括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建议包括“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结合;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语文素质发展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内部技巧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部技巧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朗读美学”的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背景
        2.专业发展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课堂观察法
        4.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综述
        1.初中诗歌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2.诗歌朗读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朗读
        2.朗读教学
    (二)研究依据
        1.“朗读美学”相关理论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
        3.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
        4.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朗读目标与要求
        5.诗歌的文体特征
二、以“朗读美学”指导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价值
    (一)基于朗读美学的民族性特质,增强文化自信
        1.增进对母语的亲近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基于朗读美学的风格化特质,促进个性发展
        1.满足多元需求
        2.形成个性风格
    (三)基于朗读美学的意境美特质,激发想象思维
        1.唤醒想象力和创造力
        2.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基于朗读美学的韵律美特质,提升语言品质
        1.习得朗读技巧
        2.获得良好的语感
    (五)基于朗读美学的“整体和谐观”,提高审美素养
        1.推动朗读者、文本、听者达成审美共鸣
        2.促使朗读意愿的萌生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三、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一)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现状调查基本信息
        1.调查意义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二)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期待水平较低
        2.学生对诗歌朗读民族性美学特质认同感缺失
        3.学生朗读风格与诗歌文本风格难以融合
        4.学生朗读意境与诗歌意境难以统一
        5.学生诗歌朗读的韵律美不足
    (三)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问题归因
        1.诗歌朗读教学模式固化,学生朗读的自主性无法激活
        2.教师对诗歌中内蕴的汉语民族性特质缺少必要的发掘和引导
        3.偏重于诗歌文本的讲解,忽视学生表达个性化风格的需求
        4.对诗歌文本意境美的解读缺少层次,读者与作者缺少共鸣
        5.偏重于朗读技能的训练,缺少了内在情感的融入
四、提升初中生诗歌朗读美感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优化诗歌朗读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朗读意愿
        1.细化诗歌朗读教学目标
        2.丰富诗歌朗读形式
        3.完善朗读评价方式
    (二)发挥汉语有声语言的民族性特质,增强学生朗读美的表现
        1.朗读应沉稳而大气
        2.朗读应含蓄而自然
    (三)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朗读美的风格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
        2.采取鼓励机制,培养学生作为朗读者的传递意识
        3.搭建交流平台,激活学生作为听者的审美期待
    (四)多维度地开掘诗歌文本意境,丰富学生朗读美的层次
        1.拓宽诗歌审美维度,读出诗歌意境的时空之美
        2.扑捉诗歌语言韵味,读出诗歌意境的变化之美
    (五)加强诗歌朗读技巧训练,促进朗读美精神层面的提升
        1.强化朗读基本功训练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2.多元开展非功利性的诗歌朗读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2.学科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综述
        1.诗歌朗读教学研究现状
        2.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相关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二)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
        1.认知发展特征
        2.思维发展特征
    (三)可行性分析
        1.理论方面的合理性
        2.实践方面的合理性
二、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关键关系、作用及教材篇目分析
    (一)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的关键关系
        1.认知与行为的交互
        2.环境与行为的交互
        3.认知与环境的交互
    (二)交互决定论视阈下的关键关系在诗歌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1.交互式诗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2.交互式诗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提升
        3.交互式诗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健康养成
        4.交互式诗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能力
    (三)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诗歌篇目统计及分析
        1.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诗歌篇目统计
        2.初中部编版教材诗歌篇目分析
三、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基本分析
        2.当前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归因
        1.在认知与行为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归因
        2.在环境与行为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归因
        3.在认知与环境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归因
四、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认知与行为的交互
        1.了解学生诗歌学习期待,鼓励学生朗读
        2.关注诗歌朗读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改变传统诗歌朗读教学观念,注重学习过程
    (二)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认知与环境的交互
        1.完善归因方式,多元方式评价学生诗歌朗读
        2.诗歌朗读教学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不可偏失
        3.构建诗歌朗读知识体系,给予环境支持
    (三)推进诗歌朗读教学中环境与行为的交互
        1.增加诗歌朗读的相关课程,给予学生朗读机会
        2.加强环境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个性化诗歌朗读
        3.提高自身诗歌朗读水平,用心研磨诗歌朗读教学
        4.创造多样的诗歌朗读教学方式,避免单一化形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部编版教材诗歌分类结果
附录 B 初中诗歌朗读现状调查
致谢

(5)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学英语教师的典型文学素养
        2.1.1 文学素养
        2.1.2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2.1.3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文学素养测试
        2.2.1 文学科目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2.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3 综合型测试任务研究
    2.4 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
    2.5 效度及效度验证框架
        2.5.1 效度及其内涵的演变
        2.5.2 效度验证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
        3.1.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评分标准
    3.2 研究设计
        3.2.1 混合研究法
        3.2.2 探究性次序式设计
    3.3 研究参与者
        3.3.1 受访专家
        3.3.2 试测对象
        3.3.3 评分员
    3.4 研究工具
        3.4.1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3.4.2 评分记录表
        3.4.3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专家意见和建议
        3.5.2 试测对象测试表现
        3.5.3 评分结果和评分员反馈信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质性分析
        4.1.1 测试任务的代表性
        4.1.2 试测对象对拟测文学素养的运用
        4.1.3 评分标准的可靠性
    4.2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量化分析
        4.2.1 多面Rasch模型分析
        4.2.2 评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2.3 评分结果与试测对象测试表现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测试任务效度论证
        5.1.1 测试任务测量拟测能力的充分性
        5.1.2 测试任务的区分性
    5.2 评分标准效度论证
        5.2.1 评分标准对测量目标的体现
        5.2.2 评分标准的区分性
        5.2.3 评分结果的可靠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外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附录2 测试样题
    附录3 各等级试测对象作答文本示例
    附录4 样题(初稿)试测调查问卷
    附录5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6 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示例
    附录7 评分标准
    附录8 评分员培训材料
    附录9 评分记录表
    附录10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附录11 FACETS软件数据分析指令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价值缺失
        2.新时代对美的需要
    (二)研究现状
        1.朗读教学相关研究现状
        2.审美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审美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用策略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概念的界定
        1.审美与审美教育
        2.朗读与朗读教学
        3.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表现
        1.声情并茂:应用审美教育表现朗读的律动美
        2.情景交融:应用审美教育表现朗读的意境美
        3.独出心裁:应用审美教育表现朗读的个性美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特征
        1.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性
        2.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用的创造性
        3.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用的独特性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价值
        1.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能触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2.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2.教师版反馈情况
        3.学生版反馈情况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1.缺乏美育重视程度,情感共鸣缺失
        2.缺乏有效的朗读方法,审美指向不明
        3.缺乏积极实践应用,学生感知不足
        4.缺乏及时准确评价,审美领悟浅显
    (三)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1.教师审美教育方面理论知识不足
        2.教师审美教育转化在教学上的能力不足
        3.受现有语文教学大环境影响
三、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用实现的条件
    (一)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升朗读能力
        1.明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
        2.不断丰富审美教育朗读知识储备
        3.重视朗读文本的解读
    (二)强化审美教育方面的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1.逐步完善内部系统
        2.加固外部系统支持
四、改善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朗读目标,融入审美教育
        1.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
        2.注意文本体裁的差异
        3.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激发审美兴趣,拓展朗读思路
        1.用表演来读,演中渗情
        2.用配乐来读,音中现情
        3.用游戏来读,乐中悟情
    (三)明确审美要求,指导朗读技巧
        1.注重朗读节奏
        2.注重朗读停顿
    (四)搭建朗读平台,享受审美交流
        1.及时评价,及时完善
        2.求同存异,多元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教学现状及调查
    2.1 诗文朗诵及其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2.1.1 诗文朗诵含义
        2.1.2 诗文朗诵作用
    2.2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2.3 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2.3.1 基本信息
        2.3.2 基于诗文朗诵的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2.4 诗文朗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诗文朗诵教学常见的问题
        2.4.2 原因分析
第三章 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的培养
    3.1 借助新媒体培养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
        3.1.1 新媒体的优势
        3.1.2 新媒体的运用
    3.2 通过教师指导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
        3.2.1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
        3.2.2 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文朗诵
    3.3 教学案例1
第四章 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的教学方法
    4.1 朗诵与选材
        4.1.1 朗读教学与朗诵教学
        4.1.2 诗文朗诵所选材料的标准
    4.2 运用模仿法指导学生朗诵
        4.2.1 模仿诗文朗诵的优势
        4.2.2 泰国高中生模仿诗文朗诵的作用
        4.2.3 通过模仿提升汉语节奏感和声情表达
    4.3 教学案例2
第五章 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技巧教学
    5.1 诗文朗诵停连技巧教学
        5.1.1 停连技巧概述
        5.1.2 停连技巧教学
    5.2 诗文朗诵重音技巧教学
        5.2.1 重音技巧概述
        5.2.2 重音技巧教学
    5.3 诗文朗诵语气技巧教学
        5.3.1 语气技巧概述
        5.3.2 语气技巧教学
    5.4 教学案例3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朗读活动的编排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核心概念辨析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朗读活动的教学价值和实施现状
    第一节 朗读活动的教学价值
        一 在朗读积累中提升语言修养
        二 在读思结合中提升思维品质
        三 在朗读鉴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四 在朗读理解中继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活动实施现状
        一 朗读活动的学习
        二 朗读活动的教学
第二章 初中朗读活动的建构
    第一节 教材中朗读活动建构的依据
        一 遵循课标朗读要求
        二 落实落细朗读编排
    第二节 教材中朗读活动的布局及特点
        一 集中式分布及其利弊
        二 随文式分布及其利弊
    第三节 教材中朗读系统的特点
        一 朗读系统覆盖率高
        二 朗读系统梯度性一般
    第四节 教材中朗读活动的科学性分析
        一 朗读与课文内容和文体紧密结合
        二 注意朗读与其他学习方式的配合
        三 朗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较随意
        四 单元知识与朗读结合较少
第三章 初中朗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教授相应的朗读知识
        一 朗读知识的重要性
        二 朗读知识的教学
    第二节 优化朗读活动的教学设计
        一 适当改编教材活动
        二 基于文体制定朗读策略
    第三节 加强朗读与其他学习方式的配合
        一 朗读与默读
        二 朗读与想象
    第四节 完善朗读能力的测评
        一 建立朗读能力评价表
        二 设计朗读测评题目
        三 丰富教师朗读评价用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统编本教材“朗读”随文式系统分布表
    附录2:问卷调查表
    附录3:访谈提纲及设计意图
致谢

(9)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重估汉语口语及其教育的价值
        1.1.2 反思语文课程中的汉语口语教育
        1.1.3 对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1.3.2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1.3.3 汉语口语教育的研究综述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现状及评述
        1.4.1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状况
        1.4.2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评述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汉语口语
        1.5.2 汉语口语教育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比较研究法
        1.6.3 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朱自清口语观研究
    2.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的形成溯源
        2.1.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2.1.2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3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同侪背景
    2.2 口语的价值
        2.2.1 口语的历史价值
        2.2.2 口语的时代价值
        2.2.3 口语的生活价值
    2.3 口语的功能
        2.3.1 交际功能
        2.3.2 思维功能
        2.3.3 审美功能
        2.3.4 教育功能
        2.3.5 社会功能
        2.3.6 职业功能
    2.4 口语的特点
        2.4.1 临场性
        2.4.2 瞬时性
        2.4.3 辅以副语言
        2.4.4 强调情感信息
第三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思想研究
    3.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
        3.1.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3.1.2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3.1.3 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
        3.1.4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训练
    3.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3.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3.2.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
        3.2.3 汉语普通话教育
    3.3 汉语口语的特点
        3.3.1 以活的“方言”为参照
        3.3.2 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3 雅俗共赏的大众语
第四章 朱自清论汉语口语教育
    4.1 汉语口语教育的作用
        4.1.1 满足学生的言说需要
        4.1.2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4.1.3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1.4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1.5 推动汉语言的建设
    4.2 汉语口语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4.2.1 国语训练
        4.2.2 语境训练
        4.2.3 表达训练
        4.2.4 思维训练
第五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学法研究
    5.1 借助法
        5.1.1 阅读法
        5.1.2 诵读法
        5.1.3 口头问答与讨论法
    5.2 专门法
        5.2.1 演剧
        5.2.2 辩论
        5.2.3 演说
    5.3 课外活动
        5.3.1 团体活动
        5.3.2 日常谈话
第六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与建议
    6.1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对当下口语教育的启示
        6.1.1 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
        6.1.2 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
        6.1.3 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6.2 基于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相关建议
        6.2.1 “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相结合
        6.2.2 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素质发展协调推进
        6.2.3 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
        6.2.4 “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
        6.2.5 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
        6.2.6 回归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世界深度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部技巧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论中学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朗读教学[D]. 尹骁哲.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3]基于“朗读美学”的初中诗歌朗读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D]. 王晗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交互决定论视阈下初中诗歌朗读教学策略研究[D]. 姚思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D]. 姜秀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刘畅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泰国高中生汉语诗文朗诵教学研究[D]. 严淑琼.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朗读活动的编排与运用[D]. 董梦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D]. 吕宁. 江南大学, 2020(01)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内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